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7 05:00:00| 人氣8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笛福:世界百大作家9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丹尼爾•笛福

File:Defoe-daniel.jpg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9月13日-1731年4月24日),英國作家,新聞記者。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的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其作品可讀性強,主要構架為:主人公個人通過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宣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創造了與困難抗爭的典型人物功德圓滿的魯濱遜。
  生平
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以暴力取得政權,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動勢力的斯圖亞特王室又在英國復辟,丹尼爾•笛福出生於一個小油燭商人的家庭,屬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反對斯圖亞特王室的封建統治。
丹尼爾•笛福28歲那年,即1688年,資產階級又趕走了斯圖亞特王室,重新掌了權,他一面經商,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寫下不少小冊子。因為有的書和演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曾先後三、四次被關進監獄。59歲時,寫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衝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無人荒島上生活四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渥地士•羅吉斯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裡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歷。
  概述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歐洲小說之父”。出生于英國首都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一說是油燭商),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裡呆了不少年,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
  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29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魯濱遜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債主不斷上門討債,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孫一樣,他孤獨而又恐慌。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
  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
  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
  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經歷
1704年,丹尼爾•笛福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誌,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在歐洲小說史上是一項創舉。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 》《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干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遊記,如《新環球遊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不列顛全島紀遊》(1724~1727,3卷,導遊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他的小說以《魯濱遜漂流記》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誌有聯繫,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導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導;《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位、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鬥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佛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佛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鬥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幹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屠戶門第
丹尼爾•笛福祖上是佛拉芒人。早在他出生前的一二百年,歐洲大陸發生了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爭鬥,精於算計的英國人乘歐洲大陸發生不同宗教紛爭之機,宣佈容許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吸引準備開始重新生活意志堅強精明強幹的人。他的祖上和許許多多的歐洲人一起沖過英吉利海峽來到了英國。他也不姓笛福,而是姓德福。英國人總愛按自己的方式給人家取名,老德福移居英國後英國人把德福簡稱作福,後來丹尼爾•德福辦報的時候用德福簽名,英國人又把它改寫成笛福,於是他也就姓了笛福。
  笛福一家移居英國的時候,在英國無人侵犯他們的宗教信仰,沒有劫掠,沒有互相壓制。老笛福的兒子們在倫敦購置了幾家作坊和小鋪子,加入了倫敦肉業行會,開始做起屠宰賣肉生意。1660年,笛福家裡生了個兒子,他就是後來寫《魯濱遜漂流記》的丹尼爾笛福。
  小笛福在倫敦老城一家教堂施加了洗禮,時隔兩年到了1662年英國又宣佈只有英國的教會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教會,歐洲模式的新教和清教徒都被稱作分裂派,對基督教持異議的教徒,任何舉動都有可能被看作是圖謀反對國王,許多善良人被無辜判了罪,被投入監獄或賣掉做奴隸,連法院也作出了大量這樣的判決,兩歲的小笛福也被開除了教籍,教區有許多學校,小笛福被開除了教籍自然不會與他有緣,他只好去傳教士與教育家查理斯•莫頓的中等教會學校求學,英國有著名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但對笛福是關閉的。不過他有他的理想。
  揚帆下海
本來父親給丹尼爾報名入了倫敦肉業行會,希望他步祖輩或父親的後塵,沒承想丹尼爾生性活躍,是個不安分的人,身上流淌著企業家的血液,不願坐在櫃檯後面當小老闆。他下海了。
