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史蒂文斯
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雷丁市。大學時就讀於哈佛,後在紐約法學院獲法律學位。1904 年取得律師資格後,在康涅狄格州就業於哈特福德意外事故保險公司,1934 年就任副總裁。1955年,華萊士-史蒂文斯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去世。
個人履歷
1914年11月,《詩歌》雜誌社的哈裡特-門羅將史蒂文斯的四首詩刊登在戰時特輯裡,從此在法律和商務圈之外,史蒂文斯就開始有了另一個身分。他的第一本詩集《簧風琴》,在1923 年出版,流露出英國浪漫主義和法國符號學派對他的影響,顯示了他對審美哲學的傾向,還有一種完全原始的風格和感覺:異乎尋常、想入非非,浸透著印象主義繪畫的色彩光亮。與其他現代詩人相比,史蒂文斯更為關注想像的轉換能力。他在上下班的途中,或在晚上構思他的詩歌,史蒂文斯繼續過著在辦公室裡寫字臺上的日子,生活平靜安詳。
個人作品
雖然如今被公認為二十世紀主要的美國詩人之一,但史蒂文斯直到他臨死的前一年才得以出版他的《詩集》,此後他才得到了廣泛的承認。他的主要作品有:《秩序觀念》 (1935),《拿藍色吉它的人》 (1937),《超小說筆記》 (1942),論詩歌文論集《必要的天使》。
詩詞原文
《我叔叔的單片眼鏡》
一
“天空的母親,雲霧的女王,
噢,太陽的權杖,月亮的王冠,
沒有什麼,不,不,決沒有什麼
像兩個攻殺的詞語撞擊的鋒刃。”
就這樣,我用絢麗的詩韻嘲弄她。
或者說,我是在嘲弄我自己?
真希望我是塊石頭,但有頭腦。
思緒噴出泡沫的大海,再次把她
這些賊亮的泡泡兒,偷冒出來。
隨後,我體內更鹹的水井深處的
上湧,爆出水花般的音節。
二
紅色的鳥兒,飛越金地板。
他是在風,氤氳和羽翅的歌隊裡
尋找席位的紅鳥——找到的瞬間
他會搖身傾瀉一場暴雨。
我要撫平這佈滿皺褶的東西嗎?
我是一個富翁,向繼承人們問好;
也正因為如此,我也向春天問好。
對我唱驪歌的,是前來歡迎的歌隊。
而春天,再也不可能越過子午線了。
可是你,卻被奇聞軼事保佑著,
假裝相信一種星光四射的知識。
三
那麼,坐在山中池畔,古老的
中國人梳妝打扮,或在長江上
精研鬍鬚,他們是否並無所求?
我不想去演奏那歷史的降音階。
你知道,喜多川歌磨的美人們
在她們會說話髮髻中探索愛的目的
你記得巴斯溫泉中高聳如山的頭飾。
呀!自然中竟未留下一縷卷髮,
莫非所有的美髮師都白活了嗎?
為什麼,對這些勤奮的鬼魂
毫無憐憫,你雲鬢紛亂地從睡夢中走來?
