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心理學:探索創意的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吳靜吉
Todd Lubart是美國心理學家卻以法文寫出這本《創意心理學》的著作,他說:「在法國,自盧凱特於1973年為【我知道些什麼?】(Que sais-je?)系列叢書中寫的一本叫做《創意》(La Creativite)的書之後,就再沒有科學知識上的著作幫助我們更瞭解創意的情形及源起了。」這本書就這樣成為法國以及法語系國家完整地從心理學角度介紹創造力的書籍。
2003年因緣際會,我參與了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初期工作,負責研究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趨勢的部分,意外地發現法國政府沒有特別強調創造力或創造力教育的政策或法規,而從心理學角度介紹或研究創造力的著作也是鳳毛麟角,可是我們又發現法國的創意處處可見,怎麼會有這樣的落差?台灣在進入21世紀時,有關創造力的著作尤其是翻譯的書籍以及碩士論文,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但這麼多量的書籍和論文甚至活動似乎沒有帶動相對重量的創意事實。原來法國已經「創意生活化,生活創意化」了,相對地,在台灣,創意卻在期許中比較知識化和出版化。
創造力的心理學研究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美國的,也就是非常英文導向的,這是有原因的。1950年以心理測量和統計出名的J. P. Guilford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中,以主席的身份發表創造力的專題演講,發現1920~1950年間的《心理學摘要》當中,並沒有把創造力當作索引的一個名詞,而且所有相關創造力研究只佔全體論文的0.2%,他並呼籲心理學家應該重視創造力的科學研究。當呼籲的聲音正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造成迴響時,蘇聯在1957年成功地發射人造衛星,震驚了美國的政府以及各行各業,就像911之後,美國國會特別撥款更重視國土安全,並開始重視美國學生的中文學習一樣。1958年,美國也通過了國家國防教育法案,提供獎學金培養人才,也附帶地鼓勵才能或創造力的研究。
自此以後不僅台灣,全世界的學者在讀到有關創造力的專家及其理論時,一定是以美國的為主。
Lubart為尊重法國籍妻子的選擇,而到巴黎第五大學任教,卻讓創造心理學在法國開花,在歐洲擴散。他可是良師出高徒,高徒榮耀良師的最佳典範,他是Robert Sternberg的博士生,1994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之後,才兩年,師徒兩人就共同出版《不同凡想》(中譯本遠流出版),介紹創造力的投資理論的著作。這本書和這個理論十幾年來,一直是廣被閱讀引用,但很少人特別提到Lubart這個合著者,從他後來沒有跟Sternberg合著的論文或文章中,可以發現他多年來一直在發展自己不同凡想的創造力相關的研究重點,例如情緒、直覺、隱喻、變通、容忍模糊……等等在創造力當中的角色。短短的六、七年,他已經可以用法文撰寫《創意心理學》這樣的書籍,他掌握語言的能力和跨文化的體驗,也讓他成為創造力的跨文化專家,我個人對他這些經歷很有興趣。
2001年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中心舉辦創造力的國際會議,我們同時被主辦人劉誠博士邀請擔任主講人,這樣的因緣際會並沒有讓我們保持緊密的聯繫;幾年前的夏天,我陪著「優人神鼓」參加巴黎夏日藝術節,本來我們約好在觀賞「聽海之心」的演出後,能夠聚會談談有關創造力的跨文化議題,恰逢法國全國藝術界的罷工,演出不成,每天我們都在和法方有關人士進行協調並期待雨後轉晴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對話的緣份。直到一年多前,劉誠教授來信要我探詢遠流出版公司有沒有興趣翻譯出版這本《創意心理學》的書籍,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出版,讓我們分享1973年以來第二本會影響法國以及其他法語世界的創意心理學的著作,中文版的出版對漢語世界的影響也指日可待。
【推薦者簡介】吳靜吉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畢業後在紐約耶西華等大學任教,並於辣媽媽劇社從事劇場工作多年,回國後曾任政大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等職。目前除了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和表演藝術工作之外,也在政大開設教育心理學、創造力理論、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等課程。著有:《青年的四個大夢》、《害羞.寂寞.愛》、《人生的自我追尋》等暢銷書。
http://www.ylib.com/search/rec_show.asp?BookNo=A3315
創意心理學
內容介紹
幫助讀者認識並發展自身的創造力爲著眼點。作者從過去的實驗和研究中,歸納出所謂有創造力的人是有遠見,有決心,還有點運氣,這樣才能使他們“買低賣高”──在不合潮流或不被了解的情況下繼續發展他的想法,直到時機成熟才公布發表此想法。
書中詳述了創造力的六項資源:智力、知識、思考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並以“買低賣高”的創新觀念貫穿串聯起這些資源;當每項資源在某個均衡點上得以發展,創造力才能發揮得完全。
目錄
前言 人人都是創意大師
創造力不是只屬于少數人的天賦!當你找到完成工作任務的新方法、當你想到省錢的小竅門、當你努力擺脫人際交往的窘境時,你就是創意大師!