  那時候的青年人渴望出海,因為在海外一個便士就能變成足足一個英鎊,英國的一半財富是漂浮在海上的。雖然海外淘金的探險家本人也常常會長眠在大海的波濤下,但是笛福打算接受這一現實。
  笛福第一次出海就飽嘗了海上的各種滋味——海浪的衝擊、暈船的痛苦,還遭到了阿爾及利亞海盜的襲擊,不過最後英國警衛船出面打退了阿爾及利亞海盜。由於船上運的是走私酒,說不定會被發現,笛福不得不打開幾桶好好酬勞這些救命恩人,以麻痹他們的警惕性。自此以後,笛福回避了海上旅行。
  不過,笛福還是成功的。他經陸路(不算英吉利海峽)穿過歐洲回的英國,沿途拜訪了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人建議他在西班牙的省城加迪斯設立一個永久性貿易代辦處,但他謝絕了而在他航海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增強了自信,並賺了些錢。
  1684年,笛福與一個酒商的女兒結了婚,得到了女方家價值3700英鎊的嫁妝。他招妻弟和妹夫作合夥人做起了小百貨買賣。此外,還在歐洲範圍內做生意,常做酒貿易來增加收入。不過,他在“喝醉人”的生意中遵循的是清教徒原則,反對買賣當時簡直要淹沒倫敦的杜松子酒和一般的烈性飲料。
  升官夢破
國王卡爾二世駕崩,英國的局勢變得白熱化起來。卡爾二世是個隱蔽的天主教教徒,對法國有好感。他的兒子詹姆斯繼承了王位。詹姆斯一世是公開的天主教教徒,是個受法國庇護的人。他繼承王位立即引起了各教派的一致反對,反對派聯合起來發動叛亂反對“天主教的威脅”。
  能勝任率領叛軍的只有一個,他就是卡爾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他是一名新教教徒,剽悍的騎手運動員,善於籠絡人心。但他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堂堂儀錶的背後,卻是個疏忽大意猶豫不決的人。叛軍未受過訓練,裝備低劣,指揮這支隊伍的只有兩名軍官,而其中一名又在決鬥中把另一個給打死了。叛軍的失敗是不言而喻的,叛軍在與皇家軍隊的決戰中被擊潰。蒙茅斯公爵被俘,最後與許多他的追隨者一起被送上了斷頭臺。
  在被送上斷頭臺的人中也有與笛福一起長大的同學,他回憶起這些同學時寫道:他們能成為自己老師的榮耀該多好,可是卻做了殉教徒其實,他也參加了反叛,有人看見他在叛軍的隊伍裡騎著馬,手持武器。奇怪的是他竟逃脫了懲罰。不過,後來當局清楚獲悉他參加過叛軍,法院在幾年後往特赦名單裡補寫上了他的名字。
  英國的局勢說變就變,天主教徒詹姆斯繼承王位不久,1688年,被他的妹夫荷蘭人威廉奧蘭斯基親王推翻了。新國王威廉和王后梅莉重新宣告容許不同的宗教信仰,得到了議會的妥協。
這時,笛福覺得他前程的黃金時期來到了。他是倫敦老城中心錫蒂的成功商人,受過教育,信奉宗教,是愛國者,是英國公民。於是他開始在宮廷附近出現,這時,有人向他表示可以提供政府部門的職位。果然,他很快就當上了個收稅的稅官。不過,他的期望值可不是當個小小的稅官,而是更高,像當個倫敦市長什麼的。期望值終歸是期望值,他的願望沒能實現,因為他恰恰在那時候商業聲譽被敗壞了。
  債臺高築
笛福是個富於幻想的人,他一向雄心勃勃,總是沒個夠,倒不是出於貪心,而是對事業的迫不及待的渴望。一項事業還沒結果他就已經開始抓另一項,一筆交易尚未贏利已經把資金投入到了下一步計畫,用的又都是貸款。制磚吧?好極啦!倫敦正在重建,蘿蔔快了不洗泥,磚有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可是,磚廠尚需建設他又想起了給香水製造商繁殖麝香貓。麝香貓還沒個結果,他又想起了為從沉船裡打撈貨物製造潛水鐘。就算制磚業幾年後賺了錢,開始有了穩定的進項,但麝香貓他還不知道怎麼出手,潛水鐘佔用耗盡了他大量資金,卻出現了全新的技術故障,排除還沒那份技術其後果可想而知。
  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已是到了這個地步,可天公不作美,屋漏偏遇連陰雨。當時正在打仗,正像英國把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商船擊沉一樣,法國人擊沉了英國的商船,其中包括笛福的幾艘貨船笛福一紙訴狀呈上議院,並要求得到保護下院承認笛福由於同法國交戰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可是,債權人還是起訴了,他們有8人,其中包括他的岳母,他們要求償還17000英鎊的債務。笛福向上帝發誓,許諾要還債。債倒是還了,不過是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逐步還的,也沒還清,只還了大約三分之二。英國當時對債務人還是比較寬容的,如果潛逃抓住處決,如果自首則坐牢。笛福算幸運,這次沒有被囚禁,不過那是為了債權人的利益。笛福後來談到自己的時候寫道:我13次成為富人,後又淪為窮光蛋。但這次破產的打擊是致命的,從此永遠改變了笛福的一生。
  禍從口出
像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笛福也喜歡寫詩,他嚮往詩人的名氣,但沒能成為詩人,卻成了個辦報人。會寫詩也有用場,有利於他寫詩體政論文章。
笛福有個朋友叫約翰•丹唐,是個精明的出版商,當時想出份報紙,內容是由讀者提問題,報社解答。根據內容朋友們給這份報紙起名叫《雅典娜的墨爾庫裡俄斯》。自然,笛福是辦報人之一。
  報名的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墨爾庫裡俄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使者。後來,幾個報人不負眾望,成了智慧女神的使者。報辦起來不久,由於內容豐富,來信量和訂戶數不斷增加,他們不得不深入思考,認真解答。他們查遍了各大圖書館,都成了學識淵博的才子。用發起人約翰•丹唐的話說,是時代的主導頭腦在給報紙撰稿。
  1701年笛福發表了詩體政論文《真正的英國人》,文章藉口抨擊一般的外國人,而鋒芒卻是指向的那位荷蘭人國王威廉三世(威廉•奧蘭斯基)。他一下子名聲大震,文章好評如潮,公眾場合還出現了他的雕版畫像,上面寫著:《真正的英國人》的作者丹尼爾•德福。當然,也出現了大量反對者,包括法官中的反對者。
  說來荒唐,一年後威廉三世死了,安娜成了國王,她雖然是新教教徒,卻只支持英國教會。這下可好,其他派的教徒雖然不是女王和英國教會的敵人,可也決不是朋友。儘管形勢緊急,笛福難於再堅持下去,但又完成了一篇用反語諷刺政府宗教歧視政策的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對方沒有立即明白文章在挖苦誰,只是過了些日子,聽到些議論才回過味來,咒駡說,他真敢,這是挑撥!可擁護笛福的人們也差點沒把他當成叛徒。笛福只好又隱藏起來,從而再次陷入孤獨的境地。
  隱藏仿佛提醒了人們,包括他的債權人,他們在《倫敦報》上登《尋人啟事》,還詳盡描述他的特徵:中等身材,皮膚黝黑,頭髮筆直,鷹鉤鼻子。他的對手更賣勁,親自在上面補充說:不言而喻,他的良心是黑的,比他的臉還黑。隱藏了半年,一天,他為簽署一些重要檔不得不去一趟倫敦,結果在倫敦被拘捕了。
  秘密情報員
法院審判笛福三天,最後作出判決:綁在恥辱柱上示眾,處大筆罰金,判7年監禁(一說緩刑7年)。  笛福脖子和手被枷夾著,一連三天,分別在倫敦三個廣場,每天幾個小時立在恥辱柱旁示眾,那時候允許對示眾的犯人投擲石塊,可以任意唾駡,當然,笛福也遭受了種種打擊和侮辱,不過,他也得到了人們送的鮮花,示眾後他開始坐牢,罰金一點也沒繳,後來當了外交大臣的羅伯特•哈利感到笛福是個有名氣的政論家兼企業家,是個可利用的人,於是在精心照料這位犯人的同時,向他提出了一個不得拒絕的方案。這筆交易的詳情已經無從得知,但後果是清楚的:1703年11月,笛福被赦免,罰金由王國從國庫替他支付,他家裡還領到了救濟金,要知道,他可是有四個女兒兩個兒子,是個不算小的家庭。
不過自由的代價也是高昂的:
第一,從今以後,自由記者得變成權勢的代言人——替政府說話,宣傳政府的政策。1704年,笛福開始用政府支付的雄厚補貼為哈利主辦《評論》雜誌,製造輿論,搜集情報。
第二,笛福成了政府派往蘇格蘭的秘密情報員。蘇格蘭早就成了大不列顛的一部分,但還保留著自己的議院,議院並不總是認可倫敦的決議。英國和蘇格蘭兩家議院合併是把蘇格蘭完全歸併過來的下一步棋,因此,哈利在愛丁堡必須有自己的人,這個人要能把固執的蘇格蘭人的看法回饋回來,又能恰如其分地影響他們的思潮。從好鬥的名聲和考查寫的全部文章看,無疑笛福是最適宜的人選。
  值得稱道的是,笛福作為權勢的代言人實際支持了政府的法律和決議,但僅局限在指派給他的那些事。“給女王陛下當秘密情報員”並未做出明顯的卑鄙舉動,從蘇格蘭寫給哈利的信遠不像報告、彙報,更不像告密。也沒有一個蘇格蘭人由於他的情報活動而受到迫害。