四
甜美無瑕的生命之果,似乎
全因自己的重量而落向大地。
當你還是夏娃之身,如今已酸澀的果汁
未經品嘗地,清甜在果園的極樂中。
蘋果,和所有的骷髏一樣,適合
成為幫助我們理解圓形的書,
它和骷髏一樣出色地成形於
走向腐爛,重歸土地的東西
但它另有特長:作為愛的果實
它是一部瘋狂到無法閱讀的書,
除非一個人讀它就是為了打發時光。
五
西方的高天,燒著一顆暴怒之星。
它被置於此處,為的是赤焰般的小夥子
和他們身邊甜香彌漫的處女。
愛的劇烈,與大地勃發的生機
共用著一個尺度。在我看來,
螢火蟲電火迅疾的敲擊
漫長地滴答出又一年的時光。
可你呢?當你最初的形象
展現你和一切塵土的聯繫,請記住
那些蟋蟀,如何在蒼茫之夜,躍出了
養育它們的草叢,宛如一群小小的親眷。
六
如果,四十歲的男人去畫湖泊
易逝的眾藍一定渾然地為他們浮現
根源的灰藍色,那遍佈世界的色彩。
一種物質,在我們的體內大行其道。
然而,在我們的豔遇中,登徒子們洞悉
紛紜的波瀾,他們屏著呼吸的筆觸
記錄下每一次稀奇古怪的轉折。
當登徒子們頭髮漸禿,豔情
也會萎縮,藏身羅盤儀和課程表,
在內省的放逐中,說教不休。
這是只為風信子準備的主題。
七
比太陽更遠,眾天使騎的騾子
通過一座座耀眼的雄關,漫步而來
它們的鈴聲,叮玲玲降臨世間。
騾夫們優雅地,挑選著道路。
這時候,一群百夫長狂浪大笑著
猛擊尖嘯在桌子上的酒盞。
這個寓言,最終的意味是:
天國之蜜,不知道會不會到來
但是人間的甜,隨時來回來去。
試想,這些信使們的行旅中,捎來了
一位被永恆的綻放催升的花姑娘。
八
像個書呆子,我注視,愛情中,
古老的情狀,觸動著新的頭腦。
它萌發,它綻放,它結果之後就去死。
這平凡的比喻,揭示一種真諦。
花期已逝。我們從此是果實。
兩隻金葫蘆,在我們自己的藤上漲滿 ,
進入秋氣,濺上霜花,老來肥壯,
怪誕地變形。我們懸掛著——
像生疣的南瓜,烙著條紋和色斑。
笑哈哈的天空,將俯視我們兩個
被蝕骨的冬雨,淘洗成空空的殼。
九
在行動抽瘋,喧嘩迭起,嘶叫
纏著衝撞,迅疾而肯定的詩中
當人致命的思想,在戰亂裡
成就詭詐的命運,丘比特的守護者
來給四十歲的信念作道場吧。
最可敬的心,最放蕩的奇想
仍比不上你放得更開的開闊。
為了讓獻祭豐盛,我向一切聲響,
所有思想,所有的一切,徵詢樂曲
和騎士們的氣魄。可我去哪裡尋找
華麗之極的樂章,可以配上這偉大的頌歌?
十
幻想的闊少在他們的詩中
留下神秘之噴湧的紀念冊,
自動澆灌他們粗糲的土壤。
我是個自耕農,跟那幫傢伙一樣。
可我不認識魔法樹或香枝
沒見過銀紅和金朱的果子。
但畢竟我認得一棵大樹
和我頭腦中的東西形似。
它巨人般站立,它的尖頂招來
所有的鳥,在它們生命中的某刻。
鳥兒飛走時,那尖頂仍然尖在樹頂。
十一
假如一切真的都是性,任何發抖的手
都能讓玩偶一般的我們,尖叫“想要”。
但請注意,命數會無恥地背叛,讓我們
喜怒無常,哼哼唧唧,傷心時就亂嚷
心虛的豪言壯語,還從瘋瘋鬧鬧中
掐出千姿百態,全然不顧
那第一位的,最高的律法。這慘痛的時光!
