鮪魚看到連叔叔倡議推動的軟實力, 非常贊同, 跟鮪魚長期在工作與生活上的努力一致。台灣社會有時候在媒體上看起來很亂, 其實內裡有很優質的文化與氣質, 包容性也廣; 因為有內涵有智慧的那群人其實不會那麼喧吵, 只要靜下心來感受並仔細觀察, 就可以體會台灣社會獨有的溫柔敦厚, 與細膩的氣質。也因此, 當鮪魚常假想離開這生活二十年的地方時, 有時還真的相當捨不得! 發展軟實力, 台灣絕對有優勢, 也是非常對的方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597769.shtml |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台北報導】 | 2008.11.1203:04 pm |
|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上午出席「第六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議」致詞時倡議,在華人地區共同推動寧靜的軟實力革命,努力結合華人世界人才、科技、資金、市場、文化、倫理與成長的痛苦與經驗,他預測,只要整合成功,20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將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年代。 連戰指出,一個星期前,太平洋兩岸各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選出了建國200年以來的第一位非裔黑人總統歐巴馬,幾乎就在同時間,在太平洋的彼岸,大陸與台灣經過60年的僵持,終於在對等尊嚴的制度下,透過江陳會的制度性協商,完成四項協議的簽署。 他表示,發生在太平洋兩岸的兩件大事,似乎沒有關聯,但卻隱藏著同一條脈絡,那就是放棄武力對抗,拓展軟實力,走出台灣,接軌全世界。 連戰舉歐巴馬在當選當天晚上,在芝加哥面對二十餘萬群眾的即席演說中的一段話; 「今晚我們再度證實,美國真正的實力不是強勢的軍力或優勢的財力,而是來自我們歷久不衰的理念; 民主、自由、機會以及永不退卻的希望。」說明軟實力的重要。 連戰表示,硬實力就是以軍事上的強勢來壓制對方,達成政策目標,軟實力是指以其制度上、政策上、優先次序上、文化上、態度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贏得別人的支持、學習、羨慕、讚賞。飛彈、戰機、潛水艇,是硬實力; 教育普及、機會平等、重視文明法治、人權、智慧財產權、能源節約等,就是具有吸引力的軟實力。 連戰說,世界在變、美國在變、兩岸在變。他在2005年4 月29日於北京大學的演講中提到,「走對路,才有出路。」提升軟實力,就是一條對的路。 |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81112_1_182kx
連戰:從對抗走向和平 華人應共同提升軟實力
( 2008/11/12 11:44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陳永昌台北2008年11月12日電)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戰今天在第六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發表「兩岸和平互動的未來」專題演講時指出,不只兩岸要堅持和平,走向雙贏;台灣內部何嘗不是如此,如今兩岸情勢真正改變,世界華人應共同提升寧靜的軟實力,二十年後,將是中華民族真正鴻圖大展的時刻。
這場高峰會在圓山飯店十樓國際會議廳舉行,連戰上午受邀發表演講時指出,日前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和江陳會在台北舉行,兩件事看似無關,但都意味著大家都希望走放棄武力對抗的路,走一條拓展軟實力的路,就台灣而言,更需要結合一切,與世界走在一起。
連戰指出,所謂軟實力,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所提出,強調以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壓迫他人已不合時宜,而應以文化、價值、政策制度和科學等領域的軟實力影響他人。這場高峰會主題就是希望結合華人和兩岸企業智慧逐步提升軟實力。
連戰表示,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發表演說時,強調其當選再次證明美國實力並不是來自軍事和財力,而是歷久不衰的信念民主、自由與機會,以及永不退卻的希望,這些全是軟實力的展現。
