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比意
10瑞士法郎紙幣上印有勒•柯比意的頭像
柯比意設計的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勒•柯比意(法文: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又譯科比意或柯比西埃,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法國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作家、畫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生平
柯比意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鐘錶製造,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鐘錶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
他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誌《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比意,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彙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1926年柯比意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新建築五點」,它們是:
底層架空: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屋頂花園: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自由平面: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橫向的長窗: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自由立面: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按照「新建築五點」的要求設計的住宅都是由於採用框架結構,牆體不再承重以後產生的建築特點。勒•柯比意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在二十年代設計了一些同傳統的建築完全異趣的住宅建築。薩伏伊別墅是一個著名的代表作。柯比意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勒•柯比意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都市計畫,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都市計畫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後來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戰後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形式;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民間建築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粗糙蒼老的有時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朗香聖母院教堂的怪異外觀,令守舊派異常憤怒,但被革新派奉為經典。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團長時間的爭論,最後由政治家裁決否定。他的馬賽公寓,被法國風景保護協會提出控告,到後來,又成為當地的名勝;他為阿爾及爾市做的規劃和建築設計被市政當局否決,但後來其中的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採納。
主要作品:
巴黎郊區薩伏伊別墅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
馬賽公寓大樓
廊香教堂
印度昌迪加爾
被否決的方案
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方案
阿爾及爾市規劃
外部連結
勒•柯比意基金會
朗香聖母院教堂外觀
設計史學-柯比意作品式樣分析
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簡介
柯布西耶是對當代生活影響最大的建築師,是20世紀文藝復興式的巨人,是畢生充滿活力,永無休止進行創造的設計大師、建築大師和藝術大師,在現代建築運動中,他最有效地充當了前後兩大階級的旗手:20年代的功能理性主義和後來更廣泛的有機建築階段。他是20世紀最多才多藝的大師:建築師、規劃師、傢俱設計師、現代派畫家、雕塑家、掛毯設計師,同時他又是多產作家,出版有50多部專著及無數文章。
勒•柯布西耶於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小鎮 Chaux-des-Fonds,查理斯•艾都阿德•吉納瑞特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是他出生時的姓名。1920年,在他還是一名藝術家的初期,他就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即將從事建築而非嚴肅的藝術,因此,他更名為勒•柯布西耶。儘管他從未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但柯布西耶受到過很多專家的影響。最初影響他的是著名的建築大師奧古斯特•貝瑞(Auguste Perret),並教會他如何使用鋼筋混凝土。
1910年,他又受到與他一起工作的建築大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影響。然而,對他最大的影響來自他經常的旅行,同時他還從所從事的立體油畫和著色等工作中得到相當多的啟示。儘管他大部分的靈感來自于雅典的衛城(Acropolis),但他還是每天都去帕台農神廟(Parthenon) ,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勾勒。他的大腦裡完全充斥著古典的魅力。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數進行完美的結合。