昨夜,我們並坐,身旁的一池紅粉
與飛馳在明亮的鉻黃中的百合花
被剪成碎光,針對著星星的寒芒,
而一隻青蛙,轟響腹中討厭的和聲。
十二
那是一隻藍鴿子,側身盤旋於
碧空,一圈,一圈,又一圈。
那是一隻白鴿子,倦於飛行,
振翅撲向地面。像一位黑暗的拉比
年輕的我,在清高的研究中
觀測人類的本性。我每天都發現
人類驗證了我切碎的世界中的一小塊。
後來,像一位玫瑰的拉比,我追求
而且仍在追求,愛的起源
和歷程,但到如今我才明白
振翅之物的投影是這麼清晰。
http://baike.baidu.com/view/678485.htm?fromtitle=%E5%8D%8E%E8%8E%B1%E5%A3%AB%C2%B7%E6%96%AF%E8%92%82%E6%96%87%E6%96%AF&fromid=5817415&type=syn
“侯約”,和你一起讀史蒂文斯 2011-05-15
西蒙、水琴譯《史蒂文斯詩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第1版
月初,我從川師圖書館借到這個集子。本來那天我是去找史蒂文斯《最高虛構筆記》的,最後卻找到了它。當時,這個小小的集子緊張地擠在《弗羅斯特詩集》、《W.S.默溫詩選(上、下)》、《阿什貝利詩選(上、下)》等大部頭中。我用力地把它抽取出來:書頁已泛黃、卷邊,黴斑滋生。稍微的打理之後,我把它帶了出來,頗有“重見天日”的意味。
書後的借期單顯示它只被借閱過一次,時間是“1991年6月17日”(那時我差不多一歲,或許正在咿呀學語)。
翻開內頁,發現有人(也許正是那位唯一一次的借閱者)用藍色墨水筆在集子的最後一首《不是關於事物的意念,而是事物本身》(P197)上作了“批註”。好奇,應該在集子其他什麼地方還有類似的“批註”吧?於是一頁一頁地翻,終於,又找到兩處:《觀察黑鳥的十三種方式》(P46-48)和《士兵之死》(P49)。一種欣喜浮上心坎,仿佛深山尋隱者遇,或者驛路逢知己。遂細讀之,才發現那是A(且把加“批註”的人稱為A)對譯詩的修改。而我對這三首詩的閱讀始終在黑字(譯詩)藍字(修改)之間搖擺,像在蕩秋千,始終都沒有能夠腳踏實地地進入。
在讀完《觀察黑鳥的十三種方式》之後,我在第198頁頂端發現了“侯約”二字。它們是用針狀物刺的,由一個一個的小凹點組成。並且往回一直刺透到第171頁。……“侯約”,這個A叫“侯約”?假使事實真如此,那可真有意思,而且我大可以把這個“侯約”看成是“候約”,並且做出一番自以為是的理解:守候一份約定。也許不是。也許這只是A刺下的一個與A的名字無關的詞,也許是A的朋友的名字。也許,在A和我之間,還有其他的人借閱過此書並刺下了這兩個字(因為後來圖書館引進的電腦借閱系統取代了原來的借期單,借閱資訊不再出現於書後附著的卡片)。……“這多像史蒂文斯的作品哇,”後來我想,“充滿了奇趣的或然性。”
但是這些都不關緊要。重要的是“侯約”(我姑且把A稱為“侯約”)對譯詩的修改引起了我的思考。這種思考不僅僅針對詩歌翻譯的問題,更針對中國新詩寫作狀態的問題。現將譯本原詩與經“侯約”修改後的文本一併錄出於此(加波浪線處即修改處):
譯本原詩一:
觀察黑鳥的十三種方式
一
周圍,二十座雪山,
唯一動彈的
是黑鳥的眼睛。
二
我有三種思想
象一顆樹
棲著三隻黑鳥。
三
黑鳥在秋風中盤旋。
它是默劇的一小部分。
四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是一個整體。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和一隻黑鳥
也是一個整體。
五
我不知道更喜歡什麼
是變調的美,
還是暗示的美,
是黑鳥啼鳴時,
還是鳥鳴乍停之際。
六
冰柱為長窗
鑲上野蠻的玻璃。
黑鳥的影子
來回穿梭。
情緒
在影子中辨認著
模糊的緣由。
七
噢,哈達姆瘦弱的男人,
你們為什麼夢想金鳥
你們沒看見黑鳥
在你們身邊女人的腳下
走來走去?
八
我知道鏗鏘的音韻
和透明的、無法逃避的節奏;
但我也知道
我所知道的一切
都與黑鳥有關。
九
黑鳥飛出視線,
它畫出了
許多圓圈之一的邊緣。
十
看見黑鳥
在綠光中飛翔,
買賣音符的老鴇
也會驚叫起來。
十一
他乘一輛玻璃馬車
駛過康涅狄格州。
一次,恐懼刺穿了他,
因為他錯把
馬車的影子
看成了黑鳥。
十二
河在流,
黑鳥肯定在飛。
十三
整個下午宛如黃昏。
一直在下雪,
雪還會下個不停。
黑鳥棲在
雪松枝上。
“侯約”修改一:
觀察烏鶇的十三種方式
一
周圍,二十座雪山,
唯一動彈的
是黑鳥的眼睛。
二
我有三種思想
象一棵樹
蹦跳著三隻黑鳥。
三
黑鳥在秋風中盤旋。
不也是默劇的細節嗎?
