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Sun Dec 7 20:32:50 2003
倉促的世界
使我們 逐漸感到厭倦;
相對地 孤獨
是多麼從容 多麼溫和。
書的封底,有這麼一段話。
***
孤獨,總是讓人想到負面的情緒。而市面上,總是充斥許多人際之間,是多麼重要,該如何與人溝通的技巧。然而,那些科學上,哲學上,留下歷史見證的大家,很多都是抱孤獨於一生。一生未娶。
從前,自給自足,農耕之際,也常與人互助合作,自然而不雕琢。經過時代的演變,連農具都機械化後,人際逐漸疏遠。這時,人際關係竟成了一門學問,一個方法,程序似的。細數起來,變得有點巧工,不自然了起來。
將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結合起來的康德,他有異於常人的規律生活,終身未娶,作息的時間,比他人的鐘錶還要準確。在不同地點各自發現微積分的萊布尼滋及牛頓,也是沒有什麼和他人的親密關係。這些人的內心狀態,就現在的學理角度來看,有可能都有某種的疾病,讓人另眼相待。
***
傑爾奈(Ernest Gellner)說:
「我們現在的環境,是由各種人我關係所構成的。」
然而,人際關係,並不是幸福的唯一來源。有時創作的天賦,精神狀況的不穩,和人際關係的低能,是有著一定的關連,在物理學的理論家及實踐家的愛因斯坦和愛迪生身上,可以得到印證。寫下《羅馬帝國淪亡史》的吉朋,就是以工作和浮面的關係為基礎,過著恬靜且滿足的生活。
然而,我們是這樣的偉人嗎? (不要妄自菲薄)
是不是我們底底的心,渴求著什麼?從呱呱墜地從母體脫離以後,我們就一分為二,是不是由此開始,渴望親密?有許多的事證,可以證明這樣一回事。但另外也有不少人,可以從工作上,沒那麼親密的人際裡,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
孤獨,就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意義。不能同一而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也有各自不同的詮釋與感受。
***
約翰波爾比(John Bowlby) 綜合了動物行為學與精神分析,寫下《依戀與失落》,共有三卷之多。指出嬰兒剛出生的依偎是很重要的,依靠最親密的人。但如果這個依靠消失,會有三階段的反應。先是「憤怒的抗議」,而後是「絕望期」,再來是「冷漠孤僻」。
皆是如此嗎?
個人以為,第一階段並不一定會發生,可能直接就能感到無奈。又或者,那種抗議,就只能是無言的抗議。表達情緒,有外顯以及內隱的。小小心靈是需要照顧的,否則往後的歲月,對孤獨會有深入骨髓的體會,不斷地影響各時期的影響。這在尚未發展成型時,有時並不會輕易見得。
***
孤獨,就是令人難過的嗎?
創作家需要獨處,才能運思創作。
孤獨,才能接觸到最深處的思想與情感。
睡覺,也是孤獨的一種。
就某種角度而言,睡覺可以重新整合日常紛雜,而化為系統。
醒來後,就靈光乍現。
是不是晨曦微亮?
精神就為之一振?
就格外清爽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