第一部分:創意從何而來
第1章 創造力的六大心理資源
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環境——掌握創造力的六大發動機,讓你的創造力潛能變成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成就,好創意從此源源不斷!
什麽是創意,誰需要它
創意不是産品的漸進式改善,而是開創性的變革;創意不是臨摹時的惟妙惟肖,而是靈動的創作和抒寫;創意不等于優異和完美,而意味著差異和活力。
第二部分:像經營財富一樣經營你的創意
什麽樣的創意值得投資
不是每一個創意都會成功。怎樣評估創意的升值潛力?怎樣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成功的創意投資者敢于冒險,又能用在偏好和風險中找到平衡。
創意投資的“低買高賣”
創意大師永遠不會跟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你需要積極尋找那些不被他人看好、卻很有潛力的市場機會;當這個機會已經産生價值並獲得豐厚的回報時,你就可以轉向一個新項目了。
第三部分:創意運作機制的探秘
智力是創意的基礎
智力的綜合部分幫你産生與衆不同的想法;智力的分析部分幫你思考如何分配資源以解決問題,並且評價潛在解決方案的價值;而智力的實踐部分則幫你將好主張付諸實施。
知識是創意的翅膀
要想變得有創意,你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但並不需要數量驚人的知識。而你需要掌握的知識取決于你要如何發揮你的創造力。
思維風格決定創意方式
思維風格並不是指一種智力,而是指運用智力的方式。人們的思維風格既可能促進創意的産生,也可能阻礙創意的發展。
創意必需的人格特質
面對障礙時,你是否願意堅持?面對風險,你是否願意承擔?面對成功,你是否願意成長和擴張?面對不確定的情況,你是否願意忍受?面對大衆的壓力,你是否還有堅持和相信自己的勇氣?
動機是創意的驅動力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能給你帶來無與倫比的愉悅感、興奮感和成就感,那就放手去做吧!因爲對你而言,創意就是那“藏在彩虹盡頭的寶藏”。
影響創意的環境變量
創造力到底是在得到高度支持、營養豐富的“牛市”環境中才能茁壯成長,而還是在艱苦的、甚至受壓制的“熊市”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爆發?
第四部分:創意資源的整合
創意大師十步曲
在一個領域中具有創造性的人,往往並不一定是這個領域中知道最多的人。只要你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運用已有資源,你就能做出有創造力的成就。跟隨創意心理大師總結的創意十步曲,離你成爲創意大師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結語 數學家與技術員的故事
當你擁有了相應的能力、知識、全局思考觀,具備了冒險、克服困難和成長壯大的意願,正在做自身喜歡的工作,又處于不分散精力的工作環境,你一定會成爲創造性天才!
作者簡介
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Stenberg)
IBM公司的客座心理學教授,同時在耶魯大學的研究工作,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2003)。
他是當今研究創造力的權威,在國際學術地位上享有盛名。他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
他還致力于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等領域的研究,提出了大量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與概念。
托德?陸伯特(Todd Lubart)
耶魯大學博士,目前在法國笛卡兒大學研究兒童的創造力發展。
《創意心理學》試讀:創造力的六大心理資源
第1章 “他們根本不想聽。”
這是一個沮喪的高科技公司前雇員直接而簡單的解釋,他在提出了一個針對該公司産品用戶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計劃後被解雇。
或者,他不過是在給自己找理由?
幾年前,作者之一曾在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擔任顧問,這個公司正面臨來自競爭對手們的巨大壓力,由于業務不斷下滑,急需有助于提高其産品競爭力的建議。專家提出了一個有助于管理層獲利的計劃,並且反過來尋求顧問們的認同,希望他們提出改進的建議,甚至是全新的計劃。從評估的角度看,這個計劃不具備創新性也缺乏競爭力,可顧問相信了他們的話,提出了一個更具革命性和前瞻性的計劃。然而很快,顧問們的合同被終止了。
他們根本不想聽。
公司員工和學生經常被告知上層歡迎創新性的想法,然而,當他們真提出這樣的建議時卻只會被上級、導師以及同伴所忽視,甚至被批評,那些人其實並不想聽。
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創造力?絕對不是這樣的!創造力常常會帶來積極的變化。但是,新生事物往往有不同尋常的地方,而這有可能造成可怕、甚至是危險的後果——這就是爲什麽“他們”不想聽的原因所在。但這種不想聽的行爲往往是不明智的,因爲富于創造力的想法常常有助于社會文化環境的改善,使之更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
那麽究竟什麽樣的人可以算得上有創造力呢?通常心理學家認爲,能産生新異、適宜、高質想法的人具有創造力。那麽,個體如何做到這些呢?
