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0 06:00:00| 人氣1,47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薄伽丘:世界百大作家6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喬萬尼•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人物生平
薄伽丘是佛羅倫斯商人凱利諾的薄伽丘和一個法國女人的私生子。關於他的誕生地,缺少確切的資料予以論斷。據說他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契塔爾多,一說生於巴黎。幼年時生母去世,隨父親來到佛羅倫斯。不久,父親再婚,他在嚴父和後母的冷酷中度過了童年。
  後來,他被父親送到那波利,在父親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願地學習經商,毫無收穫。父親又讓他改學法律和宗教法規,但無論是商業還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他自幼喜愛文學,便開始自學詩學,閱讀經典作家的作品。這段生活使他親身體驗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後寫成的《十日談》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間,薄伽丘有機會出入安傑奧的羅伯特國王的宮廷。在這裡,他被壓抑的個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許多人文主義詩人、學者、神學家、法學家廣泛交遊,並接觸到貴族騎士的生活。這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歷,擴大了文化藝術視野,進一步煥發了他對古典文化和文學的興趣。他在宮廷裡又認識了羅伯特的私生女瑪麗婭,對她產生了愛情。這一段富於浪漫情調的經歷,也在他的文學創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後在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見出瑪麗婭的影子。
  1340年冬,薄伽丘父親的商業活動受到挫折,經濟狀況惡化,一蹶不振。薄伽丘無法維持原先悠閒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羅倫斯。在佛羅倫斯尖銳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他始終堅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邊,反對封建貴族勢力。他參加了行會,曾擔任管理財務的職務,多次受共和政府的委託,作為特使去義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執行外交使命。
  1350年,薄伽丘和詩人彼特拉克相識。翌年,他受委託去邀請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羅倫斯主持學術討論。從此,這兩位卓越的人文主義者建立了親密無間的友誼。薄伽丘潛心研究古典文學,成為博學的人文主義者。他翻譯了荷馬的作品,在搜集、翻譯和注釋古代典籍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他致力於《神曲》的詮釋和講解,曾主持佛羅倫斯大學《神曲》討論。
1373年10月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羅倫斯大學《神曲》討論會上作了最後一次演講。第二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給他精神上很大的打擊。
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爾多逝世。
  主要作品
薄伽丘是位才華橫溢,勤勉多產的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說、傳奇小說蜚聲文壇,又擅長寫作敘事詩、牧歌、十四行詩,在學術著述上也成就卓著。 傳奇小說《菲洛柯洛》是薄伽丘的第一部作品,大約寫於1336年左右。它以西班牙宮廷為背景,從中世紀傳說中汲取素材,敘述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少婦和一個青年異教徒的愛情故事。他們衝破種種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十日談》中有兩則故事就取材於這部作品。《菲洛柯洛》是歐洲較早出現的長篇小說。
  敘事長詩《菲洛斯特拉托》(約1338年)和《苔塞伊達》(1340—1341),分別從《特洛伊傳奇》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擷取題材,它們讚頌純潔的愛情、高尚的友誼,展示人世間生活的美和友情的歡樂,在古典的題材中注入了現代的情感。這兩部作品開了8行體詩的先河。
  牧歌式傳奇《亞美托的女神們》又稱《佛羅倫斯女神們的喜劇》,約1341,在形式上仿效但丁的《新生》,用散文連綴三韻句詩歌。薄伽丘借用神話題材,抒寫亞美托在愛情的陶冶下,由一個粗野的牧羊青年轉變為品格高尚的人,其間穿插了7位女神向亞美托講述自己的愛情經歷。
  長詩《愛情的幻影》(1342—1343)受到但丁《神曲》的影響,用三韻句寫成,具有隱喻詩的特點。薄伽丘敘述自己一次寓意性的旅行,把歌頌德行和讚美純潔的愛情結合起來。
  《菲埃索拉的女神》(1343—1354)是又一部8行體長詩,寫女神和牧羊人相愛,得罪了戴安娜女神,遭到懲罰,一對戀人化作兩條河流,但最後雙雙流入阿諾河,又彙集到一起。《菲洛美塔的哀歌》,是僅次於《十日談》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寫于薄伽丘從那波利返回佛羅倫斯之後的1343至1344年間。這部傳奇小說描寫被戀人拋棄的女子菲婭美塔的遭遇,細緻地抒寫她的愛和怨、希望和痛苦,翹首盼望戀人歸來的心理,堪稱歐洲最早的心理小說。
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以愛情為主題。晚年,薄伽丘一心鑽研古典文化,埋頭著述《異教諸神譜系》(1350—1375)和《但丁傳》是兩部最重要的作品。前者以豐富的史料敘述神和英雄的起源,展示神話的基礎,後者則是義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學術著作之一。
  《十日談》
  主題
第一天無主題。
第二天 初飽經憂患、後來又逢凶化吉、喜出望外的故事。
第三天憑著個人機智,終於如願以償,或者是物歸原主。
第四天結局不幸的戀愛故事。
第五天歷盡艱難折磨,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喬萬尼•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
第六天一個富於機智的故事:或者針鋒相對,駁倒了別人的非難,或者急中生智,逃避了當前的危險和恥辱。
第七天妻子為了偷情,或是為了救急,對大夫使用種種詭計,有的被大丈發覺了,有的把丈夫瞞過了。
第八天男人作弄女人,或女人作弄男人或男人之間相互作弄。
第九天無主題。
第十天戀愛,或是其他方面所表現的可歌可泣、慷慨豪爽的行為。
  影響
《十日談》敘述1348年佛羅倫斯黑死病肆行時,10名男女青年到鄉村避難,借歡宴歌舞和講故事消遣時光,10天裡每人講一個故事,共得 100 個故事。人文主義思想像一根紅線貫串這部故事集。作者把抨擊的矛頭直指宗教神學和教會,揭露教規是僧侶們奸詐偽善的惡因,毫不留情地揭開教會神聖的面紗,辛辣地嘲諷教廷的駐地羅馬是“容納一切罪惡的大洪爐”。愛情故事在《十日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作者認為,禁欲主義是違背自然規律和人性的,人有權享受愛情和現世幸福,他在許多故事裡以巨大的熱情讚美青年男女衝破封建等級觀念,蔑視金錢和權勢,爭取幸福的鬥爭。《十日談》還批評封建特權,維護社會平等和男女平等。不少故事敘述了卑賤者以智慧和毅力戰勝高貴者。作者還宣揚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強調人應當既健康、俊美,又聰明、勇敢,多才多藝,全面和諧地發展。薄伽丘以豐富的生活知識和巨大的藝術力量,展示出義大利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抒發了文藝復興初期的自由思想。他採用框形結構,把 100 個故事巧妙串連起來,使之成為一部思想上、藝術上都異常完整的作品。
  作品評價
