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4 07:00:00| 人氣1,3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蕭伯納:世界百大作家4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蕭伯納

File:George bernard shaw.jpg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蕭伯納的一生,是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密切關係的一生,他認真研讀過《資本論》,公開聲言他“是一個普通的無產者”,“一個社會主義者”。他主張藝術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其思想深受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及尼采的影響,而且又曾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不過他卻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
  簡介
蕭伯納1856年7月26日,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一個小公務員家裡。他的父親是個沒落貴族,母親鄉紳世家,從小受過嚴格的上等教育。
  蕭伯納年幼時,研究音樂理論的萬達里爾李與他們合租了一幢房子。受這位元研究音樂的鄰居影響,蕭伯納迷戀上了音樂,13歲時,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由於家裡太窮,15歲的蕭伯納不得不輟學。為了維持生活,他進入都柏林的湯森地產公司當學徒。1876年,他的父母離婚。蕭伯納告別了年邁的父親,離開了貧困的故土愛爾蘭,隨母親來到倫敦。年輕的蕭伯納沒有工作,靠母親微薄的薪水維持生活,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稱心的職業,他先在愛迪生電話公司外務部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這家公司倒閉了,別人給他介紹到《大黃蜂》報撰寫音樂評論,可不久這份報刊也停刊了。萬般無奈的蕭伯納想以寫作謀生,但是他並不順利,他接著寫了5部長篇小說,全部被60家出版社拒絕,這令他更加沮喪。在長達九年的時間裡所得的稿酬不過6英鎊,其中5英鎊還是代寫賣藥廣告的報酬。1876~1898年在倫敦從事新聞工作,在《明星報》、《星期六評論》上寫了很多關於音樂和戲劇的評論文章。他在易蔔生影響下,一貫反對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大力宣導和創作以討論社會問題為主旨的“新戲劇”。
  文學道路的坎坷並沒有使蕭伯納灰心喪氣,為了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他更加勤奮的學習和寫作,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還熱心於參加社會活動。但他有一個弱點,就是從小害羞,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這樣怎麼可能被社會承認呢?為了克服這個缺點,蕭伯納參加了一個叫“考求者學會”的辯論會。由於經常當眾與學者們辯論,不久,他就克服了自身的缺點,為了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留起了諷刺家式的髮型,對著鏡子練習怎樣以瀟灑的手勢來加強演說效果。不久,他便以愛爾蘭式的機智幽默贏得了聽眾,很快就成為了一位令人傾倒的演說家。在12年的時間裡,他是靠演講過日子的。他吸取了當初演講從失敗到成功的經驗,堅信自己在文學道路也不會失敗。他鼓勵自己,仍然每日寫一定數量的文章。
  19世紀的英國戲劇一蹶不振,蕭伯納嘲笑它們是迎合低級趣味的“糖果店”,他認為戲劇應該依賴對立思想的衝突和不同意見的辯論來展開。不過,當他聽了評劇家朗誦了易蔔生的劇本《培爾•金特》後,感受到“一刹那間,這位偉大詩人的魔力打開了我的眼睛。”才開始對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安下心來研究易蔔生的劇本,並寫下了《易蔔生主義的精華》一書,這部書在歐洲戲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易蔔生的影響下,蕭伯納看清了戲劇這個武器,不僅能掃蕩英國舞臺的污穢,而且能傾訴自己對這個黑暗現實社會的不滿,於是,他立志要革新英國的戲劇。
  1892年,蕭伯納正式開始創作劇本,他的第一個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其中包括《鰥夫的財產》、《華倫夫人的職業》、《蕩子》三個劇本;第二個戲劇集包含有《武器與人》等4部劇本;第三個戲劇集《為清教徒而寫的戲劇集》包含《魔鬼的門徒》等3個劇本。他的戲劇果真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臺的陰霾狀況,他本人也成為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
  1896年蕭伯納結了婚,婚姻改變了蕭伯納的一些生活習慣,唯一不變的是他對戲劇的熱愛,寫出了《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傷心之家》、《聖女貞德》等大量優秀的作品。
  1925年,蕭伯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把這筆約合8000英鎊的獎金捐作創立英國瑞典文學基金會之用。
  1950年11月2日,蕭伯納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蕭伯納畢生創造幽默,他的墓誌銘雖只有一句話,但恰巧體現了他幽默的風格:“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遲早總會發生的。”[1]
1870年父母分居。在都柏林美以美教會中學畢業,因家境困難,未能升學。
1871年到一家房地產公司當抄寫員,後又充任會計。
1876年移居倫敦母親處,依靠母親生活。想靠寫作生活,沒有成功。
  1879年第一部小說《未成熟》遭到卡普曼荷爾書局審稿人的拒絕。 
  1882年9月,聽了美國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利•喬治的一次演講。從此開始注意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並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 
  1884年改良主義的費邊社成立,蕭伯納參加該社,並成為該組織者之一。發表長篇小說《業餘社會主義者》,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 
  1885年開始寫長篇小說《凱雪爾•拜倫的職業》和《不合理的姻緣》。開始和威廉•阿傑爾合作從事戲劇創作。因沒有取得協調一致,劇本最後擱淺。 
  1888年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邀他參加易蔔生名劇《玩偶之家》的業餘演出。劇評家威廉•阿切爾朗誦易蔔生《培爾•金特》一劇給他聽,蕭伯納開始研易蔔生。 
  1891年發表關於易蔔生戲劇創作的評論《易蔔生主義的精華》。 
  1893年發表關於婦女問題的劇本《蕩子》(又譯《好逑者》)。 
  1894年發表由《鰥夫的房產》、《蕩子》、《華倫夫人的職業》三劇編成蕭伯納第一個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還發表了《武器與人》。 
  1896年完成《難以預料》一劇,觸及資產階級家庭的瓦解問題。 
  1897年《康蒂坦》和《魔鬼的門徒》兩劇發表。《康蒂坦》、《武器與人》、《風雲人物》、《難以預料》四劇組成蕭伯納的第二個戲劇集《愉快的戲劇集》。《魔鬼的門徒》和《布拉斯龐德上尉的轉變》、《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三劇組成蕭伯納第三戲劇集《為清教徒寫的三劇本集》,表達了作者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憤慨。 
  1900年發表《布拉斯龐德上尉的轉變》。 
  1903年發表闡述自然哲學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人與超人——喜劇與哲學》。 
  1907年發表歷史劇《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 
  1908年發表關於家庭和婚姻問題的劇本《結婚》。 
  1910年《貴賤聯姻》、《芳妮的第一個劇本》發表。 
  1914年發表論文《戰爭常識談》,表明自己對戰爭的觀點。 
  1917年寫出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知識份子絕望情緒的劇本《傷心之家》。十月革命發生,蕭伯納是亞歐最早同情和擁護這一革命的進步知識份子代表人物之一。 
  1921年變種的生物戲劇《回到馬修斯拉時代》發表。同年,在英國共產黨理論刊物《勞運月刊》的創刊號上,發表了論文《無產階級專政》。 
  1931年訪問蘇聯,在莫斯科度過七十五壽辰。高爾基寫信向他祝賀,稱頌他是“勇敢的戰士”,還說“你活了一世紀的四分之三,對於人們的保守傾向和庸俗見解用你尖刻的俏皮話給以致命的打擊,不知幾多次了。”回國後,蕭伯納發表演說撰寫文章,讚揚蘇聯人民的卓越成就,並多次公開聲稱未來的世界屬於社會主義。 
  1932年發表劇本《真相畢露》。 
  1933年訪問中國,2月17日到達上海。與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會面。是年,發表最後一部小說《黑女求神記》。 
  1936年發表劇作《意外島上的傻子》、《女百萬富豪》、《日內瓦》、《好國王查理第二治下的黃金時代》。 
  1944年政論書籍《政治指南》發表。 
  1950年11月2日卒於英格蘭東部海瑞福德郡一小村鎮
  思想觀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他一共創作了52部劇本。
