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1-03 21:48:56| 人氣4,7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譬喻品第三》火宅喻讀書心得筆記(三十四)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如來清淨本性,只是凡夫「業識微波起風動」。

水若很清,它就像一面鏡子,一句話說,「無風不起浪」業識「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從這樣開始,「十二因緣」不斷緣去,緣到「老病死」。

老病死,還著一個業識,隨著業識再到五趣雜居的地方。

人間或者是要到地獄?或者是畜生、餓鬼,或是人間心靈的地獄?這要看在過去生中,那種的無明風是如何造作。

大宅的裡面,就是一個主人,經文的裡面稱為長者,長者他用他的德、用他的時間,在領導。

長者年齡大老邁了,大宅裡面雖然有人很多,卻是年久失修了,所以在這個大宅敗壞的過程中,裡面這麼多的人在那個地方,還是不知不覺。這一種的譬喻,譬喻眾生造很多的業,共業在天地之間,所以大乾坤四大不調了,四面「俱時欻然火起」。

在這個末法時代,四大一直不調和,災難頻傳。

佛陀二千多年前,就是為了這件事情來,要讓大家知道,這個人倫道德、世間真理,慢慢衰頹了。就如那間大房子很久了,年久失修,不論是棟梁開始都在腐敗中,裡面還有這麼多人,眾生的欲心,就在這個五趣雜居地,道理不在人心了。

什麼是「三十子」?就是出世,有心想要出世,有在修行,這樣的種子的心,就是長者的三十子。天、人,不一定會接受佛法,何況地獄、餓鬼、畜生,更是無佛法的地方。但是,這三十子,就是已經接受佛法了。

接受佛法,也是有分成三階段。

「若十」就是第一個說「十」,那就是「指大乘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的三智之一,就是一切種智,意思就是說,能知一切諸佛之道法」

第一種的「十子」是表示菩薩已經通徹了解,佛陀所說的道理,知道不只是要修心,同時要身體力行,在人間、人群中去付出。

這是佛子中的第一上根機,行菩薩道,譬喻在這「三十子」中的其中之一。

「二十」是獨覺。

獨覺,知道一切都是這念心,覺悟了「常樂寂靜」歡喜自己獨修,不去緣眾生的煩惱,獨善其身。

這個覺悟的種子深種在的內心,若再出世來人間,仍繼續那分清淨的覺性,所以能在無佛之世「自己覺悟離生死」不再心動念,這叫做獨覺。

修行豈只是為了離生死?尤其是佛法所說的生死,是我們的心意識的生滅法。所以,獨覺,覺性雖然是很明朗,卻是無法去覺悟別人,所以他也是無法成佛,因為無法覺他所以缺了成佛的緣。

經典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深山中有五百多人共住在山林之中修行,其中有一位獨覺。山裡的猴子,看到這位獨覺,在這個人群與別人較不同,所以這隻猴子也隨這個獨覺,這樣作息,隨他這個行動。

這隻猴子跟久了,學這個獨覺的形態,這樣這隻猴子,卻是無法真正覺悟那個菩提道。意思就是說,光是要在獨覺,連畜生道牠能夠學人,與人同樣的作息與人同樣的行為,全都能夠一樣,但是卻缺乏那分發菩提心,永遠這個法無法往外傳,這種不是真正究竟的修行。

「三十」譬喻聲聞。

聲聞就是聽佛的聲音入耳根,佛陀說一千次,他才知道一項事情,很鈍根的人也是很多。

到底聽了能清楚嗎?法能夠入心嗎?法入心,能夠身體力行嗎?這就是「斯人飲水,冷暖自知」。

美國慈濟人思晟在海地,正在準備要去做發放。清修士濟修他們都到達了,思晟去機場為他們接機,在海地開始展開了,去布善種子的工作。第一件的事情,就是去拜訪因為要發放,必定要有維和部隊,要軍隊來維持次序,這是在海地發放的慣例,必定就要先去與部隊溝通。

這次的維和部隊,是輪到約旦的部隊。濟修、心圓,他們到達時,他們所負責的,就是進到部隊與司令說話,拜託他們到時候,邀請他們來維護發我們。

開始濟修就一直和他說慈濟的緣起,再從頭說起說給軍隊的人聽。同時要讓他們知道,慈濟與海地的因緣,因為那個部隊,住在海地的部隊都常常在換,所以慈濟的故事,從頭說起,之後,讓他們聽得很感動,將英文的(慈濟)月刊,送給他們。

