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一直是國軍人數最多的軍種,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陸軍在國防上佔有主導地位。比較尷尬的是,站在「防衛作戰」的立場上,陸軍的重要性是排在海空軍之後的,所以近年來換裝預算的優先順序上陸軍總是排不到前面,然而陸軍的角色又不可或缺,而且除了防衛作戰之外,由於陸軍兵員較多,又具有諸如化學、工兵、通信、醫療等等專業單位的能力,便會有許多作戰之外的救災或工程任務,所以在觀瞻上來說,陸軍之於國防的代表性仍然是很強烈的。
雖然許多理性的評論認為我們國防的重點應該在海空軍,現在的陸軍已經耗去太多國防資源,但是站在防衛作戰地面戰的立場,陸軍現有的兵力部署在全台灣,如欲實現防衛任務,兵力看起來實在又真的不算多,既然本篇是以陸軍為主題,台長就暫時跳掉整個防衛戰略的思考,純粹就陸軍的觀點來寫。或許文中很多「路線」上的問題迄今仍然有討論空間,我會儘量以使用持平的語法。
1. 灘岸決戰?
這個話題可以遠推到「反攻大陸」的時代了。陸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按照大陸作戰的正常(標準)戰術來訓練的,還記得十幾年前在金門的對抗演習,一系列的攻、防、遭、追、轉,基本上把陸戰的所有狀況都概略含進去了,那時候標準的接敵運動是60-80公里機動,因為沒有這麼長的空間可以機動,部隊只好繞著金門島兜圈子,當然有人會質疑這種行軍對於金門的防務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陸軍認為訓練是站在標準戰術的立場,即使是僅負責防衛金門的部隊也應該了解整個陸戰是怎麼一回事。不管這樣訓練是多餘還是應該,總之後來都取消了,陳鎮湘在擔任金防部司令時把所有分配在二線的40榴彈槍改分配到第一線海防據點,他曾經指著海灘,斬釘截鐵說金門沒有什麼地方是預想決戰地點,只有灘岸,灘岸就是決戰地點,給他們成功上岸就算作戰失敗!
這個金防部司令後來當上陸軍總司令,金門島的防衛概念也擴大到全台灣,防衛作戰的戰法從那時候起喊的響亮:「灘岸決戰!」,即以全部力量殲敵於水際灘頭,灘頭就是決戰場,一決勝負的地方,近十年來陸軍的防衛作戰都是以「灘岸決戰」作為最高戰略指導,進而發展出編裝、部署及作戰策略,所以首先要在這裡簡單說說灘岸決戰怎麼打法,如果讀者您已經很清楚這套東西,請直接跳過下面一段。
首先,台灣的河流都是東西向為主,剛好把海岸線切成一段一段的,於是這些河流就可以用來區分一個一個作戰區(分區),每個作戰區都在海岸部署防衛部隊,防衛部隊主要是動員單位,佔領海岸地形要點及住民地,純粹的陣地防禦作戰技術較低,且這些部隊基本上沒有也不需要機動能力,很適合動員部隊擔任,另外每個作戰區後方都有機動打擊部隊,就是現在的機步旅及裝甲旅,也就是現役部隊,用來做反擊作戰,一旦某個灘頭被敵軍成功上岸了,機動部隊就發起反擊,把敵人推下海,這就是決戰,此外作戰區還下轄了強大的砲兵及空騎旅,可以彈性運用在防衛或反擊時。
基於這套策略,作戰區內的單位平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戰場經營,要搞清楚戰區有哪些海灘是可以登陸的,哪些空地是適合空降的,到了臨戰階段動員部隊就要結合地方軍勤隊首先破壞這些地形,在海灘堆滿障礙及地雷、豎反空降樁、封鎖或破壞漁港,機動部隊則要找到可以保存戰力的地方,並研究機動路線,臨戰時能將兵力及機動車輛藏匿,打擊機動時也可以駕輕就熟。這套策略的特色是所有單位的作戰方式都很單純,作戰區能夠獨立作戰,機動的距離頂多就是戰區縱深,戰區和戰區之間不需要(也沒有時間)調動部隊。過去「大陸軍」的作戰演訓方式因此全部消失,陸軍只要會打住民地防禦及機動攻擊就夠了,其他啥遭遇戰、追擊、轉進、逐次抵抗、機動防禦…….這些作戰技術都可以不用再玩,因為「防衛作戰」裡面用不到了。