《十日談》在歐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發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僅敘述事件,並進而概括現實,塑造人物,刻畫心理,描繪自然。作者有意識地注意結構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結構,把一百個故事鑲嵌在一起;在第一日第九故事裡把情節發展的轉捩點放在兩個主題的交叉點上。他創造了一些巧妙的諷刺手法。蔔伽丘是一個自覺的文體家,《十日談》的散文以古代羅馬作家為典範,結構完整,文筆精煉,善用對比,語言豐富、鮮明、生動,為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正如《神曲》為義大利詩歌奠定了基礎一樣。《十日談》出版後,立即被譯成西歐各國文字,對十六、七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發生過很大影響,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此後一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短篇小說風行一時,短篇小說家都繼承薄伽丘的創作傳統,寫出當時資產階級所喜愛的接近現實而又複雜曲折的新故事。
  薄伽丘的早期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以愛情為主題,借鑒古希臘古羅馬詩歌、神話、傳奇,顯示了中世紀傳統和騎士文學的痕跡,但又擺脫了俗套,充滿對人世生活和對幸福的追求,譴責禁欲主義。薄伽丘在他的理論著述中,批判教會對詩歌的詆毀,提出“詩歌即神學”的觀點;要求詩人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汲取營養,並講求虛構、想像。對歐洲的文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薄伽丘死後一直到十五世紀中葉,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主要表現在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沒有出現重要作家。十五世紀中葉以後,詩人、作家雖然眾多,甚至像米開朗琪羅那樣的大藝術家也寫出過不少優秀的抒情詩,但他們的意義不能同文藝復興早期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相比。這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主要在繪畫、雕刻、建築和科學方面,同時民間文學也得到提倡和發揚。
薄伽丘以豐富的生活知識和巨大的藝術力量,刻畫了數百個不同階層、三教九流、具有鮮明個性和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出義大利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抒發了文藝復興初期的自由思想。他採用框形結構 ,把 100 個故事巧妙串連起來,使之成為一部思想上、藝術上都異常完整的作品。這些故事吸取了民間口語的特點,語言精練 、流暢 ,又俏皮、生動,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十日談》對歐洲文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英、法、西班牙和德國不少作家的作品都模仿《十日談》,或從它的故事中吸取創作素材。
  相關資料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有關薄伽丘的論述
薄伽丘,G.(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 義大利作家。佛羅倫斯一商人的私生子。一說生於巴黎,一說生於佛羅倫斯。少年時曾在那不勒斯學習經商,也學過法律。後來經常出入那不勒斯王羅伯特的宮廷,同王公貴族和人文主義者接觸,並研讀古代文化典籍。約1340年回到佛羅倫斯。在尖銳的政治鬥爭中,他站在共和政權一邊,反對貴族勢力。他參加了行會,多次代表共和政權出使其他城邦。但他不相信下層群眾。1350年同彼特拉克相識,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薄伽丘是人文主義者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他的作品有傳奇、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短篇故事集、論文等。第一部傳奇《菲洛柯洛》約作於1336至1338年。它以中世紀傳說為依據,描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青年男女。衝破種種阻撓,終於獲得相愛的權利。長詩《苔塞伊達》(1339)、《菲洛斯特拉托》(1340)分別從《特洛伊傳奇》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汲取素材,展示現實生活的美和愛情的歡樂。牧歌式傳奇《亞梅托的女神們》(1341)、長詩《愛情的紀影》(1342),具有隱喻詩的特點,把歌頌德行同讚頌純潔的愛情結合起來。長詩《菲埃索勒的女神》(1344~1345)、傳奇《菲婭美達的哀歌》(1345)也都描寫愛情。這些作品顯示了中世紀傳統觀念和騎士文學的痕跡,但充滿對人世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譴責禁欲主義,對人物充滿激情的心理狀態的刻畫也比較成功。
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是故事集《十日談》(1348~1353)。作品開頭有段“序曲”式的故事,敘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時,10名青年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其中許多故事取材於歷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書》)。
  人文主義思想是貫串《十日談》全書的一根紅線。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更進一步。他在許多故事裡批判天主教會,嘲諷教會的黑暗、罪惡(第一天第二故事),抨擊僧侶的奸詐和偽善(第六天講第十故事),這種批判表達了當時的平民階級擺脫中世紀教會和宗教的束縛的要求。
  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繪和歌頌現世生活,讚美愛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第五天第一故事)。一些故事頌揚青年男女大膽衝破封建禮教和金錢關係的羈絆,謀取幸福的鬥爭,曲折感人(第四天第五故事)。對於封建貴族的墮落、腐敗,作者也予以無情的暴露和鞭撻。他讚賞平民、商人的聰明、機智,維護社會平等和男女平等。不少故事說明人的高貴不取決於出身,而決定于人的才智(第四第一故事,第六天第七故事)。有一些故事還塑了多才多藝、和諧健美、全面發展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但其中也有某些故事渲染情欲和庸俗的趣味,反映出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一些英雄故事貶低現世生活,宣揚寬容、順從,表現了人文義思想對中世紀道德觀念的讓步。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薄伽丘通過講述故事,描繪出義大利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他刻畫心理,描寫細節,塑造了不同階級、不同職業、具有鮮明性格特徵的人物典型。作品採用框形結構,把一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他把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特點兼收並蓄。作品語言精練、生動、幽默,寫人狀物,微妙盡致。《十日談》為義大利藝術散文奠定了基礎,並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出版後廣泛流行歐洲各國。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國馬格麗特•德•納瓦爾的《七日談》,都是摹仿《十日談》之作。洛佩•德•維加、莎士比亞、萊辛、歌德、普希金都曾在作品中引用過它的故事。
  薄伽丘的最後一部文學作品是傳奇《大鴉》,寫於1355年左右。作者在書中詛咒愛情的罪惡,表示今後將收斂心神,埋頭研究學問,表現了他後期思想上的動搖。
薄伽丘晚年潛心鑽研古典文學,同時在佛羅倫斯講解和詮釋《神曲》。所著《但丁傳》是義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的學術著作之一。他在《但丁傳》和用拉丁語寫的《異教諸神譜系》等論著中,批駁教會對詩歌的詆毀,提出“詩學即神學”的觀點;他闡述詩歌應當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強調文學的啟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詩人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汲取營養,並講求虛構、想像。薄伽丘雖然還沒有完全擺脫中世紀神學的觀念,但他的文藝理論為文藝復興時期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http://baike.baidu.com/view/951533.htm?fromtitle=%E8%96%84%E4%BC%BD%E4%B8%98&fromid=3743&type=syn

