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26 07:00:00| 人氣12,2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恩斯特:世界百大畫家8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克斯•恩斯特

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1891—1976 恩斯特,德裔法國畫家,雕塑家。恩斯特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的達•芬奇”,他在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藝術中,均居於主導地位。他的作品所展現的豐富而漫無邊際的想像力,對世界的荒誕之感,汲取自日爾曼浪漫主義和虛幻藝術的夢幻般的詩情畫意氛圍,令全世界驚異不已。這位不知疲倦的發明家不斷地更新著自己的表現手法:他運用拼貼畫、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致力於創造一個多變、彩色的虛幻世界。被譽為具有顛覆性的創新藝術家。
  超現實主義者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是一位科隆的達達派藝術家(Dada-Künstler)。達達藝術家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形成了一種藝術上的反潮流思想。他的故鄉布呂爾 (Brühl)為他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繪畫、版畫和包括新的58件陳列品的雕塑作品,重點是這位元藝術家的早期作品。
恩斯特出生於科隆,自學成才成為畫家。一戰退役後,他創立了科隆達達小組。1922年,他定居巴黎,並在那加入了超現實主語流派。二戰期間,恩斯特生活在美國。
  馬克斯•恩斯特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勃魯爾,18歲入波恩大學學習哲學,爾後自學繪畫。他喜歡畢卡索的畫和德國表現主義新潮,先後參加過“青騎士社”和柏林達達主義。
    人不知其所以然-馬克斯•恩斯特
1922年恩斯特移居巴黎,成為一名堅定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並與佈雷東等人結交。由於他總是追求新的思想和賦予新的表現方法,因此對超現實主義派中正統觀念和缺乏想像力風格厭倦,於1938年離開這個運動,移居美國直到1949年重返歐洲,積極從事他的藝術活動。
恩斯特在6歲時的一天裡,他最心愛的一隻鸚鵡死了,同時他的妹妹誕生,這是他終生難忘的事件,這個印象牢固地埋在他的潛意識之中,成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中想像創造的靈感。
恩斯特在藝術創作手法上很少受傳統制約,具有極大的創造能動性,敢於突破陳規,他常採用拓印法、粘貼法、轉印法、拼貼法等塑造形象。他筆下的形像想像力極為豐富,常以寫實和想像創造形象和空間,為人們展現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
其它作品有《自然史》(1926年,擦印畫法素描);拼貼畫集《百頭女》(1929年)及《為一周的仁慈》(1934年)。《繪畫之上》(1948年)包含了他的藝術觀點[2]。《人不知其所以然》《荒野的拿破崙》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0349.htm?noadapt=1