Defying The Crowd/創意心理學第1章創造力的六大心理資源要具備創造力,個體必須像優秀的投資者那樣:低買高賣。投資者要麽在股市低價時買入股票,要麽購買當時不被看好或被看好的投資工具。在思維領域,“低買”就好比個體産生一個新奇甚至怪異的想法,但這並不那麽容易。有的人會對這些逆流而上的人說:“你沒病吧?”也有人會認爲他們不可理喻甚至愚蠢:如果這項投資或這個想法真那麽好,哪還輪得到你?
錯!
難道我們對于創造力的看法各不相同嗎?顯然不是。1985年,我們在一項研究中詢問普通人這樣一個問題:“具有極高創造力的人有哪些基本特點?”。以下是人們的一些回答:
“努力嘗試別人認爲不可能做到的事。”
“不循規蹈矩。”
“質疑各種社會規範、老生常談以及假定。”
“願意采取某種立場。”
這些參與者都很普通,而他們給出的答案卻與各個領域的專家所得出的結論一致。藝術家說,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是冒險者;商人說,生意場上的創造力常常體現在不按常規思考;哲學家強調,有創造力的思想者從不輕易接受已經“被接受”的觀點;物理學家則認爲,對所有人都認同的基本原理産生質疑非常重要。
換句話說,所有人都認同:創造型個體通過拒絕流行的觀點來“低買”,他們喜歡産生和挑戰新鮮的觀點。而當“追求低價”這個觀點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可時,其他人終于如夢方醒,開始趨之若鶩。與股市中的成功投資相類似,有時,創造力會因爲在想法尚不成熟時就付諸實施(“賣”)而失敗,或者由于持有時間過長而失去最佳時機。我們認爲,高賣對于創造力的成功非常重要,無論是個人項目上還是一項創造力的工作上都是如此。本書是有關對創意“低買高賣”以及要做到這一點個體應該具備哪些資源的,也是寫給那些准備選擇這條艱難之路的人的。
有的人可能具備很好的創造潛能,但是,除非他們充分地利用了自身的各種資源,從而將創造力以某種可見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這種創造潛能無法被稱爲創造力。我們的研究以及參與者們的論述都指出,要做到低買高賣,發揮出創造力,必須具備六種資源。
智 力
智力在創造力中起到三個關鍵作用:綜合、分析、實踐。第一個作用有助于個體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或者重新定義一個問題。綜合是智力的一個方面,是一種富有洞察力的信息加工過程。創造力的重要性在于“能夠把舊的信息和理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組合”,以及能夠利用“他所能找到的材料做出完全不同的新東西”,還具有“改變方向和程序的能力”。這些論述不約而同地說明了換個角度看問題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個體必須在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形成或發現一個觀念的價值。
例如,“便利貼”是一種讓人可以隨手記下一些要做的事情,然後貼在醒目處隨時提醒自己的小紙片,它的出現要歸功于3M公司的一個工程師。這位工程師的工作是開發一種強力膠水,然而,他卻發現了一種不那麽粘的物質。但他並沒有將這種東西隨手扔掉,相反,他對遇到的問題進行重新定義,即爲這種物質找到一個最佳用途。接下來所發生的已然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個意外收獲爲3M公司贏得了很好的收益,也爲廣大用戶提供了便利。有些偉大的發現和發明確實發生在那些不循規蹈矩的人身上。
智力的第二個作用是識別新創意的好壞,有效地分配資源,以及完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在這個階段,智力起到分析的作用。創意新並不能代表它有多好。比如,用衛生紙建一所房子是個新創意,但它卻是個不怎麽樣的創意。在投資領域,任何以低于盈利率的價格售出的股票都意味著市場並不看好它們。創新的投資者必須看准有升值潛力的股票。 智力的第三個作用是實踐性——把産品有效地呈現給觀衆的能力。通常,把新創意變爲成品需要一個關鍵步驟,即把創意“賣”給別人。運用這種技能包裝後的創意既可能被強化,也可能被僞裝。同時,個體必然會得到他人對其産品的反饋,了解如何對這種反饋做出反應就是一種實踐技能。這種批評意見值得考慮嗎?是否應該對産品做改變?根據批評,什麽樣的改變最好?
