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被揭露疑似抄襲事件迄今大約一百二十多個小時,事件本身如我所料,在最初二十四小時的媒體密集報導後,在大眾媒體上迅速煙消雲散,只剩下相對極少數的有心人,還會關注後續發展,不管立場為何。
這段期間,我時而在「身為當事人」的角色中思考,時而跳出來從「觀察者」的角度旁觀事件發展,時而又不免會從「新聞人」的框架當中看待這起事件引發的效應,乃至牽連出來的其他問題。
原本這篇文章,接續前文,應該繼續談事發當天的各種狀況,以及面對「大作家」高聲撇清時,我該提出的反擊;但是經過了一百多個小時下來,此時此刻,我卻覺得,這些好像已經不是那麼需要了。
因為,新聞台上兩篇跟這件事有關的文章(那些「大作家」教我的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vbsyuki/3/1298197425/20071107185633/#centerFlag以及疑似被抄襲的原文「跟運將學企管」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vbsyuki/3/1275135001/20061104174501/#902290),到此刻為止,已經有二百五十篇以上的回應文字,許多很用心的朋友,也鉅細靡遺從不同角度,拆解了「大作家」的說法;可以說,我想反駁的,我還沒開口,大家就已經都幫我說了。
不管是「見笑轉生氣」,還是「轉移焦點」,乃至「不同理由」卻一一被拆穿,總之腦筋清楚的朋友,已經自有論斷;至於已經有成見,無法認同我的朋友,我多分析也沒用,就尊重他們吧。
至於究竟是否有「抄襲」的問題?越來越多朋友,在看了兩篇文章的對照表之後,也必然會有自己的判斷,毋須我來請求支持。
網路上近乎一面倒的回應,應該可以相當程度為這件事的是非曲直,做個基本的論定。
@我的感恩@
感恩所有我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願意留下您的回應;還有絕大多數素昧平生,卻能用正義之筆,在新聞報導中,不畏權勢,力求真實的媒體同業們;這真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
我珍惜每一位朋友、每一篇留言,這是常來這裡的朋友,都感受得到的。除了前一篇文章,近兩百則回應,讓我首度面對難以招架的狀況外,其餘文章,朋友留下的每一則留言,我一定都會再回應,哪怕面對惡意批評我的,哪怕我只是回個簡單的謝謝兩字。因為我知道,每一則留言,都是一份心意。
這也是部落格讓我著迷的地方。
要比曝光度,我播一節新聞、上一次節目、做一段評論,看到的人都遠多於我在這裡分享的任何一篇文字,也許很多留言質疑我的人不清楚,這樣的舞台,我並不缺啊;但相對於虛幻的、摸不著的「廣大觀眾」,部落格上頭的互動,看似虛擬,卻很實際。
身為一個創作者或記者,我當然樂於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有機會出書,留下紙本紀錄,也是一件好事;但我要強調的是,這絕對不是靠「炒知名度」就有用。
我的文字,不是主流的「情愛散文」,不是激情的「政治選邊」,雖然我自信文筆流暢、敘事力求淺顯,但還是有一定的「閱讀門檻」;我希望跟能認同這樣的理念的「朋友」交換生命經驗與所思所想,但,我相信,透過「藉由質疑大作家抄襲炒知名度」手法,吸引來的所謂「點閱率」,絕大多數不會是我的「讀者」乃至「朋友」;再退一步說,就算今天湧進一百萬人,如果我站不住腳,我想我連一百個支持都要不到,更不用說能有什麼「實質利益」。既然如此,又何來大費周章炒新聞的動機?
再退一百萬步說好了,就算,如果,假設我想炒新聞,這也是跟「是否抄襲」完全無關的另一件事吧!
@我的感謝@
不過我還是很感謝眾多留言當中,極少數批評或質疑我的朋友。
有些批評,是沒細看過我的文字。例如不知道「運將企管課」是我第一手採訪所得的對話內容加個人分析,並非轉述或引用而來。所以,您可以評論我聽得不夠多、寫得很淺、觀點平平;但我自信即使聽了同一位運將的描述,也不會有第二篇一模一樣的東西,這也是我質疑「大作家」的關鍵所在。
有些批評,是混淆了事件的層次。例如鑽到「數據」的對錯,或「我遇到的這位運將,講得夠不夠深入」等層面去討論。這已經偏離了這起事件的核心問題。但有趣的是,後來仔細思考,我發現賓士計程車司機趙先生,提供給我的數據的確有些比例上的錯誤(例如一般國產計程車,一部不需要到一百萬);那,這錯誤也同樣發生在「大作家」的文章裡,豈不是巧合得更匪夷所思了?(不同運將,犯相同的數據錯誤?)
