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2-22 22:28:53| 人氣2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閣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二三、金閣寺

參觀了佛光寺,便向五臺山臺懷鎮方向出發。下午四點五十分到達金閣寺。它是今日旅客由太原去臺懷鎮的必經之路。

金閣寺位於臺懷鎮西南的十五公里處,坐落在南臺之北,西臺之東的金閣嶺,海拔一千九百米。據明朝世宗嘉靖三十七年(西元一五五八年)八月〈五臺山重建金閣寺造立佛五丈三尺金身行實碑記〉的記述︰此寺創建於唐代太宗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謂︰「有釋道義來,悟入金閣寺。」據《清涼山誌》說︰「昔人見金閣浮空,因建寺。」這是我們所到五臺山最高的地方,車子離寺尚有數里之遙,即已看到嶺上飄雪的景象。到達該寺前的新闢大道之時,該地積雪已有寸許,而且正在密集的飄落,從路邊的山門走上該寺之大門,是一條寬闊的上坡[跳-兆+姜]蹉,約五十公尺,既濕又滑,我只有扶著左側的欄牆,逐步向上。好在我從臺灣帶了防水的雨鞋以及禦寒的冬衣,加上帽子和手套,這樣的一套冬裝,雖覺笨重,禦寒倒還非常管用。

我們是由禧鉅法師陪同訪問該寺,他的年齡比我大,穿的衣服比我少。從山下的縣城到山嶺的金閣寺,他沒有增加一件衣服,也沒有看到他覺得冷。抵達該寺的大門口,現年四十六歲的寺主廣濟法師,和幾位年輕的比丘及沙彌,迎接入寺。目前該寺住眾僅十四人,衣著都很單薄,看來我們生長在南方的人,是多麼的怕冷!

關於金閣寺的歷史,記載不多,根據宋仁宗嘉祐五年(西元一○六○年)撰成的《廣清涼傳》卷中,所記載的傳記謂︰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西元七三六年)有一位杭州比丘,名叫道義,朝禮五臺山,經過現今金閣寺西南二、三百步的地方,遇見一位十三、四歲的童子對他說,奉其師命前來請他去喝茶,便把他引進了金閣寺。該寺的山門、樓閣、殿堂、僧舍,都閃著耀眼的金光,共有十二院,帶他進入東廂的第一院門,見到一位老僧,請他喝茶,並開示︰「此中佛法,凡聖同居,不在名相,但隨緣利物,即是大乘。」然後走出第一院,由童子帶遊其他十一院。遊畢出來,將及百步,回首已失所在,寺院沒有了,老僧也不見了。道義比丘把他見到的寺院圖畫下來,於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回到長安,呈送給唐代宗,皇帝即下令按圖施工,建造了金閣寺。為了紀念道義比丘的感應,如今寺內還供奉著他的塑像。

又一傳說,金閣寺為唐玄宗開元年間密宗的三大士之一,不空三藏所建,根據《中國佛教》第二集二一三頁所載︰「於唐代宗大曆元年不空三藏遣使弟子含光,到五臺山造金閣寺。」含光用了四年的時間,於大曆五年建成了金閣寺。代宗皇帝曾為建築金閣寺,詔令全國十個節度使慷慨捐助,為了紀念代宗皇帝的建寺功德,故該寺殿內也供有唐代宗李豫的塑像。這一說法,也有可能。因為在《宋高僧傳》卷一的「不空三藏傳」,曾說到「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夏有詔,請不空至五臺山修功德。」不過《宋高僧傳》沒有提到派遣其弟子含光建金閣寺的事。

該寺建築,布局緊湊,分前後兩院,前院主體建築是觀音閣,坐北朝南,此也是該寺的中心。閣內一尊巨大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泥塑立像,高十七點七米。如此高的佛像塑在室內,也是稀有的事。我們要登上第二層樓,才能清楚地看到該像頭部的面貌。它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尊塑像。千手觀音的信仰雖跟密宗的經典有關,也未必能夠證明該寺的建築跟不空三藏的去五臺山修法相關。因在唐宋時代的石窟藝術中,尚無這種表現。金閣寺的這尊立像,名為千手千眼,實則僅有四十八臂。有的拿劍,有的持弓,有的握蛇,有的執甘露瓶。雖然人們抬頭望他,就像從井底看天,不可捉摸,而他的眼睛低垂,就好像看著所有的人而慈悲地照顧著他們。另有一個特色,就是在這一尊大觀音像的兩旁也有兩尊比他小了三分之一的塑像,一男一女,兩位老人,那是傳說中觀音菩薩的父母,妙莊嚴王夫婦。

從梵文翻成的經典之中沒有妙莊嚴王的依據,卻有一則有關妙莊嚴王的記載,那是出於《法華經》卷七的〈妙莊嚴王本事品〉,經文說到他們夫婦以及兩位王子的情形是這樣的︰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

在《法華經》中,另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卻未說到觀世音菩薩和妙莊嚴王夫婦之間,有親子的關係。那是出於宋明時代民間通俗故事,如妙善公主香山出家得道及《香山寶卷》等的穿鑿附會,便傳播著這樣的傳說,可知該寺供有妙莊嚴王夫婦的塑像,應該是晚於唐代的信仰了。

該寺在觀音閣內的兩側,各有十二尊塑像,那是「二十四諸天」。在千手觀音的兩旁,還有文殊和普賢的塑像。

觀音閣的建築是兩層,重檐歇山頂,面寬五間,觀音像腳踏殿壇,頭頂天花板,好像已佔據了整個的佛殿。

在觀音閣後,有一排僧舍,共十九間;僧舍的樓上是殿堂,也是十九間;下層僧舍是窯洞,上層殿堂是木結構。這種長廊式的布局,顯得十分氣派。僧舍當中的一間窯洞內,砌有石臺階,通往樓上的殿堂和後院。樓上十九間的殿堂分別是︰毘盧殿五間,毘盧佛居中,兩側十二圓覺菩薩,毘盧佛背後是觀音,故將此殿又稱為觀音殿;五百羅漢殿共五間,內塑法身佛向羅漢說法的場面;地藏王殿一間,係十殿閻王朝地藏的布局;藥王殿一間;玉皇殿五間;三皇殿一間,即天皇、地皇和人皇;送子觀音殿一間。

後院的主要建築是大雄寶殿,面寬五間,內供三佛,從左到右是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兩旁是十八羅漢。此寺現存建築和塑像設置,均為明清、民國復修和添補後的形式。

從該寺的現有殿堂來看,有十殿閻王、玉皇、三皇以及水陸壇場的布置和塑像,都混雜了中國的民間信仰,且其屬於清代的泥塑及壁畫相當多。在文革期間,紅衛兵曾將金閣寺當作五臺山的總部,住了幾個星期,以致寺內的各種塑像,都被摧殘得七零八落,挖眼、削鼻、割耳、剁手、砍腳、穿胸,當我參觀之際,頗為之鼻酸心驚!

台長: john
人氣(2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