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1-12 08:00:00| 人氣5,0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怪奇小吃大集合(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篇因應「尾牙」講到北部和中部特有的「怪奇」小吃,所謂「怪奇」小吃,無論是名字奇怪的或樣子奇怪的,都算在內。接下來,繼續介紹南部、東部和外島部分。

 

【南部】

.阿婆水

早期汽水價格昂貴,一位老奶奶自製汽水,因此就這麼叫。也有一說是源自日文發音「蘋果」,即是蘋果水。

老一輩的台南人常喝,現在則是較少看到了。

.蚵嗲

蚵嗲算是滿多人知道的小吃,不分南北都有,主要是西部近海地區,尤其集中於南部蚵仔養殖地區,故本篇歸類於南部。

它是用鐵杓以麵粉漿做底,依序加上高麗菜絲、韭菜末、肉末、蚵、再疊上高麗菜絲,最後再以麵粉漿裹好後,放置於油鍋內油炸至熟。

它和蚵仔煎、蚵捲並列台灣三大蚵仔料理,起源也都和鄭成功相關:傳說鄭成功攻打荷蘭人時,軍糧米食匱乏,只好使用蕃薯粉、水及現成撈獲蚵仔,進行裹粉油炸。但其實也有資料指出,是由福建移民攜至台灣的。

.棺材板

棺材板是台南特色小吃,名字雖然有點恐怖,但樣子卻不是那麼一回事,看起來就像一只吐司盒子---它是將厚片吐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中間挖空再放入雞肉、豌豆、蘿蔔和墨魚等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勾芡,最後放上吐司的蓋子。

最開始創始人許六一因應一位任職於成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補習學校教授的朋友要求,以自身的西餐底子加上日本料理,以及正宗台菜的創意發想新點心,採用雞肝為主要內餡,並將之命名為雞肝板。而朋友來到店裡享用後,覺得其外形很像一個棺材,於是將其命名為「棺材板」。也有另一說是,棺材板原名機關板,是創始人自己想出來的名字。

棺材板在1970至1990年代左右成為台南著名小吃之一,為迎合近年來的速食需求,陸續推出可邊走邊吃的新式棺材板,餡料也更加多元,有甜有鹹,並以諧音「官財板」為名。不過有的人覺得只是吐司加上玉米濃湯,我自己是比較喜歡鹹的口味,只是吐司有點油(也有可能因店家而異)。

.椪餅

椪餅因餅身膨脹內部中空而得名,且其以白糖、黑糖作為內餡,香氣十足,所以又稱作「香餅」。臺灣文獻叢刊有載,清代時期,一般平民在生活中將椪餅用於祭祀、頒獎、吵架和好等用途。其最開始原是祭祀神明使用的祭品。

而在台灣,相傳椪餅起源於明朝初年,隨著鄭成功從台南鹿耳門登陸台灣,台灣人吃椪餅的習俗便由台南開始發跡。在台南,椪餅特別用於婦女坐月子時滋補養生,古時有「吃三個椪餅,等於吃一隻麻油雞」的說法,因此也有「月子餅」之稱。作法是先起麻油鍋爆香薑片,再將黑糖椪餅打洞加入生雞蛋及龍眼乾,兩面煎至酥香金黃即可。

.米粿(肉粿)

米粿又叫做肉粿,以米漿和肉燥製成的,是台南特色小吃,也是在地人常見的早餐。在外皮煎得「恰恰」後,搭配蛋、肉燥,再淋上各家獨門醬汁或羹湯,便成了一道美味料理,是早期農人補充體力的點心。

.薑汁番茄

荷蘭統治台灣的時候,從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引進了番茄,最初只把番茄當做觀賞植物,後來才成為食材。有一種說法是,台灣人一開始吃到這種水果,或許不習慣它特有的味道,於是嘗試用漢人傳統去腥的薑末、蒜蓉混著吃,味道居然不錯,這一流傳就流傳至今。不過「薑汁番茄」的吃法,似乎只盛行南部,第一次看到時還真不知如何下口……。

