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商周牛奶案」是怎麼回事?
引起恐慌與議論的「牛奶駭人」報導,是商業周刊委託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陳良宇檢測後,推出的報導。
本來實在不清楚商周到底報導了什麼、犯了什麼錯誤,竟會勞煩衛福部不惜冒著被指責箝制新聞自由的風險,企圖開罰媒體,但因衛福部+農委會+食品業者+畜牧業者聯手砲轟、打壓商業周刊的動作做得太明顯,出於政治敏感度,我一聽到廣播新聞報導後,心中一凜,立刻警覺到這問題必然遠比新聞表面所呈現的更加嚴重。於是我前幾天才仔細看了商業週刊。
「牛奶駭人」這篇報導詳見:
商周網站上其他與本案有關的熱門文章詳見:
看了這幾篇商周相關報導後,我發覺真正可怕的並非牛奶本身的安全性,而是整個乳品新聞事件背後有一股想要把事情壓下來的龐大勢力!
這問題遠比想像中更嚴重的原因,不是因為牛奶中原來含有這些藥品代謝物(我本來就知道乳品產製過程與乳牛食物鏈存在各種環境汙染),而是另外兩點:
1.商周報導的「嚴謹度」遠高於主流媒體新聞上所呈現給人的印象!
2.主流媒體對此問題麻木的程度,和假油風波被無限放大的探討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除上述兩點原因外,接下來幾天,我看到公視政論節目《有話好說》當中,師大教授吳家誠的表現,也令我大感意外,難以置信。箇中或許有外界不知的內幕。(吳家誠揚言公佈錄音帶,但主流媒體卻都忽略這個明顯有爆點的新聞,很奇怪)
詳細說明如下-
一、商周報導的「嚴謹度」遠高於主流媒體新聞上所呈現給人的印象!
近日主流媒體呈現出來的感覺,乍看之下,像是商周罔顧新聞倫理,惹怒了政府之外,更栽贓了酪農。
但真相遠遠不是如此。
作為一個新聞性質的雜誌,商周這篇報導的嚴謹度縱使不完美,但絕對是及格以上的,因商周確實已善盡了媒體查證義務,(商周找過八家檢測機構進行複驗,卻沒人敢驗,也詢問過各大乳品業者,只得到制式官僚回應,完全沒有面對問題);所引用的數據也都有憑有據,研究方法也都有提供給政府參考,因此商周決非是無憑據情況下故意抹黑食品業界。嚴謹度沒有再提升的部分,責任並不在商周。
商周想凸顯的是乳品業界一個公開的秘密,即「乳牛的飼養、乳品產製過程」存在動物用藥欠缺把關的問題。學術界應該有很多人做過這類研究,但主流媒體始終不曾重視。這次商周既然敢這樣大篇幅揭露出來,無論是否存在商業利益的考量,其實都應該值得鼓勵與重視才對,因為商周的報導有助於喚醒社會大眾對乳品安全的意識,也有助於鞭策政府更嚴格把關,對公共利益帶來的是正面影響。
政府如果真心想要替食安把關,應該是重視這份研究所反映的食物鏈汙染、管控漏洞問題,設法建立機制防堵;然而,現在這個政府不僅不重視這個問題,反而第一時間就串聯食品業者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抨擊商周,甚至考慮要用極其明顯的違法方式,動用公權力迫害講真話的媒體!(行政執行法根本不該用在這種地方)
二、主流媒體對此問題麻木的程度,和假油風波被無限放大的探討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事實上,牛奶中殘留的這些藥品代謝物,危害程度遠遠超越「不純」的橄欖油與銅葉綠素。對後者,主流媒體可以連續狂批一個月以上,還不惜大篇幅報導頂新魏家涉入的醜聞;甚至連惠心禁藥案媒體也敢追蹤,怎麼對「商周牛奶案」卻無深入報導的興趣?
多數媒體這幾天幾乎完全只是照本宣科宣傳政府和業者說詞,只有小篇幅刊載商周說法交差了事;並沒有積極去採訪商周各編輯、記者、獸醫界、食品業者內部研究人員,也沒有專訪提供研究的陳良宇教授...等各方說法、進行深入探討比對。
就連商周所公佈的陳良宇和食藥署檢測結果異同比較表,相當關鍵,但主流媒體竟然大多沒報導,或只是做很表面的報導,讓人不知內容癥結點。此表請見:
本表來源:【商周聲明】我們需要至少八十分的牛奶
主流媒體對此新聞的忽略,絕非僅僅是由於同行相忌,更不是因為媒體沒能力判斷「不純混油vs.牛奶中的藥品代謝物」到底哪個危害更大,而顯然是出於某種更隱晦的考量之下的結果。
隱晦的考量之一,當然是因為學界目前分成兩群,意見不一致,一派支持商周,一派砲轟商周,記者不能確定哪一邊才對,又懶得深入探討,於是選擇忽略。
隱晦的考量之二,則是這種報導,牽涉到巨大的利益,這是龐大政商勢力的集體根本利益,主流媒體在壓力下便進行自我審查,即使被批評罔顧社會責任與公眾知的權利,也在所不惜。(如同先前的旺中併購中嘉事件那樣不敢報導)
主流媒體為何不敢深入報導商周牛奶案?最合理的推斷原因之一,就是這些業者提供了龐大的廣告,是媒體最主要的收益來源。原因之二,則是這些業者控告商周的做法,以及這些年以來對付報導食安問題媒體的做法,早已產生某種寒蟬效應。
假油風暴因為牽涉到的廠商信譽損失還不夠大,且證據明確,廠商難以直接對媒體成功施壓;但商周牛奶案中,研究嚴謹度被質疑,於是這個「小辮子」就被緊抓住,成為眾多食品業者+政府單位聯手想要捍衛既得利益不受挑戰的重要武器。
消費者想要知道的真相在此過程中,遭到犧牲。
幸好,台灣仍有言論自由與資訊流通的自由,仍有敢深入探討真相的政論節目和網友,所以這些事情真相逐漸釐清。
圖:商周在11/23的採訪通知,都還高調表示「為台灣的孩子而戰!」怎麼之後這幾天在媒體上給人感覺卻是轉趨低調,是商周投降了?還是主流媒體誤導?