四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是一個整體。
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隻黑鳥
也是一個整體。
五
我不知道更喜歡什麼
是變調的美,
還是暗示的美,
是黑鳥啼鳴時,
還是鳥鳴乍停之際。
六
冰柱為長窗
鑲上犬牙交錯的玻璃。
黑鳥的影子
在上面掠過。
情緒
依稀辨(“侯約”作“辨”)解著
難解緣由。
七
噢,哈達姆瘦弱的男人,
你們為什麼夢想金鳥
你們沒看見黑鳥
在你們身邊女人的腳下
徘徊?
八
我?(此字我無法辨識)用鏗鏘的音韻
和純正的、別無選擇的節奏;
但我也明白
我所知道的一切
都與黑鳥息息相關。
九
黑鳥飛出視線,
它畫出了
許多圓圈之一的邊緣。
十
看見黑鳥
在綠光中翻騰,
巧舌如簧的老鴇
也會痛哭失聲。
十一
他乘一輛玻璃馬車
越過康涅狄格州。
一次,恐懼刺破了他(似乎這裡還加了“的心”二字),
因為他錯把
馬車的影子
看成了黑鳥。
十二
河在流,
黑鳥必是在飛翔。
十三
整個下午如同黃昏。
雪一直在下,
它還會下個不停。
黑鳥棲在
雪松枝頭。
譯本原詩二(《士兵之死》選第二節):
他沒有變成三天的大人物,
把告別強加於人,
舉行盛大的典禮。
“侯約”修改二:
他不象大人物,
舉行盛大的典禮,整整三天
把告別強加於人。
譯本原詩三(《不是關於事物的意念,而是事物本身》選第二節):
他知道他聽見了那叫喊,
鳥的叫喊,黎明或還要早些,
在初春三月的風中。
“侯約”修改三:
他確已聽見
鳥鳴囀,黎明早早誕生
在初春三月的風中。
事實上,我讀的已經是兩套文本了。到目前為止,我還不能確定這是“侯約”自己對英文版的翻譯,還是根據別的譯本對它做出的修改,抑或是“侯約”按照自己的漢語語感與表達習慣對它進行的修改。因為我自己不諳英語,所以我不能評說兩個版本孰優孰劣。但我的閱讀經驗告訴我:我自己更喜歡經“侯約”修改後的版本。理由很簡單,我不再因“野蠻的玻璃”或者“三天的大人物”而困惑得頭疼,我接受了一種可被接受的表達。
“表達—接受”,“侯約”的修改文本引發了我的思考:是什麼讓中國新詩變成了讖語?或者說,是什麼讓詩歌寫作變成了巫術扶乩?是翻譯體?是對翻譯體的胡亂運用和發揮?那麼,又是什麼把翻譯體搞得佶屈聱牙?是現代漢語自身建構的不足?還是譯者對漢語的把握不夠?抑或,是現代漢語與其他語言之間的差別大到使翻譯體變得莫名其妙?……總之,那些用漢語寫作的“變成三天的大人物”的詩人們擺弄著他們“野蠻的玻璃”:活像一種巫術。
而且我還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和哲學翻譯中,這種鬧巫術的情況出現得最頻繁,並且也正是在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和哲學創作中,跳出來的巫師巫婆最多。而其他學科領域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要低一些。這是不是其他學科的可測量性和可監測性更強的緣故呢?而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和哲學創作更傾向於“發飄”(此處約定為中性詞),即不易測量和監測的思維性和精神性。
還有一點,在我們的文學傳統裡,詩歌自古取得了最高的“占位”,詩人的角色也相應地取得了最高的“占位”,並且與此同時,詩歌創作幾乎成為文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項目,詩人角色也是普遍被演繹的。而在新文學傳統裡,詩歌的這種優勢“占位”慢慢被其他文體所侵蝕或者被取代,以至於今天被邊緣化的情形。這裡頭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而且我認為詩歌語言對“前話語”的偏離(比如柏樺在《左邊》一書中所提到的對“毛澤東時代話語”的偏離)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且這種偏離還應該是達到了極端性的。那麼,又是什麼影響了詩歌語言的這種偏離運動呢?我想,本文所指出的翻譯體語言就是諸種影響因素之一。要具體分析這個影響因素,就得從新詩的發生探討起,就得從胡適的白話詩、從郭沫若的“energe”開始。關於這一點,本文不擬詳談。