蕭伯納于1884年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他是英國著名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政論家、費邊社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蕭伯納在費邊社當了27年的執行委員,1906年至1907年期間是該社的社長。他是許多費邊社小冊子和早期歷史性檔的執筆者,其中以《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等為代表作,收進了由他本人主編的《費邊社會主義論文集》,他也因主編過這本經典性文獻而聞名遐邇。此外他還著有《關於費邊社政策的報告》、《費邊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不可能性》、《百萬富翁的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常識》等。這些論文都被看作是費邊社的重要文件,渲柒著費邊社會主義的色彩。費邊社的領袖們幫助成立了英國工党,費邊社也一直是英國工黨的理論庫。至今,費邊社會主義者仍然活躍在英國的政治舞臺上。
  在藝術上,蕭伯納接受易蔔生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奧斯卡•王爾德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主張。蕭伯納將自己劃歸于易蔔生流派。他主張擯棄以羅曼蒂克、尖銳情景和血淋淋的結局來構築情節的舊式悲劇,堅決反對以巧合、誤會和離奇的情節耗盡觀眾注意力的所謂“佳構劇”,提倡劇本的任務是引起觀眾的思考,情景必須是生活化的。他曾明確提出,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
  愛情觀
蕭伯納說過:“此時此刻在地球上,約有兩萬個人適合當你的人生伴侶,就看你先遇到哪一個,如果在第二個理想伴侶出現之前,你已經跟前一個人發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賴的深層關係,那後者就會變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個人沒有培養出深層關係,感情就容易動搖、變心,直到你與這些理想伴侶候選人的其中一位擁有穩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開始,漂泊的結束。”
  愛上一個人不需要靠努力,只需要靠“際遇”,是上天的安排,但是“持續地愛一個人”就要靠“努力”,在愛情的經營中,順暢運轉的要素就是溝通、體諒、包容與自製 (面臨誘惑有所自製)。有許多人總是被“際遇”所迷惑與苦惱,意念不停、欲念不斷、爭逐不散,而忘了培養經營感情的能力才是幸福的關鍵。所以不要去追問到底誰才是我的Mr.Right,而是問在眼前的伴侶關係中,我能努力到什麼程度、成長到什麼程度,若沒有培養出經營幸福的能力,就算真的Mr.Right出現在你身邊,幸福依然會錯過的,而活在猶豫與遺憾當中,這不就是許多“愛情虛無症”的遭遇與心態嗎?
  戲劇特點
蕭伯納的戲劇最突出的特點是緊密結合現實政治鬥爭,敢於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把剝削階級的醜惡嘴臉暴露在公眾面前。在藝術手法上,他善於通過人物對話和思想感情交鋒來表現性格衝突和主思想。蕭伯納的戲劇性語言尖銳潑辣,充滿機智,妙語警名脫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劇作有:《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武器與人》、《真相畢露》等。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被好萊塢改編為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三十年代初,蕭伯納訪問蘇聯和中國,與高爾基,魯迅結下誠摯友誼。
  職業生涯
  批評
肖成為了批評的藝術,贊助威廉射手,他于1885年加入審查人員的波邁憲報。[ 22 ]在那裡,他寫道:下化名“Corno二Bassetto”(“巴吉度角“)選中,是因為這聽起來歐洲沒人知道什麼是corno二bassetto的。在雜其他期刊,包括戲劇評論(1885-86),角(1885-86),Pall購物中心公報(1885年至1888年),他的署名是“金紫荊星章”。[ 23 ]從1895年到1898年,邵氏他的朋友弗蘭克•哈裡斯“星 期六評論“,在哪個位置,,他競選出色,以取代造物的維多利亞劇院舞臺的現實和虛偽,並認為是戲劇評論家。作為一個評論家,他的收入,他自星期六評論“他的名字眾所周知的作為一個作家,他的文章。
  製作的莎士比亞,蕭伯納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譴責了戲劇性的做法,,編輯莎士比亞的戲劇,往往被削減,以創建“作用版本”的場景。他特別舉行了著名的19世紀的演員亨利•歐文爵士鄙視這種做法,他表示在他的評論:
“在一個真正的共和國的藝術,亨利•歐文爵士ERE這贖他的演技版本在腳手架上。他不只是削減戲劇,他直接把它們撕開。在“辛白林”,他已完全超越了他自己通過手術摘除對歌第三的著名詩句挽歌。一個人會做,會做什麼切尾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或縮短成kitcat委拉斯開茲的飛利浦,使其適合在他家客廳的壁爐架。“
  蕭伯納學者約翰•F•馬修斯歸功於他,因此,與失蹤的兩百年的老傳統的編輯莎士比亞的“一致行動版本”。
  他有一個非常高的方面都愛爾蘭的舞臺劇演員巴里•沙利文的約翰斯頓福布斯羅伯遜的小村莊,但約翰•巴里摩爾的鄙視。巴里摩爾邀請他看他的著 名的“哈姆雷特”的表現,和肖欣然接受,但寫巴里摩爾一個凋謝的一封信,信中他所有,但撕下的性能撕成碎片。更糟的是,肖曾見過的發揮在公司巴里摩爾當時的妻子,但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聲地對她的表現[25]。
  Shaw的音樂批評,從簡短的話的書長度雜文的完美Wagnerite,頌揚了德國作曲家理查•瓦格納的工作。[ 26 ]瓦格納的工作25年組成明鏡環德尼伯龍根,一個巨大的由四部分組成的音樂戲劇來自日爾曼神話的神,巨人,矮人和萊茵河的少女,肖認為這是一個天才的工作,並審查了這一細節。除了 音樂,他認為這是社會進化的工人,帶動“無形的鞭子饑餓”,從他們富裕的主人追求自由的寓言。瓦格納也有社會主義的同情,邵氏仔細點,但沒有這樣的要求對他的巨著。相反,肖貶低勃拉姆斯,嘲笑說:“它只能來自于建立一流的承辦一個德意志安魂曲“。[ 27 ]雖然他在智力上發現勃拉姆斯缺乏,他稱讚他的音樂,說:“...沒有人能聽勃拉姆斯的“自然的話語,最富有的絕對音樂,尤其是在他的房間組成,而欣喜于他的自然的禮物”。在20世紀20年代,他撤回了,調用他的早期仇恨向勃拉姆斯“我唯一的錯誤”。[ 26 ]肖氏著作關於音樂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因為他們是可以理解的平均博學的觀眾成員的一天,從而對比形成鮮明的dourly造作賣弄學問的大多數批評在那個時代。[ 28 ]他的音樂批評已經被收集在Shaw的音樂。[ 29 ]作為一個戲劇評論家的星期六評論,一個後他舉行了1895年至1898年,肖宣導易蔔生的現實主義戲劇反感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公眾。他的影響力的易蔔生主義的精髓,寫於1891年。[2]
  小說
肖寫成功的創作出了五部小說,在1879年和1883年之間開始他的職業生涯。最終,所有被出版了。要列印的第一卡舍爾拜倫的職業“(1886),這是寫於1882年。它齊名的人物,卡瑟爾,一個叛逆的男生無情的母親,逃到澳大利亞,在那裡他成為一個著名的職業拳擊手。他回到英國的一場拳擊比賽,屬於在愛情與博學和富有莉蒂亞•卡魯。肥姐,由純粹的動物磁繪製,最終同意結婚,儘管他們的社會地位的差距。這違反了分寸卡舍爾的高貴血統和繼承的財富與Lydia的unpresaged發現所抵消。與幸福去除這些障礙,這對夫妻平息下來,平淡的家庭生活與肥姐主導;卡舍爾達到一個議會席位。在這部小說中,肖先表達他的信念,即生產力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應該屬於每個人共同的,而不是私人擁有和利用。這本書是寫在當年邵氏第一次聽到這個講座亨利•喬治主張這種改革。
  寫於1883年,一個不合群的社會主義出版於1887年。的故事開始與一個熱鬧的描述學生的滑稽動作在一個女孩的學校,然後改變焦點一個看似笨拙的勞動者誰,它很快發展,是真的一個有錢的紳士在隱藏從他的過於溫柔體貼的妻子。他需要獲得自由婚姻翹課,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他是一個積極的轉換。一旦出現社會主義的主題,它占主導地位的故事,讓抓傷的空閒上層階級的最後一章中,只有足夠的可用空間,並允許從前的女學生,在於其最早到期,結婚合適。
  在1900年和1914年在英國出版的美國藝術家之間的愛,但它是寫於1881年。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上流社會成員之間的閒聊和輕浮的氛圍中,年輕的肖介紹了他對藝術的觀點,浪漫的愛情和婚姻實用性,誠意。他認為,愛和婚姻安頓下來,但真正的天才的藝術家與他們的工作,以適應這種模式太消耗。在小說中是占主導地位的人物傑克•歐文,一個音樂天才,有點瘋了,完全失去了社交禮儀。從一個糟糕的開始,他上升到名氣很大,是遊覽名勝,社會名流,儘管他不懈的生硬。
  肖不屑世襲地位,並宣佈工人貴族的。問題的結婚,作為工會的瑪麗安•林德,一位女士的上層階級,愛德華•康諾利,始終是一個工人,但現在的巨頭,感謝他發明的電動機,使蒸汽引擎過時的例子。婚姻很快惡化,主要是因為瑪麗安無法超越她的社會階層的偏見和限制,因此,無法分享她的丈夫的利益。最後,她跑了一個人誰是她的社會同行,但他證明了自己是個惡棍,放棄了她在走投 無路的情況下。她的丈夫救她,並提供帶她回去,但她擊敗拒絕相信她是不值得肯定的是,她面臨著一個賤民的生活,她的家人和朋友。寫的序言中,肖為49時,表示感謝他的父母在艱苦歲月的支援,他學會了寫字時,包括他早期的生活在倫敦的細節。
  Shaw的第一小說,不成熟,寫於1879年,但是被印在1931年。它涉及不溫不火的戀情,未成年人的不幸和柔和的成功的發展生涯的羅伯特•史密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的倫敦和直言不諱的不可知。在本書中,譴責含酒精的行為是首要的消息,來自肖氏家族的回憶。在書的序言,這是由成熟的肖遲來的出版時間,對此作出了明確。前言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因為它提供了自傳性的細節。[2]
  播放
肖戲劇的文本在本節中提到,當他們寫的和第一次演出中可以找到完整的戲劇和序言的日期。肖於1885年開始生產,“鰥夫的房產”註定在他的第一齣戲在合作與評論家威廉•阿徹,誰提供的結構。阿徹決定,肖可以不寫劇本,所以該專案被放棄。多年以後,肖又試了一次,並於1892年完成的發揮沒有合作。“鰥夫的的的房子,嚴厲抨擊slumlords,首先執行了在倫敦的版稅劇院於1892年12月9日。肖後來他最差的作品之一,但他找到了他的媒介。他的第一個重大的財務上的成功作為一個劇作家理查•曼斯費爾德的美國生產的魔鬼的門 徒“(1897)。他寫了63個劇本,其中大部分全長。
  通常,他的戲劇在倫敦成功地在美國和德國,在他們之前。雖然的倫敦主要生產許多他早期的作品被拖延多年,他們仍然在那裡進行。例子包括夫人。沃倫的職業(1893年),武器和人(1894年),念珠菌(1894)和你永遠無法告訴(1897)。
