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校運會。阿巧、我、林Se、牛盃》
這是個缺乏愛的世界。
關於愛情,人總是多思多慮。不得時,若即若離;得到了,戰戰兢兢。我喜歡〈結髮為夫妻〉的「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花開一時,人只一生,丈夫希望妻子愛惜人生美好的部分,即使丈夫不在了,也不能失去生活的熱情,要勉強自己活下去,只依靠過去美麗回憶活下去也好。等待催人老,心思全掛在那人身上,妻子等待丈夫的同時,丈夫不也是在等待歸期?這全都是因為「恩愛兩不疑」啊。沒有疑心的男女之情,是一種雙方面的互信、對愛情的堅貞。反觀現今,大多數人渴望被愛,殊不知愛與被愛,是對等的信任付出。既已結髮──這是多麼深情的詞啊──就要將全心交與對方。即使,君問歸期未有期。又或者,生別離。江淹〈別賦〉首句便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我想,自古至今,最讓人難受的便是分離吧。每一次的別離,都是為了下次相見做準備,但,望著牽絆的那人,心裡之愁、之哀,又是何其深刻,更何況是結髮夫妻呢!
也喜歡〈白頭吟〉的「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需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觀詩有許多角度,從古、從今,都會產生不同解讀方式。但我想,女子願得一心人的冀望,一直沒改變吧。漢代的盛世,讓當時人做事都產生一種霸氣、一種決絕的氣魄,但並非玉石俱焚那樣的狂烈(現今那種「愛你愛到殺死你」的戀愛觀,實教人看了心驚膽顫)。敢愛敢棄,若不是絕對純淨的愛,就忍痛割捨、各奔東西吧!這樣的女子,能不讓人敬佩嗎!男子漢做事要提得起、放得下,而女子對於愛情,又何嘗不是如此?《詩經‧邶風‧擊鼓》千古傳唱的名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白頭不相離,這是多麼珍貴的愛?像《浮生六記》裡,描寫夫妻平日相處的情形,三白與芸娘平淡而簡單的幸福,其實就能夠說明這點了(也十足讓人稱羨)。台語稱夫妻叫做「牽手」,一輩子的雙手緊握,這樣難得的承諾,若能至此,嫁娶又何需啼?
漢代女子的愛情,如霜雪、如皎月一般的潔白明亮,不容許任何的雜質存在。而男子呢?是否能與之比擬?
我並不欣賞古時男子納妾。但是,像司馬光的妻子,因為無法生子,而欲為司馬光納妾,這樣的行為,又該做何解釋呢?極其矛盾啊。
看了這些漢代的愛情詩,之所以會感動萬分,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尚未遇到如此絕對而專一的愛吧!但是,我總想,愛情並不是狹隘的。父母、手足、朋友、師生……有這麼多的感情存在,都該認真地回應、對待,那都是付出,也是信任。
所以,這世界真的缺乏愛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