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觀影心得與感想】周處除三害,兼談死刑存廢議題(
有雷慎入)
壹、這部電影的藝術風格為何?
近年來台灣非常多黑幫殺人電影,其中很多我有看過。
真要論黑幫電影的話,我覺得「山中森林」比較寫實。
「周處」這片在藝術美學歸類上不會歸為寫實主義,而是「存在主義」。
所以本片中不少看似寫實,實際上卻完全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情節。
包括:
1.殺人的通緝要犯想要青史留名,於是試圖殺死另外三位槍擊要犯。(現實中沒這種人)
2.澎湖島上的邪教老大可以用如此破綻百出的騙術連續騙十幾年而不被發現(現實中不可能)。
3.邪教群眾面對殺人槍手大屠殺時,卻大部分都沒有逃命,而是繼續唱歌。(這段是典型存在主義的表現手法,現實中不會發生)
4.陳桂林面帶微笑從容赴死,彷彿革命烈士般的英雄。(現實中,變態的殺人魔必然怕死。)
貳、本片的藝術水準為何?
阮經天的演技,在本片中表現不差,但還沒到卓越等級,距離「富都青年」的吳慷仁神級表現,仍有一段差距。所以本片中的阮經天,雖然提名金馬獎但沒得獎,這也在預料之中。
在「周」片中,筆者覺得飾演邪教老大的資深演員陳以文演得不錯。另外還有二位飾演黑道老大女友的女星王凈、曾珮瑜,演技也都有不錯的發揮。
整片若不談思想內涵,只看電影技術層面(編導演攝燈美音..等等),則都有有一定水準以上。
不過,這種技術水準等級以上的國片,近年來已經很多;因此在討論本片時,筆者就不會特別深入探討這部分,而是針對本片廣告時的口號「極惡電影,挑戰道德尺度」這一訴求,加以探討。
叁、本片挑戰道德底線,有道理嗎?
商業片並非不能有內涵深度或深刻的思想辨正,也並非一定就要販賣負能量才有票房。正能量電影只要拍得夠好,票房往往更為驚人。
(舉例來說,「阿凡達」系列在一開始編劇時,就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傳達的核心主旨必然包含生態環保理念、人類文明的反思、以及人性當中的真摯感情和勇氣。這也使得阿凡達系列不會流於單純的感官刺激,也不需要去挑戰觀眾的道德尺度,照樣能夠兼顧社會正向價值及商業票房。)
「周處」這部電影最後的橋段是主角陳桂林拿槍對著一大群沉浸於唱歌當中的「邪教」團體成員,展開大屠殺。
這一段情節是本片的核心,也是討論度最高、最受爭議的情節。
筆者認為,這段情節太過刻意。
如果要合乎「周處除三害」這個題目的「原旨」。主角應該只停留在殺掉邪教老大後為止,才可算是真正洗心革面,也才可算是「真正的周處」現代版。
然而,導演與編劇顯然不想讓主角當個真正的周處,而是要讓他當「山寨版」的周處。因此也就沒有給他帶來「真正的贖罪」情節。
有人說:因為在場的人參與了邪教,屬於共犯結構成員,且陳桂林給了機會逃命還不逃,表示自願尋死,咎由自取,所以全都該殺死。
這說法不對。
從倫理學基本原理來看,即使有人自願被你殺,你也無權直接就這樣殺了他。
群眾「愚昧」與「該殺」不要混為一談!
罵人「該死」與真的去「殺人」也不要看成一樣!
「誰善?誰惡?」這問題往往沒那麼簡單,不是一刀切的劃分能輕鬆定義。因此若是採取暴力手段動用私刑,首先就會面臨複雜的道德困境。
「究竟自己殺掉的『壞人』是否真是該死的壞人?又或者自己其實才是最邪惡的『壞人』?」
雖然所有參與邪教的人,理論上都有「可能」是共犯結構,但陳桂林並不能「確定」哪些人確實曾經幫忙邪教老大殺人或詐騙,而哪些人只是單純被邪教老大所騙,還來不及造惡,或者僅做過小惡,罪不至死。
不分青紅皂白亂殺一通,就只是恢復其「變態殺人魔」的本質,而當不成真正的「除害者周處」,所以才說陳桂林是「山寨周處」。
從電影的社會影響力看,這樣的情節設計,不能說沒有帶給社會負面影響。
面對手無寸鐵唱歌群眾,瘋狂展開的大屠殺,只是滿足了觀眾潛意識當中的「殺心」,卻帶來嚴重的價值誤導。因為等於在「合理化大屠殺」,具有強烈的「反社會」煽動力。
由於社會上不乏某些人潛意識中對於整體社會或是特定宗教團體具有嗔恨心,在看了這樣的電影後,難保真有人想要採取暴力行動,報復社會。
人類史上,大屠殺的發動者,經常都自以為是在實踐正義(比如張獻忠、希特勒),因為認定被殺的人確實萬惡該死。
但在後人看來,真正邪惡該死的人,其實是發動大屠殺的人。
這部電影作為商業片,缺乏影展片(藝術片)的探討深度,因而在這一層倫理思辨上,可說完全忽略,而流於單純的感官刺激。其挑戰社會道德尺度的理由,也沒有任何正當性基礎。
這是本片根本的缺陷所在。
結論就是:本片雖然大膽挑戰道德尺度,技術面的表現也都有一定水準,並成功引起話題;然而終究是思想內涵深度不足,導致這樣的道德挑戰缺少實質意義。
肆、「爽片?」
為何中國觀眾多認為本片是「爽片」?