Shaw的戲劇,像奧斯卡•王爾德,包含精闢幽 默,這是特殊的劇作家的維多利亞時代之間,兩位作者都記得他們的喜劇。但是,Shaw的急智應不掩蓋他的重要作用革命性的英劇。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舞臺已被視為泡沫,感傷娛樂的地方。肖一個論壇考慮 道德,政治和經濟問題,可能是他戲劇藝術的最持久和最重要的貢獻。在這方面,他認為自己的感謝易蔔生,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戲劇,這意味著旨在提高意識,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劇。值得注意的是,“鰥夫的房產”-現實主義流派的一個例子-完成後,肖的朋友,威廉射手翻譯易卜生的戲劇英語,,肖曾寫過的易蔔生主義的精髓。
  肖的經驗和知名度提高,他的戲劇和序言變得更加健談的他主張改革,而削弱了其成功的娛樂。這樣的作品,包括凱撒和埃及豔後(1898年),人與超人“(1903年),芭芭拉少校“(1905)和醫生的困境(1906年),顯示Shaw的成熟的意見,因為他接近50時,他寫道:他們。從1904年到1907年,他的戲劇有其在倫敦的首映式在法院劇院的著名的生產,管理的哈雷威巴克和JE Vedrenne。的第一次,他的新戲到被執行的法院劇院,約翰•布林的其他島(1904年),而不是特別流行的今天,提出了他的名譽在倫敦時,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笑了起來這麼難在一個命令表現,他打破了他的椅子上。
  20世紀10年代,Shaw是一個成熟的劇作家。新的工程,如Fanny的遊戲(1911)和皮格馬利翁(1912年),長期運行在大倫敦觀眾面前。肖允許音樂劇改編的武器的人(1894年),被稱為巧克力戰士(1908年),但他有一個低的德國歌劇的意見。他堅持認為,沒有他的對話,以及所有的字元的名稱被改變,雖然輕歌劇實際上是沿用肖的情節相當密切,特別是保持其反戰的資訊。的工作被證明是非常受歡迎的,會作出肖豐富的他沒有放棄他的特許權使用費,但他覺得這和他的生活,其餘禁止的音樂化他的工作,其中包括擬議弗朗茨•萊哈爾的輕歌劇的基礎上皮格馬利翁。一些他的戲劇形成的音樂劇的基礎後,他的死亡最為著名的音樂我公平的夫人,它被正式改編的電影劇本的電影版的“窈窕淑女”,而不是在原來的階段發揮保持電影的結局,和歌詞作者艾倫傑伊•勒納保持大方塊的Shaw的對話,和人物的名字,不變。
  Shaw的前景被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毫不妥協地反對,儘管招致公眾的憤怒,以及很多朋友。他的第一個完整的長片,戰爭後提出的,大部分是在傷心之家“(1919)。出現了一個新的肖的智慧依然存在,但減少了他對人性的信念。
  1921年,邵氏完成回到瑪土撒拉,他的“Metabiological五經”。大規模,五,發揮工作中的伊甸園開始和結束成千上萬年後的未來,它展示了邵氏的假設,“生命的力量”指導進化走向極致完美的試驗和錯誤。肖宣佈發揮的傑作,但許多批評者不同意。一個良性的的力量指揮進化再次出現在日內瓦(1938年)的主題,其中肖維持人類必須開發,以獲得所需要的智慧自治更長的使用壽命。
其次是聖女貞德(1923年),這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更好的作品,他瑪土撒拉。肖曾長期被視為有關聖女貞德的寫作,她的冊封於1920年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激勵。那場戲是一個國際性的成功,被認為是導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引用稱讚他的作品為“...的理想主義和博愛的標記,其刺激的諷刺往往被注入了一個獨特的詩意美“。這時,總理大臣大衛•勞埃德•喬治考慮建議的王肖的承認,以優異的命令,但這個地方了,而不是給定的JM巴里。肖拒絕爵位的。但直到1946年,在一個非正式的報價優異的順序進行安排的一天:邵氏政府拒絕了,回答說,“擇優錄取”的著作權,只能由歷史的遺作判決。
  在他有生之年為他寫劇本,但他們很少是顯著的,或經常復活了,因為他早期的工作。“蘋果車“(1929)很可能是他這個時代最青睞的工作。後來全長次像太真要善於(1931年),在岩石上(1933),萬花(1935),和日內瓦(1938年)被視為標誌的下降。他的最後一個顯著的發揮,在好國王查理斯•金日,根據聖約翰Ervine,通道肖的主要作品都是平等的。
肖出版的戲劇冗長的序言。這些往往是更多關於肖的戲劇本身的戲劇比解決的問題的意見。通常情況下,他的序言是長於次他們推出。例如,企鵝圖書公司版,他一行動的贈予中,,布蘭科Posnet(1909)有一個67頁的前言29頁的劇本創作。[3]
  主要作品
《卡希爾•拜倫的職業》(Cashel Byron's Profession)
《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s)
《聖女貞德》(Saint Joan)
歷史劇 《賣花女》(Pygmalion)
(1964年改編成電影《窈窕淑女》,當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音樂等八座小金人。)
《魔鬼的門徒》(The Devil's Disciple)
《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
《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
《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
《巴巴拉少校》(Major Barbara)
《蘋果車》(The Apple Cart)
《醫生的兩難選擇》(The Doctor's Dilemma)
《長生》或《千歲人》(Back to Methuselah)
《凱撒和克婁巴特拉》(Caesar and Cleopatra)
  作品介紹
  華倫夫人的職業
《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年)取材于現實生活。華倫夫人出身貧苦,在操了皮肉生涯之後,由於經營有道,發展成為歐洲多個大妓院的老闆。為了不讓女兒薇薇重蹈覆轍,她以嫖資供女兒接受高等教育。當薇薇最終瞭解到母親的苦難經歷後,她諒解了母親的過去,但還是在經濟上和母親決裂,決心依靠自己的勞動獨立生活。本劇描述了主人公人生哲學的形成和性格發展的全過程。這個曾飽受苦難的原本正直的女人,目睹無數從事誠實勞動的婦女瀕於死亡或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便對正直而遭受苦難是否值得產生了懷疑。她的職業雖然卑鄙下賤,但卻給她帶來了財富和體面,因而她從不想放棄這種職業。她認為除了罪惡的行當外,沒有別的什麼可幹,她要靠它發財,她要遵循這個世界的規律並從中取利。劇作者以主人公的尖銳臺詞透視出當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真正關係的內幕。
  匹克梅梁
《匹克梅梁》(1912年)是劇作家的一部最著名的喜劇作品。在此之前,作者已經創作並上演了二十八個劇本,雖然在戲劇界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但卻沒有在觀眾中廣為流行。直到這部喜劇上演,並被拍成電影、上了廣播,他才真正作為喜劇大師贏得了觀眾的普遍接受與歡迎。“匹克梅梁”即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王皮格馬利翁,善雕刻,一次他雕刻了一個少女像,並且愛戀上了這個雕像,愛神受到感動,便給了雕像以生命,使他們二人結為夫婦。劇作家借用這個名字和典故以表示劇中語音學家息金斯和賣花女伊莉莎的關係。息金斯對語音學有著精湛的研究,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在菜市場賣花的窮姑娘伊莉莎有語言天賦,於是將她帶回家中,調教並打扮成一個華麗、高貴而端莊的公爵夫人,讓她在大使夫婦舉行的晚宴和遊園活動中大出風頭而沒有露出破綻來。然而,息金斯是個獨身主義者,不可能與她結婚,而伊莉莎既成不了真正的公爵夫人,又不能再回菜市場賣花,遂被置於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本劇的意義,除了其喜劇效果外,還在於它表現了劇作者的語音天才。蕭伯納是一位元對英語語音有著特殊研究的劇作家,他善於通過人物的口音來表現他們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思想性格。在本劇中,他把鮮為人知的語音學知識及其重要性介紹給了廣大觀眾。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1923年)是蕭伯納創作的唯一一部悲劇。貞德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青年女愛國者,篤信宗教,對王子查理斯十分忠誠。她領導農民群眾擊退英軍對奧爾良的圍攻。但在貢比涅戰爭中,被勃艮第人所俘。她被賣給英國佔領軍後,交付教會法庭審判,誣為女巫,在盧昂廣場處以火刑。貞德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英雄,一個被尊為聖人的傳奇人物,眾多著名作家都以貞德為主人公進行過創作。蕭伯納在閱讀了所有關於描寫貞德的著作之後,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嶄新意義的人物形象。他著重突出了貞德的個人意志,賦予這個人物以現實意義。但他在強調個人意志時,也說明了個人能力的局限性,並且進而認為,人類害怕他們的聖賢和英雄,因此必欲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聖女貞德》是一部內涵極為豐富的作品,它對宗教信仰、婦女問題、社會形態乃至影響歷史發展及個人命運的政治因素等諸多問題都進行了發人深省的討論。貞德這個身著男裝、不談戀愛的新女性形象也為英國舞臺增添了一個成功的現實主義人物。
  蘋果車
《蘋果車》(1929年)是作者後期一部重要作品,劇名出自英國一句成語“打翻蘋果車”,意思是挫敗別人的詭計或陰謀。這是一部作者稱之為“政治狂想曲”的政治鬧劇。執政的工党首相卜羅塔斯與國王馬格納斯相較量,看誰是英國的真正統治者。卜羅塔斯和內閣大臣們向國王發出最後通牒:未經同意,國王不得發表講話或授意報刊寫文章,否則內閣便宣佈解散。國王則聲稱退位,並要作為平民競選下院議員,如果被選進國會,將組織一個政黨,而那時他的剛繼位的兒子很可能叫他組織內閣。首相意識到即使眼下取得權力,將來也會敗在國王手下,於是被迫宣佈取消最後通牒,一切恢復如舊。這個劇本旨在說明,統治集團內部各黨派之間既爭權奪利又妥協勾結,無非是要從國家的財富中為自己奪取更大的份額。因而無論是馬格納斯或卜羅塔斯當政,國家的實質都不會改變,因為他們也不過是被財閥操縱的傀儡而已。劇本明確指出,國家的實際政權掌握在壟斷聯合企業有限公司的手中。
  《鰥夫的房產》
《鰥夫的房產》(1892)一劇指出“可敬”的資產階級以及出自名門的貴族子弟的財富都是依靠剝削城市貧民窟的窮人而聚斂的。