  魯濱遜誕生
著名的水文地理學家,聞名的海盜,海軍上將丹皮爾,1703年啟航做新探險。他的船隊共有兩艘船組成,一艘是“聖格奧爾格號”,另一艘是“五港號”。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五港號”任領航員,航行中做船長的助手。船長斯特拉德林命令不得掉隊,但“五港號”跟不上旗艦,因為船艙漏水需要修理,而船員又都在休息。塞爾柯克不止一次地將情況向船長作了彙報。船很快沉沒了。塞爾柯克與船長發生爭執,接著船員站在了塞爾柯克一邊,爭執升級到衝突、嘩變。
  在海上,船長就是最高法官,在危險時刻有責任採取最嚴厲的措施,簡直可以把不順從的助手處以絞刑,可以把他監禁起來待返回後交付法庭,還可以在最近處讓他上岸。船長斯特拉德林對嘩變的船員作出了謹慎的決定:建議助手自願上岸。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強制自願。塞爾柯克隨身帶上火槍、火藥、煙、衣服、被褥和一本聖經,由水手把他送上了岸。於是他來到了太平洋胡安費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四年半以後,一艘英國海船駛近一座小島,船長命令水手去島上取些淡水,不多時水手帶回一個身裹羊皮的人,他就是塞爾柯克。<塞爾柯克獲救回大陸後,他的經歷被報導過五次,其中包括政論家理查•斯蒂爾為《英國人》雜誌寫的一篇特寫。
  塞爾柯克的經歷喚醒了59歲的笛福的想像力,他以塞爾柯克為原型寫出了著名的《魯濱遜漂流記》。此書1719年擺上倫敦書店的書架,很快成為世界暢銷書。
  笛福後果
笛福繼《魯濱遜漂流記》之後又寫了一些優秀作品,其中有被列為英國文學經典的《摩爾•費蘭德斯》和《傑克上校》等。《魯濱遜漂流記》的暢銷促使他寫了《魯濱遜漂流記續集》,他讓自己的英雄做了一次環球旅行,魯濱遜的多半旅程是從北京出發,橫穿西伯利亞到俄羅斯阿爾罕格爾斯克。他沒來過中國,但在續集中談到了當時歐洲人還不大知曉的黑龍江。
笛福一生寫了500多篇作品,也不乏經典之作,但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魯濱遜漂流記》。法國大哲學家盧梭看後對之思考,在魯濱遜身上看到了一個未被文明踐踏的自然狀態下的人。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畢生沒有離開過這本書,把魯濱遜看作他世系中的一員。
  《魯濱遜漂流記》利用了原型,但不是實錄,而是源于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塞爾柯克在島上用自己的雙手、智慧、意志和信念挽回他喪失的人類生活,是生存;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絕望島”上是用自己的雙手、智慧、意志和信念創造他理解中的生活,是創造。可以說《魯濱遜漂流記》是歷險小說,是自白小說,是勞動的讚歌,是啟蒙小說這都不錯,但更是一部勵志小說。在笛福生前出版的書,書的封面上是個很長的標題:約克郡水手魯濱遜•克盧梭的生活和非凡奇遇。他在海船遇險後被海浪衝擊到一個海島上,其他船員全部遇難,他在離奧里諾克河入海口不遠處美洲海岸附近一個荒島上,孤身一人度過了28年。附帶講述了他最後令人驚異地被海盜所救的經過。此書為他本人所寫。在這個標題中,“生活”一詞字體格外大,很突出。可見,作者是在告訴讀者,這是一本寫生活的書。
  笛福晚年過得還算舒心,又寫了幾本書,債權人有的已經故去,他賣掉小磚廠用換回不多的錢還了其他人的債,還在距倫敦不遠處購置了一套房。不過,也有坎坷,好不容易和債權人和睦相處,不料想一位債權人的遺孀提出了新的訴訟,司法機器再次旋轉起來他為避免財產被沒收,把住房和財產過戶到了其中一個兒子名下。他的這個兒子是個能幹的新聞記者,誰想他還是條惡棍。笛福寫道:“我把自己置於他的從屬地位,信賴他,把我尚無生活保障的其他孩子託付給他,而他卻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折磨那些孩子,折磨自己行將就木的不幸的母親,他本人過著極為富足的生活”。
  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為避債不得不隱藏起來,他在倫敦老城中心的錫蒂租了間房。1731年的一天,《倫敦信使報》刊登出一條消息:星期一傍晚,著名的丹尼爾•笛福在臨卡納特林蔭道自己的寓所裡於暮年逝世。英國人愛事先給自己寫墓誌銘,寫得俏皮,機智而簡短。笛福也寫了,他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寫:“丹尼爾•笛福”。但人們卻是另外的考慮,他們在他的墓碑刻寫上了:“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
  《魯濱遜漂流記》
本書是18世紀英國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的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碑,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主人公魯濱遜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在所有讀者心中都會產生強烈的震撼。
  魯濱遜出身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莊園,做了莊園主。他不甘心于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一個人倖存下來,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藥、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俱,獵山羊,海龜,海鳥為食,飲溪裡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孫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
  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8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裡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6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準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魯濱遜把被救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發現船上的水手發生了叛亂,綁架了船長,把船長、船副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些水手留在島上,船長帶著魯濱遜“星期五”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他在英國靠在巴西的種植園發財,並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孫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魯賓遜漂流記》賞析
笛福塑造的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魯濱遜出身於中產階級,他父親常用知足常樂的哲學教育他,要他滿足現狀,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誘惑著他,他雄心勃勃,決心捨棄安逸舒適的平庸生活出海遠航。28年的孤島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繼續冒險。這種勇於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於現狀,要開拓世界、佔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關於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的描寫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魯濱遜描繪成充滿勞動熱情的人。他憑著自己頑強不息的勞動與大自然作鬥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魯濱遜一到荒島,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絕望情緒後,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鬥爭,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幹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借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強調了個人的聰明和毅力。