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佔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他主張用傳統的模式來為現代建築提供範本。他曾經申明,傳統一直是他真正的主導者,因此,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建築不止從2 、3種角度,而是從4種角度考慮的,但後來他對自然界的領悟使其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鮮的空氣、明媚的陽光,還有來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麗,使勒•柯布西耶感覺到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風格去適應當今機器時代的發展。在所有的建築都作為“機器時代的機器”時,人們也開始重視房屋的基本功能。他的目標是:在機器社會裡,應該根據自然資源和土地情況重新進行規劃和建設,其中要考慮到陽光、空間和綠色植被等問題。
1911年,勒•柯布西耶在書中如是寫道:“我在幾何中尋找,我瘋狂般的尋找著各種色彩以及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間的平衡能夠使正午的陽光透過立方體進入建築表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在傍晚時分的彩虹也仿佛能夠一直延續到清晨,當然,這種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設計中使光與影充分的融合。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雖然我們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五個建築學新觀點(一些人將其比作五個古典的柱型),其思想於1926年公佈於眾。這些觀點包括:底層架空柱、屋頂花園、敞開的建築物正面以及帶形窗。人們將這個建築時代比作為機器時代,勒•柯布西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在考察整個城市中的偉大建築、寬敞的空間、樹木和雕像等方面時,他都充滿了激情。1965年8月27日,勒•柯布西耶在Cap Martin海灣游泳時因心臟病發作而與世長辭。
他豐富多變作品和充滿激情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追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理論:勒•柯布西耶與居住機器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出生於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1922年與堂兄在巴黎開設建築事務所。柯布西耶是現代主義大師中著書立說最豐富的一個。他的現代主義思想理論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論文集《走向新建築》中,這本著作雖然出版於1937年,但內中不少文章是他早就已經撰寫出來或已經發表了的,代表了他的總體設計思想。這本著作的文章,前後跨越幾十年,因此難免有些前後矛盾之處,內容也比較龐雜,但是在否定設計上的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在強調設計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觀點與格羅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強調機械的美,高度讚揚飛機、汽車和輪船等新科技結晶,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設計成的,它們只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鋼鐵與混凝土已經占統治地位,這說明結構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對建築藝術家來說,建築設計中老的經典已經被推翻,如果要與過去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過往樣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屬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的設計樣式已經興起,這就是革命。" 通過強調機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為機械美學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書是供人們閱讀的機器,在當代社會中,一件新設計出來為現代人服務的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它們的美學原則是獨特的,並不跟隨古典藝術的美學原則,只有面對這種新的社會狀況,我們才能把握新的美學立場和美學原則,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紀新時代的機械美學,在具體設計上,柯布西耶強調以數學計算和幾何計算為設計的出發點,一方面使建築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理性特徵,同時也體現了技術的原則。他是第一個提倡巴黎提主義藝術形式引入設計的人。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現代建築國際會議",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我伊別墅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許多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50年代以後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築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彙,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築之一。在傢俱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於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徵。
