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Sat Nov 8 22:02:12 2003
最怕那惶惶不知所措的感覺,身邊盡是些看了一半夭折的書,要拾起時,卻不知該選擇哪本才好。往往有時,又挑著新的書起來閱讀。這樣是很沒效益的事。至少,對於長久記憶及吸收方面都不會有什麼幫助,剩下的僅是殘存的殘念或模糊的片斷。更糟糕的是,若只有「我看過這本書」、「我看過一點點」這樣的印象,那會有茫茫不知所措的感覺。
於是,在一些事情告一段落之後,又得重新思索自己的閱讀方向。首先想到的是,該拾起前一陣子荒廢掉的紐伯瑞獎作品,由智茂出版的。要趕緊再安排入我的生活之中。在此,是要分享一下剛剛讀一本書的部份,心得與整理。張子樟 的《少年小說大家讀》。
看了其中兩個部份。看完第一部份後面,才看到最後一行字,原來這部份原來是在天衛出版的《認識少年小說》裡的,可見我那本書也看得不紮實,有待檢討。這次花了多點心思閱讀,也做了點筆記。並且發現自己有太多作品沒看了,不能再徒度歲月,蹉跎光陰了。
書裡說到的「少年小說」,是界定在十歲以上到十八歲,橫跨少年、青少年、青年的階段。「啟蒙」與「成長」是少年小說永恆的主題,在他們從少年逐漸轉型為成年時,經歷的過程,挫折,喜悅,苦惱,困惑,得失,認識世界,這種種都是少年小說探討的主題。
少年小說,當然分為很多類型,但終究脫離不了「啟蒙」與「成長」,這是 少年小說的「內涵」。而「外延」就只是概括性的主題探討,包括:辨認善惡、經歷考驗、死亡威脅、戰爭洗禮、人性折射……有機會,希望自己能多讀些作品,並來加以評析,再創造。
張老師在每一個外延的主題,都舉了一些書本的例子,包括李潼、曹文軒和其他外國得獎作品。我也抄錄了下來,但實際看過的沒有幾本,手上有的大概就是智茂出版的。因此引起我熊熊烈火,生起萬丈雄心,先去克服這些。有空,再向天衛、東方及民生報系列伸出觸角。
作品的分享,就有待我閱讀完,才能進行了。呵。接下來,要探討第二部份,就是「閱讀」這一個歷程。
***
什麼是「閱讀」呢?
「閱讀」是傳播行為的一種形式。要經歷作者、文本及讀者三方面,才得以進行。作者寫完,就有了文本。而作者本身就是第一個閱讀文本的人,隨時進行閱讀,檢視,編修,增減,以至於完成。自有其一套的思想系統寄託於文本上。不過,「文本」畢竟只是「文本」。沒有讀者拿起來翻閱,它就只是存在在那裡。而且,當讀者看文本時,顯然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消失。這就是文學理論上所說的「作者已死」。當我們在看具有時代性的文學作品時,作者確實早已入土為安了。
然而,「作者已死」的另一層意思,某方面是指讀者有時在讀文本時,根本是不管作者是誰的,就像我在閱讀紐伯瑞獎作品時,對那些作者是一點概念也沒有。「作者已死」的第三層意思,是指讀者或批評家應該將重心放在文本本身,就是文學作品本身,而不該去多管作者的生平事蹟,像《紅樓夢索引》就推論那是在寫順治和董鄂妃的故事,這樣似乎就失去了焦點。尤其,文學這回事。
讀這部份的時候,總是令人想起《閱讀兒童文學樂趣》這本書。讀者讀文本時,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首先,在未打開文本之前,讀者本身可能是有所期待,主動要去進行,也有可能他們是被迫去看的。而在閱讀的時候,則會受到自己的「預存立場」所影響,依據自己經歷過的環境,生長背景,所塑造而成的觀念價值,來解讀文本,而使文本產生了新的意義。
因此,不同的人在看同樣的文本,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也有可能是作者原先無法預料到的。那讀者就算是替文本,賦予了「新的意義」。所以說,閱
讀文本,和作者完成「文本」一本,都是一種「創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