  魯濱遜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魯濱遜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鬥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佔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遜就躊躇滿志地說:“這裡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後,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後,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文章特點
為不服從國教的商人,小市民說話。他們富於民主精神,講求實際,注意工商業的發展。笛福以身為他們的一員自傲,多次寫文歌頌中產階級的偉大,提出“自由與財產!”的口號。
觀察敏銳,注意細節,能把所見所聞準確,生動的記錄下來。同時有豐富的想像力,能根據傳聞和前人記載構想某些未曾經歷的事件。如在《大疫年日記》(1722)中所寫的1664—1665年的倫敦瘟疫,就曾使不少讀者信以為真作者親眼目睹。
會說故事,能夠繪影繪聲,娓娓動聽。
文字平易近人,句子較短,口語化,速度快。特別善於模仿小市民,店員,家庭婦女,工匠,僕人,路途上的旅客等等的口吻,腔調。總的說起來,笛福同我們的距離是驚人的近,無論在思想,感情,價值標準,文章風格等方面,都表現出驚人的現代性。
  著作列表
《魯濱遜漂流記》(1719)
《續魯濱遜漂流記》(1719)
《魯濱遜的沉思集》(1719)
《魯濱遜的沉思集》(1720)
《辛格爾頓船長》(1720)
《摩爾•弗蘭德斯》 (1722)
《大疫年日記》 (1722)
《傑克上校》(1722)
《羅克查娜》(1724)
《一個騎士的回憶錄》
  價值觀
  勞動價值
《魯濱遜漂流記》的出現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它摒棄了舊的古典主義束縛,開創了全新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社會生活是文學的源泉,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再現,魯濱遜的資產階級思想和階級本質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 發展 新趨勢而出現的特定產物,笛福在作品中弘揚了人的智慧與勞動創造能力,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典型,把勞動作為人類生存和幸福的新的價值取向,賦予了勞動這個概念以具體的內涵。在對神學思想荒謬 理論 和宗教教條的不斷否定中,進一步認識到了人的本質和創造能力,文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哲學思想。研究笛福的價值觀必須瞭解魯濱遜身上所體現的進步思潮與勞動創造價值等有關理論,這樣才能揭示出笛福價值體系所蘊含的時代傾向和進步意義,才有助於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
  作為笛福思想意識產物的魯濱遜這個文學形象是18世紀資本主義自由貿易上升時期進取開拓精神和人格化的體現,在他的身上蘊含了勞動的樂觀和以自我發展為中心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人與 自然 主客體關係的哲學新觀點。魯濱遜在與世隔絕情況下,沒有坐以待斃;“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我,可憐而不幸的魯濱遜•克羅梭,在風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難,流落到這個荒涼的孤島上……我最擔心的是安全 問題 ,住在必須能防禦野獸或野人在夜間對我進行突然襲擊……二十六日至三十日我埋頭苦幹,把全部貨物搬到新的住地,雖然有時大雨傾盆。三十一日早晨我帶槍深入孤島腹地,一則為了找點吃的,二則為了查看一下小島環境……十一月一日我在小山下搭起了一個帳篷,我第一夜在帳篷裡睡覺。”魯濱遜運用作水手時得來的知識:地理方位標量、天氣觀測、日移與潮夕變化等,開闢山洞,殺羊捕魚,種植農物,與奧妙的自然界搏鬥,著重揭示了勞動創造奇跡。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物件化的過程,就是主體憑藉一定的物質、技術手段改造客體,把自己的能力、智慧和要求等因素物化在被改造客體物件之中。魯濱遜的這種面臨困境毫不退縮,以實際行動求得發展的精神,表明了人的價值與生存權不是與生俱來的。早在17世紀,培根在散文的主題中就表達了人類通過知識和創造來支配自然這種全新的思維。魯濱遜的荒島生活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統一的關係,即:受自然支配到回歸自然,與之溶為一體的過程。笛福把自已對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認識及所處時代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全部傾注在魯濱遜身上。思想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魯濱遜對人性及其欲望的種種探究與反思的背後,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他面對大自然的頑強鬥志和巨大勇氣成了人類偉大創造力的象徵。笛福將西方社會大力提倡的人性本體發揮到了極至,這也是文藝復興以來人們所繼承的古希臘優秀文化的進一步發揚,把人的勤勞,智慧,勇敢,毅力和創造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資產階級開始以理想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歷史地位。從此,理性精神與自然 科學 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的價值體系,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新的價值觀念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推動了技術革命,為西方 工業 文明的發展確定了總的文化方向,令歐洲人民耳目一新,看到了人類開創世界未來的潛力和希望。
  精神力量
從勞動創造力角度揭示魯濱遜的形象。進而揭示人的本質,是過去的文學作品中所沒有的,也是歐洲傳統文化土壤在新的發展階段出現的進步現象,魯濱遜進入荒島後,用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憑個人的力量,向大自然索取,挑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西方社會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念;“正當我在帳篷後面的山洞口忙著幹活時,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發出了可怕的爆裂聲,我驚慌失措,等到我下了梯子站到平地上,我才明白發生了可怕的地震……六月二十五日發瘧疾,很厲害。發作一次持續七小時,……六月二十六日好了一點。因為沒有東西吃,就帶槍出門。身體十分虛弱,但還是打到了一隻母山羊……六月二十七日瘧疾再次發作,口裡幹得要命,但身子太虛弱,連爬起來弄點水喝的力氣都沒有……七月三日病完全好了,但身體過了好幾個星期才完全愎原。”