「邪教大屠殺」的情節,為何在中國被視為「爽片」,還能創造高票房?
其實,「周處」片中的邪教,恐怕多數中國觀眾想到的是法輪功。
因為中共長年妖魔化法輪功,早已讓民間社會許多不懂真相的百姓誤以為法輪功就是那樣無惡不作。
(當然將邪教聯想成中共的人也有不少。)
嚴格來說,電影中的靈修團體成員是「遭到宗教詐騙」,團體創辦人假意焚燒財物實則竊取財物,則是犯了刑法中的「詐欺取財罪」。這和他們的信仰是否是「邪教」,概念不同。
「邪教」最正確的定義,應該是指「會明顯造成信仰者自己或他人直接傷害」的團體,才可稱為邪教。比如鼓吹反社會的恐怖攻擊、搞集體自殺、集體吸毒之類的。
中共官方定義的「邪教」,沒有標準,不辨善惡。無論宣揚反共、支持中共、鼓吹暴力、提倡愛心、鼓勵自殺、珍惜生命、鼓勵吸毒、幫助戒毒...,只要不是中共官方看得順眼的,全都列為「邪教」。
(連最支持中共又大力讚美習大大,且長年支持統一反台獨的淨空法師,只因說法影片在中國傳播太廣,就被中共官方列為「邪教」。)
至於中國觀眾看到邪教被大屠殺,為何有爽感?
因為二大原因:
第一、中國版的「周處」大幅刪減了大屠殺的血腥暴力鏡頭,也才符合中國審查尺度。
如此反而不像台灣版那樣「過多毫無必要的血腥屠殺鏡頭」,這其實有助於票房的提升。
第二、中國社會近年來有一種苦悶壓抑無處發洩的強烈嗔恨能量。
這種能量表現在網路語言上,就成為網路霸凌與仇恨言論。
這種嗔恨能量不是只有反中共的網民內心有,小粉紅網民內心更多。所以即使政治立場截然相反,表現出來的仇恨情緒卻十分相似。
但中共當局用極端高壓監控的方式硬壓下來。就像壓力鍋一樣,蓋子鎖得很緊,但鍋底下卻仍不斷燃燒加溫。
這導致遲早會有一個引爆點,一旦爆發開來就會很嚴重。
(從年初至今,中國已經爆發多起嚴重的大型殺人案。近年來這類犯罪事件激增,明顯是這股嗔恨能量的反應。)
「周處」提供了一個中國觀眾的宣洩情緒出口。有些滿腦子幻想要拿槍起來大幹一場的「近乎病態心理」的觀眾,看到本片會特別有爽感。
並不是說有任何一點爽感的觀眾都近乎病態,而是說近乎病態的觀眾會有特別強烈的爽感。
(其中可能真有一小部分人口受到本片鼓舞,而開始著手犯罪計畫。若如此,將成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典型案例。)
伍、本片與死刑存廢議題的相關探討
在電影情節中,陳桂林殺人太多,被殺者當中很多可能是無辜的。依照目前的台灣法律實務「一案一罪」,陳總共殺了超過四十人,雖然自行投案可算是自首,也可能真有悔意,但法官還是很有可能會判死刑。
法務部長出於政治考量,還是會簽發槍決令。目前台灣的死刑都還是有執行,只不過通常要等好幾年(因為死刑犯都會上訴,最近則是在等釋憲。)
假設台灣某年開始廢除死刑,那如何面對陳桂林這樣的「變態殺人魔」?有無足夠配套措施來防止這樣窮凶極惡的歹徒越獄或出獄後再犯?
考慮到這樣的社會風險,似乎維持死刑,將陳桂林這類「變態殺人魔」直接處死,比較省事、省成本,也才能減少社會大眾的人命風險。
然而,主張廢死者,認為即使是十惡不赦的魔鬼,也有許多基本人權要保障,其中,「生命權」是最重要的。
全球廢除死刑的國家,其國內主流民意都還是支持死刑。但其之所以廢死,可說全都是該國政府與法界菁英逆著主流民意「硬幹」出來的結果。
只不過事後多年,這些反廢死人民大多發現治安似乎沒有明顯變壞,於是逐漸接受了廢死。
如果只看統計數據,死刑和重大刑案犯罪率,並沒有明顯的直接關係。這一點違反許多人的直覺。
但堅定反廢死的團體認為死刑確實對於犯罪具有嚇阻力。也在某些統計數據中找到線索,來證明這件事。
若單就學術研究,死刑的支持與反對方,論述上各有道理、各有統計數據佐證,彼此卻都無法徹底說服對方。可說完全變成了兩種互斥的宗教信仰。有點像同婚與反同婚之間的互斥與對立那樣。
圖片來源:加拿大星島日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