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1-27 22:17:35| 人氣3,1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讀書心得筆記(五十七)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臨終宣言

佛陀用心,慢慢地將眾生「漸引入實乘法」。只是眾生執迷不悟,還是歡喜小乘法,還是歡喜在自己獨善其身,「恆留滯不離權」不願向前前進。

四子,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從佛陀向舍利弗授記時,就已經深深體悟到了。

修行,不只是此生此世,是要用長久的時間累積,去造福人群,累積福緣,福慧雙修。

長者引導那位貧窮子,脫下莊嚴的服裝,換上了粗布,用很多髒東西放在身上,表示是做工,去接近去照顧他,招呼他。慢慢引導到有說話的機會,慢慢從說話的機會談心,從談心之中,慢慢表露出了,自己擁有無限量的財富,這種身分開始慢慢現前了,莊嚴的形象,擁有庫藏珍寶等等,已經把他牽引進來了。

看到孩子已經心門打開了,叫做「復經少時」即是般若之後。

從「阿含」、「方等」來到「般若」佛陀要「空」中示現「妙有」正是說《無量義經》的時候。

「父知子意,漸已通泰」已經知道孩子的心,慢慢已經通了,法,從漸教,一直一直到頓教而圓教來了。譬喻「小乘人獨善其身之意,漸通入於大乘」。

佛陀告訴大家,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不是可能,絕對會成佛。

弟子聽法四十多年過去了,慢慢也想通了,這個志,志願也慢慢擴大了。修行這麼久就是要走入人群,才能真真正正福慧兩足。

大乘的根機開始啟發出來,舍利弗向佛陀三請,讚歎佛智那個境界,自己的境界與佛的境界,還差這麼多,到底內容如何?希望佛陀能講出來。

就如<譬喻品>火宅一樣,長者設三車,誘引他們出來,再為他們說大白牛車。用這樣來鼓勵大家,選擇大白牛車。

般若智明白一切皆空,現在回歸「妙有」。「妙有」的作用就是佛性,入人群中福慧雙修。

修行人必定要守戒,要殷勤精進修道。這條道,戒、定、慧不能脫離必定要殷勤精進,修行於道。這樣才能「漸趣大志」。佛陀隨順人人的根機,從小教慢慢向大教,這樣牽引佛弟子。

從《阿含經》到「方等」再到「般若」漸漸能夠入佛陀的本懷,那就是「無量義」、「法華」的時代。

佛陀希望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入人群中,不只是救濟生活的苦難,還要救濟他的心,心靈的煩惱。

學佛,有五個時。第一個時就是「華嚴時」,第二個時「阿含時」,第三就是「方等」,第四「般若」,第五個時就是「法華涅槃」。佛陀一生的教育,分成這五個時段,殷殷善誘用很多的譬喻來教育弟子。

經文,「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孩子也已經漸漸知道,長者的庫藏無量出入無礙,這些東西他有份,卻是心沒有這個志願。

父親真的年老了病了,臨終時召集,很多朋友、親族。連「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全都邀請來,場面很大。

佛陀與世間的緣將盡,趕緊及時說《法華經》,暢演本懷。要人人,啟動心志,要發大心,立大願。

佛陀臨終時,最後的一口氣,還是遺教要好好地將「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法」等等,傳下去。

「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就是「大乘諸法譬喻國王」。眾生剛強,唯有佛法能降伏剛強的眾生,所以就如國王,他能掌握國家的大事。

佛陀一生的說法,從「華嚴」一直到「法華涅槃」,完全會合起來,都叫做「大乘諸法」,大能含小,所以就如國王。

「菩薩為覺有情人」,這種菩薩叫做「覺有情」。入人群中去造福修慧,在這大長者他的範圍裡,就是貴族,就是(譬喻)人的,生命中的貴人,這都是覺有情人,在人群中造福、修慧的人,造福修慧的人,這都是覺有情人,這都是叫做貴族,居士,就是居家修行的人。。