  在那荒涼、充滿危險的環境裡,魯濱遜戰勝了恐懼,知道應該努力活下去。地震摧毀才建成的窯洞;瘧疾讓他差點兒丟掉了性命。可是魯濱遜不氣餒、不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戰勝了 自然 ,也戰勝了自我,在這片荒島上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像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 規律 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 方法 的”。 魯濱遜充分發揮和調動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眾多困難,獲得了能在荒島上生活下去的比較豐富的物質資料。表明神治人的 時代 已經終結,個人勞動創造力與智慧已轉為積極的因素,人觀念上的勞動創造價值獲得了源泉與力量,確定了時代意義上的生存權,即不僅僅為了活下去,而是要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他在荒島上製造工具,與山水林木為伴,孤獨與自然對話。嘗試種植大麥,終於第一次在荒島上吃到了自已烘制的麵包,造出了可以繞荒島劃行的獨木舟。在一系列創造性勞動中,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那種重視現實人生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的進取精神和笛福對人類存在價值的哲理思考。人類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它包括英雄主義,理想主義以及積極入世的傳統精神文化和不斷更新 發展 的時代因數。在笛福的筆下,以文學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魯濱遜形象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過程的 歷史 微縮。把遠古的傳說變成了具體的,看得見的現實生活,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作品 分析 了勞動對人類所起的作用,勞動是人的生命自我產生、自我發展的過程,是全面發展人的本質力量、創造自我生命的根本途徑。笛福 總結 出了創造性對人類新思想、新觀念的形成所產生的重要 影響 。魯濱遜的向未來世界不斷開拓奮力進取精神的進步意義已超出了所處時代。 研究 魯濱遜精神對民族性格和民族行為方式的影響及其對當今時代和人類 社會 發展的作用,為解構傳統文化,塑造民族新的精神文化,探索勞動創造對人類新思維的文化走向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文化資源,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笛福的價值觀對歐洲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多層面的,在形式上繼承和發展了先前的文學傳統、顯示了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但是,由於所處時代關係,笛福作品中有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有一些糟粕思想,例如,殖民主義思想和一些非理性的人文因素等,所以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對待作者及其作品。
  評價
笛福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他屬於資產階級,他是中下層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笛福一生最關心的是發展資本主義,他極力稱讚的是資產階級,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發展貿易。“給我們貿易就是給我們一切”“貿易是世界繁榮的生命”,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張。因為他以為貿易使製造業和航海業發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飯吃,物資也因此能保持高價,並且可以維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層社會也得到好處。只要有勤勞的人來發展貿易,任何地方都會繁榮起來。他的一切經濟論著與部分政治論著都發揮這個主張,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笛福關於發展經濟的主張是有利於英國社會發展的,但是,他熱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奪取、經營殖民地的辦法,提出與落後民族擴大貿易的辦法,並且擁護黑奴買賣。這一切都表現了他的階級局限性。
  笛福對於那些因門第而驕傲的貴族、紳士抱有很大的反感,他盡力頌揚並非上層階級出身的資產階級,抨擊了那些看不起“平民”的“紳士”。他說人的始祖就是做工的。他強調商人是有用的人,而紳士變商人,商人變紳士則又是合理的事,等等。對自己階級的稱讚,他在《羅克薩娜》裡有一段話說得最明顯:
羅伯特男爵和我對商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羅伯特男爵說——我覺得他說的完全正確—— 一個地道的商人是全國最好的紳士,無論在知識上、在儀態上還是在判斷能力上,商人都比許多貴族強。他們一旦控制了世界,雖然沒有地產,也比有地產的紳士富有。
  笛福對待勞動人民的態度有兩面性。他認為犯罪的根源是貧窮,富有的人是不會犯罪的。摩爾•弗蘭德斯和羅克薩娜之所以走上不光榮的道路,就是因為貧窮,所以他對這兩個人物也是抱有同情心的。他主張發展工商業使人民有工作。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把當時工人工作時間長、工資低、未成年的孩子就要工作等殘酷剝削現象視為固然。這是雇主的觀點。
  笛福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對專制,主張民權。當時英國的議會是上層社會的政客明爭暗鬥的場所,賄賂和種種骯髒手段公行。工人、農民和中小資產階級根本沒有代表。笛福主張人的基本權利是任何人,包括國王、內閣與國會,都是不能夠侵犯的,“英國人既不是國王的,也不會是國會的奴隸”。笛福是主張宗教信仰自由的,當時英國雖然沒有像法國、西班牙那樣在宗教信仰問題上極端專制,但是對國教以外的新教教派和天主教信徒也是有種種限制的。他是非國教的新教教徒,這種人多是中小資產階級,他們要求合乎“革命原則”的政治體制,要求信仰自由。笛福是這派的代言人。他主張人民應受到較開明的教育,主張給婦女受教育的機會。
  總的看起來,笛福的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的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大。資產階級在當時還是進步的階級,還在進行反對封建勢力的鬥爭。保守的貴族、地主不事生產,坐享巨額地租收入,資產階級組織著規模日大的工商業推動了社會發展。中小資產階級一方面與大資產階級有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又與統治階級大資產階級和貴族有矛盾,要求更開明的政治。所以笛福種種發展資本主義的意見,反對封建勢力,反對政治不民主,反對壟斷等主張,都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受到時代和階級偏見的限制而擁護殖民制度和種族歧視,這卻是與大資產階級一致,是反動的。對勞動人民,他所關心的只是使他們有工作,能生產財富,這又與資本主義的要求相吻合。笛福思想上這種兩重性,鮮明地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68089.htm

