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2 04:00:00| 人氣2,1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墨子:名哲學家29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墨子




【圖博館】:緣現論(3)  3、墨子

墨子學說在先秦之盛,由其死對頭孟子所言了解,「天下之言,不歸陽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周封建崩潰之後民不聊生,楊朱墨子的因應之道是兩極,楊朱近為我主義,墨子則近效益主義(「害之中取小,利之中取大也」〈大取〉)。但二者在中國以「家」為核心的文化裡,慘遭誤解誣蔑。
  墨子是中國第一位自覺到主張應有明確判準來論證的思想家,如其云:「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法儀)。他的法儀是「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者?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者?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非命上)。本之者的古聖王之事是先秦思想家常用的技倆,好比印度的聖言量。原之者的百姓耳目之實,似乎是指人事的真假對錯決定於感官經驗,如其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人之耳目之實知有與無為儀也。誠或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之聞莫之見,則必以為無」(明鬼下)。
  墨子之後的墨辯則將之發展成:一、在認知能力上,「知也者(認知主體),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經說上)。二、認知性質上,「知也者(認知活動),以其知過(遇)物而能貌之,若見」(經說上)。三、知識來源上,分成:1、傳授而來的「聞知」。2、推論而來的「說知」。3、親身觀察而來的「親知」。
墨家邏輯與印度因明一樣接近於辯論術而非亞式邏輯系統,如其云:「夫辯論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小取)。辯論的內容有:「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辯論的技巧有:「辟也者,舉他物以明之也。侔也者(類比),比辭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同於其所取者予之也(由已知推末知)」(小取)。
  墨子思想以效益為原則。他描述當時人民的悲慘如下:「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糧食輟絕而不繼……居處不安,食飯不時,飢飽之不節,百姓之迫疫病而死者不可勝數也」(非攻中)。面對此一慘狀,他把矛頭指向:「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非攻下)。並批評的禮樂、厚葬、有命,而主張非樂、非禮、節葬、非命,如其云:「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箏笙之音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芻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非樂上)。但以上之樂「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非樂上)。且「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立命緩貪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徹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飢寒,危於凍餒……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力不能為焉。群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非儒下)。
  一般反駁說墨子忽略了禮樂的功能且未觸及仁心善性,此種反駁無力,因他並非反對一般百姓的禮樂,而是反對貴族不利於人民且形式化奢華的禮樂厚葬。不只主張效益,還說:「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修身)。
  墨子認為要達到「兼相愛交相利」的目的,在神道設教上要主張「明鬼、天志」,因鬼、天皆有賞善罰惡的功能,並以效益原則為之。在軍事上要主張非攻。在政治上主張由「里長-鄉長-國君-天子-天」一層一層中央集權的「尚同」,因「上下不同義,賞善不足以勸善,刑罰不足以沮暴」(尚同中),尚同要做到「數千萬里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里之外,有為不善者……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尚同中)。政府要以「尚賢」用人,如其云:「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尚賢上)。
  由上可知,墨子為解決時代悲劇,不但將鬼神工具化,還不擇手段地引用尚同。與法家比起來,墨子因以人民福利為出發點,而不像法家以君王利益為出發點,故在「法、勢、術」上沒多大發揮。

