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2 02:40:23| 人氣1,7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寬容精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理念會引導行為,思想會產生行為上的演進力量。「理想」更是具體化後的理念。我們既然有某個理想,生活態度與行為,就會受到這股力量的引導,逐漸朝向心目中的理想而演進。「願景」則比理想更進一步勾勒出心目中的美好圖象。人類最崇高的理想,最後都會越來越趨近於真、善、美、自然、勇敢、智慧....等深邃的心靈。

只要不是完美的人,都難免在某處有一些執著,有一些偏激,我們都難免會有,他人當然也難免會有,只是彼此執著與偏激的“焦點或程度”各自不同而已。我認為「寬容」就是要在這些彼此不同的“焦點與程度”上去實踐。

泊常覺得人生在世,有兩個重要的課題,讓我們去學習:
第一、如何放下自己的執著與偏激,增益自己的生命與智慧。
第二、如何體諒並了解他人的執著與偏激,增益彼此的生命與智慧。

所謂的「寬容」精神,我想有兩個層次,行為的層次,是對於與自己曾經有過怨仇者的寬容;俗話說的“以德報怨”,就是指行為層次的寬容。

思想的層次,是對於與自己心目中認定的觀點或事實,相違背的角度與意識型態,不同的立場與價值觀,而仍然能夠加以寬容。“圓融無礙”的境界,可以到達思想層次上的寬容。在思想層次上能圓融無礙者,必定可以在行為層次上產生寬容。因為思想是行為的主宰。(以下所言的寬容,都是指行為層次來說的,因為行為層次的寬容是思想層次的寬容之基礎)

假設小泊的人生理想其中之一是“自然”,但也許他人的理想未必是“自然”,雖然小泊覺得自己心靈因“自然”而更豐足快樂,但他人卻認為小泊是傻瓜也說不定。此時的小泊,是否可以在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之同時,而能對他人的不同觀點有所寬容呢?

我想,這時的小泊,也許必須先試著學會:寬容的先決條件是“充分了解”! 

當小泊覺得自己受到對方的危害或惡意時,不妨先冷靜地問問自己:我真的了解對方的用意嗎?

如果有一種良善,是在並未了解對方為什麼有敵意的情況下,就原諒對方。那麼這樣的良善或許該稱之為“愚善、鄉愿、姑息”,而不能稱為寬容。

此處所言的「愚善」是指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糊裡糊塗地原諒對方,既不問對錯是非,也不明白為何無故遭受對方敵意的危害。這種良善並不足取。愚善與偽善不太相同,「偽善」是一種故意欺騙式的良善,目的通常是為了騙取利益。但“愚善”者通常不含有騙取利益的意圖,而只是傻呆呆地、不知變通地承受他人的惡意。

「鄉愿」是指為了迎合對方而失去自我的原則。有時人們原諒對方的內在動機其實是出於迎合,卻不自知。當一個人習慣於迎合別人時,當然活得就會很辛苦,因為要經常去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眼光,但那些眼光根本是很難完全由自己掌握的。當一個人努力迎合對方的時候,對方卻不一定會來迎合你。更何況這個社會上,不同的人都能有不同的立場與角度來看待一個人,因此人幾乎不可能完全迎合所有人的眼光,一定會有些人比較喜歡你,另一些人卻比較討厭你。喜歡迎合別人眼光的人,經常在做一些白費工夫的人際公關,疲勞忙碌,卻得不到相對等的回報或好處。(然而那些真正擅長於人際關係的高手,反而都很清楚自己的原則與立場,而不會隨便迎合對方,自貶身價。)

「姑息」則是一種不能面對現實的心態,因為擔心如果不原諒對方會引來對方更大的敵意,或製造更大的麻煩,因此採取姑息的方式。這樣的善一樣不算是善,而且有時反而是一種惡。因為太過姑息惡人的話,等於是在替善良的人製造更多潛在的危險。姑息的人最容易遇到「軟土深掘」(台語)的惡人。這樣的人越是姑息對方,對方就越有恃無恐,越得寸進尺。



以前的小泊,是很好的負面教材,傻傻地,看起來很像“愚善”;而且偶爾會盲目地迎合朋友,算是“鄉愿”;甚至曾經因為害怕事情失控而不敢與人衝突,顯得有點“姑息”的味道。…..現在想起來,當年的小泊真是缺點很多。唯一的優點,勉強算是優點的話,就是“脾氣好”。但經常被當成濫好人而不自知,吃足了許多年的苦頭,才逐漸悔悟,逐漸學習真正的寬容精神。

