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4 06:39:10| 人氣3,811| 回應79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怪哉!數字有啥魔力,不然產官學怎那麼愛操弄?

  詳參【圖博館】下評便知:貧富的數字魔術 《搶救國庫》《一兆元黑洞?》經濟巫師 數字的魅力  民調魔數 《數字的異想世界》 預算魔數 中國軍費

 

赫夫《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天下文化,2005)

 

常聽人說:「數字會說話。」但是,可別以為所有的統計數字說的都是真話!

不論是新聞報導還是廣告,我們經常碰到類似這樣的標題:「經實驗證明,XX牌牙膏能有效減少23%的蛀牙」、「根據統計,喝牛奶的人罹患某某癌症的機會,是不喝牛奶的人的YY倍」、「某大學調查發現,女性碩士的未婚人數,占所有30到40歲未婚女性的一半」等等。

面對各式各樣的統計數字時,我們必須認知到:讓數字「說話」的是人,而人可以進行操控。十九世紀的英國政治家狄斯累利就曾說過:「世上有三種謊言,就是:謊言,天大的謊言,與統計數字。」現在,《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要揭穿各種統計騙術,讓老實人不再上當受騙。   

 赫夫寫過多本數學、統計普及書籍,另著有《How to Take a Chance》、《Cycles in Your Life》、《The Complete How To Figure It》等。現在定居在美國加州。 

 

喬貝斯特Joel Best《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Untangling Numbers from the Media, Politicians,and Activists(商周出版,2008)

 

數字確實會說話,但它更會說謊。

當數字說謊時,你分辨得出來嗎?

  死於槍口下的兒童數目每年以倍數的速度增加?厭食症每年奪走十五萬名年輕女性的生命?白種男性只佔新勞動力的六分之一?令人怵目驚心的統計數字形塑我們對社會議題的思考。但這些數字多半是錯的。本書教你如何看出有問題的統計數字,並以批判的方式來思考它們。對於任何看或讀新聞的人,以及任何仰賴統計數字來理解社會問題的人,還有大學學生,這本書都不可不讀。

  貝斯特從各種在媒體上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切入,包括墮胎、網路色情、遊民、百萬人遊行、青少年自殺等,藉由來自《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其他主要媒體的例子,他為我們揭開了統計數字的使用、誤用與濫用的祕辛。

  貝斯特鉅細靡遺地向我們解釋了壞統計數字出現、散播並形塑政策辯論的原因與方式,也告訴我們看穿壞統計數字、批判思考「統計戰爭」的具體方法。你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才能讀懂這本書,因為裡面談的,全都是最基本、最易懂的統計,例如百分比、平均值、比例。

  這本平易近人的書告訴我們,除了天真地全盤接受統計數字或犬儒地認為它們毫無意義外,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面對著在社會科學以及我們飽受媒體轟炸的生活裡氾濫的統計數字,我們可以當個聰明、批判、具權的閱聽者。

  作者簡介

喬.貝斯特(Joel Best)德拉瓦大學社會學暨刑事司法教授,其他著作包括Random Violence: How We Talk About New Crimes and New Victims (1999)、More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How Numbers Confuse Public Issues (2004) 及 Flavor of the Month: Why Smart People Fall for Fads (2006) 等。

  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出不良統計的來源,解釋為什麼不良的統計不會消失。有些統計先天品質不良,其根據無非只是猜測或尚未確定的資料,所以打從一開始就有問題。也有統計在半途發生了突變,因外力而變成不良的統計(上述期刊文章作者饒富創意的改寫,便是一例)。不管哪一種,對某些有心人士而言,不良的統計其實非常重要: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數字,煽動群眾的憤慨或恐懼;扭曲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甚至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政策決定。

像這樣呼籲大眾留心錯誤統計的想法,其實並不新鮮。我們都聽過這句話:「只要有統計,什麼都能證明。」(*)本書原文書名《該死的謊言與統計》(**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靈感來自一句著名的格言:「世界上有謊言、該死的謊言,還有統計。」

一般認為,說出這句話的,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或狄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注2)另外還有一本出版四十餘年,仍在印行中的實用小書,就叫做《如何利用統計數字說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注3)

統計因此得了一個臭名。讓人不禁懷疑,統計可能出錯,而使用統計的人也可能「撒謊」,也就是說,他們試圖利用數字來扭曲事實、操縱人心。但是同時,我們卻又需要統計;對於複雜社會的本質,我們仰賴統計來加以概述與澄清。在討論社會問題時,尤其如此。

在進行關於社會問題的辯論時,我們總是會先提出需要以統計來回答的問題:問題是否散布在社會各層面?多少人,以及哪些人,受到了影響?問題是否日漸惡化?社會因此付出了什麼代價?又需花費多少成本善後?要對這類問題提出具有說服力的答案,便需要證據,而證據往往就是數字、測量與統計。

但我們真的能夠利用統計數字來證明什麼嗎?這得看「證明」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比如,如果我們想知道每年有多少孩童遭到「槍殺死亡」,我們不能光憑自己的猜測,憑空抓一個數字:一百、一千、一萬、三十五兆什麼的。大家都知道,隨心所欲的猜測不能證明什麼。要是有人利用警局、醫院急診室或驗屍官的紀錄,持續追蹤受害孩童的人數,或許還能提出一些證據;彙整仔細而完整的紀錄,或許能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正確掌握孩童受害人數。如果那個數字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我們可能就會把它當作強而有力的物證,或是「證明」。

對於不良的統計所造成的問題,解決之道並非完全摒棄統計方法,或是認定每個數字都有問題。有些統計確實不好,但也有些相當不錯,何況,我們需要統計,而且是優良的統計,才能理性地討論社會問題。所以解決的辦法,並不是放棄統計,而是每次看到統計數字時,我們必須謹慎判斷。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統計數字——至少要有能力看出,從一九五○年到現在,遭到槍殺的孩童數目再怎樣也不可能每年都多出一倍

  數盲

 幾年前,數學家包洛斯(John Allen Paulos)寫了一本簡明易懂的小書,內容關於「數學文盲」,書名叫做《數盲》(Innumeracy)。(注4)包洛斯說,很少有人能夠從容地處理幾個簡單的數學原理,以致一般人遇到統計數字時缺乏判斷能力。毫無疑問,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不良的統計,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還有其他原因。

社會統計學描述的對象是社會,同時也是社會行為的產物。那些引起我們注意社會統計數字的人,無不別有居心;他們有所意圖,一如記者或其他媒體人,為了某種目的,不斷地重複、宣傳統計數字。說穿了,統計數字只是用來達成特定目的的工具。若要對統計進行批判,首先必須瞭解統計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

儘管對於不同立場的對手(也就是支持不同政黨或信念的人)所提供的統計數字,我們通常較不易輕信,不過,無論是哪種立場的人,其實都可能會使用不良的統計數字。這些數字的來源,可能是右派的保守主義者、左派的自由主義者,或是財力雄厚的大財團,也可能是握有大權的政府機構,抑或是為窮人與弱勢團體發聲的代言人。

我希望本書所呈現的案例也能反映這樣的分布:在我所選擇的不良統計案例裡,有些主張的立場和我相同,有些提倡的訴求則為我所反對。希望讀者也至少能在自己所支持的訴求裡,找到一個令人坐立難安的不良統計個案。誠實的原則,要求我們不僅細察對手在推理上的缺陷,同時還得承認自己在推理時犯下的錯誤。

本書能夠協助讀者瞭解社會統計的使用方法,判別統計數字的優劣。閱讀本書並不需要複雜的數學知識,書中所討論的,僅限於最基本的統計方法:如百分比、平均、比例等,也就是「敘述統計」。這些是一般統計入門課程在第一週左右教授的內容(就像所有統計進階課程一樣,該課程其餘部分涵蓋了「推論統計」,以及本書略過未談的複雜推論等)。

本書能夠幫助讀者評價在一般晚間新聞聽到的統計數字,而不是印行在《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或其他學術期刊的統計圖表。本書的目的,是讓大眾學習如何發現不良的統計,才不至於相信每年受害孩童數目倍增這類的主張,甚至是轉告他人這樣的「事實」。

  該問的三個問題

  這個道理應該已經非常清楚:統計數字,即便是犯罪率、失業率、人口普查等官方統計,均是社會活動的產物。人們在談論統計數字時,往往好像在談論早已存在的事實,像是獨立於人類而存在石頭,同時,人們往往認為統計數字的蒐集,就好像石頭收藏家檢起石頭一樣單純。這是錯的。只有透過人類活動,才能創造出統計數字:必須有人決定何者納入計算、如何計算,種種計算的工作也必須由人進行,最後也得有人解釋統計結果,決定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所有統計都是社會的產物,也是人類努力的結果。

  一旦認清這個事實,就能明白,我們不該毫不猶豫地將數字當作正確的事實一概接受。如果統計乃由人所製造,就該對這些數字加以評估、評鑑。有些統計做得不錯,反映出人類為了能夠仔細、精確、客觀地測量社會問題,所付出的最大努力。有些卻是不良的統計,它們可能出錯,甚至是離譜的錯誤。我們必須要能分辨優良的統計與不良的統計。以下三個基本問題,可讓我們在面對統計數字時,加以斟酌思考。

  一、誰製造了統計數字?

所有統計數字都有原始作者,也就是當初製造它們的人。有時數字來自某人,有時來自像是美國普查局的大型組織(當然,數字所反映的,其實是該組織內部某一群人的工作結果)。

  當我們思考統計數字的製造者時,他們的姓名並不是重點,我們在意的,是這些人在統計的公共戲碼中扮演的角色。這些統計數字是否來自企圖吸引目光與引發討論的社運人士?或是出自以新聞價值為首要考量的媒體報導?還是數據來自一群做著例行公事、對數字意義漠不關心的政府官僚?

  二、統計數字的製造目的為何?

通常,製造者的身分可以為製造動機提供有利的線索。一般說來,社運人士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民意支持,促使大眾注意某些社會問題。理所當然,他們偏好較高的統計結果,於是試圖製造符合期望的統計數字,以致缺乏仔細的審查。當改革派人士呼籲社會注意娼妓或遊民問題,我們必須瞭解,如果他們提供的數字不多,訴求似乎也就不會有太多人注意。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有人偏好較低的統計數目。還記得紐約警局的例子嗎,他們變出一個數字,號稱娼妓人數少之又少,以證明他們績效卓著。我們必須知道,製造統計數據的人,關心的是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數字是他們用來說服大眾的工具。

  三、統計數字的製造過程為何?

我們不能因為製造者的特殊立場或看待問題的態度嚴肅與否,而懷疑統計結果的正確性。我們應該問的,是統計結果的計算過程。統計都不完美,但有些缺點尤其多。一個隨意猜測得到的數字,和一個經過仔細設計研究產生的數據,兩者之間差別極大。這才是主要的問題所在。

一旦我們知道,所有的統計都是由人而起,製造社會統計的人都想證明己見(即便經過仔細、可靠、公正的計算),那麼,接著我們該留意的,便是製造統計數字的方法。本書接下來的重點,將專注在這個問題上。  

  下面要談些什麼?  