生平:
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約合(Jura),拉香•德•芳(La chaux-e-onds)。
1900年(13歲)進入拉香.德.芳藝術學校學習。勒波拉特尼埃(L’EPLATTENIER 1874-1946)。
1902年柯布西耶在都靈國際裝飾展上以一隻雕刻手錶獲獎。
1907年(20歲)柯布進行第一次學習旅行,目的是去看歐洲的一些傑出的建築與藝術。旅途中柯布繪製了許多精美的速寫與水彩畫。同時拜訪了嘎涅、貝瑞以及霍夫曼。
1910年柯布結束旅行回到母校,並受學校之托再次出行到柏林研究德國裝飾藝術。在德國接觸到德意志製造聯盟,並接觸到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以及密斯•範•德•羅。
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歐和東方旅行,並於年底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藝術學校。
1913年柯布在拉香•德•芳開辦自己的事務所。
1917年柯布移居法國。1930年柯布加入法國籍。
1920年改用筆名勒•柯布西耶,並同奧占芳以及其他的一些詩人、畫家、雕刻家等人共同出版了《新精神》雜誌。
1923年柯布將《新精神》雜誌上的文章彙集出版,書名定為《走向新建築》。
1928年,他同W.格羅皮烏斯、L.密斯•范•德•羅等人組織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他多次參加各國的建築設計競賽,並多次獲得榮譽學位。
1965年8月27日逝世。
主要建築作品:
年代不詳 佛萊別墅(Villa Fallet)
1927年 國際聯盟總部設計方案
1928年 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外觀 圖1-1至1-3,室內 圖1-4至1-10,二層中廳 圖1-11至1-16, 底層獨立支柱 圖1-17)
1930-1932年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 巴西里約熱內盧教育衛生部大樓
1946-1957年 馬賽公寓大樓(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 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 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
主要論著:
1923年 《走向新建築》
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
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位於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於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
薩伏伊別墅地段為12英畝,宅基為矩形,長約22.5米,寬為20米,共三層。底層三面透空,由支柱架起,內有門廳,車庫和僕人用房。二層有起居室、臥室、廚房、餐室、屋頂花園和一個半開敞的休息空間。三層為主人臥室和屋頂花園,各層之間以樓梯和坡道相聯,建築室內外都沒有裝飾線腳,用了一些曲線形牆體以增加變化。
薩伏伊別墅採用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面和空間佈局自由,空間相互穿插,內外彼此貫通。別墅輪廓簡單,象一個白色的方盒子被細柱支起。水準長窗平闊舒展,外牆光潔,無任何裝飾,但光影變化豐富。別墅外形簡單,但內部空間複雜,如同一個內部精巧鏤空的幾何體,又好像一架複雜的機器,薩伏伊別墅是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築五個特點的具體體現,對建立和宣傳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影響很大。
在巴黎城郊的Poissy,有一幢表面看來平淡無奇的白房子。這幢房子簡單到幾乎沒有任何多餘裝飾的程度——簡單的柏拉圖形體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牆——“唯一的可以稱為裝飾部件的是橫向長窗,這是為了能最大限度地讓光線射入。”
巴黎人很喜歡這幢“從不同角度看都會獲得不同印象”的房子,一位法國商人T•Pormee說:“我從未見過其它的建築,能夠像它一樣用如此簡單的形體給人巨大的震撼和無窮的回味。”
這幢房子就是勒•柯布西耶為薩伏伊女士設計的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1928-1929)。
薩伏伊別墅是一個完美的功能美學作品,其基地是位於Poissy的一片的開闊地帶,中心略微隆起。建築長22.5米,寬為20米,高三層。底層(柱托的架空層)為車庫和僕人房間,是由弧形玻璃窗所包圍的開敞結構;二層設有起居室、臥室、廚房、餐室、屋頂花園和一個半開敞的休息空間;三層為主臥室和屋頂花園。各層之間以螺旋形的樓梯和折形的坡道相聯。
在1926年出版的《建築五要素》中,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築的“五要素”,它們是:
1、底層的獨立支柱;
2、屋頂花園;
3、自由平面;
4、自由立面;
5、橫向長窗。
薩伏伊別墅正是這“五要素”最為恰當的範例。
