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21 08:15:15| 人氣1,653| 回應1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樣板電影:名導演7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八大革命樣板戲

京劇《智取威虎山》(詳參【圖博館】:京劇:表演藝術13)
《海港》
《紅燈記》
《沙家浜》
《奇襲白虎團》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詳參【圖博館】:芭蕾舞:表演藝術18)
《白毛女》
交響音樂《沙家浜》

樣板戲- 维基百科

樣板戲,全稱革命樣板戲,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的舞台藝術作品。
  目錄
1 起源與發展
2 作品
2.1 一、戲劇作品
2.2 二、大型音樂作品
2.3 潛在作品
3 政治地位與影響力
4 主要特徵
4.1 三突出
4.2 革命現代京劇
4.2.1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4.2.2 集體創作
4.2.3 樂隊
4.2.4 行當
4.2.5 聲腔和板式
4.2.6 唸白
4.3 革命現代舞劇
4.4 革命交響音樂
4.5 其它藝術之中的樣板
5 傳播
6 著名選段
7 爭論和現狀
8 注釋
9 參考文獻
  起源與發展]
樣板戲的醞釀、創作成型,約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日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出現的現代戲劇還很少。
  1956年3月1日至4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京劇演出大會,有約五十齣現代京劇演出,標誌著現代京劇主導的時代開始。這時的現代戲已經在舞台上用了佈景,沒有了傳統服裝,沒有行當的區分,工農兵成了主要的角色。唱的雖然是京劇唱腔,卻加上了西式的和聲。傳統戲漸漸失去生存空間。
  1964年,北京舉行了「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三十五個京劇現代戲目。北京市長彭真在開幕式上的講話提出了五個方針:京劇現代戲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工農兵服務、要重點演活人戲,即是有利於社會主義、有利於對敵鬥爭的現代戲、要把革命內容和京劇藝術風格融合,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敵人,敵人即反對京劇改革的人。
  舒模《京劇音樂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提出了較具體的改革方針:「創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創造性地運用並豐富了京劇的板式」、「大膽吸收、溶化、敢於突破創新」。他認為為了表現生活氣息,服裝、動作、道具、佈景等都要改,音樂方面則應廣泛吸收其它劇種的音樂、民歌、少數民族音樂以至革命歌曲的元素,並提出音樂工作者要深入工農兵的生活,改造思想,加強政治修養。
  江青曾經發表《談京劇革命——一九六四年七月在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人員的座談會上的講話》,並組織、參與、經手一些京劇現代戲等的改編、排練。於是,樣板戲被打上「江記」標誌。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當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澤東多次率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並由此活躍於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與此有關。
  樣板戲的認定有若干次。《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介紹:「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首都舞台上正在上演八個革命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初瀾《京劇革命十年》(載《紅旗》1974年第七期)表示:「無產階級培育的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繼八個樣板戲之後,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革命現代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和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等新的革命樣板作品的先後誕生,鞏固和擴大了這場偉大革命的戰果,進一步推動了全國社會主義文藝創作運動的蓬勃發展。」新華社報導《革命樣板戲劇組文藝戰士深入工廠、農村、部隊為工農兵演出》(載1975年5月21日《人民日報》)提到:「這次演出,以革命樣板戲全劇為主,以深入廠礦、社隊為主。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平原作戰》、《杜鵑山》、《磐石灣》,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試驗演出的革命現代京劇《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津江渡》等,都將和工農兵觀眾見面。」新華社記者、《人民日報》記者報導《革命現代京劇在日本——記中國上海京劇團訪日演出》(載1976年7月30日《人民日報》)稱:「上海京劇團在日本東京等八個城市演出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全劇、《審椅子》、《津江渡》短劇和《磐石灣》選場,在日本觀眾中引起了親切的共鳴、熱烈的反應。」初瀾《堅持文藝革命,反擊右傾翻案風》(載《紅旗》1976年第三期)強調:「文藝革命帶來的巨變,主要的標誌,就是一大批革命樣板戲的相繼問世。」初瀾沒有提供樣板戲具體名單,但「一大批革命樣板戲」的提法前所未有。
  樣板戲題材往往重複,如: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與鋼琴伴唱《紅燈記》、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與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與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與革命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革命現代舞劇《沂蒙頌》與革命現代京劇《紅雲崗》等。
中國京劇團、中國舞劇團、中央樂團、北京京劇團、上海京劇團、上海市舞蹈學校、上海交響樂團、山東省京劇團等演出單位為樣板藝術團體。它們試驗演出的作品為將要列入革命樣板戲的作品。至1976年10月,樣板戲的題材重複現象進一步加劇,如:革命現代京劇《海港》與弦樂鋼琴五重奏伴唱《海港》,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與弦樂四重奏《白毛女》、交響組曲《白毛女》,革命現代舞劇《草原兒女》與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革命現代京劇《草原兄妹》,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與革命現代舞劇《杜鵑山》,等。
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鬥爭和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台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佔領文藝舞台、文化大革命的典範。
