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居士按:
我在這個學期出了一個作業
讓修課的同學立一個主題編一本詩選
二十首詩
加一篇序文
學生才大一 沒做過這種作業
問我序文要寫什麼
我這篇算是範例
詩與火車──《火車詩選》序
講到火車,會讓你想到什麼?
我想到穩定的前進,逝去的風景,規律的聲響,並帶著浪漫的情懷。
火車本身似乎就是詩意的,他比公車多了點安穩,比飛機多了點舒緩,比捷運多了點懷舊風。只要神思清明,搭火車這件事的本身就讓人想寫詩。
這是我的感覺。
我很喜歡搭火車,也很喜歡詩。喜歡搭著火車,到沒聽過的小站,下車,蓋證明章,胡亂地拍拍照散散步,呼吸一下那裡的空氣。有時候,遇到中學生上學的時刻,背書包穿制服的學生們一擁而上,在談一些對我而言已經一去不返的話題,談考試、談老師、談爸爸媽媽管得嚴。對我而言這些東西都曾經那麼的真切,可是現在的我早已不屬於那樣的情境。幾年過去,雷射打印的車票褪了色,我也忘記這些殘留的車票是去做些什麼,可是搭車的愉快感受卻一直都有。我喜歡在電聯車上讀詩。低頭,是詩;抬頭,是窗。有時抬頭,是夜色。車廂裡的映影與窗外的田野合而為一,我看著我的臉在異鄉飛馳著。有幾首詩,因為是在火車上初讀的,因此染上了鐵道的氣味。事後再讀,初讀的那個印象一定會飄出來。因此對我而言,這首詩就和別人不同了。它多了一點鐵路的味道,它是我的獨家限量發行版。
但在編選這部詩選的過程中,我發現:火車給人的感覺不全是浪漫。有的人從火車上看到愛情,有的人從火車上則看到偶然;有的人看著火車,想著自己,感覺到生命的沉重;有的人搭著火車,來來去去,只覺得生命的虛無。有的人看到火車,想到前進,想到變化,想到歸返;有的人看著滿車乘客,想到人生百態,想到偶然的際會。各種不同的風格,而它們,都是火車的詩。
讓我們來對這本詩集進行一場旅行吧!
一
渡也的詩,寫愛情。寫月台的送別。男子與女子隔著車窗,呵氣,寫愛。用各種語言去寫,唸起來不同,但都是愛。可是女子不能再愛男子了,她擦掉愛,擦掉love,擦掉她,一直流淚。然而她,擦不掉玻璃另一頭,男子寫的ㄞˋ。
我自己也寫了一首,偷偷夾帶在這本詩集裡。意思很簡單,就像詩裡寫的那樣。實際上座位全滿了,很擁擠,只剩下心裡有個位置。當然,一般乘客是不可能買到這個位置的坐票的。
也有一些偶然的際會,稱不上是愛,但又帶著點邂逅的浪漫。一首是錦連的〈印象〉,一首是林泠的〈逃亡列車〉。錦連的詩句留下遐想的空間,對美麗的女子欲語還羞,假裝燈光很和諧地亮著。林泠的〈逃亡列車〉寫很多,以浪漫的邂逅作結束,但她更關心的是這個人的生命。我想,那天尹玲的身旁應該真的坐了一個異國男子,真的聊很多讓她印象深刻,但那人的形象或與不如詩中所說。只是這條鐵路一度是逃亡者的熱線,因此她從這個人身上,想像整個東歐、想像所有追求自由、想要一無所有無拘無束的人。
二
有的詩則是用新鮮的地名入詩,因而產生雙關的哲思。陳宗暉〈跳火圈〉最後一句說:「這裡有幸福,他說,喉嚨過去,那裡,那裡就是和平」。幸福、和平,其實都是東部的小站名。可是寫在詩裡,卻讓我們油然地生起一種相信,相信幸福就是幸福、和平就是和平。在我們不斷地潛入黑暗、跳過一次又一次的火圈之後,會到達幸福與和平的。
而陳黎的散文詩〈車過二結〉,虛擬一個故事,故意用春光搶劫人們的奇特角度,來想人對自然的嚮往。被搶的人們都在文明社會浸染太久,所以綠意要俘虜他們,把他們強押到大自然的山寨去。「二結」這個地名,給人有兩種聯想,一是「搶劫」,一是「文明之結」。不過結不結不重要,地名沒那麼巧也不打緊,總之搶劫是成功了,春光終究是勝利了。
三
有的詩,則是寫火車觸動人的愁思。例如零雨〈八德橋鐵道日記〉,看來她家住在鐵道附近,經常聽聞火車經過的聲音。有時,這聲音也會牽動她的愁緒,讓她想起她的弟弟。她想看開,假裝有一面牆,把對弟弟的思念隔到牆外頭去。可是這是欺騙自己罷了。說來也感傷,總是有火車從耳皮底子下奔離,你正感傷著,又有一台奔離了。永遠都有離別,讓你來不及傷心。
