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03 17:59:33| 人氣4,919| 回應1 | 上一篇

莊子~照之於天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哇賽 N年沒有在這貼文了!老三出生 取名「照天」以本文做個記錄~


照天出自於莊子齊物論,老二取名「以明」亦出自此。實際上,莊子所提照之於天、休乎天鈞、莫若以明皆為異名同物,都是希望去除成心,以達到忘己忘物或無己無物之境界。身為父親,並非為兒女盼求顯赫富貴,或成人中之龍;而是希望他們明白,人生在世,能夠不執著,去除成心,已能夠與萬物和諧相處;若又能進一步修證到心靈空明的以明境界,與道相合,則自已超凡入聖,成為智慧圓滿之人。不談神佛,引用老莊,也是希望他們能在中華古文化中尋得這些珍寶,遂以能身襲中華文化為傲。

莊子齊物論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from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s/06/chbs0607.htm

莊子所謂無成心,也是無知工夫之一。此之「成心」是指發自人為自我的一切主觀價值判斷,有了「成心」,必自有相對是非真偽之分別。因為「成心」是出自於人為中心的認識判斷,有偏有私,故產生各種是非爭執。[15]若有了成心,自然會出現與其真面目不同者。人之成心因各有所執,故不能分辨真正的是非,人之所謂是非皆是相對概念,唯有天道是絕對價值、絕對精神。故莊子為了消除成心,即提出「照之於天」的具體無知法門。

《莊子.內篇.齊物論》云: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莊子.內篇.齊物論》又云: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莊子.內篇.齊物論》又云:
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莊子.內篇.養生主》則云: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這四段所言「照之於天」的「天」和「依乎天理」的「天理」以及「休乎天鈞」的「天鈞」,同指天道、自然之道。而「照」、「依」、「休」、「以明」等,皆是去人知而合天知的修養工夫。「照之於天」、「依乎天理」、「休乎天鈞」以及「莫若以明」,皆為異名同物。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即以「去成心」解釋「以明」,如說「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莊子即名之曰『以明』。」依莊子,透過「去成心」 的工夫而達到「以明」的境界,即同通過「官知止」的工夫而至「依乎天理」的境界。莊子要人離棄人為之知,只依天道之知來觀照事物,此即「照之於天」、「依乎天理」、「休乎天鈞」、「莫若以明」一系列工夫之共通含義。

莊子又以「寓諸庸」解釋「以明」,《莊子.內篇.齊物論》即說: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啚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人一有成心,即惑於象而迷於理,人如果迷於幻象,就會產生是非得失的心,看任何事物都不會正確。因此莊子提出「照之於天」的觀念,照之於天,就是去成心,順應自然。對於週遭事物,我們何必苛責它要有用,要何於我用呢?順應自然,「照之於天」不是很好嗎?對於世間眾人,我們何須刻求他要成器,要成得大器呢?去除成心,「莫若以明」不是很好嗎?所以莊子提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其要義就是要泯除我們對於「用」的成心,不以「有用無用」來論定事物的價值。如此,方才可以攬觀萬物,而不失於偏頗、蔽於一隅。

「以明」工夫,乃:「是透過虛靜的工夫,去除成心,擴展開放的心靈,使心靈達到空明的境地,一如明鏡,可以如實地呈現外物的實況。」

「休乎天鈞」乃言「將自己的智慧,融和在天鈞、道樞上面,而不流轉下去作分別之知」。

「以明」、「照之於天」以及「休乎天鈞」,三者言同一工夫。

所謂「兩行」即指「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之工夫或境界,乃言雙方肯定,兩邊皆可,因而自然不能成立對立的關係。王先謙《莊子集解》則說「物與我各得其所,是兩行也」。可謂一切萬事萬物皆得其所,皆得其可,為兩行。


台長: 鮪魚
人氣(4,919)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鮪魚思路 |
此分類上一篇:鮪魚思路~ 支持發展軟實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