這位領團的這個司令,他看到這個東西很感動,開始也介紹,因為我們海地的醫師,也準備,要發放的同時,也要義診,他就將他們軍隊的醫師,介紹給我們,在這個義診中去看病。

海地本來不曾聽過佛法,是因為在他們地震之後,慈濟人到達那裡,才開始接觸佛法。

所以說起來,這個「聲聞」這樣來接觸佛法,這就是因緣佛法能夠到海地去。

到海地,能讓這些種子在當地播種,這就是因緣,有了這個因緣,佛法能夠到海地去,到海地,讓這些種子,在當地去播種這就是因緣。

這就要發大心的菩薩,才有辦法將這個因緣種,帶到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身體力行去教育。

這就是第一種的「十子」,那就是歸入於菩薩道。緣覺是「二十」。再來就是聲聞,按照佛所說法聽進去,這樣能夠根機如何來接受,如何來修行的人,這是「修持法人」,這些人稱為是「三十子」。

在這個五趣的裡面,唯有這三種人,他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這是真佛子。

長者稱五趣裡面,長者的「三十子」,「若十、二十、乃至三十」,這是與佛有緣。

唯識中說第六識,就是接受外面的六塵、外面的形象在心,搬進來末那識、第七識思惟、造作之後,這個種子成了,歸納在這個阿賴耶識。

若能夠沒有這些外面造作的種,那就不必有阿賴耶識。

那是什麼呢?就是菴摩羅識,那就是真如本性,清淨,人人本具清淨本性。

若能夠了解,菴摩羅識的前面,全都不要去受染,這就沒有大宅的火,這個三界就不會發生火災了。

若沒有這些無明風火,那就是安穩的真如宅。

佛陀一再講因緣、說譬喻,因緣果報這是真理,人卻是將這個果報因緣,只是執著在現在,現在若是苦,都是感受到了,才來說,過去的因果。

無明是從哪裡起呢?一念間。因為一念無明,不斷產生了很多煩惱,煩惱是從造業中來累積。

大乾坤四大不調,大乾坤的四大不調,那就是因為這個無明火,已經集合了。有形的在人間很多的國家,每天都看到炮火連天,造成多少的苦難眾生,成為難民、成為殘廢等等。

這個無明一起,那就會燒掉諸善念。

人人本具佛性,但就是這種無明,一衝動起來之後,就被這個無明火燒掉了。人都是共這樣的業的依報,生在這樣的國土裡,受到這樣這麼苦,流離失所的折磨。

「無明火燒諸善念」眾生的共業造成了「五濁八苦無邊際」。

「五濁」見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劫濁。這種種在人的心理產生出來,也已經現前在普天之下。

大乾坤這麼的不調和,人人都是不了解這「八苦」。

生、老、病、死,在這個四大苦以外,又再人為這個心態,愛的無法常時時在一起,就要分別,這種的「愛別離」,「怨憎會」,不愛的人,偏偏就是常常在一起,光是聽到聲音,心就起煩惱;還有就是「五陰熾盛」,在我們的身體,在我們的心理,總共會合起來,這種身心苦難,這就是在「八苦」之中。這在人間是無邊無際,無邊際的苦難。這都不離開憎愛取捨。

人世間就像這樣的一個大宅,這麼複雜的人生,身心所造作這麼複雜的業,這就是譬喻「三界實無安穩」。

三界內就是,色界、無色界、欲界。

心中的欲,所以造成了憎愛取捨;因為有了憎愛取捨,就有五濁八苦。有這五濁八苦,來自無明火,所以「燒諸善念」,起了很多的苦難無邊際,開始製造了三毒火,這全都是在這個大宅的裡面,人生的心念。

本來這大宅也是很明亮、很莊嚴的大宅,那就是因為人人,不懂得愛惜,年久失修。表示我們人人對佛法真理,慢慢就是這樣衰頹了,所以人不守軌道,不能接受正法、正知見,所以就會,愈造愈多,自然這個火宅,那個火從四面忽然間起來,那就是四大不調,在這個大乾坤,大三災不斷在循環、頻傳,一直發生起來。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有子,若十、二十、乃至三十,在此宅中。」

這個大宅裡面,不只是有眷屬,還有孩子,是長者的孩子,這都是佛的弟子,有在接觸佛法,分成這三大類:聲聞、緣覺、菩薩。

眾生就是在這個無明煩惱熾盛,就如火在烰、在燒,這種鐵板已經火燒了,這樣還不想要跳脫出去

「猶如諸子在火宅中不易救脫」,因為不想要求法。即使法在面前,也還耽著在這個欲,去惹火來燒身,這都是叫做無明,就是不想要出離。

這些孩子雖然是聽法,卻是還遊戲在裡面,要放下很難。

唯有就是將心門打開,佛法入內心,將佛法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樣才是真正自我救脫。

別人無法救我們,要救我們的人,是我們自己。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火宅。大乾坤是三界,小乾坤是我們自己的心宅,心中的火宅。

佛陀就是為眾生而苦,因為苦眾生的苦,眾生不懂得要出離,佛的心念就像那個長者。

人人本具,人人性本善,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現在的人已經顛倒了,在這個火宅中,已經退失了大善,所以長者驚:怎麼大家本來如來清淨的本性,人人本具的善念,怎麼不見了?

