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學校發現這本書了,也曾有念頭想要一睹內容。但由於最近一頭鑽入女性主義,對小說敬而遠之,缺了點興致,幸而一位新朋友的提及,強力推薦,才將書借回來看。這兩天,撥了些時間,終於將這本書讀完。情緒隨著情節而波動,並且對那時代的思想觀念,感到不解,也想要反抗。另一方面,也理解那是那時代的發展,過去的歷史,由幾百年後來看之前的事情,必定有驚異想不通之處,就好比幾百年後的人看我們這時的事件,也許也覺得可笑。
***
書名:黑鳥湖畔的女巫
作者:斯匹爾(Elizabeth Geroge Speare)
譯者:趙永芬
出版者: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初版:西元1996年1月
初版四刷:西元2001年3月
由書名--「黑鳥湖畔的女巫」,並無法得知這是一本有歷史背景的故事,而較容易聯想到是和魔法有關的奇幻小說。故事的背景是美國獨立之前,英國移民來北美洲開墾的辛勞,他們帶著清教徒的精神前來。一個從巴貝多島前來的女孩,面對這樣的新環境,所產生的衝突、妥協,以及激盪出的火花。兩個不同環境不同價值觀所產生的衝突,在在都突顯了那封閉的思想觀念,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例如:他們覺得掉入水中的女子,一定會下沉,若是會浮起來的,就是「女巫」。而這位從巴貝多來的女孩吉蒂為了替小女孩小謹她心愛的東西,一躍而下入海,游泳搶救,引起全船的詫異,即使是後來一直都照料她的乃德,也對她此舉嗤之以鼻。過去幾百年來,對女性的歧視,由此可見。「只有女巫,才會浮在水面上。」
清教徒的傳統,也和現在的自由民主格格不入。吉蒂代表的就是自由國度,與之相異的就是刻苦耐勞姨丈伍莫修,他對於這位遠渡重洋前來投靠的遠親不甚信任,這也是合情合理,可想而知的,況且吉蒂的到來,並未事先知會他們,而是冒然唐突,迫不得已。莫修的話語極為尖酸刻薄,而這樣的第一印象在吉蒂的感受,以及讀者的感受裡,定是個老頑固似的。但隨著故事的發展,並非如此。伍莫修之所以要如此嚴格,克勤克儉,是由於環境的艱難,以及他篤行的宗教所影響。但他卻非迷信之徒,對於眾人對女巫的指證歷歷,他有批判性的言論。因此,吉蒂後來也對姨丈另眼相看。
由宗教所產生的迷信,不僅限於此。批判清教徒,而產生的「教友派」,就引起清教徒的反感。而黑鳥湖畔的女巫--寡婦杜漢娜,就因這樣的身份,被人掛上「女巫」的稱號,接著隨之而來的謠傳事件,都賦予在她身上,漸漸地她就變成別人口耳相傳的「女巫」,彷彿是不證自明的定律。而她也由於與鎮上的人格格不入,居住在草原外的木屋。後來,還差一點因鎮裡的拘捕,而喪命。起因竟是鎮上太多兒童染病,大家都將矛頭指向她,指稱她作法作符違害大眾。
***
「黑鳥湖畔的女巫」,並不只是指杜漢娜,還包括戴吉蒂。她們的思想、觀念,並不被當時當地所容。而同樣較有明智想法的是姨丈伍莫修,但他的反抗之痕較不清晰。這些鑿痕似乎顯示這部作品,是突顯女性意識的可貴。她們帶給了一些人新的自覺,那些上課的小孩,那被壓搾乾了的小女孩小謹。小謹在吉蒂教導下,學會寫字、讀書,而不再是母親眼中什麼都不會的笨女孩。另外,吉蒂的表妹小慈,雖然體弱多病,但卻不是軟弱受苦,而是家裡的精神支柱,能夠消解父親的脾氣,鼓勵膽怯憂愁的媽媽,溫柔的約束了叛逆的妹妹,並且把吉蒂拉進了他們的圈子裡。但並不是故事裡的女性角色,都這樣被完美安排著。
如:古太太,一方面壓迫著古先生聽她的指揮,一方面剝削她女兒的學習,除了不斷謾罵小謹外,還要外加牽連古先生。是不是當時也是重男輕女呢?是否那時也是重男輕女的時代背景呢?就伍莫修而言,他的開墾及維持家務,是極需要男孩的協助。
***
故事的結局,就如大部份的少年小說一般,溫馨和諧收場。何約翰與小慈,艾威廉與茱迪,吉蒂與乃德,似乎都有了幸福的未來,彷彿他們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也印證女巫杜漢娜所言-「沒有愛,就得不到解脫。」
不過,故事裡的婚姻,也令人驚詫。威廉一開始追求著吉蒂,但他的方法只是到了她們家,僅是默默地看著吉蒂,而和旁人說他房子蓋得如何。雖然吉蒂曾因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懷念他的到來,因為若嫁給了他,而可以擺脫這種制式化的生活,但當吉蒂當了老師及拜訪漢娜,她發現自己的生命本質,不是這樣的。約翰與小慈,及威廉和茱迪,訂了婚,但實際上的互動很少的。那時代的婚姻、愛情,和這時代實在南轅北轍。但若和中國古代的婚姻,也許到結為連理才見到面,似乎又更為進步了些。
***
十七世紀,他們身處於封閉、迷信、保守的世界。三百多年後的此時,世界各地漸漸擺脫了封閉、保守,而迷信似乎一直存在著,只是焦點轉換了。從封閉、保守,而到多元、開放,顯然是進步了。但新的思維也引發新的問題,而這些新的問題,則是新的時代所要面對的。另外,在這樣新的時代,我們又要和迷信,保持怎樣的距離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