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七夕,在臉書上或各媒體平台,一反常態的大談七夕傳說,將浪漫的牛郎織女故事,以性平角度來談,說牛郎明明是偷窺狂和竊盜犯,強迫織女嫁給他,卻傳為一段佳話,實在很扭曲。這一點我倒是認同,因為像西洋童話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等,其實抽絲剝繭來看,內容也大有問題。不過,當大家談論世界各地的性平問題時,有人說「幸好我們在台灣」,我卻暗自搖了搖頭。
思考一下,當我們說出「幸好我們在台灣」是一種站在自己立場上的感受;而「那些性平觀念不足的地區應該更進步」則是站在對方利益去說,起心動念完全是不同的出發點。再者,台灣性平問題其實也不少,光是性平教育就令人擔憂,不只是校園,家庭裡、社會上,許多扭曲的觀念也是扼殺了不少無辜的人們。
台灣有台灣的好,但性平上我真的覺得沒有很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許脫口說出那句話的人,是和一些性平觀念落後的國家如印度、中東或非洲等地區相較所得出的想法,但連政府、媒體等也宣揚「台灣在性平方面做得很好」,如此自滿,我真的很想說:「我沒有否定大家的努力,但真的不夠好。」看到人民也覺得生活在台灣很知足,我想問他們:「你們有看過台灣一些受到性別歧視與迫害的人嗎?當你說著『很好』、『很知足』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他們的經歷與感受?」而我說的不是少數,其實只要認真翻翻新聞,甚至多觀察生活周遭,就會發現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的所言所為,在在顯示出台灣的性平程度真的很不足。
「知足常樂」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句話,其實有很多疑惑之處。猶記小時候我聽到這句話,第一個產生的念頭不是認同,而是想著:知足的人所謂的快樂,是真的快樂嗎?如果是因為「不知道」而快樂,是假的快樂。
我會這麼想的原因是,如果我是一個不諳人情世故的傻子,沒有一般人豐富的經歷與足夠的思考能力,因為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也不會去煩惱、在乎什麼,我寧可選擇成為有著無限煩惱的聰明人。因為不知道,所以就不在乎,這是件可怕的事,就好比不懂同理心的人、不想去體諒、關心別人的人,因為不知道「應該這樣做才對」,所以他傷害別人不會有罪惡感,也不會為人際關係的好壞而煩惱,更不會想精進自我,他當然無事一身輕,快樂得很,但這種快樂是假快樂,不是那種心境坦蕩的快樂。那他知足嗎?當然知!他覺得他「這樣就好」,也不會想改變,更不想為自己徒增煩惱,「管他這麼多,我自己活得開心就好」的心態,看似正面,但多有負面。假如沒有建立在自律自制自愛之上,很容易衍生更多問題。
比起「足」,我更重視的是「知」,對於「知足常樂」這句話,我將重點放在「珍惜」。我想這句話的用意是要人懂得珍惜,但很多人往往把重點放在「足」,好似「這樣就好」然後就停滯不前,這種心態是頹廢的,而且把「知」的範圍和格局縮小了。我的解讀是:我們要知道很多,在知道之後,就去珍惜所有,抱持著珍惜的心,去對待一切,也因為珍惜得來不易的所見所知,我們會渴望知道更多,而這些「知」可以幫助我們、豐富我們的生命,帶給我們感動、感恩以及努力向前的動力。
我不喜歡「足」,因為我們都是「不足」的人,既然說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那我們憑什麼「足」?這不是自我催眠嗎?但「不足」不是要你貪心、要你強求,而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省思,去思考如何更好,有什麼是自己能夠再做的,這樣人生才會繼續有目標,才有動力前進,而不是「我這樣就好了」。很多人會將知足當作安慰自己的藉口,卻沒有汲取它的真正含意---珍惜,有多少把「知足」掛在嘴邊的人做到「珍惜」?「珍惜」這一點,說真的我在生活中顯少見人實踐,比如有人過著簡陋的生活說著他這樣就知足了,但對待物品卻粗手粗腳,或是使用資源過於浪費,這些自以為「隨性」的行為,都談不上珍惜。
知足不是叫人不要再「取」,而是要「珍惜」。人不會因為沒有這個、沒有那個就快樂,卻會因珍惜而快樂。「你這樣就該知足了!」很多拿「知足」來勸誡他人的人,只會叫人別求別要別取,卻沒有點明「珍惜」,這就偏離重點了。當我有四顆蘋果了,難道就不能去取得第五顆嗎?只要我對每一顆蘋果都珍惜相待,不浪費不過量,這樣就好了呀;若一個母親有三個孩子,難道不能想再有第四個孩子嗎?只要她珍惜每一個孩子,並且有足夠的能力負起養育的責任,這樣就好了呀;當一個旅人去過一百個國家,你說該知足了,難道他不能想再去一百零一個、一百零二個國家嗎?只要他對每一次的旅程都珍惜相待,成為他人生珍貴的一頁,這樣就好了,不是嗎?那又何必「足」?
人要「知」而拓展,不要以「足」來限制自我。「足」是要我們有珍惜的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該如此。我是一個很喜歡「知」、渴望「知」的人,但我永遠不會「足」,我不想「這樣就好」,因為我不覺得「這樣就夠了」。也因為「不夠」,所以才要再去做;如果「夠了」,那又何必做?那我們又為什麼還要繼續活著呢?別忘了,「足」的本意是腳,我們是要繼續走的,珍惜每一步、每一段經歷,我們會走得更昂首闊步,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