這是佛陀對我們未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如來,對我們未來,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所擔憂的,所以譬喻驚怖,像火若一直燒起來,真的是很擔心的事情。

驚,就是「懷於慈」,因為佛心慈,佛心是大慈悲父,「念其失善無樂」佛陀擔憂我們眾生,這個善念若失去,那就沒有快樂了。

怖,就是「衷於悲」,那個內心就是悲懷,慈心悲懷,慈心,怕眾生不快樂,悲懷,就是擔憂眾生,去造業、受苦。

這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要很用心,不要欲念起,外面的「色」來誘引,我們的煩惱不斷在內心裡,這樣在困擾我們,這就是內心的大宅。好不容易接受到佛法,要趕緊心顧好人群中去轉法輪,這才是學佛的目標。

證嚴上人開示:「不忍眾生苦,得自在安穩樂;不為四顛倒暴風所動,名穩;諸善念增長,眾生解苦得樂;三乘受法子,覺有情分佛憂。」

佛陀「不忍眾生苦,得自在安穩樂」。世間一切種種苦,佛陀老早覺悟了,但是為了眾生,人間,倒駕慈航,來來回回。同樣在這個人間,生、老、病、死,用這樣身形來施教,無非就是要示範,讓眾生瞭解苦難中,有自在、不受生死煩惱所苦。

這佛陀本來不必再來人間,只是為眾生而來人間。佛陀的不忍眾生在受苦,所以再來人間。

「不為四顛倒暴風所動」,就是名叫做「穩」。眾生就是因為顛倒,所以才會惹起了暴風來動不安穩。

無常,我們凡夫,將它認為是「常」。

世間的形象哪一項是常住?一切器世間無住相。

從自己的身體,幾年前頭髮都是黑的,不知頭髮什麼時候白了?

幾天前才剪的指甲,怎麼又長了?

這就是「無常」它還是在行蘊中。人的身體是這樣,器世間一切一切的東西,哪一項不是「無常」呢?凡夫以為有「常」,所以這樣佔有、貪著等等,造作種種的業力。所以「無常」,以為「常」,實在世間是苦,以為是「樂」。

凡夫對這些境界,無法去體會,只是執著在「四倒」──無常以為常、無樂以為樂、無我以為有我、不淨以為淨,像這樣,這是四種顛倒。

四倒:無常為常 無樂為樂 無我為我 不淨為淨

一念起,貪、瞋、癡,無明生了,既然是這樣,人就無法能安穩。要去除了這四項的顛倒,回歸了覺悟的四項,常、樂、我、淨;回歸真如本性,啟動我們的慧命,回歸到清淨無染、靜寂的境界。若這樣,就叫做安穩。

佛陀來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辛辛苦苦,無非就是要眾生,人人能夠體會、能夠覺悟,能夠真正入人群中再度化,輾轉相度去轉法輪。

佛陀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大慈悲父,這就是譬喻「長者是為諸子而驚怖」是為這些孩子而驚而怖,這就是長者的大慈悲。

器物世間「無常、苦、空」是原來的道理,卻是人人執,執著,所以造成了很多人間的苦相。

就像長者的大宅,已經是年久失修,不斷裡面有很多很多的人,卻是不懂得珍惜那個大空間,各人隨己所欲,惹起了火起的結果。這是一種的譬喻,也是一種世間的真相──已經器物世間開始浮現出大、小乾坤的不調和了。

「天災人禍心造是因」都是人從心造,起心動念。

「常、樂、我、淨」,「無常執常、無樂執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這就是我們的凡夫或者是執著「常、樂、我、淨」,這樣也是執。

已經是解脫了,在三界外逍遙自在,怎會驚怖呢?那就是因為再譬喻,「佛是悲念眾生」,擔心眾生,「退失本性純真善念」。

我們的心不起貪念,就不會受事與物所影響;不受事物的誘惑,自然就沒有欲念、無明起。

若是為善,用善的循環,付出無所求,心靈的歡喜,這樣它就會再複製,善因、善緣、善的果、報。

總而言之,善、惡的循環,善者善的循環,惡者惡的循環。為善,我們能夠淨化我們的心,自然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智慧覺海,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這是佛陀對我們的開示。(2021.11.03

台長: Tellme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