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的是一個神奇之島,新聞事件常常比戲劇更有戲劇性。
黑道小弟亮槍嗆聲已經夠戲劇化了,沒想到居然還扯出電視台記者掌鏡拍攝,事後沾沾自喜,當做獨家新聞播出的離譜狀況。
岀狀況的TVBS新聞台,是我待了近七年的老東家,出狀況的長官與同事,也都是我的老長官、老朋友;再加上我自己到現在還是台灣媒體環境當中的一員;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談論這件事情,老實說,我也猶豫許久。
尤其看著其他媒體,拼命藉機大打落水狗的態度,更讓我覺得失望。
我的失望,不是因為老東家被猛批,而是我感受到,大家似乎都沒有從這件事當中,真正得到任何教訓,或者有真心的檢討與反省。
我想,分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談這次的事件。
@見獵心喜!
這次事件,很多部份都可以用「見獵心喜」這句成語來解釋。
TVBS的主管,得知中部中心取得黑道亮槍公然恐嚇大哥的畫面,認為是條好新聞,是典型的見獵心喜。(這時候追究來源,一時之間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既然中部特派說是對方主動送來的,那就當作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吧?)
三立、中天、東森、民視、年代等媒體,在助拍事件爆發後,全力製作新聞砲打TVBS,同樣是典型的見獵心喜。(平常收視率落後,好不容易可以一吐怨氣…) (您以為全台灣只有TVBS會這樣處理新聞嗎?絕對不是!)
行政院長蘇貞昌、民進黨與台聯一票政治人物,立刻義憤填膺,大罵TVBS影響民心,甚至無限上綱到背後有政治目的,藉此轉移治安不佳的現況,心態也是一樣的見獵心喜。
@為何犯錯?
TVBS是所謂的「領導品牌」電視台,擁有李四端、方念華等,堪稱是台灣電視新聞圈,最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但,他們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以我自己曾經長期身處其中的經驗,我認為問題出在:「因為要衝收視率,所以想拼獨家;因為要拼獨家,所以走火入魔!」
小小一個台灣,竟然有十幾家電視台在播新聞,其中有七家24小時全新聞台,大家都要搶僅有的同一批觀眾,也因此,對零點零幾的收視率數字斤斤計較。
TVBS早年是新聞頻道穩定的龍頭,但兩年多前,先是受到中天新聞台的威脅,收視率一度下滑不穩定,後來好不容易穩住局勢,半年來,又被三立新聞急起直追,總收視率幾乎變成了「穩定的第二名」。
雖說三立收視率高,關鍵因素是因為加入了「大話新聞」節目一起計算,才拉高總收視率,但對TVBS新聞台的主事者來說,壓力還是大得喘不過氣。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層主管們紛紛下達指令,要求記者交出「不ㄧ樣的新聞」(或叫做「重要獨家新聞」);問題是,台灣就這一丁點大,這麼多媒體眾目睽睽,好新聞可遇不可求,要求每ㄧ位記者,每個星期交出兩條獨家,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為了拼收視率,主管們對「好新聞」的定義,也開始出現偏差;畫面是不是精采聳動,成了判斷新聞好不好的重要準則;也因此,這次才會傳出,新聞部長官看到這段亮槍嗆聲畫面,直呼精采,應該大做的說法。
電視是視覺的產物,就電視新聞來說,畫面的好壞的確很重要,可是,除了畫面,還應該有更多必須考慮的項目。這次,大家似乎忽略了,除了畫面精彩外,這則新聞有沒有播出的意義。姑且不論這一卷帶子是誰拍的,就算TVBS真的是被動收到的,一名黑道小弟嗆老大,關民眾什麼事?為什麼有播出的價值?播出之後,是不是助長黑道小弟的聲勢?以後大家都如法泡製怎麼辦?
我覺得這次追打TVBS的其他媒體,也沒有什麼好自命清高的原因在於,這捲影帶在TVBS獨家曝光之後,請問哪一台沒有去向警方施壓?取得影帶後,哪一台不是跟著大做特做?再者,哪一台敢說,如果是他們先取得這捲影帶,他們會不予處理?
這次事件,意外因為記者介入拍攝,而拉開引線;但平時,還有多少新聞,是那種可有可無的獨家?是那種無關公眾利益的新聞?甚至是製造出來的假新聞?
