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2 09:00:00| 人氣1,214|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情報與國土安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漢尼克曾為CIA情報員、後又在大學任教,故其《情報與國土安全》能實務和理論兼具,雖有點替情報員工作難為和國土安全部抱屈(p.17-,47-,253-)

另參本館:《中央情報局秘辛》 KGB蘇聯特務組織》 《間諜與反間諜》 《情報與反情報》網軍與美人計 郭台生間諜案  總統府共諜案  恐怖攻擊本土化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  以入侵巴  圍牆易穿心牆難越  美伊與中東 美以伊朗  伊斯蘭革命  《東方主義》 《文明衝突》  賓拉登 《全球反恐戰爭》 《華氏911 《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 《神學士》 《美國入侵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秘辛》 《世紀大決策》 《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  《民族衝突和宗教爭論》 《流氓國家》  《權力與恐怖》 《霸權還是生存》  《美國的霸權泡沫》  《布希的戰爭》  《新美帝國主義》

亞瑟漢尼克《情報與國土安全》(國防部編譯處,2006)

  美國如何防範身分不詳的狡詐敵人之餘,同時還能保有美國人珍視的自由?本書深入解釋必須整頓冷戰時代鎖定單一敵人的情報作業制度,使其有更高的彈性對付非國家行為者,如間諜、罪犯以及發動911事件的恐怖分子。

布什要建國土安全部   (新華網2002-06-07)  
 
 美國總統布什在2002-6月6日晚黃金時間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成立一個擁有17萬人的新內閣級部門,專門負責反恐工作。 
    新華網華盛頓6月6日電(記者譚新木  胡曉明)美國總統布什6日晚宣布,他將向國會提議成立一個新的內閣機構——“國土安全部”,以更好地協調聯邦政府各機構之間的反恐行動,防止美國再次遭到恐怖襲擊。此間輿論認爲,布什此舉在于平息國會對其政府在“9?11”之前情報工作不力的批評。 
    布什當晚在白宮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稱,“9?11”事件後,美國大大加強了國土安全,但由于越來越多的情報顯示恐怖組織仍有能力而且仍在策劃襲擊美國,因此政府決定加快安全機構重組的步伐。他說,成立“國土安全部”的目的是加強負責國土安全的各機構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改變目前職能分散、缺乏統籌的狀況。
    根據布什的建議,“國土安全部”將主要負責四方面的工作:一、加強空中和陸路交通的安全,防止恐怖嫌疑分子進入美國境內;二、提高美國應對和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三、預防美國遭受生化和核恐怖襲擊;四、保衛美國關鍵的基礎設施,彙總和分析來自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等部門的情報。 
    “國土安全部”將對美國海岸警衛隊、邊防和海關、交通安全管理部門和聯邦緊急措施署等機構進行統籌管理,但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將獨立存在。預計“國土安全部”將有約17萬名雇員,年度預算達370億美元。布什稱,這是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最爲重大的改組措施。 
    在“9?11”事件之後不久,布什曾宣布建立一個隸屬白宮的“國土安全辦公室”,以協調各個機構的反恐怖工作。國會隨即要求將這個辦公室升格爲內閣級,以便于國會監督,但布什一直不同意。國土安全辦公室主任裏齊也以他的任命不需要國會批准爲由,多次拒絕出席國會的聽證會。 
    由于不斷受到國會的壓力,布什政府計劃于7月份提出成立內閣級的國土安全部。此間輿論認爲,布什提前宣布這項提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目前國會正在對布什政府“9?11”之前的情報工作情況進行調查。 
    最近,美國媒體接連披露,布什政府尤其是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在“9?11”事件前已經掌握了恐怖分子可能襲擊美國的部分情報,但由于各部門內的官僚主義以及各部門之間沒有及時溝通,這些情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些報道在美國內引起了不滿。美國會已于4日開始就此展開調查。(完) 

  美國撥款6000萬美元加強反生化恐怖活動 

    新華網華盛頓6月6日電 美國政府一位官員6日稱,美國政府新近發放了6000萬美元專項撥款,用來加強美國反生化恐怖活動的能力。 
    這位官員說,此舉是爲了更好地應對各種可能的生化恐怖活動,並且強調說,這是美國針對潛在的生化恐怖襲擊邁出的重要一步。 
    據悉,這項撥款決定是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出恐怖分子有可能再次襲擊美國的警報後作出的。資金來源于布什總統在“9?11”事件後特別設立的11億美元反恐基金。(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6/07/content_432900.htm