十日談  維基百科

本文介紹的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關於1971年由義大利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導演的電影,詳見「十日談 (1971年電影)」。(楨:詳參【圖博館】:帕索里尼:名導演20
File:The Decameron.jpg
1492年威尼斯版本的插畫
File:Waterhouse decameron.jpg
1916年John William Waterhouse所作的繪畫
File:Sandro Botticelli 075.jpg
十日談Decameron,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繪於1487年.
《十日談》(Decameron)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1][2]。
  1348年繁華的佛羅倫薩發生一場殘酷的瘟疫(黑死病),喪鐘亂鳴,死了十多萬人,在整個歐洲,因此病而死的人多達一千萬人。隔年薄伽丘以這次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十日談》,內容是講述七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別墅躲避瘟疫,這十位男女就在賞心悅目的園林裏住了下來,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大家決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來渡過酷熱的日子,最後合計講了一百個故事,即《十日談》的內容。
  《十日談》故事來源廣泛,取材於歷史事件、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金驢記》、法國中世紀的寓言、東方民間故事(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的民間故事,如《一千零一夜》、《馬可波羅遊記》、《七哲人書》),乃至於宮廷傳聞、街談巷議,兼容並蓄,熔鑄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特點於一爐。
  這些故事中除了對於現實生活的描寫、愛情的稱揚、商人的智慧和才幹之外,同時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如《十日談》的「第三日」更描述了一位猛男馬賽多(Masetto)如何以肉體滿足了修道院的修女們。也因此《十日談》完成後薄伽丘備受教會勢力的咒罵攻擊,這些打擊使他一度想燒燬他的著作,幸而好友兼詩人的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h,Francesco Petrarca)加以阻止,也才使得《十日談》這部傑作得以保存下來。
  《十日談》的寫實主義文學風格,對後來西方文學發展影響甚大。開啟歐洲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之先河。義大利文藝理論家弗朗切斯科·德·桑克蒂斯(1817年—1883年)將《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相提並論,稱之為《人曲》。後來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國馬格里特·德·納瓦爾的《七日談》都是摹仿《十日談》的作品。
  《十日談》有多個漢語全譯本,最早是上海莎士比亞研究者方平與王科一共同從英譯本轉譯的全譯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約請王永年翻譯的全譯本是第1個從義大利語原文直譯的版本,再來還有南京錢鴻嘉、泰和庠、田青合作的全譯本和北京大學義大利語教授肖天佑的全譯本(呂同六主編)。王永年、錢鴻嘉、肖天佑的譯本都從義大利原文譯出。1958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十日談》的內部書版。
方平、王科一譯本和王永年譯本在台灣有正體中文版。
  參考資料
1. The title transliterates to Greek as δεκάμερον (τό) or, classically, δεχήμερον.
2.Boccaccio, "Proem"
  外部連接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十日談Wikisource-logo.svg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The Decameron, Volume I》免費電子版本 (Rigg translation)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The Decameron, Volume II》免費電子版本 (Rigg translation)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The Decameron》免費電子版本 (Payne translation)
Concordances of Decameron
Decameron English and Italian text for a direct comparison
from Decameron – Federigo degli Alberighi (9th novel) on audio mp3 – free download (in Italian & English)
Complete italian. OGG recording –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個人看過《十日談》之後覺得挑選其中的某些篇目就行了。列個單子

  終於把《十日談》這本巨冊的書給翻完了,書中一百個故事,思想境界不在同一水準,存在較高比例的平庸的故事。所以看這書大可不必像我這樣無聊,把一百個故事逐一看一次,這樣很浪費時間。 
  我看到第二日的時候就準備找這種節選的單子,但是沒能找到。所以,為了以後誰誰誰看這本書的不至於像我這樣費這麼大力,可以少走彎路,我將從每一天的十個故事中篩選出兩個最為精彩和代表性的故事,加上序、大背景和跋,一共二十一個故事加上序、跋。這二十三篇,基本可以涵蓋整本書主旨的九成,而篇幅僅占全書的三成。 
  篇目如下: 
  序言 
  第一日:大背景、第二、第四個故事 
  第二日:第八、第十個故事 
  第三日:第八、第十個故事 
  第四日:第一、第二個故事 
  第五日:第一、第九個故事 
  第六日:第四、第十個故事 
  第七日:第二、第七個故事 
  第八日:第二、第八個故事 
  第九日:第二、第六個故事 
  第十日:第八、第十個故事 
  跋 
  —————————— 
  共計二十三篇

