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教育家周文中系列-關於世界音樂合流I]
自1950年代開始,周教授即洞察到一個東、西文化匯流的時代即將來臨。無論身為一位作曲家、第三波文明堆動者、教育家、或學者,他都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當代樂壇。
今日當代樂壇流行的世界音樂風潮席捲全球,然而早在1957年,當代樂壇還是以西歐為主流思維時,周文中以一篇論〈中國音樂的價值與本質〉文章,提出他對東、西音樂合流是一個未來時代潮流也是必然趨勢之看法。之後,他即不曾中斷地倡導東、西音樂合流的想法。如1994年,應邀參加於台北舉行的第十六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上,他再度呼籲亞洲的夥伴們:
『我們正處於開創音樂新世界秩序的交界點,這是一次不偏重西方或東方的世界性文藝復興。來自歐洲、亞洲及其他地區的音樂正匯流成一股主流。
他對於社會的關懷往往以歷史宏觀的角度出發,以超越個人微觀的視野。他認為文化不應該是影響或被影響,而是一種匯流的過程。從文明進展的角度而言,這種東、西合流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他視這一波嶄新的開始為文明的第三波。
匯流(confluence)而不是影響(influence)是一個必要的文化態度,因為從歷史文明的進展來看,我們認知並理解文化不是影響的或被影響的,借用或移植,而是文化之間匯流的產物,藉以分享彼此的傳承,互補以及復興傳統。無論是發生在地表上的任何一個可能的地理區域,如中國、日本、歐洲或美國。因此,每一個文明史上的文化式微都鋪陳一個文化匯流的新契機。
身為一位第三波文明的倡導者,他認為唯有東、西方藝術家以及學者能夠成功地打破彼此語言、認知、成見的隔閡時,第三波文明才可能對將來產生顯著的影響。他認為教育即是打破這種隔閡的唯一解答。因此身為一位教育家,他不畏懼背負西歐文化的出賣者於1984年哥倫比亞大學推出全美國第一個亞洲人文課程。他的許多文章,從不停止對於亞洲音樂再次復興的期許。然而,他對有些亞洲音樂家的殖民心態也提出憂心的看法。譬如:
『這幾十年有些亞洲國家在新音樂的發展已經有著顯著的進步。很不幸地,大部分的成就只能看作是一種藝術的殖民主義成果。這些新音樂,雖然技術上十分高超,但卻是西方的技巧,並沒有加入他們各自文化根源,缺乏靈魂。他們的作品中有很多確實展現了各自的傳承,不過這些傳承只是接附在西方美學和呈現其風格,並沒有真正的融合。看到這麼多才華橫溢的人不知用自己的音樂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實在令我失望。』
然而,身為一位第三波文明的倡導者,他決不是以狹隘的民族主義為出發點批評亞洲音樂的若干殖民主義做法。恰恰相反,他立基於宏觀的文化、歷史視野對殖民主義的做法提出他個人的意見,他認為這些亞洲國家移植異質文化的做法並不合乎文明的進展。
[當代音樂教育家周文中系列-關於世界音樂合流II]
回顧人類兩次重要的文明史,如西方的文藝復興、東方的貞觀文化,都是在客觀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條件下單一文化與異質文化經由衝擊、激盪,而後融合產生一個嶄新且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因此,對於一位當代的西方人或亞洲人而言,一種包容的文化態度及視野就變得十分重要。這樣的一種包容態度正是當前教育所需要的一種新視野,這種包容態度不僅適用於亞洲社會,也適用於西方社會。這種態度是基於雙方對各自文化所面臨的挑戰與其回應必定有所不同。
以今日亞洲的客觀情勢而言,移植文化的殖民心態已經不適用於第三波文明的這股勢力。周文中以為人類對於世界的態度正在改變,這些是:
(1)對於自然資源以及貿易的態度是由佔為己有轉為相互合作
(2)拓展心智,自然,與空間取代尋找新大陸以及殖民地
(3)現代化的過程使得多國共同分享科技與經濟成長
(4)文化交流成為國際關係的主要力量取代因貿易或殖民化的附屬品