來源:中時電子報
【貳】商周牛奶案雖複雜,但不難釐清
由於這個案子牽涉到食安、環境汙染、商業倫理、言論自由、學術良知、學術自由、媒體社會責任、學術倫理、新聞倫理、商業利益、公共利益、政府失能、政府公權力濫用、公民素養、社會教育...等諸多面向,使本案顯得複雜。
但只要願意花時間去關心,多數人其實都可以在短短幾小時內搞清楚這件事情的主要來龍去脈。
爭議的主因之一,是陳良宇採用了和許多學者不同的研究方法。陳良宇的研究方法雖遭質疑,但其實研究結果與政府後來用另一種研究方法所檢測得到的結論,並無矛盾。
只不過由於政府和業者選擇性只接受有助於他們推導出「乳品安全」結論的政府研究報告,但對有助於「更深入探討政府所忽略的潛藏問題」的陳良宇研究方法,就選擇性打壓,故意不承認其有效性,如此而已!而學術界堅持「學術嚴謹度」的人,則是因為看不慣「疑似作秀炒新聞」的發表研究方式,而對陳多所質疑。
(真相是陳良宇這份研究報告,雖嚴謹度有爭議,但其結論與政府檢測結果無矛盾,無論是否有意炒作新聞,所得的研究成果有效性都應該被接受才對!)
在此,推薦最近這兩集公視《有話好說》,對此事有深入探討。
20131125有話好說:鮮乳真的能喝嗎?衛福部:統統合格!
20131126有話好說:商周報導擺烏龍?酪農限七日道歉!
在假油事件激烈砲轟「政商網絡掩護不肖業者」的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因商周牛奶案上公視政論節目時,卻把砲口針對陳良宇教授,立場竟轉變為和政府、食品業者、酪農乍看之下相當一致,重砲質疑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汙染」,數據不可信。(此處所稱之汙染,非一般人所稱之汙染,而是學術用語,指研究過程中,因控制未嚴謹,而導致不小心混入不相干的物質,或產生研究中本不該出現的化學變化)
(吳家誠言論詳見:20131125有話好說。)
吳家誠談話的重點,應該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學術倫理」。他質疑的是陳良宇為何不謹守一般學術界慣例,任意把一份「初驗」的報告公佈給媒體,造成民眾恐慌與業者損失。吳家誠說他自己不相信陳良宇這份檢測報告。
吳家誠在節目上隔空質問陳良宇的語氣很兇。為何這樣兇?與他先前砲口對準政府的立場為何完全相反?這一點頗值得探究。感覺上另有內情。他在節目中揚言公佈錄音帶,但奇怪的是,隔天的主流媒體竟然都忽略吳家誠揚言公佈錄音帶這段畫面!.....媒體集體沉默....這才是不尋常的地方!