薩伏伊別墅的底層架空,使上部被托起的生活空間遠離了車流噪音和街市喧嘩——這一想法來自于柯布西耶根據年輕時參觀修道院獲得的寧靜生活體驗而形成的關於理想生活的原型(這段經歷深深地影響了柯布西耶日後包括薩伏伊別墅和馬塞公寓在內的多個建築的創作)—— “漂浮”的結構改變了傳統的花園環繞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使柯布西耶找到了理想生活範本的物質載體。柯布西耶在早期的多個別墅設計都使用了屋頂花園概念——他認為屋頂花園是補償自然的一種方法,“意圖是恢復被房屋占去的地面”。柯布西耶還強調利用牆體或隔斷靈活地分割空間,他認為住戶應該可以按自身需要劃分自己的居住空間——自由平面的提出——承重結構與分隔結構完全分離,能夠極大程度地實現了空間劃分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而自由立面的提出,使得建築立面設計擺脫了新古典主義構圖原則的束縛,使得建築立面和內部功能的配合更加合乎邏輯,也讓T•Pormee所言之“從不同角度看都會獲得不同印象”得以實現——這樣的印象並不是刻意和矯揉造作的,而是別墅內部狀況的外部呈現。橫向長窗則是為了讓房間獲得充足的光線和室外景觀。在《論建築學與城市主義現狀》中,柯布西耶坦然承認了薩伏伊別墅的“逼迫性古典主義”傾向——“住戶來到這裡,是因為這裡的粗獷的田野景色與農村生活相互呼應”,他們可以從jardin suspendu或者條形窗的四個朝向居高臨下地觀察到整個區域 ,他們的家庭生活被安插在一個維吉爾式的夢境之中。”
薩伏伊別墅的幾何構圖同樣是有古典意味的。如果我們將它與帕拉迪奧的羅湯達別墅進行比較,可以看到:矩形(近似正方形)平面、底層的U型佈局和位於建築南北向中軸線上的坡道可以視為對羅湯達別墅的集中化、中心性和雙軸線的隱喻。道格拉斯•格拉夫曾用圖解法來分析薩伏伊別墅與文藝復興時期別墅之關聯——把薩伏伊別墅平面從入口南北向切開,以坡道中線為邊界將平面的西部分開,將分開的各個部分都向各自的方向推,把U形平面還原——薩伏伊別墅的幾何構圖可以通過變形還原的方式變為文藝復興時期別墅的幾何構圖。不僅如此,薩伏伊別墅中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同樣可以視為傳統花園與建築在空間中的咬合。然而,古典構圖的對稱性和中心性在薩伏伊別墅中動態的樓梯和坡道所化解,並隨著人的運動擴散到屋頂花園與粗獷的田野景色所形成的“維吉爾式的夢境之中”。
如果對薩伏伊別墅和帕提農神廟的立面進行比較讀解,我們同樣可以發現前者有著古典意味的隱喻:堅實的基座、保持著黃金比例的中部和開放的頂部;底層的支柱與建築的透視關係可以看作帕提農神廟的視覺變形。然而在薩伏伊別墅裡,古典主義的三段式已經結合了具有現代性的簡約。斐迪亞斯採用了自然的形式表現其特質,而柯布西耶則用對機械化產品的歌頌來表現他所在年代的時代特徵。帕提農神廟和薩伏伊別墅的共同之處正是在於比例和秩序之美。“建築師通過使一些形式有序化,實現了一種秩序……他以他創造的協調,在我們心裡喚起深刻的共鳴,他給了我們衡量一個被認為跟世界的秩序相一致的秩序的標準,他決定了我們思想和心靈的各種運動;這時我們感覺到了美。”
勒•柯布西耶還寫到:“當我們在1920年創辦《新精神》雜誌時,我們就給予居住以基本的重要性。我稱之為一個“居住的機器”,因而要求從其中獲得一個完美清晰的解答。這一意義深遠的綱要恢復了人在建築學中的中心地位。我從未對這一表達感到遺憾,無論是在巴黎還是在美國——在美國,機器就是國王。字典告訴我們“機器(machine)”這個單詞源於拉丁文和希臘文,原意是“技能(artifice)”和“裝置(device)”,“一個建造以用於產生某種特定結果的工具”。“裝置”這個詞把問題表述得很清楚,就是指控制日益危險的狀況並從中創造出充分且必要的生活構架。經由藝術這一媒介,並致力於人類的幸福,我們就有力量通過提升我們的生活而使其充滿光明。”
同時,勒•柯布西耶也闡述了他對居住空間的看法:“在你的臥房、客廳和廚房需要空白的牆面,嵌入式傢俱取代價格昂貴的傢俱……需要隱蔽或散射光源,需要一個真空吸塵器,只需買一些實用的傢俱而不是裝飾性的。如果你想看看什麼是低級的品味,去那些富人家裡走走即可。牆上掛上一些純粹的繪畫作品,但要佳作。”
柯布西耶的這一看法在其緊接著的薩伏伊別墅設計中全部得以實現。
薩伏伊別墅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僅用了白色的粉刷牆面,柯布西耶說白色是新鮮、純粹、簡單和健康的顏色;開敞、明亮的室內也沒有多餘的裝飾物,只有Thonet的彎木椅和廉價的、在任何地方都盡可能使用的嵌入式傢俱。
柯布西耶使用動態的、開放的、非傳統的空間句法,尤其是螺旋形的樓梯和折形的坡道來組織空間——在這裡,空間成為了建築的主角。動態的室內外空間,在傳統空間的三維度上增添了人在其中連續位移而產生的時間因素(第四維度),使建築空間呈現出更多的變化。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將薩伏伊別墅作為“空間——時間”營造的典範,指出其中蘊涵的豐富的空間效果、視點轉變以及對時間性的反映。
使用廉價的材料,拋棄多餘的裝飾,純粹用建築自身的元素來塑造豐富的空間,這不僅是順應了當時社會貧困的經濟狀況,也是早期現代主義建築重視功能和空間、反對附加裝飾的設計思想的反映。然而純粹的薩伏伊別墅深刻地體現了現代建築所提倡新的美學原則——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結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構圖的法則,比例和秩序之美……薩伏伊別墅和它的設計思想至今仍激勵和影響著無數的建築師,成為他們設計的源泉,因為它體現了建築的最本質的特點——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創造。
朗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朗香教堂是現代主義建築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也是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里程碑式作品。自從1945年它首次對公眾開放以來,朗香教堂已經成為建築師、學生和旅遊者前來朝聖的聖地。這座著名的建築坐落在法國東部毗領瑞士邊界附近的一座小山頂上,取代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的以前的教堂。
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幾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建成之時,即獲得世界建築界的廣泛讚譽它表現了勒氏後期對建築藝術的獨特理解、嫺熟的駕馭體形的技藝和對光的處理能力。無論人們讚賞與否,都得承認勒•柯布西耶的非凡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
勒•柯布西耶接受這個重建朗香教堂的工程之後,採用了一種雕塑化而且奇特的設計方案。他突破了,於是好像是飄浮在牆面上一樣。南面的牆被稱之為“光牆”,這個牆體很厚,上面留有一些不規則的空洞,室外開口小,而室內開口大,比例奇特,靠外牆的部分裝上教堂裡常用的彩色玻璃,同時,牆體和屋頂的連接並不是無縫的,而是有一定間隙的,她的三個弧形塔把屋頂的自然光引入室內,這些做法使室內產生非常奇特的光線效果,而產生了一種神秘感。主禮拜堂位於東面,這是符合基督教義的。這個禮拜堂可以容納50個人。
