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3 09:00:00| 人氣899| 回應46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共科技先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伊凡.費根堡《中共科技先驅》(國防部編譯處,2006)

  中共戰略飛彈計畫之父錢學森在1987年春向他的同僚表示,中國必須下定決心面對下個世紀長期的「知識戰爭」。錢學森此種軍事譬喻並非中文所謂的雙關語,而是反映出中共自1949年建政以來,共軍在中共成為現代化國家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軍方在中共主政的年代裡,構建出一套以軍事發展國家的獨特辦法,並且深深植入政治領導人的腦海之中,左右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相關的政策抉擇,也深深影響用以實行這些政策的組織方案。
  本書意在討論中共軍方如何、以及為何會在國家的經濟與工業發展史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全書聚焦於四個主要的議題:中共自1950年以來抱持何種科技觀點;軍方在中共政治與經濟領域中扮演何種角色;中共開放而具有彈性的公共管理機制如何形成與演變;科技在中共崛起的過程中有那些層面的影響。
  然而,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並解釋一種矛盾的現象:中共以軍事帶動技術與發展的獨特做法,成形於外來威脅最嚴重之際,也就是1950至1969年這段期間,但即使後來面臨了自1840年以來或許最具善意的戰略環境時,這些觀點、政策選擇和組織方案為何仍然持續存在。  
●伊凡.費根堡(Evan A. Feigenbaum)
現職:美國國務卿辦公室計畫處
經歷:哈佛大學文學與科學院擔任講師,教授中共外交政策
   兼任甘迺迪政府學院亞太安全小組教務長
著作:臺海的變化與逆境 (Change in Taiwan and Potential Adversity in the Strait)   
  第1章 導論:中共國家安全與戰略性技術
第一篇 影響
  第2章 1950至1975年,軍事化及其影響
第二篇 改變
  第3章 1975至1986年,改變路線
  第4章 1975至1986年,戰略武器菁英面臨轉變
  第5章 1986至1992年,新問題、「老」辦法
  第6章 1992至2000年,中共技術民族主義的各種影響
  第7章 中共面臨的挑戰:脫除窠臼
附錄一 重要人物介紹
附錄二 中國軍事工業主要官方機構舊制代號
附錄三 「863計劃」重點介紹