  後面我們要討論的,是製造與解釋社會統計時,幾個最常見也最重要的問題。第二章檢視不良統計的四個基本來源:錯誤的猜測、虛假的定義、混淆的問題,以及偏差的樣本。第三章要看的是突變的統計,即使是優良的統計,有時也可能遭到破壞、誤用與誤解。第四章討論比較統計數據的邏輯問題,探討比較兩個以上時期、地區、群體或社會問題時,幾個常犯的錯誤。第五章思考因統計而起的論戰。最後,第六章檢驗看待統計的三種常見途徑。

  優良統計的特徵是什麼

這一章的重點,是說明低劣統計的製造方式:薄弱的猜測、含糊的定義、有問題的測量,以及貧乏的取樣。此時你可能會想,是不是所有統計都有問題,統計不過是個「該死的謊言」。難道沒有好的統計嗎?我們該如何分辨統計的好壞呢?

這一章指出的問題,其實也道出了好的統計所必須具備的部分條件。

  首先,好的統計不能光靠猜測。

統計最基本的問題是: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統計絕非十全十美,但某些缺點卻是要不得的。我們不該對猜測抱持太大的信心(即便是基於經驗或知識的猜測)。

請注意猜測的危險徵兆:提供統計數字的人是否有偏見,他們是否想證明問題非常普遍或極為少見?數字是否相當龐大、接近整數?統計所描述的,是否是個從未見過、不為人知而且還包括龐大黑數的社會問題(如果是,倡議者又是如何得出這個數字呢)?

  第二,好統計靠的是清楚合理的定義。

千萬記住,每一項統計調查都必須對研究對象加以定義。定義必須清楚,而且對外公開。個案不是定義,戲劇化且駭人驚悚的故事與最極端的案例更絕對不是定義。任何提出統計數據,用來描述社會問題的人,應該能夠並願意解釋用以製造數據的定義。定義通常很廣:能夠包含各種與舉例不同(且通常較為輕微)的案例。

我們要問的是:定義究竟多廣?定義包含了什麼?然後,問問自己,這些提出數據的人是否特別喜歡廣泛或狹隘的定義?原因是什麼?並且想想這些定義是否排除太多漏報個案,或納入太多誤報個案。

  第三,好統計的基礎是清楚合理的測量。

所有統計多少都與測量有關;儘管測量都不完美,但是各種缺陷的嚴重程度不一。提供統計者應有能力與意願解釋測量社會問題的方法,並做出明智的抉擇。如果提供數字的人持有某種偏見(偏好較大或較小的數字),那麼,該偏見可能就會反映在測量問題的方法。例如,他們可能會調整問題的措辭,以誘導某些回應,或是藉由特殊方法解讀。對於測量方法不明者,我們必須謹慎以對,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測量選擇,製造出這樣的統計數據。

  最後,好的統計數據要有好的樣本。

光是清楚合理的定義和測量還不夠。幾乎所有統計都是由小樣本推論到大規模母體,提供統計數據的人,應該解釋自己選擇樣本的方法。好的樣本能夠代表母體;理想上,這樣的樣本應該隨機抽出。格外留意樣本數少、非隨機的便利抽樣;這類樣本雖然取得容易、花費低,卻難以成為全面性推論的基礎。記得問問自己,選擇的樣本會怎樣扭曲最後的統計結果。

好的統計所具備的共同特徵,是我們不只看到一個數字;我們還看到數字背後的定義內涵、測量方法與抽樣方式,也就是得出數字的完整過程。當報告隱瞞了這些訊息,我們絕對有理由懷疑數字的真假。

  社會統計反思 從批判觀點出發

有些文化,人們相信某些事物有特殊魔力,人類學家稱之為物神崇拜。而在我們的社會裡,統計數字就有點像是被崇拜的物神。在看待統計數字時,我們似乎認為它是有魔力的,好像它不光只是數字而已。我們把統計數字當成是事實的有力代表,就好像統計把現實的複雜和混亂提煉成簡單的事實一樣。

我們利用統計,將複雜的社會問題轉化成容易理解的估計數、百分比和比率。統計數字主導我們關切的焦點;告訴我們什麼事該擔心,也決定了我們擔心的程度。或許可以說,社會問題已經變成統計數字,而由於我們認為統計數字是不可反駁的事實,所以它已經成為我們所崇拜的物神;對於我們看待社會問題的方式,它有著好似魔力一般的控制能力。我們認為統計數字是我們所發現的事實,而不是我們自己製造的數字。

  但是,統計數字當然不是獨立存在的;如果想要製造出統計數字,就得先要有人才行。現實是複雜的,而每個統計數字,都是特定某人簡化複雜的現實後做出的摘要。每個統計數字,都必定是被人們製造出來的,而製造的過程,總是牽涉到會影響數字結果的選擇,而這些選擇也會因此影響我們對數字所概述、簡化的問題的理解。製造統計數據的人,必須選擇定義(也就是他們究竟想要計算什麼),也必須選擇計算的方法(這包括測量、取樣等等)。

這些選擇,會造成各種優劣不一的統計數字。在簡化事實時,劣質的統計數字會扭曲事實造成我們的誤解,而優質的統計數字則會盡量將扭曲的程度減到最小。沒有任何統計數字是完美無缺的,只是有一些會比其他的少一點瑕疵。無論好壞,每個統計數字都反映出製造者的選擇。

  本書提供批判社會統計的一些方向,指出社會統計常見的一些問題,並舉出具體的實例說明。我們通常比較容易明白特定的例子,卻比較不容易理解和辨別該例子所代表的一般性問題或原則。

但是,我希望在讀了這本書後,讀者會比較熟悉一些最常見的社會統計缺失:讀者能夠提出一些關於統計起源的基本問題(定義、測量、取樣,和其他在第二章討論到的議題);瞭解統計被扭曲誤用的方式(第三章);瞭解不當類比的風險(第四章);而且在面對統計大戰時,讀者不會輕易投降(第五章)。然而本書篇幅有限,無法提供各種統計錯誤完整的清單。

  為了解讀統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常見錯誤的清單。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整體的方法、一個大方針、一種心態,來思考每次所面對的新的統計數據。在看待統計時,我們需要更謹慎。這可能很難辦到,正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人過於崇拜統計數字;我們或許可以把這稱為「敬畏者」的心態,因為這些人不會對統計數字進行批判思考,彷彿它們具有魔力一般。敬畏者深知他們並非總是瞭解所聽到的統計數字,但他們覺得無所謂,畢竟,有誰能夠瞭解神奇的數字呢?然而,敬畏者虔誠的宿命論,只不過是一種避免思考的方式。對於統計數字,我們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我想到三種方式,它們可以分別稱為「天真者」、「犬儒者」和「批判者」的心態。

 

統計是權威?還是權力?

 

過年前,幫商周寫了「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的推薦序,沒多久就出版了。這本書寫的淺寫易懂,連我這個對統計沒什麼能力與太多好感的人,都可以寫推薦序,實在是很神奇。這不是什麼統計學的教科書,而是一本認識統計潛在謬誤與權力的科普方法。

雖然,本書的作者,在用辭譴字上對社會運動似乎沒什麼好感,不過,對於幫助我們認識統計的迷思卻有不少的貢獻。下頭是這本書的推薦序,也推薦給大家。

人有個莫名其妙的習慣:相信權威。相信權威可以解決生活問題,相信權威可以提供生活的指引。也許你小時候就曾說過:「哼,你敢打我?我要告訴我巴比(爸爸)!」或者:「馬迷(媽媽),這個我不會,妳可不可以教我?」

幼兒的權威是父母,但到了學校就換成「老師說」。有趣的是,開始讀了點書,認識幾位偉人、科學家後,我們又有新的偶像,「老師說」於是變成「國父說」, 原本生活中的權威,換成遙遠的偉人,一堆與我們沒什麼直接關係的人,頓時之間成了生活的主宰。只是偉人的話有時只是政治語言,未必可信。科學家呢?科學家 說的話就真能信嗎?以前的科學家說「太陽繞著地球跑」,現在的科學家說「地球繞著太陽跑」,來的科學家會不會又有另一套說法?

除了偉人、科學家,現代社會中的大眾傳播媒體則是另一種權威,即使許多調查都顯示臺灣新聞的可信度越來越低,但你很難否認自己的食衣住行,甚至投票行為,都經常隨著媒體起舞。

人們相信傳媒,是因為社會所建構的媒體權威感,更重要的是,新聞媒體有時候還讓我們看見事件原貌,滿足我們「眼見為憑」的信賴感,但眼見真的可以為憑?

每年七月一號至三號,臺灣的大型重頭戲就是大學指考,那幾天一定會看到大官巡視考場、補習班老師預測分數的新聞。但還有一件事一定會發生,你一定看過糊塗考生跑錯考場或忘了帶准考證,接著,會有好心的警察出面解決的新聞。看到這種新聞通常是習以為常,不會有什麼反應,因為年復一年,總是會有人忘東忘西,但,你可曾想過,即使每年都有糊塗考生,但怎麼會這麼巧,每年都被媒體拍到?

難道有人遺失准考證或跑錯考場時,會發新聞稿要記者來採訪?如果是記者不小心遇到也就算了,但一年、兩年、三年,十幾二十年的巧合,也未免太神奇了!也許我們可以再想想,是不是曾經看過考生的正面?還是考生總是戴著安全帽,坐著警車揚長而去?這種日常生活的小新聞都有可能造假,更別說「腳尾飯」、「周政保」、「選舉灌票」,這些引起社會恐慌的新聞事件。

權威除了來自「人」,也會來自統計數字。統計是科學的結果,而科學是一種權威的象徵。民眾接觸到統計數字往往很少產生疑問,總是不疑有他地全盤接受,特別當數字經過科學檢驗或權威單位認可時,「數字」就不再只是數字,而是像科學一樣地擁有權威。

舉個例子來說,你到市場買菜,如果菜販用目測就告訴你菜的斤兩及價錢,你一定會滿臉疑惑:真的嗎?這麼神?用看的就行了哦?但如果老闆拿出的是傳統天平式的槓桿磅秤,雖然稍微科學一點,但你還是會懷疑老闆會不會趁機偷斤減兩,小 A 一筆。不過,只要店家拿出的是經政府單位檢驗過,掛保證的電子磅秤,通常不會有太多質疑,即使付錢時,覺得價格有點怪怪的,但你通常不會覺得磅秤有問題,反倒懷疑會不會是店員在惡搞!為什麼?因為電子磅秤畢竟是經過權威機構的檢驗,應該不會有問題。

  但事實真是如此?

每年過年前,經常會有政府官員或消保團體到各地「年貨大街」突擊檢查市場裡的磅秤是否合乎規定:有沒有被動過手腳?或者暗藏玄機?很巧的是,總是會有幾家店家被抓包。這時候「科學」的磅秤受到了挑戰,你會告訴自己,這些商家怎麼那麼沒有職業道德,欺騙消費者!你還可能打從心裡感謝政府官員或消保團體勇於任事,伸張正義,但弔詭的是,這時你又在相信權威了,你不相信動過手腳的科學儀器,反而相信未必經過科學或社會檢驗的權威人士。

數字的確會說話,但,許多時候數字說的其實是謊話。不!應該說,或許數字未必會說謊,但有人會利用數字來騙人。

十多年前,曾經參加一場大遊行,人數眾多,萬頭鑽動,好不熱鬧。遊行隊伍從臺大出發,緩緩且熱情地經過臺北中山橋,這時遊行總指揮在指揮車上,用著興奮且激昂的語調告訴群眾:「各位啊!咱的人數越來越多,咱已經走到中山橋,但是還有人才走到臺北車頭!」聽到總指揮高亢的語調,心裡也不自覺地激動了起來,不論是往前看,或往後看,還真的看不到人龍的頭跟尾。

這時,指揮車上興奮的語調又再度揚起:「各位啊!剛才收到國外的媒體消息,外國的媒體報導說,這次的遊行超過三十萬人啦!這是咱人民的大勝利啦!」這無疑是一劑超強興奮劑,群眾跟著歡呼,忘掉走了十公裏的疲累,精神抖擻,邁開大步繼續向前走。興奮過頭的群眾,沒有人懷疑在媒體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遊行總指揮怎麼會知道國外媒體的最新消息?