朗香教堂的屋頂東南高西北低,顯出東南轉角挺拔奔昂的氣勢,這個坡度很大的屋頂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頂的雨水全部流向西北水口 ,經過一個伸出的瀉水管注如入地面的水池。教堂的三個豎塔上開有側高窗。它以一種奇特的歪曲的造型隱寓超常的精神。教堂要求簡單造價不高,是一個表意性建築。
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拉杜瑞特修道院(Le Couvent de La Tourette)
拉杜瑞特修道院(Le Couvent de La Tourette)是和廊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同時期的作品,有建築評論家說沒有廊香教堂就沒有拉杜瑞特修道院。這兩棟建築都是座落在小山丘上,但拉杜瑞特修道院比較延續柯布早期作品對幾何的控制,而不是像廊香教堂那樣采較自然的形體。
這座外觀看似簡單的修道院,其建築量體可是經過嚴謹的幾何分割,而內部的空間變化更是複雜,既穿透又阻隔,非常多元。此外,別小看入口處這一「簡陋的大門」
柯布(Le Corbusier)所設計的拉杜瑞特修道院(Le Couvent de La Tourette)是和廊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同時期的作品,有建築評論家說沒有廊香教堂就沒有拉杜瑞特修道院。這兩棟建築都是座落在小山丘上,但拉杜瑞特修道院比較延續柯布早期作品對幾何的控制,而不是像廊香教堂那樣采較自然的形體。
拉杜瑞特修道院可容納一百位修士生活,內部空間主要分成宿舍和教堂兩部分,宿舍采U形配置,教堂則位元其缺口處。教堂和宿舍實體上並不直接相連,其間有空隙做為分隔 ,由院內向空隙望去,隱約可見院外的自然景致。宿舍的四、五樓為規則長條形的修士房間,三樓為圖書館、閱覽室與教室,二樓為會議室與食堂,一樓為廚房。
修道院建造在坡地上,面對坡地的高差問題,柯布巧妙的利用獨立柱加以解決,在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下,讓修道院以不同的方式與坡地接觸;北側的教堂、墓室與聖器室直接嵌入坡地,U形的三邊以及中庭的十字形通道,則以包括圓柱、牆版與梳子形狀的三種獨立柱分別將量體架高,內部複雜的水準與垂直動線關係,在單純的平面配置中創造豐富的空間經驗。
從U形配置的東側向中庭拉出的祈禱室,由十字形的牆版獨立柱、中間的正立方體以及角錐體屋頂表達宗教象徵意義;教堂南側面向中庭拉出來的聖器室在覆土植草的屋頂出現兩排槍管式採光口 ;教堂北側凸出如同彩帶似的墓室牆面與三個不同方向的斜向屋頂採光口。這些形成附加在規則的主要量體上的一些特殊造型元素。
馬賽公寓
在德國的斯圖加特,設計師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塞公寓,不但成為自己野性主義設計風格的代表作,更是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中的經典,這所原來可容納1600名馬塞工人居住的公寓樓,如今已是許多德國中產階級嚮往的居所,這幢公寓,就是外形方正,似乎略顯沉重,但是外觀鋼筋水泥土的裸露的毛糙,展現了一種男人的力量。這是設計史上一個著名的化腐朽為神奇的範例。
仿佛一隻諾亞方舟,帶著一個失落後的小世界。事實上,一方面馬塞公寓擁有絕對的個人私密性,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擁有像修道士那樣的小私室,每一個公寓單元都是隔音的,也都像住在山洞裡一般。另一方面它與周圍的山光水色保持直接的接觸,同時社交的機能又被大大誇張,實際上設計了多達二十六種不同的社交空間。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
這是一個公共的學生宿舍,在Zurich的封建主義與Raolu La-Feauter的影響下,Siegfried Giedion 和 Karl Moser、瑞士大學聯盟將瑞士學生宿舍的委託案交由Le Corbusier(柯布)設計。在這個校園中也有其他的現代建築語彙,包括了荷蘭學院(W.M.Dudok 1930建)。從瑞士館的曲面邊緣延著連續的200公尺道路直行就可到達巴西學生館。瑞士學生會館在整排國際學生宿舍的東方最底端。柯布在設計時預期參觀者將會開車由北邊抵達這曲面的石牆前。而現在,只要獲得管理員的同意買門票後即可入內參觀。
整棟建築立足於一排巨大的柱子上主要部分為一長方體,其中一個面由玻璃帷幕構成,另一面則謹慎的接續了以粗石砌,具有曲線外牆的樓梯間。由立方體型式構成的主體建築前方、樓梯間、入口門廳、 和服務空間較低矮的外牆則很謹慎的被塑造成波狀牆面。這種建築群體的配置手法不僅給建築帶來了“ 肖畫”的效果,更在靜態的主體建築前帶來了一種運動擴張的表現。入口門廳的內部空間也由於牆面的波 狀運動產生予人印象深刻的動態效果。
在展示館的室內,縱橫行列和牆,是如此的彎曲,如柯布描述他們”蓄意的變形”,因而創造一個那樣的空間,是一個連續的壓條,為立體派藝術家之方式,因為前庭的區域、樓梯、大廳及餐廳是具壓縮含括的,透明清澈的,他們幾乎同時的被感受到像是一個流動的空間,在這分至圈上不可抗拒的線展示出在室內裡如此明顯的區域。根據這個不可抗拒的因素下,似乎存在一個緊接在一起的厚版、樓梯、塔樓,及於樓板上的橋樑,這多方的彎曲啟發了匯集體積本身是變形的空間及他的變形是創造出一個在光與灰暗之間被剪斷的線。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
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在喜馬拉雅南麓山腳下一片稱為昌迪加爾的乾旱平原上建立了印度最重要的一個省——旁遮普省。法國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埃被聘請來作這個新省會的城市規劃設計師和建築設計師。
勒•柯布西埃將整個城市劃分為整齊的矩形的街區,形成一個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並明確地把各街區分為政治中心、商業中心、工業區、文化區和居住區等5個部分,功能分佈非常明確。他還設計了政治中心的好幾座主要建築物,高等法院是其中最早落成的一座,它的建成曾經引起世界建築師們的廣泛注意和仿效。
可持續性設計:法院建築地上4層,它的主要部分用一個巨大的長100多米的鋼筋混凝土頂篷罩了起來,由11個連續拱殼組成,橫斷面呈V字形,前後挑出並向上翻起,它兼有遮陽和排除雨水的功能;頂下部架空的處理有利於氣流暢通,使大部分房間能獲得穿堂風,這樣以建築物本身的設計方法來解決當地的日曬和雨季問題。
