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進電影院之前,我沒有太大期待,卻從第一幕開始,驚艷到收場,而且在離開電影院後,還會細細回味的電影。
[幸福的三丁目]改編自日本暢銷漫畫。如果只聽故事大綱,知道這部片子在講”日本戰後,東京都某ㄧ個角落,幾家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可能許多人會覺得,實在想不出會有什麼好看;但偏偏,導演就是有辦法讓清水變雞湯,把平淡的瑣事處理得細膩又有戲劇性,感情濃郁卻不流於俗套濫情。
很多人拿這部電影,跟去年很受歡迎的日本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相比;我覺得,相較於[佐賀的超級阿嬤],略嫌單調的單線故事,[幸福的三丁目]劇情的多線交織,不但故事性更強,也更能從不同面向,反襯出片子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
有些觀眾用”讓人感動落淚”,來描述看這部電影的感覺。不過我要強調的是,讓觀眾哭,應該不是這部電影希望達到的效果,對於電影中的那個時代的那群人而言,他們也許不一定稱得上幸福,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環境,他們的遭遇,從那個年代的角度來看,也並非真的多麼可憐或多麼清苦。
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是”ALWAYS”,日文原名是”三丁目的夕陽”,只有中文片名,賦予了”幸福”這樣帶有價值判斷的定義。
電影一開始,孩子們放學回家再出門玩耍,在巷內一路奔跑追著木頭模型飛機飛上天際,鏡頭拉高拉遠,呈現出當年東京都大馬路的景況,以及一直做為電影裡頭重要象徵標的物的東京鐵塔工地……,這麼長一段有進有遠有低有高有轉折繞道的畫面,居然能夠做到一氣喝成一個鏡頭到底,真的讓人目瞪口呆嘆為觀止,導演也透過這一個鏡頭,傳達了一種”有希望”的象徵概念,讓全片有個漂亮的開始,也宣告這部故事跟人物看起來是”小品”的電影,格局、視野、企圖心,可一點也不”小品”。
我體會到,原來”小品”也可以很”大器”!原來小人物的簡單故事,也可以有史詩般的磅礡氣勢。
電影中的場景,重現五零年代,戰後快速發展中的日本東京大都市的城市面貌;市民聚集的”丁目”(大約像是台灣的鄰里)的日常生活景象、人潮擁擠的上野火車站、來來去去聯繫都會與鄉村的蒸氣火車,還有懷抱夢想進入東京討生活的外地學生……,這部電影用了很多特效,逼真重現歷史場景,在在讓人嘆為觀止。甚至讓我幾度懷疑,這真的是去年新拍的電影嗎?
這也讓我體悟到,現代化的電影特效,不是只用在科幻電影上而已!有了特效,加上人的智慧,真的可以穿梭時空,來去自如。
故事的兩大主軸:開修車廠的鈴木先生一家人(先生、太太、兒子與女員工)之間的故事,與對門開小商店的落魄作家茶川(加上代為照顧的小朋友,與託他照顧小朋友的居酒屋女老闆)之間的故事。
兩大主軸又衍生出一連串關於”夢想”的小故事:小修車廠老闆,有朝一日發展成大汽車公司的夢想;鄉下女學生進城市工作,希望擠身大企業的夢想;落魄作家履敗屢戰,拼命寫作參賽,希望能夠入選成為大作家的夢想;居酒屋女老闆,被迫賣身但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回到男主角身邊得到真正幸福的夢想……
還有關於”感情”的故事:修車廠老闆夫婦對自己孩子的感情、老闆夫婦照顧年輕女員工的感情、落魄作家把受託照顧的小男孩視如己出的感情、作家跟居酒屋女老闆發展出的男女之情、醫師對喪生於戰火下的妻女的感情、年輕女員工的鄉下母親對她的感情……。
交織其間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新”與”舊”的衝擊:東京都蓋起高大的鐵塔、”電視機”的出現,讓街坊鄰居全部擠到修車廠來看熱鬧、”冰箱”的出現,讓修車廠老闆一家人,輪流把頭放進儲物格感受那種”冷”、”可樂”的出現,讓人們出現”醬油也可以喝”的疑慮與好奇當中、”泡芙”的吸引力,讓鄉下來的女孩,冒著拉肚子的危險還是要嘗鮮……。
片中也安排了很多具戲劇性的情節:小孩離家去找生母,生母避不見面,非親非故的作家,擔心孩子安危,急如熱鍋螞蟻;小孩生父現身,還是個大富翁,孩子卻不願跟他走,堅持留在窮困作家身邊;窮作家鼓起勇氣向居酒屋女老闆表白,買不起定情物,對方卻喜極而泣;修車廠女員工以為母親不在意她,幾度拒絕回鄉,後來才知道媽媽完全不是她想的那樣……。
真的,[幸福的三丁目]裡頭,都是小故事,很小很小的生活故事;可是,幾位優秀演員,很會說故事的導演,夠水準的攝影跟音樂,完完全全讓整部電影鮮活了起來。也難怪,它能入圍日本奧斯卡13獎項,並一舉拿下12項大獎,只有女主角小雪,敗給了吉永小百合。
這幾天,看到TVBS被報仇心態強烈的其他各台,用極盡揣測、撩撥的態度做新聞攻擊,被欲除之而後快的綠營政治人物無限上綱、拼命追打,我感慨著台灣社會的病態,感嘆所有同業跟政客,完全沒有因為這次的事件,有任何的改變或反省。
相對起來,[幸福的三丁目]呈現的是,一種單純的美麗。單純的愛,單純的怒,單純的快樂,單純的執著,單純的希望,單純的面對變遷。
我不羨慕那個時代,我不想回到那個時代,但我想找到那種單純的幸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