隔天的報紙紛紛報導遊行資訊,有趣的是,支持遊行的媒體一樣聲稱有三十萬人參加遊行,但反對遊行的,只剩下十 萬人,更妙的是警方也軋上一腳,不過警方統計的人數卻和大家都不一樣。

到底該相信誰呢?媒體是權威,警察是權威,遊行指揮是權威,我的眼睛也是權威,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統計方法,但我該相信誰呢?只是,就算疑惑到死,當天到底有多少人參加遊行,一樣仍然是個謎!

看來數字並不是這麼單純,權威也未必是這麼可信,因為權威便是一種權力,不僅可以操縱統計,甚至也會賦予數字截然不同的意義。不過,打破統計數字迷思的方法並不太難,就像最近幾年有心改革媒體的人士在各地開「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課程,無非是希望打破媒體權威的迷思,解讀媒介真實,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無獨有偶的,貝斯特出版的《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可算是「統計識讀」(statistics literacy)的極佳入門教材,因為作者用輕鬆的筆調與鮮活的生活數字告訴我們:統計並不可怕,也不是什麼權威,可怕的是它背後的種種社會權力,以及我們對社會權威毫無防備的相信。

http://blog.roodo.com/benla/archives/5519811.html

 

統計>百度百科  

 

人類對事物數量的認識形成的定義。漢語中的“統計”有合計、總計的意思。英語中的“統計”(statistics)詞源:德語 Statistik ,政治學;新拉丁語 statisticus ,國事;意大利語statista ,老練的政客;舊意大利語、拉丁語 status ,形勢,政體。

  統計一詞有三方而含義:(1)統計工作。指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觀事物總體數量方面資料的工作過程,是統計的基礎。(2)統計資料。統計工作所取得的各項數字資料及有關文字資料,一般反映在統計表、統計圖、統計手冊、統計年鑒、統計資料彙編和統計分析報告中。(3)統計科學。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統計資料的理論與方法。統計工作、統計資料、統計科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統計工作的成果是統計資料,統計資料和統計科學的基礎是統計工作,統計科學既是統計工作經驗的理論概括,又是指導統計工作的原理、原則和方法。

  常用統計方法:均值;中位數;衆數;正態分布;抽樣;標准差;概率論;t檢驗;方差分析;chi卡方檢驗;

  ◎ 統計

  (1) [statistics;count;add up] 大量數據的收集、分析、解釋和表述

  人口統計

  (2) 亦指總括地計算

  把全國報來的數據統計一下

  (一)“統計”一詞的由來

  “統計”一詞,英語爲statistics,用作複數名詞時,意思是統計資料,作單數名詞時,指的是統計學。一般來說,統計這個詞包括三個含義:統計工作、統計資料和統計學。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統計資料是統計工作的成果,統計學來源于統計工作。原始的統計工作即人們收集數據的原始形態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而它作爲一門科學,還是從17世紀開始的。英語中統計學家和統計員是同一個(statistician),但統計學並不是直接産生于統計工作的經驗總結。每一門科學都有其建立、發展和客觀條件,統計科學則是統計工作經驗、社會經濟理論、計量經濟方法融合、提煉、發展而來的一種邊緣性學科。

  1,關于單詞statistics

  起源于國情調查,最早意爲國情學。

  十 七世紀,在英格蘭人們對“政治算術”感興趣。1662年,John Graunt發表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手稿,《natural and politics 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 分析了生男孩和女孩的比例,發展了現在保險公司所用的那種類型的死亡率表。

  英文的statistics大約在十八世紀中葉由德國學者 Gottfried Achenwall所創造,是由狀態status和德文的政治算術聯合推導得出的,第一次由John Sinclair所使用,即1797年出現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早期還有一個單詞publicitics和statistics競爭“統計”這一含義,如果得勝,現在就開始流行 publicitical learning了)。

  2,關于高斯分布或正態分布

  1733年,德-莫佛(De Moivre)在給友人分發的一篇文章中給出了正態曲線(這一曆史開始被人們忽略)

  1783年,拉普拉斯建議正態曲線方程適合于表示誤差分布的概率。

  1809年,高斯發表了他的關于天體運行論的偉大著作,在這一著作的第二卷第三節中,他導出正態曲線適宜于表示誤差規律,同時承認拉普拉斯較早的推導。

  正態分布在十九世紀前葉因高斯的工作而加以推廣,所以通常稱作高斯分布。卡爾-皮爾遜指出德-莫佛是正態曲線的創始人,第一個稱它爲正態分布,但人們仍習慣稱之高斯分布。

  3,關于最小二乘法

  1805年,Legendre提出最小二乘法,Gauss聲稱自己在1794年用過,並在1809年基于誤差的高斯分布假設,給出了嚴格推導。

  4,其它

  在十九世紀中葉,三個不同領域産生的重要發展都是基于隨機性是自然界固有的這個前提上的。

  阿道夫?凱特萊特(A. Quetlet,1869)利用概率性的概念來描述社會學和生物學現象(正態曲線從觀察誤差推廣到各種數據)

  孟德爾(G.Mendel,1870)通過簡單的隨機性結構公式化了他的遺傳法則

  玻爾茲曼(Boltzmann,1866)對理論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命題之一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給出了一個統計學的解釋。

  1859 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工作對他的表兄弟高爾登爵士有深遠影響,高爾登比達爾文更有數學素養,他開始利用概率工具分析生物現象,對生物計 量學的基礎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稱他爲生物信息學之父吧),高爾登爵士是第一個使用相關和回歸這兩個重要概念的人,他還是中位數和百分位數這種概念的創始 人。

  受高爾登工作影響,在倫敦的大學學院工作的卡爾-皮爾遜開始把數學和概率論應用于達爾文進化論,從而開創了現代統計時代,贏得了統計之父的稱號,1901年Biometrika第一期出版(卡-皮爾遜是創始人之一)。

  5,關于總體和樣本

  在早期文獻中可找到由某個總體中抽樣的明確例子,然而從總體中只能取得樣本的認識常常是缺乏的。 ----K.皮爾遜時代

  到十九世紀末,對樣本和總體的區別已普遍知道,然而這種區分並不一定總被堅持。----1910年Yule在自己的教科書中指出。

  在 1900年代的早期,區分變的更清楚,並在1922年被Fisher特別強調。----Fisher在1922年發表的一篇重要論文中《On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statistics》,說明了總體和樣本的聯系和區別,以及其他概念,奠定了“理論統計學”的基礎。

  6,期望、標准差和方差

  期望是一個比概率更原始的概念,在十七世紀帕斯卡和費馬時代,期望概念已被公認了。K.皮爾遜最早定義了標准差的概念。1918年,Fisher引入方差的概念。

  力學中的矩和統計學中的中數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已被概率領域的早期工作者注意到,而K.皮爾遜在1893年第一次在統計意義下使用“矩”。

  7,卡方統計量

  卡方統計量,是卡-皮爾遜提出用于檢驗已知數據是否來自某一特定的隨機模型,或已知數據是否與已給定的假設一致。卡方檢驗被譽爲自1900年以來在科學技術所有分支中20個尖端發明之一,甚至敵人Fisher都對此有極高評價。

  8,矩估計與最大似然

  卡-皮爾遜提出了使用矩來估計參數的方法。

  Fisher則在1912年到1922年間提出了最大似然估計方法,基于直覺,提出了估計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概念。

  9,概率的公理化

  1933年,前蘇聯數學家柯爾莫格洛夫(Kolmogorov)發表了《概率論的基本概念》,奠定了概率論的嚴格數學基礎。

  10,貝葉斯定理

  貝葉斯對統計學幾乎沒有什麽貢獻,然而貝葉斯的一篇文章成爲貝葉斯學派統計學的思想模式的焦點,這一篇文章發表于1763年,由貝葉斯的朋友、著名人壽保險原理的開拓者Richard Price在貝葉斯死後提出來的----貝葉斯定理。

  概 率思想的兩種方法,(1)作爲一個物理系統內在的一種物理特性,(2)對某一陳述相信程度的度量。 在1950年代後期止,多數統計學家采取第一種觀點,即概率的相對頻數解釋,這一時期貝葉斯定理僅應用在概率能在頻數框架內解釋的場合。貝葉斯統計學派著 作的一個浪潮始于1960年。自此,贊成和反對貝葉斯學派統計的兩方以皮爾遜和費舍爾所特有的激情和狂怒進行申辯和爭辯。

  在1960年以前,幾乎所有的統計書刊都避免使用貝葉斯學派方法,Fisher堅持避免使用貝葉斯定理,並在他的最後一本書中再一次堅決的拒絕了它。卡爾-皮爾遜偶然使用,總的來說是避免的。奈曼和E.S.皮爾遜在他們有關假設檢驗的文章中堅決反對使用。

  (二)近代統計學

  近代統計學指的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的描述統計學,其發展過程與概率論的廣泛研究和應用密切相關。目前在統計分析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術語都始于這一個時期,比如:最小平方法、正態分布曲線、誤差計算等等。

  在近代統計發展的一百年中,也形成了許多學派,其中以數理統計學派和社會統計學派最爲著名。數理統計學派的原創始人是比利時的A•凱特靳,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法國的古典概率引入統計學,用純數學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社會統計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K•克尼斯,他認爲統計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象,研究方法爲大量觀察法。在近代統計學的發展過程中,這兩學派的矛盾是比較大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8163.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811) | 回應(79)|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階級是會遺傳的》
此分類上一篇:《公共知識份子》