空間構成:法院的入口沒有裝門,只有3個高大的柱墩一直支承著頂上的篷罩,形成一個高大的門廊,柱墩表面分別塗著綠、黃和桔紅3種顏色,門廊氣勢雄偉,空氣暢通。從入口進去就到了法院的門廳,進入門廳以後是一個柯布西埃經常在建築中心採用的橫置的大坡道,人們可以順著坡道登樓。一層有一間大審判室和8 間小審判室,樓上也有一些小審判室,辦公室。另外還有對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和餐廳。它的平面形狀是一個簡單的L 形。
風格特點:法院建築的正立面上滿布著大尺度的垂直和水準的混凝土遮陽板,做成類似中國的博古架形式。到了上部,它們逐漸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頂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應。整個建築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著澆搗時範本的印痕。柱墩及遮陽板的尺寸特別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獷,像是一座經過千百年風雨侵蝕的老建築。門廊內部的坡道上也滿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孔洞,在其他地方,經常有一奇怪的孔洞的凹龕;有的還塗上紅、黃、藍、白等特別刺眼的色彩。這種巨大尺度的建築構件,粗壯的入口柱廊,對比色塊的處理,粗糙的混凝土飾面,大膽的抽象圖案設計所形成的特殊建築風格,被人們稱之為“粗野主義”建築。
http://www.befree.com.cn/Events/2012/10/LeCorbusier/
設計史學-柯比意作品式樣分析 by許嘉惠 鍾明樺
第一章 柯比意設計生涯之轉變
第一節 柯比意的生平
柯比意不但是現代建築運動的主將,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從二○年代開始,直到去世為止,他不斷以新奇的建築觀點和建築作品使世人感到驚奇,柯比意沒有受過正規的學院派建築的教育,卻在一開始受到當時建築界和美術界的新思潮影響,也決定了他這一生的道路。Charles-Edouard Jeanneret(勒˙柯比意的真名)1887年生於瑞士製造鐘錶的城市La Chaux-de-Fonds,父親為鐘錶盤的設計師,母親為鋼琴家,在這至今有四百多年歷史、並為世界生產精密機械鐘錶的重要中心的生長環境下,使勒˙柯比意在1929年撰寫了「精密-建築現況與都市論」中,似乎指涉祖先們精巧的才能。而它的祖先為一群遭受迫害的法國新教徒,在十六世紀時逃亡Chaux城,並將機械製造的本領作為謀生工具,並使得Chaux城成為瑞士鐘錶製造之重鎮。
對於受政治或宗教迫害的難民而言,Chaux城是一處天堂,而這也是影響勒˙柯比意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往後在1933年柯比意組織其輝煌城市(The Radinat City)之理想社會時,繪製出一個無政府聯合組織、並與瑞士鐘錶工業組織相類似的組織型態,一群工人依照階層結構形式組織成為真正的權利基礎,其控制權力透過代議制度與以分散,並認為階層頂端並非為政府聯合組織,而應該是一小群專業精英人士、偉大的藝術家與政治家,或是工業鉅子、開明的工商人士所領導。從以上的背景介紹可以了解到柯比意烏扥邦的思想理念形成因素,而受到精密機械以及藝術方面的薰陶,更展現設計生涯中設計風格的矛盾與複雜性。
第二節柯比意的創作歷程解析
柯比意在創作歷程上如同他的眾多假名般,多元、錯綜複雜且難以捉摸。各時期的創作,皆顯示其超越時代性的創作精神與理念表達,較不容易以單一面向進行作品的解析與探討,因此筆者嘗試將其創作時期與理念,依照作品透露出的主要意義,以及各時期的主要風格轉變的軌跡分述如下:
(一)新藝術與現代主義的轉接點(1887-1916年)
少年時期的柯比意觀察自然並學習雕刻,以幾何形化的自然特質(或古典化的新藝術)為基礎,在首次的建築設計案以及手錶設計方面,皆表達出有機體裝飾藝術的概念。18歲時完成了生平第一件建築設計作品-Fallet別墅,後來即到巴黎求學,1908年他到巴黎在著名建築師貝瑞處工作過,後來又在德國柏林著名建築師貝倫斯(P. Behrens)建築師事務所實習過,另外兩位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與葛羅佩斯(Gropius)都曾經在此實習。貝瑞較早運用混鋼筋凝土而著名,而貝倫斯是以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著名,他們對柯比意後來發展皆有重要的影響。柯比意認為,建築不應該再沉溺於各種無意義的樣式之中,也不該再模仿已經失去真實生活意義的古代建築形式,認為建築師必須能夠發現居住的問題,並且發揮想像力與理智來解決問題。因此,混凝土的運用以及工程原理成了柯比意革命性的工具,更因此受到了德國機能主義的影響。
(二)現代主義理念的崛起時期(1917-1928年)
此時期的柯比意運用混凝土的技術更趨成熟,並發展了各式混凝土相關工法,在1923年的「邁向新建築」一書中更提出「建築式居住的機器」的口號,展現現代主義工業生產的理性精神,以及建築幾何體組合的藝術。之後,在1925年「現代裝飾藝術」一書中,討論到由機器帶來的工業、社會以及道德方面的革命,揭示與重視機械、設備以及使用器具所代表的標準化機能美,例如薩瓦別墅設計所表現的機械形式美。
(三)粗獷主義時期(1928-1965年)
在1928年時,柯比意的繪畫創作中透露出一種明顯的變化,他故意將「喚起詩意」的東西如貝殼、石塊以及人物,取代了早期純粹主義畫作中的瓶子、長頸瓶以及煙斗,自然的生物型態似乎象徵著隱藏的意義。從柯比意揚棄光潔而具有清潔感的機器美型態,轉變為以原始、質樸的材料,如粗石、磚塊、粗混凝土以及未刨光的木材可得知,例如1950年左右的馬賽公寓設計「粗獷主義」(Brutalism)的形式表現。
第二章 柯比意式樣分析
第一節薩瓦別墅設計案例說明
1914年柯比意擬制的一處住宅區設計(Les aisons Domino)中,用一個圖解說明現代建築的基本結構,是用鋼筋混凝土的柱子和樓版組成的骨架,在這一個骨架之中,可以靈活的布置牆壁和門窗,因為牆壁已經不再承重了。1926年柯比意的形式法則,受幾何形的影響,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了新建築的五個特點(Les 5 ponints D’une Architecture Nouvelle)這五點是:
(1)底層的獨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層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騰空,留出獨立的支柱。
(2)屋頂花園。
(3)自由的平面。