中共科技體制與政策演變之分析   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by方旭、裴晉國

  摘 要
中共所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歷來就是為重要的科學與經濟發展政策與策略
拍板定案的場合。1949 年之後,中共合計編制了七次科技發展規劃,其中以
《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和《1986
-2000 年科技發展規劃》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於 2006 年 1 月份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的重要講話。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組織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等於為國家發展方向進行了一次總定調。
  本文即從中共歷屆科技大會所提的總體目標與科技政策為主軸,討論中國在面臨新階段的主客觀環境變遷與挑戰中,政府採取何種方式調適國家治理手段,達到國家發展目標,並對現階段推動整體發展的限制進行評估。
  壹、前言
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於 2006 年 1 月份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的重要講話。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組織實施科技規劃綱
要,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等於為國家發展方向進行了一次總定調。
  事實上,中共所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歷來就是為重要的科學與經濟發展政策與策略拍板定案的場合,例如 1978 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即在全國科學大會中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份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江澤民主政時期,也透過 1995 年的全國科技大會、1999 年的技術創新大會,提出「科教興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本次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上臺後,所召開的第一次具指標性意義的全國大會,因此也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目標,全面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因應新興的國內外激烈挑戰,避免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自然象徵先階段新興的科技政策已然成型,也使得胡錦濤所提,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的設想,以及所謂 2020 年使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總體目標,乃至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中心環節的設想,都相當值得深入研究、觀察。
  本文即從中共歷屆科技大會所提的總體目標與科技政策為主軸,討論中國在
面臨新階段的主客觀環境變遷與挑戰中,政府採取何種方式調適國家治理手段,
達到國家發展目標,並對現階段推動整體發展的限制進行評估。
  貳、中共科技體制的變遷
  一、計畫型體制的建立60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在原先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與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基礎上,模仿蘇聯的模式,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標示中共建立科技體制的開端。由於中共原本預計在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大幅開展經濟建設,因此於 1955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科學研究計畫工作小組提出了編制十二年科技規劃的報告,並在周恩來的領導下,由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之後中共除調集幾百名中國科學家參加編制規劃工作,由於當時中蘇關係密切,因此毛澤東提出了「全面學習蘇聯」的口號1,更有 16 名蘇聯科學家來華協助,歷經七個月完成了《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十二年規劃綱要),並於 1956 年 12 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後執行。這是中共建國以來的第一個科技規劃,中共並藉此確定「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指導方針。
  在內容上,這份長期規劃從 13 個方面,提出了 57 項重大科學技術任務、616個中心問題,並綜合提出了原子能、無線電電子學、石油探勘等 12 個重點任務,還對全國科研工作的體制,包括科學院、產業部門和高等院校間的分工合作與協調原則、現有人才的使用方針、培養幹部的大體計畫和分配比例、科學研究機構設置的原則等,作了一般性的規定。並根據當時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防工業的需要,確定國家的重要科學技術任務,把各科技部門的力量彙集到統一目標下,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的計畫管理為特徵的科技體制。
  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對中國科研機構的設置和佈局、高等院校學科及專業的調整、科技隊伍的培養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體系和方法,以及科技體制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後科學規劃委員會也成為規劃實施的高級協調機構,負責協調規劃實施的重大問題,監督規劃的實施,確保規劃任務的完成。
  中共當時通過調動科技工作者及集中有限財力、物力,建立了一批骨幹科研
機構,初步建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隨著中共當局的路線之爭,加上中蘇關係
變質,中共原先傾向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改變,也使得中共的科技體制與
政策產生變化。1956 年,中共黨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以及「百花
齊放、百家爭鳴」的科學文藝方針,但隨即在 1957 年中在科技界展開了反右運
動,緊接著的大躍進,使科學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為解決實際問題,中共國家科委在廣泛瞭解知識份子的意見後,於 1961 年
春提出了「關於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的十四條意見」,(簡稱「科學十四
條」),接著由聶榮臻提出「關於自然科學工作中若干政策問題的請示報告」,針對科研工作者的紅與專問題、學術自由問題等提出意見2,主張對出現浮誇膨脹
的科研機構進行調整,試圖穩住受到政治運動衝擊的科技體制與科研人才隊伍。
  1960 年冬,面對蘇援取消與各項技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中共中央提出了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要求對各行各業的工作進行調整,繼
之召開廣州會議,除定位「科研人員是屬於勞動人民的知識份子」,主張取消「資
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帽子外3,也決定在原先十二年規劃執行基礎上,又制定了
《1963~1972 年十年科學技術規劃》(簡稱《十年規劃》)。
  這份規劃由國家科委負責組織制定,於 1963 年 6 月定稿,12 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後,由國家科委下達並會同各有關部委組織實施。除確定了「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的科學技術發展方針外,並提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鍵」的觀點。
  規劃包括六個部分:綱要,重點專案規劃,事業發展規劃,農業、工業、資
源調查、醫藥衛生等方面的專業規劃,技術科學規劃,基礎科學規劃,共 77 卷。
重點研究試驗項目 374 項,3205 個中心問題,15000 個研究課題。為實現十年規劃的目標和任務,還制定了 12 條具體措施,以及實施十年規劃的管理辦法。
十年規劃執行的前三年,由於確定了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方向,因此進展頗為順利,也取得了「兩彈一星」、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等一批重要成果,大幅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但隨著文革的開展,科學家與學者紛紛受到波及,科研骨幹遭嚴重衝擊,因此十年規劃等於無疾而終。
  二、鄧小平確立改革開放方針,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文革期間,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被大幅刪減,到 1975 年僅剩 36 個科研機構,
超過三十萬名科研人員被下放或被迫離開工作崗位,基礎研究幾乎全面停止4。
因此四人幫垮臺後,中國大陸百廢待興,同時早在 1977 年 8 月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鄧小平就已指出,中國要趕上世界先進水準,「須從科學和教育著手」;同時他也提及,必須在黨內造成氣氛,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份子的錯誤思想。一反文革期間左傾的錯誤,在紅與專的問題上,他提出,「世界觀的根本問題是為誰服務」,科技人員只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自覺自願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應該說是紅了」。
  在這股解放的思潮與氣氛下,1978 年 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並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這也是文革之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鄧小平正式在大會中提
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主張,並認定「知識份子是工人
階級的一部分」。鄧小平並同時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因此為隨後的改革
開放立下基調。
  鄧小平在會中也提到,必須在二十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
學技術的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同時不搞現代化,科
學技術水準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物質文化生
活得不到改善,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鄧小平也指
出,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事科學技術
工作的人即為勞動者,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與體力勞動者的區別,只是社
會分工的不同。至於國家則須「正確制訂戰略規劃,部署力量」,儘快掌握世界
最新科技。同時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在黨的政治任務上,鄧小平則宣示,能不能把科學技術儘快搞上去,關鍵在
於「黨是不是善於領導科學技術工作」。要完成基本任務,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由
黨委去解決,要有分工負責,從上到下建立崗位責任制。黨委的領導,主要是政
治上的領導,「科學技術的業務領導工作,應當放手讓所長、副所長分工去做」。
之後全國科學大會並通過《1978-1985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簡稱
《八年規劃綱要》),強調以「全面安排,突出重點」為方針,確定 8 個重點發展領域和 108 個重點研究專案。同時還制定《科學技術研究主要任務》、《基礎科學規劃》和《技術科學規劃》。這也是中共建國後第三個科學技術發展長遠規劃。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 1981 年 4 月,責成國家科委會同有關部門準備起草科技發展規劃。1982 年,中共中央將八年規劃的主要內容調整為 38 個攻關項目,以「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的形式實施,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科技計畫。1982 年底中共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關於編制十五年(1986-2000 年)科技發展規劃的報告》,由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科技長期規劃的制定、重大技術政策的研究等工作。隨後並成立由國家科委、計委、經委共同領導的「科技長期規劃辦公室」,組織了 200 多名專家和領導幹部集中工作,成立 19 個專業規劃組,開展規劃的研究與編制工作。
  總計 1949 年之後,中共合計編制了七次科技發展規劃,其中以《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和《1986-2000 年科技發展規劃》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三、科技體制改革的起步階段(1985-1992 年)
早在 1982 年 10 月,中共中央即提出「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
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簡稱「面向、依靠」)的指導方針,強調科研轉向經濟與
興辦高新技術企業的必要性。但隨著民間企業的發展,原本自我封閉而呈現垂直
的計畫型科技體制,已出現與社會聯繫不足的弊病,同時國家用行政手段管理過
多,更不利科研機構的主動積極性,加上知識產權概念的缺乏,也拖累了科研成
果商品化的進程,因此在 1985 年,中共中央發佈「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
定」,開始科技體制的全面改革。
  「面向、依靠」依舊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改革的目的是解決科技與
經濟結合的問題,同時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研人員。至於體制改革則可分為五
個層面,首先就是改革撥款制度,用商品經濟來調整科技佈局,通過減少撥給科
研機構的科研經費,迫使其更積極位經濟建設服務,至於國家則集中有限財力,
加強對長遠發展、經濟與國防關鍵問題研究。
  其他體制改革措施則包括,開放技術市場;調整組織結構,擴大科研自主權;
改革科研人員管理制度;並且建立高新科技開發實驗區,提供優惠政策,支持並
鼓勵高新科技產業與民間科技企業的發展。
  在這段改革的起步期間,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共也於上世紀
80 年代末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及《綱要》,對到 2000 年、
2020 年中國科技發展前景作了宏觀性、概括性表述。國家科委並於 1991 年 3 月,據此組織制定了《1991-2000 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綱要》,並於1992 年發佈實施。
  《綱要》進一步選擇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緊迫性的 27 個領域行業,對中
長期重大科技任務進行詳細分析,強調繼續堅持「面向、依靠」的戰略方針。在
各部門強化計畫手段的形勢下,規劃和計畫相對分離。訴求突出重點,不搞面面
俱到,實事求是,不片面追求趕超,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體系。
  至於此次規劃的特點,在於強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進一步推動科技體制改
革;並藉技術政策的頒佈實施,作為指導、監督、檢查技術發展方向的基本政策
依據,促進科技成果迅速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同時相繼出臺了高技術研究發展
(863)計畫、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畫、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支持基礎
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計畫,以求規劃的實施有助於國家管理科技活
動、配置科技資源。
  四、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階段(1992-1998 年)
接續著《綱要》的推進,以及中共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科技
體制改革進入推進階段,除了「面向、依靠」的戰略方針外,更加上了「攀登科
學技術高峰」的目標,如何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成了中共國家治理與經
濟、科技體制改革的根本問題。
  「穩住一頭,放開一片」因此成為科技體制改革方針。穩住一頭是指國家穩
定支持基礎研究,開展高技術和事關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的重大科技
研究,提高科技實力;優化基礎性科研究機構和佈局;增加各級政府對科技的投
入;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強度。放開一片則是放開各類直接位經濟建設服務的科研
機構,開放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以市場導向運行,並鼓勵科研機構進行企
業化管理或變為企業,甚或加入企業成為企業的技術中心,與企業結合。
  1994 年,由中共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共同組織,並成立部際協調領導小組,
開始編制《全國科技發展"九五"計畫和 2010 年長期規劃綱要》,主要內容包括形勢與現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任務、發展重點、科技體制改革、
人才培養與科技隊伍建設、支撐條件和措施等幾個部分。但最後未對外正式發佈。
不過 1995 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再度召開全國科技大會。江澤民強調要全面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並提出「科教興國」
戰略,強調在科技實力和水準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戰略重點轉向國民經濟建設,
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尋求增強國家科
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7。江澤民也宣示,科技工作要始終把經濟建
設作為主戰場,把攻克國民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主要任務。
因此需先加強農業科技工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登上新臺階的技術需求。
  此外,他也定為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是推進中國 21 世紀現代化建設的
動力源泉。要確定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有所趕有所不趕」才能有所作為;並
且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加
快技術升級和經濟發展。不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國內自主研究開發工作間必須
統籌規劃,做到有機結合。
  不過中共也評估,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技術開發、成果推廣等活動,需以
市場機制為主,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但在市場機制尚不
健全的情況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工作「需政府在各方面給予必要的政
策扶持」。必須以政府投入為主,穩住少數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機構,
從事有關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社會
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活動,「不可以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可忽視政
府在領導科技進步中的作用」。但各級政府組織制定的各項科技計畫及其實施方
式也要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實行科學管理。
  江澤民並宣示,「黨的領導」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政治保證。「抓好科技進
步的關鍵在於各級黨委和政府」。因此黨政第一把手都要「親自抓第一生產力」。
「要始終堅持把科技進步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學習現代科技知
識,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學習法律知識,重要決策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和
建議,「把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作為實施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內容」。
  五、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階段(1999-2005 年)
在九零年代中期,雖然已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但是實際的
經濟增長與科技之間的聯繫仍存在相當的落差,經濟也呈粗放式經營,生產效率
遠不及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以 1978 年到 1995 年的統計,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平均為 10.6%,要素投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約 58.83%,其中資金投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占 46.84 居首位,技術投入居次,僅達 39.85%8。同時科技投入水準偏低,以 1994 年為例,中國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約 27 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額 GDP比例為 0.49%,人均研究發展經費 2.2 億美元;相較美國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約1662.99 億美元,佔 GDP 比例為 2.66%,人均研究發展經費 645 億美元,有相當懸殊的差距。同時研發經費來源與分配不合理,企業仍在相當比例仰仗政府撥款進行技術創新。
  因此繼中共十五大提出「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
技進步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後,1999 年 8 月,
中共在北京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決定部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
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決定》,除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
略,更宣示建設國家知識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提高經
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順利實現10。
至於所謂「國家創新體系」,則是指一個國家整合創新要素所構成的社會網絡,包括科研機構、大學、企業、政府等單元組成。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則體現為,在國家層次上,推動持續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組織與制度。亦即根據中國的科技發展水準與經濟結構特點,針對體制中存在的系列問題,重新確認、調整國家創新體系中不同組成部分的功能與定位。
  江澤民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指出,必須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
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更高水準上實現技
術發展的跨越。同時面對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技術
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國要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複雜的國際鬥爭中取得
主動,要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就必須大力發展科技事業,增強科技實力,從而
不斷增加經濟和國防實力。
  至於過程中必須著重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走出具中國特色的
技術創新路子;堅持面向經濟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自主
創新能力,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同時加強全社會的大力協同,儘快建立和完善
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配套體系;以及積極推進國家知識創新
體系建設,為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有效的保障與激勵機
制;並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除了堅持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社會生產力跨越式
發展,為求突破,江澤民也提出,特別要加強基礎性、關鍵性的高新技術領域的
創新,加速高技術產業,尤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不斷提升
傳統產業。要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
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競爭實現資金、人才、技術和經營管理等要
素的最佳組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一切有利於促進技術創新的積極力量。
  一連串宣示除強調推進科研機構改革和轉制,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提昇創新
能力外,也在加速促使企業取代政府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企業技術能力與
產業增值,政府則以優惠與政策補貼,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其中以企業主體
的戰略規劃的確已漸落實,以 2001 年為例,企業在全國研究發展支出經費所佔
比重已達 60.4%,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近 300 家,國家高新區的經濟增長指標的年增率都在 60%以上。
  此外,中共國務院科技部也自 1998 年 10 月開始著手進行十五科技發展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2001 年 5 月,即由國家計委和科技部聯合發佈'十五科技發展規劃。強調在「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基礎上,提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總體跟進、重點突破,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指導方針,並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層面進行戰略部署。由於規劃內容相對具體,有較強的操作性。在規劃制定的同時,研究提出了「3+2」的計畫體系,包括三個國家主體科技計畫,即 863 計
畫、攻關計畫、基礎研究計畫,兩個環境建設,即研究開發條件建設、科技產業
化環境建設。
  在十五計畫實施期間,中共科技部也進行部分調整,包括調整科技創新戰略
的指導思想,更加強調「原始性創新」,力爭實現科學技術發展的跨越;同時調
整科技創新的理念和管理體制,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價值觀;調整科
技創新工作方針,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辦大事;調整科技創新的模式,
從注重單項創新轉變到更加強調各種技術集成,強調在集成基礎上形成有競爭力
的產品和產業;同時調整科技創新的政策物件,從注重科研院所,轉為調動和組
織全社會科技力量。
  参、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 至今)
2006 年 1 月 9 日,中共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宣佈部署實施《國家中長
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這也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事記,
並且是胡錦濤上臺後,首度召開的類似會議。一如過去中共領導人在會中提出的
發展總路線,胡錦濤在會中也重申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並強調為建設
「創新型國家」而努力,等於是為今後十五年的國家發展方向定調。綱要也確定
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
  創新型國家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推動力,實現工業化合現代化的國家。胡
錦濤除強調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作
用,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外,也強調
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
越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因此掌握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才能在發展
上掌握主動。中國必須把科學技術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急起直追,才
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他也指出,中國科技的總體水準同世界先進水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問
題在「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水準還比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還
不高,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存在著較大的對外技術依賴,不少高技術含量和
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科學研究實力不強,優秀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
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未來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進科技
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
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溫家寶則在全國科技大會中提及科技發展的五大方向,包括把發展能源、水
資源和環保技術放在優先位置;把掌握裝備製造業和資訊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
識產權,作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科技產業迎頭趕
上的重點;加快發展航空與海洋科技;加強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
  《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勾勒了,到 2010 年全社會的研究開發投
入占 GDP 的比重,將由 2004 年的 1.23%,提高到 2%;到 2020 年將達到 2.5%,達到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研發比重水準。該綱要並列出十一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以及六十八項優先主權,十六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專項﹐涵蓋能源、資源、農業、造業、載人航太和探月、轉基因新品種培育等戰略工程,生物、訊息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及蛋白質、奈米等科學研究。使中國對外科技依存度由現時的 50%以上﹐降至 30%。至於16 個重大科技專項,則包括了:一、核子電子器件;二、尖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件;三、極大型積體電路製造技術及成套工藝;四、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五、高檔數位控制機床與基礎製造技術;六、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七、大型先進壓水勢反應爐及高溫氣冷式反應爐核電站;八、大型污染控制與治理;九、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十、重大新藥創製;十一、愛滋病防治;十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十三、大型飛機;十四、高解析度對觀測系統;十五、載人航太工程;十六、探月工程。
中共科學技術部發布《我國科技發展的有關情況》則指出,為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突出自主創新的戰略主題。繼續深入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戰略,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轉變。在發展路徑上,從以跟蹤為主向加強自主創新轉變,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在創新方式上,從注重單項技術的研究開發,向加強以重大戰略性產品和新興產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轉變,形成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戰略產品;在創新體制上,從注重以科研院所的改革為主,向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整體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轉變;在對外科技合作上,從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動利用全球科技資源轉變,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就,分享研究開發資源和管理經驗。
  至於在改革方向上,則將突出為自主創新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礎。一是以建立
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
家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有效的體制基礎。二是深化科研體制改
革,推進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對從事基礎研究、前沿
技術、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給予相對穩定的支持。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建
設一批高水準的國家研究基地和研究型大學。三是與建立健全科技資源分享、軍
民互動合作的協調機制,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促進軍
民科技計畫和軍民兩用科技協調發展。
  在宏觀管理上,中共科技部《我國科技發展的有關情況》則指出,將突出政
府職能的轉變。一是針對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強對科技發展
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為提高科技決策水準提供支撐。二是加強對科技工
作的統籌協調,重點通過規劃制定、政策法規、評估評價等宏觀管理職能,更好
地實現政府管理目標,引導全社會科技活動。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資
源,對重大問題組織聯合攻關,提高組織全社會力量推進自主創新的能力。三是
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監督和評估,形成對重大科技計畫、重點科研機構、科技投入
及資源配置、區域科技發展以及科技法律法規的制度化檢查、督促與評估,為科
技宏觀管理和重大決策提供支援。
  肆、新世紀科技政策的挑戰─代結論
中共每開全國的科技會議,即象徵科技與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必須部署
新的戰略目標,因此其重要性不言可喻。針對胡錦濤所提出的用十五年時間建設
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根本目的則在順應世界科技潮流,提高國家競爭力14。
在體制的運作與規劃的執行上,由於中共五年建設計劃已逐漸上軌道,並相
應配合科技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也是在十五的科
技規劃基礎上,提出多項具體可行的突破方案,因此在中共科技實力已有一定基
礎的前提下,並著重知識經濟與科技體制運作的逐步完善,因此雖然實現創新型
國家仍有一段距離,但已非遙不可及15。同時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達到 3850 萬
人,研發人員 109 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第二;同時中國目前人均 GDP 約 1000 多美元,但估算科技綜合創新指標已相當於人均 GDP5000—6000 美元國家的水
準。在生物、納米、航太等一些重要領域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水準,都
是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的優勢。
  不過根據 2001 年的資料,中國在 49 個主要國家當中,科技創新綜合能力僅處於第 28 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準。因此如果中國 2020 年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意即進入世界前 20 位,因此任務相當艱巨。同時在教育水準上,中國各大學的自主創新能力,和世界高水準的優秀大學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例如中共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公開記者會中就曾承認,要達到此一目標,代表從改革開放開始,直到 2020 年,中國要連續 40 年保持 7%以上的經濟增長。除非能在今後繼續保持 40%的投資率,科技進步貢獻率也必須由 39%提高到 60
%,否則很難達到此一目標。
  他也指出,中國在國家人均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的供應嚴重不足,生態
環境脆弱。隨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尖銳,要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解決
這些問題,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但也只有靠科技進步,才是解決這些問題
的主要出路。此外,在全球化進程當中,中國企業更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國際競
爭壓力,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又在不斷弱化,因此必須強調自主創新的必要性。
  中國財政部部長助理張少春也指出,要實現“十一五”研究發展的投入占到
GDP2%的指標,首先需要全社會,特別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投入要有大幅度
增長。因此國家必須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推動企業成為研發的主體,並且以稅
收政策體系,來促進和鼓勵企業願意多投入用於研發和用於人才的培訓。作為政
府,也有直接增加科研投入的要求,超過預算的稅收,要按照法定增長的要求,
儘量多向科技經費傾斜。
  此外,反倒是中共正在展開的政府職能轉變,成為影響各項改革措施能否繼
續落實的關鍵。其實對照中共人大近期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這份相應於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規劃,同樣在落實走中國特色
自主創新道路。為此,中共政府將逐年提高研發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至
二○二○年達到百分之二點五﹐年投入超過九千億元人民幣。中共政府宏觀經濟
管理部門與科技部門同時擬採取四方面措施:第一,進一步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
新的政策環境,提供政策優惠,包括稅收減免優惠;第二,加大投資力度,加快
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第三,組織實施企業自主創新專項;第四,加強重大技
術裝備研製和重大產業技術研發。
  科技部等四部委就建設創新型國家答中外記者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網站,2006 年規劃中並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分為預期性指標和約束性指標兩大類。預期性指標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是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來實現,不再維持「全能政府」概念;約束性指標涉及人口總量控制、單位 GDP 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森林覆蓋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等8個方面,主要通過依法加強管理和提供服務來實現,關乎政府職能,並加入更多涉及民生、社會公益性、公共服務領域事務;約束性指標同時被納入各地區、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指標中。十一五綱要草案提出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發展方向,也是利用外資、對外貿易等發展重點,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施,政府不得直接幹預企業經營活動,不得幹預市場機制正常運行。
  因此根據中共近期新出爐的幾份長程規劃,政府的權責與角色有了相當大的
轉變,目的自然是在尋求改革政府權力運作模式,讓政府職能與權力運作模式適
應市場經濟體制。在科技體制方面,從之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階段,政府必須確
認、調整國家創新體系中不同組成部分的功能與定位;到目前的創新型國家階
段,卻是往放權的方向推動,政府在相當程度上是擔任「平衡器」與「槓桿」的
角色,政府更必須負起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確保運作規則的責任。
  但相對而言,由於科技發展出現資源、人才集中的特性,因此政府責任也必
須確保作為新科技研發的「發動機」,仍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政策,提
供公共資源與前端科技,激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創造、營造良好
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同時在公共服務、教育的民生議題上,或是考慮可持續發展、
協調發展的問題上,為落實以民為本的理念,因此雖然強調市場與政府之間的區
分,但政府在各層面仍然必須擔負相當大責任。
  中共致力於發展,趕上國際潮流,尋求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努力無可否認。由
於在發展過程中,將吸引大量資金、技術,甚至創造國際合作機會,除了須留意
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均衡與追趕前沿技術的趨勢外,在此全球化浪潮中,是否影
響台灣目前與中國大陸間的分工模式,或是近一步造成新的磁吸效應,頗值得後續觀察。
http://www.knu.edu.tw/cge/data/c_newpaper/14/4%E6%96%B9%E6%97%AD%E3%80%81%E8%A3%B4%E6%99%89%E5%9C%8B.pdf