顯示全部79則回應

圖博館
2016年中國GDP增速6.7% 經濟總量達74.4萬億元2017-01-20

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中國的GDP增速成為熱門話題。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增速能否運行在合理的區間?都成為縈繞在人們心中的疑問。這一切隨著今日上午10時國家統計局宏觀經濟各項數據的發布,揭開了謎底:中國2016年GDP增速為6.7%,高於印度的6.6%,重奪全球第一。不過,國家統計局同時指出,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7%,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3671億元,比上年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96236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384221億元,增長7.8%。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從結構看,投資增速小幅下降,消費增速穩中有升,進出口貿易形勢依然嚴峻。房地產投資下滑依然拖累整體投資增速。
  中國經濟增速重回全球第一
在1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也估計中國2016年經濟增速為6.7%,另一個新興市場大國印度則為6.6%。2015年兩國增速分別為6.9%和7.6%。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速重回全球第一。
IMF還談了將印度增長預測下調的原因,報告中,將印度本財年(2016-2017 年)和下一財年的增長預測分別下調了1 個百分點和0.4 個百分點,稱主要是因為最近的紙鈔回收和兌換措施造成現金短缺和支付中斷,從而對消費造成暫時的負面衝擊。
CNN也就此事進行了評價稱:印度不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根據IMF發布的新一期報告,印度的經濟增速已經落後於它的北方鄰居——中國。
此前,有德國媒體報導稱:IMF相信,2016年度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而美國祇貢獻了0.3個百分點,且有高額外債,歐洲的貢獻更只有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的貢獻率遠超所有發達國家之和。”
  中國經濟前景平穩
分地區來看,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8直轄市、省、自治區公佈了GDP數據。據統計,28省區市中,北京、天津、內蒙古等20省區市完成了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西藏以11.5%的增速領跑,河北、山西、湖北等8省區市未完成當年預期。
2017-01-20 13:25:45
圖博館
從目前28省區市2016年GDP增速排名來看,西藏、重慶、貴州、天津、江西等21省區市GDP增速在7%以上。其中,西藏、重慶和貴州持續發力,繼去年後仍以兩位數領跑,增速分別為11.5%、10.7%和10.5%。在淡化GDP的思路下,2016年,不少省份調低了GDP增速目標,因此,今年完成年初設定目標的省份達20個。
  對於2017年中國經濟走勢,分析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仍有望保持穩中求進的態勢,並不會出現“硬著陸”。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總的來看,世界經濟緩慢復甦,但是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雖然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是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不過,中國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徐紹史說,外界說中國經濟“塌方式”下滑、“硬著陸”不可避免,這些預言和預判都會落空。
“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依然很大,重要的是增長質量的提升。”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如果2017年外需環境改善,房地產市場運行平穩,民間投資回升,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高於6.5%。
  回應
 我還真不認為有那麼多呵呵全行業沒有幾個日子過得舒服的能保持這個增速?
 好像中端製造業增速挺可觀的低端製造業開始轉移了低
 6.7是在全球經濟困難情況下取得,我們的日子當然也時間艱難的,但過得比外國同行要好!要是全行業都過得很舒服,那就是全球經濟繁榮兩位數增長了懂嗎?你用絕對值來做對比倒是很會偷換概念
 把印度和中國比經濟增長速度真的是很搞笑。西方對印度製衡中國,數據上亮過中國的一種殷殷期待嗎?
 這次不是中國自己說的,而是IMF權威機構說得(美分公吱們只能怪IMF了)!
 私企的營收瞞報,不是收100報80,而是收100報2塊,甚至是收400報2塊。所以,要說GDP有水分,是一定有的,而且大大的有。只是貧富分化加劇,財富有過度集中的趨勢。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1_20_390344.shtml
2017-01-20 13:28:16
圖博館
國家統計局回應遼寧數據造假:全國統計數據是真實可靠的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7.1.20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儘管遼寧的部分統計數據不實,但全國的統計數據是真實可靠的。 “個別地方的數據造假問題,一經發現,就會堅決制止,還要根據法律法規加以處理,毫不手軟。”寧吉喆說,國家統計局有專門的《統計法》的執法職能,要用法律制止和防範統計數據造假現象,各級統計局部門要加強統計執法、監督、檢查,堅決防範制止統計造假,弄虛作假。
  回應
 遼寧數據造假的問題折射的出全國性的問題,統計數據造假現場一定存在,中央要求數據真實、準確、全面,但是地方有保持經濟增速的任務,不造假是完不成的。想起一句話: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
 造假是有,不過造假分故意拉高和故意拉低,實際拉低的成分更厲害。比如,只統計規模經濟以上的,以下的就漏掉很多;比如,很多貧困縣拼命壓低自己真實的GDP,只為保住貧困縣帽子以爭取國家補貼;比如農村自建房那麼多,從來就沒有統計進去;比如,地下灰色經濟,那更是厲害,全部都沒有統計進去;比如,很多消費者不要發票,商家更原意,可以逃稅;.....啊呀,我只是隨便想到這些,有心的網友還專門寫了比較專業的文章,列舉的項目不要太多哦。據說,GDP的數據實際被故意壓小很多,不光是總量,就是增速也是如此,大概是要貫徹藏而不露的戰略吧。
 好像全國的GDP是和各個省的GDP分開來統計的,因為每年各省的GDP加起來都要超過全國GDP不少
 一方面省和省之間有部分會重複計算,一方面多少會有點水分,中央統計的還是可信的
 新聞中沒有把有關背景交代清楚,我來補充一下:先說結論,寧吉喆說的是國家數據,而不是地方數據。而國家數據是由中央來測算,而不是拿各省數據來簡單相加。我們國家在地方有兩套統計機構。一套是國家統計局在各省市縣的派出機構,一般被稱為:隊。如:國家統計局遼寧調查總隊、國家統計局瀋陽調查隊。另一套是各省市縣政府的統計機關,一般被稱為:局。如:遼寧省統計局、瀋陽市統計局。大多數人都會把這兩個單位搞混,事實上,這兩個單位是相互獨立的,被稱為“局隊分工”。
2017-01-20 13:28:42
圖博館
統計局向地方政府負責,而調查隊則是由國家統計局直接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知道統計局,而不知道調查隊,主要是因為調查隊跟大多數地方政府部門沒有聯繫,收集數據後層層報到中央(國家統計局),由中央進行測算得出全國的GDP。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很難干涉進來,因為調查隊上報的都是原始數據,也就是好幾大箱讓人看了都頭暈的賬本、報表和調查問卷,這些原始數據就算給地方領導,他也不知道從哪裡改。而地方統計局不一樣,例如某省收集原始數據後,一般是自己進行測算,得出本省的GDP,然後把最終數據報給省領導,這個環節最容易出問題。因為省政府會直接給統計局要求:今年我省的GDP要控制在多少多少,你這個數字太低了,要調高。對地方政府負責的統計局只能聽從安排。遼寧省的統計數據多半也是這樣被調過的。寧吉喆說的全國數據,是指國家統計局在各省市的調查隊收集上來的原始數據,經過中央統一測算後,得出的全國性數據,地方政府不敢進行干涉,所以真實性是可以保證的。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1_20_390361.shtml
2017-01-20 13:30:42
圖博館
顯示美國充分就業…也要改變算法2017-02-21經濟日報

  近80年來,美國均以同一套失業率標準在計算充分就業,美國1月失業率為4.8%,遠低於金融風暴後期的2009年的10%失業率,聯準會(Fed)決策委員會因此認為美國已達、或已接近充分就業,也就是說,若任何數據再降低,就會使通膨升高。
  自美國大蕭條以來,美國就把失業率當成評估就業發展的主要指標,但川普去年競選時曾說,這種計算標準「會欺騙大眾」,並會誇大勞動市場的強勁力道。美國財長梅米努勤也曾說,失業率無法計入已離開勞動市場、或未積極尋找工作的人口。
  白宮發言人史派瑟指出,川普的經濟團隊將透過「各式數據」來評估勞動市場的表現。米努欽上月說,可能會把U-5失業率當成替代指標,美國1月的U-5失業率達5.8%;該指標包含失意勞工和準待業勞工,後者包含沒有在工作,或想工作但沒有積極找工作的人口。

修改算法 川普想把逆差「變胖」2017-02-21聯合報

美國川普政府正考慮修改貿易逆差的計算方式,修改的主要構想是將美國的「復出口(re-export)」產品從出口額中扣除,使貿易逆差額虛增,讓川普政府更有立場更動現有自由貿易協定,及對外國採取高關稅制裁措施。
  所謂「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品進口以後,因故原貨復運出口,或經簡易加工未變更原產地再復運出口。
  經濟學者表示,這套算法將使貿易逆差額虛胖,因為這種算法,通常只會計算貨品進口額,但當進口品經過加工再出口時,卻不會被納入出口額。
  但由於川普政府聚焦於「國內製造」,因此只要求統計單位只計算美國製品的出口,而不必計算再出口的產品。這與「邊境稅」計畫中只對進口課稅,不把出口額納入企業營收的觀念相當一致。
  受影響最大的將是與美國有自貿協定的國家,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從順差轉為逆差。例如去年美國對墨西哥逆差額為六百卅一億美元,但用新計算方式將激增到一千一百五十四億美元,主要就是因為不計算再出口金額。
  貿易官員表示,目前還在初步討論階段。
貿易代表署副代表葛瑞芬表示,「我們尚未接近決策階段。我們已與商務部開過會」。商務部經濟事務局表示,「這只是經常性的辯論,屬於正常作業程序」。負責計算貿易逆差的普查局表示,目前還不知道此事。
  不同方式計算的美國貿易逆差 圖/經濟日報提供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297134
2017-02-22 09:18:29
圖博館
全國各省人均收入大比拼: 6省份破3萬京滬超5萬

據第一財經2017.2.20報導,根據統計發現,目前全國已有6個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大關,上海和北京突破5萬元大關,上海居榜首,北京緊隨其後。此外,在城鄉平衡發展方面,浙江的城鄉差距最小,西部地區最大。
以下為文章全文: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實際增長6.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為2.72。
………..
  回應
 是的,這就是浙江和其他地方人的差別。不怕吃苦。再說我小姑夫吧今年55,以前兩口子也是做生意的,現在我小姑帶孫子,他上兩份班,每天4點多起床去菜場掃地,然後去工廠上班,每個月有7000多。再說我叔,一家三口開一家飯店3個人輪流沒有僱人24小時開業。浙江的環境和西部地區好不到那裡,我爺爺那時很窮有兩個小孩沒養活,甚至到我小的時候家裡也很窮,現在我爺爺的幾個小孩家產都在幾百萬,可他們還在努力工作。浙江人有錢沒別的,不過是會吃苦罷了。
 應該把蘇南蘇北分開,蘇南瞬間秒全國。
 我來告訴你分法,中原淮北分一塊:連雲港宿遷徐州;江淮塊分一塊:淮安鹽城泰州南通揚州南京鎮江;吳地分一塊:蘇州無錫常州。就這樣,全國經濟第二強瞬間土崩瓦解,廣東或成大贏家。
 太沒人性,你怎麼不說把中國分成東部,中部,西部,東部瞬間成發達國家!
 我建議直接按春秋戰國分個幾十幾百塊,等你美爹日本爸爸來你就可以順利去當良民了
 統計局不可信。例如去年下半年食品價恪一直下跌,可CPI卻老是上漲的,數字是估計的。各地統計局更假。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2_21_395221.shtml
2017-02-22 09:22:22
圖博館
外資撤離?商務部:僅一月份不能說明中國吸收外資大勢