長大後的泊樓,因為知道自己童年時有這樣的缺點,所以一直在努力改進。就是在這段自我改進的過程中,有一些心得與體驗,因此有本篇文章的誕生,藉此分享給他人交流。

我認為真正的寬容,應該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動機與意圖、事件的來龍去脈之情況下,而仍然願意用「愛、慈悲、智慧、毅力」來化解敵意的一種積極精神。

有些人一看到這樣的字眼,就下意識逕自認定這很難做到。更有人如果看到別人主張寬容,便嘲笑對方:「你以為你是聖人啊?」意思好像是在說,人只要宣稱一句自己不是聖人,就可以不求長進,繼續維持那狹隘的心胸。這樣的心態當然是一種自我設限,也是一種自私自利,更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心態。

其實「愛、慈悲與智慧」有時只在一念之間的轉變,即可做到。

但許多人思想觀念僵固久了,連要一念之間的轉彎,好像都頗難。這是社會的通病,人們經常都會陷入偏執而不自知。

「寬容」當然不必非聖人不可,因為這只是一種對人對事的“態度”或“精神”。從這態度而衍伸出實踐寬容的“行為”。具有寬容精神的人,並非就表示已經是聖人或完美的人。具有寬容精神僅僅表示,「他願意以更積極的方式,來增益心靈與生命。」

當然,真正的聖人,必定不會缺少寬容的心胸。一般人在談到“聖人”這一詞彙時,都隱含了一種道德上的完美、智慧上的睿智、心量上的寬廣。我們可以說,學習寬容的精神,就是一種「自我提昇」的積極方式。這種方式的最高境界是聖人。但一般的“凡夫俗子”縱使未能有聖人般的德行,也都能以學習寬容的方式,來提昇自己的心靈層次。


以下以“老師”這一行業為例子,談談「寬容」內涵是什麼。

例如:
一個老師在某一次月考抓到一個作弊的學生,按照校規本來要記大過,但老師衡量那學生的家境本就清寒,而且平日上課都很守規矩,這次作弊很可能是初犯;加上學生深具悔意,學生知道作弊行為等同於欺騙分數,願意寫悔過書。所以,這位老師到最後選擇了“原諒”,不將學生記大過。

這樣的原諒,如果那位老師確實“充分了解”學生的背景、心態與動機,我認為便可名之曰「寬容」。類似這樣的寬容例子,在各個校園內不難見到,有的學生在許多年以後回憶起來,會感謝老師當年的寬容,才讓學生重拾自尊心,改變了一個學生往後數十年的命運。

當然,有些老師所寬容過的學生,最後卻仍不知悔過,一犯再犯的也是有。但能因為學生後來的再犯,就說老師當初的原諒是錯誤的愚善嗎?這倒未必。請看下例的分析:

假如有個學生因為老師曾經放自己一馬,就懷疑:「老師是不是以聖人自居?真噁心!」然後在私底下吐嘈,或在老師背後向其他同學宣說老師的是非。這樣的學生經常會被不明就裡的長輩們,用下列的詞彙來批判:“無可救藥”、“壞學生”、“恩將仇報”……。

其行為“惡劣”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長期缺乏健康的心態與成長環境。在家庭教育比較有瑕疵的家庭中(例如:單親家庭、父母會酗酒的家庭、父母親只關心經濟的家庭、父母親常毆打小孩的家庭),這類的小孩特別多。

但這樣的“惡劣行為”,卻不是「懲罰」就能解決問題的。

懲罰的效果最多只能達到「嚇阻再犯」。但真的想要好好教育這樣的學生的話,光是嚇阻顯然不夠,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萬一懲罰過當,或懲罰方式不適合這位學生,有時反而更容易讓學生內心留下陰影。學生的心態將因而更加扭曲,整個問題將雪上加霜,更加趨於無解。

我認為也許可以建議這樣的老師自己先冷靜下來,先找出學生中傷自己的“內在動機”是什麼?“表面理由”是什麼?扭曲心態的“形成背景”是什麼?

