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求自我定位的過程中,蔣友柏歸納出一套自己的懸崖學:
學習在惡劣環境下,放下害怕失敗的心,繼續往上爬,否則就只能向下沉淪。
19歲時,父親蔣孝勇溘然長逝,蔣友柏離開榮總病房,回到紐約,卻沒有回到紐約大學金融系的教室,因為,校園已經無法教他人生。失去父親的庇護,人生必須重新布局,生為家中長子,對於母親和弟弟,他自知責無旁貸,卻也無法想像,未來還會有怎樣的變化。
找不到上學的理由,不代表有理由做其他事情,「就是閒閒沒事做,吃好的、喝好的。」蔣友柏回想,「那時隨便吃個法國菜,就要2、3萬元台幣。」有時酒醉醒來,想想家裡的事,又睡著了,半夜再醒來,只有再到酒吧買醉。
有兩年多的時間,蔣友柏鮮少和家人連絡,他在紐約每個新奇的角落「尋找自己」。在資本主義的櫥窗生活,錢是一切,無情卻也很簡單;只是,在投資賺到人生第一個500萬美元後,紐約,對他已無挑戰性,於是他想到了台灣,爺爺、父親不在之後的台灣。
西門町打工 絕地逢生
2002 年,25歲的蔣友柏返台,他選擇到西門町打工,一個月靠2萬元薪水過活,時間八個月。這是他「定位」自己的一個測試,「我把自己降到最低,看看可不可以活,倘若可以活,我再試著爬到最高規格。」蔣友柏發現,即使在西門町,還是有聊得來的朋友;而這個市民社會的底層,更讓他深刻感受到,有付出就有收獲的道理。此時,他的人生似乎甦醒了,他告訴母親蔣方智怡:「我要創業!」
蔣友柏決定從設計公司出發。設計,是工廠到市場間的距離,這一點,他的政治家世幫不上忙。設計,是美感與功能間的平衡,這一點,他的金融學歷背景也沒有相關訓練。他無求於既有的資源,決心開創全新的疆域。
2003年,蔣友柏和二弟蔣友常,成立台灣第一家擁有國際設計師團隊長期進駐的橙果設計。「創業的過程中,要學習什麼是失敗,學會失敗後如何處理問題,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路。」這是蔣友柏的創業宣言,「在一個沒有後路的環境裡,只有前進的選擇。」
2004 年立委選舉,蔣友柏替以「批蔣」著稱的無黨籍候選人吳祥輝設計競選商品。很多人驚訝「難道蔣家變了?」「也許和吳祥輝合作很危險,但這是一個選擇,我不要在別人的遊戲規則下生存。」他向母親解釋,他沒有用「蔣」當作招牌去接生意,所以他也希望不要因為姓「蔣」而把生意往外推。
蔣友柏觀察到,台灣人都是軟肩膀,做生意的,消費者都一樣,不敢說出自己的決定。他認為「活著」的意義就是「做選擇」,然而99%的人「選擇」為沒有面對未知的勇氣找藉口、放棄質疑的權利,「而這些人,99%的時間都在羨慕別人的生活!」
這也是橙果成立以來,最常遇到的難題,因為客戶都有一個普遍心理,「這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最好是你來告訴我、你來保證。」找不到自己的「選擇」,描繪不出自己的「需要」,很難進一步透過設計的服務而加值。
認清現實 找出機會點
對蔣友柏來說,「只有接受現實,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即使台灣已被視為代工基地,他認為這就是一個值得奮鬥的起點。「我不喜歡別人認為台灣只能做次等的東西,我想做到讓別人認為台灣做的東西也還可以!」
如果人們從當下開始,就設想五、十年後可能發生的事,屆時就比較能從容應對。蔣友柏也把這樣的觀念用在公司管理,他常跟營運長說,「如果一年後,這些產品完全不需要設計,那我們還能做什麼?」
蔣友柏說,他常把自己逼到懸崖邊,這是驅使自己向前的路。而懸崖,也代表著一種自我的極限,也是一種讓人想往上爬的力量。「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價值,而自己所做的事,將決定自己的價值。」
企業發展的瓶頸,完全看你敢不敢站上懸崖,就個人而言,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尋求自我定位,學習在惡劣環境下「放下害怕失敗的心」,繼續往上爬,否則就只能往下掉。
面對未來,蔣友柏說:「我不知道現在離懸崖邊有多遠,我只專注於我面前的世界,挑戰下一個懸崖,是我存在的價值。」
記者:作者∣黃韋宙 from 30雜誌 2007年1月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