恩斯特 超現實的開拓者

<<聖安東尼的誘惑>>
二十世紀中兩股顛覆性的藝術潮流;「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活躍於世界的舞台上,其中有位畫家,他兼擅兩種主義的藝術創作。且就讀於波昂大學哲學系的他,更時常旁聽美術及文學的相關課程,此外對於當時代的心理學及佛洛依德學說更深感興趣。因此使他成為「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下的重要戰將,同時也是一位極具文采、超現實書寫風格殊異的文學創作者,除此也涉獵哲學、心理學、科學、文學、美術史等學問。基於他的學問淵博及美術表現,於此豐富了他的創作及其內含。
  恩斯特,德國藝術家,是一位反戰、反審美、對傳統美學具創造性之破壞力的「達達主義」
者,但並不表示他的藝術就像當時代人們對此達達主義的認知─只會「亂搞」,相反的,從他的一生極具風格且形貌多變的作品中,我們可體會到他極具寫實功力的創作能力,因此對他而言,棄傳統而安全的寫實路線,並非他不能為,而是其不欲為之。
  自小的他即是一個富於幻想的孩子,往往看到木桌上的紙,即不自覺的塗抹起來,吸引他的正是那拓印下的木紋。除此他的想像力驚人,往往能拼湊出一個不可思異的異想空間,而他所選用的創作素材,也是五花八門令人驚奇,幾乎想的到的、想不到的都一一出現了,拓印、刮削、印花釉、拼貼、到浮雕與日常用品的組成,於此他完全不受拘束的運用生活的一切進行著他的藝術創作,也開拓了許多首屈一指的創作手法。
  關於恩斯特,他的人也充滿著濃厚的神秘感;他不只一次書寫過宛若自傳的著述,但他卻抽離外人所關注的私人問題及兩性情感問題;包括其備受爭議幾次婚姻,皆一一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富於超現實風格的書寫,根本成了天馬行空的文學創作。
  身為超現實主義開拓者的他,從他貫徹到底的神秘感,使外人難以摸透他的想法,只有透過他的作品,使你我更認識「恩斯特」。
在此將透過幾種恩斯特特有的創作手法來認識他的畫作:
<<在三位目擊者前摑打年幼耶穌的聖母>>(楨:無法複製請點閱:)
符合「達達主義」反傳統的構想,恩斯特以其挑戰宗教舊有的價值觀來呈現此一畫作。於此幅畫作中的聖母來說,不再是傳統的「聖母子像」,於此承襲他先前作品<<維納斯責打邱比特>>的先例,構成了這幅充滿著暴力及不安定因子的作品。關於其創作原由可能是源於他童年時活於嚴厲的天主教教育下的反動(恩自幼即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且有一個嚴厲的父親) ,於此畫中恩斯特也很難得的運用的傳統的油畫技法,而沒嘗試刮削法或其他實驗性的技法;但畫面中所包含的意味也顯而易見。
  其中誇張的遠近法及猶如舞台般的背景;是源於基里柯作品(義大利畫家)的夢幻性格,關於其作品除恩斯特外及其他超現實主義畫匠們皆受其影響。除此全圖的中心,正是那遭聖母打紅的臀部;他似乎一點也不畏懼神明一般,大膽的將耶穌的紅屁股放於畫面中央。在一旁因責打而掉落的光環,仔細一看便可以看到恩此特的本人簽名。此刻的你是否在聖母嚴厲的神情背後,看到三位竊竊私語的三人,他們正是恩斯特及其超現實的夥伴們(布柯東、愛略阿等人) ,於此以一種輕蔑的形像出現於畫面的左上角。就聖母整個人的表現也異於傳統;並非坐立於王座上,而是以顛腳跨姿且立於立方體上來表現,可說威勢十足,而非那溫柔婉約的聖母形像。
  往往看到此畫時不免為其所震懾,此畫於科倫獨力沙龍展出不久後,即被蓋上褻瀆神明的印記,導致逐出教會的結果。但於此畫作中,似乎在表現顛覆傳統的同時,我卻看到他童年的悲苦,也許正如圖中的耶蘇一般,難以揮灑他那滿滿的想像力,而反遭父親嚴厲的指責一般。最後再此幅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達達主義」作品的反動感及畫匠那充滿創意的構圖,的確是一幅得人深思的作品。
<<新娘的裝扮>>
於介紹下一張作品時先向大家說明「印花釉法」,此種方法即是以兩張紙張夾住顏料,拉開後便會出現各種引人遐想的圖形。此種技法用於油畫上,恩斯特可說是第一人。此外部份作品中,以<<新娘的裝扮>>此畫來看,除了印花釉法亦加入拓印法(就像前面提到恩斯特童年時將紙張輕貼於木板上,塗黑且取其紋路,於後他也嘗試不同的物品,如:麻布、金屬、樹葉……等) ,於此畫中兩種方法聯合運用難以分辨哪裡是用哪一種方法創作;其中較能確定的即是那侍女的頭髮及
那新娘的禮服及後方的畫像是以「印花釉法」來構圖的。且很明白的表現出一個假想的效果,也是超現實畫派後繼者常使用的手法。
<<雨後歐洲2>>(楨:無法複製請點閱:)
以「印花釉法」來說,表現最為出色的即是<<雨後歐洲2>>這幅作品,於其中深刻的凝聚出恩斯特對「二戰」帶給人類破壞的負面觀感,也正符合其「反戰」的強烈情感。還記得前面曾提及他是位德國人,而後來的二次大戰,也正是起源於這個國度,且在希特勒的瘋狂下蠶食著整個歐洲,身在戰亂中的他,一心只想逃離這一切,但卻在法國因身為敵方國的人民,因而遭到拘禁。此幅畫作,正是在恩斯特逃離拘留所所創作的,於後他終於好不容易的逃往美國,且將創作到一半的作品先寄往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最後在美國國土上成就了此幅畫作,也正是他身歷二戰時所創作的心血,也正傳達了他最深刻的情感及反動。
  此幅畫作以「印花釉法」精準的詮釋出廢墟般的世界,且在由一位鷹頭戰士的統治著這塊濕地般的荒廢土地;觸目所及都將遭受毀滅。再配合上後方那和緩的藍天,可說更加深了一種詭譎的感受,於這荒土的世界中,亦夾雜著各種女性的形像出現其中,除此萬物皆一一遭受這沼澤的吞食及毀滅。此時的歐洲不再光輝,而是一塊宛若絕境的存在著。其中於巨大的圖騰柱旁亦立著一位看著遠方
的女孩,他等待何物?是參戰的良人?亦或者父親或兄弟?一種深層的哀慟夾雜其中。此一場戰爭,透過恩斯特得筆下,回憶且深刻記錄著。也是身陷此禍下最直接的表述。
http://www.wretch.cc/blog/freeandeasy2/9301375