  這是一個沒有正面主人公的劇本。擁有大量房地產的薩托裡阿斯在私生活上規規矩矩,對孩子溫存體貼,但卻無情地壓榨居住在屬於他的貧民窟裡的窮人。他想把女兒白朗琪嫁給與貴族有關係的屈蘭奇,但是屈蘭奇卻突然知道了未來岳父的資本是由榨取貧民窟居民的無數便士積累起來的,因而拒絕了這門婚事。但是屈蘭奇馬上又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真理:他本人是一個把土地抵押給薩托裡阿斯建造房屋的土地所有者,他從同樣不正當的來源中獲得了自己的收入。他屈服了,同薩托裡阿斯達成了有利可圖的交易,同時答應了白朗琪的婚事。
  該劇本題材引發的戲劇上的衝突,揭露了私有制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劇中人物描寫生動、細緻,劇本語言準確地反映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及其相互關係。[1]
  《康蒂妲》
《康蒂妲》(1895)是《快意的戲劇集》中最有詩意且藝術上較為完美的作品。作者運用諷刺藝術深刻地描寫人物的心理特點,並把其納入社會關係的範圍之內。
  該劇以戀愛為題材。幸運的牧師莫瑞爾是個“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和善於運用巧妙的辭令去迷惑聽眾的演說家。然而他的安寧生活突然發生了危機,遭受到具有浪漫主義空想和敏銳洞察力的詩人馬本克的猛烈攻擊。馬本克愛上了牧師的妻子康蒂妲,並且揭露了他的空談毫無意義,康蒂妲也同意詩人的見解,認為丈夫作為“基督教社會主義者”的虛偽之處,在於非但不能用那些空談去改變世界面貌,而且只能在星期天為那些靠剝削賺錢的人的無聊消愁解悶。
  在激烈的爭論中,神經過敏的馬本克與穩健自滿的莫瑞爾都暴露了各自的弱點。馬本克不現實地沉浸於詩一般的夢中,並且因看不起平淡無奇的生活被莫瑞爾所譏笑,而莫瑞爾則被馬本克斥為虛假與偽善,並且開始懷疑康蒂妲的忠實。其結果是善發箴言與教訓的演說家發出了絕望的哭聲,而懦弱善感的青年卻獲得了力量。
  康蒂妲滿懷溫存體貼的母性態度站在弱者一邊,卻還要和被她無情地責備過的、暴露出種種弱點的人共同生活下去。[1]
  《英國佬的另一個島》
《英國佬的另一個島》(1904)以辛辣的語調抨擊了野心勃勃的英國佬對被壓迫的愛爾蘭所實施的皮鞭與甜餅乾的偽善政策。這個劇本是作者在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寫的戲劇中較突出的一部。
  主人公——野心勃勃的英國人博饒本的注意力聚集在他所必須極力予以保護的鄰島上。他認為英國人對芬蘭和馬其頓都負有責任,但是對愛爾蘭的責任是首要的。他以帝國主義托拉斯代理人的身份來到愛爾蘭,掌握了農場主的地契,勾引了當地有財產繼承權的女子,鑽進了議會,並策劃使這個地區的經濟徹底破產。
  博饒本的合夥股東杜依爾是英國化的愛爾蘭人,他所關心的是他的商業利益——它高於國家和他的同胞的利益。他運用種種詭計迫使小農場主破產以擴大自己的生意。
  曾當過牧師的克于指責正是英國掠奪者博饒本和杜依爾之流使愛爾蘭這塊神聖的土地變成恥辱的地方、變成賣國賊之島。克幹夢想著有一個合乎人情的世界,但他看不見實現這個幻想的道路。
  該劇結構緊密,扣人心弦,詼諧的場景與動人的憂鬱場面相互交替。[1]
  《巴巴拉少校》
《巴巴拉少校》(1905)的劇情是表現軍火商安德謝夫和他的女兒巴巴拉之間的衝突。
  安德謝夫是典型的帝國主義時代的商人,此人寡廉鮮恥,貪得無厭。利潤是他的宗教信仰,買進賣出是他的庸俗哲學。他向交戰雙方供應軍火,在血腥的戰爭中依靠剝削工人獲得了大量利潤。他以5千鎊捐款收買救世軍,預防他所懼怕的革命。
  巴巴拉是慈善機構——救世軍的少校,她是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她原想做“靈魂救主”,專心致志地從事宗教和慈善活動,後來發現救世軍是靠軍火大王——她的父親和威士忌酒大王鮑吉爾的施捨存在的,資本主義世界沒有乾淨的地方,也沒有乾淨的錢,她的幻想破滅了,與救世軍斷絕了關係。然而最終她又在父親和鮑吉爾面前屈服了,她說棄絕鮑吉爾和安德謝夫,就等於棄絕生活。她的情人——詩人柯森斯過去抨擊軍火大王,現在也徹底妥協了,他成為安德謝夫的夥伴和其“死亡工廠”的繼承人,和巴巴拉一起搬到安德謝夫的工人材去居住。
  作者一方面揭露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一方面又指望用和平方法能改良資本主義社會。絕望情緒加強了他創作上的批評傾向,但幻想與謬誤卻使這種批評不夠尖銳。[1]
  影響中國
20世紀初,為了適應文學革命的要求,易卜生、史特林堡、肖伯納等的劇作在當時得到了比較系統的翻譯引進,許多進步青年又受到“民主與科學”思潮的激蕩,便以反對中國傳統戲劇和已經商業化了的“文明新戲”、提倡“愛美劇”(注:“愛美”原系英文Amateur的音譯,意為業餘的,“愛美劇”指業餘演劇)為口號,組成了戲劇研究機構和業餘話劇團體,通過辦報刊和小型演出,積極地推動了已趨消沉的話劇運動。在當時,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就深受肖伯納戲劇的影響。
  一九二一年,肖伯納的話劇《華倫夫人之職業》在中國演出,這是提倡“西洋派”戲劇的一次重要舞臺實踐,但這次演出活動遭遇到了失敗。
失敗的原因,除了演員的照本宣科,以及其他演出上種種破綻以外,也由於新的話劇運動還沒有在陳陳相因的社會裡紮根,話劇的宣導者還存在著脫離群眾和民族特點的嚴重的傾向。
  《華倫夫人之職業》上演的失敗在中國引起了關於“戲劇職業化”與“非職業化”的一場討論。這個在前一時期已為戲劇工作者感覺到的問題,這次被強烈地提了出來。不少人認為戲劇職業化就是戲劇商品化,資本家的控制約束了戲劇工作者的創造,因而也阻礙了藝術事業的發展。經過這次討論,提倡“愛美劇”的口號得到了明確的肯定。[4]
  中國學生
蕭伯納的中國學生是著名導演黃佐臨先生。
黃佐臨 (1906年10月24日-1994年6月1日)
原名黃作霖。祖籍廣東番禹,生於天津。1925年赴英攻讀商科,開始涉足戲劇,曾從師于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1935年與夫人金韻之(丹尼)再度赴英,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莎士比亞,並在倫敦戲劇學館學習導演。1937年抗戰爆發後回國。先在重慶國立劇專任教,後到上海從事演劇事業,並創建“苦幹劇團”。導演《夜店》、《樑上君子》等話劇。劇團解散後,一度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和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1946年參與創建文華影片公司。1947年在文華影業公司任導演,執導諷刺喜劇片《假鳳虛凰》,後又導演《夜店》、《腐蝕》等影片。
1950年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兼上海電影局顧問,同時從事戲劇、電影導演,並研究布萊希特等人的戲劇理論,其論著《漫談戲劇觀》在戲劇界有廣泛影響。1950年參與創建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先後擔任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長達四十四年。
黃佐臨在近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共導演了話劇、電影百餘部,為戲劇和電影事業培養了幾代骨幹才。
1962年,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寫意戲劇觀”,宣導創立中國當代的、民族的、科學的演劇體系。他身體力行,為實現這一理想勤奮工作至晚年,為中國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臺灣出版
藍文海/譯,《人與超人》,臺北市:啟明書局,1951年。
顧帆/譯,《蕭伯納情書》,臺北市:文友,1956年。
譯者不詳,《蕭伯納情書》,臺北市:啟明書局,1956年。
元鑫/譯,《魔鬼的門徒》,臺北市:新興,1957年。
啟明書編譯所/編譯,《人與超人》,臺北市:啟明書局,1957年。
譯者不詳,《聖女貞德》,臺北市:三一劇藝社,1964年。
胡仁源/譯,《千歲人》,臺北市:臺灣商務,1965年。
林語堂/譯,《賣花女(英漢對照)》,台南市:開山書店,1967年。
倜然/譯,《黑女尋神記》,台南市:開山,1968年。
蔡進松/譯,《蕭伯納戲劇選集》,臺北市:驚聲文物供應社,1970年。
俞樹清/譯,《蕭伯納書信》,臺北市:正文出版,1970年。
林語堂/譯,《賣花女》,臺北市:華貿出版,1976年。
中國文化學院戲劇學系影劇組/編,《人與超人》,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戲劇學系影劇組,1976年。 (非賣品)
中國文化學院戲劇學系影劇組/編,《賣花女》,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戲劇學系影劇組,1976年。 (非賣品)
陳蒼多/譯,《蕭伯納趣談婚姻》,台南市:德華,1977年。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 編譯,《蕭伯納/戴麗達》,臺北市:九五文化出版,1981年。
黃嘉德/譯,《蕭伯納情書》,台南市:大孚書局,1982年。
顏元叔/主編,《蕭伯納戲劇選集》,臺北市:驚聲文物,1984年。
陳惠華、吳潛誠/譯,《人與超人、聖女貞德》,臺北市:遠景出版,1987年第6版。
英若誠/譯,《芭芭拉少校》,臺北市:書林,2003年。
林筱青、曾文英/譯,《尼貝龍根的指環:完美的華格納》,臺北市:高談文化,2003年。
林筱青、曹文英/譯,《華格納寓言:揭開《尼貝龍根指環》的面紗》,臺北縣新店市:高談文化,2000年。
  大陸出版
《賣花女》(選評),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年。
《蕭翁談樂:蕭伯納音樂散文評論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蕭伯納戲劇選》,作家出版社,2006年。
《華倫夫人的職業:蕭伯納劇作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聖女貞德》(中英對照),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該書附有光碟。
《以子為父》,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
  相關書籍
倪平/編,《蕭伯納與中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沈謙/著,《林語堂與蕭伯納─看文人妙語生花(增訂版)》,九歌出版社,2005年。
佛蘭克‧赫裡斯(愛爾蘭人)/著,《蕭伯納傳》,團結出版社,2006年。
邢建榕,《外國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文匯出版社,2009年。[6]
http://baike.baidu.com/view/52368.htm