據人民網報導,在2017.2.21商務部召開的發布會上,針對我國今年1月份實際使用外資(FDI)下降,有言論稱“中國外資撤離”的情況,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回應,有關外資撤離潮的一些說法是“有失偏頗”的,而且僅1月份的吸收外資情況並不足以說明中國吸收外資的大勢。
  今年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80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2%,延續了去年下降勢頭。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全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8132.2億元,同比增長4.1%,增速較上年有所下降。
  根據《2016年世界投資報告》調查顯示,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之一。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將中國作為全球首選投資目的地的企業較上一年增多,68%的會員企業有擴大在華投資的計劃。
  【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較快增長結構更加優化】
有記者問:很多網友關注去年對外投資出現較大波動,其中前11個月實現快速增長,12月份實現了較大幅度下滑,請您介紹一下去年中國對外投資的總體情況。另外,12月份的下滑是否與相關部門出台了加強對外投資監管的政策有關?
高虎城表示,中國的確已經由一個資本淨輸入國變成一個資本的淨輸出國。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整體上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達到170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4.1%。剛才我已經介紹了這一組數字。打開結構看,投資更加優化,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對外投資明顯增多,製造業投資的比重從12.1%上升到18.3%,信息服務業投資比重上升了8個百分點,併購成為主要投資形式,實際交易的金額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63%。
  【談經濟全球化:本身並沒有問題】
有記者問:從去年開始,經濟全球化好像遇到一些問題,許多影響全球化的“黑天鵝”事件不斷出現,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商務部有什麼打算?
高虎城指出,經濟全球化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上。正是得益於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實現了近半個世紀的持續發展,也正是由於各國的共同努力,我們有效應對了各式各樣的全球的和局部的、地區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他稱,2017年想著重做好四個方面,繼續推動全球化的發展。一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二是推進自貿區建設;三是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四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2017-02-22 09:26:05
圖博館
【談“一帶一路”:中國企業為東道國創稅11億美元】
高虎城指出,2016年,在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在“一帶一路”共建合作當中,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進出口總額為6.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0.6%。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已經深度融合,我國企業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涉及多個領域,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試點方案正在履行相關程序】
高虎城稱,2016年8月,中央決定新設7個自貿試驗區,目前試點方案正在履行相關程序。下一步,我們將推動自貿試驗區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將製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將創新成果系統集成作為重點,既解決現實問題,更考慮長遠發展,兼顧制度建設和法規的統一性和系統性。
  【2016年中俄進出口貿易額695.25億美元同比增長2.2%】
在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中俄雙邊的經貿合作可謂亮點紛呈。一是雙邊貿易逆勢增長。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695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2.2%。在我國前十位貿易夥伴當中率先實現了正增長。二是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三是投資合作蓬勃發展。四是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迅速。
  【談中美經貿關係:最終還要回到互利共贏軌道上】
有記者問:我們關注近期頻發的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案件,尤其是今年以來美國針對中國多個產品徵收高額的雙反稅率,想請問一下商務部的態度。
高虎城指出, 2016年中美雙邊服務貿易超過1000億美元,中美之間雙方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1700億美元。回顧中美經貿關係發展的歷程,可以說歷經風雨,始終前行。無論美國對華政策如何變化,中美經貿關係最終還是要回到互利共贏的軌道上來。
  回應
 有問題要早點承認,不要隱瞞,以便早點整改和調整政策,防止因為隱瞞不報出現塌方。
 剛剛查了一下2015中國機電出口企業100強,幾乎全都是外資企業,中國也就那麼回事。
 我國民營企業正逐步成長為機電產品外貿發展的主力軍,2015年出口4361.3億美元,增長9.3%,佔全國出口總值的33.4%,較上年同期提升2.8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出口1154.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外資企業出口7552.2億美元,下降4.4%。
http://www.guancha.cn/jinzhong/2017_02_21_395185.shtml
2017-02-22 09:28:59
圖博館
中美日韓高中生對比調研:中國高中生學習壓力最大2017-06-29中國青年網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在與其他三國的比較中,多項指標體現了中國高中生的特質。
  該調查共實施了兩次,調查時間分別是2009年和2016年,調查對象為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普通高中學生,2009年調查的四國學生的樣本量分別為1868人、1020人、 1314人、3379人,2016年調查的樣本量分別為2499人、1540人、2015人、1800人。
  我國高中生最重尊敬老師,最不看重談戀愛
調查顯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現像是,中國高中生最看重尊重老師,最不看重談戀愛,僅四成認為當班幹部重要,體現領導力意識的缺乏。
96.7%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尊敬老師”重要,為四國最高,與美國(95.0%)相差不大,但明顯高於韓國(86.8%)和日本(65.9%)。
42.8%的中國高中生認為“當班幹部”重要,在四國中居於第三,高於日本(34.0%),但明顯低於韓國(66.5%)和美國(63.9%)。在中國,隨著學生的年級升高,願意當班幹部的越來越少。
有這樣一組數據非常有意思,有18.5%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在學校生活中“談戀愛”重要,遠低於其他三個國家,排序第三的美國為27.5%,韓國比美國幾乎翻了一倍,為45.8%;日本則過半,為55.5​​%。
  與大眾認知不太一樣,大多數中國高中生對學習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76.6%的中國高中生表示喜歡學習,排序第一,而日本(32.7%)、美國(31.9%)和韓國(30.6%)均只有三成左右。中國高中生表現出對求知過程本身俱有直接的興趣。調查同時顯示,53.2% 的中國高中生“時常帶著疑問或好奇心,努力去弄明白”,明顯高於其他三國,美國、日本、韓國依次為34.8% 、12.3%和10.5%。
  “網絡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各種媒體分散注意力。”報告稱,有35.1%的中國高中生“在家一邊看電視或聽音樂一邊學習”,雖然比例超過三成,但還是四國中最低的,美國、日本和韓國則分別為69.6%、65.6%和55.5%;有24.5%的中國高中生“在家一邊玩手機一邊學習”,這一指標也是四國中最低的,美國高達70.6% ,韓國和日本分別是41.7%和41.0%。
2017-06-30 11:57:47
圖博館
孫宏艷指出,調查顯示中國高中生的學習方法還有待改進,50.9%的中國高中生會“將所學的東西自己歸納整理”,低於美國(55.6%),高於韓國(47.4%)和日本(39.0%);20.8%的中國高中生“只要結果對了,不太去考慮過程和方法”,低於美國(26.0%),高於韓國(10.8%)和日本(9.6%)。
  學習上遇到困難和疑問的時候,他們一般怎麼做?中國高中生的選項中排序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問同學或夥伴”(85.1%)、“上網查詢”(67.9% )、“問學校老師”(66.3%),美國高中生的選項中排序最高的也是這三項,但都超過八成,彼此差距不超過3.2個百分點。
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中國高中生選擇求助自己的比例最高,“自己看書學”的有63.1%,韓國、日本和美國分別為57.9%、45.0%和24.9%;中國高中生選擇求助家長的比例最低,“問家長”的有8.9%,美國、韓國和日本分別為58.0%、14.0%和13.2%。
.....
  回應
 好事。學生時代本來就是難得的提升自我,培養能力的時期。拿著父母的錢談戀愛,算什麼英雄好漢。
 簡直屁話,樣本不單看數量,也要看範圍是否隨機。你全去北上廣深好學校當然會有這個結論。別說兩千人抽樣,兩萬二十萬都一樣。觀網也有人信這個,真是忘了自己讀書時啥德行了。還尊重老師呢
 看樣子您上學時天天罵老師,搞對象?
 2009年調查的四國學生的樣本量分別為1868人、1020人、1314人、3379人,2016年調查的樣本量分別為2499人、1540人、2015人、1800人。柳州市的高中生都不止2000人,這樣的調查和廁所紙有什麼區別。而且我猜調查者估計也就在北上廣幾個城市隨便搞搞完事了。
 說這話你根本沒學過統計學,可能連統計學是什麼都不知道。
 你連統計學最重要的幾個參數都不懂,還在我面嘰嘰歪歪。2014年中國有2400萬高中生,本次調研居然只調查了1800個學生,樣本佔總數千分之零點零七,按照統計學的理論,樣本佔總數比例越高越具有代表性,反之調查結果越偏離,像這次這種佔比可以忽略不計的統計,調查毫無價值。
 統計裡有貝葉斯概率,這種調查都是這麼來算可信度的,只要取樣方法得當,再少一點的樣本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要取更多的樣本當然更準,但是花錢多的事情谁愿意。
2017-06-30 11:59:59
圖博館
這樣的《統計法》,該讓它三讀嗎?2017.11.09 工商社論

自民國六十一年公布後不曾修正的《統計法》日前已獲行政院院會通過,近期將送立法院審查,只是修了半天,修出這樣一部不具前瞻性的法律,立委們有必要詳實審查、補正,政府統計的公信力才有可能建立,否則非僅政府統計堪慮,內閣施政亦堪憂。
  本次統計法草案在十月中旬由當時的政委許璋瑤召集相關部會審查,以罕見的效率於日前獲行政院院會通過,統計法如此受到行政院重視,原是可喜之事。然而,這部草案對去年二月公告的初稿做了關鍵性的修正,它一方面限縮了政府統計範圍,另一面又刪除了重要統計事項變更需經核定的程序,同時也未以衡平的態度來核實統計處理過程,統計法修正至此,簡直是在開倒車。
  我們看到行政院院會通過本草案後,所有的報導皆聚焦於「調查拒訪,最高恐罰十五萬元」,而這也是本次修法機關最想拿到的尚方寶劍,因為這些年拒訪率升高,訪查人員備及艱辛,在重罰入法之後,料將有助於調查的進行。然而,四十五年之久未曾修法,除了以重罰來提高受訪率,理應有很多該修的才是,例如十多年來政府經常碰到數字難看就不發布,不然就更改發布內容,更改發布時間,甚或隨機發布,這樣漫無法紀的情況,難道不該藉本次統計法修正,予以匡正嗎?
  或許有人會問:政府碰到難看的數字真會這樣做嗎?真會,例如消費信心下滑,2000年底消費信心指數便消失了;隨著十等分位已分配要素所得差距升逾五十倍,2003年這項統計也不見了;當2007年房市走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悄然上網;此外,國民生活指標、房地產景氣燈號皆是在毫無預警下停編;而2014年只因二十等分位所得差距連年升逾80倍、90倍,財政部居然被以「不符合國際慣例」為由停止發布,後來經立院關切才得以恢復,凡此種種有害統計公信力之事,數不勝數。
  上述幾例只是讓大家了解,長期以來,我們統計的獨立性根本形同具文,十多年來統計的發布與否,統計內容變更與否,可說是毫無章法,目前主管機關雖以《政府統計編布作業要點》規範,然而,一紙要點哪有維繫統計紀律之能?現行所謂預告、重要統計事項變更,僅聊備一格。有鑑於此,去年二月《統計法》草案第21條將統計紀律完整入法,其文字如下:「統計項目凡經預告發布者,除有重大情事外,不得任意變更,列管統計項目並應經中央主計機關核定後始得變更。」
2017-11-09 12:47:34
圖博館
詎料,上述內容竟在本次政院版全數刪除,統計部門口口聲聲要維護統計獨立性、統計公信力,然而一個能維護公信力、獨立性的條文竟在最終審查加以刪除,這到底在修什麼統計法?又到底在維護什麼統計獨立性?實令人費解。
  更離譜的是,統計法所規範的政府統計,去年二月草案只把學術及教育機關為學術研究辦理的統計排除在統計法之外,如今政院版竟連「各機關所辦意向性之調查」也排除在外。所謂意向調查,範圍甚廣,如今國發會辦理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消費信心指數,經濟部進行的投資意向調查、內政部負責的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主計總處的受僱員工動向調查、中高齡、青少年、婦女婚育與就業等調查皆有極高比例的意向性質,甚至全屬意向性,把這些調查排除在《統計法》之外,其目的何在?
  須知,把各機關的意向性調查排除在外,這意思是今後各部會所有意向性調查皆不必受統計法約束,換言之,可以不必預告,也可以不必發布,當然民眾拒絕這類訪查也就沒有被罰十五萬元的問題了。我們實在不明白,這些意向性調查難道不是政府統計嗎?難道不須維護其公信力嗎?這些調查運用了國家預算,卻可不必納入統計法的規範,合理嗎?這無異又在政府統計常規之外,開了一個旁門左道,日後各機關調查的數字好看就發布一下,不好就放入抽屜,反正統計法也管不到。統計法修成這樣,日後一旦完成三讀,可謂後患無窮。
  本次行政院通過的《統計法》修正草案雖擬以重罰來降低拒訪率,但綜觀近二十年,影響統計公信力最根本原因是政治力的干預,而文官在沒有法律為後盾下只好聽之、任之,更有甚者,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惡性循環下,統計紀律自然土崩瓦解。原本各界寄望本次統計法的修正,能給予統計部門免受干預的權力,不料,最後行政院通過的版本竟然大筆一刪,把初稿僅有的若干紀律也刪得蕩然無存。
  我們在月前行政院審查《統計法》之前曾提醒決策者:「我們到底想修出一部什麼樣子的統計法?是要修一部拯救統計人員的統計法?還是修一部拯救國家統計品質的統計法?」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竟修成這樣,可嘆可悲。統計可以救國,也可以誤國,至盼朝野立委能從統計教育、統計紀律及統計公信力的思維出發,大刀闊斧重新審視這部統計法,則國家幸甚,社會幸甚。
2017-11-09 12:48:23
jsoujsou
臉書個資為何被濫用? 因為你按讚、玩性格測驗…2018-03-21 聯合報