【圖博館】:《魯濱遜漂流記》

  之前不是評過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的《仇敵》相對於《聖彼得堡的文豪》濃稠的潛意識囈語濃湯,柯慈《仇敵》(小知堂,2004)的文字簡直是白開水,那有導讀廖炳惠所說的:
  「《仇敵》是部成功的後設小說,一方面將《魯賓遜漂流記》以及《羅珊娜》的故事加以改編,另一方面則開了作家丹尼爾‧狄福一個玩笑。書中假設女主角漂流到魯賓遜的島上,看到他孱物無能的模樣,並且認識了星期五。在魯賓遜死後,女主角成為他的代言人及福先生的情婦,但她的故事卻被福偷天換日,以假船難的方式試圖將她與星期五淹死。這部作品引起不少後殖民批評家的重視,小說的形式與內容從早期的敘事體、日記、寫實到後設小說,由歷史到魔幻,相當曲折、有趣柯慈得獎其實是眾望所歸。」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遠景,1985),更缺乏文字藝術,更不值一評吧?
  那可不!一般人就喜好海洋冒險故事和文學史的意義如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6438229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再讀《魯濱遜漂流記》 2013-09-18 

  是初中的時候看的,當時認為是兒童讀物,還正兒八經的做了讀書筆記,大意是人如何在逆境中奮鬥的精神,還雄心勃勃的立下誓言要為祖國的明天更美好做出貢獻之類的。上了大學,在外國文學課上,很傷感的瞭解到笛福這個洋溢著資產階級昂揚向上精神的大叔不僅是個民粹主義者,而且還是個堅定的排華主義者,在隨筆作品裡肆意羞辱華人,所以當時更不會重看了。但最近接連受挫,於是找了好多勵志書籍,這本和《老人與海》還有《我們仨》一度成為我的枕邊書,由於在複習考學,所以就簡單談談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這本書據說是笛福通過一篇報紙的新聞敷衍而來,據說1704年蘇格蘭的水手塞爾柯克在船上與人發生矛盾,被船長拋棄到治理海外的一個荒島上。他在島上獨自生活了五年最終獲救。笛福的靈感由此迸發,創作出了用第一人稱穿插主人公日記的形式表現主人公荒島漂流幾經坎坷終於回歸大陸的故事。讀起來十分真實,給人親近之感。 
  如本書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於一六三二年出生在約克市的一個體面人家……”,用第一人稱迅速地拉近了讀者與主人公的距離,給讀者一種與之對話的平等的感覺。 
  除去自然樸實的文風,這本書真實的描寫了一個自然人真實的生活,在書中,我們看不到托爾斯泰式長篇大論式的自我剖析,而是一個本真的人,他會在聽到船底漏水時“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動,身體突然栽倒在船艙裡”;在流落荒島,他為了生存捕殺正在哺乳的山羊,把母羊跟小羊先後殺了,還在日記了寫“這兩隻羊的肉,供我吃了好多天”;為了排解寂寞,費盡心思把食人族的獵物——星期五搞到手,因為“我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駕馭一個野人,甚至兩三個野人,讓他們乖乖的做我的奴隸”。誠然這樣一個凡事為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徒有時令人反感,但在荒島的生活環境又凸顯了他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 
  總之,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只有通過讀者自己的閱讀體驗才能有所收穫,我僅僅是抛磚引玉罷了。話說回來《1984》和《動物農場》都曾被人當成童話,但不幸的是預言成真了。 

