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一切的教法,學了之後,必定要有行。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將學來的東西入心。
環境也是很重要,修行的環境、世俗的環境等等,不同的環境,都是在這個「教」。
佛陀說「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生命的本性還是平等。
所以學佛,必定要學得以慈悲等觀。
學佛,學而要行,不行無法去體會到,環境的真實相。
環境的真實相,那就是真的道理。
佛法要身體力行,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證悟,這叫「教、理、行、證」知道道理,必定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才能夠證悟,法才有辦法入心。
大乘法性入何處呢?入大乘,就是菩薩的行門,是菩薩的目標。菩薩的工具「六度」讓凡夫,離開了無明,登上了清淨無染的境界。
「六度」就是要從人群中過,這就是菩薩一定要入人群,人群中有種種形形色色,我們的心,若是體會了佛法,自然你能在人群中,而不受污染,從人群中付出,而不受環境障礙,這樣可以經過這個煩惱河,度到彼岸去。能夠通過這個門,才真正能夠回歸本性。
佛陀從很多方法,除了三乘法,其實還有四乘、五乘,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乘以外,還有人乘、天乘。
人,就是教人人如何做人,就是持五戒。若能夠持五戒,就不失人身,五戒持得住,來世就還能在人道裡。五戒,除了不殺、盜、淫、妄、還有酒。
殺,不殺。愛吃的東西,你沒有親手殺,是你教他殺、助他殺。
不合理的利潤,是不義之財。所以,偷盜,不只是去偷人家的,就是那種不義的這樣取著,這也是在「盜」之中。
色欲,就是人間的禍根。而喝酒,「戒酒好嗎?」「『改』不好。」這種要戒酒也很困難。五戒人人若能夠守持五戒,不失人身,來生還是有人身。
天界,就是十善法,意三、口四、身三,這叫做「十戒」,叫做「十善」。
五戒、十善,好好來修習,能夠到聲聞、緣覺,慢慢發心行菩薩道
修學若是向外道偏邪,若這樣,這個火宅,就走不出去。
一大乘法,就是菩薩法。
佛陀誘引大家,要趕緊依教奉行,佛陀的心懷就是一實乘,一實乘法是一個真實的大法。
凡夫貪著的愛,覺悟之後的人是疼惜,不是貪為己有。
「法眼淨」所看的東西、透徹的道理,很清楚,自然你就懂得去愛它、保護它,成「道種智」這叫做菩薩道。
每一個人,若有法水,來滋潤心地,人人心中這顆種子,如來真如本性,自然它就會發芽,如來清淨這面明鏡,有了法水來清洗,自然它就會明朗。
若能夠將心門打開,微微的風,可以讓煩惱無明,完全解除。
有法入心來,有周圍的環境來助緣,自然除無明的煩惱、無明自然就除,除掉了,煩惱減輕了,甚至心完全清淨。
佛陀來到人間,就是要來覺有情。
用種種的方法,就譬喻五乘、三乘「真空妙有」的道理。
人間「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種種匯集了人間的苦。
菩薩道是覺有情,佛陀的教化之後時時深觀真俗二諦,佛陀就是讓大家能夠知道,菩薩接受了,所以在「真空妙有」。
「見」、「思」的習氣,一定要將它斷除。
看法、思想,若能夠上軌道,自然塵沙(惑),就是很多很多的無明,就隨著這個「見」、「思」,上軌道,塵沙的煩惱就會去除。
現在常常會聽到,某一個地方受到那個霾害,天上的飛機,交通也停了,地上的交通,也要提高警覺,因為視線不遠。人類所造作,變成了氣候空氣 ,與環境的污濁,這就像「塵沙惑」。
菩薩已經在初地開始,一直到十地的過程,已經是到達了與佛接近的境界。
所看的一切很清楚。就像空間很清淨,都沒有塵霾,沒有這些,所以他可以看得很遠,所有的環境很清楚。
用看這樣的環境,來看人間事物,這叫做「法眼」,很透徹、很清楚,這成「道種智」,一切的道理,分明無染著,這叫做菩薩地。
「法眼」也是大乘。
學佛,就是在學大乘法。
學佛者,必定要將心開闊來,不要停滯在羊車、鹿車,人人都要擁有一輛大白牛車。
佛心看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因為眾生都具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眾生因為無明遮蓋了人人本具的佛性。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他就是在人間遊行,教化眾生,來到俱曇彌國那個地方,在為四眾說法,度眾生。
這個當中,有一位也聽過法,但是他很自大,他感覺:聽法?我懂很多,看這麼多人,法是這樣聽,卻也就是不明道理。
這是一位梵志,他認為他讀很多、他懂很多,只是大家愚癡,不懂道理。所以他就在白天、太陽很大,他點了一把火,就拿在手上,在路上走,拿著這支火把,他就說:「天底下的人,人人都是愚癡,不懂道理。」
佛陀那個時候,走到那個地方,聽到大家議論紛紛,佛陀就走近了。
這個梵志看到佛,他也是這樣抬頭挺胸,同樣就是這樣在叫:「世間人盲眼,哪怕是在大白天,還是沒看到路,所以我拿這盞燈,要為大家照路。」
佛陀停下來,在他的面前,就問尼:「你這麼懂道理,請問,你可知道有『四明法』?」這位梵志,被他一問「四明(法)」,他反過來問佛:「什麼叫做『四明』?不曾聽過。」
佛陀開始對他說:「第一、你是不是有通達天文、地理?天的氣象、大地的道理,你懂或不懂?」「不知道。」「第二、再問你,那個日月,星宿,到底天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星宿,這些星的種類,你瞭解嗎?」「不知。」「第三、再問你,問你到底知道治國的方法嗎?」「還是不知。」