賣花女  維基百科

《賣花女》,原名《皮革馬利翁》(Pygmalion) 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皮革馬利翁原是羅馬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家的名字,一生不愛女色,卻愛上了自己刻的雕像。這尊雕像令他魂牽夢縈,最後他去請求維納斯女神成全。維納斯讓皮革馬利翁用手碰觸雕像,雕像變成了一位活生生的美貌女子。皮革馬利翁相當高興,給她取名伽拉忒婭 (Galatea),並帶她去感謝維納斯。蕭伯納以這個故事為藍本,以賣花女一劇表現出皮格馬利翁和伽拉忒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本劇曾於1938年翻拍成黑白電影,由 Wendy Hiller 飾演賣花女伊萊莎•杜立德 (Eliza Doolittle),萊斯利•霍華德飾演語音學教授亨利•希金斯 (Henry Higgins)。1956年,此劇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由朱莉•安德魯斯 (Julie Andrews)飾演伊萊莎,Rex Harrison 飾演希金斯教授。1964年,音樂劇拍成同名電影,改由奧黛麗•赫本飾演伊萊莎。
  故事大綱
第一幕
安斯佛西爾太太 (Mrs Eynsford-Hill) 和女兒克拉拉 (Clara) 正在聖保羅教堂外等待兒子弗雷迪 (Freddy),豈料弗雷迪冒冒失失的撞到了賣花女伊萊莎。像伊萊莎那樣中下階級的市井小民,說起英語來有一種特殊的考克尼腔。語音學家亨利希金斯偷偷記下伊萊莎說話的腔調,並宣稱自己能在六個月內矯正伊萊莎的發音,將她訓練成一位淑女。弗雷迪在計程車裡等家人,但是安斯佛西爾太太和克拉拉卻搭上了公車。伊萊莎於是和弗雷迪坐同一班計程車回家。
第二幕
希金斯在前幕認識的上校平克林 (Colonel Pickering) 在位於溫普街 (Womple Street) 的家裡。伊萊莎到希金斯府上,希望他能矯正自己的發音,以開花店自力更生,不用再到街上賣花。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伊萊莎和弗雷迪偷偷逃走,希金斯和平克林報警找人。伊萊莎與弗雷迪來到希金斯太太的住處,希金斯和平克林也找到了這裡。希金斯太太命令僕人暫時把伊萊莎和弗雷迪藏起來。希金斯氣得暴跳如雷,向母親說明伊萊莎不知去向。這時,已變成中產階級的杜立德先生來向他訴說自己不快樂的生活,還有他又要再婚的事。不久希金斯太太終於讓伊萊莎出來,和父親交談幾句後,所有人都離開,只剩下伊萊莎和希金斯兩人。此時的伊萊莎和過去已大大不同,反而不知將來該何去何從 (一口標準英語和同行之間好似沒落的貴族,但是在某些貴族的眼裡,她還是賣花女出身。)。她頻頻問希金斯該怎麼做,希金斯只是認為她可以再回去賣花。這時伊萊莎終於把她對希金斯的不滿說了出來,並宣布自己將與弗雷迪結婚,教授語音學,希金斯氣得七竅生煙。希金斯太太備好馬車,要參加杜立德先生的婚禮,問伊萊莎準備好沒有。希金斯又要求伊萊莎幫他跑腿,伊萊莎丟下一句「你自己去買!(Buy them yourself.)」[1]隨即出去。
  電影版結局
由於原版《賣花女》結局裡伊萊莎並未和希金斯在一起,不符合觀眾期望,蕭伯納又在劇本後補述安排這種結局的原因,說明伊萊莎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以及伊萊莎和弗雷迪可能發生的問題。電影版《賣花女》讓伊來莎再度回到希金斯身邊,但是希金斯只說了一句:「伊萊莎,我的拖鞋死到哪去了?」後來音樂劇《窈窕淑女》,甚至其音樂劇電影版本,都沿用這個結局。
  註釋
1另一版本為伊萊莎說了一段話,告訴希金斯「如果沒有我,你會變得怎樣,我很難想像!(What you can do without me I cannot imagin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3%A3%E8%8A%B1%E5%A5%B3_(%E6%88%B2%E5%8A%87)