(4)橫向長窗能增進外觀的調和,而且是構造系統中一項合理的表現。
(5)自由的立面。
這些都是由於採用框架結構,牆體不再承重以後所產生的建築特點。柯比意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在二十年代設計了一些與傳統建築完全異去的住宅建築。而薩瓦墅就是一個著名的代表作。
柯比意是唯一想要為新的建築找出建築規則的現代建築師。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以學院傳統的規則系統作為出發點,所以提出了「五項原則」。而且其每一項原則都是從現有的實踐出發並加以反向操作。(施植明p51)例如獨立柱便是與古典基座正好相反的手法;獨立柱接受了古典手法區分樓層與地面的關係,不過對於這種區分則以虛空間的方式而非量體的方式加以詮釋;水平窗帶對於古典洞窗作駁斥;屋頂平台則是對斜屋面的駁斥,並且以開放的平台取代閣樓。自由立面是以自由構成的表面取代規則的開窗安排;自由平面推翻了垂直連續的結構牆面所產生的限制,並以由機能需求決定的自由、非結構的隔間取而代之。
他所有的創作似乎都是為了先前作法的駁斥。不過在五項原則中的每一條新的規則都以傳統的建築元素作為基礎,似乎暗示著,對柯比意而言,原創性的實踐與新的手法拼成了一種典範的或隱喻的組合,而且新的手法只能參照已不復存的舊的手法才有可能完全理解。
2-1-1、薩瓦別墅的設計構想(Villa Savoy,1928年設計,1931年建造完成)
在這一個作品裡,將新建築的五個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並且這一個案子將柯比意所認為人對房屋的「需求」界定出來。這一個案子也成為柯比意在他設計中最重要的階段,
從鳥瞰圖看去 Savoye建築彷彿是漂浮在草原上的正方形量塊,然後我們向上看到了屋頂花園的牆,向下看到了獨立圓柱與退縮在內側的圓形玻璃體,從形體的相互關係我們大致可以感受到自由平面與自由立面賦予這樣的型態,這也就是柯比意所提出的五項原則的驗證。
這是一個位於巴黎附近的一個相當闊綽的別墅,建在12英畝大的一塊地產的中心。房子平面約為22.5╳20米的一個方塊,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Ground Plan
First Plan
Second Plan
底層三面有獨立的柱子,中心部分有門廳、車庫、樓梯和坡道,以及僕人房間。二層有客廳、餐廳、廚房、臥室和院子。三層有主人臥室及屋頂陽台。
Savoye住宅東-西向剖面圖面圖
Savoye住宅北-南向剖面圖面圖
Savoye住宅南-北向剖面圖面圖
2-1-2薩瓦別墅式樣分析
(一)第一層次:直覺分析「好」與「不好」的作品特色
好的部分
A、因為柱列獨立讓整體建築物感覺輕盈。
B、樓層之間,利用樓梯與斜坡道聯繫,上下層的空間連續性增加。
C、整體造型簡單不複雜,且沒有過多的裝飾性。
D、內部空間豐富且多變。
E、內部空間採用黃金比例分割,使整體看起來和諧。
不好的部分
A、住家空間在二樓,使建築物與外部環境的關係聯繫性薄弱。
B、室內斜坡道動線的冗長,因此使用的頻率可能降低。
C、車庫的進出口動線不佳。
(二)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與變形試誤體驗-判斷拆的是不是節點或接點
A、柯比意利用坡道和樓梯來製造空間的樂趣,以及連接垂直動線的手法。
B、柱子的比例和建築物量體的不和諧似乎也是在突顯整體的造型觀念,位於中央的坡道也隱藏有支撐整體正方形建築物的力量。由於內部組織以及動線上配合,二樓量體的穩定性逆轉了柱子的貫常邏輯,柱子反而好像是從二樓向下生長出一般。
(三)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柯比意所說的五個特點在這個別墅都用上了,但更大的特點是表現了他的美學觀念。勒˙柯比意實際上是把這一個別墅當作一個立體主義的雕刻。它的各種體型都是採用簡單的幾何形體。柱子就是一個細長的圓柱體,牆面粉刷成光面,窗子也是簡單的長方形。建築的室內和室外都沒有裝飾線腳。為增添變化,勒˙柯比意用了一些曲線形的牆體,房屋總的體型是簡單的,但室內部空間卻相當複雜,在樓層之間,採用了在室內很少用的斜坡道,增加了上下層的空間連續性。二樓有的房間向院子敞通,而院子本身除了沒有屋頂外,同房間又沒有什麼區別。像勒˙柯比意在二十年代設計的許多小住宅一樣;薩瓦別墅的外型輪廓是比較簡單的,而內部空間是比較複雜的,如同一個內部細巧鏤空的幾何體,又好像一假複雜的機器-勒˙柯比意所說的居住的機器。在這種面積和造價十分寬裕的住宅建築中,功能是不成為問題的,而柯比意追求的也不是機器般的功能和效率,而是機器般的造型,這種藝術趨向被稱為「機器美學」。
由平面圖我們可以看出由於底層挑空退縮而柱子外露所產生出來的空間意像﹔動線簡潔分明由一支樓梯及一個坡道連接貫通垂直動線。內部空間的隔間有許多是採用黃金分割比例,使整體看來相當的和諧。住家的主要機能空間放在二樓,一樓部分是停車空間何佣人房等,與Cook House有著相似的方式。屋頂花園的設計更是將環境和建築物做了結合,Savoye住宅無疑可謂是早期的綠色建築。而從中我們也不難可以感受到大師對於建築物和環境的看法是如何,而他又是怎樣運用手法將其實現。
第二節廊香教堂
2-2-1、廊香教堂設計案例說明
位在法國廊香(Ronchamp)的教堂是柯比意的晚期代表作,1955年完工後被譽為曠世的傑作。察理斯˙詹克斯認為,後現代建築中最有效運用隱喻的是柯比意在廊香的小教堂,因為它的暗示性可算是第一個後現代作品。整座教堂量體有如一頂帽子、船首與船上煙囪、白色的米可諾(希臘的一個小島)房子、鴨子、祈禱的雙手等造型元素。南向牆上的立體式開窗方式,增加了教堂室內空間明暗對比的層次感,簡潔有力的室內空間與建築造型呈現出純粹的美感以及表現性的色彩,並在弧形厚白牆上鑲進彩繪玻璃,將彩色光線投射在教堂內,使觀者產生靜穆、精神昇華的意象,造型特別的屋頂則是以金屬加上混凝土架構而成。
廊香教堂平面圖
2-2-2廊香教堂式樣分析
(一)第一層次:以直覺分析作品的「好」與「不好」
好的部分
A、量體造成建築的雕塑感,並另人產生許多聯想。
B、白色外牆與藍天與綠地形成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感,並有聖潔的感受。
C、南向牆面大小不一的窗,開口大小由外而內逐漸放大,並以彩色玻璃鑲嵌,將彩色的光線以近乎投射的方式射入室內。
D、自然光的運用純熟
*並延續教堂中玫瑰花窗的精神昇華感。
*在內部牆面與屋頂相接處分離形成一條光帶,使厚重的屋頂產生「漂浮」的奇異感。
*光線除了經由牆面楔形窗引入,更從三個突出的採光天井由側面採光方式,以光線構成各個小祭壇空間範圍。
不好的部分
A、對於這個具有宗教說服力、雕塑品般的建築藝術象徵,以及具有特殊象徵意涵的完美作品而言,筆者唯一認為最大的”不好”部分,似乎僅在於引起當時現代主義者的莫名恐慌,以及留給後人及眾多評論家絡繹不絕的臆測、堪輿與解析的有趣反應吧!