台長: 阿楨
人氣(899) | 回應(4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共軍的招募與教育訓練》
此分類上一篇:《情報與國土安全》

顯示全部46則回應

圖博館
……如果這位學生被一些當時所謂的好老師所教育,這些老師所知道的只比學生多一點,並常常被學生超過甚至輕視,那麼沒有人會懷疑這位學生的品味低下。這位學生髮現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過他所在的大學中擁有最高榮譽的人;他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天才,工作的動力隨之消失了。旁邊的小土丘讓他感到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他無法比擬的大山。……在美國人的心中,期望與賭博的慾望被混為一談,除了它們的名字不同之外,每個機構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時間的流逝能帶來繁榮昌盛。……有太多的地方學會被冠以大而不當的名稱,每個學會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們有特權將他們在早晨散步時發現的某些多出一支腳的螃蟹描述為無價之寶。……它(按:美國科學院)沒有辦法獲得像偉大的英國皇家學會、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維也納和其它歐洲首都和大城市的偉大學院的地位。……在科學方面,我們國家還沒有出版過或者即將出版任何中小學教材以上的書籍。……我們國家所做的物理學工作還不足以支撐一個物理學期刊。”
  看到這些,你會覺得美國的科學弱爆了。當時肯定也有很多“良心”人士宣稱美國不可能搞好科學。但他又說:“慷慨給予是美國人最優秀的品質,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將會在將來的資金中得到支持。……美國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發明和創造,當同樣的精神被用到知識和對科學的熱愛上時,它就會變成研究的精神。”羅蘭的結論是熱情洋溢的:“我們知道這個國家前進的速度:我們看見城市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其它的宏偉事業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前進。我們看見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學實驗室,我們看見了對接受過全面訓練又不懼怕數學的物理學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們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謂的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與所有真正的美國人有著同樣的感覺,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我們將努力成為世界科學的領導,就像我們今天努力成為世界財富的領導一樣。”當時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是多麼相似!
2015-08-14 08:33:50
圖博館
中國量子信息的成功之路

  我們來看一個中國的例子。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是世界領先的,多次刷新了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有一些試驗性的政務網絡已經在運行中。科大的上海研究院在研製一顆量子衛星,預計2016年發射,用來做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實驗。如果成功,就可望建立星地一體的絕對安全信息系統,有非常高的軍事與民用價值。
  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一大半在科大,科大有三個大的研究組:郭光燦院士、潘建偉院士、杜江峰教授。這裡來講講潘建偉的成才之路。潘建偉在科大碩士畢業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安東·塞林格(Anto Zeilinger)教授組裡讀博士。1997年,他們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偉是第二作者。此文第一次實現了量子隱形傳態,即科幻電影中的傳送術(電影當然是大大夸張了的),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後來潘建偉回到科大工作,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人才缺乏。為此他自己繼續到國外開展合作研究,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派學生跟隨自己或送到歐美各個先進研究機構學習。派出去的每個人做不同的方向,回來後互相取長補短,團隊逐漸成形,就一點點顯現出了合作效果。潘建偉團隊從當初的單方向派人去海外學習,已經變成有來有往,目前有2位外籍教授、6名外籍留學生,分別來自德國、法國、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國家。
  我們來比較一下拉比、鮑林和潘建偉。他們的成長道路很相似,都是先到先進國家學習,然後回國建立團隊,把本國提升到先進水平。有些過於保守的人反對出國留學和對外交流,認為關起門來自己搞才是正道,這固然是錯誤的。但更多的人是過於悲觀,認為中國永遠都只能跟在人家後面跑,不可能搞好科學,這就更加錯誤。我親耳聽到過地位很高的人言之鑿鑿地說“中國人不會創新”,這種人的危害比保守派要嚴重得多。正確的態度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如果說中國沒人才,那麼耐心培養不就是了?以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勤奮程度和天分,只要按照科學規律做事,持之以恆地投入,沒有做不成的。
2015-08-14 08:36:19
圖博館
科技新聞在你身邊

  問:中國的科學已經這麼厲害了?我怎麼感覺不到?
  答:因為你沒有關心這方面的消息。如果你關心的話,就會看到很多。例如2015年3月,理化所和清華大學製備了一種液態金屬機器人,含鎵的液態合金吸收一小片鋁以後,就可以在電解質液體中運動很長時間,能夠蜿蜒前進和變形,被比喻為終結者。
  2015年3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出了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針對性強,穩定性好,並具備大規模生產技術條件,優於美國、加拿大的需零下80度冷凍保存的1976基因型疫苗,已經治癒了一名英國女兵和一名意大利男護士。
  2015年4月,科大建成國際最先進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我為此寫了篇《科普核聚變》以及補遺。2015年5月,中國科學家研發的脫細胞角膜基質“艾欣瞳”上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生物工程角膜,為全球6000萬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2015年6月,南開大學製備了一種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用光一照就可以運動,包括太陽光,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這樣的材料,可望實現光驅動的飛行。固然中國的科學宣傳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但你如果閉目塞聽,只關註明星八卦、飛短流長,那即使有再多的科學成就,你又怎麼會注意到呢?

  人云亦云與取樣錯誤

  問:中國的科學界不是黑幕重重嗎?中國的科學體制不是僵化落後嗎?中國的科學成果不都是造假的、花錢買的嗎?
  答:中國這麼大,科技人員這麼多,自然難免有陰暗面。美國也是如此。但你如果以為全都很陰暗,那就大錯特錯了。向一流期刊投稿時,審稿人水平很高,而且卡得很嚴,一心想挑出你的毛病來把你拒掉,造假的有多大機率過關?至於說花錢買,就更可笑了。不要說一流期刊,二流的你去買一篇看看?這都是不可能的事。當然,有些低級的期刊上會有一些甚至很多低價值的以至造假的、花錢買的文章。不過學術界都知道這些期刊水平很低,不會把上面的文章當成像樣的學術成果。向一流院校求職時,低級別期刊的文章不但沒有正面作用,而且有負面作用。總之,把科學界當成商場官場,是無知無識者常犯的毛病。科學是最客觀、最公正、最富智慧含量的人類事業,許多在別的領域適用的在科學中是不適用的。
2015-08-14 08:39:12
圖博館
至於說中國的科學體制,當然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這個體制畢竟實現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見總體上還是成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體制再好,沒錢也乾不成事。用飛機來打比方,體制好比機身佈局,投入好比發動機。發動機推力不夠,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身也飛不起來。推力夠了,一塊磚頭都能飛上天。投入不足對中國科技的損害比體制問題大得多,許多被一般人歸結為體制問題的,其實是投入不足造成的。人云亦云地談論體制問題,是缺乏技術含量的無聊行為。
  問:(某人對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的評論)我的天……最後一節完全不敢苟同……估計全世界都公認中國學生是最聰明最勤奮最守紀律的……可是……那又怎麼樣呢?看看現在的中國,問題難道是出在人還不夠聰明身上嘛?麻木冷漠的國人,專制獨裁的體制,沒有大無畏的勇氣挑戰這個社會的世俗,再聰明的學生也只是百無一用。
  答: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一種很典型的錯誤思維模式:取樣錯誤。許多人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覺得都不怎麼樣,於是就對范圍大得多的問題喪失了信心。但是別忘了,搞科研的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最聰明、最專業、最有好奇心的人,社會中最先進的少部分人。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普遍現象,如果你身邊的人水平都不高,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水平就不高。
  許多領域都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人乾了80%的事。對於科研,這個比例相差得只會更高,比如說10%的人乾了90%的事,甚至是1%的人乾了99%的事。印度的文盲率比中國高得多,還有神奇的種姓制度,可是人家不照樣探索火星嗎?

  星空與導彈

  問:中國發了這麼多所謂高檔次論文,對生活有什麼影響?純粹是騙經費的!
  答: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很多人的淺薄和傲慢。
  首先,人類的追求不只有物質生活,好奇心與求知欲也是基本價值。你完全可以低頭看路,但不要冷嘲熱諷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其次,基礎研究決定了人類能夠達到的上限。
  再次,基礎研究的效果要通過應用研究、生產試驗、工業生產等多個環節,才能傳導到日常生活。確實不是立竿見影,但這絕不是輕視基礎研究的理由。當然,中國的傳導機制還不夠通暢,成果傳化率還不夠高,在這方面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2015-08-14 08:40:19
圖博館
然後,中國的基​​礎研究已經對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活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瘧疾患者,師昌緒的材料學研究大大提升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徐光憲的稀土化學研究是中國稀土工業的基礎。看不到這些的人,是自己目光如豆。
  最後,騙經費的人有沒有?有,例如偽造“漢芯”的陳進。但合理的結論是打擊假的,支持真的,有些人卻要把孩子連洗澡水一塊倒掉,那就太荒謬了。

  諾貝爾獎情結

  問:中國為什麼還沒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答:其實得過了,楊振寧、李政道1957年拿獎時還是中國國籍。當然,如果把問題改成“為什麼還沒有新中國培養的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對此簡短的回答是:不要急,會得的。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如最近的預測和發現外爾費米子。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得,誰因為什麼成就得,那就很難預測了。
  重要的是,現在的基本圖像是百花爭艷,不能確定哪一朵最先綻放,而不是只有一兩朵,即使綻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來。在諾貝爾獎問題上,有些人處於悲觀的極端,認為中國永遠得不了(體制問題!),而另一些人處於憤世嫉俗的極端,聲稱諾貝爾獎純粹是西方的陰謀。這話用來說和平獎、文學獎或許可以成立,但用來說自然科學獎就離譜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耐心點,自信點。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2015-08-14 08:42:16
圖博館
詐唬也是一種戰術?

  問:聽說過去幾年美國突破了許多關鍵性技術,中美實力差距再度拉開了?
  答:這種說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美這樣的大國,都不斷有許多進步。只提美國的進步,假想中國停著不動,才會得出這種離譜的結論。固然可以舉出美國突破的許多關鍵技術,但同樣可以舉出中國突破的更多關鍵技術。對於這麼大規模的問題,憑印象舉幾個例子是不夠的,需要定量統計。前面列舉的各種數據就是統計。任何沒有預設結論的觀察者都會看出,中美差距是在縮小而不是拉大。相信這種奇談怪論的,說到底是對科技了解太少,對美國迷信太多。

  俄羅斯的正面與反面

  問:俄羅斯的國際論文發的少,是因為他們不屑於在英文雜誌上發文章。俄羅斯的科技比我們強得多!更加以人為本!中國的高檔次論文超過俄羅斯,是恥辱而不是榮耀!
  答: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論調,錯誤在於混淆增量和存量。如前所述,我們爆炸式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某些領域科技的存量可能還不如其他一些國家,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但是在各種增量指標上,我們遠超俄羅斯。這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把這當恥辱的人,心態太扭曲了。
  俄羅斯的優勢基本只剩軍工、航天和資源開採,這都是蘇聯時期的老本。在其它大多數領域,俄羅斯已經顯著落後於中國。一個非常有諷刺性的例子是,中國一汽與俄高爾基汽車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在米亞斯烏拉爾汽車製造廠組裝解放牌卡車。一汽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結果現在老師不會造汽車了,只好請學生幫忙。
  蘇聯解體後經濟崩潰,俄羅斯科學界遭受了一場大劫難,許多科學家不得不離開了科研,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普京上台後雖然有所改善,但投入仍然很不足。我認識的一位經常訪問俄羅斯的老師說,俄國的科研人員大都是50—70歲的,年輕人很少。因為科研的收入太低,年輕人大都在外面打兩份三份甚至五六份工,編程序之類。這樣還願意搞科研的,只能說是真愛了。
2015-08-14 08:43:02
圖博館
有人說搞科研不需要很多錢,俄羅斯仍然有很多成就,舉出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例子,但是這個例子很偏頗,因為數學和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科學不一樣,數學命題無法用實驗來證明,只能靠數學家的頭腦。所以無論錢多錢少,所有的數學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數學方面的民科特別多,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不計其數。自然科學就不是這樣,實驗是對理論最終的判決,而現代的實驗是非常燒錢的。拿個試管在自己家裡就能做出重大發現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粒子物理的加速器花錢是以百億元計的。俄羅斯由於缺人缺錢,科研每況愈下,這是明擺著的事。
  至於說俄羅斯以人為本,就更是笑話了。俄羅斯人的預期壽命是70.16歲,低於中國的75.15歲,酗酒的、販毒的、走私軍火的一大堆,葉利欽時代差點連核武器都偷賣給黑幫,真是相當的以人為本哪!