國土安全部有用嗎? BBC中文網駐美國特約記者 愛琳

【大紀元11月26日訊】美國總統布什星期一(11月25日)正式簽署國土安全法案,使得創建國土安全部的計劃得以付諸實現。圖:布什25日簽署國土安全法案。 
可是,這個龐大的部門是否真的能避免美國不再受到恐怖活動的襲擊呢? 
它究竟是美國政府在911之後吸取前車之鑒的產物,還是政客們為化解外界的批評而推出的一個大而無當的官僚機構? 
  匯總各情報機構 
新的國土安全部是自1947年美國國防部成立(當時戰爭部與海軍部合併成國防部)以來,聯邦政府所進行的最大的重組工作。 
它把聯邦政府內22個機構中但凡與國防和情報相關的單位,或全部,或部分,歸於它的麾下,匯總成這個具有內閣級別的超級部門,雇員人數高達177,000人,財政預算每年400億美元。 
新的國土安全部包容了過去的移民局,聯邦經濟情報局,海關,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當局,交通安全局,邊防和海防等。這樣,通過各個渠道進入美國的外來人員,無論坐船,飛機或陸地,都能受到國土安全部的總體監查。 
國土安全部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反恐怖活動的應急和防備措施,它主要負責四個分部: 
邊防和交通安全
緊急情況下的準備和應對
生物,化學,輻射和原子彈襲擊的對應措施
情報交換所 
不過,911事件後倍受批評的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卻不在國土安全部下,但情報交換所將負責分析情報,交流兩局情報的工作,以確保部門之間缺乏合作交流的情況不會再次發生。 
    能給美國帶來安全嗎? 
成立國土安全部的主因起始於911事件中,各政府部門發現,由於種種繁瑣的官僚規定和各部技術電腦系統的不一,他們無法協調努力共同抗敵。尤其當對911事件的調查爆出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沒有互通各自掌握的情報後,成立一個超級部門來進行統籌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了。 
然而,這個龐大的部門能給美國帶來安全嗎? 
首先,17多萬名工作人員中,60%是負責邊防的,而911中的劫機恐怖分子沒有一個是偷渡入境美國的,他們全部用自己的名字,在獲取合法簽證後進入美國。可見,加強邊防並不能避免類似911事件的發生。
其次,安全部雖有自己的情報分析組,也專長於協調,統籌情報,但它的情報仍然來源於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和國家情報機構。也就是說,即使有關於恐怖襲擊的確鑿消息,如果下面搜集情報的部門沒有留意,或者其他情報部門沒有轉交,安全部一樣發揮不了作用。
再者,造就國家安全部的誘因是官僚規定束縛了情報的流通,那麼,建立另一個17萬人的龐大機構似乎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靈丹妙藥。
此外,安全部的優勢之一是它把各情報部門匯總在一個屋簷下,但同在一個屋簷下的官僚爭鬥人們亦屢見不鮮,同在國防部下的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就是最好的例證。 
由此可見,安全部既不能避免911慘案的發生,也不能確保在未來杜絕恐怖活動。 
倒是布什,頃刻間已從中獲得了巨大權利。 
    政治利益 
本來,布什本人不贊成成立這樣一個安全部,但隨著國會壓力的增加以及對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的批評不斷增多,他也就順水推舟,提出自己組建該部的計劃。 
他同時增加自己的權力,提出在國土安全部中,總統可以任命,撤職或調遣內部人員。 
這一點不僅受到民主黨的巨大抨擊,同時也受到工會的反對。 
    現實障礙 
布什在人事的任命上操掌著大權,他又強調一切要以圍繞工作為重,難怪工會擔心員工的權利受到侵犯。 
與此同時,在現實層面,安全部的合併任務也相當艱巨。 
22個機構,17多萬人,僅負責邊防的部門就使用12個不同的電腦資料儲備系統,彼此之間還互不兼容﹔無線電通信使用的頻率也各不一樣﹔各個部門監視的恐怖分子的名單也要融會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各個機構不同的人事關係,不同的工作氣氛和方式,甚至不同的文化都需要時間過渡。 
由此可見,新的安全部起碼要在一年之後才能開始運作,合併工作起碼兩年時間才能完成。 
    部長的能力 
新的國土安全部將由前賓西法尼亞州州長裏奇出任。 
裏奇57歲,哈佛大學畢業生,在美國陸軍服過役,擔任過律師。 
從政後,曾做過賓州助理司法部長,1995年出任賓州州長,911事件後,2001年秋被布什召入白宮,負責"臨時國土安全辦公室"的事務。 
裏奇出任負責人雖在預料之中,但他在臨時國土安全辦公室的政績卻並未被普遍看好。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他並沒有能在自己主管的辦公室精簡官僚做風。 
裏奇也有自己的苦楚:這個辦公室既沒有賦予他財權,也沒有給他配備足夠的人力。 
現在好了,國土安全部擁有了內閣的等級和17萬人的大軍,裏奇被賦予了馳騁的戰場,但他是否有能力挽狂瀾,還有待觀瞻。 (BBC11月26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2/11/26/n249735.htm

美國國土安全部>維基百科

美國國土安全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為美國政府的一個部門,負責國內安全及防止恐怖活動。是九一一事件之後所新成立的美國聯邦部門。
    主要機構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美國出入境及海關執法處)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運輸保安署) 
美國海關兼邊境通行署專員 
美國國籍及移民處處長 
美國特勤處處長 
聯邦執法訓練中心處長 
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戰時移交至美國國防部屬下的美國海軍部) 
2004年三月一日的重組後,國土安全部成立了國家事故管理系統(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NIMS);目的向美國三層次行政區劃(聯邦、州、本地)提供全國性一致門徑援助。 幾個月後,國家應變計劃National Response Plan(NRP)由NIMS的模板成立目的,是調校聯邦政府部門的原有協調架構,為統一式全天候門徑的本土事故管理。
    署/處級機構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預備事務) 
政府醫療總監 Chief Medical Officer 
助理副國土安全部長(通訊及綱上通訊) 
助理副國土安全部長(支助及訓練) 
助理副國土安全部長(基建保護) 
美國消防事務總監 
Director of the 國家首都地區協調辦公室 
Center for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科學及科技)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Plans, Programs & Requirements 
Director of the Homeland Security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 Development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監理) 
國土安全部行政服務總監 Chie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財政總監 
人力資原總監Chief Human Capital Officer 
資訊科技總監 
國土安全部採購總監 Chief Procurement Officer 
保安總監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聯邦緊急管理)/美國聯邦緊急管理局 
美國聯邦緊急管理局副局長 
首席法律顧問 
行動主管 
副行動主管 
反應主管 
尋回主管 
Director of the Mitigation Division/Federal Insurance Administrator 
Director, Office of Equal Rights 
Director of Strategic Planning & Evaluation 
Deputy Director for Gulf Coast Recovery 
Regional Directors 
助理國土安全部長(Policy)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fice of Policy Development 
Assistant Secretary,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ssistant Secretary, Offi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Assistant Secretary, Office of Strategic Plans 
Director, Office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Special Advisor, Asylum & Refugee Affairs 
Assistant Secretary, Office of Intelligence and Analysis/Chief Intelligence Officer - appears to be the head of what used to be the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Directorate, form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 to analyse intelligence pertaining to homeland security. 
Director, Domestic Nuclear Detection Office 
Director, Office of Operations Coordination 
Director, Office of Counternarcotics Enforcement 

聯邦緊急應變管理及國土安全組織:主要演進(1947-2007年)