樣板戲藝術形式既有創新,又較為單一。革命交響音樂並非純器樂作品,但又不同於清唱劇的要求,而是由角色按京劇旋律演唱。此外,京劇唱腔分別由鋼琴伴唱、弦樂鋼琴五重奏伴唱,也為首創的藝術形式。但樣板戲中,沒有出現過革命現代崑劇、革命現代話劇、革命現代歌劇、革命現代歌舞劇、革命現代木偶劇、革命現代清唱劇、革命聲樂套曲和革命奏鳴曲等作品。
  作品
根據樣板戲題材重複的特點,結合初瀾等文章和相關報導,可以判斷,至1976年10月,樣板戲約有二十八部。它們的名單如下(同一藝術樣式,按定稿時間先後排列):
  一、戲劇作品
(一)戲曲作品。包括:1.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劇團演出)、《紅燈記》(中國京劇團演出)、《沙家浜》(北京京劇團演出)、《海港》(上海京劇團演出)、《龍江頌》(上海京劇團演出)、《奇襲白虎團》(山東省京劇團演出)、《紅色娘子軍》(中國京劇團演出)、《平原作戰》(中國京劇團演出)、《杜鵑山》(北京京劇團演出)、《磐石灣》(上海京劇團演出)、《紅雲崗》(山東省京劇團演出)、《審椅子》(上海京劇團演出)、《戰海浪》(上海京劇團演出)、《津江渡》(上海京劇團演出)、《夜渡》(中國京劇團試驗演出)、《草原兄妹》(中國京劇團試驗演出)、《新保管》(上海京劇團試驗演出)。2.革命現代越劇《半籃花生》(浙江越劇團演出)。 (二)舞劇作品。包括: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中國舞劇團演出)、《白毛女》(上海市舞蹈學校演出)、《沂蒙頌》(中國舞劇團演出)、《草原兒女》(中國舞劇團演出)、《杜鵑山》(中國舞劇團試驗演出)、《苗山風雲》(上海市舞蹈學校試驗演出)、《閃閃的紅星》(上海市舞蹈學校試驗演出)。
  二、大型音樂作品
(一)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中央樂團演出)、《智取威虎山》(上海交響樂團演出)。 (二)鋼琴伴唱《紅燈記》(中央樂團、中國京劇團演出)。 (三)鋼琴協奏曲《黃河》(中央樂團演出)、《戰颱風》(中央樂團演出)。 (四)弦樂鋼琴五重奏伴唱《海港》(上海京劇團演出)。 (五)弦樂四重奏《白毛女》(上海交響樂團演出)。 (六)交響組曲《白毛女》(中央樂團演出)。 (七)交響詩《劉胡蘭》(中央樂團演出)。
  潛在作品
截止1976年10月6日,處於萌芽階段的潛在樣板戲,則有:革命現代京劇《金燕嶺》(中國京劇團創編)、《春苗》(上海京劇團創編)、《戰船台》(中國京劇團創編)、《決裂》(北京京劇團創編)、《第二個春天》(山東省京劇團創編),革命現代舞劇《青春戰歌》(中國舞劇團創編)、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中央樂團創編)、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央樂團創編)等。革命現代京劇《警鐘長鳴》也已經提出創作計劃。
  政治地位與影響力
樣板戲之所以至今仍然成為焦點話題,主要歸結於其在文化大革命中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由於江青的政治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樣板戲,她自始至終將樣板戲作為高壓統治的必要手段,打擊迫害持不同意見者。
在文革和之前的一段時間,樣板戲的內容、傳播、演出等都被視為重大政治事件,早期凡是敢於提出修改意見或不同想法的文藝工作者往往直接遭到迫害。其名義往往是「破壞革命樣板戲的現行反革命」,最高刑罰是死刑。此後這種嚴酷的手段被擴展到一切相關事件,甚至演員在台上說錯一句台詞漏做一個動作、道具弄錯一件服飾、音樂出現任何差錯都被視為反革命罪行,由此在中國的文化演藝界造就了一大批冤案。
由於這種歷史背景,從改革開放直到今天的中國社會,樣板戲仍然是一個相當敏感的政治話題。諸如中國教育部曾經提議的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推廣京劇的想法,就是因為其中包含了樣板戲的曲目而飽受批評。[1]
  主要特徵
  三突出
從樣板戲的創作中,總結、歸納出的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務,三突出創作原則等,卻被硬性確立為所有創作都必須遵循的經典規範。有學者指出,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喚的個人崇拜,蘊涵著文革的精神基因。
三突出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的影響是負面的,它局限了反面角色的發揮,反面人物只有零散而短的唱段,而英雄人物的唱腔則佔了大多數。而且,把人物簡單地劃分為英雄人物和反面角色,戲劇的著眼點只在於正面人物如何成為階級鬥爭中的英雄,而缺乏內心世界的刻劃,人物簡單化和概念化。
其它和樣板戲有關的口號有:「三化」(革命化、民族化和群眾化)、「三對頭」(感情、性格和時代感都對頭)、「三打破」(打破行當、打破流派、打破舊格式)等等。
  革命現代京劇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革命現代京劇在運用傳統和外國藝術形式表現中國現代生活方面確實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借鑒話劇舞台美術形式,用西洋繪畫的寫實布景、道具、服裝,改變了傳統京劇重寫意、象徵的假定性特徵;有層次的成套唱腔,妥善處理聲與情、流派與人物、韻味與形象三方面的關係;並以交響化樂隊作為京劇的伴奏。
  集體創作
革命現代京劇是由京劇音樂的專家、外請的作曲家和兼任創作的演員、樂師集體創作的。而這些外請的作曲家,多受過西方音樂教育,熟識西方的和聲、配器等手法,固此他們創作時不自覺地以西方的模式對傳統民間音樂加以改動。
以往京劇的曲牌多是從傳統累積下來的,而板腔則是在既有的格式上,加上演唱者自己的經驗依字行腔。至於「革命現代京劇」,它有既定的樂譜,樂譜上詳細記錄了每一聲部確實有甚麼音。要用樂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樂隊的擴大,不能讓每一件樂器自由加花,使得演唱和演奏者即興演奏的空間大減。
  樂隊
傳統京劇京劇的伴奏多採用齊奏或支聲複調的伴奏手法。革命現代京劇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加入了西洋管弦樂團。雖然加入了西洋樂隊,三大件的伴奏手法沒有太大改動,京胡依然是最重要的伴奏樂器。三大件的作用和在傳統京戲中一樣,利用支聲複調的手法跟隨唱腔,從頭伴奏到尾。其中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增多了低音樂器如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運用。
  除此之外,西洋樂隊有以下作用:
作為節奏的點綴,很多時用弦樂撥奏輕快跳躍的伴奏音型,有些時候則用整個樂隊奏一些像進行曲的節奏。運用這些進行曲式的節奏,一來是故意表示和傳統的「封建」的舊風格劃清界線,另一方面是塑造解放軍的勇往直前的形象。
作為兩句之間的「過門」或句尾的擴充,即在唱者不唱的時候,用管弦樂隊填充旋律的空隙;這樣既充份利用了管弦樂隊,又避免了樂隊和演唱者齊奏而蓋過演唱者。
作為和聲的襯托,如在散板的唱段時,弦樂很多時都用抖弓演奏和聲作為襯托。
  作為唸白的背景音樂
演奏代表某種人物或意識的主導動機。
演奏獨立的序曲、幕間曲、閉幕曲;
作為動作或描繪場景的音樂,如《紅燈記》第一場的「火車過場及交通員跳車音樂」,用急速的節奏來表現火車的經過和交通員緊急的心情。
  行當
革命現代京劇沒有了傳統京劇的行當區分。因為人物是現代的人物,且又以工農兵階級為主,很難再循用古時的行當區分。例如《紅燈記》的主角李玉和,他已經不能被區分成老生、小生或是武生。徐蘭沅在關於《箭桿河邊》唱腔創作的文章中,指出現代京劇只根據人物性格選擇唱腔類型,而不再將某一個人物定死為某一個行當的角色。
  聲腔和板式
革命現代京劇裡面,經常同一旋律出現了不同聲腔的特性。有時同一句旋律同時帶有二黃和西皮的味道,聲腔板式不純淨的韻味,形成一種「雜燴風格」。
