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本具如來的本性,只是煩惱、無明纏著心。
若能心靜寂清澄,自然身輕心安得大自在。
凡夫,聽佛所說法,缺少下那一分的決心身體奉行。
「寂滅」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寂靜清澄的境界,就是離一切相。
學佛的目標就是要成佛,若要成佛就要求佛法。求佛法行佛道,必定要勇猛精進。
精修信戒「信為道源功德母」能培養一切的諸善根,所以信必定要堅定。信,學法,必定要守戒,還要堅持梵行。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梵行就是清淨。
布施,就是無所求、無所著,付出無所求,同時感恩。
持戒,要真正堅持,不要去犯到口不該說的話,犯到身體不該做的事,不要起心動念貪、瞋、癡,這樣叫做清淨行。
忍辱、精進也是同樣。
「菩薩」二字,其實叫做「菩提薩埵」,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做「覺有情」。
菩薩是以六度為乘。六度就是六種的方法要來度眾生,這叫做大乘,度眾生的大乘法。
發心行菩薩道,要經得起在群眾中、人、事、物中來磨練「經一事,長一智」。慧命真正要增長,必定要在人群中。磨練,信根還能堅固,愈是磨練,信根愈伸長、愈深。這是學佛者,要有這樣的精神。
眾生,就是生物,人與動物等等。這些眾生大家所共住,共住,就共造業。
業是從哪裡來、從何處來?眾生人人都是不同的習氣,所以不同的行為,有善、有惡。造善業,那就是福報的世間。若是造惡業呢?造惡業,眾生共業,惹來很多天災、人禍,這是眾生所造作。
舍利弗聲聞中智慧第一,在法華會上第一位,唯獨能夠開悟圓乘,圓融實乘,能夠瞭解。
佛陀要棄捨過去的,方便權巧直接說出一乘實相之法。唯有舍利弗第一位能夠體會到。所以在〈譬喻品〉中,舍利弗是佛陀弟子之中,第一位得到授記。
「佛法不離世間法」,離開世間求佛法,就如在龜上求毛,在兔上求角。
佛智就是真性,佛的真如本性。
辟支佛的智慧,在無佛之時獨覺。辟支佛雖然利智,還是有限。無法到達最究竟,大涅槃、不生滅的境界,因為他怕生死,所以辟支佛還在小乘。
佛陀初轉法輪在四諦法。四諦法是學佛的基礎,「逆順觀緣契理,利智入諦似覺,守志發意六度」。
苦、集、滅、道,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人、事、物,種種的道理要能體會苦的含義,這樣才能「契理」。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守志發意六度」,要行就是在「六度」。
新發意菩薩。新發意,那就是指初歡喜地前的菩薩。菩薩有十地。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要當菩薩,就是要很歡喜,自動自發要當菩薩。
慈濟人,「你怎麼做得這麼辛苦?」「沒有,很幸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很甘願,因為我做得很歡喜。」所以,他能排開萬難,就是要做得很歡喜。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釋迦佛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他很歡喜說法,但是,他瞭解之後再講給別人聽。他的根機很高,開始皈依佛後,他很快就體會到佛法,對人間非常的重要。後來他在法華會上,聽法之後很快「回小向大」。
眾生的回報就是眾生人人覺悟。這就是讓佛最大的供養,這叫做法的供養。就是受法之後,對佛是最大最大的回報,這叫做供養。
學佛,要發大心為眾生,不要想當一個自了漢,獨善其身。
學佛,要福慧兩足。修福,每一天做事情、生活中,要利人為先,要先利益他人。
福慧雙足,要像一人二隻腳一樣,一腳是向福跨步出去,另一腳就是向慧精進,所以福慧要雙修,共同結合起來,就是向前一條的智慧道路,自他共成。
供養無數佛表示,很長久的時間道心堅固,不斷不斷在供佛——身、口、意、行的供養,隨佛之教法奉事佛之道法。
慈濟宗門要入人群中,布施出慈、悲、喜、捨。「靜思法脈勤行道」,內修是四弘誓願,信、實、誠、正;外,就是「慈濟宗門人間路」,外行是慈悲喜捨、人間路。
佛陀來人間「開、示」,讓眾生「悟、入」。所以有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做「四聖」。這四聖,從聲聞、緣覺、菩薩,還是要從分段生死開始,一直進修到變易生死,都完全了脫,這樣才能真正與佛同等。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道源本在自心,悟則智慧湧泉」修行人若能覺悟,這個智慧如湧泉般,就沒有受什麼樣的環境來障礙就能一心,透徹瞭解佛的智慧。(2022.01.11 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