連戰指出,2004年年初他出版一本新書「改變才有希望」,就是看到當時台灣對內和對外關係都陷入意識型態的對抗而無法自拔,內耗不已。回想當時所謂和解共生和團結合作都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連戰表示,他當時主張兩岸應堅持和平,走向雙贏。其實台灣內部也應如此,如今兩岸情勢真正改變,世界華人應該共同提升寧靜的軟實力,從對抗走向和平,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歧視走向平等,從傲慢走向包容,相信二十年後,將是中華民族真正鴻圖大展的時刻。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軟實力 Soft Power |
2008-11-1212:12:32 中央社記者陳永昌台北2008年11月12日電 |
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cna_business/20081112/index-12264631521476422001.html |
軟實力(Soft Power)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 (Joseth Nye),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要是與政治、軍事實力等硬實力相對,強調是國際關係已進入多極化,依靠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硬實力逞強坐大已不合時宜,應靠文化和科學等領域的軟實力展現影響力。
約瑟夫.奈曾出任美國卡特政府副助理國務卿、柯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助理國防部長。他是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聞名。他理論核心是指以軟實力發揮作用影響他國,而非依靠政治軍事等硬實力強迫他國。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是通過自身”吸引力”而不是威懾力來達到目的的能力,軟實力靠的是”吸引”,而不是硬逼。
當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約瑟夫.奈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歐巴馬強調軟實力,是一位理解軟實力、擁有軟實力技巧的人。他並預測,理解軟實力概念的歐巴馬政府將會更有效地推行對外政策。
台灣觀點:
http://tw.myblog.yahoo.com/jw!YJwUYKieGRYue253gSqIXoVs9K_r/article?mid=1140
台灣觀光業的第一代言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就認為,台灣的人才、地理條件,如果政府不要牽制,不走錯方向,「台灣的機會不小啊!」嚴長壽在演講中,激動地強調。綜合許多台灣意見領袖的意見,讓許多台灣人肯定、屬於台灣的軟性實力有哪些呢?
軟實力一
正統中華文化/切入全球最大市場,沒有隔閡
首先,很多人認為,保存全世界最好的正統中華文化,其實是台灣最珍貴的軟性實力之一。台灣正統中華文化的展現,是非常獨特的,更是大陸、香港、新加坡比不上。剛好2006年就有強而有力的案例可以實證。
這個案例就是李安。今年3月,整個北半球春暖花開,全球影壇都在談台灣來的李安的《斷背山》,紅到連美國好萊塢當前最火紅的導演兼男星喬治.克隆尼都吃味地說:「怎麼每個影展講來講去都是《斷背山》的話題?明明是我拍了《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敗給李安),怎麼會都是李安在走好運呢?」
李安創作的中國式「平衡」
李安一部紅遍全球的電影,正是台灣「軟性實力」的展現。
我(電影藝術創作)過程的每一步,其實都是有計畫的,最終都是要落葉歸根,」李安回台灣,為25年前美國紐約大學的同學、「優人神鼓」劇團領導人劉若瑀加油打氣時,發表這樣的談話。這是李安創作根本旨趣的宣言:我覺得中國的武術也好,表演藝術也好,吃菜、做飯、喝茶,都有一個道理存在,就是中國最基本的『平衡』,也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一個農業文化,加上溫帶氣候所發展出來的民族精神。