並且經常把不同的聲腔、不同板式、正反線的調式合併成一首曲形成豐富的對比。其中一個串連不同板式以構成對比的例子是《紅燈記》中李玉和在第八場的唱段「雄心壯志沖雲天」。他用了以下的板式:「二黃導板」、「回龍」、「原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把如此多不同的板式結合成一首曲,也就是同一首曲有很多不同的節奏的規格,在傳統京劇中是較為少見的。
在革新當中,創造了新的板式,對傳統的板式亦作出改動,如句尾不依傳統的格式落在習慣的結尾音上、咬字根據現代的北京話發音、音與音之間的節奏緊湊了、拖腔不再依固定的格式,而多了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為了讓節奏明快,每個字的拖腔都短了,長的拖腔只落在句尾的一兩個字,而拖腔的音亦經過作曲者設計安排,而不是由演員決定。在創新方面,一些新的板式被設計出來,如二黃腔中沒有「流水板」,便借鑒了「西皮流水板」的結構創出「二黃流水板」。
  唸白
革命現代京劇比傳統的京劇運用了較多的唸白。如《紅燈記》中第五場「痛說革命家史」中,李奶奶的說白有八十來句長,可說違反了京戲傳統的模式,反而像是話劇。另外,唸白之中又以「京白」的運用多了。傳統京劇裏的唸白主要分「韻白」和「京白」。「韻白」是一種字詞具有韻律、近中州音的唸白,每個字拖得較長。為了節奏的明快、觀眾易於理解和切合現代的生活氣息,現代京劇多用近於北京話口語的「京白」,和唱腔裏的唱詞一樣,都較為口話化,語音和詞彙都更靠近生活自然形態。但為了保持其節奏和音調方面的音樂性,多數都會在句尾押韻、而且也運用了平仄、抑揚頓挫、整散快慢,上下句動勢和穩定的對比循環。
  革命現代舞劇
革命現代舞劇給舞蹈動作和造型的命名,對我國舞劇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芭蕾舞劇的舞蹈動作和造型,幾百年來一直沿用法語名稱。為使革命現代舞劇的動作和造型成為舞劇創作的永久財富,給它們規定了響亮的名稱。這些富有民族特色和嶄新內容的名稱,具體生動地表現了特定的舞蹈形象。
  革命交響音樂
突破了舊式交響樂「四個樂章」、「奏鳴曲式」等程式,保留了京劇唱腔激越挺拔、高亢優美的特色,加進了京劇的全部打擊樂器、我國的民族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和嗩吶等,甚至有無伴奏合唱。它不同於交響樂,也不同於交響詩,而是屬於中國獨特的民族新型的藝術樣式。
其它藝術之中的樣板[編輯]
這種樹立樣板的做法,還被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有美術作品中的泥塑《收租院》、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語錄歌,樣板作家浩然、樣板詩人張永枚,等等。
  傳播
1969年到1972年間,為了「看戲難」問題,普及樣板戲,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電影製片商,由謝鐵驪等執導,將它們先後拍成舞台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還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並被錄製成各類唱片發售。因為樣板戲被神化,拍攝電影、錄製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戲曲,都嚴格要求不能走樣。[注1]1974年四屆人大召開時,編創、演出、拍攝樣板戲的有功人員受到特別優待,以致擠掉了部分其他藝術門類的代表名額。
文革期間小說、電影、戲劇創作枯竭,文化生活長時期極其枯燥(曾有「八億人民八個戲」的說法),樣板戲經電影、電視、廣播反覆強制性播放,連不熟悉戲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幾句[注2],成為文革時期貧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詞。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插入樣板戲旋律作背景音樂,略含反諷;巴金在《隨想錄》中曾說,他一聽到樣板戲就心驚肉跳,成為一種典型的記憶創傷。
後文革的影視作品,也常有以樣板戲為文革的隱喻,用作背景音樂來暗示的。以其曲調的高亢激越,造成衝突激烈,或主人公命運不安不祥的暗示。
  著名選段
  最常見的選段有:
《紅燈記》: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做人要做這樣的人、渾身是膽雄赳赳、鬧工潮、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雄心壯志沖雲天、光輝照兒永向前、仇恨入心要發芽。
《沙家浜》:朝霞映在陽澄湖上、共產黨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智斗、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定能戰勝頑敵度難關、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
《智取威虎山》:只盼著深山出太陽、管叫山河換新裝、誓把那反動派一掃光、把剝削根子全拔掉、共產黨員、迎來春色換人間、甘灑熱血寫春秋、我們是工農子弟兵、胸有朝陽、堅決要求上戰場 。
《奇襲白虎團》:打敗美帝野心狼、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 。
《海港》:細讀了全會公報、大吊車真厲害 。
《杜鵑山》:無產者、家住安源、黃蓮苦膽味難分、亂雲飛、血的教訓。
《平原作戰》:披星戴月下太行、哪裡有人民哪裡就有趙勇剛、做一個中華好兒女、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我永不迷航。
《龍江頌》:爭做時代的新闖將、手捧寶書滿胸暖。
《白毛女》:北風吹、扎紅頭繩、參加八路軍、盼東方出紅日、大紅棗兒甜又香、太陽出來了。
《紅色娘子軍》(舞劇):娘子軍連連歌、軍民團結一家親。
《沂蒙頌》(舞劇):盼親人早日養好傷。
《草原兒女》(舞劇):牧歌。
  爭論和現狀
文革後對它的評價一直充滿了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因江青在樣板戲創作改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並竭力以樣板戲服務於她的政治慾望,由此視樣板戲為「陰謀文藝」;另一種觀點認為樣板戲的許多劇目在江青插手以前就已基本成型,說明樣板戲本是好作品,是江青「掠奪」了「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成果」才受此惡諡。
用龐大的西洋樂隊伴奏京劇,得到了人們正面和負面的評價。在1979年9月《人民音樂》中,柳雲濤、彭家幌、馬玉發等認為大樂隊能豐富效果,樂隊澎湃的氣勢是傳統伴奏做不到的。李鍾慶則認為從至多十來人變成幾十人的樂隊,會破壞地方特色,更兼銅管樂和戲曲樂隊不融合,主張京劇的伴奏應回復傳統的規格。
以往並沒有關於京劇的產生和發展的系統理論,只有憑師徒式的承傳,依隨傳統,缺乏藝術實踐的自覺意識。經過了現代京劇的改革,人們開始對京劇的創作規律理論化,有些戲曲學院甚至加了作曲系。這些某程度上都是隨「革命現代京劇」而衍生出來的。
2001年12月2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京劇節開幕式,就是文革中最流行的兩部樣板戲的片斷:《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紅燈記》的《痛說革命家史》。 2008年2月,中國教育部提出,將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的部分中小學試點「京劇進課堂」。教育部同時列出15首京劇教學曲目,其中有9首為「樣板戲」。由此一石激起千層浪,教育部此舉在全國引起一片爭議。
  注釋
1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樣板戲貼近的是什麼生活》。
  參考文獻]
王元化 「論樣板戲及其他」,載《傳統與反傳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傅謹 《『樣板戲現象』平議》
汪人元 《京劇樣板戲音樂論綱》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B7%E6%9D%BF%E6%88%8F