總而言之,綜合、分析以及實踐智力就是以一種嶄新、沒有限制的方式洞察事物的能力去重新定義問題,對問題進行結構化分析,重新分配資源,對創意進行評估,推進創意逐步變成現實,利用他人的反饋,這些都是創造性工作的基礎。但是,要做出開創性工作,個體就必須突破已有領域的現狀,而要做到這一點,個體必須了解什麽是現狀。
知 識
金融家認爲,要在投資領域獲得成功,除了知識別無他法。要了解低價公司是否真的被低估,個體必須對其做深入了解。同樣,在創意方面,個體必須對他想要施展創造力的領域有著充分的了解。要超越過去,就必須把握現在。否則,個體將面臨畫蛇添足的風險。
人們對于創造力概念的研究也很強調創造性知識的重要性。人們總是提到“高成就能力”,想要能在不經意中說出“創意”的概念以及一些相關的描述,你就必須了解創意是什麽。要做到不人雲亦雲,你就必須知道別人在說什麽。要質疑基本原理,你就必須知道這些原理在講什麽。創造力不可能無中生有。即使它與傳統觀念截然相反,它依然需要了解那些傳統觀念到底是什麽。
每天,我們都會看到因爲缺乏創造力的相關知識而出現的各種情況,比如,常常有人自認爲想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意,但結果往往是別人早就提出過。印度有位被認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幾乎不與外部世界進行接觸,因此完全不知道自己耗費大量時間“重新發現”了已經被西方數學界所解決的很多問題。假如他事先對他研究領域的現狀有所了解,那麽這種無意義的嘗試或許就可以避免,而且,他還可以把他傑出的才能用在更深入,但絕非重複性的研究上。
但是,我們怎樣才能使對知識的追求和不墨守成規協調一致呢?可能會有觀點認爲太多知識反而是件危險的事情,因爲個體會被這些知識所禁錮,從而無法超越。我們認爲這種看法不無道理。西蒙頓(Simonton)認爲,曆史上最富有創造力的人常常僅受過中等程度的教育。同樣,我們也認爲過多的知識可能阻礙思考,使個體無法掙脫固有思維的樊籬,結果導致個體成爲自己已有知識或觀點的奴隸而非主人。
例如,一群計算機設計師負責將軟盤中的文件安裝到硬盤中並進行更新。這些專家按標准程序執行了這一操作,如從軟盤中讀寫每個文件。而假如使用標准程序來更新整個系統需要花費21個小時,並且,一旦此過程中出現哪怕一個錯誤,那麽所有的步驟都得重新開始。當時,有一位其他領域的負責計算機設計其他領域的顧問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利用軟盤和硬盤的物理特性來有效讀寫軟盤的所有扇區,而不是費力地讀寫每一個的文件。這樣一來,更新系統的時間一下縮短爲42分鍾,而且一旦出錯可以隨時重啓。這個例子表明,人們很可能因爲太熟悉某種方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因此,創造性眼光不僅取決于你所具備的知識,還取決于你希望突破已有知識的意願。
思維風格
思維風格是指個體以何種方式運用和開發自己的智力。思維風格並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個體選擇怎樣使用能力的方式。專家在一項有關創造力概念的研究中指出,富有創造力的個體喜歡“在過程中重組規則”,並“質疑社會常規、老生常談和假設。”這就是人們應對特定問題,甚至面對生活的方式。不是遵循已有的規則,而是重組規則;不是簡單接受已有的規範(即我們所謂的“立法體例”)而是有所質疑,這就是創造型個體的標志(參閱第7章有關立法體例及其他相關體例的深入探討)。
把思維風格從能力中區分出來非常重要。個體可能具備低買高賣的能力,卻並不喜歡以這種方式來運用他們的能力。而能夠找出優質股票的投資者也並不一定就要使用他們的能力,假如他們生性不那麽好問或並不想質疑傳統智慧的話。同樣,一個擅長用全新視角看待問題的人一旦形成了對于某種問題情境的偏好,他就很可能不再這麽做了。
在工作環境中,我們能看到很多有能力的人沒有繼續發揮他們的能力。就好比一臺榨汁機,電源已經接上,而果汁卻沒榨出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努力想要産生新創意的工人缺乏能使這一過程快速高效地的智力能力。他們的“按鈕”雖然已經開啓,但“電源”卻尚未接通。思維風格不是能力,而是個體是否會運用以及如何運用的能力,它是創造力的關鍵成分,有了它,“榨汁機才能榨出鮮美的果汁”。
人 格
在金融環境中,能夠做到低買高賣的人不只取決于其智力和思維風格,還取決于他的人格。同樣,一個具備創造力的個體往往顯示出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質。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人們認爲創造力不僅僅意味著一種認知或心理特質,還包括了人格特質。
例如,被試會將創造型個體描述爲“冒險者”。我們認爲這是創造力的一個方面,而且是關鍵。知道低買高賣是一回事,而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買到“輸家”和賣掉“贏家”一樣困難。而且,在金融市場中低買的人必然會面臨投資再也無法上升的風險。在創造力問題上也是如此,我們很難說服別人讓他們認爲自己是錯誤的並以別的方式去看問題。從衆的壓力尤其強大,因爲想法不同于大多數人而成爲被衆人恥笑的大傻瓜的可能性始終存在。然而,要有所創造,個體必須承擔風險。
