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3 13:44:48| 人氣2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與政治:混亂民族主義下的奧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次的北京奧運,究竟與1936年的柏林奧運像不像,最近成了討論奧運時的一個話題,尤其當張藝謀動員大批人力、歌頌中國古代文明的開幕式一出現,很難讓人不聯想由瑞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為柏林奧運拍攝的著名紀錄片。但將北京奧運與1936柏林奧運相提並論,當然安的不是好心眼,畢竟希特勒當年風光辦完奧運,奪下最多金牌後,也順勢提升納粹的聲望,從而發動二次大戰。於是討厭中國者,趕忙拿兩者來對比,擁護中國者,直斥這是無聊的比較。

但提起1936年的柏林奧運,對住在台灣的居民,倒是陰錯陽差的有位運動員或多或少活在大家記憶中。這位運動員不是台灣人,也不是中國人,而是韓國人,是第一位拿下奧運金牌的韓國馬拉松選手孫基禎。但當時韓國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孫基禎是代表日本出賽,但在頒獎典禮升日本國旗時,他用大會贈送的月桂樹遮住了衣服上的「日之丸」,接受採訪時,更表明他的祖國是朝鮮,這讓其成為韓國的民族英雄,1988年的漢城奧運,拿聖火的就是他。

只是這位韓國的民族英雄,與台灣有何關係呢?實際上,以我五年級生來說,當時台灣的小學課本中,就有一課是記載孫基禎的事蹟(現在還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之所以要選這個故事,就是希望曾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民眾,能夠效法孫基禎的民族意識,擺脫日本殖民的陰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華民國國民。

但這個故事,在北京奧運的當下,卻顯得相當尷尬。「中華民國」的名稱已經不見了,我們的選手只能做個堂堂正正的「中華台北」選手,有時候一不留神就變成「中國台北」。有人呼籲我們的選手,如果拿到了金牌,該學學孫基禎,當年黨國體制下小學教科書的範本,拿出真正的國旗,但當年建立黨國體制的執政黨,如今卻與胡錦濤握手,告訴大家我們在北京有「主場優勢」,到時候真要拿國旗,該拿那面國旗,還真沒人知道。

實際上,像奧運這種以國家對抗的運動賽事,絕對是充斥著民族主義,只是對國家意識混亂的台灣來說,奧運中夾雜著是那種民族主義,恐怕是越理越亂,這或許也是台灣最悲哀的地方。

(本文刊載於2008年8月13日蘋果論壇)

台長: 王御風
人氣(2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