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0-24 22:24:44| 人氣9,5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醫子喻讀書心得筆記(二十六)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證嚴上人開示,若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即觀十二因緣法。

進入「本門」之後了解生命體活在人間,如何而來?生,有怎樣的目標有怎樣的去向,這些若不明白,正是無明煩惱造作不斷懵懂的人生。

生命的源頭是從十二因緣開始。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這十二因緣正是人的一生。

無明,從過去生,造就了貪、瞋、癡,煩惱無明。

戒、定、慧,是在「六度」法之中,「布施」,再加上了「忍辱」「精進」。

精進才能夠「解脫」,解脫知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樣是五項,會合起來叫做「五分法身」。

不曾聽到佛法之前,好像都沒有,了解佛法之後,原來我們有;有,我們以為很遙遠,原來是這麼近。「如離家去,時日久而歸來」,自己要警惕自己,已經迷失很久了,現在應該要回家了,回歸真如本性。

眾生就是道場,讓我們成就道法的良方,所以我們要好好很用心,自己自我慧命成長,投入人群我們要「方便攝化」,成長自己也要廣度他人。

佛的智慧曉了藥性,我們就要懂得服用。「求賜救其慧命」,要救的就是慧命。我們在這個世間,佛法已經在人間了。

佛法中,「十二因緣」,要用心去透徹「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這個「五分法身」我們若有,就不會受我們的見解、思惟,將我們障礙,我們就不會,慧命埋沒在這個煩惱無明中,自然我們就能夠超越。

證嚴上人開示,隨業生欲界,憂苦違意多,不生厭離、貪恚愚癡,名苦惱。生死煩惱海之法,總為苦我惱我者,無一安穩息苦處;醫王曉了諸病相,善治時世施妙藥。

生在欲界裡面,有欲就有所追求,那就是六根、六塵貪愛,就產生了「十二因緣」,就這樣苦輪迴不斷。

人一直沉淪在生死煩惱海,造作惡法,缺少善法。無常來了,無明業力牽去了,就成為來世。下輩子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這輩子若沒有好好,好好覺悟,若不懂得要好好調理現在,那就不知道未來的人生了。

所以,世間有了佛出現在人間,佛陀就是「醫王曉了諸病相,善治時世施妙藥」。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醫子喻」中父親回來發現,家裡面的孩子已經病很深入了、很痛苦了但還未失心的人,看到父親回來「遙見其父,皆大歡喜」「請父親趕緊來救我們」。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這就譬喻佛來人間,看眾生在三界中,已經受很多苦,不忍心。

眾生剛強,亂,心亂了,一直向外追求,不懂得真實的道理,總是不能將法,真的是定法受持,心無定向,在這樣的混亂的迷茫大海中。

佛看到眾生芸芸,很不忍心於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

佛像醫生「依諸經方,求好藥草」對治眾生隨機逗教,用方便法去施教,就是「依諸經方」。

用藥之前,先「探察其病根源」。了解他病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病?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要使用什麼樣的方法?同樣的道理,應病下藥,所以是「如理調伏」。

觀機逗教的藥也不能很苦,還要設法「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讓眾生接受。

這種的藥,這就是譬喻一大乘的妙法。《法華經》,包含森羅萬象,說它大乘也說因緣,更說譬喻。佛陀從「阿含時」就是講因緣、譬喻、因果等等,在《法華經》中也是同樣「本跡開二門」。

在《法華經》要我們要持戒;持戒能夠防我們的身,不要去犯錯。

色譬喻戒「戒防身口 」身、口,不要去犯戒。

證嚴上人開示:「說話,幾句話衝突,感情就是因為幾句話才會,妄言、綺語、兩舌,兩舌搬弄是非;有了是非,所以惹成了人間的苦難,這都是從口開始。口就是因為表達事相,很粗、很明顯。要做好事也是用嘴來引導,表達方向的正確、表達心意的善,這樣來鼓勵人人向善。這善惡,都在這個口的中間,表達出來。」

香,喻「定」,戒定。這個定,就是「功德妙香」。心要定不可因人亂了心,這就是很用心。不論是身、口,這個有形、粗顯的事情,都能夠不犯過失,那就要定心。心定下來了,自然就是「功德妙香」。心定下來,追求佛法,薰一切法。

不論何時都薰習我們的心意,讓我們過去偏差亂想,現在能夠薰習得我們心意定,這都是因為有聽法,了解道理;道理清楚了,自然心就無動亂,它就會定了,這叫做薰一切。這就是薰習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慣,過去亂、雜的習氣,我們將它去除,薰習出了我們,一片清香的心地的道理一樣。

味就譬喻「慧」能得理的滋味。聽法定心下來聽,自然就能因法而滋養慧命這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

有了戒、定、慧,自然的煩惱、無明解脫,就沒有煩惱、無明,自然解脫知見;解脫之後,就是佛的知見,知見天地萬物宇宙真理,這叫做「五分法身」。若能夠這樣,那就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這些藥很俱全,不論它是什麼藥,什麼樣的藥草,全都包含了可以讓眾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清楚佛的知見,成就眾生的法身;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具足、「四智」圓滿,這就是佛弟子要追求的。

佛陀如此漸次「應機施教」,正是如此「擣篩和合與子令服」。

擣篩就是捶與篩過,譬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來「催服剛暴,名為擣篩」這就是慢慢捶過、碾過、篩過,這樣來調和法藥。

「由解起行」了解了之後我們就要身體力行。

「由信起解」因為信,所以「由行取證」「以斷諸苦」。

佛陀來人間應機說法,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佛的應機說法是無時不在。不論是樹木、鳥叫、蟲鳴,我們看到的的形無不都是佛法;聽到的聲無不都是佛法,這就是宇宙真理,所以說佛法生活化。(2021.10.24

台長: Tellme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