恩斯特(M.Ernst 1891~1976)

M.Ernst Loplop介紹一位少女195x89x10 1930-36-66 巴黎龐畢度現代藝術美術館典藏
M.Ernst Ubu imoerator 81x65cm 1936 巴黎龐畢度現代藝術美術館典藏
M.Ernst 森林 96.3×129.5cm 古金漢威尼斯美術館典藏
M.Ernst 最後一塊森林 113x146cm 法國Saint-Etienne 美術館典藏
恩斯特(M.Ernst 1891~1976)德國畫家,科隆達達主義的創始人,是超現實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在潛意識的技藝如磨擦、拓印法開發中,展現一種內在風光及瑰麗奇妙的境界。
從1920年起Ernst就被Breton所公認: 《意願的會合在他那些失去信譽﹐而先決的掌握偶然性﹐然而並沒有排除一種內在會合的可能性之現實》偶然引發意外會合的新面貌如{花園吞噬飛機}(1935年):花和有塊莖的根攙雜在這些飛機機身上﹐出現一種超幻奇異空間﹐強制物體的獨特創作性和揭露內在真實世界。
在這具有強烈衝擊性的《離奇怪物》(1928年作)裡,畫家深入潛意識中,各種不同動物肢體,在其奇妙混合剪接下,傲慢的鳥頭,加上豐滿的女人胸、兩扇狀麗的飛翅,似乎是四不像的兩性畸形怪物,就像希臘神話中神奇的動物,在其一致的平塗色彩裡(黑淒淒的底,似乎是深夜;藍色的影子,加強了雕塑性及神秘氣氛,並充分展現出視覺不可思議的形象)。
《法國花園》(1962年):恩斯特晚年定居於法國山明水秀的杜賀,此地有「法國花園」(或玫瑰花園)的美譽,著名的羅亞爾河及安德爾河流經此地。恩斯特以浪漫主義情懷描繪這富有旋律的兩條河,擁抱著一位性感的裸女(女神),在這發源地上,軀體就像河床的地質般,隱藏於土地裡,又顯現其下半身及豐滿的乳房,性感的大腿上纏繞著一條蛇。女神和蛇似乎象徵肥沃的土地,在溫柔甜美的色彩裡,喚起藝術家最抒情的「視覺詩」。在其《貝殼花》(1929年)裡,我們則看到由磨擦、拓印法所產生的各種想像植物及生物﹐或經由剪貼及其他的集景{Loplop介紹一位少女}(1931年)。
http://www.titien.net/2011/02/23/%E6%81%A9%E6%96%AF%E7%89%B9m-ernst-18911976%EF%BC%9A/

