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1-12 21:12:58| 人氣2,7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譬喻品第三》火宅喻讀書心得筆記(四十一)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要常常在我們的內心。

身體是最骯髒、也是最污濁的東西,多少人為了身體的情、欲,所以造成了多少,人間家庭親情的悲劇。

觀心是無常的,生、住、異、滅。心無法常住,無法安住,凡夫心多變化,所以變異無常。

一切法就是無常,卻是凡夫顛倒,將無常以為是常。

時時「用心安住在道」安住在修行的菩提道中。

長者,他財富很多很多,無量!就像佛陀要教導眾生,就是教導人人,與佛同等,那個覺性,要讓人人能夠體會得到,能夠覺悟天地宇宙之間的真理,能夠在天下間,這種安然自在的生活。

聲聞、緣覺,就是羊車、鹿車,應他們的根機所需要,應他們的力量能夠拉的車。這就是佛陀的智慧、譬喻,譬喻世間的長者。

這輩子能夠修行,是因為有緣,過去生中也是有這個因,那個因引來,這輩子這個果,我們做人,還有這個緣——果中帶緣,緣中帶因。

《法華經》的開頭,就已經出了「因核果海」那個境界,是一輩子經過一輩子,不斷累積這個因——修學的因,不斷累積他的生生世世的果實,這種因、果,是要長期不斷累積。

學佛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付出?怎麼樣能夠到達,我們真正修行的目標?必定要時時「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勤」這些法;「三理四相」要很清楚,才能夠非常微妙的智慧。

「六度如量」,這是我們修行的本分。

這個法,如何修?「六度」:用六種的方法。

佛陀看我們眾生,測度眾生的根機,他就應用方法,任何一個人接受到佛法,都能夠體悟,不論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的根機,他就開三乘,這都叫做「如量智」,所以叫做「六度如量」的智慧。能夠這樣,就「咸成妙行」。

權智,就是佛陀,將他的境界與大家分享,眾生無法接受,所以他用權巧方便,也能隨意運用,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境界,應該要給他什麼法,所以這叫做權智。

在一位覺者隨意運用,有這樣的妙法,眾生有這樣的苦難要發揮,什麼樣的智慧、方法,來救度他?這叫做權智。能夠很充足,所以隨意運用,這樣叫做充溢。

學佛就是要,吸收充分的法。

法不分大小法,只是眾生的根機有分別,法都是一樣。

要行菩薩道,你若沒有四諦、沒有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就無法發揮出去。所以,沒有一法不是大乘法。

佛法應用在我們人間,學法的人要身體力行,這樣內心的法就能充溢,八識田中這個法,轉污染的法,為清淨法,成就真如本性,發揮這分智慧覺性為眾生引度

修行不是只要自己獨善其身,心要展心要寬、要闊,寬廣得如同宇宙體一樣,真的是無邊無際,這種的形態。心要寬、念要純。

不是要取得鹿車、羊車,要取得大白牛車。不只是自己要走在平坦的菩提大道,還要引導人人,大家同時到達佛的境界。

學佛,法入心了,就轉識成智那就是智慧了「通達諸法成妙行」。

修行,一定要「捨小取大實行道」佛陀不僅是獨善其身,所以在《法華經》裡,才有有三車的譬喻,譬喻這個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樣將大家誘引出來了。

這是長者與覺者的心懷,要用心來體會。要通達諸法,才能夠成妙行,要捨小取大,這樣才是真正身體力行的修行。

「人之初,性本善」這念清淨的本性與生俱來,只是凡夫,六道輪迴、煩惱複製,所以人初之性慢慢受污染。

「大覺同圓種智」這位慈父(長者)用智慧的愛,教育他的孩子,這也需要這個孩子與父親,有緣、有情,所以這分覺有情的愛,能夠時時會合著,這也就是因與緣。

在慈濟的個案裡面,有的老人一輩子勞苦,為家庭付出,為子女不顧一切,這樣辛苦為家庭經營。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各人都有不同個性,無不都是讓父母煩憂、操心。

常常聽到,老人牽著慈濟人的手牽得緊緊的不捨得放,說:「他比我的孩子更好,比我的親人還要親,很照顧我,我也隨他在做環保,我現在很快樂了,我沒煩沒憂了。」

人生對佛陀而言也有無奈的,說《法華經》這個時代,還是這麼懵懂的小乘人,三分之二還是停滯在,羊車、鹿車的環境中。

眾生所以苦,在六道中這樣不斷在輪迴。佛陀就這樣說「皆是吾子」,「愛無偏黨」。

「愛無偏黨」《授記品》佛對更多人授記。甚至連跟他對頭的提婆達多,佛陀也授記。

學佛,要用純真的心來學佛,不要煩惱在前面,法就煩惱障礙了,聽雖有聽,卻是自己的煩惱就將它擋掉,無法入心裡。

法是都是點滴點滴,來潤濕人人的心地,法水來灌溉,慧命來成長。

佛陀要涅槃之前,阿那律陀看到阿難在外面在哭:「阿難,這麼時候,是這麼重要之時,你為何不趕緊去問佛?」

「佛陀在世,我們大家以佛為師,佛陀若是離開之後,我們要依什麼為師?」佛陀就說:「以戒為師。」阿難再問:「還有,佛陀在世就不受教了,這種的比丘,佛陀滅度之後,要用什麼方法來教育他呢?」佛陀就說:「默擯。就隨便他,大家慈悲來感化他,若感化不動,就隨他去。」「隨他去!」

佛陀對弟子視為一子,不斷不斷地引導,要如何讓人人,能夠到達與佛同等的知見。完全以正法來教育,用慈悲平等的心,就是希望人人能夠接受。

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之時就準備取入涅槃了,佛陀「自行已圓」,他在這個人間的因緣盡了。

佛陀將要完成在人間的任務,必定讓大家知道,人人本具無漏的種子,大家都有。希望人人要好好受法,點滴如水滋潤慧命。

佛陀所施教的是「大乘教菩薩法」,希望人人能夠行菩薩道「受持大法,轉大法輪」。

凡夫就是六道不斷在輪迴,煩惱無明不斷複製。

若希望本性現前,必定要下功夫,一層一層不斷地磨、不斷地擦、不斷地洗,要磨、要擦、要洗,不斷下功夫。

佛的本身,經過無量數劫在無量數佛所不斷修行,生生世世不斷累積,到最後污垢盡去,清明現前,那就是覺悟了。

不論是開口動舌、不論是舉手動足,在人群中為他人設想,幫助別人減輕勞作負擔。

我們若能盡一分心,多一分的動作,就可以幫助人少一分的勞作。不一定重災難之時,我們去到苦難人群中,這樣才叫做在行善修福。

佛陀為眾生說法,小乘者只是求自身獨善其身,沒想到脫離了火宅,發現了有大白牛車,裝潢是這麼好,可以自度,又能夠度人,所以開始發大心,要來接受大法。

法不是在自己的範圍內,能夠普及,普及很廣,天下間都能夠做得到。

愛,德性是在內與外,對外我們要付出,對內本具這分愛,無私無染的大愛叫做「此物」。佛陀開宗明義說,心,只要有心的眾生,與佛的本性都平等。

人人本具佛智,人人本具大覺,不過眾生已經迷了。

佛陀對一切眾生「平等無高下」。(2021.11.11

台長: Tellme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