故事結局分析法  2009-07-12 

  先說一下背景故事:Pygmalion是奧維德的變形記裡的一個厭惡女性者,不過他倒不是玻璃,而是一個對女性有著美好幻想的藝術家(電影豆瓣評論中說他是賽普勒斯國王貌似是。。。不確切的。他是賽普勒斯人沒錯但應該不是國王)。有天他愛上了自己做的一尊非常完美的女人雕像,就跑去求維納斯賜給他一個那樣的真人。毫無疑問,等他回來後就用一個吻喚醒了絕世無雙的Galatea~ 
  (我從小就很愛這個故事喲,所以一直畫帥哥來著,等我哪天也感天動地功德圓滿了~~~哦哈哈~)    
  讀了兩個小時,沒有很深的內容。可以學習之處:1)一些機智的小對話2)大括弧在人物對話中的新式用法    
  人物設定: 
  Higgins是個玩世不恭的語音學家;一個驕傲的學者,對人類沒興趣,對女人沒興趣,只把他們當成實驗對象(哼哼你們都是我的小白鼠)    
  Eliza是個冒著傻氣的賣花女,即便到最後她在Higgins的調教下變得言談得體舉止優雅,可還是沒什麼高明的見解,而且很歇斯底里(好吧我承認我有偏見)    
  Higgins的老媽很厲害,我最欣賞了!    
  Pickering麼,莫名的配角...    
  Eliza的老爸讓我想起David Copperfield裡的Uriah Heep來(幻覺,請無視)    
  精彩之處: 
  這本書沒有結局,也正因如此,它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最後的"sequel"!它分析了為什麼Higgins和Eliza最終不會走到一起。儘管我們內心都有這樣的浪漫小幻想(We all have private imaginations of that sort),然而在現實中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就像Galatea活過來之後愛上Pygmalion一樣,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更重要的是,男人根本沒有權利去改造女人。    
  結論:Geroge Bernard Shaw既鄙視女性,又是個女權主義者,真是很矛盾呀~~~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134350/

修養 /智慧/美貌 2010-07-10 

  看張愛玲的“流言”,“談跳舞”那篇文章談到肖伯納的“長生(Back to Methuselah)”,非常非常感興趣,於是去圖書館找肖伯納的書,可惜很少。“匹克梅梁”可以說是最出名的了,聽錢鍾書談過,又改編成了電影窈窕淑女,讓赫本來演。 
  看了便停不下來,被深深的吸引,很久沒有這麼有興致的讀完一個故事了(甚至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有時也不是受興趣驅使,而是受想讀完的慾望驅使) 。 
  想起某個節目或是電影裡,問一個男人對女人最看重是什麼:智慧,美貌還是修養。當時我的答案是智慧,而那個人給的答案是修養。自己又想了下,覺得用智慧這種天生基因決定的東西來評價一個人有點不公平,只有修養才真是決定一個人高低的標準吧。但是看了這個戲劇,原來修養只是這麼簡單的事,這麼容易修煉,upper class和lower class的區別就這麼簡單被修正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431065/

賣花女 Pygmalion (1938)


導演: 安東尼•阿斯奎斯 / 萊斯利•霍華德
編劇: Anatole de Grunwald / Cecil Lewis / 蕭伯納
主演: 萊斯利•霍華德 / 溫蒂•希勒
  劇情簡介
  伊利莎(溫蒂•希勒Wendy Hiller 飾)是倫敦街頭的賣花女。她相貌清麗,可惜家境貧寒,滿口鄉音。她叫賣鮮花的聲音飄蕩在街頭,甜美動聽,傳到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Leslie Howard 萊斯利•霍華德 飾)那裡。教授非常歡喜,覺得伊利莎是個可塑之材。 
  伊利莎覺得這是個改變命運的好機會,於是找到希金斯。皮克林是希金斯(Scott Sunderland 史葛特•桑德蘭飾)朋友,他暗中打賭,如果希金斯能把伊利莎調教成貴婦出席半年後的宴會,那麼培養費就由他承擔。 
  從每一個發音開始糾正,專業的訓練讓伊利莎慢慢脫胎換骨。然而伊利莎得知自己只是一個賭注時,抑制不住失望和氣憤……

蕭伯納欽定版本  2008-01-23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相傳,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歡一人獨居,擅長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他天天與雕像依伴,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愛和癡情所感動,從架子上走下來,變成了真人。皮格馬利翁娶了少女為妻。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以上面這段傳說為原型創作了同名社會諷刺劇,通過描寫教授如何訓練一名貧苦賣花女並最終成功被上流社會所認可的故事,抨擊當時英國的腐朽保守的等級意識。而後來的好萊塢據此翻拍的《窈窕淑女》,則被普別認為沒有很好的表現出原著中的諷刺元素。但是不是因此就足以作為否定庫克和赫本版本的理由呢?似乎還有討論的空間。    
  倫敦的某音樂廳外,眾人因避雨而暫時聚攏在一起。期間,因賣花女的一句貌似不禮貌的稱呼產生小小的爭執,並由此引出了本片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語音學教授希金斯。一番喜劇式唇槍舌劍之後,教授做出了一個在他的剛剛結識好友上校匹克文看來不可能完成的決定:要在三個月內,訓練這位元發音醜陋,語言低俗的賣花女,並使其最終進入上流社會的公眾場合而被接受。    
  在表現教授訓練賣花女的過程時,導演巧妙的借助演員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相互之間鏡頭位置的反差對比,輔助以一盞大號聚光燈,製造出了類似于員警在刑訊逼供的效果。非常有趣。同時,它也是本片中唯一沒有用語言來製造笑料的場景。    
  賣花女的學期初考是要在教授母親家中會見幾位體面的客人。由於怕這位學生不慎露出馬腳,教授要求她在眾人面前只談兩件事情:天氣和健康。而也賣花女也的確信守了諾言,沒有談及其他。但這卻不妨礙本次會面成為她的滔滔不絕的個人秀。其中因自造俚語而導致聽眾的理解障礙,以及對因流感問題而引發的夫妻相處和酗酒之間的獨特而“辨證”關係等對白,都極具喜劇效果。它應該是女主角的扮演者溫蒂希勒在本片中表演最出彩的段落。她憑藉此片獲得了1938年OSCAR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而對於後面的宴會大考段落,個人卻不是很滿意。坦白的說,我沒看過後來根據同一題材改編的好萊塢經典歌舞劇《窈窕淑女》。但是卻看過在內容上有幾分近似的,同樣是奧黛麗赫本主演,同樣表現小鴨變天鵝的《龍鳳配》。在那部影片中,霍頓扮演的富家花花公子哥一開始對於赫本扮演的,馬尾辮連衣裙的鄰家女孩打扮的司機女兒並沒有太多留意和好感。可當後來赫本從巴黎學成歸來並換了一套時尚裝束後,他偶見之下便驚為天人。其實以赫本當時的年紀、清純及可愛,是無需用衣著來修飾的。她本身的氣質和魅力也是衣著難以掩蓋的。所以赫頓的這種態度突變,可以認為是編導刻意安排的。它在某種程度上,缺乏觀眾的認同感。而相似的問題也發生在本片當中。女主人公,倫敦街頭的窮苦賣花女的精彩段落反而是在變化之前。蹩腳的發言、粗俗的舉止,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英國式的喜劇效果,被溫蒂希勒表演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相反,到了教授調教成功,賣花女亮相舞會並迷倒眾人的橋段,故事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也就是說溫蒂塔勒遇到了與赫本在《龍鳳配》中的性質相同,但過程卻是完全相反的問題。這顯然是由於,希勒雖是個很有特點也很會表演的女演員,但卻絕對不夠漂亮、清純、可愛。於是使得豪門貴族對其驚豔不已的情節設計缺乏說服力。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結論:演員當然可以嘗試不同的角色。但是其個人的氣質、魅力是很難被通過所謂的表演而被刻意壓制的。特別是女演員。因此,類似醜小鴨便天鵝的故事模式一旦被電影具象化,一旦需要由同一個女演員分別飾演幾乎截然不同的兩個角色的時候,便比較容易造成觀眾認同感的缺失。 
  關於影片的結尾,據說蕭伯納本人並沒有讓這對奇異師生陷入愛河的初衷。在他的附錄中,女主人公是嫁了出去,並開了一家花店。但是她對教授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減低。不過,對於這段情節的描述,蕭大師沒有加入任何人物對白。而從實際效果上看,包括本片在內的所有改編版本所採用這個相對輕鬆和諧結局,似乎與這部作品的整體基調更為統一。而考慮到蕭伯納本人也是本片的編劇,所以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大師對於故事結構的自我修正?無論如何,追求大團圓結局的做法,都不能籠統的歸咎于向商業世俗低頭。具體案例還要具體分析,才是客觀正確的態度。 
  本片的故事情節,除了被好萊塢翻拍為《窈窕淑女》之外,還受到了其他另類電影導演的青睞。70年代,情色片(也許頭兩個字倒過來更合適)導演Radley Metzger將其改編為《貝多芬小姐的啟蒙》。片中,女主角所面臨的艱巨挑戰不再是純正的英語發音,而是各種性技巧。而最終他與“教授”的關係發展也不再是單純停留於情感糾葛,而是上升到了…可想而知會是什麼情節。導演在次過程中的各種喜劇手法運用由於有了“性”的參與而顯得怪誕有趣。此片被很多人認為是史上最好的A片之一。不過可惜隨著之後不久家庭錄影帶的大量普及,和由此引發的對A片電影市場的蠶食,這一領域那原本就不多的奇思妙想被徹底扼殺。經典喜劇A片令人遺憾地就此絕跡。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88222/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導演: 喬治•庫克
編劇: 艾倫•傑伊•勒納
主演: 奧黛麗•赫本 / 雷克斯•哈里森 / 斯坦利•霍洛威 / 傑瑞米•佈雷特 / Wilfrid Hyde-White
  劇情簡介
  第三十七屆(6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窈窕淑女》獲十三項提名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片攝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最佳改編音樂八項大獎。 
  賣花女伊莉莎.杜利特爾,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乖巧,但出身寒微,家境貧寒。她每天到街頭叫賣鮮花,賺點錢補貼家用。一天,伊莉莎低俗的嗓音引起了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教授誇口只要經過他的訓練,賣花女也可以成為貴夫人。伊莉莎覺得教授說的話對她是一個機會,就主動上門請求教授訓練她。教授的朋友皮克林和他打賭,如果讓伊莉莎以貴夫人的身份出席6個月後將舉辦的大使遊園會而不被人識破真相,那麼皮克林願意承擔一切試驗費用和伊莉莎的學費,這激起了教授的鬥志,希金斯欣然接受了挑戰。他是不甘示弱的,他從最基本的字母發音開始教起。希金斯是個精力旺盛和講究科學的學者,對每一感興趣件事都能廢寢忘食。他胸懷坦蕩、絲毫不懷任何惡意,但他又象孩子一樣,毫不顧及他人的感情,對伊莉莎嚴加訓練。 
  有一次,希金斯帶伊莉莎去參加母親的家宴時,年輕的紳士弗雷迪被伊莉莎的美貌和談吐自若的神情深深打動,一見傾心,竟然絲毫也認不出她就是曾經在雨中向他叫賣的骯髒的賣花姑娘不。希金斯已經40多歲,還未結婚,他從來看不上年輕姑娘,可現在在生活上竟然離不開伊莉莎了。他的衣服飲食和約會安排,全憑伊莉莎照料。
  然而使伊莉莎氣惱的是希金斯簡單粗暴的脾氣。他教她溫文爾雅的用語,卻從不用溫文爾雅的態度對待她。
  6個月後,希金斯滿懷信心地帶伊莉莎和皮克林一起出席希臘大使舉辦的招待會。伊莉莎是以皮克林上校的養女的身份參加這次大使的招待會的,她全力以赴,談笑自若,風度翩翩,光彩照人。當她出現在大家面前時,人們停止了交談,欣賞著她令人傾倒的儀態。她的待人接物圓熟而老練,而又恰到好處,希金斯的第一個學生尼波姆克用盡看家本領與伊莉莎周旋,卻被伊莉莎弄得暈頭轉向,失敗而歸,希金斯成功了。 
  但當回到家裡後,由於希金斯無視疲憊不堪的伊莉莎的存在,而是只顧和朋友慶祝打賭的成功,伊莉莎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委屈之下,憤然離開了希金斯的家。她在門口遇到了癡情的弗雷迪-他每天晚上都來到伊莉莎窗下徘徊,默默地關注著伊莉莎,伊莉莎為他的癡心感動。 
  雖然希金斯態度暴躁,然而卻是真情實意地對待伊莉莎,在伊莉莎賭氣出走之後因此而十分苦悶,他到母親家找她,兩人卻又吵了一架。伊莉莎表示要嫁給弗雷迪,希金斯既驚訝又生氣,憤然離去。但是回家途中卻又不可抑制地想起伊莉莎,當他一人在家中聽著當初伊莉莎的錄音時,伊莉莎回來了!她還是愛著希金斯!