超現實主義在二十世紀現代繪畫中的表現風格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一 群畫家與詩人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 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殘酷景象,以及理性社會的虛偽與工業社會的無情,憤而展開的反叛美學。超現實主意者與其前身達達主義同樣反對戰爭、揚棄教條、嘲諷反覆的情感、輕視侷限的知識。但是,超現實主義者更具有批判性與重新建構觀點  力量。超現實主義者以拼貼不同平面與不同空間的現實,來呈現日常現實生活之外的現實 一 種超級的現實。在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與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思維方式的三大特性:
    非理性批判
利 用 自 由 寫 作 或 夢 境 意 象, 來 解 放 潛 意 識, 使 想 像 自 由 運 作, 達 到 直 覺 式 的 批 評, 也 就 是 達 利 所 謂 的 「非 理 性 批 判」 或 是 「妄 想 症 批 判」。 根 據 達 利 的 看 法, 這 種 非 理 性 批 判 的 方 式 能 夠 使 人 們 對 世 界 採 取 主 控 的 姿 態, 系 統 化 地 處 理 混 亂。 而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批 判 的 對 象 時 常 是 中 產 階 級 的 道 德 觀 與 宗 教 觀、 日 常 生 活 的 習 慣 性 思 維、 理 性 認 知 模 式, 以 及 人 類 好 戰 的 本 性。
    重 新 建 構 觀 看 的 方 式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強 調 的 不 是 去 辨 認 物 品 的 現 實 外 貌, 而 是 要 解 放 物 品 的 日 常 功 能 向 度, 思 考 其 象 徵 意 義。
    重 新 建 立 語 言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將 外 表 不 相 干、 意 義 斷 裂 的 意 象 連 結, 目 的 是 要 使 人 們 以 一 種 新 的 語 言 呈 現 斷 裂 意 象 之 間 內 在 的 感 情 聯 繫。 無 論 是 文 學、 繪 畫, 或 是 電 影, 藝 術 家 重 新 組 合 不 同 現 實 中 的 意 象, 以 建 立 新 的 藝 術 語 言。
〈多 重 現 實 的 拼 貼: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文 學 及 藝 術 中 的 風 格 轉 換〉 是 「文 學 與 藝 術」 這 門 課 中 的 一 個 單 元, 介 紹 學 生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不 同 藝 術 形 式 與 不 同 文 化之 間 的 轉 軸 會 帶 來 那 些 風 貌 上 的 變 化。
    無理性的拼貼
現實主義最重要的原則是 以毫無邏輯的偶然方式 拼貼兩個遙遠的現實, 呈現在對兩者 都不適宜的平面上。 這兩種現實 表面上毫不相關, 甚至彼此之間 的矛盾根本無法化解。 但是, 在並置對立的意象的同時, 一種極度尖銳衝突引 起的 「痙攣性的美感」(convulsive beauty) 會產生, 內在的情感聯繫 以及意義張力 也會同時擴張。 這種瘋狂的自由 能夠使心靈得以 自由展現, 潛意識的 慾望得以釋放。
達利的「夢的逼近」 中不成比例的 人與山重新組合, 德爾沃的 「粉紅色蝴蝶結」 拼貼古典的建築與 身著粉紅色蝴蝶結的裸女, 便是以 非邏輯的方式拼湊 不屬於同一空間的物體。 我們在畫例中 可以看到其他形式的 無理性拼貼。
Threatening Weather
On the Threshold of Freedom
The Conqueror
Youth Illustrated
The False Mirror
Rape
Moi et le Village
    違反基本物理原則而造成的幽默與荒謬感
超現實畫派的作品 亦時時以違逆 基本物理原則 之方式安排畫面物體, 例如堅硬的表殼 變成柔軟如 布面的質料, 而造成荒謬 或是 黑色幽默的效果, 令人看了 忍不住發笑, 卻又同時有一種 背脊骨涼颼颼 的感覺。夢魘般的神秘氣氛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時常流露夢境般的幻覺效果,具有神秘色彩, 虛幻而不真實。
Eyes-Paranoia
Pink Bows
    不成形狀的人形
在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我們會看到被減約而不成形狀的人, 沒有頭, 沒有臉, 分解變形的 肢體骨骸任意地組合, 或是某些部位 被誇張扭曲, 如腳、 性器或體毛。 也有一些畫作中 把人畫成野獸 或是機器人。 這些不成人形的 人物塑造 反映出 超現實畫家 對戰爭中 殘酷人性的批判, 直指人類 與禽獸無分。
    不成人形、肢體殘缺
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Premontion of Civil War 
Magnetic Woman
The Pine Family
Massacre in a Field 
   扭曲變形、誇張部份的器官

Standing Woman 
The Maudible
The Status
Woman
Figure
Man and Woman in Front of a Pile of Excrement
Woman with Stiletto
Object
Rape
Doll
The Machine-Gunneress
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
    非人、人獸不分
Barbarians 
The Numerous Family
Angel of Hearth and Home
    枯骨殘骸
Bitter Abyss 
Head/Skull
    荒原景觀
在超現實畫派中的大地景觀 也是一片荒原景象, 瘋狂、 無人、 冷漠、 疏離、 陌生, 令人無法親近。 荒原、無人、無法辨認、疏離、冷漠
Landscape of Wonders
Invasion of the Night
Shadow Country
Neither Legends nor Figures
The Forest
Flower of the Abyss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The Dream Approaches
The Transparent Simulacrum of the Feigned
Specter of the Day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project3/paint-s.htm

超現實主義  維基百科,

超現實主義(法語:Surréalisme)是在法國開始的藝術潮流,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超現實主義」的觀念。
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列·布列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並正式組織一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
創作手法
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代表人物
很多藝術家和作家都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是超級現實主義派的主要討論者,他自己主要當了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家和詩人,又寫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ealisme)。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列耐·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米羅(Joan Miro 1893-1983)
喬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1897-1994〕
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

