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6 06:26:09| 人氣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飛鴻雪爪-3 畢卡索與dad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一次去上西洋藝術大師的課程,這是蔣勳上「西洋100 藝術大師」的後半段,之前未報名上課。之所以報名,一方面想要多元吸收,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美術白癡慰藉一番。

  上的課是1908以後的畢卡索,以及dada與杜象。畢卡索出生於1881,從小受古典的訓練,在十五、十六歲,他的古典技巧已達顛峰,但他並不賣弄。更特別的是,他和所處的文化沒有脫節,在世紀新舊交替之時,他也做了許多的轉折。他總是與社會互動,看舞蹈,看戲劇,接觸音樂,熟識詩人阿波里奈爾,嘗試實驗劇場,聆聽史特萊汶斯基《春之祭》。

  1895有了電影,成了主流的視覺藝術。艾菲爾鐵塔的搭建,是反古典的,因此引起很多人反感,文學家莫泊桑是反艾菲爾鐵塔的,還說墳墓要背對著它。二十世紀以前的時代,常是緩慢的節奏與呼吸。如普魯斯特的《往事追憶錄》,描寫19世紀的貴族,在一頓餐飯的享用,就能寫上數十頁,透露慢的感覺。而20世紀的海明威寫了《in our time 》,只是事件呈現,而沒有形容詞,節奏十分明快。而畢卡索經歷這個轉換時期,卻能優游自在。

  1900~1905 是藍色時期,這時期畢卡索用灰藍調性,透露深沉、憂傷,描寫著小偷、妓女、流浪漢……,盡是些孤獨者、邊緣人,那是他在蒙馬特的觀察。而那期間,亦是他一位好友自殺身亡。之所以用藍色色調,一方面是他的憂傷,另一方面也意指示的他窮困的可能性。1905年之後,是粉紅色時期,暖色系出現,是沖淡熱情的暖,而主題並沒有改變。這個變化,起於他與一位模特兒談戀愛。

  來到巴黎,畢卡索最常去的不是美術館,而是人類博物館。他在那兒看著非洲之美,許許多多原始的藝術,非洲面具,身上的刺青……歐洲在巴洛克時期,為了腰要維持17吋,人們心甘情願讓肋骨去了兩截。而由此,讓畢卡索明瞭到美學是和人類學、社會學密切結合。

  立體派的產生,有它的社會意義、人類學意義。畢卡索用切割呈現了畫面,令眾人百思不解,但卻對當時的藝術作了巨大的變革。後來產生了俄國的構成主義,歐洲的未來主義,而就在立體派到了顛頂時,畢卡索卻不以此而創作,轉向古典風。那時是一九一七年,畢卡索又戀愛了,並且與俄羅斯一位優雅的貴族結了婚。他用他深受訓練的古典技巧,將女性的柔情,記錄於畫筆上。

  畢卡索都會回到人的原點來思考,後來又觀看鬥牛,尋找鬥牛式的生命力。他也開始玩拼貼藝術。他到羅馬,看到了那裡的永恆,在畫作上也受到影響,開始著墨於龐大人體的畫風。到了一九三七年的《格爾尼卡》,他控訴法西斯作為的法朗哥政權,控訴戰爭的無情,抗議他與希特勒的合作,戕害了無辜的百姓。

  為了介紹《格爾尼卡》,蔣勳老師播放了錄影帶供我們觀賞,一塊塊的細部解說。這畫作的蘊藏量,可謂無窮。後來,將主題帶入dada。那是起源於在瑞士蘇黎世的一群人,他們帶著虛無觀念,覺得一切藝術都算不了什麼,開始玩拼貼遊戲。杜象將男人的小便桶,帶到藝術會場去展覽,簽了他的名字。意指人們追求的藝術,似乎就藝術家的一個簽名。另一方面,則是把藝術的觀點,重新置入。你是否曾認真去思考藝術是什麼呢?難道我們不能思考小便桶的曲線呢?在這麼紛亂的時代裡,有什麼可以供我們駐足欣賞呢?

  二十世紀的藝術家,講究的不是技巧,而是觀念美學。前衛藝術的美學,是社會觀念,重新反省,重新思考。蔣老師說一位藝術家,作了三項藝術,就從此封山。第一項是「自囚」,他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年,測試人內心的煎熬。第二項是每一個小時都回房間要打卡一次,也作了一年。另一項是和女友綁住。而這三項作品反映了現代人的三大處境:居住、工作及婚姻。

  古典藝術已逐漸遠離我們,而新一代的藝術,有著新的節奏、新的呼吸。每一種產品都可以是藝術,機械藝術、裝置藝術……藝術逐漸走進生活。我們要學的便是生活藝術化,也是藝術生活化。 

台長: 飛飛
人氣(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