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知眾物
修行是一條很長的道路,佛陀來人間度眾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不斷隨著根機因緣,示範在人間。
佛在人間也示現生老病死,藉由修行才成佛。
眾生能有福,得到佛出現人間,卻是共業,只留下佛法。
窮子在外面流浪,長者,用方便法將他引導進來了,也和他說話了,也已經很親近了,已經有一段時間,二十年間用二乘法來牽引他。
小乘是聲聞、辟支佛、緣覺,讓孩子慢慢從聲聞中聽道理,不只是「有」的因果,還有《方等經》,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再兼利他人。進入了「方等」的法,慢慢的知道原來天下人間的道理到最後都歸空,不過還是要再入人群,在人群中鍛鍊、造福、修慧,才能夠成佛。
從「阿含(時)」十二年,「方等(時)」八年,這樣已經過了一半了,二十年間,這樣的教育,佛陀的年齡也慢慢一直老,再經過「般若(時)」而來到了「法華(涅槃時)」,佛陀接近八十歲了。
佛陀開始教育眾生大乘法。「空諦」,一切皆空,心要開闊,不要計較,這都是「般若部」中,仔細地很細膩的分析。
「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人很不舒服「阿難,趕快替我找一個平坦的石頭,幫我鋪下尼師壇,我要休息,我背痛,無法前進了。」所以「自知將死不久」,瞭解這個時候,就是已經要示入滅的時候了。所以學佛,要好好把握因緣。
修行,持法有困難嗎?只要有心,願意面向著正確的菩提道,抬起腳步向前踏,應該是不困難。難就是難在心,心若轉不過來,腳步就踏不開。
修行要先瞭解因緣果報,這雖然是小法,但若不瞭解,就無法真正用功體會。這雖然是說小法,漸次體會,這樣漸漸地體會,漸漸地精進,叫作「漸進可語大法」。
長者接近了貧窮子,時間這麼長,言語相通了,開始會安心了,這位窮子的心安下來了。
位長者已經年老了,自己也知道身體有病了,自己時間剩下不多了。所以那位長者,趕緊再對這位貧窮子這樣說:「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這是譬喻中道真實法,真實大乘的教理,「一理通,萬理徹」。
「一切法門,皆是珍寶」不論是「談有說空」,這是應眾生的根機。人人本性慧海廣無邊際,這就如倉庫一樣,能夠容納很多。也能譬喻「倉庫」如定慧,能夠「包藏一切思惟修定智慧,無所缺少」。
心要專心定下來,好好地思惟,在人群中,無不都是法門,只要我們思惟修定,自然智慧不會缺少,就與佛同等了。
這個倉庫非常飽滿「內充外溢」人人的倉庫都是盈溢,本性慧海覺性智慧就是這麼充足。
慈濟人常常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用無求的心就是「空」的道理。付出就是「六度萬行」不論做了多少,萬行具備,都包含在其中。所以「權實二智雙顯」「內充外溢」。
付出無所求,不要計較,這樣的心自然就無染著。
每個人都是有因緣來人間,與父母的因緣,與過去所造作的因緣,業力所帶來的,每一個人都一樣,「從因緣和合而生」。
在法中,人人要精進,才能煩惱去除「性空明鏡」煩惱擦淨了,這面鏡子才能清。看到這面鏡子,其實裡面都空,擦清淨了看到外面就很富有,學佛要真正用心時時多用心。
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若能去除無明煩惱,清明的性現前,這樣也與佛同等,有一片清淨如鏡的心。
不是人人一接觸佛法就能夠覺悟,所以不斷佛要用盡種種方法,大小乘兼說。
須菩提已經體悟了般若的道理,「般若」就是智慧,智慧能夠分析是非,「智」就是分別智,「慧」就是平等慧。「智」,分別是非;「慧」,看眾生,人人都平等。
佛陀的用心,就像那位長者,父親找孩子,這樣慢慢地將他,呼喚回來了。
這麼長的時間,長者接近了他的孩子,現在「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佛心與眾生心,本來同體不二,即自性清靜心」。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絕對沒有異樣。人人要常常很謹慎,「慎勿恣意」,不要放縱,讓無明污染了心,不要將真如本性糟蹋掉了,守在「般若」,智慧不要漏失掉,這就是修行的方向。
佛陀從覺悟之後,為眾生觀機逗教,經過了「華嚴時」,那種佛性清淨,然後投入人群,他從「阿含時」,說因緣果報觀。十二年後,轉入「方等(時)」,「方等」開始就大小乘兼說,從小乘開始,帶入中乘、大乘來,八年的時間,已經轉入「般若」了。《般若經》還是一樣說很多,分析真諦無體無相,是如何合成而變成人間共業。其實,一切無體無相,透徹了道理,付出無所求,所得到的,那就是法喜充滿。
「智」就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學佛要好好用心,佛法,原來是在日常生活中,覺悟的佛性原來是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本具有。
貧窮子,開始長者接近他,帶進家裡來,慢慢向他展示庫藏有這麼多,你能夠好好取著,出入無障礙。表示,法若入心,滿滿的智慧法財能隨時應用出入就沒有障礙。
窮子,雖然已經受這麼多的教敕了,這金銀珍寶已經領受到了。但是,沒有希取,不想要,只是進去看一看,心還是不覺得「這些是我的」。這是表示意志還很下劣。
佛法「為佛教,為眾生」有人受得到,受到這個種子願意這樣去做,這塊心田的農夫,去耕耘也有很大的收穫,這就是遊戲人間神通「淨佛國土」。
窮子,雖然長者已經認出他了,認做是他的義子,卻是還是甘願在下劣的地方,「安止於」,願意受人僱傭,還守在懈怠,提不起精神。(2021.11.2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