達達與超現實主義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動盪不安,連藝術創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的藝術運動有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是一種反藝術的運動,為何叫達達主義呢?只是他們隨便在雜誌上找了個字,就叫作"達達派"了。1917年杜象把男生用的小便池簽了個名,放到展覽會上展出,取名叫做"泉"因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反對戰爭,對社會的墮落的一種反諷與否定。你說,小便盆可以是藝術品嗎?不過說來奇怪,因為杜象很有名,連這件小便盆也聲名大噪了!
達利是超現實主義的大將,他將自己夢境中的奇幻景象當作題材,以前的人很少會畫自己的幻想或夢境,到了現代,藝術表現的方式越來越自由了,時間和空間的錯亂,畫的都不是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
圖片來源:http://yy1.hkcampus.net/~yy1-art/KSF.htm
這位是達利喔!
圖片來源:http://screensaverchina.com/art02b.htm
這是一張臉也是一個展覽會場,嘴唇成了一張沙發椅,兩隻眼睛遠遠的看起來好像是風景畫,你說奇怪不奇怪?
米羅也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畫面中出現的小動物像貓和狗,你找出它們了嗎?在米羅的畫中有許多難以理解的符號,畫面有天真幻想的氣氛。
http://www.aerc.nhcue.edu.tw/arthistory/dada.htm