台長: 阿楨
人氣(1,653) | 回應(1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名導演 |
此分類下一篇:文革電影:名導演79
此分類上一篇:內戰電影:名導演76

阿楨
文革電影:名導演79

《武訓傳》(1950年,孫瑜導演,孫瑜編劇,趙丹、黃宗英主演)

《早春二月》(1963年,謝鐵驪導演,柔石原著,謝鐵驪編劇,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

《再見中國》1974年:唐書璇導演及編劇,描述文革時中國大陸知青因不同理想而逃亡到香港,影片曾被香港政府以「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禁映

《楓》1980年 峨嵋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鄭義、導演:張一、演員:徐楓(飾盧丹楓)、王爾利(飾李紅鋼)。

《戴手銬的旅客》1980年 導演:于洋 編劇:紀明 馬林 演員:于洋、邵萬林,趙子岳,馬樹超,葛存壯

《苦戀》(1980年,彭寧導演,白樺、彭寧編劇,劉文治、黃梅瑩主演)

《天雲山傳奇》(1980年,謝晉導演,石維堅主演)

《皇天后土》(1980年):中央電影公司(台灣)出品,演員有秦祥林、劉延方、郎雄、柯俊雄、胡慧中、歸亞蕾

《小街》1981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徐銀華 導演:楊延晉 攝影:應福康、鄭宏 美術:劉藩 作曲:徐景新 演員:郭凱敏(飾夏)、張瑜(飾俞)

《牧馬人》(1982年,謝晉導演,朱時茂主演)

《芙蓉鎮》(1986年,謝晉導演,阿城、謝晉編劇,劉曉慶、姜文主演)

《霸王別姬》(1993年,陳凱歌導演,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

《藍風箏》(1993年,田壯壯導演,蕭矛編劇,呂麗萍、濮存昕、李雪健、郭冬臨、郭寶昌、張豐毅主演)

《活著》(1994年,張藝謀導演,余華原著,蘆葦編劇,葛優、鞏俐主演)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姜文導演,王朔原著(《動物兇猛》),夏雨、寧靜主演)

《天浴》(1998年,陳冲導演,陳冲、嚴歌苓編劇,李小璐、洛桑群培主演)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2002年,法國籍的華人戴思傑執導之電影,由周迅、劉燁和陳坤主演)

《八九點鐘的太陽》(2004年,卡瑪、白傑明、高富貴導演)

《山楂樹之戀》(2010年,張藝謀導演,艾米原著《山楂樹之戀》,尹麗川、顧小白、阿美編劇,周冬雨、竇驍主演)

張藝謀《回歸》(2014)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449701
2014-06-25 08:44:16
阿楨
京劇:表演藝術13

京劇名家名段

打龍袍
鍘美案
四郎探母
甘露寺
探陰山
大保國

戲劇名家名段

京劇《坐宮》
京劇《空城計》
京劇《蘇三起解》

新京劇

臺灣國光劇團《孟小冬》
中國京劇院《洛神賦》
香港京昆劇團《神雕俠侶》

樣板京劇

《智取威虎山》
《海港》
《紅燈記》
《沙家浜》
《奇襲白虎團》

現代京劇

京劇現代戲,指相對於傳統京劇和新編歷史京劇(古裝京劇)的現代京劇(時裝京劇),以京劇表現和刻劃現代人的生活,服裝(行頭)、道具(砌末)都現代化,以符合現在的時代,古裝改為現代的時裝,並致力於打破流派和行當的限制,臉譜也多半改為較生活化的淡粧(自然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614100
2014-08-21 07:38:47
圖博館
歷史不容扭曲法律不容顛倒:中芭《紅色娘子軍》著作權糾紛案透視 2015-5 -29

  前言
2015 年5 月18 日,北京西城區人民法院對梁信訴中央芭蕾舞團(下稱 中芭 )演出舞劇《紅色娘子軍》(下稱 《紅》劇 )侵犯其著作權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認定以下主要事項:一、中芭沒有侵犯梁信的著作改編權;二、雙方在1993 年簽署的《協議書》性質不是梁信在訴狀中所主張的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三、中芭自2003 年至今的《紅》劇演出,沒有侵犯梁信的著作權。這三項內容是梁信狀告中芭的所謂事實和核心要點,在此次判決中都已被法院否定和駁回。然而法官似乎為了平衡,卻又違規越權亂判:一、中芭為2003 年至今的演出賠償梁信10 萬元 表演改編作品報酬及2 萬元訴訟合理支出費(前述沒有侵權,這又何來的賠償?);二、以中芭違約侵犯梁信署名權為由,判中芭書面賠禮道歉(原告此項違約之訴本不能作侵權立案,法官更不應把違約之訴當侵權之訴來判)。此兩項判決明顯都屬違規亂判!中芭當然不會接受,因此已當庭表示將堅決上訴。目前已提出了上訴。
  一、尊重藝術創作,還原《紅》劇真相
  尊重藝術創作—— 《紅色娘子軍》年譜:
1954 年,廣東瓊劇《瓊花》開始創作演出,1957 年初定為《紅色娘子軍》。
1957 年8 月,劉文韶根據《瓊崖縱隊戰史》編寫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
1959 年5 月7 日,《海南日報》副刊連載瓊劇《紅色娘子軍》劇本。
1959 年9 月,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瓊劇版《紅色娘子軍》。
1961 年,梁信的電影劇本《紅色娘子軍》攝製完成並上演。
1964 年9 月,中芭根據電影劇本改編的芭蕾舞《紅》劇首演。
1972 年,根據舞劇改編的京劇《紅色娘子軍》上演,其後陸續有滬劇、豫劇、漢劇等諸多版本上演。
2015-06-02 07:57:24
圖博館
查閱歷史,比梁信電影劇本更早,並有文字記載可查的《紅色娘子軍》家譜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原娘子軍連連長馮增敏同志於1957 年7 月為紀念建軍30 週年而寫的回憶錄《紅色娘子軍》、劉文韶同志1957 年8 月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瓊劇《紅色娘子軍》劇本。而洪常青、南霸天等人物和姓名早在瓊劇中已存在了。
  1963 年,週總理看完中芭演出的舞劇《巴黎圣母院》後說: 你們已經演了十年西方、蘇聯的芭蕾舞劇了,是不是可以創作一個革命題材的劇目?或者,你們可以創作蘇聯的十月革命,或者是法國巴黎公社?”1963 年年底,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市召開 音樂舞蹈座談會 ,經討論,決定創作排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1964 年1 月,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電話通知中芭,要求將電影《紅色娘子軍》改編成芭蕾(《紅》劇編導李承祥《證詞》)。
………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藝術創作是完全不同於電影形式的,這就是為何1964 年梁信與中芭創作組在廣州見面後,他提出的一些舞劇創作建議都未被中芭採用的原因。舞劇從電影劇本借鑒的主要是大革命年代的背景、主要人物的鬥爭故事。但表現方式卻完全不同於電影,是一項藝術上的全新創作。
  二、原告悲情表演引媒體熱炒,法院強制調解至違規亂判
  三、證據清楚明了,判決矛盾突顯
  四、堅守誠實信用,捍衛法治中國
50 多年來,中芭堅守誠實信用原則,尊重歷史,尊重事實,踏踏實實、遠離浮躁、不唯名利搞藝術。在此次劇團聲譽被踐踏侮辱的時候,恰逢《習近平關於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出版,習總書記指出: 要懂得“100-1=0” 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 。習總書記的講話,增強了我們對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期盼,也更堅定了我們對依法治國實現 中國夢 的信心。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忘記曾經的歷史,因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回應
我們永遠支持中芭,現在的人讓錢迷住了雙眼,良心,紅色娘子軍是我們國家特色的芭蕾舞,是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心血共同的結晶,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我們是那個時代過來的,懷念毛澤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f97a00102vrsn.html?tj=1
2015-06-02 07:57:56
圖博館
主旋律電影如何逆襲2016-10-12