以音樂教育而言,該如何進行才能夠避免陷入如第一次文藝復興時的文化無知呢?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亞洲音樂文化的復興情況與西方大不相同,因為來自不同的文化傳統必有各自回應挑戰的不同方法。周文中說:『對於亞洲作曲家,情況卻大不相同。從任何一方面來看,對亞洲作曲家而言西方的影響是一種現代傳統。....在本世紀開始,歐洲音樂便風行全球,而重要的是了解非西方文化的美學觀在此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因此周文中認為進行教育改革和積極地參與文化變遷是當務之道。他說:『五百年前各種文化變遷席捲西歐。這個變化,有大部份原因是來自非西歐的思潮與事件。當時世界上其他地方並沒有察覺這個改變,因而未能積極參與,所以他們註定無法對它產生影響,並不可避免地成了無辜的犧牲者。』
周文中提倡的是一種包含東、西文化的雙軌並進音樂教育課程。他認為唯有對東、西方文化有通盤的了解,我們才可能對於第三波文明有所期待。在邁向這種雙軌並進的過程中,周文中也特別強調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他說:『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在這個自我教育的過程,誠如一位智者,周文中不斷地提醒學子誠實、獨立與勇氣的重要。同時,他也強調學習尊重來自其社會的藝術家(可以是西方的,可以是東方的,也可以是包含或超越東、西的)。
這種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周文中說:『這種多軌並進的課程最終的期待,對文化全心關切,積極參與文化變遷,對變遷的前因後果暸若指掌,並對其成果有所期待,是維護世界安定及計畫未來時的必備條件。』
作為一位尊崇儒學的文人,周文中不僅關心其所身處的社會,提出見解,並進而提出當前音樂教育的解決之道。雖然他對當前東、西音樂教育的諸多不滿與失望。然而他始終懷者儒家文人的天真氣質,不斷地抱著希望進行第三波文明的教育改造工程。
他自1990年起,深入雲南並肩負雲南教育再造的艱鉅工作。這項結合專業人士、社區領袖、民族藝師、藝術家、老師及學生、民間基金會以及當地政府的藝術教育課程再造工作持續十年並獲得空前絕後的成就,為周文中所謂理想的藝術教育模式樹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典範。為了實踐這種教育對於人類文化關切的最終目標,周文中於1999年在雲南舉辦一場結合文化保存、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會議集結全球關心整體文化發展的專業人士彼此相互學習不同的議題與使命,職業與章程,傳統與社會。
[當代音樂教育家周文中系列-單音結構理念介紹]
〈單音作為一個音樂單元,Single Tones as Musical Entities〉是周文中最重要的音樂思想論述,同時也是筆者認為周文中實踐可變調式(variable modes)理論最重要之思維依據。目前探討周文中音樂的論文是集中在下列的四個議題:
(1)亞洲音樂之精神與理論相互關係性(Kwan,1996;Huang,1991;Chew,1990)
(2)易學及其轉化為可變調式(Lai,1995;Kwan,1996);
(3)音高結構理論(Lai,1995;Kwan,1996);
(4)東、西音樂融合(Chang,1995)
但是對於單音結構思維作為構成可變調式理論的最重要依據卻缺乏相關的論述。缺乏論述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單音結構思維是一種原則,而不是作為一種可量化的理論。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單音作為一個音樂單元〉一文寫於1970年。而周文中自1959年的《隱喻》起迄今一直是以可變調式作為其音樂創作的理論架構。作品《變》完成於1966年。我們或許可以說周文中早自1959年起即試圖以單音結構思維做為一種美學基礎,同時透過可變調式實踐這個源自周易的美學觀。
因此,以下擬探討單音結構思維與可變調式背後的相關儒家音樂思想,以期了解周文中如何將儒家形而上的思想轉化,並以新儒家周敦頤的陰、陽兩儀論為基礎,試圖建立一個具有前瞻性、獨特性與世界性的音樂風格。因此以下將不針對單音結構思維與可變調式的理論部份做探討,而將透過周文中本人引自儒家之相關音樂思想,以試探統攝單音結構思維與可變調式其背後的儒家思想體系。
