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 濟公活佛白話訓)
徒啊!修道一定要懂得體會,不只是用「心」去悟,更要用什麼去自覺呢?「自性」是不是?你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三樣東西:一個性、一個心、一個身。你們比較多的時間都用在哪裡呢?用在「身」啊!難怪上天要降道。用在身就要採取行動是不是?如果沒有那一口氣,夠行動嗎?不能啊!所以是什麼在控制你們的行動?心跟性。你們較多的時間用在哪裡啊?心跟性都分不清楚了,是不是?想想看,你們平常看人,看事是用什麼在看的?用眼睛看?還是用自性看?好好悟啊!還是摸不出來,是不是?
所謂「識字見性」,你們見到了沒有?當你們看到「如來」這兩個字時,會想到什麼?會想那是佛教的如來佛是不是?如來佛是不是佛教教主的專利啊?你們本身有沒有如來?「如」者,就是自性,也就是不變;「來」者,就是智慧;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不變,那才能夠產生智慧。所以用這個名詞,作為佛的註冊商標,看到如來就想佛。那麼你們本身是不是佛?是不是佛教主呢?所以「如」就是「戒定」,本性就是戒定嘛!能夠「覺」,同時也能夠「戒」、能夠「定」;那麼「來」就是慧。所以一個人若能守住自性,如如不動,那你就是佛,就是佛教的教主了。
唸佛是唸什麼?唸了以後你能不能迴光返照、自我反省呢?你們早晚叩首,只是叩個形式,有沒有迴光返照啊?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如來佛、彌勒佛呢?不都是唸個形式而已!懺悔、懺悔,「懺悔渡罪經」一唸,唸到會背,有沒有體會到你是不是用自性在唸啊?還是用你的心在唸?用你的嘴在唸呢?你要渡你的罪,要用什麼來渡?沒有悟性是渡不了的,眾生還是眾生。若海無邊哪!罪就帶著你在苦海當中流浪,你不能用心,又怎能見性呢?
所以你們天天用的還是人心、血心是不是?那一團血肉之心啊!人之異於獸者,就是人能夠追求內心的東西。每一個人都那麼的享受,生活過得很愉快,是不是?如果不愉快,那是因為心不能夠平服嘛!所以為師每次來,都會問聲賢徒可安平?你們的心平了沒有?氣和了沒有?你的這個心,這個理智,有沒有常常在平衡的那一點?有沒有保持平衡呢?沒有的話,就趕快調,趕快調調看你們的心還有沒有不正的地方?
人心有四不正,哪四不正?心有所忿懥、有所好樂、有所憂患、有所恐懼,是不是?這些都是從裡來的?你們想想,你們每一天過得不愉快,是不是因為這幾樣東西在綁著你們?你們修道有沒有擺脫這些東西?如果沒有,那你們修道真是混混啊?
修道就是要擺脫這些外在的干擾,這些電波會干擾你的自性,佛菩薩為什麼不會被干擾?因為守中嘛!守著中間那一點,剛剛好調到那一點。為師給你們點的那一點,你們有沒有守住呢?怎麼守?是鬥雞眼那一種守法嗎?怎麼守呢?做到了嗎?
所以談到修行就必須要談到「心」,首先必要從這個心下手。談到這個「心」呢,就可以分出很多種,諸如凡心、恨心、惱心……等等,而佛菩薩是清靜心、慈悲心,還有喜捨救難的心,就看你們怎麼去運用。所以悟道的人是智慧之心,沒有悟道的人就是煩惱之心。那麼,人根本上要活得快樂,就必須要「調心」。所以聖人是調心,而凡夫呢?調身罷了。
談到心,必須要用「性」去悟,不是這些名詞可以形容它的。「心」是什麼?它是越一切所有對立的名詞,也兼有好、壞,是不是?世間的一切,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低,這些都是從「心」上分別出來的。那麼要超越這些惡緣的對立,唯有用「性」,唯有用「悟」才能去超越它。人們常常說要活得理性一點,但是理性又要以什麼來作依據呢?又不能有一個標準,如果人人都執著自己的意見,那就會認為自己是最理智的,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說要活得理性一點,讓理性勝過感情,而每一個人口中所說的自己是「最理性」的,那豈不是還有爭執嗎?既然還有爭執,那就不是一個標準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