  2016年國慶黃金檔,電影《湄公河行動》以黑馬之姿殺出,行情一路看漲,最終成功逆襲。不僅如此,這部影片在微信、論壇上也收穫了一片贊聲。《湄公河行動》以一部主旋律電影,成功實現口碑票房雙贏,對於其他文藝創作者來說,恐怕不能止於圍觀看熱鬧。
  作為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湄》固然有其成功的先天條件。比如,攝製組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掌握了許多一手資料,在拍攝、取景方面也有一些便利。但我們更應看到創作團隊為電影所做的主觀努力。比如,主演彭于晏新學泰語和緬甸語,女一號將長發剪成短髮,又比如對槍支武器的處理……不管是文戲還是武戲,許多細節都進行了認真打磨,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真實場景。
  《湄》要展示的是揚我國威的愛國主義以及公安干警的英雄主義,這無疑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在過去,一些主旋律作品往往給觀眾留下“高大全”“無細節、無人物”的印象,拍出來基本沒有市場;也有些主旋律電影雖然票房不錯,但口碑卻很糟,甚至捲入“刷票房”“幽靈場”等爭議之中。相比之下,《湄公河行動》完全稱得上“既叫好又叫座”。
  一方面,歷史是國家和民族的財富,也是影視作品重要的增色劑;另一方面,“正能量”和“真善美”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在這樣的先天優勢下,許多主旋律作品之所以還容易出現上述尷尬,與其敘事方式不無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主旋律作品陷入了臉譜化、元素化的錯誤軌道,“概念大於形象”。有很多主旋律電影,通篇只注重宏大的歷史敘事,而那些鮮活而珍貴的史實、人物、故事,都被歷史敘事所湮沒或替代。更有一些創作者打著歷史劇、抗戰劇的旗號歪曲歷史、製造“雷劇”,或七天內折騰出一部低廉的綜藝電影。正如一位導演所言:我們把主旋律拍得太不像電影了。
  事實上,主旋律和市場化不相容的局面,在近年來已有較大的破冰勢頭。例如,電視劇《亮劍》《潛伏》《北平無戰事》和電影《智取威虎山》,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縱觀這些成功的作品,其要訣無外乎講好故事、寫好人。比如《亮劍》,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不單單是硝煙瀰漫的戰爭場面,而是李雲龍為了報妻子被擄之仇攻打平安縣城等諸多情節和故事。
  與人性一樣,歷史也是多維度的,對於萬千觀眾來說,樹立好一個個鮮活的“人”的形象,與打撈歷史的細節一樣重要。因此,還原歷史,還原人性,應當成為主旋律作品擺脫刻板成見,走向“叫好又叫座”尤為重要的一步。
2016-10-13 09:57:39
圖博館
《白毛女》在日本 2016-08-13 《鳳凰周刊》

新中國成立後,在當時東西方矛盾日益突出,朝鮮戰爭爆發的形勢下,日本政府追隨美國,於1952年與台灣當局締結了《日華和平條約》。日本和中國大陸一度處於幾乎完全隔絕的狀態。
  但日本廣大民眾對侵華戰爭的歷史深感內疚。二戰結束以來,由於復蘇日本經濟的需要,在日本形成了以民間團體為主導的中日友好運動。尤其日本經濟企業界對近鄰中國的廣闊市場更加重視,從日本的中長遠發展考慮,要求重新開展對華貿易。
  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打破這種隔絕狀態,參議員高良富以去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的名義取得了訪問法國的護照;參議員帆足計和改進黨眾議員宮腰喜助是中日貿易促進議員聯盟的成員,他們以考察農業問題為由取得了訪問丹麥的護照。就這樣,3位代表衝破日本政府設置的種種障礙,繞道第3國輾轉到了莫斯科;並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的邀請,出席了促進東西方貿易聯繫的國際經濟會議。之後,又應邀於1952年5月15日來到北京,從而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訪華的日本政界人士。帆足計等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簽訂了《第一次中日民間貿易協議》,為中日經濟貿易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在簽訂協議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帆足計等在北京與周恩來總理會見時提出:“為了使日本人準確地了解新中國,想把有利於中日文化交流的作品介紹給日本。”結果,週總理贈送了由賀敬之等創作的同名歌劇所改編的電影版《白毛女》。就這樣,在兩國幾乎沒有任何交往的情況下,在中日民間友好人士的實際行動中,《白毛女》首次介紹給了日本人民。
  高良富等3位作為第一批訪問新中國的日本人,在回國之後,受到各方面的邀請,請其介紹新中國的情況。他們首先把《白毛女》的錄像帶遞交給日中友好協會的宮崎世民(後任該協會理事長)。宮崎等開始在日本全國各地的群眾集會上作報告,把他們所看到的新中國的真實情況告訴民眾,同時策劃了“《白毛女》上映會”。就這樣,日本觀眾第一次看到新中國的電影《白毛女》。
  《白毛女》改編為芭蕾舞
真正意義上把《白毛女》介紹給更廣大的日本民眾的,是1955年松山芭蕾舞團上演芭蕾舞劇《白毛女》。
2016-10-20 13:05:57
圖博館
《白毛女》在日本 2016-08-13 《鳳凰周刊》

