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3-09 23:00:00| 人氣2,10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的無家者缺甚麼?】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的無家者缺甚麼?】
 
很多人以為當無家者(homeless,又稱為遊民、街友),最缺的是食物,經常要去垃圾堆找食物。但這種狀況主要發生在歐美與其他國家,而非台灣。台灣的實際情況是:很多企業、宗教團體、慈善單位、政府機關都在提供食物。因此對大多數無家者來說,大部分情況下,要吃飽一餐不算太困難。
 
這些提供食物的機構,大多數也會提供相關物資。通常是禦寒衣物、棉被、鞋襪...之類的。
 
又有很多人誤以為無家者就是太懶惰而「欠缺」工作意願,「好手好腳卻懶惰不肯賺錢」。但事實的真相是:台灣的無家者70%有在工作。只是工作大多屬於非常態性的臨時工作,非常不穩定。因此收入太低,無法支付房租,而成為無家者。另外30%完全沒在工作的無家者,基本上大多是身心有傷病者,領取微薄的社會補助金額在過日子,為了省錢,而無法把錢花在房租。即使符合租金補貼資格,卻也經常因為找不到願意出租的房東,而繼續當無家者,且領不到租金補助。
 
住的方面,遊民就是沒地方住,所以才成為遊民。原因通常只有二個,租金太貴,或房東不願意租。政府因此有安置遊民的計畫。但由於安置計畫過於從官僚本位出發思考,規定限制過多、管理欠缺人性化,許多遊民無法忍受,而不願意進駐,寧可繼續風吹日曬雨淋。這表示在許多遊民心目中,有些事情的考量,比居住更優先。
  
行(交通)方面,遊民通常無力購買機車。最多只有自行車。但在目前的多數城市,由於搭公車的免費公里數和悠遊卡租用自行車已經越來越方便,因此,遊民的移動能力比往年更為增加。大致上要在城市內移動不算太困難。只有長途運輸的費用比較屬於沉重負擔。
  
育的方面。很多人認定街友缺少足夠的專業技能,而無法找到工作。因此主張政府要提供職業訓練。但真正的問題遠比這個更複雜。遊民之所以接受政府提供的職訓,往往是因為政府補助金會綑綁職訓,強迫遊民一定要受訓。但這些課程往往不符合受訓的遊民的興趣或現實需求,甚至因為上課的交通時間與金錢,或同學的排擠,而造成遊民的金錢負擔或心理障礙。
  
樂的方面。社會大眾常常有這樣的迷思:人都已經窮到沒地方住了,還談什麼娛樂?因而忽略無家者也有娛樂方面的需求。此娛樂需求涉及到其心理健康,因此不應該被忽略。
  
有些遊民一拿到慈善機構發送的紅包,第一時間不是存起來,而是花在毫無意義的菸、酒,甚至樂透彩券。吸毒的情況比較少,但不是完全沒有。(通常有毒癮的人,缺錢時就直接犯罪去了,也不至於成為遊民,多數遊民就是因為不願意或不敢,至少是不能明顯進行偷拐搶騙,所以成為遊民)。
  
因此,由上可知,台灣遊民欠缺的物資中,食衣住行育樂六大民生需求當中的「食、衣、行」三項,大致上還可以滿足,不算太缺。真正缺的是「住、育、樂」等層面。
  
除此之外,台灣的無家者,真正最欠缺的還有些什麼?
  
一、缺現金
  
很多政府或慈善機構會發放物資、食物券、或提貨券。但用途都有限制。無家者往往也無地方囤積眾多慈善物資。這些物資往往也不是無家者當下最迫切需求的東西。無家者在物質上最需要的仍是現金。現金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強力而廣泛可用的「物資」。因此對無家者的需求也最能滿足。
  
然而,很多人會擔心發放現金給無家者,可能讓某些無家者濫用於非必要之處,甚至引發無家者之間的爭搶或彼此竊盜。這樣的顧慮並非沒道理。但有方法可以防治。
  
比如,可設計一種制度,讓無家者領取現金之前,必須先說明用途,然後才登記領取。事後也可查核其真實用途。
  
也可藉由行動電子支付,讓無家者的金錢使用狀況一目了然,僅限發放現金的政府或慈善單位可查閱,保障無家者隱私。
  
 
二、缺洗澡的地方
  
台灣各地幾乎都沒有公共澡堂。無家者即使想付費也沒地方洗澡。多日未洗澡也容易散發異味,甚至生病。造成一般民眾不願意接近無家者,如此也導致民眾對無家者的同情心降低、捐獻減少、協助解決問題的人數變少。
  
讓無家者可以有地方洗澡,應該列為各地方政府的「社福首要優先事項」之一。
  
目前可行的方式包括:
  
A.開放部分政府機關的淋浴空間(應提供熱水、以及限制使用時間)給無家者使用。
B.由民間企業或慈善機構投資,打造簡易型的淋浴空間。可採付費經營或免費使用二種方式。最好是一般民眾也可使用(例如有些民眾家裡臨時缺水,也需要用到)。價格應該盡可能便宜,以社會企業模式經營,不以賺取利潤為目標。
  
 
三、缺蚊帳
  
這事情最容易解決。只要發放個人用的類似帳篷形狀的蚊帳即可。如果使用久了,發生破洞,政府或慈善機構最好要提供修補的人力。如此的蚊帳可以使用很久。
  
四、缺網路工具與技能
  
由於手機或電腦網路費用對無家者而言相當昂貴,手機或電腦也不便宜,且安全保管不容易,導致無家者使用資訊工具的比例偏低。要找工作、找租屋資訊、找社福資源,都變得非常困難。
  