余光中的〈九廣路上〉,寫九龍往廣州的鐵路。那個時候還沒有九七,香港與廣州,仍不屬同一個政權。香港人知道九七要來,知道有一條鐵路要將人運到大陸去。「回頭莫看香港,燈火正淒涼」。將至的大限,想必是四百萬港胞的夢魘。
四
有的詩,借由火車寫社會百態。陳克華的〈車站留言〉相當生動。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火車站的留言版,是不得已失約的人們留下訊息的地方。陳克華這首詩似乎是把車站一角的這個小黑版整個抄一遍,甚至一些被擦掉局部的留言也抄了上去。上面有社會上各個角落的人的心事,有的那麼重要,有的那麼輕巧,而這就是我們社會的百態。
原住民詩人溫奇的〈夜過花東縱谷〉也是這一型的詩。在第三、四段中,藉由列車長驗票寫出不同旅客的不同反應,不同反應又顯出不同個性,活生生的眾生相在短短幾行詩句中顯現。驗完票,不同的人們共同地選擇假寐。明明是沒睡著的,但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假裝睡著了。車廂裡一片祥和,可是被臭襪子包裹著的腳丫子卻真真實實地癢了起來。讀到此處,雖說是在寫車廂,但又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所謂和諧的虛假。
五
有的詩,火車是個比喻。徐志摩〈火車擒住軌〉,說是寫火車,不如說是在寫時代青年的使命。他們想挑起時代的責任,像火車一樣,不管地形有多險惡,負擔有多沉重,他們都要完成使命,而且要讓他的乘客們「放平了心安睡」。然而雖然志向如此,卻又經常受刺激、受誤解。天上的星星像平凡老百姓,不理解為什麼火車要那麼辛苦,為什麼好好的夜晚不睡覺、卻要一直跑、一直發出聲響?而沒有乘客上下車,更顯得自己的努力像是做白工。詩的結束處詩人幾乎灰心了,感慨「這玩藝反正是一片糊塗帳」,想說些什麼,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還是卯足勁繼續跑唄。
鄭愁予〈小站之站〉寫人與人偶然的際會。如果有兩個人在這不知名的小站,同時拉下小窗,相對相看,這樣算是一種緣分嗎?是吧。只是這緣分太短,讓人不敢去感傷,否則生活中其他更教人在意的偶然緣分豈不是能要人命嗎?詩人想想,還是不願多想了。「這年代一如旅人的夢是無驚喜的」。好也那樣,不好也那樣。拉下窗那樣,不拉下窗也那樣。這個時代平平淡淡,像變成果凍的湖水,看起來晶瑩剔透但早就不起任何波瀾了。沒有驚喜,有的只是虛無。
六
而較早的詩,鐵路剛蓋好時的詩,可以看出詩人對鐵路的恐懼。
每個時代都會有懷舊的人,但時代的巨輪卻不因人們懷舊而停下來。一百年前,詩人想到滿是高山急水的台灣被造出鐵路,交通變得那麼便利,那……那……那打起仗來不是沒有天塹可以固守了嗎?詩人的擔心不是憑空而來,一百年前,台灣確實經歷過血腥的戰爭。甲午戰敗,乙未割台,日軍屠殺台人從乙未年殺到丙申年、殺到丁酉年……,有了火車,軍隊的行進確實便利多了,因此詩人恨鐵路。洪棄生說:「自古眾志方成城,不聞鐵車與敵戰。」吳德功說:「可憐天塹失,何恃保瀛東?」都對火車感到不以為然。不過後來局勢定了,日人過了屠殺殖民地人民的階段後,開始要用較長遠的方法來統治台灣,人們也不再時時受到生命威脅。這個時候有詩人發現:其實火車還滿方便的嘛!林痴仙的詩說:「眼前世事誰能料?此日康莊昔畏途。」火車總算變成一種便利的交通工具,不再那麼可怕。非但不可怕,多年以後,火車甚至是浪漫的、美好的,充滿詩意的……
其他的就不多說了。相信仔細讀,還可以再讀出更豐富的意涵。
就先說到這裡吧。
該上車了,火車要開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