新中國成立後,在當時東西方矛盾日益突出,朝鮮戰爭爆發的形勢下,日本政府追隨美國,於1952年與台灣當局締結了《日華和平條約》。日本和中國大陸一度處於幾乎完全隔絕的狀態。
  但日本廣大民眾對侵華戰爭的歷史深感內疚。二戰結束以來,由於復蘇日本經濟的需要,在日本形成了以民間團體為主導的中日友好運動。尤其日本經濟企業界對近鄰中國的廣闊市場更加重視,從日本的中長遠發展考慮,要求重新開展對華貿易。
  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打破這種隔絕狀態,參議員高良富以去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的名義取得了訪問法國的護照;參議員帆足計和改進黨眾議員宮腰喜助是中日貿易促進議員聯盟的成員,他們以考察農業問題為由取得了訪問丹麥的護照。就這樣,3位代表衝破日本政府設置的種種障礙,繞道第3國輾轉到了莫斯科;並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的邀請,出席了促進東西方貿易聯繫的國際經濟會議。之後,又應邀於1952年5月15日來到北京,從而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訪華的日本政界人士。帆足計等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簽訂了《第一次中日民間貿易協議》,為中日經濟貿易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在簽訂協議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帆足計等在北京與周恩來總理會見時提出:“為了使日本人準確地了解新中國,想把有利於中日文化交流的作品介紹給日本。”結果,週總理贈送了由賀敬之等創作的同名歌劇所改編的電影版《白毛女》。就這樣,在兩國幾乎沒有任何交往的情況下,在中日民間友好人士的實際行動中,《白毛女》首次介紹給了日本人民。
  高良富等3位作為第一批訪問新中國的日本人,在回國之後,受到各方面的邀請,請其介紹新中國的情況。他們首先把《白毛女》的錄像帶遞交給日中友好協會的宮崎世民(後任該協會理事長)。宮崎等開始在日本全國各地的群眾集會上作報告,把他們所看到的新中國的真實情況告訴民眾,同時策劃了“《白毛女》上映會”。就這樣,日本觀眾第一次看到新中國的電影《白毛女》。
  《白毛女》改編為芭蕾舞
真正意義上把《白毛女》介紹給更廣大的日本民眾的,是1955年松山芭蕾舞團上演芭蕾舞劇《白毛女》。
2016-10-20 13:06:22
圖博館
在日本的影響和評價
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日本國內轉眼之間成了非常熱門的話題。但是,對《白毛女》的評論卻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許多年輕觀眾認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芭蕾舞”,但也有不少人批評:“芭蕾舞不應該寫這種中國解放戰爭時期的農民的故事”,“松山芭蕾舞團是共產主義者”等。後來,隨著演出的增加,《白毛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的理解和讚許。
《白毛女》之所以在日本深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主題思想恰好反映了當時日本人民的實際生活。清水說:“打動我們心弦並使我們難以忘記的是受壓迫的農民們如何去求得自己國家的解放這一主題。”《白毛女》的故事觸發了他們內心深處渴望自由的意念。
............
  中日兩國的友誼橋樑
《白毛女》在日本獲得成功,使得松山芭蕾舞團與中國結緣。中國改革開放前,該團訪華演出次數高達8次,在眾多來華演出的外國文藝團體中獨一無二。
.....
由於兩國人民意識形態的差距,松山和上海兩個芭蕾舞劇團對《白毛女》的創作以及結局部分的處理有所不同。2004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授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巨大貢獻的外國友人的最高獎項“文化交流貢獻獎”頒獎儀式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舉辦。中國駐日本大使王毅和訪日的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共同為松山芭蕾舞團理事長清水正夫、名譽藝術導演松山樹子夫婦頒發該獎,以表彰他們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的傑出貢獻。在紀念儀式上,該團的演員再一次表演了《白毛女》的片斷。
2016-10-20 13:06:42
圖博館
udn tv《大而話之》「樣板戲」躍上大銀幕 文革幽靈再現?2014年3月13日

最近大陸有個超級熱門的「紅色話題」-- 將「樣板戲」經典到底!什樣的劇本讓大導演徐克都深深著迷,無法自拔,決定把文革大戲改拍成3D電影《智取威虎山3D》,就連央視馬年春晚,馮小剛也把樣板戲《紅色娘子軍》搬上舞台,引發爭議,樣板戲回來了,「文革幽靈」也回來了嗎?中共官方藉此傳達什麼訊息?習近平有可能重新定義文革嗎?聯合報資深特派員王玉燕,帶您坐在舞台下,一起欣賞「紅色經典樣板戲」。
  回應
联合报又在扯蛋,样板戏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怀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p4bRz7NwU

2014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舞蹈《练兵舞》 中央芭蕾舞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gKMT0WJT4

徐克電影2014【智取威虎山3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7RtFzWqcs
2017-08-18 20:04:47
圖博館
ballet:红色娘子军(法国版)
留言
故事和音乐是《卡门》但用了《红色娘子军》的舞美和服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tGh84c42E

广场舞 红色娘子军
留言
青春贊歌!
不错!很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zNFcceKu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3VsQxsP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DtEA-0Nx4

吳正丹、魏葆華夫婦 "肩上芭蕾" 亮相瑞典女王儲婚禮晚會2010年6月24日

瑞典公主大婚前夕,瑞典議會議長韋斯特貝裏舉行婚慶晚會,邀請國內外著名藝術家表演各具特色的節目,其中包括中國著名雜技演員吳正丹和魏葆華夫婦(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他們表演的雜技節目獨樹一幟,成為晚會上最受歡迎的演員。當兩人表演拿手的"肩上芭蕾",將雜技與芭蕾舞完美地結合,公主與國王也為中國演員的高超技巧驚嘆不已。
留言
这女的身材跳芭蕾太好看了
女士們都在拍手, 男士們心裡悶想: 這要是床上表演該多好....
低俗无耻
這音樂真難聽
这是天鹅湖,你认为难听就不要听啊
這才是芭蕾!
太牛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Tk11XgAYY
2017-08-18 20:32:09
圖博館
潘攻愚:戲曲界的新戲拿什麼能讓九零後走進劇院?