1947年,1947年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61 Stat. 499))——設立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Resources Board,NSRB)。 
1949年,1949年組織重整計畫第4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4 of 1949)。——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移置於總統行政辦公室(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EOP)之下。 
1950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193號(E.O. 10193,Federal Register, vol.15, Dec. 19, 1950, p. 9031),接著通過1950年國防製品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 of 1950, 64 Stat. 798)。 總統行政辦公室成立防衛動員局(the Office of Defense Mobilization,ODM)。 
1950-1951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221號(E.O. 10221,Federal Register, vol.16, Mar. 6, 1951, p. 2051),接著通過1950年災害救助法(Disaster Relief Act of 1950,64 Stat. 1109)。——該法係首先全面性的聯邦災害救助法律,授予權總統若幹緊急應變管理權限。這些權限被授予the Housing and Home Finance Administrator. 
1950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186號(E.O. 10186,Federal Register, vol. 15, Dec. 5, 1950, p. 8557)。——聯邦民防署(Federal Civil Defense Administration,FCDA)設立於緊急應變管理局(Offi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OEM)之下),緊急應變管理辦公室已在總統行政辦公室成立十年之久。聯邦民防署負責部分先前由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執行的業務。 
1951年,1950年民防法(Civil Defense Act of 1950,64 Stat. 1245)。——聯邦民防署脫離總統行政辦公室,成為獨立機構。並成立民防諮詢會議(Civil Defense Advisory Council,CDAC)。 
1952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346號(E.O. 10346,Federal Register, vol. 17, Apr. 19, 1952, p. 3477)。——聯邦民防署在奧援聯邦機構規劃業務規定(service provision)及在緊急應變期間持續發揮作用(continued functioning)被賦予關鍵地位。 
1953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427號(E.O. 10427,Federal Register, vol. 18, Jan. 20, 1953, p. 407)。——先前授權給the Housing and Home Finance Administrator的緊急應變管理權限重新授權給聯邦民防署。聯邦民防署被給予額外有關奧援聯邦、州、地方機構發展災難方案的責任。 
1953年,1953年組織重整計畫第3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3 of 1953)。——新的防衛動員局建立在舊的防衛動員局的基礎之上,同時將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廢止。 
1955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638號(E.O. 10638,Federal Register, vol. 20, Oct. 13, 1955, p. 7637)。——防衛動員局被給予額外有關在敵方入侵時自貯藏處所釋出物料的責任。 
1956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660號(E.O. 10660,Federal Register, vol. 21, Feb. 18, 1956, p. 1117)。——防衛動員局被給予新成立國防行政準備(National Defense Executive Reserve)的責任。 
1958年,1958年組織重整計畫第1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1 of 1958)。——所有防衛動員局及聯邦民防署的緊急應變管理權限被移轉至總統,這兩個組織及民防諮詢會議合併至總統行政辦公室下的防衛及民防動員局(Office of Defense and Civilian Mobilization,ODCM)。 
1958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638號(E.O. 10773(Federal Register, vol. 23, July 3, 1958, p. 5061)。——1958年組織重整計畫第1號移轉至總統的權限重新授予防衛及民防動員局。並設立防衛及民防動員委員會(Defense and Civilian Mobilization Board),該委員會由防衛及民防動員局局長與聯邦部會及機構首長組成。 
1958年,72 Stat. 861; 總統行政命令第10782號(E.O. 10782,Federal Register, vol. 23, Sept. 10, 1958, p. 6971)。——國會將防衛及民防動員局更名為民防及防衛動員局(Office of Civil and Defense Mobilization,OCDM),總統簽署一項修正先前命令的行政命令以反映出此番轉變。 
1961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952號(E.O. 10952,Federal Register, vol. 26, July 22, 1961, p. 6577)。——若幹民防業務重新授予國防部部長(Secretary of Defense)。國防部部長設立民防局(Office of Civil Defense,OCD)以管理上述任務。 
1961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0958號(E.O. 10958,Federal Register, vol. 26, Aug. 16, 1961, p. 7571)。——若幹醫療物品貯藏(medical stockpile)及食物貯藏(food stockpile)任務自民防及防衛動員局分別重新授予至衛生教育福利部部長(Secretar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與農業部部長(Sec年,retary of Agriculture)。 
1961年,75 Stat. 630.——國會將民防及防衛動員局更名為緊急應變方案局(Office of Emergency Planning,OEP)。 
1962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1051號(E.O. 11051,Federal Register, vol. 27, Oct. 2, 1962, p. 9683)。——緊急應變方案局的諮詢及緊急應變任務再度受到肯定並加與擴展。 
1964年,Administrative authority.——民防局自國防部部長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移撥至陸軍部(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68年,82 Stat. 1194. 國會將緊急應變方案局更名為緊急應變整備局(Office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1969年,1969年災害防救法(Disaster Relief Act of 1969,83 Stat. 125)。——將聯邦政府的災害防救責任予以擴延。 
1969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1495號(E.O. 11495,Federal Register, vol. 34, Nov. 20, 1969, p. 18447)。 1969年災害救助法許多規定的管理(administration)委任予緊急應變整備局。 
1972年,行政授權——將設於陸軍部的民防局予以廢止。在其原址,成立位於國防部部長室的國防民事整備署(Defense Civil Preparedness Agency,DCPA)。 
1973年,1973年組織重整計畫第1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1 of 1973)。——在許多規定中,1973年組織重整計畫廢止緊急應變整備局,並幾乎先前所有的授予該局或其局長的任務均移轉給總統。前述計畫亦廢止1950年設立的民防諮詢會議。 
1973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1725號(E.O. 11725,Federal Register, vol. 38, June 29, 1973, p. 17175)。——1973年組織重整計畫移轉予總統的任務重新授予住宅及都市開發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聯邦總務署(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GSA)與財政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1978年,1978年組織重整計畫第3號(Reorganization Plan No. 3 of 1978)。——總統提議並且國會同意,自國防部、商務部、住宅及都市開發部及聯邦總務署等部門劃分出來的五個聯邦機構合併為一個新的獨立機構: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 
1979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2127號(E.O. 12127,Federal Register, vol. 44, Apr. 3, 1979, p. 19367)。——為執行1978年組織重整計畫第3號,若幹任務移轉從商務部(火災預防及控制司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及若幹緊急應變廣播系統功能certain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functions)、住宅及都市開發部(洪災保險flood insurance)與總統(其他緊急應變廣播系統功能other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functions)至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 
1979年,總統行政命令第12148號(E.O. 12148,Federal Register, vol. 44, July 24, 1979, p. 43239)。——為執行1978年組織重整計畫第3號,額外的任務從國防部(民防civil defense)、住宅及都市開發部(聯邦災難援助federal disaster assistance)、聯邦總務署(聯邦整備federal preparedness)與科學及科技政策局(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地震危險減緩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移轉至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該署亦獲授權協調「所有民防及民事緊急應變方案、管理、減緩及援助任務」,除了水壩安全,「天然及核子災害警示系統」以及「為減輕大規模恐怖事故後果的整備及方案之協調」。聯邦緊急應變管理會議(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Council),由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和管理及預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局長,以及其他受總統指派人員共同組成。 
1993年,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的權限。——將全國整備司(National Preparedness Directorate)裁撤,該司業務係有關國家安全緊急事件(national security emergencies)。 
1996年,總統組閣的權限。——柯林頓總統將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納為內閣成員。 
2001年,總統組閣的權限。——小布希總統在成立其內閣時並未將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納為成員。 
2001年,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的權限。——總統要求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組成一個全國整備局(an Office of National Preparedness), 該單位係「協調所有處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最終結果管理的聯邦計畫」。 [Joe M. Allbaugh, Memorandum to All FEMA Employees, “Functional Realignment,” June 5, 2001, Attachment C, p. 1.] 
2002年,2002年國土安全法(The Homeland Security Act of 2002,P.L. 107-296, 116 Stat. 2135)。——成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DHS)。包含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等六個單位的任務、人事、資源及權限均移轉至應急整備與反應司(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Directorate)。國土安全法第507條特別對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委以重任來「藉著帶領並支托國家執行其以全面性風險管理基礎的緊急應變管理計畫來減少生命及財產喪失並且保護國家免於所有的危險威脅的任務」。 
2003年,國土安全部組織重整計畫(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Reorganization Plan)。——2002年國土安全法施行,並且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的任務在2003年3月1日移轉至國土安全部。 
2004年,根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72條賦予國土安全部部長的權限。——在國土安全部內,合併組織建制的單位,重新安置業務。其他方面的轉變當中,國土安全法第502及503條「選出補助金授與的業務(select grant award functions)……由緊急應變整備及反應業務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行使」併入州及地方政府協調及整備局(Office of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nd Preparedness),該局可直接向部長報告。 
2005年,根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72條賦予國土安全部部長的權限。——大部分在應急整備與反應司(EPR Directorate)內的整備任務移轉至新設立的整備司(Preparedness Directorate)。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成為一個在國土安全部內由署長領導的獨立單位(freestanding unit)。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直接向國土安全部部長報告並直接監督反應、減災及復原等三大部門及甚多的辦公室。 
2006年,根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第872條賦予國土安全部部長的權限。——應急整備及反應業務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的職位更名為聯邦緊急應變管理業務副部長(Under Secretary for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並且聯邦緊急應變總署署長被任命該職位。 
2006年,2006年卡翠娜颶風後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The Post-Katr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Reform Act of 2006,P.L. 107-296, 116 Stat. 2135)。 
2006年10月4日,小布希總統簽署卡翠娜颶風後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該法在國土安全部內建立新的領導職銜,賦予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更多的機能,在該部內創設且重新調整業掌至其他的單位,並且修正國土安全法,用直接並且間接的方式影響在該部內的各個個體的組織和業掌。另外,國土安全部已在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之外作出特定的其他由國會修正在組織上的轉變。這些轉變,總的來說,將強化國土安全部在應對全方位災害威脅(all hazard threats)在防範(prevent)、預作準備(prepare for)、維護(protect against)、應變(respond to)及復原(recover from)的能力。以上轉變將在2007年3月1日生效。 
2007年 ,根據2006年卡翠娜颶風後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Post-Katr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Reform Act)——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將繼續由David Paulison擔任署長,綜理署務,並將使用Administrator的新職銜。兩名副署長(Deputy Administrators)襄理署務。其中一人擔任副署長兼營運長(One will be the Deputy Administrator a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主要工作在負責全署的全般營運責任。另一位係全國整備業務副署長(Deputy Administrator for National Preparedness),負責在該署內一個新劃分的部門。 
全國整備處(National Preparedness):該單位包括既有的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的計畫和幾個交接下來(legacy)的整備司(Preparedness Directorate)的計畫。全國整備處將監督以下二個單位:Readiness, Prevention and Planning(RPP)及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Center(NIC)。 
撥款及訓練辦公室:該單位將被移撥至新的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並更名為「撥款計畫辦公室」(Office of Grant Programs)。 
由卡翠娜颶風後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在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創設添增的總部級的職位,包括一名生理殘障者協調官(Disability Coordinator),位於署本部的平等權利辦公室(Office of Equal Rights),一名小型州及鄉村代言人(Small State and Rural Advocate),一名從屬於署長的執法諮詢顧問(Law Enforcement Advisor to the Administrator),以及一個國家諮詢會議(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國家保護和計畫司(The National Protection and Programs Directorate) 
卡翠娜颶風後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特地排除從整備司(Preparedness Directorate)移轉特定業務至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殘留下來的整備司將重新命名為***全國防護及計畫司(National Protection and Programs Directorate,NPPD)。該司將續由副部長(Under Secretary)喬治‧福爾斯曼(George Foresman)擔任主管。該司將包括下列辦公室: 
(一)副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二)基礎設施保護辦公室(Office of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三)網路安全及通訊辦公室(Office of Cyber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CS&C)。 
(四)風險管理和分析辦公室(Office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五)政府間計畫辦公室(Office of Intergovernmental Programs)。 
(六)US-VISIT(美國訪客和移民身份顯示技術,United States Visitor and Immigrant Status Indicator Technology)。 
健康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Health Affairs,OHA) 
健康事務辦公室:由首席醫療官(Chief Medical Officer)擔任主管,目前擁有健康事務助理部長兼首席醫療官的職銜(the title of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Health Affairs and Chief Medical Officer)。該辦公室設有以下三個主要單位: 
(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和生物防衛(Biodefense)。 
(二)衛生戰備(Medical Readiness)。 
(三)元件服務(Component Service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C%8B%E5%9C%8B%E5%9C%9F%E5%AE%89%E5%85%A8%E9%83%A8