墨子

墨子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生卒年不詳,約爲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法天”、“明鬼”、“非命”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家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戰國之世,墨家屬顯學。《墨子》一書中體現的墨子的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廣爲流傳的《千字文》中便記載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絲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隨着諸子學的興起,學者對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簡介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對其生卒年月,另一種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之間。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樂制度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以抗衡。  墨子作爲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爲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祕主義的糟粕也爲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爲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 《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 、《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墨子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雲:“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爲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天志明鬼:宣颺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爲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爲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爲,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爲是非。他還認爲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爲隻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爲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爲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着極爲儉樸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非樂: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爲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聖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非命: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爲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
  主要著作《墨子》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 、 《經下》 、 《經說上》 、 《經說下》 、 《大取》 、 《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内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爲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蹟;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
  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爲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 、 《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内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爲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 《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蹟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墨子》内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爲《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 ,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 《大取》 、 《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 ,着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爲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爲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 、 《屍子》 、 《晏子春秋》 、《韓非子》、《呂氏春秋》、 《淮南子》 、 《列子》 、 《戰國策》 、 《諸宮舊事》 、 《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隻存六十篇,目前隻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 《節用》下篇, 《節葬》上、中篇, 《明鬼》中篇, 《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隻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爲《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内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爲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爲刮目相看。
  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樣一個時代里,墨子能夠脱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
  貢獻與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爲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祕主義的糟粕也爲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爲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宇宙論方面
  墨子認爲,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着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着必然的有機聯繫。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爲“久”,把空間定名爲“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爲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爲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爲,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爲“始”和“ 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着有窮,在連續中包含着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繫在一起。他認爲,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爲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辟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爲“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着,墨子進而闡發了關於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爲,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顏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於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
  數學方面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爲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爲“倍”。如二尺爲一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爲“平”。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爲“同長”。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爲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圜”即爲圓  ,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爲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爲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爲直線。三點共線爲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爲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爲先進、更爲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物理學方面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擧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擧,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着,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爲“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更爲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爲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志(亞理士多德認爲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於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杆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爲重臂,“標”即爲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現在人們一般都習慣於把杠杆定理稱爲阿基米德定理,其實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應稱之爲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此外,墨子還對杠杆,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里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爲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爲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他細致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着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着物體在運動着,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爲當運動着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後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於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隻是新舊影像隨着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後來爲名家所繼承,並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嚐動”的命題。
  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於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產生重複照射,物體就會產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隻有本影出現。
  接着,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爲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部成像於上,故所成的像爲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係,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
  特别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複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隻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里的“中”爲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别,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爲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准備(原文是:令陶者爲罌,容四十鬥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内迎之)。盡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了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内涵。
  機械制造方面
  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制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制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内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爲當時的人們所讚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制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内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着很大的影響。
  哲學方面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爲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爲,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爲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爲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爲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識作爲基礎,進而繼承和發颺。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别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着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曆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爲“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隻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爲“辯”學,把其視之爲“别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爲,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爲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别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爲衡量、判斷的標准,合者爲“是”,不合者爲“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爲“是”,或爲“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爲“是”,或二者都爲“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爲“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擧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繫,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繫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於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爲一個有條不紊、系統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
  軍事方面
  中國古代戰爭最著名的守城戰術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存十一篇,爲《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即蟻伏,指步兵強行登城)》,《迎敵祠》,《旗幟》,《號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戰術極其豐富,僅存的十一篇就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攻城術。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學造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行列中堪稱爲佼佼者。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中的理性靈光,隨着後來墨家的衰微,幾近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注重實用,忽視理性的探索,此實爲中國科技史上的莫大損失。
  重要弟子
  早期墨家弟子很多,《公輸篇》:“墨子之說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淮南王書》“亦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鏇踵,”但現存有關墨子及墨家活動的資料很少,“而徒屬名籍亦莫能記述”。現存史料中可考之稱“巨子”者有孟勝、田襄子、腹口等三人。
  耕柱子
  禽滑釐
  縣子碩
  公尚過
  隨巢子
  胡非子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83598

墨子  維基百科

墨子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木石)人,生卒年不詳,約為前479年—前381年以內[註 1]。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家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戰國之世,墨家屬顯學。《墨子》一書中體現的墨子的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廣為流傳的《千字文》中便記載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絲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隨著諸子學的興起,學者對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生平
墨子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清朝學者汪中治墨學,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為「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與孔子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孔子主張久喪厚葬,對祭祀非常重視,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針對祭祀的說明[1]。墨子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2],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
  墨子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墨氏,名翟
最傳統的說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司馬遷沒有給墨子立傳,僅在孟子、荀卿傳後,有簡略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元和姓纂》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童書業根據《廣韻•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記載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後。」考證得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魚),也就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記載的著名的子魚論戰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寫作墨夷或墨台,其後裔以墨夷為氏。童書業據此認為墨子為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3],因此墨子繼承了貴族身份為宋國大夫。
  翟姓,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瑯環記》[註 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瑔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墨取自刑罰名稱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墨子里籍考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為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宋人說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說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 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
  魯人說
對宋人說與楚人說的批判
宋人說和楚人說遭到梁啟超的批駁。
在《墨子學案》中,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力證非宋人。
據《墨子•貴義》「墨子南遊於楚。」若墨子是楚國魯陽人,則當為「游郢」。
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進行了批判。
姜寶昌《從<呂氏春秋>高誘注論到墨子為東魯人而非西魯人》:畢沅誤讀了高誘注。 [4]
  魯人說的提出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為:
《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滕州說的提出
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5]。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匡亞明、任繼愈、楊向奎、張岱年、季羨林)的認同[6][1]。
  其他學說
胡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首次提出墨子為印度人。他認為墨並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而且墨子長得黑,主張兼愛、非攻,顯示墨子應該是婆羅門。金祖同、陳盛良則說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衛聚賢考證墨子應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2%A8%E5%AD%90

台長: 阿楨
人氣(2,1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哲學家 |
此分類下一篇:孟子:名哲學家30
此分類上一篇:孔子:名哲學家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