2017.10.20-21晚,浙崑攜看家戲《十五貫》,並彙集“世、盛、秀、萬、代”五代浙崑傳承人的強大演出陣容,作為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隆重上演,這也是浙江崑劇團首次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
  提到《十五貫》這齣戲,其本身的沿革史和它的各折子內容本身一樣精彩。它在整個崑劇史上有“女蝸補天”的意義——這一點在1956年的《人民日報》著名社論“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已經有了很精煉的表達。
  60多年之後,此文凸顯問題意識仍極具有最前沿的時代感,即是戲曲界是否還需要推陳出新,抑或是向文中提到的某些領導所言,不如遵循曲藝達爾文法則,讓某些劇種自身自滅。那麼,假如當時崑劇沒有國家力量強推,會不會像現如今的山東呂劇一樣處在棺材板即將合上的邊緣?扛起崑曲復興大旗的是又為何是《十五貫》,這是個偶然嗎?
  以筆者愚見,不但崑劇涅槃重生是一種必然,而且《十五貫》可以充當崑劇救世主的角色,這一現像也絕非偶然。
  一個劇種的變遷發展,離不開該劇藝術表達手法的自我演進的努力,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十五貫》在50年代能火遍廟堂街巷,不能不說也一種歷史的選擇。首先,其演藝題材契合了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對民國時代粗濫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氾濫的批判,劇中人物無非是基層官員,平民百姓,和市井無賴;其次,它“極高明而道中庸”,避免了“曲高和寡”對崑曲的慣常揶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十五貫》跌宕起伏的故事脈絡,有著足夠的戲劇衝突,起承傳合自然連貫,而且劇本歷經了大約一個世紀的打磨,連臺本戲基本分成了八折,每一折單獨拎出來都有特色行工挑班,能成為獨當一面的折子戲。
  而且《十五貫》的文本來源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較早的底本可以追溯到馮夢龍整理編纂的《三言兩拍》。在整個80年代各種振興民族傳統戲劇的風潮下,《十五貫》重新被發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總之,這齣戲能夠成為崑劇這一劇種的扛鼎大戲之一,絕不僅僅是外部行政因素的助推,而是符合了戲曲與時代相結合的曲藝發展規律這一內在理路。
2017-10-31 11:17:31
圖博館
除此之外,另一種不得不注意的現像是,為了響應曲藝界創新的號召,過去十幾年來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新編歷史劇平地起高樓式的出現,屬於完全原創的新戲,給了更多曲藝界的從業人員一試身手的機會,也鍛煉了各個劇團梯隊的舞台技巧和出演經驗。
  但有一點很遺憾的是,不少新排演的新戲良莠不齊,藝術表現手法單一匱乏,觀眾反響平淡,而且“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僅離“長青戲”的要求差的遠,而且連混個臉兒熟的標準也沒有達到。
  個中原因何在?筆者以崑劇《十五貫》的經典傳承為參照,再加上極為貧瘠的戲曲知識,斗膽分析一下原因。
  戲曲內核扁平化
2010年4月,筆者在北京東城區的長安大戲院現場觀看了新編歷史劇《鄭和下西洋》。這是筆者有生以來目前唯一一次進帝都大戲園子看戲,而且買票的錢創下了以往的看戲記錄——460元,坐在了第五排靠左邊的位置上。
  對比京滬地區各大戲院各個戲種的票價看,這個價位應該算是比較高端的了。開演前10分鐘筆者掃了一眼現場,差不多坐了四分之三的觀眾,應該說賣相很不錯了。首先這得益於前期的宣傳很賣力,演出的海報還特意突出了“交響樂京劇”這個概念,噱頭很足;而且這是一出天津京劇團推出的重頭新戲,登台的是天津團裡的大角兒,也是長期活躍在京劇舞台的一線演員:幾乎年年在春晚登台獻唱的著名銅錘花臉孟廣祿,和早在90年代末就被戲迷們評選為“五小程旦”之一的劉桂娟,還有中生代老生的佼佼者張克。
  在戲幕拉開之前,筆者突然聞到陣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還在猜測這是不是新京劇在搞視覺衝擊的同時,也要強調嗅覺衝擊。開幕之後終於明白了,這是灑出來的特色“香味乾冰”的味道。
  陣陣煙霧,裊裊婷婷的群舞者,還有不同於鑼鼓傢伙的大小提琴,《鄭和下西洋》就這樣開場了。筆者承認,在大約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內確實享受了一番視覺盛宴。但卻不得不問一個孔乙己似的老頑固問題:這還是京劇嗎?
  對於京劇來講,除了最基本的舞台表現手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之外,曲調、詞牌與唱詞的嚴絲合縫,能不能做到高度統一(這還不算京劇演員對舞台空間的深刻理解),是評價一齣戲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正所謂“聲依永,律和聲”。廣義上來看,說《詩經》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唱本也未嘗不可,因為有詞有調,是用來唱的,比如“鄭風”算是原生態的豫劇,而“秦風”則是中國最早的秦腔。
2017-10-31 11:18:33
圖博館
不同的方言有著不同的發聲方法,這也使得韻腳的把握要符合音律的高低婉轉,甚至包括曲頭的“過門兒”(所謂過門兒,筆者認為這相當於《詩經》賦、比、興中的“興”)也要拿捏好為整個曲譜奠定節拍和演唱情緒的微妙作用。比如一首歌按照粵語和普通話唱出來完全可能是不同的感覺,譜子不變,但唱詞可以改,所以很多填詞者不得不調整“詞韻”去適應既成的曲譜。
....
  回應
 其實文革時創作的現代京劇這個模式挺好的,如果能延續下去融合當代的社會人情肯定不比電影話劇差多少。奈何總是有部分人批評文革一刀切,說現代京戲壞了傳統不倫不類,這群不思進取自娛自樂抱著老祖宗的東西當誰也不能動的寶貝,遲早把京戲帶進自己的棺材裡
 等到市場化時機成熟,全部扔向市場,他們就知道老百姓愛看的戲該怎麼演了
 沒有國家體制力量支撐管理強政治動員能力比較難,純靠市場需要十倍的資源投入。
http://www.guancha.cn/pangongyu/2017_10_31_432894.shtml
2017-10-31 11:19:15
圖博館
如何評價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2015/07/05 知乎