我那該死的拖鞋在哪裡?  2009-09-19 

  雖然本片被奉為經典之作,並且大概是赫本女士演藝生涯中最後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是從忠實原著的角度上看,此片更加的好萊塢和商業化,與蕭伯納的劇作出入甚多。    
  三十年代版本的男女主角雖然不那麼漂亮,但是卻深得原著的精神,尤其是那種英國式的幽默和淳樸在黑白影像的襯托下極其符合蕭伯納的調侃和犀利風格。故事講的很老實,卻也缺乏動人的色彩,尤其是女主角似乎是太普通了,以至於我們不敢相信她會突然在短期修煉之後的蛻變,因為那個老派的英國女演員畢竟在穿上了優雅的長裙之後還是那麼平庸。倒是霍華德扮演的古板教授非常精彩,很符合原著的人物特點。    
  實際上,30版本與60版本最大的區別就是究竟誰才是影片,也就是一出皮格米良故事中的主角。 
  伊麗莎還是教授。    
  按照蕭伯納本人的設想,賣花姑娘在發現了自己被充當了賭注之後憤然出走,做了一個職業女性。而兩部影片的結局都是以她重新回到教授身邊作為結尾。 
  女權主義者會說這是本質的區別。 
  從傳統的角度或者作為純粹的觀眾,都希望女人回到男人的身邊,這種結局即使在今天也是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 
  這個結尾是溫馨的,但是也有點讓人唏噓,畢竟教授得到了一個廉價的女僕和妻子,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合乎情理的解釋。 
  因此在30版本中,主角是男人。 
  男人是故事和影片的焦點,女人是陪襯。所以在看這個版本的電影時,我們很明顯的被暗示,這是一個男人征服女人的故事。一個與莎士比亞的馴悍記有著微妙契合的作品。    
  但是在60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是女人。 
  喬治顧柯是美國電影界的皮格米良。 
  他的電影是塑造女神的,凱瑟林赫本,英格麗褒曼,費文麗,瓊克勞馥,在他的鏡頭下是神采奕奕的銀幕女神,他瞭解女人,欣賞女人,讚美女人,他是一個真正懂得女性心理的大師。 
  所以在他的電影裡,女人才是主角,即便他喜歡在這些女人身邊安排氣質穩重成熟的男演員作為護花使者,可是女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由於這個原因,蓋勃才使製片人中途解雇了他,換上了弗來明來指導亂世佳人,為的是不讓費文麗的光彩蓋過自己。    
  當然,本片的主角是奧黛麗赫本。 
  是伊麗莎。 
  豔麗的色彩,華美的服飾,輕快的場景,都是為了突顯一個即將誕生的女神。    
  赫本固然是美麗而優雅的,但是這個特點使她對於賣花女的詮釋有所欠缺。我更相信朱麗比她更適合。 
  因為赫本實在缺乏真正的底層女人的氣質。 
  作為一個破落貴族家庭出身的女人,赫本是始終屬於她出身的那個上流社會的,她畢生尊奉的也是這個階層的法則。她只選擇那些優雅,有教養的紳士做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她的品位一向是歐美上流社會的風向標,和甘迺迪夫人一樣,她是真正的貴夫人,即使她穿著女僕的衣服也掩蓋不住她天成的雅致。 
  而伊麗莎是粗俗的,下層的女孩,即使她通過學習獲得了晉身上流社會的鑰匙,骨子裡還是個平民女孩。 
  只不過她從中獲得了一個知識份子男人的愛慕。    
  赫本就是赫本,只有她才可以穿著貴族風範的比頓設計那華麗而誇張的服裝而不顯得庸俗,假如換了朱麗,就像是個小丑了。 
  我們看的,喜歡的不是伊麗莎,是可愛的奧黛麗。 
  她的電影永遠首先是時尚教材,其次是愛情故事,最後附帶著有一點藝術性。    
  雷克斯哈裡斯的眼睛總讓我想起我曾經遇到的一個男人的眼睛。 
  那種只有老練成熟的男人才有的犀利,幽默,看透一切,帶著嘲諷而絕不低俗的眼神。 
  在這樣的眼睛注視下,女人往往會摘下一切偽裝,變成一個小姑娘,在他面前不知所措。 
  至少我在這種眼神的注視下是不敢任性和撒謊的。 
  那眼睛似乎在說,別在我這裡使女人那一套,我可不吃這個。 
  雷克斯就是王。 
  他也只扮演王者。 
  他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王者的氣派,二戰時期的軍旅生涯又給他憑添了一種在威嚴之下的理性的風度,所以他扮演的教授不太象個古板的書生,我們腦海裡那種脆弱搖擺的英國男人,而是出場就可以有震撼力的配劍貴族。雖然他在這奢華的美國電影裡也是又唱又跳,把自己的幽默發揮到了及至,但是他那男子漢的氣派確實不能和霍華德的文質彬彬相提並論。可以說,他這種不怒自威的氣質為影片做了有益的平衡,不但平衡了赫本已見衰老的容貌,而且沖淡了影片的輕佻氣氛,減少了女性特色。    
  其實教授對伊麗莎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妒忌和習慣的混合。男人對女人的感情裡,假如沒有了妒忌就不是真正的愛,虛榮與妒忌是男人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象幻想和依賴是女人的愛情一樣。    
  一個女人可以由男人來塑造,而且多半這女人會因為感激而愛上這男人,可是女人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男人的。 
  一個女人所犯的眾多錯誤之一就是試圖改變男人。 
  男人可以經由女人而成長,可是他會在成長之後拋棄那個女人。 
  女學生可以愛上男老師,可是男學生只是由老女教師來誘惑的。 
  前者很多時候是窗外的愛情故事,而後者經常是一樁醜聞。 
  所以無論在現實還是藝術中,男人塑造女人是可以為人們接受的,而女人塑造男人總是很詭異和無奈。 
  奧斯丁的達西先生永遠在她的書裡,他永遠變不成真人走下來。 
  男人可以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而女人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    
  許多女人責怪伊麗莎留下的結尾,而且對影片中最後一幕教授最後的臺詞很不滿意,認為這是十足的大男人思想。 
  我 覺得女人無非兩種,一種是找父親,一種是找兒子。反正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男性。 
  找父親型的女人可塑性很大,她們是服從男人的權威的,她們願意在這種令人不自由但是卻有安全感的關係中自得其樂,願意讓男人來塑造自己,成為他們的保姆和女伴。她是崇拜男人才可以愛上男人的。
  假如這種崇拜消失了,她就不再愛他。 
  所以做這種女人的丈夫,要象希金斯一樣永遠處於支配的地位,保持一種讓女人琢磨不透卻又因為這種神秘和權威賦予的安全感而依賴自己。 
  而找兒子型的女人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支配男人,做家庭的女王。一切包辦,把男人變成百無一用的廢物。她們通常很能幹,裡裡外外一把手,從男人內褲的顏色到領帶的圖案,從家產紛爭到公司的人事,她都要插手。她只有在這種勞碌中才有一種成就感,把丈夫和兒子都變成乖寶寶,把自己變成老母雞。她的野心就是塑造男人。 
  不過結果通常不怎麼好,丈夫和兒子都煩她,卻也因為離不了她而更恨他。她最後經常是很孤獨的。   
  在男人和女人的關係中,有趣的是兩者是自說自話,要麼就是一邊倒。真正的要形成一種徹底的平等溝通關係幾乎是癡人說夢。    
  在網上看到一個調查,結果是大部分男人居然說自己最欣賞的依舊是善良,美麗和賢慧的女人,最討厭的居然是有個性的女人。 
  當今社會據說已經是男女平等了,似乎女人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可是男人的骨子裡居然還是這樣的守舊,真是讓人懷疑女性解放的結局了。    
  我的拖鞋在哪裡? 
  我的襪子在哪裡? 
  交電費的卡在哪裡? 
  他永遠不知道這些東西在哪裡。 
  不是不能不知道,是故意不知道,因為你這個女僕才應該知道。    
  窈窕淑女,美麗的女僕。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59051/