台長: 阿楨
人氣(1,214)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中共科技先驅》
此分類上一篇:《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

阿楨
虛偽的美國「普世價值」 2013-06-12 中時 李宗隆/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

美國以「反恐」為由,透過九大跨國網路服務公司「合法」地祕密偵監全球網路、竊取他國機密。美總統歐巴馬認為美國這種行為是為了保護其智慧財產與國家安全,有別於他國駭客利用網路竊取美國國家機密。這種強詞奪理的「合法性」只顯露出美國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虛偽!
  相關新聞
美國深喉嚨史諾登在港神隱 網友籌官司費 俄:考慮提供庇護
美情報監控揭秘者選擇繼續留在香港
美國會要求檢討 《衛報》:還會爆更多
史諾登是英雄或叛徒 亞桑傑:史諾登是英雄
若為反恐故 美民眾隱私也可拋
美間諜監控計畫 歐盟與德國質疑
德要美解釋竊聽是否涉其公民
美欠全球線民解釋
美刮中鬍子 自己卻沒刮乾淨
美抓深喉嚨 中如何接招
美秘密機構被曝網路攻擊中國15年
中美互駭 不能說的祕密

中美開展柔戰時代 2013-06-12 旺報 (李英明/中華科大副校長)

習近平主政以來,打具有特色風格的夫人牌,代表著大陸對公眾外交重視的程度,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之外,而近幾年來,大陸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也顯示大陸對於柔實力及爭取話語權的重視。
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所建立的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剛柔相伴相生的新型關係。這種關係不只會存在於中美之間,其實也會很明顯地體現在國際政治的舞台,這種剛柔相伴,叫做柔戰的國際政治,可以稱後冷戰時代為柔戰的時代。

蜜雪兒適時的缺席 2013-06-12 旺報 喬新生

不參與國內的政治紛爭,不干涉美國總統的此次政治活動,不僅可以充分顯示出第一夫人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可以塑造出一個恪守本分的家庭婦女形象,從而贏得世界各國婦女的好感。可以說,美國總統第一夫人作為一個法學博士,其政治洞察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某些國家領導人的夫人。
  回應
這文章太幼稚了,美國第一夫人參與他丈夫的政治活動還少嗎?作為一個法學博士應知進退有道.外賓夫人訪問美國,而美國縂統夫人竟不接見打個招呼是何等的無知無禮.有朝一日當她訪問中國時,而習夫人因事忙而不接見她時,我擔保她一定認為種族偏見了.
2013-06-13 11:02:49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第一夫人 中國的國際責任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二) G2 《中國模式》 《亞半球大國崛起》 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中國市場 中國式媒體監督 網軍與美人計 電腦病毒成人 《信息戰爭》 《碼書》

