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03 00:00:00| 人氣3,5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評】心之物語(Heart of Stone)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之物語(Heart of Stone)觀影心得分享】

  

一、前言

改編自19世紀德國經典童話故事的《心之物語》(Heart of Stone),觸及德國思想文化當中的深刻層次。其故事屬於「探討人性善惡本質的寓言」。

故事藉由主角人物的出身、遭遇、成長、感情、內心掙扎,來探討每個人在生命中無可迴避的「善惡抉擇」問題。這類寓言故事,在人類史上並不罕見;也是德國文學史中相當經典的一種故事類型。

  

二、故事簡介

《心之物語》的故事概述如下 (以下劇透,建議還沒看電影的讀者跳過本節) :

男主角Peter出身自森林村落當中受人看不起的黑炭工家庭,備受歧視與欺侮;只有出身自玻璃師傅家庭且心地善良的女主角Lisbeth對他充滿善意。他因此喜歡上她。

 

他向樹精許願,要擺脫貧窮,並迎娶心愛的女子,將心臟挖出來獻給「荷蘭人」米契爾(Dutch Michael),身體內則重新裝了顆石心;從此無往不利,要財富有財富,要權力有權力,也賺到足夠迎娶心愛的女主角的聘金;更運用權勢與政商關係,替遭到殺害的父親報仇。然而,心地善良的女主角,雖然在男主角一開始貧困階段就不離不棄,卻無法忍受發達致富後的男主角性情大變的模樣,在婚禮時,她當場拒絕嫁給他!

 

因逃婚的女主角在和男主角爭吵時,發生墜谷意外,男主角才懺悔自己過往不擇手段追求財富與權力的惡行;回頭去找荷蘭人,重新奪回有血有肉的心臟,讓小鳥吃掉長在心臟上的蟲,並捨棄掉所有依靠不義手段賺來的財富,重新過回安貧樂道且有愛人相伴的幸福生活。

  


三、分析與評論

透過對《心之物語》的文學與藝術手法分析,可以發現劇中的黑炭、玻璃、樹精、心臟、石心、荷蘭人米契爾、小鳥、蟲與黑蛇、阿姆斯特丹…全都是符號;這則故事運用了大量的符號來象徵一些人性與社會結構當中的抽象概念。

烏漆墨黑的黑炭,象徵「低賤骯髒」的職業階級;透明的玻璃象徵「乾淨夢幻」的職業階級。有血有肉的心臟象徵良心,或說人性中的「善」;硬梆梆的石頭做的心臟,象徵冷血與無所顧忌,或說人性中的「惡」。樹精象徵「福份」,只能許三個願望,象徵福份有限;荷蘭人米契爾(Dutch Michael)象徵主宰階級社會的「權威」以及人想要在階級社會中向上或向下流動的「權力意志」。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象徵「商業文明」,具有淘金樂土與腐蝕人心的拜金文化雙重性格。蟲與黑蛇象徵行為所累積的「惡業」;小鳥象徵「淨化、救贖、回歸本來初心」。

  

值得一談的是,為何「荷蘭」會成為德國寓言故事當中的一個獨特意象(image)?德國經濟不是比荷蘭更發達嗎?

這要回到歷史與地理因素來看。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正好位於歐陸心臟地帶的德國境內最重要的河流-萊茵河-的出海口位置。故事中的森林伐木產業,所產的木材,往往透過河流運送,順勢往下游流去,就會到達木材需求強烈的城市-阿姆斯特丹。

在日耳曼民族尚未統一且還沒開始工業化以前,荷蘭早已是富有的海權商業王國,17世紀時,面積與人口均屬小國的荷蘭,曾是全球海洋霸主;德國的工業革命則是遲至19世紀才出現。因此可以理解,荷蘭為何會是男主角peter追求成功致富的必往之地。

  

《心之物語》的故事,可說是在德國文學裡常見的「原型結構」:主角為了實現某種願望,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讓自己先墮落,日後再回頭省悟,痛改前非,獲得心靈淨化與救贖、昇華與體悟。
 