這個方法也可說是因應我們國情的一種不無妥協的辦法,首先決戰地點在灘岸,對於島內破壞的可能性當然會降低,演習時擾民的機會也就較小,此外作戰方式簡單且技術性較低,剛好很適合服役時間越來越短又不太耐操的台灣阿兵哥,當然外界對於這一套也不無批評.其中最有影響的……當然是老美!這幾年在漢光演習兵推中「觀摩」的老美發現每次推到共軍上岸就結束了,他們就建議可以繼續再往下推,於是今年的漢光演習在共軍建立灘頭堡後又繼續推了島內陸戰,還很神奇的把南部的增援兵力北調(聽說是坐高鐵,這也被罵翻了),這次兵推可以說是近幾年來第一次機動部隊跨越自己的作戰區作戰,這是不是要打破「灘岸決戰」的金科玉律呢?以後陸軍會又開始玩起200公里大機動甚至南北軍大對抗的劇碼,還是這只是推著玩一下,是可以密切觀察的。
2. 肌肉還是機器?
許多當過兵的朋友們可能都有個感覺,陸軍的長官有兩種,一種多半是步科出身,強調士兵作戰訓練操演,能嚴肅威儀及內部管理,我這裡簡稱「肌肉派」,另一種比較是砲科等技術官科出身,強調數字、機械化及火力,也就是「機器派」,由於軍隊是一個講究服從的地方,所以有它「人治」的一面,往往兵隨將轉,於是有一些觀察可供玩味,尤其是最近的陸軍司令換人這件事。
本台在此對於軍中人事問題暫時不做評論,因為顯然那是高度政治性議題,超出本系列的討論範圍,在此僅簡單比的較一些將領的風格及政策。
記得前陸軍司令胡鎮埔剛上任時,即下令取消32度以上不操課的規定,獲得不少掌聲,大家一定猜的出來他是「肌肉派」了,胡任內最大的興革就是「陸軍特戰化」,特戰可謂是防衛作戰設計以外的一個重要作戰技能(因為台長預判有對這方面非常內行的人會看本文,所以也不敢對「特戰」這個議題多所造次啦^^),以往陸軍的特戰部隊大概是從空降862旅演進而來,空、特合一後各空騎旅也都編有突擊營,即空中騎兵,胡的計畫是搞大特戰部隊規模,變成862.871.853三個群,全國的特戰營擴充為9個,接著空、特還要再分家,今年862旅首先擴編成群,擴充所需的兵力就從各作戰區的機步旅各抽走一個營來產生,於是各作戰區機械化步兵都要減少一個營,這些特戰兵相信都會是陸軍司令部的戰略預備隊(關於兵力分配與集中的問題本系列後面還會詳述,此地就先跳過),特戰兵的作戰技能比起機械化步兵當然是更難也更強,的確是很肌肉,但是陸軍到底需不需要那麼多特戰兵力在陸軍不無討論,很多人會乾脆說那是為了保障高官們不被斬首用的(題外話說,不知道是阿扁怕被斬首抑或是軍方怕阿扁出事,近年來首都屏衛兵力越來越多,先是守清泉崗的陸戰66旅北調,接著北軍團憲兵增兵,最近金門的裝甲584旅也調台北,是怎樣呀?),在這些爭議聲中,胡鎮埔沒做滿一年突然閃電下臺,換上來的司令趙世璋是砲科出身,相信機動打擊及火力至上,所以上台立刻就嚷著要阿帕契,雲豹也跟著投產,對於前司令規劃這麼大的特戰部隊當然就持保留意見,目前已知許多要改編特戰的機步營已經歸建,853群確定不編了,871則還未有定數,也是有待觀察。
本來預計用一篇來寫陸軍,寫到這裡才發現篇幅比想像要大上許多,所以分成兩次寫,陸軍還有許多路線上的議題可供觀察,下一篇再繼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