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1-16 21:41:38| 人氣6,7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譬喻」這二個字,「譬」是比況。「託此而比彼」,託這個東西來譬喻。

「寄淺而訓深」淺淺的道理是深深的真理。這是佛陀四十多年來,對著眾生分析天地萬物的真理,三理四相能夠通達瞭解。

有一次,舍利弗跟隨佛在行腳時,舍利弗就問佛說:「佛陀啊,您時時都說化緣、托缽,也是為了利益眾生,這其中含藏什麼道理嗎?我所知道的,托缽就是為了滋養我們的身,供給營養好修行,但是這樣可有化度眾生?」

佛陀就舉一個故事,在很遙遠的無央數劫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專門去採芝麻來榨成油,以此賣錢為生。

有一位修行者,他知道阿婆在做麻油,他就去向阿婆乞討油。阿婆就問他說:「您每天來我這裡拿油,那是供應您的身體營養,或是還有其它用途?」這位修行者他說:「我是向您乞油去供佛。」阿婆歡喜,每天都給這位比丘一小杯的油。

晚上,佛要為大眾講話時,就有一盞燈在那裡。

就這樣年久月深,不知經過了幾年,很久的時間,那尊佛就為這位比丘授記:「將來你能夠成佛。」那位老婆婆聽到了,這比丘得到佛為他授記,是什麼樣的因緣,佛會為他授記呢?就有人傳話給老婆婆,就說,這位比丘是因為年久月深,日日以油燈供佛,與大家結了很多的好緣,所以佛陀稱讚他,為他授記。

老婆婆聽了也是很歡喜,趕緊到佛前,向佛陀說:「佛啊!修行者比丘的油是我供養給他的,佛陀是不是也能為我授記呢?」那尊佛就告訴她:「我為比丘授記,將來比丘成佛,他會為妳授記。」婆婆也很歡喜。

佛陀說到這裡,就向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知道嗎?那位比丘後來成佛了,名叫做提和竭佛。而那位老婆婆現在也已經成佛了,那就是我,釋迦牟尼佛。」

這就是「寄淺而訓深」佛陀出現人間,他會應時應機而逗教,用很多方便、譬喻、權巧,讓人人能夠接受、人人能夠身體力行。

法,不論是多少種的法,無非是對治眾生的心病。

佛陀的教育,無非是要讓人人,體會佛的深妙道理。但是佛陀所說法,到底有多少人,知音有多少呢?

佛陀慈心不棄、不捨,所以用很多的方法來譬喻。

舍利弗,去聽小乘法,後來聽到佛陀講大乘法,開權顯實了,他的信心也開始提起,聽到大乘法,在靈山會上,很歡喜。

上根利智的人,他聽法一聞即悟;而若是中下根機的人,還是執著抱迷不遺,儘管同樣在聽法,不肯去身體力行,自己自我障礙,不肯捨去那個迷執。

上根機的人,能夠一聞頓悟,接受、身體力行,度化眾生。這樣的根機,叫做菩薩行菩薩道。

為什麼叫做凡夫?就是有無明、惑等等,很多的無明覆蓋了心。

學佛,法從耳聞,聞要入心,入心必定要身體力行。聞法要好好思考、思惟,而且要好好受持。甚至要有戒、定、慧,這是叫做「三無漏學」。

戒一切惡法。定,應該聽的法入心,外面種種名利等、享受,不會來搖動、誘惑,這是定心。要有這分定心,必定要有智慧。

佛陀的慈悲願力就是一念心,這念心完全是為眾生,循循善誘,無非就是要讓大家很清楚,人人本具佛性,來去自在。

眾生,只為了一念,一迷,三種微細根本煩惱,就不斷發生,一直煩惱複製、複製,一直到八萬四千煩惱。

佛陀期待的心願,人人眾生回歸清淨的本性,所以無處不說法,無物不是法。(2022.01.16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6,750)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