達達主義  維基百科

第一期《達達》期刊封面,查拉主編,1917年,蘇黎世
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涉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波及範圍卻很廣,對20世紀的一切現代主義文藝流派都產生了影響。
  概述
達達主義者的活動包括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等。在達達主義者的出版物中,充滿著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
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由於藝術和美學相關,於是達達乾脆就連美學也忽略了。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者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對於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于欣賞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藝術訴求於給人以某種感觀,而達達藝術品則要給人以某種「侵犯」。諷刺的是,儘管達達主義如此的反藝術,達達主義本身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流派。「達達」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種註解,它本身也就變成了一種藝術。
達達主義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深受虛無主義觀點的影響,認為人類創造的一切都無實際價值,包括藝術在內。達達主義者進行藝術創作的根基在於機遇和偶然性因素。
達達主義的理念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許多人舊有價值觀的顛覆力量。既然很難從無序的世界中找到實際的意義,那麼便索性把這種無序當作是這個世界的某種天性,並以之去顛覆那些維繫著舊秩序的舊美學體系。他們認為,正是這種舊的秩序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達達主義者試圖通過對舊秩序的拒絕達到徹底瓦解舊秩序的目的。
  「達達」一詞的由來
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準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
因此,這場運動就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蘇黎世
1916年,雨果•巴爾、艾米•翰寧斯、特里斯坦•查拉、漢斯•阿爾普、理察•胡森貝克和蘇菲•托伯等流亡蘇黎世的藝術家在當地的「伏爾泰酒店」成立了一個文藝活動社團,他們通過討論藝術話題和演出等方式來表達對戰爭,以及催生戰爭的價值觀的厭惡。同年10月6日,這個組織正式取名為「達達」。
1916年7月14日,在這個組織的第一次公開集會上,巴爾公開宣讀了所謂的「達達主義宣言」。1918年,查拉撰寫了另外一份達達主義宣言,這份宣言被認為是達達主義最重要的宣言之一。在此之後,很多藝術家都發表過類似的宣言。一本名為《伏爾泰酒店》的期刊是這以運動前期的主要成果。
酒店關張之後,達達主義者的活動開始轉移向一個新的畫廊。不久,巴爾離開了歐洲,而查拉則開始大肆宣揚達達主義的觀點。他給法國和義大利的藝術家和作家們寫信,激烈的抨擊他們的作品。很快,查拉便成為達達主義的領袖以及名副其實的戰略統帥。
以查拉為舵手的蘇黎世達達主義者們出版了一本名為《達達》的期刊。這本期刊1917年7月創刊,在蘇黎世出版了5期,並在巴黎出版了最後兩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旅居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們大多返回自己的國家,其中有一些人開始在其他城市宣揚達達主義思想。
  柏林
德國的達達主義運動並不如其他國家的達達主義運動那樣「反藝術」,而是具有非常顯著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色彩。德國的達達主義者熱衷於發表煽動性的宣言,動用宣傳和諷刺的力量,發動大規模的公眾示威和政治活動。
1918年2月,理察•胡森貝克在柏林第一次發表關於達達主義的演講,並在同年年底發表了一篇達達主義宣言。漢納•胡赫和喬治•格羅茨用達達主義的觀點來表達對戰後共產主義的同情。格羅茨和約翰•哈特菲德在這一時期共同發明了「攝影蒙太奇」技術。藝術家們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刊物(都很短命),並在1920年舉辦了一場達達主義的國際展覽會。
柏林的達達主義運動內部矛盾重重。庫爾特•施威特斯糾集一些其他藝術家脫離了柏林的達達主義組織。施威特斯遷至漢諾瓦,並在那裡發展了更具個人風格的達達主義。
  科隆
1920年,馬克思•恩斯特、約翰奈斯•西奧多•巴爾傑德和阿爾普在德國科隆舉辦了一場廣受爭議的達達主義展覽。這場展覽的核心觀點就是藝術的虛無性和反中產階級價值觀。
  紐約
在一戰期間,美國紐約也和蘇黎世一樣成為大批流亡藝術家和作家棲身的場所。從法國流亡美國的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弗朗西•畢卡比亞結識了美國藝術家曼•雷。1916年,這三人成為美國「反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曾經留學法國的美國藝術家比阿特麗斯•伍德後來也加入了這一團體。
紐約的藝術家們並沒有以「達達主義者」自居,他們也從未發表過任何宣言或組織過任何政治活動。然而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出版物對舊的藝術和文化體系進行大肆的炮轟,這些出版物包括《盲人》、《紐約達達》等。在這些刊物中,他們將舊的藝術譏稱為「博物館藝術」。
在這段時期內,杜尚開始以現成品來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並參加了「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1917年,他發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個寫有「R. Mutt」字樣的小便池。然而這幅作品卻被「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拒絕。
畢卡比亞對歐洲的出訪加強了紐約、蘇黎世和巴黎的達達主義組織之間的聯繫。他曾連續七年堅持出版達達主義期刊《391》。這本期刊從1917年至1924年在紐約、蘇黎世和巴黎出版。
到1921年,大部分藝術家遷至巴黎。在那裡,達達主義迎來了最後一個高峰並走向終結。
  巴黎
法國的先鋒派藝術家一直和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查拉就和包括阿波利奈爾、布勒東在內的法國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家長期保持通信。
巴黎的達達主義運動高峰出現在1920年。這一年,達達主義運動的很多元老來到巴黎。受查拉的影響,巴黎的達達主義者們也發表宣言,組織大規模示威運動,進行舞台表演並出版了大量的刊物。
達達主義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巴黎公眾的視野內是在1921年的「獨立藝術家沙龍」上。讓•克羅蒂和其他達達主義者們展覽了自己的作品。
  達達主義音樂
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場嚴格意義上的視覺藝術或文學思潮,它也波及了音樂和錄音領域。庫爾特•施威特斯和阿爾伯特•薩維尼奧曾撰寫《達達主義音樂》,一個名為「六人組」的樂隊也曾在達達主義者的集會上演出過。
  影響
儘管達達主義在很大範圍內得到了傳播,但它終究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文藝思潮。到1924年,達達主義基本被新生的超現實主義所吞併,達達主義藝術家們也紛紛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會現實主義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歐洲的許多達達主義者再度流亡美國,有一些則死於希特勒的集中營之中,原因是希特勒不喜歡有頹廢色彩的藝術。二戰之後,許多新的文學和藝術流派紛紛誕生,達達主義的影響更加微弱。
  1967年,在巴黎曾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對達達主義的追憶活動。
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在達達主義運動殞滅後曾一度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一群自稱「新達達主義者」的藝術家們重新在此開始他們的活動。然而兩個月後,這群人也逐漸消失。而伏爾泰酒店也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館,以紀念達達主義運動的歷史。
  總體上講,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文藝流派,而只是一種過渡狀態的文藝思維,其藝術理念不具任何建設性,而是建立在對舊秩序的毀滅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勢必無法長久。但正因為達達主義激進的破舊立新觀,20世紀大量的現代及後現代流派得以催生並長足發展。沒有達達主義者的努力,這些是很難實現的。
  代表人物及活動國家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 法國
漢斯•阿爾普 – 瑞士、法國、德國
雨果•巴爾 – 瑞士
約翰尼斯•巴德 – 德國
阿爾圖爾•卡拉凡 – 法國
讓•克羅蒂 – 法國
馬塞爾•杜尚 – 法國、美國
馬克思•恩斯特 – 德國
羅爾•豪斯曼 – 德國
艾米•翰寧斯 – 瑞士
理察•胡森貝克 – 瑞士、德國
馬塞爾•詹可 –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 比利時
弗朗西•畢卡比亞 – 法國、美國
曼•雷 – 法國、美國
漢斯•里克特 – 瑞士
庫爾特•施威特斯 – 德國
蘇菲•托伯 –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 瑞士
比阿特麗斯•伍德 – 法國、美國
  參考文獻
理察•胡森貝克,《達達主義鼓手的回憶錄》,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格雷•馬庫斯,《唇印》,哈佛大學出版社
艾琳•霍夫曼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芝加哥藝術學院
  參見
現代主義
超現實主義
  外部連結
巴爾於1916年發表的達達主義宣言
查拉的達達主義宣言摘錄
1918年查拉發表的達達主義宣言
1921年的達達主義宣言
國際主義的達達藝術家檔案
2001年的達達主義宣言
達達在線
達達主義的定義
達達主義運動大事年表
達達主義藝術家
達達主義藝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BE%E8%BE%BE%E4%B8%BB%E4%B9%89