  科研的總量與人均

  問:中國的人口相當於俄羅斯或日本的10倍,發表論文數達到他們的10倍了嗎?
  答:沒有達到。問題是,按照人口平均計算科技成就的意義很小。對於衡量國家實力而言,科技的總量比人均重要得多。
  當然,如果要論科研人員的效率,人均指標是重要的。我們的人均指標確實不如俄羅斯、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國家,需要大力改進。不過這裡要強調一下,我們的人均科研投入比許多國家少很多,這是人均產出比他們低的最直接的原因。現在已經有人在問:我們給大學投資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沒有產生世界一流大學?是不是體制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很滑稽。你覺得投資很多,那是跟自己以前比,橫向跟世界一流大學比一比,還是比人家少得多。
2015-08-14 08:44:27
圖博館
客觀評價毛澤東時代的科技成就

  問:中國重大的科技成就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如兩彈一星、沙眼衣原體、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的1+2。改革開放30多年,論文發了一大堆,有什麼比得上毛澤東時代的成果?
  答:這種觀點雖然錯誤,但比前面的幾種觀點還是要高明不少。因為它舉出了若干項真實的成果,並且諷刺了科學的春天80年代,那時由於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經費不足,腦體倒掛,許多科研人員流失。
  其實正因為那時成果比較少,所以才把每一個難得的成果都大加宣傳,寫進了課本里。而現在成果太多了,課本里寫不下,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也大部分轉到科技之外去了,所以對有些人造成今不如昔的錯覺。因此我想對這些朋友們說:我完全理解與支持你們對腐敗與社會不公的道德義憤,不過請不要因此影響對科技問題的客觀評價。
  回應
 難得的好文章,希望對那些低水平的噴子和眼界窄短的人能有所啟示,就怕他們連看完這篇文章的耐心和勇氣都沒有,那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你別忘記了,中國噴子數量也是世界第一的。你不懂大家都懂。
 別意淫了,連款像樣的飛機發動機都造不出來,更別說其他領域的差距了。
 別酸了,連像樣的高鐵都搞不出來,美國有什麼用
 流浪恆星[遼寧瀋陽]這種話估計也只有中國人能說得出口,而德國日本法國這樣的鐵路技術翹楚都不會有這樣的豪邁氣概。
 德國日本那叫過氣翹楚,法國麼。。。。。流浪你不懂的話,真的別發言好麼.
 過氣?先不說德日、法國在化學、生物、航空製造、機械設備等領域處於全球尖端,德日的高端製造業同時都是世界一流,某大國製造業離開日德機床馬上就全部歇菜,樓上這個傻比哪來的自信。
 如果你要是知道美國福特車使用的機床來自於中國製造,我不曉得你這個喜歡舔外國菊花的噴子有何感想?
2015-08-14 08:45:35
圖博館
那個國家進步最快他的體制就是最好的體制!進步不進步你看不懂,數據你也看不明白嗎?中國增速7%,美國小於4%,這說明我們比他們先進才會進步的快,整天損中國的噴子你們真看不見嗎?
 和噴子說這些有什麼用?他們吹著空調坐在電腦前嗑著瓜子,哼著小曲,微信陌陌勾搭幾個小妹,想著明天要不要去上班,反正家裡有父母養著。他們呼喊著社會的不公,只因為他們不能坐享其成,或者不是夢想的有錢人。
 每次看到噴子說“不敢打之類的話”我就想笑了,你難道不知道武力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麼”,一天到晚叫著“打呀打的,”真打仗了,你們這些噴子願意上戰場?如果你們只是純粹的“無腦的愛國青年”那還好,當然如果是“國外僱傭的水軍,”我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又到了月初了,“發狗糧的時候了”.
 套用網上流傳的一段話:中國真是真心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日本比,華為中興要和蘋果三星比,聯想要和IBM比,長城奇瑞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INTEL,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8-13/0938836972_3.html

另詳參【圖博館】:超級電腦大戰 專利權大戰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中國製造業 大學評鑑 《龍行天下》 高科技資匪無罪 《模仿是為了創新》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崛起(二) G2《中國模式》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渴盼輝煌》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中國軍工《中共科技先驅》中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2015-08-14 08:46:53
圖博館
中國軍網公佈“十二五”期間我國軍民融合十大科技成果 2015-10-23

  一、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獲得世界超算五連冠)
天河二號在基因分析與測序、新藥製備、大型飛機和高速列車氣動數值計算、汽車和船舶等大型裝備結構設計仿真、電子政務及智慧城市等領域獲得一系列應用。
  二、激光陀螺
2014年,經過國防科技大學43年的艱苦攻關,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獨立研製激光陀螺的國家。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出色表現,更是離不開激光陀螺的貢獻。
  三、北斗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廣泛應用於道路交通管理、航空運輸和應急救援等領域。
  四、高分二號衛星
高分二號衛星數據正在為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城鄉規劃監測評價、交通路網規劃、森林資源調查、荒漠化監測等行業。空間分辨率首次精確到1米,從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觀察,能看見1米大小物體的輪廓。
  五、華龍一號
2015-5-7,華龍一號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正式開工建設,使我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擁有獨立自主的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華龍一號採用177堆芯設計、多重冗餘的安全系統、單堆佈置、雙層安全殼,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可以抵禦商用大飛機的撞擊,以及相當於引發福島核事故的震級的地震。
  六、民爆器材及爆破一體化工程平台
民用爆破器材行業作為國家的基礎性行業,其產品廣泛應用於煤炭、冶金等採礦、建材開採、機械加工、水電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及城市建設和國防施工等多個國民經濟領域。
  七、無人機
TD220型共軸雙旋翼無人直升機。
敏捷-III無人直升機。
十二懸翼電動植保無人機。
  八、智能機器人
多用途智能機器人
探測機器人。
  九、無人駕駛汽車
北理“野牛”防雷無人車。
“猛士一號”無人駕駛智能汽車。
無人駕駛智能國產電動車。
  十、履帶式輕小型無人平台
該平台配置可見光、紅外偵察裝置,可實現晝夜間的偵察;搭載7.62mm口徑機槍,可對500米距離內的危險目標實現點射、掃射等多種火力打擊。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5_10_23_338622_1.shtml
2015-10-24 09:03:25
圖博館
中國要組建自己的DARPA 研究最新科技武器

  “中國要組建自己的DARPA”。2016.3.11,多家西方媒體爆出一條聽上去頗具轟動性的新聞。DARPA即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西方媒體紛紛把這個新組建的“中國版DARPA”——軍委科技委視為“重新將軍事科研置於軍隊監督”的舉措之一。不過,中國專家認為,成立軍委科技委不是剛剛作出的決定,中國軍隊之前也存在類似機構。
  美國《科學》雜誌網站以“中國要創建自己的DARPA”為題報導稱,作為中國重組武裝力量的一部分,中國成立了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便管理國防研發項目。“據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說,這個委員會被稱為軍委科技委,用於滿足中國正在進行的國防現代化的需求。該委員會將加強國防科技的管理,提高國防發展領域的自主創新以及軍民融合。 ”報導還稱,中國政府計劃本年度國防開支1470億美元,分配給國防研發的資金仍然保密,“沒有人知道到底多少錢用於軍事研發。”
  報導稱,新的委員會將再次強化中央政府對國防研發項目的重視程度。報導稱,毛澤東在1958年組建了一個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以驅動發展核武器。1982年,該委員會被併入一個非軍方的委員會,負責協調國防研發活動。而新一代的中國高層把對研發活動的監管重新歸入軍方,軍委科技委據報導隸屬於中央軍委。報導稱,新的委員會由劉國治負責。“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名高能微波領域的專家,他曾任位於新疆的馬蘭核試驗基地的司令,並且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報導稱,據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來源說,劉主管的委員會目前正被打造成一個類似DARPA的機構。
  DARPA搞過哪些“黑科技”
  《科學》雜誌報導稱,模仿DARPA在亞洲已經成為趨勢。
  回應
 強烈支持!沒有DAPAR,就沒有互聯網、GPS、各種黑科技。
 這是在補歷史欠賬,我們還在路上,為了我們的中國夢,加油!贊
 跟緊美帝,學習美帝。再也不是小米加步槍能取勝的時代啦!
 學者就讓他去做學問,又是院士又要當官,能做好學問還是能做好管理?中國總是這樣,學問做好了反而要去做官。學問廢了,官還未必當好。
 確實外行,只知道發牢騷,如果不選這樣的學者來負責,估計又要指責不會選人,讓外行領導內行了。哈哈
 關鍵是投資的錢是否完全用於這上,然後是管理是否先進
2016-03-15 11:38:16
圖博館
深度:美日一材料欲卡死中戰機騰飛此人出手為國解憂2016.5.8新浪軍事

  金屬鈦,一個算不上稀有的稀有金屬,說不稀有:它在地殼中約佔總重量的0.42%,是銅、鎳、鉛、鋅的總量的16倍,說稀有:提煉出純鈦需要十分苛刻的條件,加工也非常困難。
  純鈦是銀白色的金屬,它具有許多優良性能。密度僅為鋼的57%,機械強度卻與鋼相差不多,比鋁大兩倍,比鎂大五倍。鈦耐高溫,熔點1942K,比黃金高近1000K ,比鋼高近500K。
  鈦的用途非常廣,特別是軍用方面,一直為非常好的航空航天材料,不僅可以用於機體等部件,還可以用於製造發動機的部件等。俄羅斯更將其視為建造潛艇的理想材料,既能抗海水腐蝕,又能抗深層壓力,其下潛深度比不銹鋼潛艇增加80%,還沒有磁性,不會被磁感應器探測到。
  當然了,鈦的價格也不便宜,既便是最初級的海綿鈦產能,每噸價格最低時,也達到5萬人民幣,至於加工鈦材,也是世界性的難題,這都大大限制了它的應用。以至於,俄羅斯以鈦製造潛艇時,放到西方國家眼中,那幾乎就是一種燒錢式的行為!
  鈦取煉與加工非常難大,它太活躍了,很易和氧、氮、碳等元素化合,可是高純度鈦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一點點雜質都會讓它變得脆而硬,也就是說,它的純度越高越好。
  中國擁有相當豐富的鈦資料,海綿鈦產能世界第一,許多鈦材製品的生產與加工的能力也不弱,但是最高端的純度99.999%以上的超高純鈦方面卻長期處於空白狀態。
  超高純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材料,也是生產難度最大的,以前全世界可以生產的企業只有三家,美國一家,日本二家,也因此它被列為管控物資,限制向中國出口的物資之一,據說中國不能自行生產之前,既便每噸價格120萬以上,也是有價無市。
  當然了,目前它的價格已經降了下來,因為我們可以自已生產了。談及這個成果,那就不能不提一個人:吳景暉博士,國際上金屬鈦提純領域少數掌握核心技術的華人專家之一,曾經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加入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擔任技術總工程師,也就美國唯一一家可以生產超純鈦的企業,後來懷著抱國之心,歸國創業。僅憑這一點,我們應對吳景暉博士表示敬意,更不要說他取得了成功。
2016-05-09 09:43:05
圖博館
他帶領的團隊成功解決生產的技術問題,通過熔鹽電解工藝,將純度為99.8%的海綿鈦提純至99.999%的鈦晶體,再通過真空電子束熔煉設備,將晶體鑄造成高純度鈦材,其所涉及的工藝線路和相關設備為自主設計、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為此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1項。
  2014年6月,他率領的團隊取得突破,年產250噸電子級低氧超高純鈦生產項目投產,也許250噸少了一點,不過這是超高純鈦,這樣的產量已經能解決很大問題了!
  超高純鈦屬於最高端的新材料,中國的材料技術是一個薄弱環節,已成阻礙了,特別航空技術領域,僅以航空發動機為例。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落後的原因已經不是設計問題,更多是加工與材料問題,如果可以將鈦材料用於製造發動機葉片等,那麼將發動機的性能將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沒有穩定的超高純鈦供應,我們很難進行相關的技術攻關,現在我們可以進行償試了!
  以前美日限制,甚至拒售這一關鍵性材料實際就是限制中國的發展,特別是航天技術領域,阻我戰鷹騰飛,沒想到有人
2016-05-09 09:43:22
圖博館
中國尖端武器爆發與歸國人才有關?美為何留不住他們2017.4.4新浪軍事