被試所提及的另一個在我們研究中再怎麽強調也不過分的人格特質是:個體必須堅持立場。個體不僅要不斷地克服周圍人給他制造的障礙,還應堅定信念,哪怕直面異議和嘲諷。事實上,我們研究中的被試也指出了幽默感的重要性,因爲它能把個體從自我懷疑和遭受排斥的困境中拉出來。
動 機
低買高賣的投資者受利益最大化驅使會不管別人怎麽想,高創造力的人也是如此。要超越潛能真正表現出創造力,個體需要動力。創意人員應該“充滿活力”,“多産”並且“目標明確”。目標可以是外在的(如錢、權力以及名望),也可以是內在的(如自我表達,個人挑戰)。在金融市場中,賺錢是最重要的。對于創造性工作而言,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都很重要,因爲它能使個體全力以赴。 創造型個體的確精力充沛,專心致志。西蒙頓的研究表明,比起普通人來,他們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在學術領域,他們發表更多的文章,而在技術領域,他們也能做出更多的創新。格魯伯(Gruber)觀察到,這類人的一生中充滿著一連串相互關聯的計劃。他們的目標可能很清晰,也可能不那麽明確,但他們總是會努力去實現自己設立的目標。正如被試指出的那樣,盡管具有創造才能的人“喜歡別人贊美他們的成就”,但實際上他們是被強烈的內部動機驅使。他們幾乎總是在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同理,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很少能做出傑出的貢獻。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757594/
創造力 維基百科
創造力,也作創造性或才思,是一種基於概念工具及精神上技巧的人類精神現象而最終產生或發展為創意、啟發及直覺的過程。
從一個科學觀點去看,創造性思想的產品(有時作離散思維)通常被認為必須具原創性和貼題。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單單是每天去創造新的事物已經是創造性思想,創造性思維和慣性思維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在於創造性思維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或特定的方法標準,有點像佛教中的頓悟,當一個人全神貫注于思考或者解決某件事情亦或者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環境里受外部環境刺激很小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啟發創造力最好的時候。
創意
創意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義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找出事物間的相關性,將既有的元素重新組合。(摘自<創意學>本書,作者為賴聲川)
創造的擴展義
創造可擴展為創新製造,在創新的基礎上製造比之前的產品更具有技術含量和更實用的產品,創造不是神話,是人類生產力的升級,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如果把上帝造人看做是更加高級的還沒有被人類掌控的技術那麼創造文字這種產品及新詞彙的產生都被看成是人類專利技術應用到產品為人類服務的創造範圍。
創造的範圍
創作
在藝術創作方面,[誰?]有人把對藝術的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利用一個連續的光譜來表示其創造力,從最小創造的「演繹」到完全的「創新」。
對於跟隨地位已確立的藝術運動及流派的創作者,其創作往往流於對已有物品的「重新演繹」,這使原創的藝術工作者努力向著「創新」的標桿衝刺。
不過,即使同樣是藝術工作者,我們往往對部份人(例如:舞蹈員、演員、管弦樂成員)期望他們創作之餘,亦希望他們重新演繹現有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對於其他藝術工作者(例如:作者、畫師、作曲者),我們往往樂於看到他們有更多的創作。
思維
有些人也把創造和科學上的靈感聯繫在一起,這至少從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時期就開始了。[來源請求]
潮流心理學有時候把它跟前額腦部活動或右腦活動甚至橫向思維聯繫起來。
創造的方向
「演繹」到完全的「創新」
演繹,又叫重新演繹、舊物翻新,把舊有事物通過一定規則創作出新事物。
例如:寫作、繪畫……
創新,無中生有,在發現的基礎上創立新的事物。
例如:發明……
邏輯和直覺
邏輯 垂直思考
直覺 橫向思維
多角度思考
創造的類型
在《創造的行為》一書裡,亞瑟·凱斯特勒(1964年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記) 列舉3類有創造性的個人,"藝術家","鼠尾草"和"開玩笑的人"。保羅樺樹和布 賴恩·克萊格("碰撞事故創造性課",2002年)已經打電話給3類創造性那個結 果" aaahhh" ,"啊哈",並且"哈哈" .藝術家建立美麗或者挑戰"aaahhh" .鼠尾草 建立想法或者解決辦法("啊哈")並且開玩笑的人引起幽默("哈哈") .在這三位 一體裡的信仰者舉行全部必要的3種元素在裡商務並且罐頭鑑定他們總計在方面"真地有創造性" 公司也。