孔子是中國人文精神之開啟者,並且確立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一體性。人文精神的特質是中、西文化本質上最大的不同。了解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了解人文精神的特質。周文中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來自易經。
道是周易的主要思想,也是儒家宇宙的本源,是萬物生成幻化的原理。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簡史》指出這個文化特質是一個以天、地、人所建立起來的宇宙體系。這個體系透過漢朝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進一步結合易傳的道-陰、陽兩極-確立儒家的宇宙論。道是《易傳》中最重要的形而上觀念。這個道是多樣的,是宇宙萬物各類分別遵循的原理,同時也是統一的萬物生成變化所遵循的原理。董仲舒也跟孔子一樣認為人的行為必須符合天道。董仲舒在《立元神》中進一步指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同時他也提出透過禮、樂的教化使人達到與天、地同等的地位。
《易傳》中陰、陽兩極的基礎是數。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則依據《易傳》的太極進一步構成一部完整的儒家宇宙論。同時源自周易中“一”的概念也是周文中的單音結構思維的基本理念。
這個“一”的概念就是老子的“道”,也就是任何事物和每個事物都是由道而生。宇宙萬物的每個事物各有一個可名的類,每類都有一個名,而最後每個名也都歸於“道”。
這個支配宇宙萬物的每個事物各有其名的原則是朱熹所講的理。朱熹認為『太極不僅是宇宙全體的理的概括,而且同時內在於萬物的每個種類的每個個體之中。每個特殊事物之中,都有事物的特殊種類的理;但是同時整個太極也在每個特殊事物之中。』理的世界是個形而上的世界,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這個理與氣的理學思維正是周文中展開單音結構思維與可變調式的重要基礎。
在他的單音結構思維一文,周文中引自《樂記》的聲、音、樂的三種不同類名: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
『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
這不僅說明單音本身是一個音樂單元,同時也可以是一首作品文本中的音樂事件。單音可被解讀為有意義是因為其種種的聲學屬性。這裡周文中很清楚地指出單音的概念是由構成一個具有生命實體其內在種種聲學屬性以及其不同時間單元決定的,而不是僅依一種聲學屬性-如音高-決定的,或者一種時間單元決定的。周文中並在另一篇文章更進一步說明聲、音、樂三者的不同。周文中在〈單音作為一個音樂單元〉一文指出,單音之聲學屬性包含:音高、音值、方向、音色、力度等五個類名。這種包含時間與空間並時性的單音結構觀念是東方音樂獨有的表現方式。
單音做為一個有生命實體的音樂單元,在可變調式是更進一步地透過數的方式(1,2,3)來產生六個調式,並且每一個調式各控制五個音樂參數(類名):音值、力度、運音、音色,以及外型。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五日電)作曲家周文中今天推出特別專輯,這也是第一本以周文中為主的中英文雙語形式出版書籍;台加表藝工作坊指出,這本書籌備一年,內容收錄周文中作品的曲解及公共電視台的專訪紀實外,還包含周氏親擬的文章及訪談紀錄。
台加表藝工作坊表示,書中包括周文中的「音樂的全球化與商業化」文章,並特別收錄三位長期與周文中合作的音樂家訪談,包括Musica Viva的指揮彼特門Richard Pittman、Brentano絃樂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手史坦伯Mark Steinberg,以及Speculum Musicae樂團經理帕馬Don Palma。除了這些文章與診貴訪談首度在出版媒體曝光,同時附上CD及DVD,分別收錄周文中樂展音樂會菁華片段及公共電視台專訪實況,供喜愛的民眾收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