習近平出訪行程 展現大國自信 2013-06-05 中央社

由千里達到墨西哥市,習近平展現出,大陸是開發中國家的重要夥伴,也是市場與資金來源。他此行對外提供了近40億美元貸款,也承諾擴大進口。
美聯社將國際貨幣基金的進出口數據加以統計發現,截至2012年,大陸對128個國家而言,是較美國更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僅與72個國家的貿易關係領先。這一反6年前的情況,當時美國與127國的貿易關係領先,大陸僅與70國的關係領先。
大陸憑藉著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案的力道而迅速擺脫了2008年的危機,這有助於使大陸領導人相信自家體制的力量。
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曾銳生說:「大陸制度是否運作良好,實在令人質疑。但金融危機以及至少到目前為止大陸有能力比較妥善因應的感覺,向大陸領導班子顯示,他們的制度行得通。」
大陸這種自信心的顯露跡象之一在習近平此次出訪的行程,即他直到訪問過千里達、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之後,才將在7日和8日會見歐巴馬,且地點在加州,而非如大陸以往領導人一般,力求安排充滿儀式的白宮會談。
曾銳生說,這顯示,大陸當局已感到,不再須要美國協助打磨其形象,而希望專注在實際問題上。

經濟爭霸戰 美已輸中 2013-06-06 旺報

美國經濟學者、知名專欄作家法雷爾日前撰文指出,大陸是「新的經濟超級大國」,美國正輸掉和大陸間的全球經濟爭霸戰,大陸經濟總量將在2年後超越美國,2040年大陸將占全球GDP的4成,影響力更勝當今之美國。
 兩者消長主因,法雷爾把矛頭指向美國國內安於現狀的國會和執迷於財政緊縮的政客,棄衰敗的基礎建設和教育系統不顧,眼睜睜看著就業和利潤流向國外。
 他甚至嚴詞批判美國對外政策的無知,稱耗資3兆美元的伊拉克戰爭及每年5000億美元的軍費,一再把美國財政拖進泥淖。
 反觀大陸,法雷爾認為其最成功之處,在於「偷師資本主義最好的方面,使之和政府規畫混合」,促使大陸快速奪取頭號大國的聖杯。

站上巨人肩膀 共享成長果實 2013-06-06 旺報 【高行】

 大陸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國際間「中國威脅」論調亦趨高張,近來美國、歐盟相繼對大陸貿易和投資築起高牆,可說是明顯例證。抱持該觀點的人們有一共同特色,他們刻意忽略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正面作用,反向放大遭大陸剝奪的恐懼,害怕公司被陸資吃掉、害怕被搶走飯碗……,簡而言之,就是害怕競爭。
 不過,這種直觀的恐懼並不能阻止大陸發展的腳步。身為最大競爭對手的美國,現階段官方和民間智庫愈來愈清楚認知,即全球經濟重心向大陸傾斜已成不可撼動的必然;更需關切的重點則是,如何面對和因應此一快速的板塊移動,才是現今最實際、也最迫切的態度。
 美國經濟學者法雷爾點出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最大矛盾,「大陸在很多方面仍是封閉社會,卻有開放心態;美國是開放社會,卻有著封閉心態」。
 事實上不僅美國,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或多或少有著類似的矛盾情結,限制對大陸資金的開放,也影響自身對大陸市場的參與。
 化解該項困境,法雷爾提出一有力的選項,就是從「背對中國」轉變為「擁抱中國」;一旦大陸順利轉型成為世界市場,擁抱中國,就等於擁抱13億人的購買力,站上巨人的肩膀。

大陸80後 對國家前途最樂觀 2013-06-06 旺報

 1項針對全球「80後」(1980年後出生)世代的調查顯示,全球「80後」對自己國家未來持樂觀態度比率為67%,在中國該比率高達93%,居全球之冠。
 該調查由西班牙最大電信公司Telephonica和英國《金融時報》針對全球27國共同製作。結果顯示,1000多名中國受訪者中,高達93%對國家前途樂觀,高居各國榜首。
 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樂觀比率為81%;韓國77%;日本人對國家前途最悲觀,悲觀者比率高達81%。北美地區只有47%的人認為國家前途光明;歐洲只有41%。
 另外,在回答「你認為未來10年哪個國家是全球經濟驅動力」問題時,58%選擇中國,31%認為是美國,日本和印度均以22%居3、4名。
 雖然中國「80後」對國家前景充滿信心,但也有66%受訪者認為當前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且有67%表示解決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
2013-06-13 11:04:52
阿楨
四星連線:從九一一到史諾登【聯合報社論2013.06.26