一般沾醬是由醬油膏、薑末、砂糖、梅粉、甘草粉混合而成,看到一碟黑色沾醬,一開始真的不太想沾,因為真的不像水果切盤,倒像吃熟食(鹹的),而番茄不是小番茄,是炒菜用的大番茄(黑柿番茄),一整個就是詭異的搭配。

不過,說起來也不是不好吃,就是巔覆一般印象。以中醫角度來說,番茄是寒涼的水果,而薑有驅寒的作用,互相搭配剛好。

.吉拿富

「吉拿富(cinavu)」是以小米為主食材的原住民傳統美食,通常只在年祭、族人結婚或豐收慶典時才會出現,具有祝福之意,各族皆有,內餡也不盡相同,中間那一層假酸漿葉是特色所在。假酸漿葉是可食用且富含葉綠素的高纖植物,有益腸胃蠕動,且含維生素A、維生素C、菸鹼酸、鉀、植物纖維等,是原住民常食野菜之一。

吉拿富長得像長型粽子,以芋頭粉和小米(或糯米)為主,中間以事先調味的豬肉為內餡,最外層以五節芒、月桃葉或野薑葉包裹,再以芒草莖或棉繩或撕成條狀的月桃葉鞘紮緊固定,入鍋蒸煮即可食用。

近年來屏東打出吉拿富的品牌,開始量銷製作,目前講吉拿富大多指排灣族傳統美食。

.燒冷冰

燒冷冰是屏東潮州特色小吃,它是在刨冰中挖一洞,將熱紅豆湯圓置入,上再鋪蓋刨冰,像我這樣腸胃沒那麼好的人,可不要輕易嘗試。

其起源於民國五十四年,當初店裡賣的是熱湯圓及刨冰,有位吃熱湯圓的顧客覺得湯圓太燙了,希望老闆加點刨冰,就這樣一時無心插柳,如此衝突的組合反而創造出口感相當獨特的「燒冷冰」。

.蝦公粄

看到「粄」就知道是客家小吃了,沒錯!蝦公粄類似蚵嗲,只是用蝦子替換蚵仔,用麵糊搭配青菜(豆芽菜、韭菜或九層塔)油炸而成,通常會搭配蒜頭醬汁食用,是屏東內埔客家庄的特色小吃。不過,無論是蚵仔還是蝦子,這種海鮮點心感覺在以前好奢侈喔!

【東部】

.玉里麵

在日據時代,由於日本人愛吃麵食,便將日本麵食文化帶進玉里。戰爭結束後,有一位福州師傅隨著國軍遷台,在玉里鎮上開設麵攤,賣的是一種外形與油麵相似的大麵,其口感是麵條彈牙有嚼勁,深受顧客喜愛,因此名聲大噪下,有「台式的日本拉麵」之稱,當地人則稱之為「玉里麵」(原名玉里大麵)。

玉里麵分成麵條、湯頭、佐料三個部分,玉里麵的麵條是俗稱黃麵的油麵,但採用自然風乾的方式,與一般油麵以冷水浸泡降溫的手法不同,所以吃起來比油麵更Q彈。不過由於沒有加入食品添加物,保存時間較短,無法運送到太遠的地方,所以只在玉里一帶吃得到。

湯底則是用大骨湯,佐料有油蔥、蔥花、韭菜、芹菜末等,各店家不盡相同,還會加上豆芽菜及3塊豬肉片,才是真正的玉里麵。

.阿粨

阿粨(a-bai)是魯凱族原住民美食,也與豬肉、檳榔、酒並稱為豐年祭四寶。它是將小米與糯米包著豬肉餡,用月桃葉(外層)及假酸漿葉(內層)包起來,就像粽子一樣,跟吉拿富類似。近來在台東開發成在地商品後,加入一些紅藜、南瓜、薑黃、木鱉果等新的品項。