  選擇歸國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姚期智
  中國已經擁有為傑出科學家提供高薪和工作條件的物質能力,也已經學會在本國體制下有效利用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才。隨著中國逐步變為美國最大的軍事和軍工領域對手,中國科學家回國祇是時間問題。據俄羅斯衛星網3月31日刊發題為《俄專家:美國無法留住傑出華裔科學家》的文章稱,香港媒體日前報導了多起供職於美國軍事項目(包括核項目)實驗室的華裔科學家回國事件。對此,有俄羅斯軍事專家指出,這篇報導是中國政府吸引世界級科學家歸國的重要佐證,特別前不久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的定居國內,足以說明一切。而且,在美華裔科學家歸國並不是新鮮事,曾供職於美國一些頂級武器研發的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不斷回歸祖國就是例子。事實上,很多華裔科學家回國,本身是中國發展的結果,美國提供不了相應的工作機會,而中國有需求,更多華裔科學家自然願意回國。
 美國是出國留學人員早期的首選目標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迅速膨脹,中國已成為國際高端人才競相選擇的對象,而這其中更多的華裔學者成為主力軍。比如,持續數十年的向國外輸送留學生大潮,正在湧現“歸國潮”。據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出國留學與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12年的1.46比1下降到2016年的1.26比1,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的“逆差”在逐漸縮小。此外,有教育智庫預測,留學生回國人數大於出國人數的拐點有可能將在今年出現,預計今年全年留學生選擇回到中國發展的人數將突破60萬,這個數字將明顯超過今年出國留學的總人數。有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認為,十多年前中國每送出7人留學,迎回1人;現在,送出7個,回來8個(帶著家屬)——這或許正在成為海歸的真實寫照。
  歸國著名華裔科學家施一公教授
  在這股歸國大潮中,今年2月份的一個來自央視的報導比較有說服力。這個報導說,兩位知名科學家日前放棄了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這兩人分別是現年94歲的楊振寧(他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現年70歲的姚期智(他在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這是中科院的外籍院士首次放棄外國國籍回歸祖國定居,他們的決定可能會為其他華裔科學家作出榜樣。這或許會一種新趨勢。
2017-04-05 09:50:46
圖博館
那麼,很多報導的頂尖人才或科學家選擇回國,特別是從美國回國工作,其中有什麼主因呢?大家知道,美國一直以其雄厚的科研實力引以為傲,但近幾年來,情況出現了變化。美國的一項研究還指出,未來中國比美國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化作為科技產品推出巿場。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中國決定運用充裕的財政資源,和日漸提升的學術地位,以此來招攬在改革開放期間流失在國外的頂尖科學家和學者回國。比如原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美藉華人施一公主要從事細胞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國際領先,主要用於攻剋癌症。不久前,他放棄了18年的美國藉和優厚的待遇以及在美國的一切,返回中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現在,他已成為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已成為領導中國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的科技帶頭人。
  高超音速打擊武器的設想圖
  但我們關注的還是俄羅斯報導中提到的兩名軍事科學家的歸國。這些歸國的華裔科學家通常供職於與美國核武器項目和其他軍事研究相關的實驗室,包括美國原子彈的發源地、位於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美國核武器計劃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以及美國航天局及洛•馬公司和波音公司等軍火製造商。並且有“知情人士”指出,這些科學家回到中國後,有的參與了東風-ZF超聲速武器開發,該飛行器的時速達11000公里,可一小時打遍全球;還有的主持了新型潛艇設計, “新潛艇或能無聲無息地在美國西海岸附近巡邏”……
  其實很多本土人才才是中國軍事科技發展的關鍵
  不過,上述說法,基本都是海外媒體的假想或猜測,因為一些報導提到的歸國科學家,從事的大都是一些基礎科研工作,大多無法直接和軍事項目相連接。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中國軍事科技進步神速,令西方國家震驚,比如中國在航空母艦和超級驅逐艦以及潛艇方面的快速進步,在航天方面的奮起直追,在導彈方面的一枝獨秀,在隱身戰機和高超聲速武器上的大突破等,使得美國根本不相信完全是中國科學家所為,所以只能無中生有的認為大批歸國的傑出華裔科學家的功勞。雖然這並不一定完全對,但海外頂尖的華人科學家不斷回歸中國,正急劇縮小中國和西方先進國家在科研能力上的距離,特別是在尖端軍事裝備上的表現,已經引起了美歐等國的極大重視和震驚。(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2017-04-05 09:54:33
圖博館
美刊:以現在勢頭中國海軍2030年就能匹敵美海軍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7.5.1刊發瑞安•皮克雷爾的文章《中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準備好了:美國應該擔憂嗎?》稱,中國的第二艘航空母艦4月26日正式下水。
  這艘航母被稱為001A型航母,預計將在2020年投入使用。中國仍需要進行系統設備調試和舾装施工,並全面開展繫泊試驗。
  中國的航母與美國的航母不能相提並論,但卻能給中國帶來其亞洲鄰國所缺乏的投射能力。航母是力量的象徵。
  位於華盛頓的新美國安全中心的亞太安全項目主任帕特里克•克羅寧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中國通過每一艘新航母傳達一個信號,那就是鄰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與其匹敵。 ”
  中國的最終目標是能夠把一支藍水海軍投入戰場,並且能夠像美國那樣投射兵力,一些觀察人士推測中國正在按這個設想以很快的速度發展。
  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安德魯•埃里克森博士對中國海軍的發展有細緻的了解,他對記者說:“中國的造船業正蓄勢待發,要在2020年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打造成世界第二大海軍——而且如果能維持現在的勢頭——要在2030年把中國海軍打造成一支整體上從量甚至是質都能與(美國海軍)匹敵的海軍。”
  中國軍事評論員說,中國需要多個大規模作戰平台以應對威脅,這裡所指的不僅是一艘或兩艘航母。中國海軍正在向核動力航母的方向發展,核動力航母將具有更大噸位和更強的作戰能力。
  中國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與多個國家有領土爭端,中國在這兩個地區都需要部署航母戰鬥群。有中國軍事專家建議在這兩個區域起碼要各部署3艘航母。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8/doc-ifyexxhw2713428.shtml

中國三天內連獲兩項重大科技突破速度讓全世界吃驚2017.5.8新浪軍事

  進入5月還不到一周,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就實現了兩個重大突破:
  一、5月3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在上海宣布: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這個“世界首台”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我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的光量子計算機,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能力。
2017-05-10 20:53:16
圖博館
二、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最大載客量190人,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的干線民用飛機,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
  而如果再加上4月的三個大消息, 4月份的26日和27日兩天,分別是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天,另外還有095核潛艇開始建造的消息。4月的三大消息也同樣是三大突破,001A型航母雖然與美國核動力航母不可比,但在世界上已屬除美國航母外最先進的在建航母;天舟一號的突破更厲害,在軌實現加註燃料,在天舟一號之前實現在軌加註應用的只有俄羅斯。至於095核潛艇,根據有限的消息以及現在中國的技術能力,這是一款能與美俄先進核潛艇媲美的核潛艇,戰略意義重大。
  中國速度的原動力從哪裡來
  很多人不明白,中國為何近幾年在科學技術領域進步如此之快?不僅僅中國人自己不明白,西方發達國家也不明白,全世界真正理解中國速度的人並不多,包括那些所謂的西方專家更多的都是驚嘆與辯解,或者當鴕鳥繼續中國崩潰論,當然也有藉此製造中國威脅論的,不一而足。那麼,到底中國科技進步的速度原動力從哪裡來呢?在佔豪看來,主要來源於五個方面:
  一、體制優勢。
  中國是中央集權的民主集中製,一方面政權是中央集權,另一方面政治上又民主集中。我們知道,只是中央集權容易獨斷,獨斷就容易出現戰略性錯誤,但權力過於分散又影響決策和執行效率。中國的政治體制在這方面取得了辨證與統一,一方面是中央集權保證了決策的高效率與執行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又有民主集中製從而避免了專權和獨斷。如此一來,中央集權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再結合民主集中製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需要的領域,使得我們既擁有決策效率又有執行效果,這使得我們在很多領域能夠取得更多突破,從而由點帶面實現更廣泛的突破。
  二、經濟的持續發展。
  有了高效決策和執行的體制優勢,又有巨大的各種生產資料和資源,再加上改革開放與國際市場對接,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後獲得了更快速的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得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有經濟支撐研發什麼都會更高效。所以,經濟的發展是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高速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2017-05-10 20:54:35
圖博館
三、市場優勢。
  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市場,而且是各種需求爆發式增長,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增量優勢,使得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管理投入到中國市場,這種巨大的市場優勢是驅動我國科技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想想看,當年毛主席鼓勵生育是多麼有意義。
  四、人才的積累。
  新中國之初,中國人文盲率達80%,另外20%的非文盲事實上也還有大量只認識幾百漢字的半文盲。新中國後,我們國家加速掃盲,並積極推動基礎教育。改革開放後,我國高等教育又迎來大發展。現在,我們每年有七百多萬大學畢業生,且以理工科為主。這也就意味著,新中國後我們逐漸積累了基數達數億的理工科人才。有這樣的基數,自然就是巨大的人才儲備池。這種人才積累,當然會刺激和加速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以航天領域為例,我國的高端人才基本以三四十歲的年輕人為主,我國航天發展能豈能不快速?
  五、技術的積累。
  和很多國家不同,我國從新中國開始就遭到了西方的經濟和技術封鎖,進入1960年代又遭到蘇聯的經濟和技術封鎖,雙封鎖使得中國不得不自力更生,不得不進行以我為主的技術積累。於是,中國也因禍得福,雖然最初發展有些緩慢,但每一步都是紮紮實實的一步。到了改革開放後,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管理、資金都開始向中國流動,中國在自己原來的技術基礎上又吸收了新的科學技術,這些積累由量變逐漸引髮質變,近些年我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都是得益於此。這其中最典型的是航天技術,我國航天技術以自己為主,現在已經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2020年後甚至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國際空間站,這一切都是數十年積累的結果。
  三天兩大突破的戰略意義
  三天實現兩大技術拖,這種震驚世界的事各種分析很多,很多戰友還是希望佔豪談談看法。要談看法,自然要選一些和其它評論不太一樣的視角。三天實現兩大突破,至少有如下四大戰略意義:
  一、中國在某個最尖端科技領域罕見實現全面領先。
  過去,在幾乎所有科技領域我們都是跟隨者,是別人制定規則,我們遵循規則。在科技領域,擁有技術領先就擁有規則制定權,就擁有更多知識產權,擁有規則制定權和知識產權意味著在未來產業化進程中將會獲得巨大利益。然而,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兩個高精尖的領域,我們都實現了領先。
2017-05-10 20:55:10
圖博館
量子通信領域,我們2016年實現了全球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的發射,並且建設了全球第一條量子通信幹線網絡,這使得我們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而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由於美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該領域,一直以來都是美國處於領先地位。但是,讓人意外的是自去年我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更是建成了第一台光量子計算機。
  雖然,這台光量子計算機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根據潘建偉院士的介紹,量子計算基礎研究領域有幾個大家共同努力的指標性節點:第一個是展示超越首台電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第二個是展示超越商用CPU的計算能力;第三,展示超越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我們現在是實現的只是其中的第一步,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遠的距離,但畢竟是第一個節點性突破,意義重大。
  根據媒體的報導,曾經有科學家預測,除非量子計算機操控的比特數超過50個,量子計算機才能超過現有的經典計算機。此次,中國科學家的成果為10個超導量子比特,超過了之前由谷歌、美國航天航空局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公開報導的9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紀錄。當然,由於美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起步早、投入大、人才多,他們依然有某些優勢,但現在我們顯然已經開始趕上,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些許領先。
  這些領先,意味著我國將有機會在新的高精尖領域擁有非常大的話語權,甚至擁有大量規則制定權和知識產權,而一旦未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都取得產業化應用,這些就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動力,也是我們在相關科技領域持續領先的基石。在佔豪看來,這其中的意義是顛覆性的,未來一旦都能實現,對中國來說具有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無可估量。
  二、中國在重大戰略產業打破西方壟斷。
  在很多重大高端製造產業,西方都擁有壟斷地位,航空就是西方壟斷的重要產業之一。當今世界,大型客機市場被波音和空客所壟斷,整個世界的大型客機市場被美國和西歐瓜分。數據顯示,2016年僅僅波音和空客的大型客機營業額就高達一千六百多億美元。而根據波音公司的分析預估,中國2015年至2035年這20年時間裡,中國的大型客機市場規模高達1萬億美元。
  如此巨大的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我們豈能不去搶占?但是,像航天航空這話總技術在國際上是買不到的,只能自己研發,這就是為何沒有其它國家能夠挑戰波音和空客的根本原因。
2017-05-10 20:55:50
圖博館
然而,中國C919的首飛開了個好頭,考慮到中國未來20年以萬億計的市場規模,我國必會為此投入巨資研發大型客機。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在大型客機領域將會突飛猛進。佔豪認為,20年後全球大型客機市場將天下三分,中國的大型客機將會佔據一定的市場,將會和波音、空客三分天下。
  我們知道,之前有人計算過,8億件襯衫的利潤才能頂上一架波音747,我們在世界航空市場佔據較大份額,相關產業的人均GD自然會因此大幅提升,這就是經濟的轉型升級。很顯然,C919打破西方壟斷戰略意義重大。
  三、中國在科技領域正從跟隨者轉型為第一集團領跑者。
  從近期中國在航天、軍工、航空、計算機通信等領域取得的全面突破,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中國在科技領域正在從西方的跟隨者轉型為第一集團的領跑者。譬如,在航天領域,我們已經可以與美俄並列在第一集團;在軍工領域,我們也可以和美俄並列在第一集團;在航空領域,我們正在趕上;在計算機通信領域我們甚至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領先。其它很多領域,我們都正在從追趕著、跟隨者轉變成領先者或處在第一集團。
  進入第一集團、成為領跑者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產業將逐漸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我們將從這些產業進步升級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戰略利益、經濟利益、軍事意義、文化意義••••••總之,我們國家的地位將會因此大幅提升,我們將逐漸擺脫西方國家的經濟剝削。
  四、將會形成對全球資金、人才的虹吸效應。
  近幾年,在國外的科技人才回國的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是因為中國有了充沛的投資資金,有了更紮實的技術積累,有了更好的科研環境,有了更大規模的市場•••••如此,科研自然會更加容易出效果。當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突破時,世界範圍內的高精尖科技人才都在看,他們會更加渴望到中國尋求研究的突破,尋求更大的用武之地。所以,在未來的一二十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華人科技工作者和外籍科技工作者到中國來工作。
  面對三天兩大突破這種振奮人心的消息,作為中國人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欣慰。中國有這樣的脊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佔豪對此信心滿滿!(作者署名:佔豪)
2017-05-10 20:56:35
圖博館
回應
 中國這幾年科技突飛猛進,如同爆發,就像天天過喜事放鞭炮一樣,除了灣灣眼瞎看不見,全世界都是羨慕嫉妒恨
 體制優勢,這是肯定的。但是,有很多人就是不認可的,寧可每天在政策上永無休止的吵鬧下去,也不認可國家的發展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8/doc-ifyeychk7120932.shtml