紐約時報報導,此事發生在二○一四年,當時劍橋分析公司透過公司外的一名研究員,付給用戶一筆小錢,讓用戶做一項性格測驗且下載一個App,劍橋分析藉此從用戶及用戶朋友的概況中,挖出一些個資,這是當時臉書允許的行為。
這種辦法根據的是劍橋大學數據科學家研發出的一項技術,科學家宣稱它可透露一個人的許多資訊,多到比此人的父母、戀人或配偶所知還多。
當時劍橋分析公司雇用的研究員柯根任職劍橋大學,他告訴臉書及使用那個App的用戶,說他收集用戶資料是要做學術研究,不是為一個政治數據公司。臉書未做任何事,去確認用戶資料是如何被人運用。
當時共有廿七萬用戶下載這支App,並同意提供其個資供柯根使用。然而,這個程式卻暗藏陷阱,這廿七萬用戶的臉書好友若在發文或轉貼下方按讚,他們的個資也會被搜集;劍橋分析藉此取得了超過五千萬臉書用戶概況資料。
劍橋分析這套所謂的心理變數模型技術,後來成為美國總統川普競選的輔選基礎,也被用來在英國脫歐公投時進行宣傳,雖然許多人懷疑這套辦法是否有效。
  相關新聞
一項性格測驗 把5,000萬人賣了
資安與AI 人類貪婪照妖鏡
臉書「資安門」 美歐要徹查
個資…一隻會啄人的金雞母
臉書個資為何被濫用? 因為你按讚、玩性格測驗…
洩漏個資風暴 美國會向臉書討交代
涉濫用臉書5千萬個資 仙人跳助選...劍橋分析認了
跌幅4年之最!臉書陷個資外洩風暴 市值蒸發1兆多
影/劍橋分析爆料者 稱前東家把假新聞玩到極致
「抓住你的心魔」紅髮天才揭發劍橋分析操弄人心
劍橋分析幕後... 戰略溝通實驗室撐腰
個資風波 美國國會要科技領袖給交代
臥底記者拍下 劍橋分析自曝選戰「暗黑兵法」
FB爆個資外洩 美國務院與涉案業者有合約
川普競選所雇公司 竟擅用5000多萬臉書用戶資料
法前總統沙克吉遭拘留 疑收格達費政治獻金
格達費政權分子報復?法前總統沙柯吉曾拒絕約談
獲釋不到一年,卡扎菲次子將參加利比亞總統選舉
  回應
製造假新聞以愚弄或摧毀對手,是英國及美國這種老牌及新派帝國主義者,擅長使用的招數,怪不得川普常常罵媒體製造假新聞,他自己就很擅長使用這招呢
2018-03-21 11:27:49
jsoujsou
若大陸武統 徐斯儉:七成年輕人願為台灣而戰2018-04-04聯合報

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3日舉辦關於台灣年輕人政治態度的座談會,徐斯儉與美國「共和黨國際事務協會」(IRI)主席特寧(Daniel Twining)出席與談。
  徐斯儉在會中簡報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進行的民調,調查面向包括是否支持民主、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傾向、對自衛的承諾;結果顯示,超過六成39歲以下受調者支持現狀。
  根據民調,39歲以下受調者,有65.5%支持現狀,23.5%支持獨立,10.4%支持統一;40歲以上受調者則是59.3%支持現狀,14.7%支持獨立,20.1%支持統一。
  徐斯儉分析,台灣年輕人的「天然獨」其實就是「反統一」,他解讀為台灣年輕人支持現狀。
  此外,他也調查台灣年輕人對自我防衛的承諾。調查提問,若中國大陸武統台灣,受調者是否願意為台灣而戰,39歲以下受調者,有70.3%回答「是」,26.5%回答「否」。
  回應
 說謊習慣了,光看幕兵就知結果了,這些人騙習慣了。
 太陽花閃兵族,嘴砲打戰.最愛閃兵?為台獨而戰?天然獨.武統跑第一
 天然毒可以打嘴炮、打野炮、打車炮,就是沒辦法真的打槍炮! 時力在承平時代,連一個當兵的好漢都沒有,可見一般;更別說戰時了! 有本事來個10萬青年10萬軍,投筆從戎?
 小英和民進黨高層都有美國籍日本籍的親朋好友,不用宣戰,有風吹草動早就跑光了!這也是為什麼搞錢沾,動作要快的原因。此外,在大陸賺人民幣的天然毒,會上映捐錢輸誠收復台灣完成統一大業的戲碼!
 如果真的如他的民調所言,台灣的經濟也就不會是現在這副死氣活樣了。
台灣沒有新的投資,就是不論藍綠、統獨,都心知肚明會被大陸統一,在一切未定之前,不會有甚麼投資。
2018-04-05 10:42:55
jsoujsou
中國綜合國力已超美國?

(中國整體已超美國?

這涉及不同的評比,從較主觀的國家城市幸福指數到較客觀的大學/國家競爭力/國力排名、都存在程度不一的 《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中國傳統謙虛現今主流想低調發展,故胡鞍鋼非主流。

另參【圖博館】:也別再搞排名了 中國幸福城市排名 幸福城市排名? 《快樂經濟學》 《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 大學評鑑 中國大學排名 中國崛起(二) 《中國模式》 《強國之鑑》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299656
2018-05-21 07:57:05
阿楨
六都民調出爐 韓國瑜排名網驚呆 2019/09/10 中時

一雜誌媒體10日公布全台縣市首長滿意度,第一次當市長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拿下六都第二名寶座,僅次桃園市長鄭文燦,不過,第一次當市長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卻是在22縣市中敬陪末座,讓支持者大驚排名會不會太低!
對於這個民調結果,引發批踢踢網友的討論,有網友認為,「這民調有公信力?」、「高雄可以理解,台中怎回事?」
  回應
 韓那麼低穩輸的!民進黨為什麼包天包地的打他真可憐!我全家一定去投他
 天下的民調2019市長民調只列2019年天下雜誌幸福城市大調查.經濟、環境、施政、文教、社福五大面向,73項主、客觀指標來自2018年各級政府調查、統計資料,主觀指標則取自《天下雜誌》對民眾的意見調查;占分比例前者為80%、後者20%。高雄墊底打臉陳菊不是韓市長,這說明2018年民進黨主政的高雄市是6都中最爛的,台中的林佳龍也是爛的可以.所以2018年1124被下架了.
 天下雜誌民調,陳菊滿意度永遠都是七成.陳菊2012年第5名,2013年第3名,2014年第3名,2015年第3名,2016年第3名.陳菊連馬路都舖不平, 清淤都做不好, 都還名列前茅. 2014年登革熱上萬例, 還有第三名. 這滿意度的調查, OK的嗎?
 顛倒看就對了!
2019-09-12 08:32:08
阿楨
修改統計方法後,日媒:“世界增長最快”的印度遇到瓶頸

2019-09-30,《日本經濟新聞》刊文稱,印度2019二季GDP同比僅增5.0%,低於視為競爭對手的中國。文章稱,印度經濟最近10年來以消費為發動機,平均超過7%。但是,今年二季度的民間消費增長僅為3.1%。此外,印度的就業環境也日趨嚴峻,關鍵的家庭收支並未獲得充裕的資金。占勞動人口近一半的農民,家庭收入增長平均為3.6%,而2018年為零。750家上市企業人均人工費的增長也從截至2018年上半年的同比2位數增長,放緩為2019年一季度的5%。信用緊縮也很嚴重。進入9月後,涉足基礎設施貸款的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陷入破產。銀行和投資者對包括住房貸款和汽車貸款等面向消費者在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整體的資金供給迅速收縮。
  “印度出現結構性經濟減速”
5月23日,投票歷時6個星期、號稱“地表最大選舉”的印度大選結果揭曉: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拿到290多席大獲全勝,莫迪獲連任。當時,莫迪提出了到2024年度將印度GDP增至5萬億美元的承諾。焦慮的印度政府自8月下旬起幾乎每週都推出經濟對策,但核心內容是法人減稅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增強等,算不上根本性改革。全世界的企業和投資者都在關注印度改革的執行力和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目前公佈的GDP資料,是採用2015年2月後調整的新GDP統計法。觀察者網此前報導,當時那次調整,讓印度的經濟增速從4.7%,生生拔成6.9%。最終在2017年,GDP超越法國,成為了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到了2018年2月,印度政府宣佈,為了“反映真實的經濟變化”,計畫再次修改GDP統計法,將衡量價格變化的基準年調整位2017-2018年。莫迪政府的一位首席經濟政策專家康得當時說道,“未來印度GDP增長率是10%!這完全可能做到!”
  回應
如何讓GDP增長率每年達到10%以上?印度:改改演算法就好了
2019-10-01 08:07:31
阿楨
揭開「假」民調的真面目 2019-11-30 聯合報 丘昌泰/元智大學社會系教授