二次大戰後60年,「正統中華文化」已成為台灣的柔性國力。40年前大陸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到1976年)徹底「打倒孔家店」「破四舊」。但是台灣小孩卻正在背誦《論語》《孟子》。「和大陸人做生意最好的社交話題,就是背誦我國中、高中的大陸歷史、地理,每一次都讓他們瞠目咋舌,」投資專家、新加坡中星資本(Censtar)公司董事總經理丁學文說。
蔣中正帶來的台灣大熔爐
台灣的正統中華文化基礎是如何奠定的?原因很簡單,是1949年國共內戰,退居台灣的蔣中正總統,帶來了大陸30幾省的人民,也把各地數不清的文化習俗統統帶來了台灣。台灣該是一個非常大的熔爐,人種學上來說,是非常好的。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就說過,台灣同時兼有會說熟練中文、英語和日語的人口,而且人數龐大,世界各大區塊的生意,台灣都可以做;其中最熱門的是,和中國大陸相通、毫無語言隔閡的中文能力,正是可以切入崛起中的全球最大市場,「台灣有比全世界其他各地都多的華語人口,還深諳中華文化,這是你們最大的文化優勢,」多次來台灣演講的大前研一指出。
「台灣現在搞『去中國化』,說不讀文言文,簡直是胡鬧!」今年初為了崑曲《牡丹亭》公演,回到台北接受專訪時,白先勇不假辭色批判當道。他指的是教育部不斷在課程編訂上實施「台灣中心」議題,而減少授課文言文,這等於是割捨台灣的正統文化優勢。
軟實力二
多元文化/移民+殖民=百花齊放
除了有正統中華文化優勢,台灣也同時擁有多元文化的軟實力。 400年來,台灣一直是個移民之島,95%的住民都是陸續從中國移民來的,使文化展現出包容、包羅萬象的特色。台灣是比中國還中國的地方。台灣又比美國和歐洲更能和中國接軌。台灣應該是一個多元文化不斷衝擊的地方。原來本身文化來自中國,可是它經過各代的殖民後,文化開始變種。
1989年與《遠見》雜誌合作拍攝過《尋找台灣的生命力》紀錄片的華視總經理小野,以一個外省客家人(1946年,他的父母才從大陸來台)的出身,持平地看待台灣的多元文化社會。自從1987年政治解嚴以來,台灣研究成為顯學。很多人在尋找台灣人的「純粹性」,但是小野認為,以「多元開放」觀點來想台灣才對,太純粹反而最後會落空。
舞台劇導演、牯嶺街小劇場委員耿一偉,本身是成長於花蓮的外省第二代,又去捷克留學三年學戲劇。他來看台灣的多元文化,根本就是台灣靈魂的一部分,如果只強調純粹單一的本土文化,是很奇怪的。
「我和台大哲學系同班同學,家鄉在屏東的莊益增(拍《無米樂》紀錄片成名的導演),我們一夥五個人都是『怪卡』,養成的文化絕對不同,但是無礙於我們成為好友同黨。文化工作者紛紛以自我的生命經驗,體現小野說的「多元文化論述」,這正是台灣的一個優勢。今天的台灣,百花齊放,言論尺度的自由,只怕不輸英、美。
軟實力三
人力資源/知識經濟發展,打敗港、韓
文化之外,人力資源更一直是台灣的軟性優勢。
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歷年國家競爭力評比中,人才這一大項,台灣排名一直都在全世界100多國中的前2到前15名,對台灣整體排名提升有極大貢獻。近年來,全球經濟走向以知識、腦力為核心的競爭遊戲,人才更是競爭力的根本。
而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表「2005年全球知識經濟指數」,台灣知識經濟發展表現優異,在被評比的128個國家中,排名第20位,亞洲四小龍中排名第2,次於新加坡,但是優於香港和韓國。
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就指出,沒有扎實的教育,國力會不進則退,這是美國最大的隱憂,作者並呼籲美國應該向中、日、台、港、星等東南亞學習教育制度。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就多次讚美東亞各國包括日本、四小龍的教育體制,同時相當憂心美國未來競爭力。他認為美國高中訓練出來的學生基礎比亞洲學生差很多,而台灣的教育和訓練絕對有幫助。特別是在台灣所接受的數學及邏輯訓練,在事物的思考上較具邏輯性,解決問題的步驟更加完備。
蓋茲認為,東亞國家「追求卓越」的教育,就是養成當地專業經理人能和世界第一流專業人士平起平坐的最大資本。
軟實力四
傳統特質/兩岸三地最溫柔敦厚的地方
一直以來,台灣人才除了教育水準外,台灣人傳統的特質──重視人情味、勤奮等也一直是重要的軟性實力。
外國人說我們台灣的humanity(人文素養)很好,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經常從外國客戶或是其他國籍的同事口中,聽到類似讚美。台灣人有令人欣賞的人情味,背後來自多數人「懂得感恩圖報」的善良的心。