資本主義新人魯賓遜 2010-04-20   
   
  一個18歲的少年,“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一心想航海探險。爸爸說:你知道嗎?其實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中不溜秋的生活,底層日子苦,上層壓力大,中不溜秋最幸福最安全,這個道理,你以後會明白的。少年不聽,非要出海,一場航海事故之後,一個人漂到了一座孤島,一擱淺就是28年。    
  《魯賓遜漂流記》是我記憶中讀的第一本外國小說,小時候看得那叫一個入迷:一個人!孤島!歷險記!那天和一個朋友無意間聊起這本小說,突然想,咦,為什麼不再讀一遍呢?時過境遷,也許能讀出一點新意?    
  果然,現在再讀,覺得這豈止是一個歷險故事,同時還是一本17世紀的政治經濟學筆記。魯賓遜出事那次出海是1659年,他離開那個加勒比海孤島的時間是1687年,恰好是大英帝國開始冉冉升起,但還沒有完全從西班牙、荷蘭、法國等角逐者中脫穎而出的時期。    
  英國是如何從眾殖民主義國家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的?這是另一本書《帝國》(Naill Ferguson)試圖回答的問題。“說到底,那只是西北歐的一個偏僻小島而已。”他的分析:英國人是比西班牙人更好的海盜;通過光榮革命搞定了荷蘭——荷蘭威廉親王和英國女王瑪麗1689年共同執掌英國,在他看來是一場英國和荷蘭的資產重組;通過7年戰爭擠掉了法國——為什麼能打敗法國呢?因為英國比法國更早使用了現代金融制度,借錢打仗,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這些都只是宏觀分析,那麼魯賓遜,在荒島上拓荒、種地、馴化野生動物、自製生產工具的魯賓遜,與這一切有什麼關係呢?    
  馬克斯•韋伯比Naill Ferguson更直接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本質上是為已經被馬克思搞得臭大街的“資本主義”四個字正名。在他看來,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動力不是——至少不僅僅是——貪婪、欺詐、剝削,而是吃苦耐勞、銳意進取、勤奮克己的精神,而這些品質,在韋伯看來,根植於新教倫理。    
  魯賓遜就不斷讓我想起韋伯筆下的那個“資本主義新人”。在當代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中,殖民主義者的形象往往邪惡無比,早期殖民者開拓性的一面卻往往被人忘記,但在17、18世紀,交通通訊、醫療、生產手段極不發達的情況下,願意冒著生命危險背井離鄉地去荒蠻落後的加拿大、加勒比海、非洲謀生的,往往是一批最勤勞勇敢的人。魯賓遜則是這批人中的典型,他剛流落到孤島時一窮二白,隨時可能餓死或病死,28年後,愣是靠著自己的雙手,他蓋了兩座“房子”、造了兩條船、圈養了一批山羊、種植了玉米地、還擁有了自己的葡萄園,其間的艱辛苦難可想而知。如果說一開始讀者對魯賓遜的厄運不免同情,到書的後半部,同情已慢慢變成敬意——確切地說,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敬意,而且是對人類這個物種的敬意。    
  有意思的是,魯賓遜的“心路歷程”也與韋伯筆下的資本主義新人契合。 在流落孤島之前,他精神上是個浪蕩子,但在一場幾乎讓他送命的高燒之中,他突然看到了上帝:“上帝為什麼要拯救我呢?我何以回報他的用意?”在孤島上待得越久,他的信仰就越虔誠,到最後信仰成了他生存的最強大動力。就這樣,遭遇變成了召喚,被遺棄變成了被拯救,上帝給他關上一扇門,但也打開另一扇門。28年裡,他在孤島上創造的不僅是房子農田畜牧,而且是一座朝聖的廟宇。    
  在韋伯看來,資本主義精神之所以在新教國家興起,而不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或者東方國家,本質上因為新教倫理最早實現了“義與利”在話語體系上的統一:“傳統主義”恥於言利,而只謀求暴利者熱愛的是財富而不是創造本身,是新教倫理將勤勉奮進和創造財富結合到了一起,讓“克己複利”成為通向天堂的一條道路。魯賓遜在孤島上待到第23年時,仍然沒有任何可能離開的跡象,但那時他已經“完全不介意在島上度過餘生”,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憑辛勤勞作開拓了一個荒島,他覺得自己沒有辜負上帝的美意,可以吹著口哨悠哉遊哉地去天堂了。 
  回應
  我覺得加上”星期五“作為奴隸制paternalism的代表,就齊了。
  這麼說來,魯濱遜真像是美國夢的代言人-- 充滿了Judeo-Christian的精神。當然美國夢最早的播種人也是來自英國的Protestants。
  paternalism 是家長制權統治的意思,不是奴隸制
  我知道不是奴隸制,但是這是美國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的奴隸主的精髓所在。。。
  你這樣的理解不太合適,paternalism常被自由主義者用來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社會生活的行為,政府認為它的干預行為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權利而做出的,即像家長一樣為自己的子女而做出決定,有點像父親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父親總聲稱,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子女的利益考慮。而奴隸制完全不考慮個人權利的問題,在奴隸主眼裡,奴隸根本不是人,而是財產,而且奴隸主也不是政府管理的角色,而是私人財產權的一種體現,是私有制的一種,夠不上政治制度。因此,這個詞離奴隸制的本意還是有相當差距的,可以參考一下維琪上的解釋。
In favour, it could be said that every state is "paternalist" to a degree.Even the state's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might be interpreted as "paternalistic."
現代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父權統治現象,即使國家打著保護個人財產權利的名義也會被視為是父權統治。
  我不用參考維琪。。。你想要我上學期southern history的書單看看麼。美國南方史的historiography裡,paternalism是很多關於奴隸制的著作主要討論過的方面。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81872/

那個叫星期五的人 Man Friday (1975)

導演: Man Friday / Adrian Mitchell
編劇: 丹尼爾•笛福
主演: 理查•朗德特依 / 彼得•奧圖爾 / Peter Cellier
短評
必須五星。嘲弄西方的黑喜劇,經典、尖刻、毫不留情。毛毛腳的奧圖版魯賓遜太逗了。可影片的結論很憤青很冷酷透著種沉痛一點都不賣笑。(奧爺選片的口味很有意思。)好片。

魯濱遜漂流記 Robinson Crusoe (1997)




導演: George Miller / Rod Hardy
編劇: Christopher Canaan / Christopher Lofton / 丹尼爾•笛福 / Tracy Keenan Wynn
主演: 皮爾斯•布魯斯南 / 波利•沃克 / 伊恩•哈特

電影容量太小  2006-12-09 

  看前挺期待的,看完很失望!遠沒有小說精彩,甚至不如小人書!小說裡有一條主線是講主人公和大自然的抗爭及和諧相處。很多地方都表現出主人公的智慧和超高水準的動手能力。象種麥子,做陶盆、圈養野羊、釀酒......都是非常有趣的!如果這些不夠時間表現,還不如不拍。反正給我的感覺就象在嚼蠟,實在無甚味道。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98440/

美國片賣腐讓人看得渾身發抖!簡直喪心病狂!  2013-05-05 2

  請問這是什麼?已經完全不見笛福原著的影子了,島上的自力更生全沒了!星期五有了宗教信仰倆人還因為這問題鬧了彆扭星期五離家出走兩次,什麼奴隸主的不想吐槽了!最要命的是出現了女豬啊!!尼瑪這裡居然有女豬!!最後還BG happy ending!!雖然一直思念星期五!我心裡想的就是美國片翻拍賣腐都抓不住精髓最後魯濱遜還成了個雙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27840/

英國文學課上放映的影片  2008-12-19 

   不管這電影如何,細節如何,007的表演如何,總之,一點是肯定的。它很好的體現了romanticism和neoclasscism的區別。 
   Friday一直把Robinson當做自己的朋友,而Robinson一開始就是把“野人部落”的Friday看做低自己一等。包括後來的要強加於Friday God。黑人,白人,奴隸,master。但白人的理性主義又如何,其實還不比naturalism。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90249/

魯賓遜漂流記 Robinson Crusoë (2003)


導演: Thierry Chabert
編劇: 丹尼爾•笛福 / Frédéric Vitoux
主演: 皮埃爾•理查 / 尼古拉•卡薩雷 / Marie Béraud