薄伽丘,你究竟想談什麼? 2013-01-21 

  在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異域中的一座城市爆發了一場瘟疫。是時,喪鐘亂撞、屍橫遍野,人心惶惶、十室九空,死神陰惻惻的冷笑回蕩在耳際,一切仿佛世界末日般肅殺。一群白富美為躲避疫病,呼朋引伴叫上了三兩個高富帥,相約逃到城外田園中去,紅塵作伴、寄情山水。那田園仿若世外仙境,綠蔭匝地、花香浮動,懸泉飛漱而下,鳥語百轉千回。於是帥哥靚女們席地而坐,在這如詩美景之中,依序講起了半黃不黃的段子。    
  這段頗為違諧、甚至略顯不倫不類的描寫,卻正是煌煌名著《十日談》的結構框架。通過青年男女此起彼伏的段子集錦,一百個奇聞異事所構建出的西方浮世繪在讀者眼中徐徐展開。這種框架式結構已然堪稱標新立異,而《十日談》的故事內容更顯氣度詭譎——每日十談,共談十日,在這十日談笑之內,人性、宗教、愛情、權謀、婚姻、性欲、政治、司法無所不談,無所不笑。看似談風月,實為論風雲,再愚鈍的讀者,都能夠聞弦歌而知雅意,嗅出作者在嬉笑怒駡之下暗隱機鋒,含沙射影。    
  在西方經典文學作品譜系中,《十日談》常常被主流批評家冠以“現實主義”的標籤,《十日談》中文權威譯本的譯者方平甚至在譯序《幸福在人間》中如此評價:“歐洲文學還是第一次用現實主義的筆法,在作品中反映了這樣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但在筆者看來,《十日談》似乎並不儘然符合“現實主義”的特徵,全書開局便頗具後現代主義風範——屍骨累累、疫病叢生,人命宛如風中之燭——這與核戰爭後滿目瘡痍、陰霾遍地的廢墟小說何其相似!其後,一群年輕俊美的少年男女私逃出來,在無人問津的田園別墅中暫居數日,靠唱歌跳舞、縱論風月來消磨時光。在命危如朝露的艱難時刻,這群年富力強的富家子弟們不去鑽研治病救人之策,不去尋求逃出生天之法,反而泰然安坐,抱膝調情。城外鶯鶯燕燕、春意融融的氣氛,與城內白骨森森、荒寒淒幽的畫面構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幅荒誕神奇的場面,又頗像是價值虛無主義的寫照——既然末日臨頭,不妨沖淡達觀,讓男男女女攜起手來搞個茶話會。當然,彼時的西方文學尚無“現實主義”之門類,自然遑論會出現“後現代主義”了。不過我們仍不能將《十日談》簡單地視作摹狀佛羅倫斯之風物的作品——儘管作者曾在書中信誓旦旦地聲明所有故事確有其事,但吃飯時遇到地獄中的幽靈現形(第五天故事第八),朋友去世後又能還魂陽間(第七天故事第十),魔法師在一夜之間變出一座花園(第十天故事第五),這些怪力亂神之事明顯是不可置信的虛妄之說。那麼作者或廣擷博采嫁接軼聞,或妙想天開自行臆造,究竟是想表達什麼意圖呢?    
  按照薄伽丘本人的定義,《十日談》乃為“太太小姐們”“消遣解悶”之用。從某一層面上看,此書也確實秉持著這一宗旨。不知是作者惡趣味所致,還是中世紀的義大利風氣開明,全書對男女之防、人倫禮法毫不理會,諸如誘姦、出軌、騙財等蠅營狗苟之事也常能給予正面評價。到了《第七天》作者更是興致大漲,專寫姦夫淫婦私通苟合之事,並且大肆讚美偷情的妻子,嘲笑捉姦的丈夫,還常常設計出“淫婦與姦夫就這樣秘密且美滿地偷情下去”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結局。另外,作者常常對情商較低、性格拘謹的人物流露出鄙夷甚至嘲諷的態度。全書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人物形象名叫卡拉德林。此君並無喪德敗行之劣跡,只是“頭腦簡單、性格乖僻”,便屢屢受人捉弄甚至折磨,其境遇之差令讀者慘不忍睹。筆者一度懷疑薄伽丘與此君結下了私仇,因此拿小說來謾駡洩憤。 
   以上種種,用現在的觀點加以審視,難免顯得格調太低。儘管故事情節趣味盎然,卻頗有齷齪下流之嫌,落入了“私闈秘事”之屬,比之當今的《故事會》《知音》尚且不如。薄伽丘一代文豪,自幼矢志做“大詩人”,後來又在佛羅倫斯之共和政體中掌管財政、外交等要職。以如此學識身份,自不會冒封建教會之大不韙、費盡周折搞出一部低俗粗糲的地攤文學作品來取悅“太太小姐們”。而後世對《十日談》的解讀,常常激賞其伸張人性,抨擊愚昧、禁欲,宣揚人文主義精神。那麼事實確否如此呢?    
  據說薄伽丘受奧維德《變形記》影響極大。筆者追根溯源,又將《變形記》(楊周翰譯本)及斯威布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楚圖南譯本)通讀一遍,發現後兩者與《十日談》很難扯上關係。《變形記》的故事多半引述自希臘神話,並無太多新意,且充斥著大量疊床架屋的比喻與排比,讀來乏善可陳(後來一想,這大概是翻譯之故,若將中國的楚辭漢賦翻譯成拉丁文字,或許是同一效果)。另外,《希臘的神話和傳說》與《變形記》自始至終皆貫穿著一個思想:敬神愛神。書中的諸方神祇多半被塑造為暴戾顢頇、荒淫貪婪之形象,除了雅典娜偶爾還做些好事外,其餘神祇為一己私欲或私仇,常常做出草菅人命之事。即便如此,人類還是得毫無異議地遵從其號令,甚至無條件服從其生殺奪予之權,頗有“神要人死,人不得不死”之味道——反抗神諭者全部不得好死,很多平頭百姓只是在祭祀時出了紕漏,或是搶白神祇幾句,甚至僅僅是誇耀自己某項才技勝過某某神祇,便會立即受刑、送命(有時甚至會株連無辜者,如忒拜皇后尼俄柏因誇耀家世,使自己二十位子女盡數被維納斯母子殘殺;阿耳卡狄亞國王呂卡翁因冒犯宙斯,使全體人類被洪水淹沒),或被變化為某種牲畜草木。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場氣魄絕倫的特洛伊戰爭,在神話中竟被塑造成兩派天神過家家式的遊戲。誰生誰死,誰勝誰負,均憑神祇一言而決——英雄們的浴血奮戰、攻城拔寨似乎成了毫無意義的舉動,他們背後高高在上的神祇才是決定戰爭導向的操盤手。即便是威猛無儔的阿喀硫斯,也難免身中阿波羅冷箭而亡。唯一堪與神祇一搏的凡人,似乎只有擊敗赫拉的大力士赫剌克勒斯了,可惜此君死後也被招安成神(與中國小說中的孫悟空異曲同工)。凡人在神祇面前,猶如螻蟻塵灰般輕賤不堪,且幾無反抗之可能。古希臘先民們一邊通過故事來消解神祇的權威性(把神祇塑造成一幫陰暗齷齪、淫亂殘暴的小人),一邊卻又用故事來告誡後代必須尊崇神祇,這一悖論實在讓筆者感到惶惑不解。 
  與佶屈聱牙的“史詩”相比,薄伽丘的《十日談》顯然更為文筆曉暢、情節爽快,靈動通俗之至。這除了譯者高超的譯筆外,還要歸功於作者平民化的話語方式。薄伽丘初時從商,後學法律,出入於市井之中,體會人間疾苦悲歡,並無身居廟堂之高的“大學者”那般一身酸腐之氣,遂以“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羅倫斯方言”寫下巨著,開義大利民族文學的風氣之先。更可喜的是,奧維德等先輩書中的“尊神”思想,在《十日談》中被一掃而光。所謂教義,所謂真理,不過是一小撮利益集團掛羊頭賣狗肉招搖撞騙的幌子罷了。古往今來,無數政客神棍將自家領袖之學說奉為萬世不易之至理,推而廣之用以蠱惑百姓,以期達到洗腦之效用,專制之目的——正所謂嘴裡說的都是“主義”,心裡想的都是“生意”是也。這點在勒布的《烏合之眾》中已被詳盡闡述,無需筆者贅言。 
