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6 04:00:00| 人氣2,35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狄更斯:世界百大作家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查爾斯•狄更斯  維基百科

File:Charles Dickens circa 1860s.png

File:Charles Dickens - Project Gutenberg eText 13103.jpg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英語: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包羅萬象的社會圖景,作品一貫表現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事評論、戲劇、詩歌等,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了卓越的貢獻,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早年
File:CharlesDickens house Portsmouth.JPG
查爾斯•狄更斯的出生地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樸次茅斯,是伊莉莎白•巴洛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查塔姆,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約翰•狄更斯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店作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嚐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不過後來由於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好轉,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是靠自學成才。
記者生涯
File:Charles Dickens.jpg
狄更斯年輕時的肖像畫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創作生涯
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老古玩店》。1841年完成了《巴納比•拉奇》後,狄更斯前往他所嚮往的美國。雖然他在那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狄更斯最終依然對那片新大陸感到失望。他在美國的見聞被收入進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國紀行》。
File:Marley's Ghost-John Leech, 1843.jpg
《小氣財神》:約翰•利奇為1843年第一版所畫的插畫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小氣財神》,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一部小說《馬丁•翟述偉》。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塊肉餘生錄》,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
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話》,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多產的寫作者,也是一位積極的表演者。他把公眾朗讀會(public readings)化作兩小時獨角戲劇表演,而「速書」(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則是他為此所作的準備記錄:在原作上劃框,擇要而出,省去枝蔓,偶爾添點新笑話——對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記號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讀/演劇會始於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終了,十餘年間行腳遍及大西洋兩岸。「速書」是狄更斯為自己寫的舞台說明(stage directions),為狄更斯研究和後來的衍生戲劇/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的參照。[1]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2]
作品
《塊肉餘生錄》、《遠大前程》、《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小氣財神》被認為是狄更斯最優秀的幾部作品,特別是帶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塊肉餘生錄》被很多人視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麗》則以其尖酸刻薄的諷刺聞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對社會的看法與批判。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社會階層與貧窮的猛烈抨擊者。
狄更斯對戲劇的熱愛從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就可以看出來。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員,他多次出訪別國進行演出活動。狄更斯的文筆浮華,如詩一般美麗,但時常又語帶幽默地諷刺英國的上流社會。
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狄更斯的寫實主義寫作觀點在中國引起了許多文人的注意,老舍經由閱讀狄更斯的作品體會到不必在意中國小說文體的拘束:「寫就好,管他甚麼」;另外更多的文學家則是透過林紓的翻譯接觸到了英美文學而獲得了啟發。[3]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1836年
《孤雛淚》(Oliver Twist)——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 1841年
《美國紀行》(American Notes)—— 1842年
《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 1843年
《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 1843年-1844年
《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 1846年-1848年
《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 1849年-1850年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Hard Times)—— 1854年
《小杜麗》(Little Dorrit)—— 1855年-1857年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年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未完成,1870年
注釋
1.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2原文為「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3.source:老舍的寫實小說觀念與英國文學的影響
外部連結
英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老舍的寫實小說觀念與英國文學的影響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主要作品 - 英文原版PDF格式電子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B%84%E6%9B%B4%E6%96%AF

苦海孤雛  維基百科

《苦海孤雛》書影
《苦海孤雛》(英語:Oliver Twist,中國大陸多譯為《霧都孤兒》,又譯《孤雛淚》),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寫實小說。本書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世界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於2005年也曾將此書拍成電影。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說,本書揭露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試圖喚起大眾的注意。
最早林紓將其譯作《賊史》,後有人譯為《孤雛淚》。
改編版本
Oliver1968.jpg
此書曾多次被改編成不同格式的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有:
1922年版本:此書第一次被改編成電影,為無聲電影
1948年版本:大衛•利恩執導,為最出名的版本之一
1960年:音樂劇《孤雛淚》(Oliver!)
1968年:改編自以上音樂劇的同名電影《孤雛淚》(Oliver!)
1985年版本:電視劇《苦海孤雛》(Oliver Twist)
2005年: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孤雛淚》(Oliver Twist)
外部連結
英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Oliver Twist
網上文本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Oliver Twist》免費電子版本(英文)
Oliver Twist - 整部小說(HTML)(英文)
Oliver Twist - 容易閱讀HTML版(英文)
Oliver Twist - 可搜索HTML版(英文)
《霧都孤兒》 - 在線閱讀版(簡體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4%E9%9B%9B%E6%B7%9A