學佛就是將所有的無明煩惱完全去除,與佛的心境,所緣的境界相同,所以「行與佛同」。

長者,孩子已經帶進來了父子相會了。開始向大家介紹,讓大家能認識他的孩子,因為未來的家業,就是要傳給孩子。

佛陀的用心覺悟之後還是回入人群中,二千多年來,同樣生生世世,都是隨眾生入娑婆。

從信心開始,信心既立了心住在佛地,要相信佛所教法。

要發大心,趣入眾生道中去去啟發眾生的心,這樣才能真真正正得到圓,大圓境界的心境。

佛陀四十二年間,從「阿含」一直到「般若」,從小乘一直慢慢大小乘;一直到「般若「一切皆空」,清淨了心地接入「妙有」的境界,人人都能成佛。

成佛的方法,那就是要入人群,「大乘教法,亦(即)說明,六度萬行之法門」。

「六度萬行」就是度眾生;不只度眾生,自己也是要度。所以要布施,要持戒,但是在人群中,難免眾生剛強難調伏,就要忍。

 

子大歡喜

人人本具能覺的智慧,與諸佛平等。

既然與佛同等,本覺、能覺,佛做得到,人人既然與佛同等覺悟一要回向於大地眾生。

經文再說,「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貧窮子聽到父親,向這些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在大家面前這樣宣告:「這是我的兒子,真的是我的兒子,我也真的是他的父親,這些財產就是我的孩子所有的。」

父親找孩子經過五十餘年以後,才能找到孩子。

出世的佛陀視眾生如一子,他生生世世都在找孩子,其實是在找因緣,因緣成熟的就能遇到因緣教化,然後發大心,立大願,像這樣才有辦法付託給他。

就像世間的父親,好孩子他就能傳家業。

佛陀也是一樣,佛慈悲說大乘法,開佛知見,用種種方法開示悟入。

佛陀一生期待「聲聞轉小為大」,轉小乘教為大乘。

孩子已經父親找回來了,也已經向大家宣告「我就是他的父親,他就是我的兒子」,像這樣正式宣布。就像是佛陀他用的方便法,將小教二乘的弟子和六道中的孩子一一找回。

須菩提再說:「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所得弘多

法若是有入心,應該能夠體會日常生活,「一理通,萬理徹」,什麼事情我們應該看清楚。

蓮花是花開見果,這是蓮花很特別的,在所有的花中,蓮花很特別,如果看到它開花,它的果就完成了,尤其是蓮的果、蓮子,與根,就是蓮藕,都是能讓人使用,這是一種很特別,這種花,用來譬喻一本經的道理,這本經是妙法,這個妙法譬如蓮花,法就是教導我們,教導我們要如那朵蓮花一樣,入污泥而不染。

須菩提向佛陀,再表達他們的心聲。我等」生生世世是這樣,都是生死中,這樣逼迫的熱惱,都是迷惑無知,樂著在小法。

「三德」:一,就是「法身德」,二,叫做「般若德」,三,叫做「解脫德」。

 「法身德」,就是能夠達到法身佛常住不滅,法性之身,這就是叫做「法身德」。

「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這都是要到達很周遍。

「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華嚴世界那種境界。

修行要修的就是德行。

斷德,佛陀他過去生無量世,煩惱無明一直在斷,就是修行,一切煩惱全都斷除了,三德圓了,福慧具了。

三德,就是智德、恩德、斷德,這三項德都已經圓滿了,尤其是福慧兩足,福與智慧都已經圓滿具足了,佛陀的十尊號中,就說福慧「兩足尊」。

修行就要直心,要信解,要用直心來相信佛陀的教法。

既然信仰佛法,佛陀所教化的,在佛法中,必定要用勤,勤,無懈怠的心,向前前進。菩薩道是一條很直的道路,要向前前進,而且不是只為了自己精進,要為天下眾生而精進,不要懈怠。

佛陀所教育的方法——你要如何修行,如何去除煩惱,如何培養你的智慧,培養你的恩德,培養斷德。

智慧、慈悲,要如何培養?有智慧,一定要有慈悲,智慧、慈悲,同時也要斷除煩惱,這叫做修菩薩道。

《賢愚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

就是說一對兄弟,兩兄弟各有長處,弟弟他就是經商很成功,賺錢也不少,一個是受官府與人民,所依賴的明事人,那個時代的國家,就是大家互相借錢,要有保證人,他們那個時代叫做「明事人」。