(二)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與變形試驗
(三)第三層次:象徵與設計技法層次
柯比意所利用的設計手法與用典分析
A、教堂空間光線的轉化運用。
B、修女帽與祈禱的雙手意向投射與隱喻。
C、以非人的經驗尺度,以及非常態的扭曲變形的量體堆疊與錯位,提示建築物的非機能性特徵。
D、象徵混凝土技術以及形體運用配合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同時結合柯比意各時期的風格,如現代建築的理性完美與潔淨,粗獷主義的噴佈混凝土材料運用,反現代主義的直線與輕量,以及將長方矩形模子以模矩為比例,做不同方向的扭曲,首次展現出柯比意不同於以往地以二元思考方式,做出單向表現的做法。
參考書目
(1)Text edited and presented by Jacques Guiton 、Translation by Margaret Guiton,1981,【The IDEALS OF LE CORBUSIER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George Braziller。
(2)楊裕富,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3)楊裕富,1998,【空間設計概論: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4)吳煥加,1998,【20th 世界西方建築史上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5)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1992,【現代建築事典】,東華書局。
(6)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88,【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
(7)任克斯/王錦堂/Jencks Charles,1986,【勒 柯必意:與建築的悲劇觀點】,台隆書店 。
(8)Joseph Belmont原著、林貴榮譯,1990,【從薩瓦別墅到我們的房子】, 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9)參考書目
(10)Alan Colquhoun著,施植明譯,1998,建築評論論文集---現代建築與歷史變遷,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11)Leonardo Benevolo 著,鄒德儂譯,現代建築史下冊,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dhs/pr002.html
科比意 twdeco企劃編輯部
科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劃分設計主義兩階段不同的視野一為20年代的功能理性主義和有機建築階段。柯比意是近代設計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在現代建築運動中,他結合了建築師、規劃師、傢俱設計師、現代派畫家、雕塑家等多重身份。不僅於此,他還是多產的作家,出版過無數文章與書籍,而後更與室內建築師夏絡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與皮瑞‧吉那瑞特(Pierre Jeanneret)合作一系列經典的現代傢俱。
最休閒、最能放鬆的傢俱 - 柯比意躺椅
柯比意躺椅可以調節角度,例如讓雙腿自由的伸展至各種姿勢,這種椅子由弧形延展的金屬管架作為滑軌,讓他架在黑色支撐底座上。 這種具有弧度造型的椅子,靠摩擦力與地心引力固定位置。但該弧形結構即使不靠黑色底座支撐,也能獨立使用作為斜躺搖椅。 這個極具經典的創作靈感,據研究者的研究,可能與 Tornet 的搖椅,或者中式竹躺椅有關。 這種躺椅上下分開的結構反應當代流行的純淨主義概念,躺椅最初選用馬皮,出自於科比意的個人偏好材料,實際上科比意對於每樣材料的選擇都要求精鍊簡潔。
經典大師永恆之作 - LC2 Fauteuil Grand Confort
LC2 躺椅由義大利進口發泡海綿(永不變形)、義大利進口牛皮、義大利進口不銹鋼架製成,有不同色系可供選擇。 被柯比意稱為 " 豪華舒適(Grand Comfort )" 的沙發椅,呈現出他的傢俱設計考量是以人的舒適性為出發點,。LC2 沙發椅被視為有法式古典沙發舒適豪華性的現在詮釋,但卻以新式的結構、材料進行沙發設計,簡單與直接明白的手法:5 塊立體方皮墊依序嵌入鋼管框中,特色就是將沙發的骨架外露,但是皮墊就可以方便清洗。對於使用性而言是非常方便的傢俱,對於外在而言,擁有大器奢華之感。而這個作品在設計手法上,1910年的庫馬斯椅(Kubus)對他影響最大。 LC2 沙發,被 MoMA 現代藝術博物館列為永久珍藏品。
輕便靈巧的巴斯庫蘭椅(Basculant)
前面兩種設計,對於居家空間而言屬於大型傢俱,自然產生它的侷限性,柯比意後來設計了Basculant 椅,在視覺上與實用性上顯的方便。Basculant 上下部分是融為一體,主體架構的材料是鋼管,上下連接處用焊接的方式形成主體架構,使這件傢俱的形象近似於一個機器的形象,貼近柯比意提出的機器美學的靈感來源。
http://www.twdeco.com.tw/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