大衛•科波菲爾  維基百科

1849年初版封面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又譯名「塊肉餘生錄」,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寫於1848—1850年。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里,狄更斯藉「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繪聲繪色、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具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特點。
《大衛•科波菲爾》寫一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社會中尋求出路的故事。孤兒科波菲爾經受了許多磨難,飽嘗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們多方救助下,並在自己善的性能下經過不屈不撓的奮鬥,終於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托爾斯泰曾將本書與《聖經》相提並論。
中譯本林紓最早譯有《塊肉餘生述》,「塊肉」即孤兒,《塊肉餘生述》是林紓的譯名(林紓另譯有《賊史》,即《孤雛淚》或《霧都孤兒》)。譯文都是簡潔的文言文。
語罷,後出巨衫蒙余及愛密柳於此衫底,彼此偎倚,樂乃無極。餘思後此成婚日,或在樹裏田間,自度境況,無須家為,軀幹弗長,智慧弗增,長此垂齠之光陰,不亦樂耶?且彼此相將,徒步於野草澗花之側,趁此陽光閑玩。夜中則枕苔而臥,為清冷無翳之夢寐;死後,眾鳥為余啟士而葬,亦大佳事。余趁車行,而心思飛越,如入他星球之內。[1]
張谷若的譯文達八十餘萬言,林紓的譯本卻僅三十萬言。林紓對原文一向有很大的刪改。
譯文比較
然壁各德以抱余急,落其一扣在車中,余檢而藏之,用為遺念。御者顧余曰:「彼尚來乎?」余搖首曰:「否。」御者引韁謂駑馬曰:「請君登程。」余此時痛哭已饜,自思徒哭何為!御者見余止哭,即曰:「取爾濕巾,吾為爾曬之馬背令干。」[2]
我現在相信,也永遠相信,她那時袍子上的鈕子,連半個都沒剩下。有好幾個鈕子四處亂滾,我撿起一個來,珍重地保藏了好久,作為紀念。車夫直瞧我,神氣好像是問我,坡勾提(壁各德)還回來不回來,我搖了搖頭,說,我想不會回來了。 「那麼,哦呵,走哇」,車夫對懶洋洋的馬說。馬跟著就走起來。頂到那時候,我已經哭得夠勁兒了,就開始想,再哭也沒有用處,特別是,不論拉得立克•藍登還是不列顛皇家海軍里的艦長,遇到急難的時候,從來沒有哭過,這是我記得的。車夫看出來我下了這樣的決心之後,就給我出了個主意,說我頂好把手絹兒放在馬背上晾一。[3]
注釋
1林紓:《塊肉餘生述》第87~88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2林紓:《塊肉餘生述》第35~36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3張谷若譯《大衛•考坡菲》第98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
圖集
File:Friendly waiter from David Copperfield art by Frank Reynolds.jpg
「我與友善的侍者」 
File:Agnes Wickfield from David Copperfield art by Frank Reynolds.jpg
大衛的第二任妻子阿格尼絲 
File:Dora Spenlow from David Copperfield art by Frank Reynolds.jpg
大衛和朵拉墮入愛河
外部連結
網上版本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大衛•科波菲爾 (小說)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大衛•科波菲爾》免費電子版本
Full text of David Copperfield, Searchable and Downloadable, Essays, Forum, Select Resources
David Copperfield: Cummings Study Guides
《大衛.科波菲爾》 在線閱讀(簡體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1%8A%E8%82%89%E9%A4%98%E7%94%9F%E9%8C%84

雙城記  維基百科詳參【圖博館】:《雙城記》

File:A Tale of Two Cities title page.gif

《雙城記》(英語: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本書的主要思想是為了愛而自我犧牲,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故事綱要
1757年12月,巴黎醫生曼奈特(Dr. Alexandre Manette)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看到一對姐弟氣絕的慘狀。弟弟在臨死前將侯爵兄弟二人對自己家族的迫害告訴了醫生,自己的姐夫和父親如何因這二人的關係死去和自己的姐姐受到了怎樣的迫害。曼奈特寫信向國王告發,不幸這封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最後曼奈特以政治犯身份被關進巴士底監獄,2年後妻子憂鬱以終,女兒露西•曼奈特(Lucie Manette)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撫養。曼奈特在監獄中渡過18年後釋放,得他以前的僕人德法奇(Ernest Defarge)收留,德法奇開了一家酒店,是革命活動的聯絡站,他的妻子將法國貴族的暴行記錄在圍巾上。曼奈特的女兒露西接他去英國倫敦居住,路上遇到侯爵的兒子查爾斯•丹尼。
查爾斯•丹尼(Charles Darney)和雪尼•卡頓(Sydney Carton)外貌相似,但性格卻完全不同。丹尼是法國貴族後裔,但是他對其家族壓迫勞動者的行為感到不滿,他放棄財產的繼承權,一人在倫敦謀生,是一名法語教師。卡頓是一個有才華但憤世嫉俗的英國律師。兩人愛上了同一個女人,露西•曼奈特愛上了丹尼,兩人在曼奈特醫生同意後結婚。丹尼的雙親相繼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因為壓死農夫的小孩,被孩子的父親一刀殺死。
法國大革命爆發,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已經繼承家業的丹尼為保護舊日的管家蓋白勒,冒險趕回時局紛亂的巴黎,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得知消息後露西與曼奈特醫生也一起趕到巴黎,曼奈特醫生利用其老政治犯的威望拯救被囚禁的丹尼。雖然丹尼最後重獲自由,但是很快又因被人檢舉而重新入獄,檢舉人竟然是曾經幫助過曼奈特醫生的德法奇夫人(Teresa Defarge/Madame Defarge),一位堅定的女革命者。
法庭上,德法奇夫人遞交了關鍵性的證據:曼奈特醫生獄中所寫的一份有關入獄經過的血書。原來曼奈特醫生因檢舉厄弗里蒙地(Evrémonde)家族(丹尼的世家)的醜聞事件,這份血書最後卻判處丹尼死刑。這時一直愛慕露西的雪尼‧卡頓也來到巴黎,為了幫助心上人的愛人,他買通獄卒,潛入監獄,將丹尼迷暈,並頂替他,並且最後被處死,而丹尼一家則得以逃出法國,抵達倫敦。
評價
《雙城記》通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殘暴,但同時又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普通勞動者的殘酷行徑。書的開卷語,「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經成為文學史中的經典名句。本書的最後,雪尼‧卡頓(Sydney Carton)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說:「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同樣是非常經典。
1928年,長期與林紓合作的翻譯夥伴魏易獨力將《雙城記》譯成中文,取名為《二城故事》。 《雙城記》雖是虛構的故事,卻是用來了解與解讀「法國大革命」的最佳入門書。 《雙城記》結構完整,言詞簡練,而狄更斯對革命與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寫作才華,更是在其中發揮得淋灕盡致。
圖集
File: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220 (engraving).jpg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220 (engraving).
File: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202 (engraving).jpg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202 (engraving).
File: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96 (engraving).jpg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96 (engraving)
File: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162 (engraving).jpg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Dickens v20 p162 (engraving).
外部連結
英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A Tale of Two Cities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A Tale of Two Cities》的資料(英文),1935年雙城記電影
古騰堡計劃中收錄的《A Tale of Two Cities》免費電子版本
A Tale of Two Cities, full text with audio.
Complete audio book at Librivox Project.
A Tale of Two Cities Book Notes Summary.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lecture by Dr. Tony Williams on the writing of the book, at Gresham College on 3rd July 2007 (with video and audio files available for download, as well as the transcript).
Asolo Repertory Theatre and Beyond the Book - Asolo Rep's community literacy initiative to inspire reading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 featured A Tale of Two Cities by Charles Dickens during the 2007-08 season
《雙城記》在線閱讀(簡體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C%E5%9F%8E%E8%AE%B0