根本問題是:為了節省經費,居心叵測的選戰外圍組織,往往以「低價」委託民調公司進行選前多次民調,如此一來費用將大幅減少,但公司必須將本求利,乃以節約便利方式蒐集「配合度」較高的受訪者當作母群體而進行「安全」抽樣;筆者就曾經因為好意接受某民調公司詢問,而經常被列入受訪名單,哪有這麼巧的事情呢?顯然這是作弊的抽樣方法。
  「機構效應」,是另一讓假民調充斥媒體的主因;民調任務,除調查讓委託者「暗爽」的高支持率外,還必須擔負「推銷」候選人的重責大任,於是在題目設計上,也盡量偏袒己方、醜化對方。若真要檢驗其客觀性,不妨將進行過的「錄音檔」公佈出來,以昭公信。
  不同於以往民調環境較為單純,如今家庭電話用戶急遽降低,且接話者年齡層與職業群都各有所偏,而手機用戶則大幅增加;其次,大數據分析工具崛起,「網路留言」的聲量與情緒分析,成為另一種民調數據的來源。如何整合來自家庭與手機不同母群體的抽樣方法,目前學術界尚在研議中。大數據依賴網路留言所分析出來的資訊,充其量只是反映那些有網路留言習慣的年輕族群,或雙方陣營所聘請的「寫手」而已,絕大多數手機族都只是「看新聞而不留言」。
  手機民調固然可議,然而其衍生的「新聞效應」卻易左右選民對候選人的觀感,韓國瑜從兩袖清風的庶民市長,一路被黑到發亮、紅得發紫,應是手機新聞呈現一面倒的潑糞結果。
  回應
民調號稱科學, 但從母體資料受制於中華電信,到抽樣方式,訪問過程,加權方式全無公開 。就像黑盒子,外人完全不清楚過程,處處可動手腳 ,亦無具公信力的獨立第三機構進行事後驗證抽樣程式,這樣的黑盒子民調不如不要。
  相關新聞
 批假民調!韓11-28籲拒答民調 韓粉:現代空城計 (回應:不得不佩服韓政治奇才,這樣民進黨就不能再拿假民調做文章. 香港選舉民調認為支持暴力運動的民主派會輸,結果建制派大輸.)
 香港屯門區議員陳文偉:香港區選,他們不看你做事只看政治立場, 5個月的打砸搶燒仍沒能讓沉默的大多數深刻反思 (回應:香港沉默的大多數本身就是暴徒或者支持暴徒,反思? 他們醒不醒無所謂,關鍵我們覺醒就可以了。 這次投票讓大陸知道了香港大多數的真實想法,長期以來他們控制了司法和教育的結果,這是香港臺灣化進程。)
2019-11-30 07:25:06
阿楨
最新調查:購物網站評價 逾1/3是假的 2019-11-30 世界日報

消費者網站Fakespot調查,包括亞馬遜、沃爾瑪和絲芙蘭等主要網站的購物的網路「使用感想」,逾1/3是由機器人或有酬作者撰寫的假感想。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始嚴加打擊違規者,國會議員也敦促亞馬遜加強網站審查監督;蘋果公司11月則是突然撤掉其網上商店所有產品「使用感想」和評分。

黑五銷售狂潮席捲全球 多國環保團體促禁止 2019-11-30 世界日報

美國人在感恩節次日正式展開年底節慶採購活動,不過感恩節的法俄南非等地也湧現採購潮,這引起一些行動分子、政治人士,甚至消費者反彈。

好市多黑五還沒結束就爆「退貨潮」? 網友冷眼旁觀 2019-11-30 聯合新聞網

被譽為「全球最長的黑色購物節」11月25日開跑,這個週末也進入最後兩天,由於折扣商品和優惠不如預期,人潮不如前幾年一樣多,昨天加碼推出「生鮮類」商品下殺折扣,仍感覺買氣冷清,甚至有民眾已經在網上貼出「退貨潮」的照片,不少人也反應今年真的「不太激情」。
  回應
台灣的退貨率低美國
台灣人又不過耶誕節,是要黑五啥?
台灣人就愛裝高尚,外國節日比較香,人家萬聖節/聖誕節都要跟著過

這個“黑五”靜悄悄 2019-11-30 觀察者網

美國不少商家指望營業額能夠抵上全年的30%。美國線上42億美元增長15%,但雙11僅天貓一家就進賬2684億元(381.7億美元)。
  “網上什麼都能買”,實體店不行了
……
  回應
雙11和黑五的對比能感受到中美民眾的實際購買力
黑五:兩個美國人喜氣洋洋的搬著一台中國TCL的彩電。還有一幫人搶著海信的電視,而旁邊的三星一點都沒動,美國消費降級情況看起來很嚴重啊。
不,中國是因為經濟下滑嚴重所以民眾只能趕在打折季瘋狂囤貨以備過冬,而美國經濟大好….求職戰忽局,有職位空缺請私聊。
2019-12-01 10:08:54
阿楨
檢方連兩日打臉 芒果乾自導自演!綠網軍帶風向 謝應負政治責任 2019/12/03 中國時報

民進黨這兩天一定對檢方恨得牙癢癢,先是高雄高分檢認證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接著北檢又起訴「卡神」楊蕙如,她在網路帶風向,等於宣告民進黨販賣亡國感都是謊言。如今真相水落石出,當初歸咎蘇啟誠、為自己卸責的駐日代表謝長廷,應負起政治責任。
  近年來,民進黨為鞏固政權,一直對國人販賣「芒果乾」(亡國感),透過各種管道對民眾洗腦「大陸滲透無所不在」,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動輒抹紅,打成「中共同路人」,引發國內對立。
  去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典型案例。綠營一開始統一口徑,說是大陸網軍放假消息,目的在攻擊駐日代表謝長廷;如今真相被發現,最早帶風向攻擊大阪處的,就是楊蕙如的網軍。
  楊過去與謝關係密切,楊上網帶風向行動,跟謝有沒關聯?謝長廷迄今穩坐駐日代表,難道夜深人靜之時,謝長廷覺得心安?
  「王立強共諜案」又是另齣鬧劇。王案爆發時,親綠媒體以鬥大標題「中國間諜」形容,渲染大陸勢力介入選舉,對韓國瑜提供可觀金援。
  但查辦狀況如何?澳洲情報單位已認定王是無價值的低階情報員。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擁國家機器,卻連個滲透韓的證據都抓不到,如果真如綠營鋪天蓋地地指控「匪諜就在你身邊」,何以一點線索都沒有?在抓到大陸網軍前,反而綠營網軍首腦之一的楊蕙如先露餡?
  不停對人民洗腦 匪諜就在身邊
難不成,大陸網軍比較高明?較會隱藏自己?楊蕙如的網軍技術差,容易被抓?又或者,其實很多綠營說給台灣人民聽的滲透故事,多半是瞎掰出來的「小說」,目的只是為了選舉,選舉過了,這些「小說」又都拋到腦後,哪天換誰又要跟他們選了,「小說主角」再自動換人。
  此事檢方須追查到最上層,究竟楊蕙如資金誰提供,政府是否有人涉入此案?政府絕不能拿人民納稅錢去網路上帶風向,洗人民的腦,這是把台灣民主自由踐踏在地。
  相關新聞
檢方11-02起訴卡神楊蕙如是害死外交官元兇:消滅假新聞,民進黨作賊喊抓賊,1450係金A!
卡神在LINE群組及PTT養綠網軍「每人每月上萬」!網:1450崩潰了
韓趁勢大反攻契機:蔡政府放任網軍害死外交官
檢方連兩日打臉,芒果乾自導自演,謝要謝返台說明應負政治責任
韓諷假民調/網路/大數據黑韓產業鏈是劍橋分析翻版
韓逆向操作民調策略奏效,地下賭盤已經傻掉不知如何處理。
網軍假新聞 害死外交官!司法認證卡神是元兇
2019-12-03 09:24:27
阿楨
夏長江:科學認識中國居民收入 2019-12-24 觀察者網