很多學生會以各種荒謬的理由來討厭老師,(不妨觀察一下學生的表情),例如:「我很討厭老師向我說教的語氣」(裝酷的表情)、「老師長得很像我爸爸,所以我很討厭他」(不屑的表情)、「就是討厭老師對我好,對我越好我就看了越討厭,心情就越煩」(怨忿的表情)、「我討厭老師裝成一副聖人的樣子,好像一點情緒都沒有,我就是看不慣這種假善人!」(嘟起嘴巴,表示輕視)、「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那樣說老師,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在跟同學聊天呀…」(哭泣)、「我沒有說老師壞話呀!你聽誰說過那句話是我說的?」(瞪大眼睛,睜眼說瞎話)、「我是為了老師好呀,不然他的形象那麼高高在上,不就跟學生的程度差太遠了?(扮鬼臉)」......各式各樣的理由與心態,千奇百怪,善意或惡意都有可能。

了解了這些千奇百怪的理由之後,老師才能對症下藥,用各種善巧方便,讓學生發現他自己的心態上或行為上的盲點,用愛心與耐心、堅毅的精神,來化解學生對老師的疑慮。

不可否認的,這“愛心與耐心、堅毅的精神”通常是需要一段很長時間,花費極大的心力,才能扭轉學生偏差的心態或行為。有時甚至費了許久的時間與努力,卻仍看不出來學生的心態有任何長進,只因這是個能影響學生往後數十年命運的浩大工程,並非短期就一定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老師的耐心、恆心、毅力也都會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因素。

有句話說,「天下沒有不是的學生,只有不是的老師」這句話的精神引申出,一個好老師,必須能夠“寬容學生的不是”之意涵。

老師不一定都是聖人,有時也難免有憤怒、有悲傷、有情緒。但身負教育責任的老師們,就不應該輕易讓自己因為情緒而失控,而影響到對學生的教育。

有的老師一怒之下,錯手打傷了學生,造成學生日後難以彌補的陰影。這樣的老師當時之所以會情緒失控,很可能是因為平日累積了太多壓力,在某個引爆點上一股腦兒將情緒發洩出來,不自覺地便出手過重。

除了出手過重的老師,有些老師(特別是任教經驗尚淺的老師),會因為學生的頂撞、惡言、不合作...而悲傷落淚,十分憂鬱。這樣的情形下,別說是“寬容”,只怕連“自保”都顯得無力!這樣的老師,有的便乾脆辭職不做了。(我一個朋友就因此差點辭職不幹了)


想要實踐「寬容」的人,不論是老師還是其他行業,對於自己內在的情緒與壓力之調適能力,經常是最難克服的一道障礙。一旦跨過了這道障礙,人的心胸便能更加開闊,心靈也更加充實,更有勇氣與自信。

甚至可以說,「越是強者,越能實踐寬容的精神!」此處所言的“強者”便是指“承擔力”而言。


我個人覺得,台灣人跟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的民族相較起來,是個十分具有寬容精神的民族。在政治上有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接受族群融合的觀念,這便是寬容精神的例子。

台灣號稱「世界各種宗教的圖書館」,有相當多的各種宗教團體與人士在台灣傳教。這些宗教人士大多都會宣揚其教義中寬容與良善的精神。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主張「愛」;佛教主張「慈悲」;道教與民間信仰主張「善」….這些宗教的教義與精神,都符合「寬容」的意涵。

我想,宗教對台灣社會的最重要貢獻之一,就是讓社會上的人們更加學會彼此的寬容。人們彼此寬容才能減少社會上的相互怨懟,並增進社會上的互助合作。 (然而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雖然都信宗教,“寬容”的精神,卻是如此地難以落蒂生根。這或許跟民族性等因素有關,也或許是因為千年來的仇怨實在太過巨大,以致於主張寬容的聲音往往遭到淹沒。)

深信宗教勸善精神的人,有時比較容易被別人視為“鄉愿、愚善、姑息”,這一點,信善的人必須注意,提醒自己,良善不能建立在“愚痴與迎合”之基礎上。這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自我提昇。因為良善要發揮力量,只有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有力量。

(圖為法國大詩人雨果的照片,雨果是一位深具人道關懷的文學家,曾寫過許多感人至深,歌詠人性的作品)

台長: 天光
人氣(1,7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淺談 |
此分類下一篇:【淺談】小人的類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