查理斯•狄更斯_百度百科

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
簡介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樸資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父親約翰•狄更斯是英國海軍會記處的小職員,為人慷慨,生性活潑,工作勤懇,但有點華而不實,缺乏經濟頭腦,經常入不敷出。母親伊莉莎白出身貴族家庭,慈祥、善良,但也不擅長持家。狄更斯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廠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採訪員,報導下議院。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雙城記》,《匹克威克外傳》初獲成功後,狄更斯與凱薩琳結婚,並專門從事長篇連載小說的創作。
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遊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遊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一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慎重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霧都孤兒》、《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從《當貝父子》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鬥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大衛•科波菲爾》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後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我們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徵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一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復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範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樸資茅斯(Portsmouth),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莉莎白•巴羅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占松(Chatham),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時候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父母經常大宴賓客,金錢上沒有節制,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嘗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不過後來由於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狄更斯也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15歲時他從威靈頓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材。
記者生涯
Charles Dickens na sua juventude.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游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劄記》(Sketches by Boz)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創作生涯
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孤雛淚》(An orphan's sad tale)、《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後,狄更斯前往他所嚮往的美國。雖然他在那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狄更斯最終依然對那片新大陸感到失望。他在美國的見聞被收入進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國紀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一部小說《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Bleak House)、《艱難時世》(Hard Times)、《小杜麗》(Little Dorri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週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多產的寫作者,也是一位積極的表演者。他把公眾朗讀會(public readings)化作兩小時獨角戲劇表演,而“速書”(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則是他為此所作的準備記錄:在原作上劃框,擇要而出,省去枝蔓,偶爾添點新笑話——對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記號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讀/演劇會始於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終了,十餘年間行腳遍及大西洋兩岸。“速書”是狄更斯為自己寫的舞臺說明(stage directions),為狄更斯研究和後來的衍生戲劇/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的參照。(source: Dickens Museum,London)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the suffering,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文學成就
狄更斯經常被說成是偉大的幽默家,但更重要的是文學上偉大的革新家。
他描寫為數眾多的中、下層社會的小人物,這在文學作品中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藝術概括、生動的細節描寫、妙趣橫生的幽默和細緻入微的分析,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真實地反映了英國19世紀初葉的社會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認識價值,並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他反映生活廣泛、多樣,開掘深而有力。他不採用說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現他的傾向性,而往往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激發讀者的憤慨、憎恨、同情和熱愛。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有鮮明的個性。他善於運用藝術誇張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徵,用他們習慣的動作、姿勢和用語等揭示他們的內心生活和思想面貌。他還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生動的人民的語言,以人物特有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特點和性格。狄更斯的創作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氣息,他所描寫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種能與人物的感情、氣質相契合的“靈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狄更斯的文學成就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1908年林紓與魏易同譯了《塊肉餘生述》(即《大衛•科波菲爾》)、《賊史》(即《奧列佛‘特維斯特》)和《孝女耐兒傳》(即《老古玩店》)。此後,又陸續翻譯出版了狄更斯的多種重要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狄更斯在創作中表現的人道主義與社會批判精神以及藝術技巧,對中國現代小說創作有很大的影響。[1]
創作分期
早期
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為倫敦的《晨報》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
1836年出版了《特寫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摯友的遊歷,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了作者嚮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產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作者還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鬆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為鬆散、拖遝,但它把平民作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
《奧列佛•特維斯特》(一譯《奧列佛爾》,1838)是狄更斯第一部動人的社會小說。通過孤兒奧列佛的遭遇,揭開r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哀苦無告的生活畫面。奧列佛在貧民習藝所不堪忍受屈辱與饑餓,逃往倫敦,陷入賊窟,最後被“有德行的”資本家挽救出來。但作者在這裡也揭露了資產階級偽裝慈善的面目,顯示出他當時創作思想的深度。