達達主義  維基百科

File:Dada1.jpg
第一期《達達》期刊封面,查拉主編,1917年,蘇黎世
杜象(M.Duchamp):《噴泉,Fountian》(1九17,費城美術館) 
杜象(M.Duchamp):《L.H.O.O.Q》(1919,費城美術館) 
畢卡比亞 (Picabia):《愛的調色盤,Parade Amoureuse》 
畢卡比亞 (Picabia):《卡可基酸酯眼睛,L'oeil cacodylate》(1九二1,Centre Pompidou) 
曼.瑞 (Man Ray):《Gift》 
恩斯特 (Max Emst):《Celebes》(1九二1,Tate Gallery) 
恩斯特 (Max Emst):《Two Children are Threatened by a Nightingale》(1九二4,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Richard Boix:《Da Da (New York DaDa Group)》(1九二1,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涉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波及範圍卻很廣,對20世紀的一切現代主義文藝流派都產生了影響。
  概述
達達主義者的活動包括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等。在達達主義者的出版物中,充滿著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
  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由於藝術和美學相關,於是達達乾脆就連美學也忽略了。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者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對於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于欣賞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藝術訴求於給人以某種感觀,而達達藝術品則要給人以某種「侵犯」。諷刺的是,儘管達達主義如此的反藝術,達達主義本身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流派。「達達」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種註解,它本身也就變成了一種藝術。
  達達主義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深受虛無主義觀點的影響,認為人類創造的一切都無實際價值,包括藝術在內。達達主義者進行藝術創作的根基在於機遇和偶然性因素。
  達達主義的理念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許多人舊有價值觀的顛覆力量。既然很難從無序的世界中找到實際的意義,那麼便索性把這種無序當作是這個世界的某種天性,並以之去顛覆那些維繫著舊秩序的舊美學體系。他們認為,正是這種舊的秩序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達達主義者試圖通過對舊秩序的拒絕達到徹底瓦解舊秩序的目的。
  「達達」一詞的由來
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準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
因此,這場運動就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蘇黎世
1916年,雨果•巴爾、艾米•翰寧斯、特里斯坦•查拉、漢斯•阿爾普、理察•胡森貝克和蘇菲•托伯等流亡蘇黎世的藝術家在當地的「伏爾泰酒店」成立了一個文藝活動社團,他們通過討論藝術話題和演出等方式來表達對戰爭,以及催生戰爭的價值觀的厭惡。同年10月6日,這個組織正式取名為「達達」。
1916年7月14日,在這個組織的第一次公開集會上,巴爾公開宣讀了所謂的「達達主義宣言」。1918年,查拉撰寫了另外一份達達主義宣言,這份宣言被認為是達達主義最重要的宣言之一。在此之後,很多藝術家都發表過類似的宣言。一本名為《伏爾泰酒店》的期刊是這以運動前期的主要成果。
酒店關張之後,達達主義者的活動開始轉移向一個新的畫廊。不久,巴爾離開了歐洲,而查拉則開始大肆宣揚達達主義的觀點。他給法國和義大利的藝術家和作家們寫信,激烈的抨擊他們的作品。很快,查拉便成為達達主義的領袖以及名副其實的戰略統帥。
以查拉為舵手的蘇黎世達達主義者們出版了一本名為《達達》的期刊。這本期刊1917年7月創刊,在蘇黎世出版了5期,並在巴黎出版了最後兩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旅居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們大多返回自己的國家,其中有一些人開始在其他城市宣揚達達主義思想。
  柏林
德國的達達主義運動並不如其他國家的達達主義運動那樣「反藝術」,而是具有非常顯著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色彩。德國的達達主義者熱衷於發表煽動性的宣言,動用宣傳和諷刺的力量,發動大規模的公眾示威和政治活動。
1918年2月,理察•胡森貝克在柏林第一次發表關於達達主義的演講,並在同年年底發表了一篇達達主義宣言。漢納•胡赫和喬治•格羅茨用達達主義的觀點來表達對戰後共產主義的同情。格羅茨和約翰•哈特菲德在這一時期共同發明了「攝影蒙太奇」技術。藝術家們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刊物(都很短命),並在1920年舉辦了一場達達主義的國際展覽會。
柏林的達達主義運動內部矛盾重重。庫爾特•施威特斯糾集一些其他藝術家脫離了柏林的達達主義組織。施威特斯遷至漢諾瓦,並在那裡發展了更具個人風格的達達主義。
  科隆
1920年,馬克思•恩斯特、約翰奈斯•西奧多•巴爾傑德和阿爾普在德國科隆舉辦了一場廣受爭議的達達主義展覽。這場展覽的核心觀點就是藝術的虛無性和反中產階級價值觀。