從蘇童的《妻妾成群》,到張導改編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張導再度導演的同名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每個作品都帶給了我不同層面的震撼
  《大紅燈籠高高掛》不單單是創新那麼簡單,接下來我就從故事情節、舞美、舞蹈編排這三個方面來分析和評價這部舞劇
  單從故事情節上來看,舞劇《大紅》不免顯得空洞乏味了些(楨:?)
  原著講的是一個接受新思想教育的女大學生頌蓮因家道中落,父親身亡,無以為繼。被繼母賣到一個舊式家庭中當四姨太,與其它姨太爭奪那個五十歲的老男人的寵愛。之後的日子裡,頌蓮逐漸被這個家腐蝕,但她那一股心勁兒,讓她無法像三姨太梅珊那樣瀟洒,又不如二姨太卓雲深諳人心。最終因看到偷情的三姨太被害而落得了個失心瘋的結局。不免讓人扼腕。
  而舞劇《大紅》的對原著中的人物及故事情節進行了顛覆性的處理。只保留了三姨太等人物,將偷情的醫生變成了和三姨太青梅竹馬的武生。三姨太被迫嫁到陳家,終日鬱鬱寡歡,後來在一次堂會上遇到了青梅竹馬,後來被善妒的二姨太發現,告密之後老爺把那對苦命鴛鴦杖斃,順手把私自點燈觸犯家規二姨太也解決了。 雖然原著中偷情的三姨太和醫生被改遍成了青梅竹馬,有了些浪漫的氣息,最後的殉情也顯得很悲壯。但故事本身還是落入了俗套(楨:?) 。
  就舞美而言,《大紅》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京劇服飾,舊式建築,旗袍,燈光以及那成串的紅燈籠等等等等,無一不為舞劇添彩,這裡講幾個我覺得特別有代表性的場景
  女主角一登場背景音樂就從之前鑼鼓喧天咿咿呀呀歸於沉寂,平緩而哀怨,在主角的身上平添了幾分淒涼。此時舞台上只有一束光線並不強烈的追光和那突然浮現的武生,敘述著女主角和青梅竹馬的武生在夢中相會的故事
  夢靨般的洞房
三姨太拚命的想抗拒陳老爺,她無助慌張的逃竄,一次次妄圖衝破樊籬,卻又被一次次的束縛
這一幕演員在這層薄幕前後穿梭,那洞穿的薄幕以更立體的形式表現出了女主角的掙扎,也暗示她不可能再是完璧了
當舞台上那面紅綢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她已然反抗不了,無奈委身於這個她絲毫好感都沒有的人。這種哀苦無人訴說,她只能在午夜緩緩的從紅綢中探出身體,蜷縮著,抽噎著。而這本為喜慶的紅色,更是增加了這一幕的悲涼
2018-02-27 08:59:34
圖博館
如何評價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2015/07/05 知乎

從蘇童的《妻妾成群》,到張導改編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張導再度導演的同名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每個作品都帶給了我不同層面的震撼
  《大紅燈籠高高掛》不單單是創新那麼簡單,接下來我就從故事情節、舞美、舞蹈編排這三個方面來分析和評價這部舞劇
  單從故事情節上來看,舞劇《大紅》不免顯得空洞乏味了些(楨:?)
  原著講的是一個接受新思想教育的女大學生頌蓮因家道中落,父親身亡,無以為繼。被繼母賣到一個舊式家庭中當四姨太,與其它姨太爭奪那個五十歲的老男人的寵愛。之後的日子裡,頌蓮逐漸被這個家腐蝕,但她那一股心勁兒,讓她無法像三姨太梅珊那樣瀟洒,又不如二姨太卓雲深諳人心。最終因看到偷情的三姨太被害而落得了個失心瘋的結局。不免讓人扼腕。
  而舞劇《大紅》的對原著中的人物及故事情節進行了顛覆性的處理。只保留了三姨太等人物,將偷情的醫生變成了和三姨太青梅竹馬的武生。三姨太被迫嫁到陳家,終日鬱鬱寡歡,後來在一次堂會上遇到了青梅竹馬,後來被善妒的二姨太發現,告密之後老爺把那對苦命鴛鴦杖斃,順手把私自點燈觸犯家規二姨太也解決了。 雖然原著中偷情的三姨太和醫生被改遍成了青梅竹馬,有了些浪漫的氣息,最後的殉情也顯得很悲壯。但故事本身還是落入了俗套(楨:?) 。
  就舞美而言,《大紅》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京劇服飾,舊式建築,旗袍,燈光以及那成串的紅燈籠等等等等,無一不為舞劇添彩,這裡講幾個我覺得特別有代表性的場景
  女主角一登場背景音樂就從之前鑼鼓喧天咿咿呀呀歸於沉寂,平緩而哀怨,在主角的身上平添了幾分淒涼。此時舞台上只有一束光線並不強烈的追光和那突然浮現的武生,敘述著女主角和青梅竹馬的武生在夢中相會的故事
  夢靨般的洞房
三姨太拚命的想抗拒陳老爺,她無助慌張的逃竄,一次次妄圖衝破樊籬,卻又被一次次的束縛
這一幕演員在這層薄幕前後穿梭,那洞穿的薄幕以更立體的形式表現出了女主角的掙扎,也暗示她不可能再是完璧了
當舞台上那面紅綢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她已然反抗不了,無奈委身於這個她絲毫好感都沒有的人。這種哀苦無人訴說,她只能在午夜緩緩的從紅綢中探出身體,蜷縮著,抽噎著。而這本為喜慶的紅色,更是增加了這一幕的悲涼
2018-02-27 09:01:53
圖博館
幽會武生
在陳家的一次堂會上,女主角遇見了青梅竹馬的武生,藏在心裡的那段感情終於被點燃
這是我覺得最美的一幕,男女主角站在兩側,猶豫著躊躇著,最終還是一起合上了那扇門。到這一幕的時候我的心都是跟著那扇門走的
這正是:金秋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獄中掙扎
杖斃那一幕也尤為精彩,這一幕背景帶著死亡氣息的慘白,而張導出人意料的將作用於人身上的木杖抽打到了白幕上,一條條血印顯得更觸目驚心
血最終浸透了白幕,這也預示著三位人物的終結。此時的舞台上飄起了雪,響起了青衣的哀怨的嗓音,愈發的淒涼悲愴
  就舞蹈編排而言,芭蕾舞劇中融合了民族舞,戲曲舞蹈以及各種富有特色的群舞
最博人眼球的應該是第二幕的唱堂會,這段京劇唱、念、做、打都巧妙的融合到了舞劇中,看完堂會之後,這些意猶未盡的眾人還跟著京劇演員學起了京劇的手法,這樣的編排既豐富了舞蹈形式又充分的展現了民族特色
  除卻熱鬧的麻將舞、噔噔隆冬鏘的燈籠舞、象徵著權勢的拐杖舞,我個人最欣賞的一段舞蹈莫過於三姨太、武生、二姨太這三人在獄中的那段舞蹈,尤其是二姨太在告訴他們告密的真相之前那種痛苦掙扎糾結的心理,通過肢體語言刻畫的尤為傳神。她那充斥著悔恨的動作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讓人看後不免生起憐憫之意
  張導這次對原著大刀闊斧的改編,難免讓人覺得他是在迎合西方世界對中國作品的民族性的期待,但仍不失為一個好的芭蕾舞劇,跟之前同受好評的《紅色娘子軍》一樣,《大紅》是年輕的中國芭蕾的又一次質的飛躍,它既有東方情韻,又有國際化的味道,當然是受到了很高的評價
  至於影響,我對芭蕾舞劇的歷史及演變知之甚少,不好去做那麼宏觀的評價。只是覺得近年來中國舞作品中經常出現戲曲元素,應該是受《大紅》的啟發吧。還有當初跟張導一起合作的王媛媛,個人感覺之後她的作品舞劇《驚夢》和近期剛被解禁的舞劇《蓮》也就是《金瓶梅》,都能看到《大紅》的影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UoPWba8U
2018-02-27 09:02: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