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塑造了資產階級掠奪者的形象,揭露了小生產者在龐大的工業資本的排擠與壓迫下的貧困與破產。作者通過教員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的經歷,揭露了英國教育制度的黑暗。當時所謂為窮人興辦的學校,成了牟利的場所,學生只能吃半飽,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說中隨處可以看到作者用憤懣的筆觸痛斥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貪婪。
《老古玩店》(1841)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小資產者的悲慘命運。作者寄予深切同情的屈蘭特老漢在倫敦的小胡同內開了一家古玩店,無人光顧。老漢把一切不幸歸咎於“命運不濟”。他要跟命運作鬥爭,企圖在賭博中致
富,結果反而把古玩店輸給了高利貸者。他和小孫女耐兒都被逐出店門。二人後來流落到了偏僻的鄉村,先後在苦難中死去。
這一時期,作者在揭露社會矛盾方面不斷深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越來越深刻。但作品的基調仍是樂觀主義的,反面人物大多被漫畫化,而矛盾總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內部得到解決。
國外旅行時期(1841~1847)
雖然狄更斯在早期的作品中已對資本主義採取了批判態度,但他認為英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可以按照美國的模式進行改良。1841年他去美國旅行,對美國也感到失望。他在《美國劄記》(1842)中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國家機關貪污腐化,人民貧困,崎獄中的囚犯受到慘無人道的對待等;而對黑人的奴役,更加引起了他的憤慨。長篇小說《馬丁•朱述爾維特》(1844)揭露了英美資產階級的互相欺詐、貪婪、偽善以及“一切為了金元”的基本原則。書中的主要人物約納斯•朱述爾維特是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
1844~1847年,狄更斯旅居義大利、瑞士和法國。這一段時間的作品有《聖誕故事集》,其中包括《聖誕歡歌》(1843)、《鐘聲》(1844)、《爐邊蟋蟀》(1845)等。這幾部作品更為明顯地表現了作者調和社會矛盾的幻想和感傷失望的情緒。《聖誕歡歌》寫一個吝嗇的老商人史克羅奇在聖誕前夜讓他的雇工們一直工作到最後一分鐘。夜裡有五個幽靈帶他周遊全市,讓他看到窮苦人家的善意和硬心腸的人的下場。於是他皈依了聖誕精神,變為慷慨仁愛的人。
此後5年中,狄更斯幾乎每年都以同樣的精神寫聖誕故事,勸人為善,普天同慶。作者在《鐘聲》中抨擊了當時為資本主義辯護的馬爾薩斯的學說、曼徹斯特學派的自由競爭原則和邊沁的功利主義。
後期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與以前有所不同。
《董貝父子》(1848)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也是狄更斯創作道路上的轉捩點。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它遵循的利潤高於一切的原則。過去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善良的”資產者已不復存在。作者塑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主人公董貝認為自己是統治全世界的社會力量的代表,地球是專為董貝父子公司在它上面進行貿易而製造的,太陽與月亮是為了給公司照明才存在的,他的妻子的全部效能是給公司養個繼承人,她的死等於他丟失了一件小日用品。他教育兒子金錢可以買到一切。他的冷酷、驕傲、睥睨一叨的態度體現了資產階級金錢萬能的法則。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小說,其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作者的一貫思想。
《荒涼山莊》(1853)是一部色調陰沉、寓意深刻的作品。作者一開頭就以散文詩的筆法描寫了11月間倫敦的大霧和泥濘的道路,象徵貪污、腐敗和坑害人民的英國司法機構。小說描寫了一件爭奪遺產的訴訟案,由於司法人員從中營私,竟拖延20年,僅訴訟費就把一對青年男女所應繼承的遺產全部花光。這場官司的結果是有關的人死的死、瘋的瘋。
在《艱難時世》(1854)中,作者以漫畫式的手法描繪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提出r勞資對立的社會問題。作者描寫了工人淒慘的生活,表現了他們的覺悟不斷提高的過程,也反映了憲章運動中擁護暴力和擁護道德力量的兩派之間的鬥爭。作者不贊成以革命手段解決勞資矛盾,而主張用愛來調和矛盾。但在階級之間的衝突上,作者還是站在工人方面反對資產階級。《艱難時世》是19世紀重要的社會小說。J.羅斯金認為它是狄更斯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小杜麗》(1857)是作者後期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它以象徵性的手法描寫了馬歇爾西監獄,概括了整個英國社會的本質。小杜麗全家老小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先後被處終身監禁的情節,揭露了政府機關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樸實、善良、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小杜麗的形象,作為崇高的道德理想的化身,同時也對殘酷無情的利己主義的化身克倫南姆夫人、貪財成性的主教加斯貝、用漂亮的外衣掩蓋骯髒的靈魂的銀行家麥多爾,以及盤剝有方的房東等人,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雙城記》(1859)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佔有特殊地位,它更能反映作者思想的發展,更深、更廣地概括了時代的精神。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通過一個因揭發貴族罪行被監禁18年的醫生曼奈特的經歷和一個農民的小孩死在貴族的馬車之下的情節,反映了封建貴族對人民的迫害,預示革命必然到來。
《遠大前程》(1861)是一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小說。主人公匹普是個孤兒,由姐姐撫養,受雇于地主郝薇香家,與地主的養女艾絲黛拉相愛,一心想成為上等人。他無意中搭救的一個逃犯,在國外發財致富,為報答救命之恩,送他去倫敦接受上等教育,並讓他繼承一筆遺產。正當匹普滿懷希望之際,艾絲黛拉卻另嫁他人。同時由於逃犯就擒,遺產被充公,匹普只好赴海外謀生。後回國與艾絲黛拉相逢時,得悉她的丈夫已死,飽經憂患的一對情人終於結為伴侶,離開了象徵著吞噬一切的地主郝薇香的頹敗的舊宅。
這一時期狄更斯的藝術風格也有所豐富與發展,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諷刺逐漸減少,感傷、壓抑的情緒和緊張的戲劇情節占了上風。
晚期
狄更斯晚年的處境非常不幸。由於辛勤的寫作而損傷了健康,與妻子的不和使他的心情十分沮喪;同時他又感到了資本主義危機的深重,因此,以近乎絕望的心情寫完小說《我們共同的朋友》(1865)。長篇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是狄更斯得了輕度中風之後著手寫的,未及完稿即去世。這是一部戲劇性很強的偵探小說,結構嚴謹,充滿懸念。
作品賞析
《匹克威克》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寫老紳士匹克威克一行五人到英國各地漫遊的故事。小說情節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見聞和遭遇展開,一些故事雖然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故事的進展又能自然地銜接起來,散而不亂,線索明瞭。
書中,作者不僅用精彩的文筆描述了匹克威克一行出遊途中許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故事,還以喜劇的手法對法官、律師、法庭、監獄、議會、選舉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無情的嘲諷。
作者懷著鮮明的愛憎,運用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寫作技巧和精彩無比的喜劇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匹克威克在出行途中陷入多重困窘的境地,作品盡力渲染他的天真、幼稚、不懂生活,處處碰壁。匹克威克總是好心腸辦傻事,到處吃虧出洋相,在屢遭挫折的情況下仍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讓人覺得可笑,又逗人喜愛。匹克威克的僕人薩姆•維勒在書中占重要位置。他出身貧苦,是在下層市民中混出來的,社會大學堂造就了他的通曉世故。他一次次為他的主人解圍,充分表現出機智多謀、勇敢幹練的特點。他們主僕一愚一智,相映成趣,不僅添加許多笑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作品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匹克威克外傳》在英國文學史上最主要的貢獻是最早以當代現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並把平民當做小說的主人公。小說描寫當時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景,幾乎描繪到當時社會上所有階層的人物。
今天我們閱讀《匹克威克外傳》,不僅可以增長對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社會和世態習俗的認識,還可以在這部既妙趣橫生又蘊含社會真理的不朽名著中得到高度的藝術享受。
《聖誕頌歌》