  而薄伽丘深諳此道,遂寓譏刺於笑謔,將修道院、主教、修士之醃臢醜陋、道貌岸然描寫得淋漓盡致。如全書第一個故事,一個無惡不作的歹徒,臨死前憑藉花言巧語竟使自己被教會封為“聖者”,死後哀榮備至、萬人膜拜。而第六天故事第十,寫一個招搖撞騙的修道士隨機應變胡說八道一番,愣是把一塊平凡無奇的焦炭說成了聖徒遺物,騙得無數愚夫愚婦的捐款。這兩則故事將所謂“聖人”、“聖物”打回原形,使讀者既感可笑,亦複戒懼。現如今,我們所頂禮膜拜的偉人志士,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名物名跡,是否也被炫目的光暈遮蓋住了本來面目呢? 
  薄伽丘又常常揭發教會之荒淫無恥、泯滅人性。在第三天故事第四中,寫某修士傳授給一個朋友修仙秘法,趁朋友夜夜苦修時,與該朋友的妻子偷情尋歡。第三天故事第八,寫某修道院院長為了淫人妻女,將丈夫關入地窖,並誆其已入“地獄”,後來該妻子的肚子被搞大了,又將其丈夫放還“人世”,去充當私生子的父親。第三天故事第十,寫一位虔誠的少女到修道士處尋求修行之法,修道士卻利用少女的純真善良將其騙奸上床。第四天故事第二,某神父佯裝天使附身,靠著一身劣質的裝扮誘姦了一名婦女。第九天故事第十,一位神父借施法變化的名義,竟在丈夫眼皮底下公然與其妻子性交。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道貌岸然的修道士固然可恨,但是受騙的愚夫愚婦更加可悲。一個個荒誕不經的謊言,竟能為之堅信不疑,這恐怕並不是一件能令人捧腹的事。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愚昧本身便是一種罪惡,甘心為人奴役、洗腦而不自覺,那也無怪乎受難受騙、永世不得翻身了。 
  如果說以上僅僅是《十日談》“反神性”之思想的話,那麼之後的“倡人性”便呼之欲出了。譬如在《第四天》開頭的一個故事,講一個父親帶著兒子到深山老林潛心修行,後來同兒子下山進城,因害怕兒子被美色所惑,便唬他說那些花枝招展的美人是害人的“綠鵝”。哪知少不經事的青年兒子卻央求父親帶幾隻“綠鵝”回山。 
  這一故事作為《十日談》宣揚人文主義的佐證,被大陸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收錄。大陸的主流文學批評作品,常常揪住《十日談》反神性、倡人性這一特點不放,將《十日談》定性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向強大的封建勢力奪取自己的思想文化陣地而發動的一場進攻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階級鬥爭論”的觀點來詮釋《十日談》的理論,在大陸文學界始終佔據著制高點。 
  如鄭克魯主編的《外國文學史》這樣評論道:“薄伽丘在許多故事裡把抨擊的鋒芒指向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表達了當時的城市平民階級對神權的不滿。……《十日談》還抨擊了封建特權和男女不平等……”。 
  方平在譯序《幸福在人間》中的評論,則活像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日報》的社論:“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經這樣指出:‘當時反對封建制度的每一種鬥爭,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頭指向教會。’這是因為在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裡,羅馬天主教會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它是各國最大的封建地主……對於卜伽丘,這是大敵當前,勢不兩立,他運筆如刀,在整個作品中,通過各種藝術形象,全面地向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展開猛烈的衝擊。” 
  這些批評固然有其道理,但顯然失於偏頗。尤其是方平的評論,把薄伽丘搞得跟左翼作家一樣,就差說他橫眉冷對千夫指、昂首堪為民族魂了。首先,薄伽丘本人至死都是天主教徒,從其身份、立場上看,說他把天主教會當做“大敵當前”好像不太可能。其次,《十日談》曾多次表示女人只能算作男人的附庸,如篇首七位女郎在商量私奔時,有一位名叫菲羅美娜的姑娘說:“女人要是沒有男人的領導,勢必弄成一團糟。”再如全書最後一個故事,薩盧佐侯爵為試探自己妻子的忠誠與敦厚,不斷對妻子做出不堪忍受之折磨,妻子卻逆來順受,因此大受作者褒揚。這明顯不是在“抨擊男女不平等”。大陸教科書對此種種視而不見,非說《十日談》是反抗封建神權的一面旗幟,顯然是受蘇聯史達林式審美意識形態觀念荼毒太深,再加上“文革”遺風所致——總糾結於階級鬥爭的二元對立思想,世界萬物非得劃出個進步的、反動的,科學的、落後的,革命的、腐朽的,正義的,黑暗的。照此理說來,莎士比亞曾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塑造出一位明智善良的勞倫斯神父,《基督山伯爵》亦出現過一位淵博堅毅的法利亞神父,莎士比亞與大仲馬將封建教會中的神父塑造成了正面形象,難道他們便是反動學術權威不成?    
  那麼《十日談》究竟想談什麼?筆者認為,其所談之深意,乃是將彼時知識份子空茫、壓抑、焦慮的感受,以及憤懣、卑怯、踟躕的心情,幻化作一段段委婉內斂又不失辛辣犀利的段子,用以略抒忿氣、緩解重荷。 
  用類比法進行觀照,《十日談》與中國的《笑林廣記》《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文學作品頗為肖似。這些作品俱各臧否世情、戲謔不羈,呈現著大譏笑,卻又隱藏著大悲啼。所謂滿紙荒唐言,其實一把辛酸淚。在各種現實因素掣肘的創作環境下,作家無法直抒胸臆,因而只得曲筆託辭。我們不難清楚地發現,舉凡文化專制將衰未衰,資本主義將興未興之時,各種壓力總會如潮湧般紛至遝來。民族的興衰與個人的浮沉合而為一,共同成為知識份子們揮之不去的心悸。壓力在薄伽丘心頭無從發洩,只得聊以寄文學消解,這一種文學心理慣性,直至今日仍得以保留——登陸新浪微博、天涯社區、百度貼吧等網路聚集之所,點開一個個嘲諷自我更嘲諷時代的帖子,會看到一串串精巧的段子如過江之鯽層出不窮。這些段子共同訴說著時代的無奈與悲歡,它們便是新時代的《聊齋志異》,新時代的《十日談》。 
  體制造就了薄伽丘的大筆如椽,薄伽丘的大筆如椽又記錄了那個時代。升鬥小民們的怕與愛,便是在這樣的體制與時代中傳承延續,無分古今、無分中外。彼時的作者與今時的讀者,通過十天一百個小故事的串聯,實已同仇敵愾、心照不宣。 
  是的,極目遠望,那面“牆”仍堅如鐵石、巋然不動。牆內的人們忿氣難抒,不甘道路以目,只得含沙射影——用狡黠叛逆而又極富深意的故事,博得對方會心一笑。在《十日談》面前,我們不必窮首皓經上下求索,只需走出書齋,看看這大千世界,便可心有靈犀、無複多言——大家已然心照不宣。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49862/