美最擔心之事出現:中國這一技術令其軍事優勢轉衰2017.5.8 新浪軍事

  據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2017.5.3發表題為《中國超級計算機將威脅美國安全》的報導稱,超級計算機在設計、開發和分析幾乎所有現代武器系統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現代武器系統包括核武器、網絡戰能力、艦船、飛行器、通信安全、導彈防禦、 精準打擊能力和高超音速武器。中國正在快速研發高超音速導彈,這些導彈能攜帶常規彈頭和核彈頭,其研發速度和進度以及威力都將超過美國同類項目,而這據信均得益於中國連續8年蟬聯世界超級計算機冠軍。這份報告分析稱,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失去領導地位可能嚴重削弱美國的核威懾力,並降低美國未來武器系統的先進性。如果中國將一種新武器投入現役,並且該武器是在優越的高性能計算基礎上研發的,而美國無法準確估計它的真實能力,那麼美國很可能會高估或低估有關威脅,而這很危險。
  近幾年來,超級計算機一詞時常出現在新聞中,而且還時常與中國有關,從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但大家了解的超級計算機的功能,基本與民用有關,從高端材料,到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再到深海探測、空間技術以及中長期天氣預報等各領域,均離不開超算領域的支撐,因此這是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體現。但是,超級計算機還有一個最強大的功能,那就是軍事用途也很廣泛,而這也是世界各紛紛參與研發競賽的主要原因。比如,從2013年6月開始,中國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就第一次奪得全球超級計算機排名第一的桂冠,並此後6次蟬聯冠軍寶座。之後,美國、日本、德國等西方強國就奮起直追,但都以失敗告終。不過,打敗“天河二號”的不是西方國家,而是中國自己的另一台更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這台中國最新研發的超級計算機據稱峰值算力達到12.5億億次/秒,常規算力9.3億億次/秒,是排名第二位的前6屆冠軍——中國“天河二號”的近3倍,是排名第三位的美國“泰坦”的5.5倍,從而使中國超級計算機連續8次雄踞世界排行榜的第一位。
2017-05-10 20:57:14
圖博館
超級計算機可在5大方面發揮其軍事作用:一是最新武器開發,比如正在研發中的第6代戰機、最新的高超音速導彈、新型主力艦艇如航母等新型武器的設計都離不開超級計算機的支持和幫助;二是戰爭的設計和推演;三是用來模擬核爆炸;四是用來破譯或者設計新的軍事密碼以及分析篩選情報;五是軍事衛星導航與天氣預報,也都離不開超級計算機的支持。
  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今美國在世界上擁有幾乎領先其他國家1~2代的超級軍事優勢,大都離不開超級計算機的幫助。所以,中國持續研發全球最先進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除了國計民生的巨大帶動作用外,當然也少不了對其軍事作用的期待。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在東風-31/41彈道導彈、001A型國產首艘航母、095/096新型核潛艇、東風-ZF高超音速飛行器、055型萬噸驅逐艦、運-20/轟-20/直-20/AG-600/C919等大飛機研發、新一代核電站/核動力堆等多項高科技軍事武器上的巨大進步,均與中國連續8次登上“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冠軍寶座有關。可以不客氣的說,有了愈來愈多的中國製造的超級計算機的幫助,中國科學家如虎添翼,有能力有信心設計製造出敢與任何先進武器媲美的尖端武器!
  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不甘從此被中國壓在身下的,包括美日德等國都在不惜巨資制定以中國為赶超目標的超級計算機研發計劃。如美國的“國家戰略計算機計劃”計劃在2025年前研發出比目前快30倍的系統,歐洲名為“地平線2020”的計劃和日本的Post-K計劃是要在2020年左右研製出速度超過100億億次/秒的超級計算機,目的當然超過中國。為此,中國當然不能落後,據稱中國新一代的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將超過每秒百億億次,是如今的世界冠軍“神威•太湖之光”的10倍。更重要的是,中國還在積極探索更先進的超級計算機技術,比如已經在量子計算機技術上獲得巨大突破,還於近日製造出世界首台光量子計算機,從而確保了在技術上的世界領先水平。美國因此認為,如果容許中國在超級計算機技術上繼續領跑全球,那麼,不久的將來,不單美國在先進武器的設計方面將失去優勢,而且在信息戰和網絡戰以及情報戰中也將逐步失守,因此將造成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大風險。不過,儘管,美歐日都在追趕中國,但從趨勢來看,其在超級計算機技術上在短期內超過中國的可能性並不大。(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8/doc-ifyeycfp9337272.shtml
2017-05-10 20:57:56
圖博館
美海軍39年摔機上萬架死8000飛行員比印度還高10倍2017.6.16新浪軍事

  我們在談論印度飛機墜毀的事情時,總是無情的嘲笑印度,說印度40年摔了1000多架戰機,摔出了一個強國的戰機數量。其實,對比今天要說的這個國家,真是小巫見大巫,這個國家39年內海軍摔機一萬二千多架,死了8000多名飛行員,別不信,這是真的,這個國家摔出了世界第一的海軍力量,他就是美國海軍。
  一萬兩千多架的摔機,八千多名飛行員死亡,這是在1949年到1988年38年累計的數字。
  1949年美國海軍開始大規模部署飛機,在上世紀50年代,噴氣式艦載機剛剛投入軍隊應用,這個時候艦載機事故高的離譜,1953年,美國海軍損失飛機700多架,損失423名飛行員。1954年,美國海軍航空兵損失飛機776架,死亡535名飛行員。這摔機規模若擱在現在,幾年下來,美軍所有戰機得輪著換一回了。
  導致摔機事故最多的是艦載機的起降,特別是著艦,美軍這近百年的數據顯示,白天著艦失敗率在4%左右,晚上高達12.5%。
  除了艦載機起降事故,航母的事故也會造成大量飛機和飛行員損失。1967年7月29日,在越南執行任務的“福萊斯特”號航母上的艦載機掛載的阻尼火箭彈突然點火,造成航母甲板上發生連鎖爆炸,事故造成21架飛機報廢,43架受損,134人死亡。1969年1月14日,美軍“企業號”航母,在珍珠港訓練,這次還是艦載機上掛載的阻尼火箭彈意外爆炸,引起甲板上連鎖事故,造成15架飛機報廢,17架飛機受損,27人死亡。
  印度40年摔了1000多架飛機在中國軍迷中形成了一個“梗”,但是很少人拿美國海軍39年一萬兩千架摔機來說事,無外乎美國海軍摔出了世界第一的海軍。而印度,摔機摔的不明不白,而且非常詭異的是,印度國防部下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修理過的飛機再次飛行非死即傷,最離奇的是該公司修理過的米格-21戰鬥機,在修理後飛行全部墜毀,這是什麼樣的公司?(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戰爭中損傷的也算?鄙視你小便
美國的戰鬥力來自平時訓練,怎麼叫死亡率高?懂不懂!
強大的空軍戰力是練出來的、是摔出來的,絕不是吹出來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16/doc-ifyhfnqa4371434.shtml
2017-06-17 12:06:54
圖博館
全球軍力排名美俄中列前三最後一名是中國的鄰居

羅斯媒體2017.8.31集體歡呼,在世界最強軍隊排名榜上,俄軍像往年一樣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據俄新社報導,“全球火力”公司公佈2017年世界最新軍力排行榜,美俄中占據前三甲。
  報導稱,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坦克、裝甲車數量超過美國。雖然美國依然佔據榜首,但俄專家稱,美國軍費是俄的10倍之多,可俄美的軍力並沒有太大的差距。除了美俄中之外,排名前十的國家還包括印度、法國、英國、日本、土耳其、德國和埃及。
  報導稱,整個排行榜包括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不丹軍隊(近6000人)位居榜尾。此次全球軍力排行榜是基於超過50項不同的因素評出,但排名並不只是根據各國武器總量的多少來評判,軍事力量的平衡和武器種類的多寡也是重要指標。雖然核武器不在專家的考慮之列,但核大國能獲得更高的分數。人口多的國家在排名榜上也都較靠前。此外,排名還考慮到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工業狀況、財政狀況、運輸基礎設施、開採石油等因素。
  俄“今日經濟”網稱,俄軍事專家、退役上校利托夫金稱,俄與美的軍力勢均力敵。例如在戰鬥機、戰略導彈核潛艇和多用途核潛艇數量上,俄美可以相提並論。俄唯一不如美國的是航母數量,但俄有能力對抗美國的航母威脅。
  俄《消息報》稱,俄聯邦委員會國防與安全委員會副主席克林采維奇稱,這一軍力排名並沒有考慮到俄羅斯的王牌。他還強調,俄軍最主要的優勢在於精神因素。“俄羅斯隱藏有非常多的東西,潛在的敵人並不知道。在發生軍事衝突時,這將是最大的優勢。其中就包括俄羅斯擁有的精神因素。”▲
  回應
以現在的俄羅斯,除了那些個核彈外也就嘴巴最牛氣了
俄羅斯敢動手,這點就可以加分。沒有戰意的軍隊就是花架子
你有戰意,看誰不爽,戰一仗 牛!
2017-09-02 11:30:14
圖博館
422項中國軍民融合成果亮相,全都是黑科技

據中國軍網2017.9.22報導,為期一周的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日前正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354家企業的422項技術成果參展,一大批國之重器、強軍利器、創新銳器集中亮相,眾多前瞻性、顛覆性、創新性成果均為首次公開展示,大部分是我國近年來在信息技術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
  此次展覽暨論壇活動,是當前國內武器裝備軍民融合領域最具權威性、綜合性、示範性的一項國家級展覽和論壇活動,由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科學院、全國工商聯共同主辦。
  本次活動以“深入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思想,加快推進國家和軍隊信息化建設”為主題,由室內展示、網上展示和專題論壇三部分組成。其中,室內展區設置綜合廳和展望廳2個綜合類展區,另外還有自主可控、時空基準、先進感知、系統控制、網絡通信與信息安全、信息服務、信息展現、人工智能8個主題展區。
  先進感知展區,是利用快速發展的民用感知技術彌補現役裝備的短板和空白,建立軍民融合的一體化聯合感知體系,建立一個覆蓋聲光電磁全手段、涵蓋陸海空天地電網全維度的一體化感知網。而自主可控展區,則展示近年來中國在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關鍵軟硬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現核心基礎產品和技術自主可控,將供應鏈“命門”掌握在自己手裡。人工智能展區則展示中國在人工智能雲平台、深度神經網絡芯片、智能語音引擎等基礎技術領域的突破,以及陸海空天自主平台作戰和群體智能作戰的創新。
  現場展出的國產化、高性能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系列
例如先進感知展區展出的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開發的“ 多源感知信息態勢融合系統 ”,就能夠實現陸海空天電多維態勢信息匯聚、融合處理、關聯分析和可視化展現,提升態勢感知的認知理解預測能力。在其官方演示視頻中,通過接入衛星等各種偵察信息,可以實時顯示西太平洋海域的我軍防禦體系和日本、美國、韓國、台灣雷達布防和海空軍裝備運動情況(上圖),可謂是一覽無餘。
2017-09-23 11:52:03
圖博館
還有自主可控展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展出的氮化鎵(GaN)核心元器件生產技術。氮化鎵半導體被譽為第三代無線電核心技術,具有非常廣大的應用前景。中國電科55所稱已經形成了涵蓋GaN外延材料生長、器件工藝、建模與電路設計以及器件封裝測試在內的體系性產品技術能力,建立了從設計、製造、封裝到測試的較完整產業鏈,開發和製造的基於自主核心技術的產品系列,性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國內首條完整且獨立運行的GaN工藝線,貫通4”工藝技術平台,實現3”向4”的全面升級,4英寸GaN加工能力達4000片/年。而另據媒體報導,殲-20有源相控陣雷達使用的固態大功率芯片的核心器件,由來自於中國電科五十五所張斌所設計。
  再比如人工智能展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展出了國際首款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寒武紀1A。該處理器入選了世界互聯網大會評選的十五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另外,榮獲陸軍裝備部“跨越險阻2016”地面無人系統挑戰賽事冠軍的“龍馬一號”出現在了展台上,這種由山河智能公司開發的先進的裝備領域創新研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具有突出的地面通過性和越障性能。而天津一家公司展出的唇語識別應用技術也很有意思,是利用計算機來完成唇形識別,把識別圖像內人物出口型並還原成文字。
  時空基準展區則主要針對北斗系統,因為北斗系統的建立,已經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進而產生了大量時空基準維持、播發和應用技術。展品包括芯片原子鐘、激光抽運小型銫原子鐘、北斗射頻基帶一體化SOC芯片、守時氫鐘等設備。
  其實很多展品,分類都是比較模糊的,但卻很有意思,例如現場還有一種狙擊機器人,普通人不需要嚴格訓練,使用該機器人進行射擊同樣能達到一流狙擊手的水平。研製廠家稱這種狙擊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達到狙擊精度的遙控武器裝置。這種武器被歸於系統控制類。再比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的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系統,已完成45米翼展驗證機臨近空間飛行試驗。該研究院還透露,2019年將研發65米翼展的太陽能無人機,能夠飛行1週時間,未來還將研發翼展100米級無人機,可在20-30千米高度駐留數月至數年。
2017-09-23 11:52:29
圖博館
除了前邊提到的這些,還有哪些黑科技?
針對近兩年“黑飛”無人機頻發的安全隱患,此次參展的國蓉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城市要地近距淨空防禦系統,該系統由指控、搜索、跟瞄、干擾、毀傷、通信、供配電和載車8個分系統組成,可對防區內的無人機、航模、空飄氣球、孔明燈、風箏等飛行物進行偵察預警、精密跟踪、電子乾擾和激光打擊,主要應用於黨政辦公地點、機場、重要會議、大型集會等重點場所的保護。
  城市要地近距淨空防禦系統實裝展示
  激光毀傷無人機演示
  人工智能區-防爆機器人
  四棲飛行器
  KuKa 雙頻共饋動中通衛星通信系統(攝/中國軍網記者馮開華)
  直升機飛行訓練器
  距離選通夜視儀
  微小型水下無人自主航行器系統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9_22_428303.shtml
2017-09-23 11:53:25
jsoujsou
各國軍工人才數量,美國22000人,俄6700人,中國有多少 2018-08-18 新浪看點