《聖誕頌歌》成書於1843年12月。書名的英文原文為A Christmas Carol in Prose, Being A Ghost Story of Christmas,即“看來是個聖誕鬼故事,實質上卻是一首以散文寫出的聖誕頌歌”,因此就不難瞭解狄更斯把全書分為五節歌:“馬利的鬼魂”、“三幽靈中的第一個”、“三幽靈中的第二個”、“最後一個幽靈”和“結局”。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埃比尼澤•斯克羅奇是一個超級守財奴,“令人討厭,吝嗇、冷酷、沒有人性”。但在某一個的平安夜,斯克羅奇已逝的合夥人雅各•馬里的鬼魂為他帶來了警告,並告之將有三位幽靈在午夜造訪。很快,這三個分別被稱為耶誕節的"過去之靈"、"現在之靈"和"未來之靈"的鬼魂就找到了他,並帶領這位吝嗇鬼展開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時空之旅,揭示了那些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生活的真相和本質。這段奇異的經歷令斯克羅奇在一夜劇變。當耶誕節的清晨來臨時,人們發現這位曾經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已經變成了一個仁慈、善良而又熱情的人。 1843.10的一個夜晚,狄更斯走過的倫敦有錢人家住的地段。然後漸漸地,他走近泰晤士河時,就只有公寓視窗透出的暗淡光線灑落街頭了。街上垃圾滿布,兩旁是裸露的下水道。此間的下流妓女、小偷、攔路賊和乞丐,與狄更斯鄰居的那些優雅的貴婦人和衣冠楚楚的紳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想起幾個月前出版商告訴他《匹克威克外傳》和《霧都孤兒》已經不是那麼好賣了,而自己又缺錢。他這麼想著,他覺得靈感突然閃現了。何妨寫一個聖誕故事!他要為他在倫敦黑色街道上遇見的人們寫一個故事,這些人在生活線上掙扎,面臨和他一樣的恐懼和渴望。他們多麼想得到一點慰藉和希望。 他要寫一本向人們展示充滿希望和光明的耶誕節的偉大計畫。他親自負責書的裝幀和封皮設計,為了讓窮人買得起,這本書只售5先令。終於,在12月2日,狄更斯完成了書稿,並且把它交付排版。12月17日,作者的樣書送來了,狄更斯欣喜萬分。他從未懷疑過,《聖誕頌歌》會受人喜愛。但此書帶來的壓倒一切的轟動效應,卻是他和出版商都始料未及的。狄更斯後來回憶道,第一版的六千冊在耶誕節前夜銷售一空,而且隨著這本小冊子鼓舞人心的啟示傳遍四方,他“從每一次郵班都收到各種各樣的陌生人寫來的信,談及他們的家庭和家庭生活,以及《頌歌》是怎樣在家中被朗誦和被單獨地擺在一個小小的書架上等各種各樣的情況”。小說家威廉•麥克皮斯•薩克雷曾這樣評論《頌歌》:“我認為該書使國民都受益,而對於閱讀該書的芸芸眾生來說,它又是對個人的一種恩賜。” 雖然狄更斯後來寫了許多頗受歡迎、經濟效益良好的書——如《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遠大前程》——但沒有哪本書曾經使他有過像從這本人人皆喜愛的小冊子中得到的那種心滿意足的喜悅。後來,有人稱他為“耶誕節的使者”。在1870年他逝世的時候,倫敦街頭的一個窮孩子這樣問道:“狄更斯死了?那聖誕老人也會死掉嗎?” 有趣的是,Merry Christmas 這句問候語也是在這本書出現之後才廣泛應用的。
《艱難時世》
《艱難時世》(1854)是狄更斯直接描寫勞資矛盾的重要作品。從30 年代到40 年代末,英國的勞資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遍及英國的“憲章運動”,人民的苦難和要求觸動了富有正義感的狄更斯。他在小說裡,對資產階級的剝削行為和為之辯護的理論進行抨擊。黑煙彌漫,機器轟響的焦煤鎮是工業中心城市的一個化身。國會議員葛擂梗和紡織廠廠主寵得貝是鎮上的兩個巨頭。他們控制著鎮上居民的命運。葛擂梗是資產階級功利主義哲學的信奉者,是“專講實際的人”。他隨身攜帶尺子、天平和乘法表,把萬事萬物,甚至人性、情感都歸為“一個數字問題,簡單的算術問題”。如同董貝先生一樣,他把自己的人生原則貫徹到家庭生活中去,用純實際利益的“事實”哲學來教育他的一雙兒女露易莎和湯姆。他們沒有童年的歡樂,被關在牢房似的教室裡接受無數的數字和概念,想像、情感,一切高尚的精神活動被摧毀。露易莎在青春妙齡也沒有多少生命的熱情,服從父意嫁給了比她大30 歲的龐得貝,對弟弟的友愛因為弟弟的墮落而失望,避開了花花公子的誘騙卻也陪葬了她唯一的一次愛情。湯姆則以“事實”哲學為自己的自私和墮落行為辯護,偷盜後又嫁禍給無辜的工人斯梯芬。小說通過葛擂梗教育的失敗,諷刺了功利主義哲學。龐得貝則是更加冷酷無情的資本家的代表。他把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口號作為剝削工人的口實。他宣揚自己卑賤的出身,把工人看作“沒有愛情和喜悅,沒有記憶和偏好,沒有靈魂”的勞動力,把工人起碼的生活要求斥為奢望,是“ 希望坐6 匹馬的車子,用金湯匙喝甲魚湯,吃鹿肉”。資本家對工人的不人道待遇必然引起工人的反抗。狄更斯為工人的遭遇而憤慨,描寫了工人勤勞、正直、富有同情心等美德。但作為改良主義者,他同情、讚美吃苦耐勞、具有寬容諒解精神的工人斯梯芬,以漫畫式筆法描寫工運領袖,對憲章運動“暴力派”持否定態度。對狄更斯來說,負債人監獄始終是個縈繞不去的夢魔。
《小杜麗》
在《小杜麗》(1857)裡,他又寫了圍繞負債人監獄發生的悲歡離合。女主人公小杜麗的父親因破產長期入獄,出生在獄中的小杜麗努力工作救援家人。她的家人剛脫離苦海,她的情人又負債入獄。在這部小說裡,作者運用漫畫手法,出色地創造了代表官僚主義的機構“兜三繞四部”,它由貴族巴納克爾家族操縱,以“怎樣不管事”為宗旨,它的惡劣作風造成了小杜麗一家滯留獄中以及其他許多人的悲劇。這部小說與《荒涼山莊》一樣,也採用了象徵手法。監獄是全書中心的象徵形象,小杜麗一家哪怕出獄,還感覺籠罩在監獄的陰影中,法律界的弊端和罪惡,已不能由個別人所代表了。
《雙城記》
在表現現實階級矛盾的《艱難時世》中,狄更斯表現出對於暴力革命的矛盾態度。在歷史題材小說《雙城記》(1859)裡,他繼續為潛伏深刻社會危機的英國找尋避免矛盾爆發的道路。這部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是狄更斯的傑作之一。 “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作者以法國大革命為當今英國社會的借鑒。小說分為3 部,情節圍繞梅尼特醫生的經歷展開。法國革命前夕,梅尼特醫生出診時發現貴族厄弗裡•蒙地侯爵蹂躪農家婦女並殺害她的弟弟的罪行,他不顧侯爵的威脅利誘,向朝廷告發,遭到侯爵的反誣,關入巴士底獄18 年。在革命前法國的貧富懸殊狀況,貴族的暴虐無行,將人民逼向造反的絕境。狄更斯深切地同情人民,對統治階級表示強烈憤概。但他又譴責革命中的暴力行為,認為流血只會造成更多的流血。得伐石太太的兄姐都被貴族害死,在強烈的復仇心理驅使下,她嗜殺成性,革命成了失去理性的瘋狂的混亂。冤冤相報何時了,唯有求助“愛”,以愛戰勝仇恨。曾經血氣方剛的梅尼特醫生在女兒愛的撫慰下捐棄舊怨,接納仇人家族的後代代爾那為女婿。代爾那拋棄貴族特權,以自食其力、清白為人,救贖祖先的罪惡。路茜的愛慕者卡爾登代替被革命者判處死刑的代爾那上了斷頭臺,不惜以生命來實現愛的諾言。狄更斯這部小說借古諷今的意義十分鮮明,作為人道主義者,他反對不人道的階級壓迫,客觀上表現出革命的合理性,警告英國的統治階級,別讓不滿情緒釀成像法國革命那樣的大火;但他又反對一切暴力行為,勸誡人們不要採取“愚蠢行為”,把“愛”祭為消除階級對抗的法寶。
《遠大前程》
《遠大前程》(1861)是狄更斯在藝術上很受稱道的一部小說,充分表現出人物心理矛盾發展過程,結構嚴謹。孤兒匹普與姐姐和當鐵匠的姐夫共同生活。突然受到不知名的有錢人的庇護,幻想起自己的“遠大前程”。他一心想作“上等人”,疏遠了真正的朋友。但他驚異地發現他的保護人實則是他幫助過的在逃的苦役犯,而並非情場失意的貴族老小姐郝薇香,他愛慕的高貴女子艾絲黛拉是罪犯的女兒,關鍵時刻救助他的是他的貧賤朋友。貧困幫助他恢復了純樸的天性,對偉大前程的期望成一場幻夢。作者在小說中再次以勞動者的純樸、無私的美德與上層社會背叛、自私、卑鄙等道德墮落形成鮮明對照。
《共同的朋友》
狄更斯最後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是《我們共同的朋友》(1865),小說圍繞已故的垃圾承包商老哈蒙的遺產繼承問題展開情節,又把人性與金錢關係作為主題。書中出現了一個塑造得很出色的次要人物,自私狹隘、貪財愛勢的資產者波德史奈普,以後人們便把這種精神氣質稱為“波德史奈普主義”。
狄更斯是英國近代文學史上與莎士比亞媲美的經典作家,他的作品在英語世界裡可謂家喻戶曉。他富有深厚的同情心,為普通民眾鳴不平,同一切不公正、不人道的現象抗議。他諷刺和譴責的筆觸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從濟貧院、債務監獄、私立學校、工廠到法庭,對政治、經濟、法律、教育、道德諸方面進行審視和批判,提倡博愛精神與社會罪惡抗衡。在維多利亞時代早期,他被讀者視為社會的良心和先知人物。英國小說發展到狄更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小說藝術最突出的成就是出色的人物描寫本領。他集中描寫了中、下層社會小人物的命運,他們的個性、品質的形成過程,塑造了一系列理想青年男女主人公形象。他們靠自己的艱苦奮鬥努力向上,摒棄損人利己的卑鄙手段,這些形象體現了狄更斯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寄寓了反抗污濁現實的理想。大衛•科波菲爾從不墮落或消沉,匹普在一段歧路後又回復正途,而小耐兒、艾妮斯、小杜麗、路茜等善良純樸,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理想女性”形象,更是得到熱情的讚美。他勸善懲惡,描寫了一批處在道德光譜另一極的壞蛋形象,進行嘲諷和鞭撻。法琴、塞克斯、奎爾普、龐得貝等等都是喪失人性,極端自私的“惡”的化身,往往不得善終。而董貝,葛擂梗,斯克路奇舅舅等在人生教育和道德情感化下,恢復了人生。到後期創作中,狄更斯對於善惡有極的信念受到現實的衝擊,壞人的性格更加複雜,他們的結局也並非遇到報應,社會罪惡的表現往往是由大霧、監獄,破爛店、垃圾堆,而並非個人作為象徵了。狄更斯塑造最為出色的是各種“怪人”的形象。他充分發揚了英國文學創造的“癖性人物”的傳統,抓住人物肖像服飾,言談舉止上的癖性特徵,以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加以強調,使人物形象鮮明,令人如見其人。天真可愛的胖紳士匹克威克先生;窮困潦倒卻快活樂天的密考伯先生;怪癖又善良的姨婆,都是文學畫廊中的著名人物。這些被稱為“扁形人物”或“只有二度空間”的人物,以其自身的鮮活性彌補了缺少心理深度的欠缺。狄更斯作品的幽默與詼諧,很大部分來自于這些“怪人”形象的塑造。
狄更斯的小說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他喜歡採用戲劇化的傳奇情節,奧立弗的身世之謎,德洛克夫人的隱私底細、匹普的庇護人真相、梅尼特醫生被囚的實情等,都構成作品很強的懸念性,很多小說有犯罪謀殺和探案成份。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突出地表現在作品強烈的感情傾注上。狄更斯是位情感性的小說家,他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上,馳騁情感力量,使小說具有催人淚下的悲愴、感傷情調,天使般的小耐兒的死,讓無數讀者痛苦流涕。他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早期,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尚未受到根本的搖撼,他既毫不粉飾地揭露現實,又相信人和社會的進步,相信個人奮鬥、取得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在道德上受到時代的虛偽觀念的限制。但是狄更斯的作品以人道主義和社會批判精神、豐富多彩的小說技法,不僅代表著英國維多利亞盛世小說的最高成就,也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一流地位,成為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紀念狄更斯