在那期間,有一位想要入海去採寶,要集很多人,準備商船入海。錢不夠,就來向這位明事人的弟弟,這位長者,來向他借錢。借錢有利息,所以他也願意借他。但是這位第二長者,這個弟弟覺得:「人生無常,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很好,錢,用我兒子的名字,能還給我的兒子。」這哥哥是明事人,當然就說:「沒問題,一向我在判斷事情,都是公正無私,所以我能夠替你的兒子做保證。」

第一次入海,行在海中,忽然間風啊、雨啊!暴風雨中將這船隊翻覆了,船整個都沉下去。他只是得救而已,他就向朋友親戚借,募一些錢,現在就用一二艘船就出海了。這次的出海很順利,採了很多很多海中的寶物回來,回來貿易,就賺了錢。

有一天,他穿了很氣派的衣服,走在街道上,事隔雖然是這麼多年了,這年幼的兒子也已經長大了,他看到這個孩子長大了,也知道要還錢,不過,要還的錢,本金要再加利,這麼多錢,這要還起來,我出去賺回來的錢,就需要還掉一大半了。壞心念一起,他就去準備,從海裡採回來的,一顆明珠,寶珠,就拿去找這位明事人的太太。

夫人就說:「這事不可能。我的丈夫,是最信用的人,我怎麼可能要他做,這件昧良心的事呢?」這商人就趕緊再拿一顆出來,就說:「來,我還能再送妳一顆。」夫人還是覺得,我不可能;再拿一顆出來,三顆明珠,這時候,這位夫人動心了,將寶珠收下來,就將這件事情向她的先生,對她的丈夫這樣說。

但是明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借錢就是借錢。」這夫人就說:「你若是那麼堅持,我已向人收了東西,你無法替我做事,這樣好,我將來再跟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而我,我們的兒子還這麼小,我也無法離開,所以我不如先殺我自己的兒子,然後我自殺。」先生聽到了,妻、子是他的最愛,萬一這個女人說得到,做得到,這樣該怎麼辦呢?實在是兩事為難啊!後來,很掙扎,最後昧了良心。

明事人就向他的姪子說:「有這件事情嗎?我怎麼都忘記了,我一點都沒有印象了。」這年輕人覺得:「大伯,您為什麼現在,昧了良知呢?您現在怎麼這麼糊塗啊!」大伯就很生氣,「你是我的姪子,你怎能晚輩來說長輩的不對呢?」很生氣,就將他趕出去了。

這是佛陀說的一段故事,為什麼佛陀說這個故事呢?

就是還有另外一段。那就是在佛陀的時代裡,有一位長者,他生五個女兒,沒有兒子。那時候的國法就是說,不論你多有錢,你若沒有兒子,將來你的財產就要歸國庫。這位長者有五個女兒,卻是缺一個兒子,在他將要往生之前,就是他的夫人已經懷孕了,已經懷孕,到底是男或是兒呢?這位長者在很擔憂之下,就往生了。

幾個月後,這位夫人生了,果然是兒子,不過,沒有四肢,有口無舌,也沒有眼睛、耳朵,就是一個很怪胎,不過是男生。大家都來議論,「到底像這樣這麼殘廢,沒有手足,有口無舌,又沒有眼睛,這樣算人嗎?」女兒很聰明,「不過,真正的男人,只要是男根,不是手(決定)男,腳(決定)男,都不是。其實,生下來是男,男兒有男根,應該就算,算是了。」國王也覺得:「也是啊!男生、女生不是用口舌來斷定。不是。」所以這個孩子雖然是殘廢,但是他是男兒。

佛陀說,雖然他是這種的是非不分,昧了良心做這樣的事情,不過他過去生也有布施,所以有布施有福,他生生世世,也生在富有的家庭,就是五根不(完)具,所以這是他的報。

所以「法中大善勇猛精修」,一點都不能偏差。

評斷道理,一定要很敏銳,要很準確,而且是非要分得很清楚。再來「對治懈怠」,用種種很敏銳的心,是非分得很清楚,這樣能對治懈怠,圓滿善業能夠很精進,所做的善不犯戒,法無染著要精、要純。

學佛,就是要為了要如何真正透徹瞭解,了解真真實實的生生世世。開口動舌無不都是因緣,開口動舌,所做一切,無不都是果報歷歷。

學佛的過程每一件起心動念,要照顧得好。(2021.11.27

台長: Tellme
人氣(3,149)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法華七喻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法髓妙蓮華 法華七喻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讀書心得筆記(五十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