十日談 Il Decameron (1971)


導演: 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編劇: 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 Giovanni Boccaccio
主演: 弗朗哥•西蒂 / 尼納托•達沃力 / Jovan Jovanovic / Vincenzo Amato
  劇情簡介
  獲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影片取材于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薄伽丘的著名小說集《十日談》,帕索裡尼從中挑選了8個(亦有說10個)發生在那不勒斯等義大利南部地區的故事進行拍攝(原著中以佛羅倫斯地區故事為主),這些故事大多以揭露教會虛偽醜惡本質為宗旨,並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人性解放的肯定態度。    
  原著《十日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它以十四世紀黑死病橫行的時期為背景,通過十位青年所講述的一百個故事,大膽鞭撻了當時天主教會的種種醜行,表現出平民階層追求自由、擺脫宗教束縛的渴望。這部現實主義風格明顯的作品堪稱歐洲古典文學的傑作,被後人譽為和但丁《神曲》齊名的" 人曲"。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後期崛起的導演帕索裡尼,延續了自己六十年代以古代神話題材警醒當今世人的創作路線,以相對通俗化的手法連續改編拍攝了《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三部古典名著影片,合稱"生命三部曲"。因為這三部影片中裸露鏡頭較多,又採用了較為通俗的娛樂片路線,有的電影學者也稱之為帕索裡尼的"色情三部曲"。對此帕索裡尼本人闡述了自己的創作觀點:"我向觀眾表現的是整個世界,封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情欲極其深刻而狂熱地起著支配一切的作用。……我要推出這個世界並且說:你們可以比較一下,我要向你們表明,我要向你們訴說,我要向你們提醒。" 