為紀念狄更斯英國鉅資興建文學主題公園。
為了紀念19世紀的文學巨匠查理斯•狄更斯,英國計畫斥鉅資興建一座類似“迪士尼世界”的相關主題公園。建成之後,這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座以文學為主題的大型主題公園。
該主題公園暫命名為“狄更斯世界”(Dickens World)。“狄更斯世界”建在英國東南部查塔姆鎮的一塊郊地上,該處原是一所海軍造船廠。
“狄更斯世界”全部以狄更斯的小說為中心進行遊樂專案的建設,這些小說包括最著名的《雙城記》、《匹克威克外傳》、《大衛•科波菲爾》和《遠大前程》等。專案策劃人還計畫興建一座仿古的19世紀倫敦大街,作為貫穿整個主題公園的通道。
倫敦商人凱文•克利斯蒂(Kevin Christie)策劃了這個項目。他說,在查塔姆蓋建“狄更斯世界”是個非常理想的選擇,因為“狄更斯在這裡住過,而且很多他的作品構思也來自查塔姆。”童年時代的狄更斯在查塔姆住過五年,他筆下的多個角色都來自查塔姆。
凱文同時表示,建設這個主題公園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牢記狄更斯。“他完成過十多部長篇和二十多部短篇,可是很多年輕人甚至說不出五部狄更斯作品的名字。”整個專案的預算高達6200萬英鎊。建築隊正在進行土地勘探工作,兩個月後開始全面施工。專案承包商說,整個主題公園可以在2007年4月迎接到第一批客人。據預測,建成後的狄更斯世界一年可以接待30萬人次的遊客。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528.htm?fromId=42602&redirected=seachword

