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Fri Jan 2 00:55:46 2004
已經忘了是哪一天帶回來這本書,在前往咖啡店閱讀前,和國語日報一起 放進了背包,暫且將《社會學動動腦》擱置於一旁,拿出《浪潮》開始閱讀。很久沒有這樣的故事,讓我很想知道結局,而撐著睡眼,努力地看完。
這是很可怕的學潮,但掛名為成長文學,很明顯可以感受到裡頭揭露的陰 暗面,只是萬中提一,未將很可怕很可怕的事件呈現給讀者,否則也許震撼力,更是驚人。但這也足夠思考、省思了。
***
《浪潮》,是漢聲精選世界成長文學15,在編輯群,及相關人員介紹,依然覓得奚淞的名字,那暑假裡曾經看過他一篇意象模糊的「封神榜裡的哪叱」。後來,在舊書攤買過他一本書,只看過裡頭幾篇文章,他從藝術領域,栽進兒童閱讀的領域,從個人的卓越與嚮往邁向服務的價值觀。
一位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瞭納粹的可怕,進行了一場實驗課程,強調「紀律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行動就是力量」。而沒想到這樣的開頭,卻很容易讓人入迷,大家都深深地著迷了,享受那種手連手,心連心,生命共同體的感覺。
大家有共同一致的動作,有不孤單的感覺,不分彼此。眾人一心,齊力斷 金,他們堅信著。然而,事情的演變,卻成了團隊的力量,無限上綱,不容許有人挑戰其權威。他們盲目地相信「浪潮」這樣的團體,相信它無堅不摧,威力無窮。而且,毫不質疑領袖。不知怎地,就神化了他,那位歷史老師。
世界上有完美的信念嗎?有不令人存疑而深信不疑的真理嗎?還是說,人 性裡就是有種依賴性,依賴那崇高的領袖替大家做決定,然後去行動,去執行,而喪失了批判、反省能力。法西斯主義,再度顯靈,充斥了整個校園。
***
團隊裡的「命令」,已不全是出於領袖之口,而是有人假其威名,更加強 化、擴大,一種思想的控制、不斷瀰漫,排除異己,而遠離原先自己的口號--「大家是平等的」。以自由換取了平等,卻對不屬於自己的團體,而有不平等的對待。腦海裡,突然浮現了莊子「齊物論」的思想。他們怎麼也料想不到,原本「平等」的理論,推行下來,是這麼樣的「不平等」。所謂的命令,不應該要求每個人的。
「無上命令」是一種不問理由,而無條件相信的。如果將其運用於統治上,得心應手,難以避免有下一個納粹黨出現。「無上命令」應該是如康德所言的,是一種「物自體」,是屬於個人道德良知,篩檢自己的行為是非好壞,而非用於盲目地薰陶。
***
團體的凝聚力,自有其力量,凝聚一心,偕手同行,都是很美好的。但當 它走向極端時,卻抹殺了個人的獨特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團結的要求,與個人的天賦,常常會發生衝突。而這樣的矛盾,總是不斷地在歷史上上演。
歷史的教訓,似乎告訴我們寶貴的經驗,要我們記取教訓。另一方面,是否也提醒我們這樣的事件,就是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因為它著實是深入人性的一部份,永遠也避免不了戕害同類的事實,衝突的發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