美國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美國在二戰時期從全球拉來了不少科學家,這些科學家都是各行各業的翹首,他們的研究成果極大提高了美國在世界的權威,軍事方面,美國在高端軍工人才的幫助下,研製出了領先世界的武器裝備,包括SR-71-黑鳥偵察機,世界第一架隱身戰機F-117,海狼級核潛艇,核航母等等,無一不世界領先,據知,像這樣研製戰略武器的高端軍工人才總計22000人,數量穩居世界第一。
  前蘇聯在上個世紀是一個軍事實力雄厚的國家,一直被美國仿製,從未被美國超越,前蘇聯的高端科研人才研製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941型“阿庫拉”級潛艇、T-55坦克等等,前蘇聯還誕生了世界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讓世界對前蘇聯十分敬畏,前蘇聯解體後,軍工人才為了填飽肚子,一部分去了美國,一部分去了鄰國,造成現在的俄羅斯的軍工人才十分緊缺,目前只有6700人。
  前面講到,錢學森團隊為中國研製出了原子彈,這批團隊後來成了中國軍工領域的頂樑柱,他們還為中國研製出東風導彈,巨浪導彈,沈飛一批科研人員來到成都建立成飛,又為國家打造了五代機殲-20,研製艦艇的老一輩帶出來的學生已經為我國打造出了國產航母和055型驅逐艦等等,令人欣喜鼓舞的是,許多海外人才紛紛回國發展,像著名的哈佛八博士集體回國事件,再加上中國提出外國人才來華優待政策,中國高端軍工人才越來越多,已經接近1萬人了。
2018-08-19 08:40:32
圖博館
2018中國十大科技事件,你知道幾個? 2018-12-21 觀察者網

2018年12月1日,華為公司CFO孟晚舟女士過境溫哥華被加拿大警方無端扣押事件引發全國人民憤慨,這是一樁典型的由美國幕後操控的事件,通過打壓中國科技公司阻止中國科技崛起。
  但是中國科技全面崛起已經是重大歷史趨勢無法被阻止。2018年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多個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和創新,從嫦娥四號登月到“鯤龍”飛天,從“魂芯二號A”強力運算到人體的肺臟“重生”,中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科技創舉,但同時也有爭議。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事件。
  一、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背之旅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與月球的正面地貌不同,月球背面的地貌都是橫斷山脈,隕石坑的數量更大更多,有極寒極熱的溫度變化,這就需要嫦娥四號探測器本身具有更強大的抵禦嚴酷環境的性能。在探測器著陸之後才可以直接近距離探測月球背面陸地特徵。
月球背面也為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深空探測有一個絕佳的環境,因為月球背面不受地球上複雜電磁場干擾,可以捕捉到來自宇宙深空更加微弱的信號,有利我們發現宇宙中更多的現象。
同時這次發射任務還攜帶了荷蘭、德國、瑞典、沙特的探測器,也是國際交流的友好體現。
  二、我國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台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 可加工22納米晶片
目前世界上工藝最強大的光刻機是荷蘭的阿斯麥(ASML)公司生產的,但是該公司有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的股份,所以他不可能願意將高解析度光刻機賣給中國。
通常情況下,為了提高解析度,光刻機會使用波長更短的光源,但是問題在於這不僅技術難度高,而且裝備成本也高。此次中國自主研發的超解析度光刻機可以形容為“粗刀刻細線”。中科院光電所設計的這台光刻機,使用波長相對更長的普通紫外光,但實現了更高解析度的光刻,而且使用普通紫外光的光源成本更低。
  三、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2018年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賀建奎團隊的這次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一出震動中國和世界,在剛開始,國內部分媒體都在稱讚該團隊在中國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疾病防治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
2018-12-22 07:27:41
圖博館
但是隨著事件逐漸發酵轉向,多國科學家陸續發聲,對賀建奎的此次試驗進行譴責,因為乍一看是生物技術的新突破,但是這種實驗違背了科研人員底線,事件的背後是科學技術與人類倫理的對撞。
而且賀建奎團隊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臨床操作是中國明令禁止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分別表示,此次事件性質惡劣,已經要求相關法單位停止相關人員的科研活動,對違法行為予以查處。
  四、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
2018年11月12日,我國大型科學裝置“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獲得的多項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
相比於核裂變,“人造太陽”產生的核聚變可以釋放更大的能量,而且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屬於清潔能源。
核聚變的原料來自的氘和氚,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氘和氚,可以說核聚變原料取之不盡,完全可以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需求問題。
但是“人造太陽”的實現需要滿足幾個必須條件:裝置可以承受一億度以上的高溫;長時間在有限的空間中聚變;需足夠高的密度使粒子具有很高的動能克服原子核斥力實現聚變反應。
中國現在實現“人造太陽”一億度運行,表明我國在核聚變領域取得重大的進步,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五、國產大型水陸兩栖飛機AG600水上首飛成功
2018年10月20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栖飛機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施首次水上試飛任務。
相比於陸上起飛,AG600的水上起飛難度大得多,首先因為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飛機起飛時產生的阻力更大,並且飛機在水上滑行時會產生水花的噴濺,這些噴濺可能對發動機、螺旋槳等機體結構造成嚴重損傷,所以設計之初這些因素必須考慮在內。
而且AG600的每個部位都經過精心設計,例如在機身後體的雙曲率曲面設計,可以使飛機在水上滑行時不會被水吸附,同時保證飛機支撐的需要。
2018-12-22 07:28:34
圖博館
水上飛機性能的好壞與抗風浪能力有巨大關係,如果飛機的抗風浪能力強,就會提高飛機的出勤率減少飛機的損壞。AG600可以抵抗2米高的風浪實現起飛,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很少有幾個可以做到。
AG600的成功研製彌補了我國水陸兩用大型飛機在自主研製方面的空白。在遠距離海上救援方面,有了AG600我們就可以進行遠距海上搜救。在森林救火方面,AG600可以在水面起降,水上起飛時就可將水注滿,迅速前往滅火。
  六、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
2018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珠港澳大橋主要用於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是一項巨大的橋樑和隧道工程。大橋總長度約55公里,橫跨零丁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大橋主體完成驗收,2018年10月24日正通車。
大橋的建造包括海上建設橋樑和海底建設隧道兩項工程,建設海底隧道因為此處毗鄰香港國際機場,飛機起降時建築物的高度需要限制,部分空域不適合建設大型橋塔,而且海上航運繁忙,必須為貨輪提供航行通道。
大橋建成以後將會聯通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融合廣東、香港和澳門,形成一個龐大的超級城市,不僅使得三地的人員來往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通過香港澳門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來內地投資。
  七、中國醫療器械登上權威刊物《柳葉刀》
2018年9月4日,全球醫學界權威學術刊物《柳葉刀》刊登了上海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火鷹支架在歐洲大規模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稱該研究破解了困擾世界心血管介入領域10多年的重大難題,這是《柳葉刀》創刊近200年來首次出現中國醫療器械的身影。
在心臟支架領域,藥物的承載是一個困擾專業人士10多年的難題。
目前,國內外傳統主流心臟支架都是在金屬支架表面塗上細胞抑制劑,才能使血管持續通暢,降低血管再狹窄的發生率。
2018-12-22 07:29:25
圖博館
但是藥物支架表面的塗層在血管裝載過程中如果遇到像鈣化等複雜病變時,容易脫落、破損,會影響治療效果,更可能加劇新的血栓的形成;並且藥物的承載量難以控制,裝少了容易在達到病變區之前過早損耗,裝多了則容易過猶不及,對人體造成負擔。
經過反復設計和比較,火鷹研發團隊歷時15年,選擇並達成了技術上最難實現的一種方案——微槽包裹藥物。即在金屬支架表面用鐳射刻槽,再把藥物灌入槽內。
和傳統技術的區別在於,刻槽可防止塗層在輸送過程中脫落,藥物不會流失,且藥物抵達血管病變區後,能通過固定的槽位精准釋放,大幅提高了有效性,也避免了浪費。解決了包括血管修復慢,患者服用雙抗藥物時間長等一系列心臟支架領域的國際難題。
  八、中國電科38所發佈“魂芯二號A”晶片:實際運算性能業界同類最強
2018年4月23日,中國電科38所發佈了實際運算性能在業界同類產品最強的數位訊號處理器——“魂芯二號A”。
該晶片由38所完全自主設計,在一秒鐘內能完成千億次浮點操作運算,單核性能超過當前國際市場上同類晶片性能4倍。
魂芯二號A”研發歷時6年,突破了控制器設計等多個技術難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等科技成果30余項;擁有當前業界性能最強的DSP核,實現了對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指標的超越。
相對於“魂芯一號”,“魂芯二號A”性能提升了6倍,通過單核變多核、擴展運算部件、升級指令系統等手段,使器件進行千億次浮點運算同時,具有相對良好的應用環境和調試手段;單核實現1024浮點FFT (快速傅裡葉變換)運算僅需1.6微秒,運算效能比德州儀器公司TMS320C6678高3倍,實際性能為其1.7倍,器件資料吞吐率達每秒240Gb。
高性能晶片被譽為 “工業糧草”,代表了一個國家資訊技術水準。一直以來,我國在高性能數位訊號處理器(DSP)方面始終依賴進口。
2018-12-22 07:30:18
圖博館
2012年,38所推出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實用型高性能浮點通用DSP晶片——“魂芯一號”,性能高於同期市場同類DSP晶片4~6倍,並成為我國首款廣泛應用於國防科技裝備的高端自主數位訊號處理器。作為通用DSP處理器,“魂芯二號A”以後將廣泛運用于雷達、電子對抗、通信、影像處理、醫療電子、工業機器人等高密集計算領域。
  九、我國建成首台散裂中子源
2018年3月25日,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已按期、高品質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任務。
散裂中子源實際上是一種大型試驗裝置,其原理就是用高能強流質子加速器產生質子束轟擊重元素靶(如鎢或鈾),當一個高能質子打到重原子核上時,一些中子被轟擊出來,產生散裂現象。簡單說,就是將一個壘球投到裝滿球的筐中,其他的球受到撞擊會從筐子裡面蹦出來,這些蹦出來的球就相當於被轟出來的中子。
散裂中子源這種裝置就像顯微鏡一樣,可以研究物質內部的微觀結構。
根據這種特性可以利用散裂中子源看穿材料微觀結構,檢查材料“內傷”,定向治療癌細胞等等,該裝置在材料學,生命學,醫學等多個領域有著重大應用。
  十、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2018年2月8日,同濟大學左為教授團隊宣佈完成肺幹細胞移植人體臨床試驗。標誌著中國完成了全球第一例成體肺幹細胞移植,實現了首次肺臟再生。
目前中國處於各種肺部疾病高發狀態,肺組織一旦遭到破壞而發生纖維化,病情往往會持續惡化無法逆轉,而傳統的治療方法只能減緩這種纖維化的進程,延緩病情。
左為教授的團隊一共展開了超過80例臨床肺細胞移植,涉及支氣管、慢阻肺和間歇性肺病等不同病種。並且與多家幹細胞備案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研究。
2018-12-22 07:31:10
阿楨
再論錢學森和楊振寧 2019-11-03 吳越春秋