解決之道是:
  
A.建議政府或慈善機構主動協調大型電信業者,推出「慈善網路服務」,提供免費的行動網路,而不是侷限在定點的Wifi。
  
B.建議慈善機構與手機廠商或通路商合作,推出「手機借用服務」。讓無家者登記借用。遺失賠償或故障維修的成本,應盡可能不造成無家者負擔。
  
 
五、缺有系統的醫療服務
  
絕大多數看似好手好腳的無家者,身心並非完全健康。若非身體有傷病隱疾,就是心智狀況不健全。尤其後者,往往不容易被外人察覺,但是卻會造成無家者與他人互動時的嚴重人際障礙。
  
身體傷病隱疾方面,許多無家者會主動接受各種中醫與西醫巡迴義診。但通常與一般民眾一起排隊,耗時甚久,一次簡單的診療,就耗費一整天。
  
心智障礙方面,目前,證實為心智障礙者雖可領取殘障手冊,但許多心智有狀況的無家者並無領取。原因通常是:
 
第一,很多人打死不願意承認自己心智有狀況。
  
第二,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相關醫療健檢,而政府也絕少主動對無家者心智狀況進行健檢。
  
第三,有些人際互動障礙的無家者,可能未達到領取殘障手冊的標準,但實質上確實已經造成求職與日常生活的障礙。
  
可行的解決之道包括:由政府與公立醫院主動提供專業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為無家者進行「免費心理諮商」、「精神健康義診」、「免費精神諮商」、及「免費精神醫療」。大部分可採自願健診。但社工也應該主動提供某些名單,採強力勸導接受義診的方式,並以領取社福補助等相關利益來說服其接受診療。
  
六、缺尊嚴
  
幾乎沒有人能夠說是「自願」當無家者。但社會大眾仍有不少人誤以為「無家者就是好手好腳不工作,懶惰使然」。這樣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導致無家者被汙名化,成為不受大眾歡迎的群體。政治人物即使有心替無家者設想,卻經常遭到冷酷無情的選民壓力,來阻止對無家者提供預算或社福資源的協助。(人性的殘酷有時超過你我的想像)
  
無家者不等於乞丐。目前絕大多數的無家者不會在街上行乞。一般大眾也早已養成看到四肢健全的乞丐都不會想要投錢的習慣。且行乞將導致警察驅趕,因此絕大多數無家者無法當乞丐。
  
就算有許多民眾會同情無家者,主動佈施物資,卻也幾乎很少人會想要接近這些人。通常是覺得這些人又髒又臭、或性情古怪,有些人(尤其女性)則擔心這些人是潛在的犯罪者,會糾纏自己不放。連交談都不願意,更遑論要建立友誼。
  
這種嚴重的「社會排除」現象(在社會上遭到邊緣化的現象),導致無家者處境無法被政府政策列為最優先的改善事項。
  
政府通常擔心花越多錢在無家者身上,等於在鼓勵越多人成為無家者(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了解無家者處境的就知道有多痛苦,只要是有能力不當無家者的人,根本就不會想要去當無家者)。
  
資本主義的社會影響就是:沒錢就沒尊嚴。在台灣社會大眾尚無法擺脫「賺錢至上」的價值觀時,無家者注定缺少尊嚴。唯一能根本建立其尊嚴的方式,就是「廣泛的社會人心教育」,讓社會大眾不要只是冷漠排斥,而是願意主動關心、接納、提供協助、平等對待。
    
七、缺少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與正向信念
  
雖然許多宗教團體會一邊提供慈善飲食物資給無家者,一邊提供信仰來「教育」無家者。但多數無家者對於這些「傳教型的慈善」缺少真正的感動與感恩,通常只是當成自己解決溫飽與領取物資的資源。至於精神信仰方面,就當耳邊風。
  
無法怪責這些欠缺感動與感恩心的無家者。因為一個人會陷入此等生活處境,乃是在承受業報的狀態,「業報之苦」會成為「障礙」,如此成為「業障」。業障會使人產生負面的、不光明的心思(貪嗔癡慢疑、恐懼、縱慾、揮霍、懶惰、自卑自憐憂鬱自殘....等等),這會遮蔽正向光明的良善力量,使福報暫時無法開顯出來,也暫時無法享用福分。所以即使聽到珍貴的道理與人生智慧,也聽不進去,欠缺理解與感受,更難領悟。
  
解決之道是:
  
最好能有天使或菩薩心量的大智慧者,來從事面對無家者的慈善與公益事業,或宗教活動、心理輔導等活動。即使沒有這樣的人才,也要設法讓從事慈善與公益相關活動的工作人員,積極提升服務熱忱與向上學習光明智慧的動力。如此受其服務的無家者也將受到潛移默化。
  
對於能接受宗教信仰的無家者可給予宗教上的教導。但對於不能接受的無家者,可以去除宗教的表象形式,改以心理輔導、求職諮商、生活教育、環境教育、社福宣導、微額信貸.....等等五花八門的形式,透過善巧方便的手段,一點一滴讓無家者培養正向思維的光明力量。
  
以心理輔導為例。很多參加過心理輔導小團體的人,都覺得這樣的活動對心理健康以及人生價值的建立,很有幫助。不獨無家者需要這個,一般民眾往往也需要這個。
  
又以微額信貸來說,最有名的就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鄉村銀行」(又名葛拉敏銀行),讓貸款者以五人小組的方式,互相提攜,在生活上互助合作,並切受銀行人員的生活輔導,當中包含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如此成為孟加拉廣大農村貧民脫貧的有效手段。
  
  
2019-02-25  FB

台長: 天光

(悄悄話)
2019-03-10 02:07: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