今年5月14日母親節傍晚,台灣大學管理學院,來了四位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貴客,共同為玉山金控集團捐贈新台幣1000萬元而興建的台大「哈佛個案教室」揭幕。玉山的合唱團高歌「感恩的心」,令哈佛商學院副院長惠瑞(Stephen Wheelright)印象深刻。
白崇亮有很多經常旅遊兩岸三地的外國同事,就常跟他分享,台灣給他們最鮮明的感覺就是:「台灣是兩岸三地中最溫暖,最友善、用中國人的話,就是最溫柔敦厚;香港就是最生意導向,非常銳利,非常商業化,中國就夾在自大和自卑之間。中國非常明顯有大國驕傲,大國驕傲仍然掙扎在自大與自卑之間。」
中、港兩極,台灣允執厥中
比起大陸和香港,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中、港之長,而無中、港之短。例如,台灣在經濟發展和法令典章制度上,既能和世界接軌(像香港);在文化主體、國民素質、生活品質上,又能自給自足、不卑不亢(像中國大陸),可以說盡得儒家經典《中庸》所說的,「允執厥中」的好處。
香港近200年殖民史,在借來的土地、借來的時間,侷促地尋找自己的族群認同。當我們看到香港出身的國際巨星成龍早期電影《警察故事》,成龍舉手對英國女王宣誓效忠時,所有中國人大概胸中百味雜陳。而大陸的庶民社會,由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太少,則一直有太過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緊張。
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台灣出身,同時也是大陸第一個留美回國服務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就如此傳神地形容。
所以中、港兩個大社會,這樣的兩極化發展,都不合人性;這讓奧美的董事長白崇亮近年來最愛做台、港、中三地通俗文化的比較。台灣的李安、香港的吳宇森、大陸的張藝謀,他們繼承三地不同的文化特色,這就是他們給世人的感覺:台灣溫暖,香港功利,大陸霸氣。如果我們可以把台灣這個厚實的人味做起來,其他兩個地方的人,都比不上台灣的,細膩的白崇亮說得讓人心動。
濃厚的人情,淳厚、善良的民心,讓台灣在地社區的進步水準,能很快追上第一世界歐洲、美國;草根的凝聚力,也是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軟實力五
生活品質/台北,優於上海和北京
近幾年,台灣各方面平均發展,已經轉變為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好地方,這又是台灣一項軟性實力。兩岸若開放三通,有錢的大陸人、有能力的大陸人,會移民台灣,」聯強國際董事長杜書伍如此認為。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此刻台灣的最大優勢就是生活品質比大陸各大城市好很多,將來如果兩岸三通,北京的網路工作者、程式設計師大可以搬到台北來住,真的是這樣。根據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諮詢顧問公司美世顧問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s Consulting)2004年做的評比,台北生活品質優於上海和北京。
軟實力六
民主、自由、開放/外國人也瘋狂的生猛活力
近幾年來,台灣社會充滿了「眾聲喧譁」。在社會議題,在環境保護運動,在教育改革,在生態與人文交會領域的反思,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元文化展現。民主、自由與開放,又是台灣的另一項軟實力。台灣人享受的民主自由,反映在底層人民在寺廟前的「廟埕」活動的推陳出新,而且可以24小時不用休息。
夜深了。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媽祖廟前,只剩下一攤吃海產粥的宵夜攤。襯著萬籟俱寂的嘉南平原,遠遠望去,只有這座古老莊嚴廟宇的廟埕前,今晚似乎人聲鼎沸,嘰嘰喳喳,頗不平靜。仔細看,一群金髮白膚的訪客,操著德文,正風馳電掣,爭相試騎50㏄的機車──女團員在奉天宮前的中山路飆車,一路尖叫,騎了一遍,還要一遍,已經凌晨兩點了,看樣子,這群稀客,今晚要在媽祖面前徹底放肆,因為明天就要珍重再見了!