這位白天舉著一把火的這個人,就是梵志,他頭垂下來了,這把火放下來了,向佛陀虔誠頂禮,自佛陀說:「我承認,我承認我無知,我還有很多事情,我還不懂,請佛陀慈悲,原諒,開示。」
佛陀就向他說:「知道的法一點點而已,不要以為,我已經懂很多了,這是太自大了。這不懂說懂,這才是真正拿著這把火,像盲人,眼睛沒看到的人,拿這把火,只是照別人,自己都照不到、看不見。」
這位梵志愈聽,愈是自己很慚愧,也是很懺悔,決心隨佛出家,接受佛陀的教法。這是佛陀在調伏眾生。
佛陀是隨眾生的根機,所以他說種種法,有五乘、有三乘。過去的四十二年,用種種方便法,四十二年後開始就是說大乘法。
智慧就是在入人群中,行善事,沒有執著,而且還要堪得忍耐,人群種種的濁氣、心靈的污染,在行菩薩道的人,他就要保持這念清淨的心。佛陀不論「說妙施權」還是含藏著一實法,一實法就是一乘。
佛陀(大長者)在門外設了三車:「大家快出來,你是要羊車、鹿車或是大白牛車?大家趕緊出來。」孩子都出來了。
這位長者,到孩子全都出來之後:「不只是給你們羊車、鹿車,你們可以得到這輛大車(大白牛車)。因為這輛大車,可以載的人多,裡面,你要裝多少東西,都可以。」這就譬喻如佛在教育我們「成佛唯一之教」,佛這個一乘的實相。
「周匝欄楯」,周圍這樣的裝潢來保護著車裡的人,讓外面沒有什麼樣的東西,能傷到裡面的人。「遮外惡而不入,持內善而不失」,將裡面顧得好,外面的惡不進來。
「四面懸鈴」,那就是譬喻「四無礙辯才」。所說的法,應眾生的根機,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法無礙」。第二是「義無礙」。第三是「辭無礙」。第四種,樂說無礙。
小乘法,佛陀是要引人人入大乘的路徑,最終還是成佛之道。
人生若能夠知足,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人生,若不及時趕緊行善、造福,光為了賺錢,永遠不夠,這樣白白就是浪費了一輩子。若每天能夠為善、造福,造出去的,這就是我們得到的。
除了福以外,還需要智慧「黠慧燃燈照菩提」。
「黠慧燃燈照菩提」就是這條路照出來了,不是自己走而已,還可以讓大家依照這條菩提道,走得很安全,很光明、很安全的路。
五戒、十善,還要多聞法,瞭解之後,能將心時時正向、正道,讓心不再受污染。欲念一生,那就是煩惱複製;而若是心很清淨了,瞭解了道理,佛陀還再教我們行六波羅密。
忍得,不論是,大乾坤的四大不調,或者是小乾坤、人與人之間,心不調和,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臉色,都要忍。所以這叫做「無生忍」。
在這個苦難中、煩惱中,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就是保持著這念心,這叫做「無生法忍」。自然內修就是淨行,內心要修淨行斷盡諸惡,這樣叫做「功」。
「外修是諸善圓滿」。有很多、很多的善,行一切善、造一切福,在人間所有的善法很圓滿,這叫做「德」。
布施,有財施、法施。財施就是身外物,都願意給人,或者是無畏施。
愛語。因為你平時,很願意幫忙人,而且說話都很有道理;有人在煩惱,就趕快膚慰他;這也就是愛語。有不懂的地方,趕緊引導他。這都叫做「愛語」。
「同事」大家在一起有志一同做一項事情,這叫做同事。有緣在一起,難免就是人、事、物等等,若能夠有餘,多幫忙、多引導,得到法,多分享,若能夠這樣,同事度。
利行,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這就是所修的方向。
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等等,都是必行之道,也是菩薩道。
人人在這個大車裡面,就是行行大乘法,有這麼堂皇、這麼安穩、這麼美的境界,是我們內心的境界,能夠再自度、度人。這叫做大乘法。
「念如意足」,就是「念念一心,住於正理」。
內心真如的光,這個光芒它能夠照破了妄念,妄念離開,心自然就專、就不散亂,這就是智慧。
大白牛車,白,是一切色彩的本色。「即與真如本性淨無煩惱漏」。指人的真如本性。
白牛,牠的這個膚色很白,這輛車是很潔淨,就是譬喻人的真如本性,像這輛車莊嚴得很乾淨,應有盡有。譬喻一切事、物、理的本體。
大白牛車也就是菩薩道。
大白牛勇健,有筋力,走路很平正,就如「四正勤」勤修諸善法。
勤修諸善法,善法從何處來?那就是是身、口、意的行為。
「身、口、意、行」必定要保持著在「正道業」又再「步行平正」,就是「四道法」。修行者應該走的路,就是不離開這「四道法」,那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未生善令速生 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惡令速斷
內心,要非常潔白清淨,就像那輛大白牛車一樣。
智慧它是具足了,「空、有」二智。
「空」是真空。瞭解了人生一切道理,不必計較。
「有」有最清淨、如來真如本性,人人本具,這就是「妙有」,這叫做智慧。
佛陀用這大白牛來拉這輛車,在這個菩提道上穩健向前走,那當然就是比羊車、鹿車,好得多了。
若只獨善其身,只自己一個人(解脫),這不是佛陀要教育的目的,佛陀要教育我們,我們就要自利兼利他人,自己能夠在平坦的道路走,也能夠帶很多人往平坦的道路,就因趣果能夠到佛的境界去。(2021.11.1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