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網路上與現實中的印象
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某甲自認為是某乙多年的好友,但在某乙開始設立部落格寫文之後,某甲讀了某乙的文章,越讀越覺得:原來自己真的不了解某乙。
開部落格的人,經常容易給親友留下「網路上的你和現實生活中的你不一樣」的印象。
其實不是不一樣,而是親友們指習慣於用以往那樣的互動模式來理解你,但卻不曾真正觸及某些內在深層的價值觀、審美觀、思維方式、感受、深刻記憶、期待與夢想...這些。
重視某種感情或理念的人,有時反而會對感情與理念是否要表現出來,更加小心翼翼,而未必喜歡一直表現出來。
如果有些人這種性格比較強烈,人們就可能認為他是比較「內斂」或是「內向性」、「情感與觀點往肚內吞」的人。
(但其人真實的性格,未必就可以這樣論斷。這裡所說的只是他人對這種人的認知)
這樣的人如果上網寫詩文,往往因為把平時在現實生活中不易表露的情感或理念給表露出來,因而更容易讓身邊的親友感到驚異。
我看過一些部落格所寫的文章,有過這類經驗。包括我自己在內,當年開始在網路寫詩和散文時,令幾個自小熟識長大的好友感到很不一樣。
就我個人來說,這種不一樣,其中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和這些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較少去溝通分享一些內在文學性格的部分。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比較不喜歡把一些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情經常拿出來寫,而更喜歡寫一些經過思考沉澱之後的體會或心得。
這當然和我的性格有關。我一直認為最值得拿出來分享給他人的,是內在中最純淨的那個部分。至於不是完全純淨的部分,甚至比較負面情緒的部分,如果一直拿出來分享給他人,就可能對他人構成荼毒,或流於無病呻吟。
我並非吝於分享內在情感或情緒,只是,有些我認為不值得太加以注意的東西(比如一些生活上瑣事,或親友間的八卦),因沒多大意義,實在不想特別放到版上來。
當然,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寫作文字,並不像許多台長那樣,把「抒發」當成是最主要目的所在。
對我的寫作來說,文字是一種「分享」。既然是分享,則分享越好的東西、越珍貴的東西,這樣的分享就越有價值。
抒發有時是一種分享,有時不是。不是的時候,我可能就不會拿出來。是的時候,就可能會拿出來。
而理念傳播,經常也是一種分享。當我發現某個心得有必要推而廣之,或者適合讓人們知道我是這樣在理解某件事情的時候,我通常也會樂於去進行。
生活中的事情,若能於平凡處發現不凡、於細微處見大道、或者從瑣碎處尋得妙理,則這樣的「抒發」,已不單純只是抒發,而有著深刻的生命交流在其中。
即使是負面情緒,若能於負面中觀察出正面、於醜陋中發現真美、於頹敗中體悟實相,則這樣的「負面」情緒之描寫,本身是可以對生命帶來正面效益的,而不至於淪為無病呻吟、虛無荒唐。
二、關於知性對話的接受與否
我有時會忽然在初次到訪的部落格留下比較長的留言,卻沒有去進行純禮貌的寒喧問候,原因是那個新聞台可能正有個我感興趣的話題正在討論,或正好有篇文章發表談到我有興趣的部分,那樣我就有可能發言;但因為我的興趣不在於與對方進行客套式的人際應酬,所以單純把自己當成過路者,或積極回應的純讀者,所以針對特定主題發言就好,不去進行那些與對話內容無關的寒喧。
我的發言大部分都會依照自身對那個部落格當時發表的文章或話題的判斷而進行,有時單純只是陳述自己的看法,有時則是刻意要去傳達某種理念,有時則是引導眾人的思維往某個方向去走;除了禮貌性的讚美與問候語之外,我比較不會刻意去寫一些部落格格主想要聽的話語,而是會去寫自己想要說的話。
這樣的舉動,會不會被人列為不速之客?應該說,多數人基本上不會排斥我這類留言偶爾出現在其板上,相反地,大多數的格主,對我的留言回應是很正面的;但如果有部落格格主沒有反應,或許其內心中有所排斥,那可能的原因有幾個:
1.格主在網上進行的文字書寫,用意不是要與人做智性探討與對話,也不喜歡這樣做,而是比較偏向於用文字來交朋友,噓寒問暖。
這樣的人是把部落格當成自己生活中發展友誼的工具,並不喜歡深入去透過文字思考或感受甚麼。此外,也比較不能體會「以文會友」的純粹樂趣與美感。
「文友」二字,對這樣的人來說,少了一種知性和感性的深度交融;但多了栩栩如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交友對象。
這樣子的格主,其實也能運作得不錯。
對於這樣的人,我通常不會特別要去當不速之客加以留言討論深奧的問題,除非認為有必要。
2.格主本身對於某些事情的觀點有很強的自我意見,且不喜歡受挑戰。
這樣的自我意見雖然未必高明,但因為很堅持自己的見解,不太願意去深入傾聽或感受他人的見解,所以對於探討見解的留言或回應,就可能產生排斥感。
這樣的人,基本上在知識上,可說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一種人。如果一直進步下去,也可以成為一個發光發熱的智識傳播中心。
然而,絕大多數的人,基本上做不到這個地步。排斥挑戰的後果,就是使自己的知識見解和智慧層次,不容易長進,停滯於某個侷限的範圍內而自滿。
3.有些部落格會為了一些其他的理由而排斥議論或辯論。譬如說,某個宗教團體設立的網站,如果你忽然去留言質疑他們所信仰的中心教義,必然會被該網站的許多信徒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又例如,某個群體和樂融融,其共同設立的網站並不允許產生論戰,而只准許讚美。此時,你忽然去拆穿這些人彼此讚美的背後,某些虛假的成分;那樣你也必定會被列入不受歡迎人物。
這種事稱為「踢館」。我很少去做。但也不是沒有做過(倒不是在宗教方面)。但即使是這樣做的時候,我認為自己也能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去做這樣的事情時,內心自己要很清楚自己在幹甚麼。比如說,人家的信仰明明好好的,對生活有正面助益,那你為什麼要去戳破他?
除非你這樣的戳破,本身有更大的「良善心地」存在,否則這樣做容易造口業,未必是好。
如果不涉及信仰,而只單純就事論事,那會單純的多。比如談論政治觀點的某些網站,網站中人那踢館來踢館去,屢見不鮮。
基本上這樣的互相挑戰,是好的。只要雙方抱持著開放的心胸,且不是太沒品、能有接受異見的雅量時,通常會產生真理越辯越明的效果。不論對參加辯論或旁觀的各方,都是好的。
總之,通常情況下,我不太會去強迫他人接受我的意見。最多就是把意見陳述出來,至於要不要接受,或願不願意繼續談論下去,我基本上都是尊重對方的想法。因此,真要遇到排斥者,也並不多。
最後,要強調的是,網路文字交流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知性匯談」變得非常便利。這種「知性匯談」有點像報紙讀者投書欄當中,針對同一話題,連續多日有讀者發表各種不同文章,彼此思考、激盪、產生對話火花..那樣。這已經與古代那種文學性質濃厚、重視禮節與情感而非以思想見地為主的「以文會友」有所差異,而更接近現代知識份子常見的知識對話型態。
而因為可以同時具有來自多方向的觀點刺激,彼此更容易學習開放心胸、拋開對既有立場的執著,去體會各種不同觀點的思想深度。無形中,彼此互相學習而進步的速度就加快了不少。
(根據2010-12-21至2010-12-25日左右,與網友的對談,而改寫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