為何說可將九一一與史諾登連成一線?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是史上最驚悚的恐怖活動,也是史上最駭異的反美事件;現在正進行中的史諾登事件,則是網路時代最駭人聽聞的政府侵害人權事件,美國政府解釋監偵網路的理由是反恐,把根源推到九一一。
  九一一事件源自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對「美國文明」的敵意,而史諾登事件則暴露了美國憲政法治燭台下的黑暗角落。九一一事件固然是杭廷頓所指的跨國界的「文明衝突」,而史諾登事件則是國家與網路世界的「文明衝突」;二者在內容及外觀上迥然而異,卻皆可視為具有「文明衝突」指標意義的大事件。
  其實,從九一一到史諾登,其間尚有二○○三年的美國侵略伊拉克,與二○○七年揭幕的華爾街金融海嘯。四者連成一線,皆是對美國標榜的民主體制與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嚴酷檢驗。
  九一一的恐怖攻擊受到全球嚴厲譴責,但美國亦應省思為何凶手對美國仇恨至此。長期以來,在美國那種藉著武力支撐的強勢文明,和其實主要是軍力不如美國的弱勢文明之間,一直存在著力量不對稱的衝突。沒有一個阿拉伯伊斯蘭國家能夠以政府之力抵抗美國,但當恐怖分子跳脫了國家與軍隊的框架,那就不是國與國的衝突,而是人與人的衝突,也是弱者與強者的不對稱鬥爭。
  小布希侵略伊拉克,將人與人的衝突又拉回到國與國的衝突;這是美國的強項,卻引發了強烈的文明爭議。事後證明,美國揮軍伊拉克,是裹著「查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謊言的侵略行為。七年後,美軍從伊拉克抽腿時,留下了一個在精神及實體上皆幾近廢墟的伊拉克,及成千上萬的孤兒寡婦。美國出兵時也許不會想到,它對伊拉克造成的實質損傷恐猶逾於海珊政權。這裡又留下了一個「文明」的問號:一、為何在美國崇高的道德論述下,卻仍會出現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侵略戰?二、為何美國這種自稱先進的民主,也會被小布希及其身邊的野心家所利用?三、這難道只是一場「文明」的誤會?
2013-06-26 11:41:37
版主回應
  接下來又一場文明的誤會,是二○○七年自華爾街爆發的金融海嘯。金融市場的自由與寬縱,給了金融兀鷹肆無忌憚的空間;兀鷹們買空賣空,卻造成了全球多少人血本無歸、家破人亡,甚至國本為之動搖。在此,資本主義的「文明」極致,儼然只是刀俎魚肉;政府的法制防範不了這種慘禍,美國的「文明」更無能阻擋金融兀鷹的「野蠻」。這場金融海嘯,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的信仰動搖,更使市場上人與人的信任關係受到重創。如今,海嘯仍餘波盪漾,人們心中的疑問是:難道這就是「文明」?
  史諾登所舉發的「稜鏡計畫」,則是政府肆無忌憚的罪行。諷刺的是,如今有人將史諾登與陳光誠作比較。北京為了制伏陳光誠,幾乎封了東師古村,引來內外民主人士交相責罵,最後無計可施地把陳光誠交給美國,北京政權面子裡子皆失。然而,像「稜鏡計畫」這樣的政府行動,只要向大科技公司下達命令,即可進行政治成本及金錢成本皆低的「維穩」方案,政府作盡髒事,卻不留汙名。
  如今,收容了陳光誠的美國政府,卻千方百計要引渡史諾登。這裡又觸發了幾個有關「文明」的疑問:一、美國的核心價值究竟是「統治權力」,抑或是「人權」(包括自由、民主等一長串概念)?二、政府可以違反憲法精神指使公務員(包括外包人員)侵犯人權,但受指使者卻不能有不服從或舉發的權利?三、當「政府權力」與「人權」發生「文明衝突」時,像美國這樣的文明國家,會不會使史諾登受到比陳光誠還不如的處遇?
  近年美國國力滑坡,一方面固然是因軍事力量愈來愈不足憑恃(如出兵伊拉克事件),更重要的則是因其倫理道德受到質疑(金融海嘯);因而,遂有稜鏡計畫以防範「九一一」的再發生,但這卻使得美國的文明典範地位更受重創。這已不是「國力」的問題,而是「國魂」的問題。
  相對而言,美國依然是一個在自由民主的尺標上值得尊敬與效法的國家;但是從九一一到史諾登這些年來的轉折卻顯示,美國文明確亦面臨了如何自我改善及自圓其說的問題。這當然是一個「文明」層次的問題。
  回應
  無論是中國對陳光誠或是美國對史諾登,只顯示一件事情,就是當政府的權力不受節制的時候,基本人權受到的侵害就會有多大,跟這個政府是不是民選政府沒有關係。從基本人權出發,我寧願選擇民選政府而非專制政府,至少民選提供最基本的意見表達!
  坦克上街是為了驅趕像王丹那些六四暴亂學生,中國人素質差的人很多,連申請都沒有就去佔領天安門,本需坦克驅離,不因你編造死幾千人謊言而改變,但台灣是二二八軍警直接掃射屠殺人民,這回真的死幾千人,西方帝國主義的卷養的反華棋子美其名維權怎麼不去看看二二八呢?!
  陳光誠既然標榜是「維權律師」是不是應該召開記者會,表達他對美國追殺史諾登的看法,甚至公開聲援史諾登。
  1) 社論作者的思維,似乎受限於美式自由民主的框框,以致於不識二十世紀以來美國由內而外的「霸權文化」所造的孽因孽果;更不識杭廷頓「文明衝突論」背後,不可告人的霸權本質。2) 不能從「霸權文化」的孽因孽果來檢視當前「美國文明」的困境,實乃此社論之敗筆。
  [五月花號]登陸美國時,饑寒交迫,印地安人帶了火雞前來救助,而有感恩節.
待大量歐洲白人抵達,形成勢力後,開始殺紅番,強土地,印地安人往中西部遷移,不敢招惹白人,但白人益多,就化妝成紅人,打劫白人農莊,蓬車隊等,這樣騎兵隊就師出有名,將印地安部落逐個消滅光,最後拍電影,約翰韋恩領隊殺印地安恐怖份子,大家叫好.歷史是不斷重復上演的.
  一個自體重大免疫病變的疑心狂頹廢巨人. 虛肥的肢體臃腫遲鈍. 走起路來不只已是蹣跚. 還左腳會絆到右腳. 右腳也會鈎到左腳.早晚必有一個踉蹌轟然跌下. 發出一陣驚天的哀嚎. 不斷扭曲掙扎的一身橫肉. 左翻右滾的一直臥地難起. 引來圍觀的一群竊竊暗笑. 目視巨人哀聲漸漸的一直轉微. 由動到靜. 由靜到止. 然後尬然斷氣. 直接嗚呼進入恰得其份之最後應當歸屬 ------ 地獄 ~~~
  這個國家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他們很喜歡以自己的標準(可惜!他們自己也沒做到。)來要求別人。別國不理會時,就透過CIA等單位來將該國搞垮掉。這樣的國家,你說他是自由?民主?哈!簡直是「放X」(依規定!不雅之詞用X代之)。

另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中共為何反維權《網絡戰爭》恐怖攻擊本土化 電腦病毒成人了 中共為何反維權 美善的《帝國》 《費城神話》 《美國總統是天使還是惡魔》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美國的霸權泡沫》 《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 《布希的戰爭》《全球反恐戰爭》《華氏911》 《情報與國土安全》 《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天下民主一般黑 歐巴馬 民主偽形(二) 《歷史的終結》 《文明衝突》美國價值2 姓資姓社
2013-06-26 11:50:46
阿楨
挑軟目標攻擊 恐怖主義新常態【聯合報2013.08.04

美國國務院對國民發布全球旅遊警訊,並關閉美國駐伊斯蘭國家的使領館,美國「時代」雜誌指出,這反映恐怖主義的「新常態」:在恐怖分子活躍的區域,對西方外交官、企業等較易下手的軟性目標發動攻擊。
今年一月激進分子在阿爾及利亞「英國石油」公司天然氣廠挾持人質、殺害卅七人後不久,白宮一名官員告訴時代雜誌,對北非、中東的西方人展開攻擊,可能代表著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新常態」。
美國政府發布警訊時特別提到葉門,而凱達組織策畫攻擊美國本土最積極的分部「阿拉伯半島凱達」就在葉門。美國認為,阿拉伯半島的各凱達組織,比巴基斯坦的凱達總部威脅更大,因為總部的領導班子已在美國無人機的持續攻擊下瓦解,阿拉伯半島的凱達卻計畫攻擊美國本土。
分析家指出,由於美國實施新的安全措施並削弱凱達的實力,恐怖分子再度攻擊美國本土、發動類似九一一事件的可能性已然降低,然而在恐怖分子活躍的區域發動攻擊不僅容易,而且所需經費、事前準備與跨國溝通也較少。
美國總統歐巴馬五月在華府國防大學發表反恐演說時就指出,凱達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核心勢力正在潰敗,凱達分部卻在壯大,從葉門到伊拉克,從索馬利亞到北非,對美國的威脅分散在各處。
歐巴馬表示,現在美國特別注意地方性恐怖組織,「也就是說,我們會面臨更多地方性的恐怖威脅,就像我們在利比亞班加西、阿爾及利亞看到的,當地組織不時對西方外交官、企業或其他軟性目標發動攻擊,或者綁架人質、設立公司從事犯罪行當,以取得恐怖攻擊資金」。
  回應(楨:反恐愈反愈恐)
在史諾登事件後,美國急於創造敵人合理化監視活動。