人稱阿山哥新港農會祕書林嚴山正領著北部來的友人經過奉天宮,看來這群來自基督教國度的青少年,不過10天,就如此被台灣特有的﹑依附廟宇發展出來的「夜市」文化深刻影響,不禁也吶喊著加入喧鬧。
讓王丹難以隱身的噓寒問暖
自由、無拘無束、善良和諧的人際關係,濃烈的人情溫暖,這都是讓許多來過台灣的大陸人難忘的地方。
天安門事件三位總指揮之一、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生、作家王丹,兩度來台北市擔任駐市作家。他愛極了台北,連博士論文題目都定為台灣1960年代自由主義相關領域,研究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中國》事件對台灣民主發展的影響,以便經常來台灣蒐集論文材料。
「我經常搭計程車,才一開口,司機就說:『你大陸哪裡人?』」王丹明明想隱身台北市,奈何台北人人情太溫暖周到,讓他到處受到噓寒問暖。偉大的人民成就偉大的國家,台灣人多次受到異族殖民的歷史,又深受多元文化的滋潤增補,更加有競爭力。
台灣人本質的善良、教育體系累積培養的無數人才、相對優越的人文教養,腳踏實地的勤勉,這都是台灣未來賴以競爭的「看不見的軟性實力」。
中國觀點:
中國軟實力報告http://b5.chinanews.sina.com/2006/0707/17381359560.html
在中國,以“軟實力”為研究對象的機構和個人,現在都很難找到。涉及這一話題的著作,也寥寥無几。
“中國的經濟實力總體上是上升趨勢,但軟實力卻呈現為‘N’字形變化狀態,1980~1988年為上升,此后劇烈下降,此后又逐漸回升。”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在一篇論文中表示。
這位教授認為,中國的軟實力,比經濟實力弱,但比軍事實力強——中國與數百個國家有貿易關系,但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周邊地區,對距離較遠的地區影響力有限。
不過,西方研究機構的看法則不相同。許多西方學者都在竭力證明,中國的軟實力,已經在東南亞、非洲乃至拉美地區都有影響。
位于倫敦的外交政策中心即是一例。這個研究機構是歐洲智囊團之首,它是由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起設立的。5月18日,在此任職的研究員伊斯謝·潘,曾發表題為《中國軟實力沖擊》的報告。
這份報告稱,中國在加大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比如派學者和教師去國外學習、吸引外國學生去中國留學、為海外的漢語項目提供費用,來增加自己的軟實力。
報告尤其提到中國軟實力對拉美、非洲以及中東的影響,並認為這些影響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正因為這種看法,中國總理溫家寶6月出訪非洲,被西方媒體稱為是“外交軟實力”的體現。
什麼是軟實力
學界較為流行的看法是,“軟實力”的概念,是在15年前,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約瑟夫·奈提出。這位教授以書名的形式,解釋了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
在這位前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看來,硬實力是以軍事和經濟為內容,而軟實力則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或者說服力,比如好萊塢電影、哈佛大學、或者NBA等等。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伊麗莎白·伊科諾米。“人們經常將軟實力與投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而我則將它定義為文化、教育和外交。”這位美國對外關系理事會亞洲區的專家說。美國另一位國際關系專家布魯斯·吉爾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互為依存,“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投票權,能夠影響很多國家的命運”。在他看來,這種投票權就是軟實力的體現。
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則認為,軟實力是國家內部和外部的政治動員能力。而約瑟夫·奈則表示,中國的文化、政治和外交等軟實力發展應受到關注。他認為現時中國的軟實力與美國仍差距甚遠,但他警告美國政府,若再忽視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則將是“愚蠢”的。
“捧殺”中國軟實力
在《中國軟實力沖擊》一文中,伊斯謝·潘援引新加坡國際事務學院教授艾瑞克的話稱,中國的文化、藝術等,在東南亞已經十分盛行。另外,這份報告還表示,中國在與拉美發展經貿關系的同時,也正在增加在拉美的投入,以幫助其發展文化和教育事業。“方便中國獲取資源,比如鋼材和石油”。
報告稱,中國軟實力在非洲發展迅速,比如,在國際社會與非洲國家團結在一起;免除他們超過10億美元的債務;在中國的大學中,培養10萬來自非洲的人才;投資改善非洲的基礎建設等。
當然還有中東。報告認為,美國和歐盟在中東的軟實力,其前景與中國相比也欠缺競爭力。因為美國總是將重點放在推進民主方面,而中國則更務實,比如幫助當地修建公路、醫院和學校。
約瑟夫·奈提醒美國政府,由于中國軟實力的崛起,美國軟實力受到很大影響,比如,在2005年,美國就被排斥在東亞峰會之外。因此他說,應對中國軟實力的崛起,“是個急需處理的問題”。
看起來,這是繼鼓吹“中國威脅論”經濟版、軍事版、科技版之后,這些政客們挖空心思,找到的另一個“軟實力”版本。(來源:財經時報易強)
中國觀點:
提高“軟實力”是我國現實的戰略選擇 |
孫相東 岳佔菊2006年03月07日09:55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0/49152/4173018.html |
近些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世界多極化三大趨勢成為影響新的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和平、發展與合作成為時代的主題,“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要全面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須穩步提升“軟實力”。 一、“軟實力”的內涵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冷戰結束以后,他注意到作為勸說、吸引力和同化力的實力在國際政治中越來越重要,因而反對美國政府動輒以導彈、炮艦等“硬實力”進行威脅、恫嚇的霸道做法,提出要“以軟實力主導世界”,做“卑謙的強權”。后經不斷補充和完善,“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需要指出的是,這個“軟實力”不幸被一些西方大國納入自己的“戰略武器庫”,成為干預和控制別國的重要手段。 根據“軟實力”理論,一個國家如果能以自己的文化價值、制度設計、政府和國民形象等因素來吸引其他國家,使之自願跟隨其后,模仿其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或發展模式,進而在國際競爭中擁有較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那麼這個國家就具備了較強的“軟實力”。有人把“軟實力”概括為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也有人認為,衍生“軟實力”的資源,很大程度上來自一個組織或國家的文化所表達的價值觀、國內慣例和政策所樹立的榜樣,以及處理與別國關系的方式。 綜合各方面觀點,“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於文化的層次性,這裡的文化既包括淺層的通過器物和風俗表現的文化,也包括深層的思維方式、宗教、價值觀﹔既包括娛樂文化和大眾文化,也包括精英文化。