舉例而言,德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人是18世紀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他在詩劇《浮士德》(Faust當中,讓浮士德出賣靈魂給魔鬼,交換青春,並獲得知識、權力、財富、美女;後來懺悔惡行,最後的結局是靈魂獲得上帝拯救而升天。
 

此外,20世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Hermann Hesse,在小說《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中,讓悉達多為了求道,踏上充滿煩惱與墮落的流浪旅程。後來因悉達多因兒子離去而懺悔此生,開始重新求道,跟著擺渡人一起在生活中修行,最終證悟了宇宙人生的圓滿實相。

  

比較《心之物語》與前述德國經典文學作品,可以發現,本劇的寓言故事似乎刻意迴避了主導人性善惡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信仰」。

《浮士德》傳承自德國悠久的天主教信仰,《流浪者之歌》則是描寫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與佛教信仰,兩者均是人類社會重要的宗教傳統,也是主導當地社會的「主流信仰」。然而,《心之物語》的故事世界裡,並沒有主導整體社會的主流信仰傳統;只有傳說、巫術、樹精存在。這樣的風格使本劇的「寫實」程度大為降低,而「奇幻」色彩則明顯增加。

   

四、電影對現實世界的啟示-德意志民族歷史與文學的相似命運結構


綜觀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成長歷史,也可以發現德國文學經典的「先墮落,後昇華」的原型結構,一樣存在於德意志民族的現實歷史命運中。
 
1848年德意志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概念出現以前,歐陸地區龐大的日耳曼人原本屬於鬆散的「日耳曼邦聯」,並未結合成為單一國家。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所主導的德意志邦聯發生「普奧戰爭」,奧地利戰敗,從此普魯士成為德意志民族的主要代表。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採君主立憲體制;不包括奧地利領土,但包括今日波蘭的大片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意志帝國戰敗,領土遭瓜分;大片土地併入波蘭。戰後,德國成立威瑪共和國,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與政治動盪。奧地利人希特勒領導的極右派納粹黨,透過選舉進入威瑪共和國國會,之後又因為當時各股政治勢力合縱連橫,使希特勒成為總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納粹德國就已併吞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接著又以恢復德意志帝國時代的領土統一為理由,揮軍波蘭,和蘇聯一起瓜分波蘭;引起英法宣戰,史家視為全面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分水嶺。
 

納粹與希特勒,在二戰期間將德意志社會推向人類史上最驚人的專制極權罪惡淵藪,估計屠殺約六百萬猶太人和各類反對人士。
 

納粹二戰敗北後,在同盟國列強軍隊瓜分柏林的形勢下,英美與蘇聯各自扶植成立新政權,東西德正式分裂成兩國;彷彿當年瓜分波蘭的報應一般。西德成為民主國家,開始承認納粹德國的錯誤,並積極反省、懺悔,啟動「轉型正義」的巨大社會工程;內容包含金錢補償、人事除垢、檔案保全整理與開放、起訴清算納粹惡行、全推動歷史反省教育…等等。
 

東德在蘇聯指導下,經歷嚴酷的極權統治;最後在「蘇東波」共產集團瓦解的大浪潮下,柏林圍牆被群眾敲破,東西德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著手實踐民族心靈與社會的巨大修復工程,將「轉型正義」的範圍擴大,將納粹與前東德政府的惡行都包含在內,進行人事除垢、司法清算、黨產歸國、受害者補償、檔案保全整理與開放、全面推動歷史反省教育、撤銷早年不當判決、立法制定〈否認大屠殺罪〉…等等,成為人類史上「轉型正義」至今為止最徹底也最成功的典範。
 

配合經濟實力以及歐盟統合的進程,主導歐盟政策的德國,再度成為世界公認的強國;使德意志民族重新恢復光榮感。

  

2017-10-02 

 


本文圖片來源:

1.http://enews.com.tw/Article/923390

2.http://www.photowant.com/photo101/fhde43044650/pl_fhde43044650_0001.jpg 

台長: 天光
人氣(3,53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影評】《羅丹-上帝之手》(Rodin)  
此分類上一篇:【影評】晝顏與咒言-不倫戀的宿命論美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