事後看到新聞,發覺吳家誠之所以狠批陳良宇,應該是因為覺得陳良宇態度閃爍,含糊其辭(若他有看2013-11-26這一集有話好說,說不定對陳良宇印象會改觀)。吳揚言公佈的兩人對話錄音帶,內容可能是有關實驗室在哪的對話。詳見此新聞:
商周報告的牛奶實驗室 吳家誠:僅藥物檢驗室
在藥物實驗室驗牛奶,研究遭汙染的機率當然就比較高,吳家誠的質疑因此有理。然而,陳良宇檢測經驗豐富,應該事先會知道要控制好,避免汙染。此外,陳良宇的研究結果,與政府兩單位的數據並無矛盾。反而因為政府兩單位沒做許多陳良宇檢驗的項目,而使陳良宇成了被砲轟的標靶。感覺陳良宇有點冤枉。
就在吳家誠提出質疑後的隔天這一集《有話好說》,邀請了陳良宇、商周副總編輯,以及其他幾位專家討論,遂使真相逐漸釐清。這集節目中,一位學者直言,有些學者進行這類食品研究,得到不利於業者的數據之後,就遭到恐嚇、莫名威脅,這類現象是存在的。
針對外界質疑陳良宇只是初驗,陳也坦承確實只想進行「初驗」,用意是希望政府重視此動物用藥殘留的問題,建立早期預警機制。
商周則是出於媒體公器的社會責任,想要提醒社會大眾,「某些類型的汙染在政府既有檢測方式中無法驗出」的問題。
商周與陳良宇,原始立意都堪稱良善。外界第一時間都被政府與食品業者的大動作砲轟,給誤導了認知,對陳採取質疑的眼光看待。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陳與商周,都經得起檢驗。
此外,陳良宇的研究結果與政府後來的檢測結果並不矛盾。其檢測代謝物的研究方法,在學術界、國外政府檢測程序中,也都行之有年。只不過是國內的學者比較少用的方法而已,並不是研究方法真的有嚴重問題。
陳良宇一一回答外界質疑,他的口才與台風,不夠流暢、自信,態度上看起來會讓人覺得好像心虛,但仔細聽其理由與回答內容,卻是相當合理且具有說服力。(只是表達的技巧可以再加強)
(陳良宇及商周副總編輯言論詳見:20131126有話好說。)
結論:
目前砲轟商周的,主要有兩類人,砲轟目的不同。
第一類是政府與乳品業者,這主要是為了乳品商業利益受影響而砲轟。
第二類是部分專家與專業人士(包含學者、醫界、食品界等),這些人是因為把陳良宇的研究當成學術論文來看待,而產生嚴謹度與學術倫理上的質疑,包括方法適用度、發表在媒體而非期刊,動機是否炒新聞等質疑。
(但其實陳良宇這份並非正式論文,僅是一份受商周委託的檢測報告而已;至於商周,也從沒說過這是正式的研究論文,專家界的質疑其實包含很多過高標準所產生的誤解)
而社會大眾之所以恐慌,主因在於商周與陳良宇如同「國王的新衣」故事中那位小孩一樣,說破了業界根本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但這些秘密,卻是多數社會大眾原本不知情的(因不知情,所以誤以為乳品安全嚴重性已經達到立即就產生危害的程度,其實並不是,對人體主要是產生長期緩慢的影響)。
那麼,這造成恐慌的責任,難道可歸罪於說真話的小孩嗎?真正該打屁股的不是「業界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作為」嗎?就算無法確定小孩說的是否真話,懷疑小孩說謊,那也應該設法從各方求得更多證據吧?牛奶含抗生素等問題,國內外期刊沒探討過嗎?又怎能說商周調查的嚴謹度有待加強,就表示商周造假呢?質疑商周成功,難道就表示乳牛飼養過程一定沒有被濫用藥物?或飼料沒有被汙染?外界的放大鏡焦點,主要應該放在食安本身,才是更合理的心態吧!
以學術的標準來看,商周報告確實不嚴謹;但若以新聞報導的標準來看,其實商周這篇的查證努力程度並不輸壹週刊大部分踢爆的內容。嚴謹度不足是一回事,但我更看重商周具有揭露奶品業界公開秘密這勇氣,所以在權衡輕重之下,寧可在此刻支持鼓勵商周的勇氣,而不是追打它卻導致議題焦點轉移,使食安問題因此遭忽視。
簡而言之,此刻狠批商周,會使將來全民的損失遠大於想像;尤其服貿與貨貿叩關後,中國各類黑心食品將大舉攻台,不能沒有更多勇敢的媒體進行嚴格監督。此刻保護住商周,是一種戰略性的舉措,這樣才能於未來保護台灣全民健康!
商周牛奶事件爆開來後,人民會越來越看清楚,商周或陳良宇固然有改善的空間,但問題其實是比較小的。反而真正該被用放大鏡檢驗的,應該是以下這幾群人:
1.乳品業者、畜牧業者:因擔心危及商業利益,大動作抗議提告商周;此動作可以理解,但卻會誤導消費者集體認知,導致掩蓋「食安環境汙染真相」。在商周點出問題之後,社會大眾應該注意到乳品安全的警訊,用放大鏡檢驗這些業者的產品。
2.農委會、衛福部:無視監察院早已糾正的「動物用藥殘留於食物鏈」嚴重問題,卻以「研究粗糙」這種枝節理由,重砲打擊報導真相的媒體,試圖混淆食安議題焦點,不肯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社會大眾實在應該緊盯這些政府單位,接下來在動物用藥殘留問題上,到底有何具體措施。
3.主流媒體:擔心得罪大企業而影響廣告收入,試圖配合大企業說詞,掩蓋真相,不肯深入探討此案真相。在陳良宇現身說法後,主流媒體到底會怎麼報導、怎樣追蹤此議題,值得關注!
4.藍綠各政黨與政治人物:擔心得罪大企業而影響政治獻金和選票,選擇默不吭聲,放任政媒惡勢力聯手霸凌說真話的媒體與教授。(只有看到趙天麟出面關心此事,但新聞篇幅也很小)。選民應該打電話去陳情或抗議,要求政治人物嚴格監督此事。
呼籲:還沒看「牛奶駭人」這期商周報導的人,建議都去看!
延伸閱讀:《牛奶、謊言與內幕》
姜淑惠醫師這篇推薦序,特別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