台長: 阿楨
人氣(2,35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喬伊斯:世界百大作家7
此分類上一篇:喬叟:世界百大作家5

阿楨
穿透大文豪狄更斯的倫敦想望《遠大前程》 文:Liyi

繼【大亨小傳】後,五月再掀文學電影潮,由曾執導過《驚天爆》與《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的麥可紐威,再度翻拍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經典名著《遠大前程》,時值狄更斯兩百週年誕辰紀念,別具意義。
《遠大前程》憑藉知名編劇大衛尼克的背書,不僅吸引好萊塢名導麥可紐威加入,製片人更找上傑瑞米爾文詮釋孤兒皮普一角,並且在麥可紐威導演的一聲令下,網羅了哈利波特魔法學院多位令觀眾為之熟悉的演員,包括飾演佛地魔的英國演員雷夫范恩斯,與飾演石內卜手下貝拉女巫的海倫娜波漢卡特,為《遠大前程》重新演繹文學經典人物。雷夫范恩斯飾演改變貧苦孤兒皮普(傑瑞米爾文飾)一生際遇的重罪囚犯,海倫娜波漢卡特飾演因婚姻之路嚴重受挫,而導致心理扭曲的富婆哈維森,兩人精湛的演技更因此雙雙得到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肯定。
《遠大前程》的電影製作團隊善用大銀幕的特性呈現19世紀初的倫敦光景,除了將泰晤士河畔的沼澤美景躍然紙上,更運用特效同時塑造陰森污穢的城市街景與奢靡豪華的宮庭生活,藉由皮普來回穿梭鄉下與城市並存的變化與對照,引領觀眾感受階級反差,以及娓娓道出皮普從知足常樂的鄉村生活,直到進入神秘莊園一心想成為「上等人」的心理轉折。編劇大衛尼克表示他很喜歡原著的主題複雜性:「皮普希望成為一名紳士,卻不知這牽涉什麼,以及意味什麼的恐怖欲望!《遠大前程》除了承接原本的故事,並在劇本裡添加驚悚片與推理片元素,並借鏡黑色電影、推理片和哥德,但也忠於精闢與尖銳的社會諷刺。」
《遠大前程》如實呈現狄更斯原著的結局,但狄更斯除了片中的結局以外,也曾該部著作寫了另一個結局,在最初寫的結局中,皮普在街上遇到艾絲黛拉,她在丈夫死後再嫁一名醫生。雖然兩人簡短的寒暄,但艾絲黛拉已不再是從前哈維森小姐所培養的冰山冷血美女,看到艾絲黛拉這樣的蛻變,皮普已心滿意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6/33962467/
2014-06-15 12:00:21
版主回應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 文:雀雀