【澎湖】

.風茹茶

風茹茶是使用風茹草製成的草本茶,有「澎湖青草茶」或「山參仔茶」之稱。風茹草又名「香茹」,為澎湖原生蔓藤宿根性草本植物,多生長在空曠的沙地和海邊,不但耐旱、耐風、耐鹽還耐貧瘠,具有強大的逆境生長能力,含有豐富的鐵、鈣、鉀等元素,有消暑解渴、活血化瘀、治療中暑、降肝火等功效,其與蘆薈、仙人掌被稱為「澎湖三寶」。

風茹茶分三種,野生風茹茶最香濃入味,種植風茹茶味次之,茶包型味最淡。風茹茶的煮法是將曬乾的風茹草稍微過水洗去灰塵,和冷水一起煮,水滾後將風茹草連同煮沸的茶水一起放涼,這樣香味更為明顯,茶色也會更深,等30分鐘後,再把風茹草撈出即可。

.仙人掌冰

仙人掌冰是澎湖特色冰品,以仙人掌的紅色果實原汁作為冰品佐料,吃起來口感酸甜。不過最初研發出來時,還沒有人想品嘗呢!直到導演吳念真來訪後才開始聲名大噪。

澎湖食用仙人掌的學名為「Crab Cactus」,原產於墨西哥至西印度一帶,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栽植於澎湖的歸化種植物,由於成熟果實裡外是紅色的,另類稱「澎湖紅蘋果」。

.鯊魚炸粿

「鯊魚炸粿」連在一起看會有點嚇一跳,但其實要分開來看啦~是「鯊魚」+「炸粿」!(鯊魚是一片的,在最上面一層,並不是揉碎打散混在一起炸的)

炸粿是澎湖特色小吃,但「鯊魚炸粿」只有在西嶼鄉吃得到,因為處理太費工,所以沒什麼人在賣。其做法是先在湯匙上舀一些麵粉,鋪上高麗菜後,放上三隻蝦,再淋上麵粉,最後鋪上鯊魚肉,淋上醬汁就完成了~

.炸棗

澎湖人傳統習俗中,當家中有喜事時,男方必須分送「炸棗」給親友,以告知「家有喜事」。因此送炸棗不只是為了討吉利,更往往代表著家族的「面子」,和一般我們說「做餅」一樣,早年一對新人結婚時,大多會做200、300斤的炸棗,光是親戚就要送5斤,朋友則要送2斤。

不僅是結婚,像是新年、清明、新屋落成以及新船下海等喜慶之事或祭祀儀式中也都出現炸棗,澎湖有句俗諺如是說:「吃炸棗、年年好。」其外型有點像芝麻球,的確它是糯米製成的,外皮也會灑上一層芝麻,但在口感上卻是不一樣的外酥內軟。而內餡可以從外皮上判斷出來,撒白芝麻的是花生餡.撒黑芝麻的是紅豆餡,沒有包餡的要黑白芝麻都撒,綠豆餡則不灑芝麻。

然而炸棗只能以手工製作,加上文化變遷且市場萎縮,目前還有在生產炸棗的店家,較為知名的大多集中在湖西鄉。

介紹到這邊,我細算一下我吃過的,包括鼎邊銼、阿給、牛汶水、水潤餅、桔醬、水煙腸、膨風茶、茶焗蛋、九層粿、卜肉、糕渣(我吃過的以北部的居多),還有麻薏、牛舌餅、蚵嗲、棺材板、薑汁番茄,還有將近一半沒吃過。

但有些滿有興趣的,像我很想嚐嚐貓鼠麵(我的生肖也是老鼠呀)、蛋腸、玉里麵、蝦公粄還有炸棗。如果有人全吃過,應該等同於環遊全台了吧~

台長: Tinkle
人氣(5,00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綠蔭聽風 |
此分類下一篇:日光.宜蘭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怪奇小吃大集合(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