創造力的評價
創造性可以被在幾維上評價:
理智的領導:有創造性的思想家能建立鼓舞要追蹤的其它人的新和有希望理論或者令人激動的趨勢; 本質上開始一次運動,思想學派或者趨勢。
對問題的敏感性:能鑑定問題為那挑戰其它並且開發一個想法的新領域是一個創造性思惟的標記。
獨創性:有創造性的思想家能找到沒有其他人已經能得到的想法或者解決辦法。專利只對最初想法宣佈。
機敏:機敏的解決辦法能在一種整潔和驚人的模式裡解決問題或者也在看問題時反映出一個新遠景。
非常規:有創造性的思想家能看見在想法之間的遙遠關連。進行字聯想試驗時,非常有創造性的文學的領域裡的人(如詩人)作出高比例的獨特回應。
量度創造力
創造商數
有不少人曾嘗試參照「智商」(IQ)的量度而為「創造商數」作定義。
創造力商數(Creativity Quotient),簡稱「創造商數」或「創商」(CQ);它是一個人的能力智商,具體講就是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開放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創商的核心理念:OIC,即開放(Open)+創新(Innovation)+創造(Creation)。OIC包括三個鏈系:
OIC的核心問題鏈:開放性解決問題(OPS)+創新性解決問題(IPS)+創造性解決問題(CPS).
OIC的核心思維鏈:全腦思維(WBT)+開放思維(OT)+創新思維(IT)+創造思維(CT).
OIC的核心能力鏈:開放能力(OA)+創新能力(IA)+創造能力(CA).
創商的開發途徑:大腦神經鏈建構+觀念鏈再造+思維鏈內化+能力鏈外化。創商是人的智商的一種深化和外化,是衡量一個人的智商在發現未知問題與解決現實問題中的應用轉化程度的標準。它是衡量一個人現實行動能力和成功能力的砝碼。
不過,這些建議都不太成功,[1],原因是這些量度方式都流於對被測試者作個人判斷,而要訂立一個中立而標準化的評估準則,其實很困難。
參見
藝術
創造性思維
設計
多元智能理論
情商
智商
參考
1.^ (Kraft, 2005)
參考書本
'Amazing "Aha!" Puzzles' by Lloyd King
Essays:
The Creative Act by Marcel Duchamp. (1957)
外部連接
Aha! Puzzles - Original creative puzzles by Lloyd King
Creativity Techniques
A wiki for Creativity Techniques
Creative Advertising
CREAX - a collection of creativity-oriented links
Creativity in the Bible
Creativity - Lecture notes from a university course
The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which characterises itself a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leaders in the field of crea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
Playing Together for Fun: Creative Play and Lifelong Games
Mental Athletics Programme - An interactive, practical and fun way to explore business creativity
Creativity & Innovation Tube line - a novel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reativity & innovation process
創意_互動百科
創意是傳統的叛逆;是打破常規的哲學;是大智大勇的同義;是導引遞進升華的聖圈;是一種智能拓展;創意就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而且能夠通過創意創造出更大的效益,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效益。
1.名詞: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 如:頗具創意。
2.動詞:提出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 如:這項活動由工會創意發起。
英文:originality creativity,create(v)
創意 - 四個特點
新奇,驚人,震撼,實效、具有效益;時間性,類別性,針對性,區域性
具體介紹