也正是因為詩歌語言的這種極端性偏離,導致了“野蠻的玻璃”、“變成三天的大人物”之類近乎讖語的莫名其妙的表達的應運而生。而且我想說明的是,這不僅僅是陌生化的表達技巧,更是一種“異化”的故弄玄虛,或者是對表達失控的慣性書寫。關於後者,我曾反復就海子的詩歌進行過長期的困惑性的思考。而且,這也是伊沙所極力反抗的(寫《餓死詩人》)。同時,這種“異化”的故弄玄虛或表達失控的慣性一旦被利用為某種文化現象的資源,則一系列的誤讀就應運而生了(在很多情況下,誤讀並且會取得優勢的“占位”,顧城現象和海子現象及它們所帶來的一系列“誤讀熱”就是典例)。要知道,掌握讖語的釋讀權的巫師巫婆們同時也掌握著對讖語的創作權。所以通靈者是少數,否則這種對權力的掌控就將失效。與此相對應的,熱衷於去嘗試獲得讖語資訊的普通人也就越來越少了。而這種人的減少,勢必就將把巫術掌控者的“占位”降低。達到某種程度時,也就是所謂的“邊緣化”。這種邊緣化是雙向的:巫術掌控者人數越來越少,活動範圍越來越具有圈子化(即他們的巫術交流在於巫術圈子內部運作),同時他們的經驗值也越來越低;而普通的想獲取讖語資訊的人也不斷減少,以至於這種獲取衝動變得一廂情願,同時他們也形成了一種圈子。這兩種圈子對外界是封閉的,同時在二者之間進行著某種近似沙漏的交流。而這,就是當前所謂“詩壇”的狀況:這種讖語式表達怎麼可能抵擋得住所謂“商品經濟”的衝擊呢?——當然,這也並不是全部狀況,至少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詩人以他們的創作實踐來對這種讖語式表達進行偏離,於堅就是這麼一位(他在他的詩學隨筆裡也反復表達了這麼一種希望)。也許,正是這種對讖語式的表達的偏離,可能把詩歌創作和讀者接受重新帶回正軌。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設想。而“垃圾詩”或者走向極端化(極端無聊極端庸俗化)的“下半身”的創作實踐則成了這種設想的失敗案例。也就是從這一點,我思考(當然這種思考同時也是一種設想):詩歌語言的任何偏離運動都不能走向極端化,否則就會淪為一場失敗的實驗或遊戲活動。
以上,也就是“侯約”的修改文本帶給我的啟示。也許,我會就此寫一篇題為《剝橘子:是什麼讓新詩變成了讖語》的論文。
從思考中抽身回到文本本身吧,讓我和你一起來守候那份約定:充滿奇趣意味的是,今天上午,我無意中又在刺有“侯約”二字的第198頁右下角發現了同樣針刺的“平”字(之前它被我忽視掉了),並且它也努力往回刺透到了第183頁。也許,我可以就此把它們組合成一個新的名字:侯約平。並且我完全可以把這個新名字拿來命名A。但是我並不願意,我寧願它是另一個人的名字,比如A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比如這是一場巫術的殘餘痕跡。可我更討厭故弄玄虛,更討厭把“侯約平”這三個字或這個名字當成讖語來釋讀(尤其把它闡釋為“守候約定,約定成功”),所以權衡之下我還是應該把A替換為“侯約平”,並且把“侯約平”寫成簡體字:侯約平。
是的,我和侯約平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華萊士•史蒂文斯的閱讀(本來,我想說:對於這麼一部詩集,我不能說我“讀過”,我只能說我“在讀”)。
而最後,我在第200頁的《譯後記》中發現了侯約平(我猜這人就是侯約平;當然,也可以不是,但我不願意情形如此)用熟悉的藍色墨水筆劃線的一個句子:
最終的真實無關緊要。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94948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