近幾日風聞社區有個帖子,討論錢學森和楊振寧誰更偉大。 這本來就是個搬弄是非、挑起對立以博取眼球的伎倆,可評論區也是烏煙瘴氣,紛紛義憤填膺地貶低楊。
  新中國建政伊始,我國在國際社會這個殘酷叢林社會中毫無傍身之器,別說發展,連自身安危都難以保證。這種時候錢學森衝破美國的層層阻攔、不屑美國給予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為國防工業建設立下了不世功勳,有了核武器、導彈、衛星的利器,我們民族從鴉片戰爭起的數百年來,所遭受的欺淩與掠奪就此成為歷史!
  毫無疑問,錢學森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是楊振寧遠遠不能比的,可是不等於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就小到可以忽略。這裡暫且不提楊振寧對人類科學發展的貢獻,也不提首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給中國人帶來的自豪感,
1.以諾獎獲得者的身份參加第一次保釣運動
2.尼克森訪華後第一個回來訪問的華裔科學家,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錢幫助大批高端學者到美國著名大學進行深造,歸國者有多位當選兩院院士。
3.重建清華物理系(五十年代學科調整,清華成為純工科學校,一段時期內沒有物理學科),不僅僅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到處籌錢,還掏自己腰包,真金白銀捐了600萬美元,在清華期間的工資也全部拿來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除了指導科研,八九十歲的高齡時還堅持給本科生授課。
4.不僅自己回來,還拉回各行多位頂級在美科學家。
這些貢獻別說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一般的大學教授能有幾個比得上?
還有那些拿著“82歲娶28歲”說風冷話的,人家一沒包二奶,二沒破壞他人家庭,三沒以權勢強娶,是合理合法、你情我願的續弦,輪得到你們說三道四?
  回應
嗯,說得好!我就覺得昨天的文章,是有人故意搬弄是非、挑起對立!
來!筆給你,再寫一篇《毛爺爺和錢學森誰更偉大?》。不夠?那再寫一篇《老子和孔子誰更偉大?》、《袁隆平和李振聲誰更偉大?》、《朱元璋和你爸爸誰更偉大?》...正如金政委所說的,中國的實力已經無法被任何國家和勢力從外部打敗,只能從內部分化,就像蘇聯一樣。就是你們這種非蠢既壞的自媒體,故意製造人民矛盾,挑起爭端,破壞團結。直說吧,美帝給你多少錢,我出10倍,你去非死不可寫一篇《華盛頓和林肯誰更無恥?》
2019-11-08 08:47:19
阿楨
外媒:中國軍工在這些領域都領先美國 更不用說俄羅斯 2021-01-23 新浪軍事

  印媒《歐亞時報》報導, 2015至2019年,中國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大武器生產國。美國繼續位居第一。四家中國軍工2019年前25名武器製造商,占全球16%,收入567億美元。而只有兩家俄企業進入,只占不到4%,收入139億美元。
  在軍事技術方面,中國正在迅速縮小與西方的差距,殲-20的發動機的更換就是明證。中國在無人機、某些類型的軍艦甚至可能是高超音速導彈方面都已經超過俄羅斯。中國生產新型武器的速度非常快,每10年就會出現一代新武器。
  俄國防預算每年都在減少,中國的角色也迅速成俄制武器的客戶轉變為俄的競爭對手。直到2007年,中國大部分國防武器都是從俄進口,幾占84%,其中包括戰鬥機、防空導彈系統、驅逐艦和潛艇等。
  中國正迅速成為全球領先的無人機供應商,從2011到2019年,有18個國家採購了武裝無人機,其中11個是從中購買。
  中國目標是在2049年底成為世界一流,美國國防部報告也承認,中國至少在造船、陸基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及綜合防空系統已經領先於美國。
2021-01-24 07:36:16
阿楨
【「十三五」成就巡禮】夯實基礎研究 中國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2021/01/31 央視

「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夯實基礎研究、攻關核心技術,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研團隊正在研發新的鈦合金材料。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之後,金屬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研發出一種同時具備高強度、高韌性和可焊接的全新材料,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大、可搭載3人的全海深載人艙。
「十三五」期間,我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從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到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我國瞄準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在若干戰略領域實現「後發先至」。
「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首次達到6%。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三大科學目標;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使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中國天眼」FAST建成啟用,今年4月將向全球科學界開放;「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為核聚變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來,我國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第29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14位,並在2020年鞏固排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向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穩步邁進。
2021-02-01 07:35:15
阿楨
國防部介紹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取得的成績及主要特點 2021-11-25 澎湃新聞

“十三五”時期,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在裝備建設總體形態上,淘汰一代裝備、壓減二代裝備、批量列裝三代以上裝備,基本建成以三代為主體、四代為骨幹的裝備體系。傳統地面作戰、近岸防禦裝備數量適度壓縮,遠海防衛、遠端打擊等新型裝備加速發展。在聯合作戰裝備體系上,陸上重、中、輕裝備比例更加優化、整體推進建設,海上航母編隊、兩栖編隊裝備系列化發展,空中制空作戰、電子對抗、運輸投送等裝備體系不斷完善,中遠端精確打擊能力不斷增強,基礎資訊網路覆蓋國土。在骨幹裝備建設發展上,15式新型輕型坦克、遠程箱式火箭炮、直-20直升機列裝部隊,首艘國產航空母艦、075兩栖攻擊艦、055萬噸驅逐艦下水入役,殲-20飛機、殲-16飛機、殲-10C飛機代次搭配、形成實戰能力,東風-17導彈、東風-26導彈等批量裝備。在裝備建設管理體系上,積極推進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建設,健全與新體制相適應的裝備建設管理機制和工作模式,自主創新、自主可控、自主研製與開放交流相結合的裝備發展格局正在構建。部隊維修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全軍裝備發展建設和使用保障綜合效益有效提升。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11-25/doc-ikyakumx0195291.shtml
2021-11-26 08:51:19
阿楨
美限制晶片技術輸出 難以制約中共發展先進武器能力 2022/11/18 中時

中國現役武器裝備用的晶片比美國要先得得多。例如美軍F-15C主控使用60年代末的CP-1075運算晶片,每秒32萬次;F-22第5代戰機是6枚1995年的PowerPC 603,500nm製程;F-35則是PowerPc 7448CPU的民用版是2005年上市。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2021年送上火星的毅力號火星車,用的是1998年的Power 750CPU, 250nm製程,單價卻高達20萬美元。它的晶片跟F-35、F-22一樣,現在看來都比市面上廉價手機用的晶片差了不知多少代。這種落差最誇張的則是核武器,射控電腦用的是Window98,一些還用4.5吋的軟碟操作DOS系統,前幾年因為軟碟機故障找不到零件可以修還鬧出新聞。
相較之下中國因為尖端武器開發的時程較晚,例如殲-20主控用每秒超過千億次運算的國產「魂芯2號A」,是28-45nm的製程工藝;雷達很多用的是華睿1號,65nm製程;軍用電腦多用雙核45nm晶片,有2D或3D繪圖卡,用定制linux系統操作。全球定位用的北斗衛星用的是130nm的CPU,地面站控制台為22nm的CPU。
由於軍用晶片的環境要求極為嚴苛,要耐高溫、低溫,還要經得起急劇溫度變化,有的要防震抗幅射,軍用版CPU工藝標準更高,它要求幾乎不能出錯的穩定性,因此不能使用過於精細的線路,製程愈高、線路愈細,穩定性就愈差,也更易受幹擾,所以必須使用最穩定的晶片,以及專用的軟體。民用晶片講究的低能耗與更多電晶體管,受到電磁影響容易當機,造成的不便有限,但戰機CPU如果在飛行時當機,那影響就太大了。目前已知晶片穩定性過了65nm,穩定性會快速下滑。
傳統的機艦飛彈等武器,對晶片製程要求並沒有那麼高,倒是近年來漸成主流的無人機與人工智慧型武器需要大量與快速的運算能力,即便如此,這類武器要發展到相當成熟,可能還要很多年,屆時晶片製程與運算能力才能在武器應用上出現較明顯的差別。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組「Chip 4」圍殺大陸?台灣經濟等於「切腹自殺」!
晶片冰風暴怎炸開的?供應商揭台積電內幕:下修資本支出,延後7奈米進度。
2022-11-18 08:29:11
阿楨
中國世界領先的58項科技 2021-04-15 07:02

兩岸民主們貶低中國科技,指中國差美國二萬五千里。美國總體科技雖領先中國,但中國還是有58項科技領先美國。
一,華為的通訊設備領先。
二,超級鋼技術領先
三,超50%熱效率柴油機。
四,稀土分離加工技術/專利第一!
五,光纖技術領先
六,艦艇全電推進系統,電磁彈射及電磁炮技術:
七,雷射技術領先。
八,中國核電站壓力容器的C形密封件技術領先。
九,領先的新一代永磁電機和潛艇AIP發動機技術;
十,高鐵技術
十一,電動汽車
十二,造島神器:“天鯤號”
十三,煤制油技術
十四,飛機刹車技術
十五,治療帕金森的腦起搏器
十六,基因測序儀
十七,特高壓電網
十八,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
十九,非線性光學晶體
二十,啟明星2號熱核聚變;
二一,燃煤高效清潔利用技術
二二,量子技術
二三,第三代核電技術
二四,高超聲速導彈
二五,暗物質探索
二六,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
二七,軍民用無人機技術
二八,中國火箭振動臺
二九,超級電腦
三十,互聯網商務支付
三一,風洞技術
三二,導彈反艦技術
三三,工業無水氟化氫提取技術
三四,三D列印
三五,脈衝強磁場裝置
三六,納米技術
三七,超輕氣凝膠
三八,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
三九,世界第一個半浮柵電晶體(SFGT)
四十,首個卵細胞基因組測序。
四一,雲計算
四二,首創衛星單原子銥推進劑。
四三,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
四四,可燃冰開採技術
四五,自動化碼頭裝卸設備製造
四六,中國郵政光學分揀技術。
四七,雜交水稻技術。
四八,人工降雨和驅散雲團技術。
四九,肝,流行性,sARs等疫苗。
五十,疊合盆地油氣成藏研究。
五一,超導研究。
五二,在納米應用。
五三,深海機器人
五四,在礦漿電解設備。
五五,蠶生物技術,絲織。
五六,船舶三維數控彎板機。
五七, 6S50ME-B電控船用柴油機!
五八, 舟山CHD海洋發電站。
2023-02-05 08:19:00
阿楨
中國世界領先的58項科技 2021-04-15 07:02

兩岸民主們貶低中國科技,指中國差美國二萬五千里。美國總體科技雖領先中國,但中國還是有58項科技領先美國。
一,華為的通訊設備領先。
二,超級鋼技術領先
三,超50%熱效率柴油機。
四,稀土分離加工技術/專利第一!
五,光纖技術領先
六,艦艇全電推進系統,電磁彈射及電磁炮技術:
七,雷射技術領先。
八,中國核電站壓力容器的C形密封件技術領先。
九,領先的新一代永磁電機和潛艇AIP發動機技術;
十,高鐵技術
十一,電動汽車
十二,造島神器:“天鯤號”
十三,煤制油技術
十四,飛機刹車技術
十五,治療帕金森的腦起搏器
十六,基因測序儀
十七,特高壓電網
十八,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
十九,非線性光學晶體
二十,啟明星2號熱核聚變;
二一,燃煤高效清潔利用技術
二二,量子技術
二三,第三代核電技術
二四,高超聲速導彈
二五,暗物質探索
二六,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
二七,軍民用無人機技術
二八,中國火箭振動臺
二九,超級電腦
三十,互聯網商務支付
三一,風洞技術
三二,導彈反艦技術
三三,工業無水氟化氫提取技術
三四,三D列印
三五,脈衝強磁場裝置
三六,納米技術
三七,超輕氣凝膠
三八,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
三九,世界第一個半浮柵電晶體(SFGT)
四十,首個卵細胞基因組測序。
四一,雲計算
四二,首創衛星單原子銥推進劑。
四三,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
四四,可燃冰開採技術
四五,自動化碼頭裝卸設備製造
四六,中國郵政光學分揀技術。
四七,雜交水稻技術。
四八,人工降雨和驅散雲團技術。
四九,肝,流行性,sARs等疫苗。
五十,疊合盆地油氣成藏研究。
五一,超導研究。
五二,在納米應用。
五三,深海機器人
五四,在礦漿電解設備。
五五,蠶生物技術,絲織。
五六,船舶三維數控彎板機。
五七, 6S50ME-B電控船用柴油機!
五八, 舟山CHD海洋發電站。
2023-02-05 08:21: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