創意是傳統的叛逆;是打破常規的哲學;是大智大勇的同義;是導引遞進升華的聖圈;是一種智能拓展;是一種文化底蘊;是一種閃光的震撼;是破舊立新的創造與毀滅的循環;是宏觀微照的定勢,是點題造勢的把握;是跳出廬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規的導引;是智能産業神奇組合的經濟魔方;是思想庫、智囊團的能量釋放;是深度情感與理性的思考與實踐;是思維碰撞、智慧對接;是創造性的系統工程;是投資未來、創造未來的過程。簡而言之,創意就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而且能夠通過創意創造出更大的效益,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效益。
思維訓練
一、腦力激蕩法
腦力激蕩法(Brainstorming)是最爲人所熟悉的創意思維策略,該方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導,此法強調集體思考的方法,著重互相激發思考,鼓勵參加者于指定時間內,構想出大量的意念,並從中引發新穎的構思。腦力激蕩法雖然主要以團體方式進行,但也可于個人思考問題和探索解決方法時,運用此法激發思考。該法的基本原理是:只專心提出構想而不加以評價;不局限思考的空間,鼓勵想出越多主意越好。此後的改良式腦力激蕩法是指運用腦力激蕩法的精神或原則,在團體中激發參加者的創意。
二、三三兩兩討論法
此法可歸納爲每兩人或三人自由成組,在三分鍾中限時內,就討論的主題,互相交流意見及分享。三分鍾後,再回到團體中作彙報。
三、六六討論法
六六討論法(Phillips 66 Technique)是以腦力激蕩法作基礎的團體式討論法。方法是將大團體分爲六人一組,只進行六分鍾的小組討論,每人一分鍾。然後再回到大團體中分享及做最終的評估。
四、心智圖法
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是一種刺激思維及幫助整合思想與信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說是一種觀念圖像化的思考策略。此法主要采用圖志式的概念,以線條、圖形、符號、顔色、文字、數字等各樣方式,將意念和信息快速地以上述各種方式摘要下來,成爲一幅心智圖(Mind Map)。結構上,具備開放性及系統性的特點,讓使用者能自由地激發擴散性思維,發揮聯想力,又能有層次地將各類想法組織起來,以刺激大腦做出各方面的反應,從而得以發揮全腦思考的多元化功能。
五、曼陀羅法
曼陀羅法是一種有助擴散性思維的思考策略,利用一幅像九宮格圖,將主題寫在中央,然後把由主題所引發的各種想法或聯想寫在其余的八個圈內,此法也可配合“六何法”從多方面進行思考。
六、逆向思考法
是可獲得創造性構想的一種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爲七類,如能充分加以運用,創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七、分合法
分合法(Synectics)由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書中指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將原不相同亦無關聯的元素加以整合,産生新的意念/面貌。分合法利用模擬與隱喻的作用,協助思考者分析問題以産生各種不同的觀點。
八、屬性列舉法
是由Crawford于1954年提倡的一種著名的創意思維策略。此法強調使用者在創造的過程中觀察和分析事物或問題的特性或屬性,然後針對每項特性提出改良或改變的構想。
九、希望點列舉法
這是一種不斷的提出“希望”、“怎樣才能更好”等等的理想和願望,進而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的技法。
十、優點列舉法
這是一種逐一列出事物優點的方法,進而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
十一、缺點列舉法
這是一種不斷的針對一項事物,檢討此一事物的各種缺點及缺漏,並進而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的技法。
十二、檢核表法
檢核表法(Checklist Method)是在考慮某一個問題時,先制成一覽表,對每項檢核方向逐一進行檢查,以避免有所遺漏。此法可用來訓練員工思考周密,及有助構想出新的意念。
十三、七何檢討法
七何檢討法(5W2H檢討法)是“六何檢討法”的延伸,此法之優點及提示討論者從不同的層面去思巧和解法問題。所謂5W,是指:爲何(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時(When)、 何地(Where);2H指:如何(How)、何價(How Much)。
十四、目錄法
比較正統的名稱是“強制關聯法”,意指在考慮解決某一個問題時,一邊翻閱資料性的目錄,一邊強迫性的把在眼前出現的信息和正在思考的主題聯系起來,從中得到構想。
十五、創意解難法
美國學者Parnes(1967)提出「創意解難」(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教學模式,是發展自Osborn所倡導的腦力激蕩法及其它思考策略,此模式重點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解決者應以有系統有步驟的方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設計典型