  「每個人對他人來說,都是個深奧的謎團。」───狄更斯。
作為一個已婚婦女,關於外遇題材的電影,我一向特別喜歡看古裝的外遇電影,因為時代離得夠遠、觀影時便不用背負當下的社會道德枷鎖去評判一份或許會是真愛的感情。或者說,感情在發生的時候總是真誠純粹,不畏輿論、不計較後果,那通常是冀求穩定人生的女人們下半輩子承擔不起的生命經驗。現實人生之中,我們可以堅定地選擇平凡,或許就是因為關於瘋狂的愛情想像,有這些狂愛電影能夠填滿我們腦內渴愛的小劇場,於是真實的生活變得一點都不無聊了。
  上一次體驗到蝕骨般的外遇狂戀戲碼,是在《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翻拍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個已婚婦女外遇的故事(相關文章影評請參考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另一部描述一對姊妹相爭英國亨利八世(伊莉莎白皇后的老爸)之愛的《美人心機》也是極盡愛欲勾引之能事的重口味愛情故事。我很喜歡直接對「愛」這件事犀利開刀的題材,甚至以為外遇電影總要這樣拍才會好看,但是《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讓我看見了有別於愛得死去活來驚天動地另一種可能。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是根據英國文豪狄更斯的真實情史翻拍而成。藝術家仰賴豐沛的情感作為創作的養分,不論是男藝術家或女藝術家,他們在結了婚之後又擁有情人是常有的事(這我能理解,但並不代表我就認同他們這樣做),《狄更斯的秘密情史》由《英倫情人》雷夫范恩斯自導自演(當然你也可以管他叫做佛地魔),雷夫范恩斯飾演狄更斯說服力十足,當他念出狄更斯的名言錦句時,你能感覺到他發自內心與文學結合為一的靈魂;而當他不顧一切(卻極其禮貌)地將自己的愛端呈到女主角面前時,想必是女人都會跟著女主角娜莉一樣,說出那一句「我很想說我不愛你!」來告白自己的愛。
  以女主角為第一人稱、第一主角所拍攝的《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講述了她與狄更斯相戀的之前、之中、之後的所有心路歷程。透過情人眼中所看見的大文豪,往往更能幫助觀眾更加認識作家本人、或更為愛慕他們,像是1998年的經典浪漫愛情電影《莎翁情史》也有這樣的效果。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是因為我們愛那個作家,就像是情人欣賞愛人那般地珍視作家,所以編導切入的角度與角色當然會選擇可以盡情直視作家的親密伴侶視角,這也比較能夠符合觀眾想要淋漓賞盡作家風采的欲求。
  比起露骨大膽的帥男人求愛,在《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裡像狄更斯這樣溫文儒雅的老男人含蓄求愛更是讓人怦然心動,這部電影幾乎無法讓我感覺到外遇的「錯」,因為狄更斯愛的如此真誠、如此小心翼翼。說著「人生無伴侶便沒有意義」的狄更斯、說自己「每天七點起床寫作、奮力寫到凌晨三點」的狄更斯,要求女主角艾倫透南告訴自己一個秘密、然後說出「艾倫透南就是我的秘密」的狄更斯(God!這跟《藍色大門》裡面桂綸鎂要求陳伯霖講一個小便會分叉的秘密是一樣的啊!)……雷夫范恩斯所飾演的狄更斯,讓我無法自拔地愛上了狄更斯這位文豪。片中女主角首次參觀狄更斯寫作的書房,情不自禁地拿起狄更斯慣用且展滿墨水的筆輕輕撫摸,已完全透露了自己的仰慕愛意。
  而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在描述這個非常有主見的女孩因為愛上了狄更斯而受苦的人生,不論是她必須犯下自己不能認同的道德錯誤(當小三)、或是在成全愛情之後卻無法順利擁有家庭的喪子命運。以一種回顧過往前塵的姿態,女主角在她下半子的生活中,必須每天快步散步於充滿冷冽海風的沙灘上讓自己清醒,只因為過去歷歷、無法與任何人分享。她雖然不後悔上半輩子的人生,卻也不能因此放棄下半輩子的平穩生活。對我而言,這位女士的一輩子,是很精采的一輩子。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非常純情也很含蓄(在演了一個小時的曖昧之後,才有出現一點點具有情慾暗示的男女主角煽情互動),說是一部純愛電影也不為過,非常適合給中學生去欣賞、去藉此更加認識這一位寫出《孤雛淚》、《塊肉餘生錄》、《雙城記》、《遠大前程》等知名文學作品的歷史重要作家。
  唯《狄更斯的秘密情史》的歷史年代落於狄更斯撰寫《遠大前程》這部小說的時期,電影中狄更斯以《遠大前程》裡頭男女主角的愛情來形容他與女主角之間的愛,所以稍微了解一下《遠大前程》將能更加幫助觀賞《狄更斯的秘密情史》時的入戲程度喔。
  以下為狄更斯在《遠大前程》裡所寫的,男主角對女主角所說的一段告白:
  「你是我身體的一個部分,存在在我閱讀時的字裡行間,是我觀賞大河上漂浮的船帆,是無際的沼澤地,是天空中的雲彩,是白天的光,是夜晚的暗,是那狂風,是那森林,是那大海,是那街道,每一個景色中都出現你的身影,你是我美麗幻想的化身,深藏在我的內心,是我心靈中永遠的伴。」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48/34486910/
2014-06-15 12:03: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