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如果一國所提倡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具有吸引力,其他國家就容易支持其政治理念和政治行為。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一國外交政策的內涵是否包含道德感和具備正當性,是得到他國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四是處理國家間關系時的親和力。同他國打交道能否通過協商、溝通等平等的方式,尊重他國的感受,兼顧別國利益,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形象和影響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這取決於一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對他國的借鑒意義和促進作用。六是對國際規范、國際標准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在國際關系中,尤其是在多邊外交舞台上,國際規范、國際標准和國際機制是很重要的“軟實力”,如果一國對這些資源擁有影響力,它就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把這種優勢轉化為“軟實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贊賞和認可程度。“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便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積極響應,世界各國紛紛研究並認真謀劃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二、國家“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系 相對而言,“硬實力”指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軟實力”則是指不易被衡量的無形的力量。一般情況下,“硬實力”是“軟實力”的物質基礎和有效載體,“軟實力”則是“硬實力”的精神和制度支柱,是“硬實力”的延伸。“硬實力”和“軟實力”構成了國家綜合實力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有強大的“硬實力”做后盾,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文化建設,有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對外交往的廣闊空間,才有可能迅速提升“軟實力”,把“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另一方面,長期積累的“軟實力”在一些情況下又可以彌補“硬實力”的不足,為“硬實力”創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甚至可以通過“軟實力”來施加影響,在國際競爭中“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擴充“硬實力”的目的。 “硬實力”和“軟實力”間又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硬實力”使用不當,有可能損害一國的“軟實力”﹔而“軟實力”得不到同步提高,也會影響和制約國家“硬實力”的發展。比如,近幾年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盲目迷信和使用“硬實力”,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屢屢越過聯合國對其他國家採取行動,最終深陷伊拉克戰爭的泥潭,與穆斯林世界的關系更加緊張,與歐洲傳統盟友的關系出現裂痕,國內反戰呼聲不斷高漲,其國內外政治動員能力都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另一方面,“軟實力”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有些國家“硬實力”並不突出,也能在國際社會發揮較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擁有較為雄厚的“軟實力”。應該指出,“軟實力”同樣涉及到國家安全,但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必須與“硬實力”相輔相成,才能確保國家安全。目前,“硬實力”往往成為國際競爭中有力的討價還價的決定性籌碼。 在把握“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系時還應該看到,作為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軟實力”的迅猛增長同“硬實力”一樣,也會引發國際戰略格局的變動和震蕩,引起競爭者的不安和猜疑,甚至導致國家間動用“硬實力”進行對抗和沖突。所以,一國綜合實力的大小和競爭能力取決於“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平衡發展,兩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三、提高“軟實力”是我國現實的戰略選擇 一個國家的強盛,從根本上說,在於它的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在於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硬實力”上拉近了同發達國家的距離。我國奉行和平發展的道路,既是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更是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吸引力、親和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也就是“軟實力”不斷成長和積累的過程。胡錦濤同志2004年在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了維護我國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爭取實現四個環境,即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這表明,我國要實現和平發展,必須把增強“軟實力”放在重要位置,積極發展“軟實力”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戰略任務。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實質就是合作、和睦與共贏,就是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世界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由於我國持續二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整體國力顯著增強,國際上某些人關於“發展后的中國往何處去”的疑慮屢被提及,“中國威脅論”也有一定的市場,要促使國際上正確看待我國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必須著眼於提升我國的“軟實力”。歷史經驗表明,一個擁有強大“軟實力”的強國往往會通過其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對國際機制施加影響來為自己的戰略利益服務,進而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積聚持續發展的后勁,保持長久的強盛。 