創意設計典型代表: “開花結果”的書----瓜果書
瓜果書最早起源于日本,日本最早致力于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研發推廣, 瓜果書的設計和制作發軔于無土栽培技術的勃發。 在日本農産省和日本有機農業研究會的共同推進下,瓜果書應運而生。 瓜果書,通俗講來,就是一種“書本裏能長出花花草草,瓜瓜果果的有機書”。
但這個美麗的童話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和依據。 瓜果書,本質上是結合了工業設計的先進理念和園藝栽培技術的成熟技術,從而打造出的極具創新意識的工業産品。 瓜果書裏邊含有膨化劑,高效營養介質以及迷你種子。 在日本,各地商場和書店均有“瓜果書”出售,諸如“番茄書”、“黃瓜書”、“茄子書”等應有盡有。這些外貌似書本的産品表面包裝有防水紙,其內塞有石絨、人造肥和種子等。人們購回後按照其內附贈的種植說明,只要每天澆水,便能長出手指粗細的黃瓜、彈丸似的番茄、拳頭大的黃瓜等;一般情況下,一本“番茄書”經培育可長出150—200個迷你果,一本“黃瓜書”可結出50—70條袖珍瓜。這種時尚新穎的創意産品一度在日本成爲最爲暢銷的工藝創意産品。
瓜果書在歐洲美國的發展日漸成熟,以美國爲例,美國的瓜果書更加注重于無土栽培技術的在瓜果書的地位,同時將本的外觀設計加以多樣化。這種瓜果書在美國的發展便體現突出技術優勢,産品外觀設計多樣化的顯著特征。美國和歐洲的這種創意設計理念逐步走向了書本的奇迹,科學家們正致力于改造書的內在結構,正致力于書本材料的有機化。
現在的瓜果書,全世界範圍觀察,還出于書本與有機介質的結合階段。有機介質借助于書本外觀的創意設計,從而實現有機介質和種子的生長發芽,開花結果。
瓜果書的未來充滿誘惑,瓜果書的未來就是“書本開花結果” 的童話的成真。
創意市集
創意市集指在特定場地展示、售賣個人原創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藝術活動。
它的主要特點是,參與門檻相對較低,更接近是一個平民藝術舞臺;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樣,受衆面更廣。在歐洲許多城市,創意集市已成爲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是最爲草根、新銳的街頭時尚的發源地,也是衆多才華橫溢的原創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事業起點。許多最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發掘出來,建立起自己的時尚品牌。
書名:創意市集
在倫敦一條叫Portobello的馬路後段,有一些手工或者藝術愛好者們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和他人交換交流。它是逛街愛好者們的必去之地。 2005年“創意市集”由出生在臺灣,大學和研究所在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學習視覺設計的王怡穎提出,《創意市集》是王怡穎聚焦于倫敦的幾個著名的流行市集 (fashion market),訪問16位曾經或仍然在市集裏擺攤的設計師、藝術家,通過圖像展示他們的作品,通過訪談了解他們的個性、創作意念和生 活等。
創意産品示例
Pac-Man吃豆人這款遊戲可謂是經典十足,公司30周歲生日時就連google的logo也換成了它的遊戲,想必很多朋友過了一把癮。當然,從Pac-Man吃豆人衍生出來的創意産品也不少,這款Pac-Man吃豆人開瓶器就是其中之一,來自Studio Psyho的設計。
倫敦博物館將收藏的老照片運用到iphone的應用程序裏面,用戶只需啓動這個程序,手機借助攝像頭及GPS定位功能,連接至網絡後,老照片就會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它的推出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倫敦的曆史
這是由國人設計的一款創意環保産品Bottle Light,它不需要電源,只要將空的可樂瓶或礦泉水瓶瓶蓋替換成它,然後再反複擠壓礦泉水瓶,形成的氣流帶動活塞運動,從而産生電力。瓶子燈燈光朝下時,用于手電筒照明,朝上時,燈光進入瓶子裏面,則可烘托氣氛。
設計師Seung-hee Ryu帶來了一款帶鬧鈴的枕頭,非常有趣的是,當鬧鈴震動起來後,必須雙手抓住枕頭兩端的繩子,像拔河一樣用力一拉才能關閉鬧鈴聲。看上去像是伸了個懶腰,只不過費了這麽一大把力氣後,估計你也無法繼續睡下去了。
設計師Boyoung Joo Park設計了這個帶電筒的襪子private light,在襪子的上方安置了一個能起到照明作用的小手電筒,夜間出行不僅能解放雙手,也能更加安全方便。如果你也想擁有一個類似的玩意,只需買個mini-torch,diy起來也就十分簡單了
http://www.baike.com/wiki/%E5%88%9B%E6%84%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