當然我自己也沒什麼清高可言。我也擔任過TVBS的採訪主管,我感受過那樣的壓力,那種壓力大到會讓人吃不下、睡不好,神經緊張,人格扭曲;我只能說,我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我只能選擇離開。
我能理解長官求好心切的心情。TVBS新聞部總監潘祖蔭,大家口中的潘sir,在圈內頗受敬重,是少數不太被下屬批評的長官;執行副總監孫嘉蕊,也是我同事七年的老朋友,理性感性兼具,年紀輕輕就扛下TVBS新聞總其成的重擔,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帶著一身病幫公司賣命;就「做人」來說,他們都是好人,但是,當新聞不夠豐富、不夠精采的時候,他們給予的壓力,真的會讓人喘不過氣。
@小記者的悲哀!
這樣的壓力層層向下逼,基層記者個個叫苦連天。每到每星期固定交題目的那個晚上,新聞部的記者們個個愁眉苦臉,打電話哀求受訪對象提供線索,上網翻報紙拼命找題材;題目過不了關,就很難順利下班,沒有獨家靈感,只能大嘆悲哀。
之前出問題的「腳尾飯」、「瀝青鴨」,都是這套制度下的產物。其實這兩個例子,如果是事實,都是真正攸關公眾利益的「好新聞」(比這次的亮槍影片有價值太多太多);只可惜,急著推出,疏於查證,才造成出錯的大烏龍,一次又一次傷及無辜,也破壞自己的公信力。
這兩天,我聽到一些名嘴在訪談節目上說,大家拼獨家,是為了高額的獨家獎金。但事實上,從我自己的經驗判斷,絕大多數記者,不是為了獎金才去拼獨家;拼獨家的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身為新聞記者天生的使命感,搶新聞的企圖心,二則是希望順利交差,繼續糊口飯吃罷了。
大家拼命找出長官認可的「好新聞」,找不出真正的「好新聞」,至少找到「畫面好看」的新聞,我猜想TVBS前中部特派員張裕坤,就是基於這樣的心情,希望努力幫頻道貢獻素材。
@有無反省?
事件發生之後,TVBS立刻將拍攝影片的記者史鎮康,跟中部特派員張裕坤免職,並且記了新聞部總監潘祖蔭,跟副總監孫嘉蕊各一支大過,接著連續兩天在2100全民開講節目當中,自我批判,也由當家主播李四端、方念華合開節目希望記取教訓;看起來,TVBS已經全力善後,盼重振公信,但外界的質疑聲,卻沒有停止的跡象。
這些質疑聲,有的不需要理會,例如政治人物無線上綱,批評「TVBS是惡意塑造台灣治安不佳形象」的這種動機論(我以親身參與七年的個人經驗,發誓我們規劃新聞時,從來不曾考慮到要塑造什麼政治氛圍,這不是媒體該考慮的事);但有些質疑聲,真的應該加以重視,而且到目前為止,我還感受不到媒體的重視。
例如新聞價值的判斷,是不是應該有一番檢討或規範?是不是應該重新建立主管與記者對新聞的認知和取捨標準?
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認為重點不在內部管控有沒有落實,而是在主事者評斷新聞的標準有沒有偏差;如果標準不變,往後出現類似的事情,只不過是讓知情者,從總監提升到副總經理或總經理而已,對於該不該播這樣的新聞,態度依舊不會有所改變。
所以,TVBS把這件事的道歉重點,放在不知道記者協助黑道掌鏡,放在中部特派矇蔽台北長官,其實都沒有直指問題核心。TVBS能不能真正反省,還要再觀察。
而且不只TVBS,這次其他電視台,拼命追打TVBS,也是同樣心態下的反射動作,他們有沒有從中得到教訓?有沒有也重新檢視自己面對新聞的態度?答案恐怕同樣悲觀。
在我們所受的新聞教育當中,正確,絕對是第一要務;在我們的實務經驗裡,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跟空間,去確認訊息的絕對正確;君不見「更正新聞」的狀況幾乎日日可見: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曾經在兩個小時內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明明是「陳幸妤生了」,卻可以變成「吳淑珍病危」;為了速度犧牲真實,一台播出其他台先抄再說,這樣的文化,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又有誰,願意犧牲收視率,帶頭改變?
一位仍在TVBS工作的資深新聞人,用「報應」這個很重的字眼,來總結這件事情,我很遺憾,卻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但我總是希望,事情既然發生了,能不能帶來教訓?能不能對台灣電視新聞圈的未來,有些正面的導正效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