《十日談》欲望法則 2007-06-12 

  第一次見到帕索裡尼是《索多瑪120天》,又見帕索裡尼是《十日談》,看過了《索多瑪120天》後,《十日談》可以說溫情而正常了很多。這一次的《十日談》沒有吃屎的畫面,也沒有性虐的鏡頭,更沒有最後慘無人道的行刑。書《十日談》的故事可能大家很熟悉了,十個男女聚在一起十天,每天每人說一個故事,一共一百個故事,表達了民眾追求自由擺脫宗教束縛的渴望。    
  而帕索裡尼的《十日談》,是從書中找出若干個故事組成了一部電影,電影依舊保持了帕索裡尼對性愛大膽描述的風格,如果電影沒有性愛場面變得就不像帕索裡尼的作品了,也枉費了大家對色情大師的期待。不過這次帕索裡尼用一種比較松的方式向大家說故事,通過一個畫師在完成教堂壁畫時,到民眾中尋找生活素材,把一個個故事串起來。故事大多在一些歡笑聲中進行,簡直就是人們在滿足自己的欲望時對宗教的種一嘲笑。    
  電影故事都發生在古老的義大利半島上,一開始就看到一個美麗的少女,把一個男生通過花言巧語認親戚的方式哄騙到家後,少女從男生的身上騙來了錢財,就把男生像小偷一樣趕出了門。這不禁讓人想起古龍大師說過,越漂亮的女人越危險。的確是這樣,男人在美色和熱情所迷惑時,會變得像傻瓜一像好哄騙。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這樣一個欲望法則。    
  修道院中來了一個啞巴園丁,因為一個修女和啞巴發生了性,剩下的九個修女每人也要和啞巴過下一招,這下啞巴不同意了,開口說話了“十個母雞都要一隻公雞,十個男人都喂不飽一個女人,太累了。”修女們起歡呼“瑪瑪咪啞,奇跡出現了,你就留在這,什麼也不用做了。”天天都在對神發誓的修女,在享受過性愛後也變得是修女也瘋狂了。帕索裡尼不單調侃了修女,神父一樣也不放過,讓神父上演了如何把女人變馬的戲法。這些賜奉上帝的人,在性趣勃發時也一樣變得貪婪,揭露教會虛偽的本質。    
  地主發現自己的女兒和男生私會時,表面上很生氣,而心裡很高興,因為此男生的父親是一個更大的地主。地主氣憤的表情下卻急著把女兒嫁給此男生,女兒手中只是抓著男生的小夜鶯,而他手將抓到更多的錢,地主能不高興嗎?他將于一個小地主成為大地主了。這是影片中唯一一對令人羡慕終成眷屬的情侶。    
  而另一家地主的女兒和男僕約會,這個地主的三個兒子不高興了,覺得自己的妹妹和社會低下的男僕發生戀情是不充許的,有辱自家看似高貴的門風,就將男僕殺死埋在了果園裡。這個地主的女兒只能找到死去的男僕將他的頭切下,埋在花盆裡,讓花盛開得更紅。同樣是真心相愛的倆個人只因不同的社會階層,換取的愛情結果卻如此不同。這些都是所謂貴族的虛榮心在作怪。    
  電影中還有很多搞笑的片段,那個一邊偷情一邊賣水缸的婦人,那個臨死前避得就輕懺悔的惡人,那個天天縱欲卻沒有下地獄的哥哥。影片中所有故事都在向大家講述,人都是貪婪的,都是有欲望的,任何的道義神學宗教主義都存在虛假、欺騙性,人活著就是要讓自己快樂,人性不應該被完全的禁錮。《十日談》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66591/