看魯賓遜漂流記  2006-12-23 

  魯濱遜:星期五,要是我們有奴隸,我們將有片片麥田,成群山羊,我們將擁有多大的財富啊。 
  星期五:可是,魯濱遜,我們就是這座島的主人。森林、陽光、大海、整個島嶼都是我們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奴隸,還要財富呢。 
  …… 
  魯濱遜:缺乏心智的人是幸福的,天國是屬於他們的。天國是我們死後將去的地方,是我們上帝的子民才能去的地方。 
  星期五:在我們的人那裡,我們死後靈魂會在美洲豹身上,我們會在大地上勇猛而自由地馳騁。 
  魯濱遜:那麼女人和孩子呢?他們怎麼辦? 
  星期五:女人和孩子的靈魂將成為風和空氣,我們呼吸它們,那是我們生存的力量。 
  …… 
  星期五:魯濱遜,我們去歐洲幹什麼呢。要是那裡的人跟你家鄉的人一樣壞怎麼辦呢? 
  魯濱遜:親愛的星期五,我們不是去那裡定居。我們是將去那裡播撒新思想的種子。你看這粒麥子,現在只是一粒,六個月後會長出八顆麥穗,每顆四十粒,我們將這四十粒再播種下去將是一萬兩千八百粒,再種下這些,一年後我們將收穫的將是四百零九萬六千粒,這樣的速度將是多麼驚人!而新思想的的傳播也必將如此。    
  今天下午在CCTV-6看了法國人Pierre Richard主演的魯賓遜漂流記。應該說很意外,很喜歡這個版本。雖然從某種程度而言它更多的帶上了電影本身的色彩而顯得不是那麼特別忠於原著。 以上只是隱約記得的些對話,可能多有謬誤還。 
  喜歡的理由? 
  它表達了一種最基本的平等、自由、寬容的觀點。魯遇到星期五的時候強制地取名為星期五,並向其大為宣揚文明社會的宗教、禮儀、文化等等,他會讓星期五做這個那個,認為他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他甚至充滿憧憬又無奈地說出要是有奴隸在將擁有多少財富的狂言。他深深地認定這個世界耶穌基督是世界唯一的救世主,而只有他們這樣文明世界的白種人才是上帝的子民,只有他們才能死後回到天國。不吃人便是不殺人,便是沒有沾染上血跡。可是當星期五將被族人帶走的時候,他發現,他對星期五不是主人,是有深刻感情的,為避免星期五受到傷害,他舉槍打傷了三個族人。可是星期五告訴他,有一天他會明白吃掉他那也是一種愛,也比埋進土壤不聞不問好;不吃人而把人像山羊一樣的圈起來,不給人自由,奴役他人做這做那,也是一種殺戮,你的上帝不是用他的血替你們贖了罪不讓你們殺人了麼可是你們呢?!星期五因此感到生氣,他是想接受命運的安排回到族群中去的,可是手臂受傷後感染*疽病的魯其實已深深受到五的感染,他常出現幻覺似的跑出山洞,扶著稻草人大叫“是星期五嗎,我一直等待著你回來”。幸運的是,美好的人們的感情總是相通的,當魯賓遜顫微微地用僅可動的右手,用醫典告訴他的自以為快命不久於世的想法彈出小曲的時候,他驚異地發現附和的笛聲越來越近越來越近,星期五回來了!不僅如此,他說,我有勇氣,但我不會砍掉你的手臂,因為我們的人不那樣做,我相信我的神所教導我的。果真是有奇跡的!魯賓遜好了,徹底地重生。 
  在篝火下,星期五舞著族人對神的祈禱和敬畏。小伊莎貝拉夢境中出現了,她說,這個人舞得真醜陋,而且他還不是白人!這個時候,魯沒有表現出看到伊的激動,反而說,他是黃種人,不是黑人,他很美,其實黑人也很美的。他在敬畏他的神就好像我們敬畏上帝一樣。你在指斥別人之前必須先試圖去瞭解他們!幻境結束了,他悵有所失地跟著星期五舞動起來。結束的時候,他說“我剛才好像跟你的神說話了”,星期五是這樣回答的 “我也已經跟你的神說過話了”。由此,他們達到了另一種境界。 
  回到吹噓文明的世界裡,販賣奴役黑奴的觸角已深入到家鄉的每一寸土地。星期五狠狠揍了白人監工,因此他們惹上了麻煩。在孤寂無人的荒島上他們沒有這樣破落沒有這樣失落沒有這樣無路可走和失望過,你通過雙手可以支撐著活下來。可是在文明社會的槍炮裡,在文明社會局限性的規則裡,只有性命不保,只有逃離。好在,他們三個的思想都是統一的、新的!魯賓遜帶著伊莎貝拉和星期五去往歐洲,他們要去傳播新的思想,就好像不小心發現的一粒麥子,只要播種,就能有無限大的生命力。 
  故事到這裡結束了,當然這是第一集。雖然民主平等這種詞彙似乎是老調了,可是依我看來,卻是不然!電影立足於人們共通的情感,強調互助互愛互相理解,不僅對於民族,單對個體是一樣受之大用。 
  哈哈,總之是好喜歡!星期五超可愛啊,既漂亮且單純。真是不錯呢!上帝的天國是屬於他的。Pierre Richard的表演可親可敬,有著老頭的固執與可愛,智慧與希望。伊莎貝拉,很漂亮,雖然只出場一會,卻讓我們看到一顆平等、博愛而又堅定的心。加上風光的美麗,是不錯的片子啊。哈哈。末了,不妨落入俗套,我希望並覺得可愛的星期五會和美麗的伊莎貝拉在一起。HOHO,真的很合適啊! 
  本想理解深刻一點的,可是那樣真的挺嚴肅,很要理個條理,不如就此拉倒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03188/

台長: 阿楨
人氣(8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葛拉斯:世界百大作家92
此分類上一篇:泰戈爾:世界百大作家9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