美華媒:恐怖襲擊陰霾再起 白宮應反省矛盾作為

中新網2013-8-6電 美國《世界日報》5日刊載《恐襲陰霾再起 白宮應反省矛盾作為》一文,文章指出,在面對恐怖陰霾再起的背景下,美國政府該認真反省,重建各國情報合作的互信,強化反恐聯盟的情資交換能力,對危機作出針對性反應和精確打擊,而不是見影子即開槍。要做到這一點,白宮根本上須先放棄“唯我獨義,余皆盜賊”的霸權思路。
2013-08-08 11:27:02
版主回應
美華媒:恐怖襲擊陰霾再起 白宮應反省矛盾作為

中新網2013-8-6電 美國《世界日報》5日刊載《恐襲陰霾再起 白宮應反省矛盾作為》一文,文章指出,在面對恐怖陰霾再起的背景下,美國政府該認真反省,重建各國情報合作的互信,強化反恐聯盟的情資交換能力,對危機作出針對性反應和精確打擊,而不是見影子即開槍。要做到這一點,白宮根本上須先放棄“唯我獨義,余皆盜賊”的霸權思路。

美國世界日報社論--凱達未被消滅 轉移陣地威脅美國2013-8-67

 為因應凱達組織恐怖攻擊威脅,歐巴馬總統下令採取所有適當步驟,保護美國在海外使領館官員、駐軍與公民安全。國務院並向美國公民發出全球旅遊警訊,延長關閉許多使領館。參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錢伯利斯說,國安局對於手機和電郵的通訊監控計畫,協助截獲這次恐怖威脅情報。同時,葉門南部的凱達組織放狠話,「殺死美國駐葉門大使賞三公斤黃金、殺死一名美軍士兵獎2萬美元」。如此囂張,顯示美國反恐成果被誇大,實際成效不如預期,且當局想藉機為國安局監聽計畫開脫。
歐巴馬2012年宣布「凱達在逃命」言猶在耳,但今天全球各地卻籠罩在恐怖攻擊陰影下,究竟凱達組織在亡命,威脅降低?或是繼續壯大,對美國與全球構成威脅?2012年總統選戰正酣時,歐巴馬多次宣布反恐取得勝利,該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攻擊,三名美國外交官喪生後,他在一次募款活動中還強調「凱達在逃命」。為何歐巴馬現在改口了?
 經歷史諾登風波後,國安體系全球監控系統發揮效果,使美國掌握一場潛在威脅的精確與關鍵資訊。官員透露,美國攔截到凱達組織高級幹部間的電子通信內容。聯邦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艾斯在CNN新聞網說,此事與凱達組織有關,威脅源自中東與中亞。顯然國會領袖事先得到行政部門簡報,白宮似有意運用重量級議員,趁機紓緩國安系統監聽遭責難的壓力,藉凱達東山再起的情報,降低民眾質疑,卻無意間也讓歐巴馬說詞一年多來出現前後矛盾。
 美國政府把焦點指向葉門,因為葉門是凱達恐怖組織旗下最危險支部─阿拉伯半島凱達組織(AQAP)的大本營。美國近年發生的幾件知名恐怖攻擊陰謀案,包括企圖炸毀降落底特律班機的內褲炸彈客,都與這個凱達支部脫不了干係。該支部指揮官阿里米(Qasim al-Rimi)6月間發布阿拉伯語錄影,號召攻擊美國目標,並「表揚」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的車臣裔兄弟檔兇手。
 葉門總統哈迪1日造訪白宮與歐巴馬晤談時,證實以葉門為基地的阿拉伯半島凱達組織,是最可能策畫恐襲的總部。這個支部去年在葉門攻城掠地,大有斬獲,並趁葉門發生「阿拉伯之春」抗爭期間,大肆拓展勢力。這個擁有6000萬支槍械,人口2400萬的國家,暴力事件頻傳,政府束手無策,也成美國反恐的死角。
 美國掌控的情資顯示,凱達各分部將集中人力、物力,8月底前在中東和其他地區策畫連串恐怖攻擊。攻擊地點可能集中於地鐵、鐵路、飛機和船舶等大眾運輸系統,以及觀光旅遊基礎設施。這個警訊提醒大家留意和警覺可疑人物、事件。
 具爭議的是,情報顯示,攻擊計畫應與埃及政權變動無關,而與凱達組織葉門分支機構副領導人希里在7月間被美國無人機暗殺有關。凱達副領導人札瓦希里2日在網路發表談話指出,埃及總統莫西遭罷黜是美國及其他勢力共同推動的陰謀,也指責莫西領導的穆斯林兄弟會企圖「討好美國及各教派人士」,背棄聖戰。無人機擊斃恐怖頭目,近年屢成宣傳反恐的戰績,如今面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殺戮循環持續,說明美國反恐政策不無檢討商榷的餘地。
 在美國派遣突擊隊、無人機追殺下,凱達總部逐漸崩解,但流竄各地的凱達分部反而日益茁壯。專家認為,阿拉伯半島的各凱達組織,比原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凱達總部威脅更大。如無法消滅全部恐怖分子,或許該改弦易轍,化解學者杭廷頓所說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間「文明的衝突」,才能標本兼治。
 歐巴馬2012年競選期間就說「凱達在逃命」,認為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凱達核心勢力潰敗,但主要還是選舉語言。現在美國的處境,說明歐巴馬話說得太早太滿。凱達並未被消滅,各分部在壯大中,從葉門到伊拉克,從索馬利亞到北非,將繼續絆住美國,反恐的代價和成本,可能比戰爭還高。
2013-08-08 11:30:02
阿楨
美國“棱鏡”監控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usprivacyleak/
  回應
  斯諾頓本身就是一個棱鏡,透過他,可以看到很多很多。
  棱鏡計畫與金盾工程有本質區別:棱鏡計畫的目的在於反恐,是為本國的公共安全服務,其法律依據是911之後經過國會批准的《愛國者法案》;金盾工程目的在於防範一切批評政府的聲音,目的是為了穩定。美國實施網路監控至今已逾十餘年,從未出現過一起政治迫害事件,而某國網路監控卻已導致不少批評者陷獄
  美國人說的你也信!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呢?
  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式的民主?有人認為給美國人做奴隸都是幸福的,那就去做吧,沒人攔著。
http://slide.news.sina.com.cn/slide_1_2841_32863.html?img=262522#p=2

美網軍一出手 他國網路癱光光
  回應
  看到美國這嘴臉沒有? 台灣一堆經濟犯通緝犯他就不遣返 別人不遣返叫的像土匪一樣 還到處威脅 超噁爛
  狠狠的打了美國政府一巴掌 , 暴露了奧巴馬說一套做另一套的虛偽,讓奧巴馬丟大臉. 看起來奧巴馬政府不致史諾登於死地, 是不會罷休的.
  美國縱容保護親美之專制國家壓制人民,卻對疏美之專制國家疾言厲色!如今被報乃世上最大駭客,讓人不覺華爾街會藉此工具大發財?甚至竊取他國之科技?

