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0 19:36:59| 人氣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年的台灣 - 台灣茶FORMOSA TEA(烏龍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雍正年間(十八世紀初葉)對台灣茶的記錄是「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味甚清洌,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云佳品」。由此可知,台灣已有土產的茶葉,福建茶種後來才移入。
嘉慶年間(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年),才從福建傳來武夷茶種,移植於台灣北部。道光年間(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五○年),台灣茶在台灣北部的大科崁(今之大溪).文山堡(今之新店)等地大量種植。製茶業逐漸興隆,茶商即把這茶銷往福州。
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英人約翰.杜益度(John Dodd)在台北名人李春生〈有台灣茶業之父稱呼〉協助下,他看到北部的文山堡.海山堡(今之大枓崁.板橋.土城等山地),土質頗適於栽植茶樹,勸誘淡水農民改種茶樹,次年一八六六年引進安溪茶種,貸款該地農民,鼓勵栽種和製茶。並悉數收購,
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他收買其所製的茶葉試銷澳門,極博聲譽,於是,乃開設「茶館」於台北艋胛街,著手精製,此為台灣的「烏龍茶」(Oolong-Tea)之開端。
在一八六九年終於不經過廈門,將二千一三一擔(二十一萬三千一○○斤)烏龍茶由淡水直接銷售到美國的紐約,大受歡迎,由於是打著Formosa Tea的商標,從此台灣茶的名聲遠播世界之後,外商陸續來台北設立洋行,福建茶商也陸續設立茶行,從事茶葉生意,台灣茶自此興起。從此台灣烏龍茶以「福爾摩薩茶」(Formosa-Tea)著名於世。關於台灣茶的擴大其世界市場,靠賴當時駐在淡水的英國領事,也是台灣博物學研究家的斯因哮(Robert Swinhoe)的聲援推銷不小。
因此,台灣北部山岳邊緣地區很快就變成茶園,茶葉的輸出飛躍發展。就是
(一)一八七○年輸出共計 一,四○五千英磅,
(二)一八八○年 共計一二,○六三千英磅 (十年之中增為九倍),
(三)一八八四年 共計一三,一五五千英磅,
(四)一八九○年 共計一七,○一七千英磅,
(五)一八九三年 共計二一,九○六千英磅 (此時期最高峰),
(六)一八九四年 共計二○,五三四千英磅,
(七)一八九五年 共計一九,五五六千英磅。
正是「台灣北部之榮枯,端賴茶業之盛衰耳。」(James W.Davi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P457)。
一八七三年(同治一二年)前後,受到國際貿易停滯的因素,因此,台灣改變為將粗製的烏龍茶運往福州,改製為「包種茶」(花茶)。 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吳河洛的「源隆號」由泉州同安縣來台,開始製茶。因台灣台北大稻埕為國內外茶商都聚在此地,如「建成號」(合興)等,台灣茶業外銷又再興旺。
這樣,台灣茶的聲譽愈來愈高,即有逐漸超越中國茶之勢,就如上述,於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輸出僅有一三萬六千斤,到了一八九三年(光緒十九年) 遂增至一,六三九萬四千斤。這就是在二十九年間台灣茶的輸出增加了一百二十倍。由以上數字即可了解台灣茶闖入世界舞台。
當時,來台從事收購糖.茶.樟腦等台灣特產的外商《洋行》,主要有英商的 Dodd & Co.Tait & Co. Elles &Co.Jerden Madison & Co. Boyd & Co. 及 Smith Baker & Co.Brown & Co. Mercantile & Co.
包種茶與烏龍茶同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半發酵茶,且是現今台灣茶的主流。包種茶的製法與烏龍茶的製法同是來自福建,與烏龍茶稍有不同之處,在其發酵程度較輕,有包種花茶與包種素茶兩種。台灣包種茶的市場最初是在華僑最多的東南亞,特別是爪哇〈今印尼〉,其次是香港、泰國、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等地。


台長: 志工團長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