有的批評,是從故事中聯想到其他問題,例如我的工作環境與上班作業方式。這部分,很難回應。因為工作輕鬆與否是「相對」而非「絕對」;尤其新聞工作,時間的分佈是落差極其大;例如,我個人週一、週二的忙碌程度,是週四、週五的好幾倍;而在同一天,不同時間段,也有不同的忙碌或不忙碌程度。我只能說,即使是我經歷過最最忙碌、壓力最大的TVBS主管職務,每天都還是找得出好幾段小小空檔,差別只在於,有人利用空檔聊天、有人去抽根煙調整心情,有人離開辦公室到附近買杯飲料透透氣,有人選擇廣泛閱讀書籍或網路消息罷了。
我經常犧牲午餐休息時間,留在辦公室寫文章,這是我的個人取捨。(當然要酸的人還是可以再說:貴公司有時間吃午餐,真好啊……)至於我的公司、長官與同事,在向來不是太有人情味的台灣媒體圈,的確堪稱是超級溫暖的異數;但,溫暖不代表沒有嚴格的要求。在事件處理的這幾天,我也面臨一年多以來少有的龐大工作壓力,這是兩回事。還有,上一篇文章,我用一千五百字,描述前後五分鐘發生的事,如果批評的朋友,以為這五分鐘就是一個上午或一整天的工作形式,那我也只能說您是過度推論了。
@我的感想@
人總是要長大的。
這幾天我常常被朋友糗:「你怎麼一把年紀了,還會看她的書?」
這次事件,讓我認真想了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結論比較像是一種「制約反應」。
我從十幾歲,國中畢業前後,開始看她的書;從希代系列的「人淡如菊」、「淡如輕風」一路下來,甚至連一本不是很多人有印象的,九零年代暢銷歌手王傑口述故事的書都有。
十幾年下來,我所謂的「制約反應」,就是好像看到作者名字那三個字,就會下意識拿去結帳。
直到這幾年狀況才有改善。
儘管如此,「大作家」一有新書,我還是會忍不住拿起來翻,之前寫旅遊的,寫成功人物故事的,以及出問題的這本,因為類型比較特殊,所以我還是都買了。
我買書的標準不是暢銷與否,至少我開始看「大作家」作品時,她還稱不上太暢銷;但即使是今天她的言行態度讓我失望至極,我還是必須說,她的文字,維持著淺顯流暢易讀的優點;由於不是文學作品,所以我認為,觀念能否獨特,與說理是否清楚,比文采豐富與否,重要得多。
總之檢討起來,我到後來買她的書,買到有點盲目支持,懷舊勝過實質;說起來自己也是笨,這次總算能跳脫出十幾年來的「制約反應」了。
寫到這裡,又讓我想到:說我是打著「大作家讀者」旗號,刻意在營造「受害者形象」的朋友,還真讓我啼笑皆非。
我是在「半被動」的情況下;透過壹週刊揭露這件事,是在「完全被動」的情況下,出面接受電視訪問;我沒哭哭啼啼,也沒咄咄逼人,我只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用自己一貫的穩定聲調……,甚至第二天起,我也婉謝了後續的電視訪問邀請。「受害者」?「炒新聞」?要幫別人貼標籤,還真是容易。
@下一步?@
剩下一個沒解決的問題:事情爆發五天了,除了媒體大肆報導,並且有點被「口水戰化」的指控與回應外,這件事情有沒有留下什麼?改變什麼?
前兩天,被「大作家」當作辯解的消息來源的豐田計程車司機站出來,戳破「大作家」說法了;網站上,越來越多對照過兩篇原文的朋友,發出不平之鳴了;但,「大作家」噤聲了,嚷嚷要提告的動作,隨著媒體焦點的轉向,也沒有下文了。
「疑似抄襲風波」就在當事人提不出證據也不承認、不認錯的「信者恆信」情況下落幕嗎?
就疑似抄襲的「量」來說,我同意這是一件「小事」;但從「大作家」疑似抄襲的「質」、「大作家」的「社會責任」等角度來看,真的應該就這樣稀哩呼嚕過去嗎?
可是我無意「炒新聞」,也沒錢、沒空、沒力氣去攪和冗長的司法程序;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大作家」知道,部落格創作者不是可以隨便欺負的?未經告知或註明出處地引用網路文章,作者不一定都會覺得「很榮幸」的!
不只為我個人,更是為許許多多有類似氣憤經驗的部落格主人們。
這兩大部分接下來該怎麼做?我還沒想到答案。
圖:感恩的花!新聞小寶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