詳參【圖博館】:《誰在操縱我們》四種深喉嚨《明窺狂國家》全民監看 政治竊聽 欺中怕美《信息戰爭》中國式媒體監督《網絡戰爭》恐怖攻擊本土化《中央情報局秘辛》網軍與美人計《碼書》電腦病毒成人了 《全球反恐戰爭》《情報與國土安全》 《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

  相關新聞
英衛報:美監控人民IP、網路郵件
美兵曼寧間諜罪成立2013-08-01最重判136年
各界聲援曼寧 艾山吉讚英雄
今日曼寧 明日史諾登【聯合報2013.8.3 黑白集】(回應: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可能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愛國主義!美國政府說一套作一套,人民搞不清楚,以為公平正義真是普世價值,就難免陷入羅網了!它靠殖民全世界,吸盡養分、耗資源、控金流以維持壯大,許多阿Q還無知的搶舔!當全世界的其他國家都不滿美國時, 就是美國亡國時!哈,老美還指控別人網路入侵呢 ! 本身做賊的, 最喜歡喊抓賊 . 老美不動不動就指控別人不民主,沒人權!)
史諾登效應 歐巴馬取消9月會普亭
挑軟目標攻擊 恐怖主義新常態2013.08.04聯合報 回應: 在史諾登事件後,美國急於創造敵人合理化監視活動(楨:反恐愈反愈恐)
2013-08-10 12:57:08
版主回應
監控阻50起攻擊 美國安局膨風?
衛報:美主要科網允國安局直接進入 並不限於外國目標的通訊內容
史諾登爆美駭陸網 中方嚴重關切
量子保密防諜 中共高層安心講
美總統出訪 保密帳篷防竊聽
多方聯手作梗 美外交鬥法敗陣
縱放史諾登 美重批香港北京
中否認插手 反諷美國「管好自己的事」
挺史諾登 厄瓜多棄美關稅優惠
德明鏡週刊:歐盟是美偵監目標
遭美偵監!德怒不可遏:被朋友當成敵人看
美竊聽歐盟機構 法要求解釋
稜鏡翻版! 法國也爆監控民眾
美監聽歐盟 歐巴馬:各國都這樣做(回應:真是當小偷的義正詞嚴, 舉報小偷的罪該萬死!美國最棒,美國最自由,美國最注重人權)
史諾登2013-7-13機場現身與人權團體會面 美強力轟俄(楨:美之雙標!)
挾帶史諾登?玻利維亞總統專機在歐領空被搜
玻總統專機改降維也納 玻利維亞向聯國申訴 指責歐美(回應:跟聯合國申訴有個屁用,還不是美國說了算;整個拉美說好,禁止歐洲美國飛機飛越拉美空域,可能會有用一點。拔虎牙,先廢除美元國際地位!)
玻總統返國 英雄式歡迎
玻總統迫降奧國 俄嚴批 法道歉
巴西將調查美電子監控情況
史諾登2013-8-3再爆料 英透過7大電信企業偵蒐

美要逮史諾登 專家分析4管道
  回應
  還有第五管道刺殺﹐當然未必一定要CIA親自出手﹐可能尋求犯罪份子下手可能性比較高﹐美國事後可以不認帳…
  美國法律專家說間諜要有為他國工作的理由﹐史諾登沒有為他國工作﹐沒有接受報酬﹐他只是異議份子﹐公開揭發美國政府侵犯人權的真相﹐沒有間諜之實﹐這分明是政治事件﹐歐巴馬政府殺雞警猴﹐現在具然威脅全世界國家不得收留史諾登﹐搞起國際白色控佈。
  這不是白色恐怖,美國當然要起訴史諾登,不是間諜罪,是洩密罪。
  史諾登揭露的不過是世人皆知的"不能公開的秘密"。美國黑幫國家,CIA更是黑幫中的黑幫,老大的醜聞被點破,以為只會薄懲了事?抓回去當然是重重懲罰,用最重的刑度關到老,說不定在世人淡忘之際被暗中處理掉,來個意外死亡。美國人大搞"全民公敵"的戲碼被公開證實,即使全球大國都在做,依舊稱不了什麼你所謂的洩密,你就不用再替美國袒護了。
  TaMaD, 美國奧巴馬政府利用反恐和國家安全為理由藉口, 擴充聯邦政府權力, 搞中央極權, 毫不顧人民的憲法權利, 犧牲人民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花數百億的稅金反恐怖. 結果一個毛頭爆料者跑到哪裡去了都搞不清楚. 抓史諾登比抓襲擊利比亞Benghazi 美國領事館,殺了包括美國大使的四名外交官的恐怖分子還積極? 反恐反個屁呀! 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罷了.

史諾登啟示:美國還是老大哥【聯合晚報2013.7.6社論】目前雖傳出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各自含糊表示可能予以庇護,但事情成敗仍在未定之天。史諾登事件,對關心國際事務的人,是活生生的教材。美國還是世界霸權,它盯上一件事,沒有國家敢違逆。(回應: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已『決定』庇護史諾登提。  一方面作大哥,一方面還裝作救世主.   美國不是老大哥﹐美國是偽君子們的盟主﹗  美帝這次是遂了霸道,丟了王道,失了人心,看以後有誰還信他那套“民主”“人權”的説辭,信那套的不是傻瓜就是僞君子  如果這事情發生在大陸,聯合報的社論就會換另一副嘴臉,罵個狗血淋頭。  強大是真,人權是假。有為者亦若是。  美國這個拿著民主人權殺人放火的國家 , 自身的許多民主異議人士大都活在暗處 , 不太敢冒出頭來 , 國際社會對她們的了解與報導就非常的稀少了.台灣這有許多人不了解美國的白色恐懼內涵 , 其實只要看看甘迺迪家族的下場 , 聽一聽甘迺迪死前對少數寡頭意圖竊取國家主導權的批判 , 應該可以體會為何美國的異議人士這麼的小心安靜了 .)

張慧英專欄-史諾登,哪裡蹲?這個唐吉軻德自以為在對抗大風車,其實,凶狠陰險的大風車,世間處處有。(回應:重點是:一個強權,自己幹了壞事,還用同樣理由,滿口仁義道德譴責別國,此為一惡。被揭發了以後,毫無羞愧之意,還理直氣壯伸出拳頭,恐嚇他國不可援救義士。更是萬惡不赦!美國對內對外宣揚基本人權神聖不可侵犯,也以此為由,顛覆了不少外國政權。「偽君子」之可惡、可怕遠甚於「真小人」,此其例也!)
2013-08-10 13:02: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