我國在“軟實力”方面,具備較好的基礎和傳統優勢,主要包括: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政策主張和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創立與推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鄰為善和以鄰為伴、和平發展道路、生存權與發展權的辯証統一關系、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策略等等,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支持,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寶貴財富。二是我國獨特的發展模式。這主要是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所呈現出來的特色與優勢,例如穩定優先、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戰略選擇,促進了我國的長期穩定和持續發展,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被有些專家稱為“北京共識”,成為吸引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的“軟實力”。三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提升國家“軟實力”過程中,文化傳統發揮著獨特作用。我國傳統文學、哲學、歷史、語言文字源遠流長、積澱深厚,在世界上有著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力。隨著我國國力的提高,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學習和研究我國傳統文化,華夏文明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為我國提升“軟實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四、在國際競爭中切實提高我國的“軟實力” 近些年來,國際社會普遍看好我國的發展前景,各國同我國擴大合作的意願普遍加強。這些都為我國提高“軟實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當前的“軟實力”在國家整體發展中仍顯薄弱,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國際戰略也不相適應。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採取多種措施,切實提升我國的“軟實力”。 第一,加強對“軟實力”的理論和政策研究,從思想上和實踐上重視提升我國的“軟實力”。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們更多地是關注國民生產總值(GDP)等硬指標,注意加強經濟、社會、國防等“硬實力”建設,對於如何提升國家“軟實力”缺乏自覺的認識和統一的規劃,特別是沒有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軟實力”問題。在今后的國家發展規劃中,應更多地關注和研究“軟實力”,並能運用體現到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中來。 第二,加強對人類普遍價值的吸收和借鑒。“軟實力”的特點就在於,越是普遍性的內容越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這就要求我們在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的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形成自己獨特優勢的同時,還要更加客觀和科學地看待人類文明中具有普遍性的內容,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借鑒當今世界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便於其他國家理解、接受和支持我們的政策選擇,與國際社會產生更多的共鳴,發揮積極的影響與作用。 第三,加強對傳統的整理和開發,結合時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長期保持連續性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是我們提升“軟實力”開發不盡的寶藏。但是在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中,我們缺乏精確界定和詳盡科學的發展規劃,尤其是根據時代特征和當前的戰略任務,清理和發掘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涵、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的工作做得還很不夠。要真正提高我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世界上發揚光大,就要做好整理和開發,以我國獨有的文化魅力來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第四,進一步加大體制改革的力度,兼顧公平和效率,促進國內和諧,實現科學發展,用發展成就來增強“中國模式”的說服力。要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首先要在國內建設中形成和諧、統一、高效、凝聚的“軟實力”,很難設想一個國內缺乏和諧與凝聚力的國家會在國際舞台上有什麼感召力和影響力。當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體制改革的力度,立足於通過改革來解決問題,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過程中不斷壯大我國的“軟實力”。反過來又以不斷提升“軟實力”來引導改革的方向。 第五,協調好“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發展速度,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由於“軟實力”與“硬實力”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注意協調二者的發展速度,努力做到相互促進、同步發展、共同提高,盡量避免出現因為一方滯后而影響另一方發展速度的情況。同時,還要妥善利用好“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不同效應,既要謹慎使用“硬實力”,維護和保持“軟實力”,又要敢於使用“硬實力”,依靠“硬實力”來培養和保障“軟實力”。 第六,規劃和加強對外宣傳與傳播。文化產業和事業是“軟實力”的有力載體。當今世界,擁有強大“軟實力”的國家,都有著發達的文化產業和事業,能夠順暢地向世界大多數國家表達自己的意志,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我們要在苦練內功、做強做大文化產業的同時,認真研究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條件下的對外宣傳與傳播規律,逐步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喜歡中國、向往中國,在國際上擴大我國的影響。 (作者:孫相東,中央黨校政法部副教授﹔岳佔菊,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05級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