  紐約
在一戰期間,美國紐約也和蘇黎世一樣成為大批流亡藝術家和作家棲身的場所。從法國流亡美國的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弗朗西•畢卡比亞結識了美國藝術家曼•雷。1916年,這三人成為美國「反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曾經留學法國的美國藝術家比阿特麗斯•伍德後來也加入了這一團體。
紐約的藝術家們並沒有以「達達主義者」自居,他們也從未發表過任何宣言或組織過任何政治活動。然而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出版物對舊的藝術和文化體系進行大肆的炮轟,這些出版物包括《盲人》、《紐約達達》等。在這些刊物中,他們將舊的藝術譏稱為「博物館藝術」。
在這段時期內,杜尚開始以現成品來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並參加了「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1917年,他發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個寫有「R. Mutt」字樣的小便池。然而這幅作品卻被「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拒絕。
畢卡比亞對歐洲的出訪加強了紐約、蘇黎世和巴黎的達達主義組織之間的聯繫。他曾連續七年堅持出版達達主義期刊《391》。這本期刊從1917年至1924年在紐約、蘇黎世和巴黎出版。
到1921年,大部分藝術家遷至巴黎。在那裡,達達主義迎來了最後一個高峰並走向終結。
  巴黎
法國的先鋒派藝術家一直和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查拉就和包括阿波利奈爾、布勒東在內的法國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家長期保持通信。
巴黎的達達主義運動高峰出現在1920年。這一年,達達主義運動的很多元老來到巴黎。受查拉的影響,巴黎的達達主義者們也發表宣言,組織大規模示威運動,進行舞台表演並出版了大量的刊物。
達達主義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巴黎公眾的視野內是在1921年的「獨立藝術家沙龍」上。讓•克羅蒂和其他達達主義者們展覽了自己的作品。
  達達主義音樂
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場嚴格意義上的視覺藝術或文學思潮,它也波及了音樂和錄音領域。庫爾特•施威特斯和阿爾伯特•薩維尼奧曾撰寫《達達主義音樂》,一個名為「六人組」的樂隊也曾在達達主義者的集會上演出過。
  影響
儘管達達主義在很大範圍內得到了傳播,但它終究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文藝思潮。到1924年,達達主義基本被新生的超現實主義所吞併,達達主義藝術家們也紛紛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會現實主義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歐洲的許多達達主義者再度流亡美國,有一些則死於希特勒的集中營之中,原因是希特勒不喜歡有頹廢色彩的藝術。二戰之後,許多新的文學和藝術流派紛紛誕生,達達主義的影響更加微弱。
1967年,在巴黎曾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對達達主義的追憶活動。
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在達達主義運動殞滅後曾一度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一群自稱「新達達主義者」的藝術家們重新在此開始他們的活動。然而兩個月後,這群人也逐漸消失。而伏爾泰酒店也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館,以紀念達達主義運動的歷史。
總體上講,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文藝流派,而只是一種過渡狀態的文藝思維,其藝術理念不具任何建設性,而是建立在對舊秩序的毀滅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勢必無法長久。但正因為達達主義激進的破舊立新觀,20世紀大量的現代及後現代流派得以催生並長足發展。沒有達達主義者的努力,這些是很難實現的。
  代表人物及活動國家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 法國
漢斯•阿爾普 – 瑞士、法國、德國
雨果•巴爾 – 瑞士
約翰尼斯•巴德 – 德國
阿爾圖爾•卡拉凡 – 法國
讓•克羅蒂 – 法國
馬塞爾•杜尚 – 法國、美國
馬克思•恩斯特 – 德國
羅爾•豪斯曼 – 德國
艾米•翰寧斯 – 瑞士
理察•胡森貝克 – 瑞士、德國
馬塞爾•詹可 –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 比利時
弗朗西•畢卡比亞 – 法國、美國
曼•雷 – 法國、美國
漢斯•里克特 – 瑞士
庫爾特•施威特斯 – 德國
蘇菲•托伯 –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 瑞士
比阿特麗斯•伍德 – 法國、美國
  參考文獻
理察•胡森貝克,《達達主義鼓手的回憶錄》,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格雷•馬庫斯,《唇印》,哈佛大學出版社
艾琳•霍夫曼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芝加哥藝術學院

台長: 阿楨
人氣(12,2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達利:世界百大畫家81
此分類上一篇:席勒 :世界百大畫家7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