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大師 2007-05-19    
   
  單就思想性的深度以及影響來說,恐怕歐洲很難再有另外一人能出這位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之右了,可以這麼說,現在世界影壇的那些現實主義大師,恐怕難有一人能逃出帕索裡尼的陰影,能超脫他的批判思想的影響。準確的說,我在這裡要談的並不是《十日談》這部電影,而是帕索裡尼這位極富傳奇性的義大利“後新現實主義時代”大師級導演。 
  《十日談》,如果大家中學時學過的歷史知識還沒完全原樣奉獻給老師們的話,那麼剛看題目你們就能夠知道,這是一部改編自中世紀著名作家薄迦丘的同名名著的電影,是帕索裡尼“生命三部曲”系列的開山之作(另兩部為《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這三部作品因為裸露鏡頭大多,所以也有稱“色情三部曲”的)。原著中有一百個故事,帕索裡尼從中精心逃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八個,其中有裝成啞巴居心叵測地混進修道院的男人忽然開口說話,被修女當做是上帝賜給她們的男人批判神職人員偽善的諷刺喜劇;有女人愛上男人而女人的兄長因為兩人社會階層的不符最終殺害男人的愛情悲劇;有女人把自己丈夫騙進酒桶然後就在酒桶旁邊和人通姦的道德批判之作;還有幾個人同時發現寶藏處心積慮想獨吞寶藏最後卻落個同歸於盡的下場對醜陋人性進行最深刻諷刺鞭韃的輕喜劇....在影片裡帕索裡尼向我們展現了中世紀歐洲一幅巨大的世俗風情畫,無論是服飾,語言,面貌,動作,還是風土人情習俗禮儀,這部看似粗糙的影片處處可見導演的匠心獨具,而其對人性劣根性的揭露批判在影片中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深刻,這部片子可以說在其之前的世界影壇是毫無二例的,在其之後的幾十年間也鮮有能與之比肩者。在影片的最後帕索裡尼一反影片之前的寫實主義風格,插入但丁《神曲》中遊歷地獄的那段故事,以誇張的超現實主義手法描寫地獄的煎熬和瘋狂,給人以視覺感官雙層面的無比震撼,藉以對這個時代日益衰敗的人文精神和沒落的世俗道德,同時也是對整個人類的前程命運,表達無比焦慮的擔憂並敲出最為警迫的鐘聲。在片中帕索裡尼採取了最為原始的拍攝手段,採用非職業演員,毫不約束的放任演員的自我表演,進行室外拍攝實地取景,對電影配音不加修飾採用原聲,更談不上配樂;最為打破禁忌的是片中對情色描寫絲毫不加掩飾,採取赤裸裸的白描手法,片中甚至出現對男性生殖器官的特寫鏡頭。這些風格在其之後的系列影片中可謂是愈演愈烈,最後在臨終大作《薩羅》一片達到了顛峰極致,向人類生理道德的最低線發起猛烈進攻。 
  在我們探討理解某一個導演的思想和追求之時,往往不外乎有兩種情況及手段。一種是由外及裡,即先來研究琢磨這個導演的作品,再從作品本身歸納出結論,從而印證導演本身的思想,這在當代影壇有很多實例,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就一直認為與觀眾交流的應該是他的電影,觀眾應該從作品去瞭解導演本身,在他的電影專著《雕刻時光》裡他就曾說到:“電影導演與觀眾接觸的方式乃是電影所特有的....我已經說過,個人的偏見必須隱藏起來:展現個人的偏見也許可能給一部電影帶來立即的議論話題,但其意義亦將局於那種短暫的效用。”而第二種就是由裡及外,你得先瞭解導演本身的思想和信仰,知道他的成長背景,你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導演的作品,毫無疑問帕索裡尼就是這其中最典型者。在他的電影裡,觀眾很明顯就能感覺導演本身的立場和情緒,知道他嚮往追求的是什麼而憎恨的又是什麼。對於無比信仰共產主義的帕索裡尼來說,他的愛憎是很明顯。雖然縱觀帕索裡尼一生,單純的用“共產主義者”一詞來形容恐怕是不儘然的,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始終是站在處於社會最低層遭受那些資產階級無盡壓迫的窮苦人們一邊的,他自己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愛憎。雖然帕索裡尼窮其一生的抨擊物件就是處於社會中上層的小資產階級以及中產階級,但是很不幸的是,他自己就是出身於典型的小資產階級家庭,關於這一點帕索裡尼一直耿耿於懷深以為恥:“我同莫拉維亞和貝爾托魯齊一樣,是個小資產階級分子,也就是說,是個狗屎蛋。”或許帕索裡尼天生註定就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他的出身和他的信仰之間,也體現在其成名之後。他一生最為痛恨的,也是在自己電影竭力批判抨擊的物件就是社會中產階級,然而他所面對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自己拍出來的電影,為他所同情的社會底層人們既沒有條件觀看,也不具備理解的能力,反而成為那些中產階級的消費對象,為自己的敵人所津津樂道。影片《十日談》拍出之後的賣座程度就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那些小資階級對他的電影可謂是趨之若騖,一時竟開時尚之先河,把討論他的電影中那種狂亂惡俗引為時髦。這對帕索裡尼來說,既是始料未及的,也是深以為恥的。在他身上所有的矛盾混合中,恐怕這才是他最根本也是他最為痛苦的。 
  帕索裡尼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及小說家,在上文我已多次提到“矛盾混合體”一詞,縱覽帕索裡尼一生,除此之外的確恐怕很難再找出另外一個比它更準確的詞了,這一點在世界影壇是公認的,每當人們提及他,想到的第一個詞每每就是“矛盾”。上文已說,他出身於義大利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法西斯軍官兼酒徒,而他的母親卻是一個反對墨索里尼的農婦。他自己多次強調自己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年輕時就加入了義大利共產黨,然而49年他卻被意共以“同性戀”為理由將其開除,關於這點他從無怨言,始終以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為豪;自詡是革命左派,在60年代的學生運動中他卻聲明自己是站在員警的一面的,因為在他看來那些所謂的“運動革命”僅是社會小資階層一種毫無目的的茫然衝動,而員警才是“窮苦人的兒子”。他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曾帶來極大的爭議,在早期電影中,他因《軟乳酪》一片被控“瀆神”坐了兩個月的監禁,片子本身也只放映過一次就被永遠禁映,但是很快兩年後他在《馬太福音》一片中又因把基督描述成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以無產階級革命紀錄片的形式來講述聖經故事而獲得天主教電影大獎,但片子卻遭到了當時幾乎所有“進步”左翼分子的強烈抗議。帕索裡尼在其後曾把這部片子和《十日談》類比:“這兩部影片的風格和理念完全無分軒輊──只不過性取代了耶穌基督的位置。” 
  帕索裡尼早期作品多以神話故事和古代傳說為藍本抨擊著庸俗的社會風氣,但在中後期他開始不滿足這種以暗喻的方式進行對抗的手段,開始變為直接攻擊他所憎恨的社會中產階級,《十日談》就是他這類作品的最早範例。在這些影片中,“性”的位置是非常明顯和重要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對現代資本主義強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異化統治的政治抗爭手段。”“身體始終具有革命性,因為它代表了不能被編碼的本質。”(在這一點上他和中國作家王小波十分類似)。在完成“生命三部曲”之後的1975年,帕索裡尼拍攝了他作品裡最為震撼的,在世界影壇也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影片《索多瑪120天》,影片改編自法國臭名昭著的情色作家薩德的同名原著,在片中他以最為暴力血腥的鏡頭將人性中最為黑暗陰影和諱言的一面暴露於普天之下的觀眾面前,將人們禁之若蟬的話題堂而皇之擺上了桌面,片中充滿對扭曲變態事物的特寫鏡頭,其中包括暴力,強姦,雞奸,亂倫,群交甚至吃屎。毫無疑問,影片剛一出來既遭到全世界的抵制,在所有國家無一例外遭禁,但是奇怪的是,這樣一部影片,卻屢屢被人們提及而無法被記憶所遺忘,在那些電影研究者的書裡,這部電影仿佛是一塊橫亙在大道之上的巨大石頭,永遠無法漠視繞過。這部電影也是導演的最終絕響,在這其後萬聖節的前夜,帕索裡尼的傷痕累累的屍體在羅馬的郊外被人發現,消息傳出,整個歐洲文藝界為之震動,他的朋友,學生,以及崇拜者們,其中包括薩特,貝爾托魯奇和羅蘭•巴特等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尊稱他為“聖-皮埃爾•保羅”,而帕索裡尼由此也成為電影史上第一個為之獻身的人。 
  帕索裡尼不僅是一個導演,同時也是一個頗具名氣的詩人和小說家,早在50年代他就曾創作反映他早期在羅馬貧民窟一所中學任職時低層人們生活的小說《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並也涉足劇本,(貝爾托魯奇的處女作《死神》就是出自其手),50年代末他又出版了詩集《葛蘭西之燼》及小說《暴力人生》,使其位居最偉大的當代文學家之列。他因其電影,文學內容不良被起訴達三十餘次,而比他晚輩的電影大師貝爾托魯奇,費裡尼,波羅格尼尼等人就曾深受過他的影響。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57631/

台長: 阿楨
人氣(1,47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伏爾泰:世界百大作家69
此分類上一篇:曹雪芹:世界百大作家67

阿楨
文藝復興:邏輯邪30/66

都已啥時代還在掰文藝復興

屍人不是想復辟古典的文藝
是因人文與人本有同一邏輯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

愛說笑
文藝復興是歐洲理性化關鍵
是中國現代革命學習的對象
教改是改革理性的教育制度
是兩岸後現代噴罵對象
二者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
尤其鄉民憤青糞青噴子那管那麼多
反正亂打亂罵一通誰管有沒有邏輯

這個嘛,廣義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以研究古典語文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並隱含著樂觀主義、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狹義的則是指古典語文的研究和國語運動。只是當時歐洲的國語運動是想將方言提升到與拉丁文同樣精緻層次,而非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古文太精緻故要廢,要用我口說我語的粗俗白話文。

精緻只是說說
粗俗白話文也不算啥
網文更進化到粗暴的外星文
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
不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或者人本的快樂學習
人文只是說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160050
2014-06-10 08:03: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