看電影之前是不是應該看看肖伯納的劇本呢  2007-06-02 

  我知道窈窕淑女的大致劇情,在我開始喜歡老電影的時候,尚沒有影碟這玩意,於是我把肖伯納的劇本當作課外讀物。應該說肖伯納的劇本滿是諷刺,教授是被諷刺物件,作者諷刺的是那個時代所謂的上流社會精神。這個戲劇劇本是出色的,只是被改編為音樂劇後,削弱了諷刺內涵,大家更注意的變成了音樂
  當音樂劇搬上銀幕,因為赫本,觀眾甚至連音樂都不要了,乾脆只看美女大變身,於是諷刺、抨擊、音樂等等在粉絲眼裡都成了空氣,連比頓精心設計的服裝,配角們出彩的表演,配唱們優美的歌聲都只是赫本的配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62959/

獨立的勇氣  2010-01-27 
   
  我曾在初中的課堂上看過片段,但是老師是不會花盡三個小時來欣賞一部七十年代的電影的。我今天十分有幸看完了這部片子。   
  首先,讓我感慨的是那位教授的男子單身主義,因為單身而自由,思緒可以飛揚;可以與男性朋友們暢所欲言,不顧及回家的時間;沒有爭吵,永遠和善風趣紳士而富有理性,自由的做自己所做的事情。但是這樣愜意的生活卻被一個簡單的賭注和一位賣花女孩打破。愛情是偉大的,它可以發生在不同的階級,但是它從不卑賤。或許每個人都有這那份與生俱來的感情,只是,不知道在今世是否會有人打開他塵封的心。 
  其次,是賣花女的精神。她從一個不懂事,毫無禮節的聒噪之人,變成一個連英國皇室都願意邀請她跳舞的女子。都說,她的優雅和淑女是因為他的教導,這毋庸置疑。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個賣花女的勇氣與決心。沒有人教她應該去找教授學習語言,她也或許會想到在一個教授的家裡會出醜,但是她還是勇敢的敲開了教授的家門,勇敢的編造出稚嫩的謊言,滿懷決心地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多麼難得的精神。大多數人們忙忙碌碌,在自己製造的安逸角落裡過著他們所謂的幸福生活,從不踏出通往寬廣無垠的那一步,他們安於現狀,並且嘲笑那些試圖挑戰的人。可能,每個人的人生觀都不一樣,但是,那種讓每天的生活都充滿新鮮的心情,卻是再一次感染著我。或許挑戰會失敗,嘗試會碰壁,但是正因為這種不可預測的結果讓生活富有這樣無窮的魅力。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開每一天的新奇與希望,坎坷與夢想,這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情。而這並不是無知的衝動,嘗試做各種事情的貪婪,這是一種高尚卻平凡的精神,它發生在賣花女身上,發生在每一個真心熱愛生活的人身上。並且,他們不會因為些許挫折而放棄,他們會用自己百倍的努力來讓自己做得更好。正如賣花女一樣,她禁受住每天枯燥乏味的發音練習,在教授的催促下刻苦訓練到深夜。最終,她成功了,她的舉止她的思想經過這般神奇的經歷之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蛻變。賣花女成長為一個優秀並且獨立的女子,她再也不是那個聒噪的女孩了,但是那個傻女孩的精神卻永存於心。 
  再次,是女子獨立偉大的精神。教授理所當然的認為她的成功都是他付出的結果,這個高貴得如同公主一般的女子是出自他之手。在他眼裡,她永遠只是一個低俗的賣花女,她只是他的成功作品,他從未想過她的感受,她的感情。最終,他們在舞會上證實了她的優秀,但是她卻未得到一句他的讚揚,他沉浸于自己的成功之中,絲毫沒有在意她眼中的無助和失落。他們一同回到教授家中,歡慶之後,回房而眠,她終於在客廳裡俯首而泣。賣花女深知在教授眼裡,她的卑賤出身根深蒂固,他沒有看到她的成長,沒有看到她的成功更多是來源於自己的努力。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們心中,只憑藉語音和口氣評判貴賤等級,真摯的情感和美好的精神被這種世俗的做法殞滅,化作賣花女的淚滴,無聲地滑落她美麗的臉頰。她是如此的愛著教授,曾為他的一句讚揚,一支舞而興奮的高聲歌唱,他卻從未察覺。心碎的她深夜出走,教授心急如焚,在城市間找尋著她的身影。他們還是相見了,賣花女依然高貴優雅地對待教授,這並不是要顯出自己有多麼優秀,只是她認為對待心愛的人需要這種發自內心的禮儀與敬意。教授卻不以為然,依然覺得賣花女在賣弄自己從她那裡學到的一切。    
  “我只求你待我親切一些,我知道我是微不足道的賣花女,你是豐富學識的紳士,但是我不是你腳下的爛泥。我所做的並非是為了物質享受以及名譽,只是因為我們在一起相處的很愉快,我就會……關心你,我知道我們地位懸殊但是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平等的相互關心,僅此而已。”賣花女在與教授的爭辯中,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以及要求獨立平等的願望。“我的朋友,你並不是我的全部。”她說出了女性獨立的精神,我認為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你並不是我的全部,即使我如此愛你,但是沒有你我也可以生活下去,你能瞭解麼,我是獨立並且深愛你的女子。”    
  即使是這樣的爭辯,教授依舊始終把賣花女當作一個作品一樣稱讚。她目光堅定的看著自己深愛的教授,說:“再見。”轉身離去。教授在回家的途中思考著,他早已習慣了她的身影在他身邊,習慣了她的面容她的情感,她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教授不能沒有她。賣花女獨立的精神與優秀的品質使得教授終於發現,真摯的愛情就在身邊,他不曾察覺到自己也是深愛著這位賣花的女孩。 
  美好的感情與思想總是能引起共鳴,回蕩在心裡,溫馨並且溫暖。讓我對生活又有了新的思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59467/

台長: 阿楨
人氣(1,3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海明威:世界百大作家46
此分類上一篇:哈代:世界百大作家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