中國與發達國家收入比較的基本原則是必須指標統一、方法統一、口徑統一;否則,得不出準確的結論!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
有專業財經人士用發達國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於可支配總收入除以平均人口,可支配總收入是四部門的,即住戶、政府、企業(非金融、金融)和非盈利機構;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一個部門的,重要的是,還有統計方法及口徑問題。
  可支配收入構成:
中國可支配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
國際可支配收入=雇員收入+自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家庭生產淨值(家政、耐用消費品、自住房,自服務)。
  中國可支配收入構成與國際組織的比較,中國有四項,國際組織多一項(家庭生產),且第一項名稱和口徑並不相同。涉及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三個指標: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國際組織的統計口徑遠大於中國,按中國的統計方法,居民可支配收入與GDP的比,中國為44%,美國為38%(美國在職員工的商業醫保也是強制的,如扣除,比例更小)。按國際組織方法統計,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GDP的比至少增加10個百分點。
  2.住戶部門人均可支配收入。即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除以平均人口。有學者注意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小於住戶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住戶可支配收入的72%),但認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家庭調查時有漏、瞞、誤等情況,而住戶可支配收入是用大資料,統計誤差小……其實,還有統計方法及口徑不同。
  住戶包括家庭戶、集體戶、農戶、農場、個體戶、個人獨資公司、合夥公司、免稅合作社(免稅合作社包括農業合作社、農村電力合作社、獨立農村電話合作社等)。注意,住戶部門財產收入不包括房租,記在住戶部門營業盈餘。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與GDP的比,中國為60.7%,23個發達國家幾何平均不超過65%。
2019-12-25 09:34:44
阿楨
3.人均個人可支配收入。這是美國普查局推出的指標,這個指標與國際組織可支配的主要區別是,美國只扣除個人繳納的個稅、財產稅和車牌稅,不扣除社保。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與GDP的比為75.8%。
  國際組織的可支配收入與中國比較,主要有幾個不同:
1.國際組織有耐用消費品自服務(淨值),如汽車、洗衣機,冰箱等,計算方法是耐用消費品折舊和返回價值(或出售價值)。美國家庭耐用消費品自服務(淨值)占GDP的比為6.5個百分點(無計入GDP);中國無。
2.國際組織有家政自服務(淨值),如做飯、洗衣、清掃、照顧老人、小孩、購物、園藝、小型修理、住宅周圍幹零活等,建議用同類雇傭人員的工資計。美國家庭非市場服務(淨值)占GDP的比為16.7個百分點(無計入GDP);中國無。
3.國際組織有自住房服務(淨值)。自住房服務淨值就是虛擬租金,其計算方法是市場價格租金減成本(房貸利息、房屋保險、維修、財產稅等),減折舊,加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有貧困家庭住房補貼、用於農村修路的財政支出,等等,美國計入GDP家庭自有住房虛擬租金占GDP的比為6.9個百分點(計入GDP)。
4.國際組織雇員收入口徑遠大於中國工資性收入。雇員收入有工資和薪金、(現金)獎金和小費、傭金和提成、董事費、利潤有關的收益、員工股權收益、雇主提供的免費或補貼的商品和服務、遣散費和解雇費、雇主社會保險繳款等。
  二、職工工資、雇員報酬和勞動者報酬
統計就業人員,按身份分為雇員、自就業和雇主。中國將雇員稱為職工,自就業包括自由就業(如無單位的作家、畫家、設計人員等)、農業自營(農牧漁林)、非農自營(個體戶主)。
特別要注意個體就業,個體就業有自就業、有雇員,如夫妻共同經營一個餐館,一個統計為自營,一個統計為雇員(實際統計時,國家統計局估算三分之一是雇員)。由於自營業的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餘不易區分,在實際核算中按一定比例進行劃分。中國雇主是總就業的1%,個體就業是總就業的17.5%,非農自就業是總就業的10%……
  有經濟學家說,中國工資總額與GDP的比是8%,低於非洲。國家統計局將職工分為城鎮非私單位、城鎮私營單位、農村單位(多是私營企業),中國職工總額是三項之和,國家統計局公佈城鎮非私單位的工資總額,僅此一項與GDP的比就達16%;更重要的是,其所舉各國的資料並不是工資總額,而是雇員報酬。
2019-12-25 09:37:12
阿楨
雇員報酬的口徑比工資大很多(比雇員收入還大),雇員報酬相當雇員收入,加雇主自願保障計畫(養老、健康、人壽、失業、補償等,如中國的年金、商業健康保險、延遲養老保險等),加財政支付的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的離退休金(視為單位繳納的社會養老保險),等等。
  國內學界曾熱烈討論的“中國職工報酬占GDP的比”的問題,認為中國職工報酬不斷下降、資本收益不斷上升。
  但考察測量GDP的收入法:中國是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營業淨盈餘+固定資產折舊;有的國家的是雇員報酬+生產稅淨額+營業淨盈餘+固定資產折舊。
  中外主要有兩個區別,即中國是勞動者報酬,外國是雇員報酬;中國營業淨盈餘主要屬法人企業;外國的屬法人企業和自營者(含非法人企業)。
  改革開改以來,中國個體工商業不斷發展,職工比例下降、個體就業比例上升,但個體就業中也有雇員,雇員報酬也隨經濟的發展而增長。同時,職工和自就業者都是勞動者,國家統計局一直用勞動者報酬(不用職工報酬)。勞動者報酬與GDP的比,多年來,圍繞50%在一定幅度波動,國際勞工組織資料與國家統計局相近。
  三、稅後工資
  中國平均工資排名與人均GDP排名相近(國際勞工組織用的是城鎮非私單位,排名更靠前),但稅(費)後工資要提前幾名,得益於中國的稅費率較低。發達國家的工資稅和社保繳費率較高,23個發達國家的稅費率幾何平均為26%(社保費率8%,工資稅率17%),是中國的2.4倍。
  中國城鎮職工個人繳納社保費率約10.43%(養老8%、醫保2%、失業0.43%)。2017年,個稅計征辦法:起征點為3500元/月,扣除上年社平工資計算的三險一金;平均工資稅約0.3%,稅費率不超過11%。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後(2019年),國務院《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辦法》等規定,(1)起征點為5000元/月。(2)扣除個人繳納的三險一金。(3)六專項扣除。201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暫定兩年內對綜合所得年收入不超過12萬元(1萬/月)或年度補稅金額較低的納稅人,免除匯算清繳義務。
  分析部分國家工資表可知:
(1)發達國家稅(費)後購買力平價工資,並不是想像的那麼高。2017年,23個發達國家購買力平價稅費後平均工資約10455人民幣/月,比中國高1.48倍。瑞士最高,約17752人民幣元/月;義大利最低,約7605人民幣/月。美國約11408人民幣/月,比中國高1.7倍,但中國工資增長率較高 ,近兩年降為9.5%,而美國等在2.5%左右,中國追趕趨勢明顯。
2019-12-25 09:39:25
阿楨
(2)中國部分人群工資已達發達國家平均水準。一般情況,大城市物價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價格較高的主要是服務業(理髮、維修)、學前教育、房租、住宅(消費支出不含購買住宅,用歷年儲蓄,消費價格也不含);很多商品是一級代理批發,價格並不高;最明顯的是公共服務價格較低,如公交、水電汽燃等,因為財力充足、補貼力度大;並且,學費、醫療價格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不亂收費,同時公立、單位、普惠性幼稚園的比例較大。
  據中國購買力平價專家余芳東(國家統計局國際比較項目組織者)的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的消費平均價格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0%左右。在一線城市,稅(費)後工資超過1.3萬元,就不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準;如果已有房有車(發達國家家庭負債比中國重),生活超過一些發達國家。
  (3)人們印象中的少數發達國家已低於中國。如葡萄牙,稅費後購買力平價工資僅為3914人民幣/月,希臘工資也不高。
  (4)原蘇東國家,波蘭最多,約6744人民幣/月;最少的是保加利亞,已遠低於中國;原蘇聯分裂的各國多數低於中國。
  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會影響到結餘:它減去居民消費等於結餘,因此,結餘與收入有關,也與消費有關。據購買力平價知識,價格水準指數=購買力平價因數/匯率,23個發達國家的消費價格幾何平均是中國1.83倍,中國消費價格是美國的58%,是世界平均水準的70%左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居民結餘(儲蓄)率遠超過發達國家,是其兩倍(發達國家家庭儲蓄率幾何平均為18%,中國為36.2%)。有國外研究者認為,中國家庭收入、消費、儲蓄等資料有矛盾,存在家庭調查時瞞報(自家填報)、拒統(高收入家庭婉拒樣本)情況,亦有政府個人(轉移)消費沒全部記入居民消費(記在政府公共消費),低估了中國消費水準……
  改革開改以來,中國居民收入、職工工資增長迅速,已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今後增長過程中,縮小收入差距,提高農民、特別是老農民收入非常重要,但穩定物價、減少稅費,也是多難選擇!
  回應
郎咸平和耶魯陳志武,都說中國GDP年度增長率再扣去通脹沒剩多少。他倆是學經濟搞金融的教授,他們不是傻,是壞!
美國家庭非市場服務GDP的比為16.7個百分點;中國無,看來中國落後不少。還有啊,美國自住房按自己給自己交租金計算。想想國內80%以上的住房自有率,還有大面積“朋友介紹”租房未計入國家統計的。感覺我朝是能瞞報就瞞報。個人向集體瞞報,國家向國際瞞報。
2019-12-25 09:41:49
阿楨
“專業學術界”為何判斷失誤 2020-06-04 環球時報

世界的迭變之快令人應接不暇,充滿著多種不確定性和各種風險。從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到美國大規模抗議和騷亂,一系列危機事件需要研究者做出快速解釋並加以預測。全球很多機構面對這些“黑天鵝”事件,事前出過不少錯誤預判,事後也難以做出深刻解讀和專業理論解釋,並以穩定的理論框架對未來走勢做準確研判。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歷史經驗和理論形成的線性思維難以研判類似“多元宇宙”異變的現實。二是學者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約,自身認知和視角存在偏差,極易出現研究視野盲區。也就是說,學者們對於重大危機事件的解讀預測,一般是基於個人情感傾向和利益立場,容易陷入固有思維範式,加上各種紛繁複雜的資訊干擾和傳播誤導,很難對現在局勢和未來趨勢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預測。這也是目前學者在研究方面遇到的重大挑戰。
  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多學科多維度的交叉和思考。
二是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傳統研究方法的融合。例如在分析突發危機事件時,大資料技術能像拼圖一樣將網路上的大量資訊中的有用部分進行篩選和組合,最終得到完整“圖景”,即解決了資料樣本數量、有用性和準確性之間的矛盾。當然,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也需要與小資料、線下訪談和交流等方法相結合,以達到相互印證、相互支持的作用。但是大資料本身也存在著虛假資訊和個人隱私侵犯等隱患。基於虛假矯正的人文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平臺是未來社會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的剛需。
三是感性和理性的認知整合,線上和線下結合。
四是全球視野與本土情懷兼具。
五是重大變化的風險感知能力。研究者需要高度關注高科技帶來的代際迭變,常態跟進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技術、3D列印、星際探索、混合現實等技術帶來的風險,也需要高度關注環境保護、種族歧視、地緣政治、文明衝突、產業鏈融合和重置等等議題帶來的整體影響,有了這種對於最大變化的感知能力和風險解釋能力,才能達到對問題的準確把握和預測。
2020-06-04 07:44:00
阿楨
外媒排名全球潛艇戰力 台軍二戰“海獅”潛艇竟比093B還先進 2020-11-01 環球時報

  《大眾機械師》網站對世上52種潛艇排名,但看到分析者簡單地把潛艇的魚雷管+魚雷+導彈攜帶量加起來,作為評價指標,卻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第一名是改裝後的俄亥俄級可以攜帶154枚戰斧導彈。
  中國093B型14名,039A、039、091並列24,035型37,海獅因有10根發射管和18枚魚雷,竟然第11名。
  潛艇評估比較複雜,可地分成機動、火力、資訊化和隱蔽能力。
  在機動上,核潛艇和常規潛艇其實沒有可比性。現代AIP潛艇可以在水下航行一個月以上,但是用低速為代價的。德國214型時速20海裡已是常規潛艇的水下極速了,時速8海裡能航行420海裡,時速4海裡時1248海裡。核潛艇可以30海裡的高速潛航很長時間,雖會發出巨大雜訊,但也可以甩掉對方的反潛艦甚至魚雷,甚至可以反手搶佔攻擊位置把對手幹掉。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091型雖然性能不算高、噪音也很大,但時度可達30節,也被西方認作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成就。
  至於火力,榜單中也承認,排名並沒有考慮到不同型號魚雷或者導彈之間的性能差異,僅僅討論數量而已。俄亥俄級排在第一位,多少有點欺負人。作為一種彈道導彈核潛艇轉職而來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它天然就擁有巨大的彈艙。
  在資訊化上,核潛艇因為體積大,可以安裝大尺寸的聲呐。另外無論聲呐本身還是潛艇內部的電腦、指揮、控制設備,都是需要耗電的。常規潛艇一旦潛航,每一度電力都異常珍貴。
  人們傳統上認為,常規潛艇唯一可以勝過核潛艇的地方就是隱蔽性。實際上現代核潛艇採用了多種降噪措施之後,噪音已經很小了。僅僅採用被動聲呐甚至無法發現核潛艇。2009年,英國和法國的核潛艇發生了相撞事故,雙方都沒有聽見對方的逼近。而且AIP潛艇在水下開動內燃機為電池充電的時候,噪音其實一點都不小。只有在完全依靠電機運行的情況下,常規潛艇的噪音才更小。另外,核潛艇因為體積更大,所以磁場特徵和尾流特徵會比常規潛艇更大。
  所以,如果要想對比世界潛艇的戰鬥力,還是應該把核潛艇和常規潛艇分成兩個榜單更加合理。但是考慮到各國對核潛艇參數高度保密,或許製作這樣一份排行榜的時機還不成熟。
  回應
中恐輸,行了吧?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1-01/doc-iiznctkc8869790.shtml
2020-11-03 07:57:41
阿楨
鬧出荒唐笑話:明朝的人口統計為何如此離譜2020-11-06 觀察者網

  眼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各地展開,人口統計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的齊國,就已有“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秦統一天下,“上計”就有戶口一項,中央要求地方呈報戶口數字的消長。
  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明代是一個重要時期,大部分研究人口史的學者認為,晚明的實際人口已經突破了1億,還有學者認為明末人口達到了1.9億。
  從制度設計看,從戶帖到黃冊,明朝的人口統計雖然比不上今天,但嚴謹程度也頗為可觀。學界普遍認為,洪武十四年約六千萬的全國人口統計數字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那麼,既然黃冊每十年一修,是否意味著此後的人口資料同樣可信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幾組數字。….
  全國性的資料統計明顯不靠譜,地方的人口統計也未可盡信。地方誌中同樣出現了許多荒唐的統計數字。比如紹興府,萬曆十四年上報有男子約40萬,而女子只有不到18萬人。
  再如湖北沔陽縣,據報嘉靖元年全縣男子25346,女子13876,如此奇葩的男女比例,顯然不正常。
  許多地方誌記載的人口數量也明顯存在問題,比如嘉靖年間編修的《吳江縣誌》記載,洪武四年該縣有口361686,可到了嘉靖十五年,竟然只剩下了95667。在繁華富庶的蘇州府,經歷了一百多年太平光景,人口竟然銳減了七成以上,簡直不可思議。
  今天的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發現這些問題,明朝人自然不會熟視無睹。
…..
  何炳棣在《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4)》中給出了這樣幾條解釋:地主豪紳庇護形成隱漏戶,官員營私舞弊,並戶,變亂戶籍,以及由於軍籍歸兵部掌管,故而不入于黃冊。但不止於此。
  自先秦以來,歷朝歷代統計人口,重點都是為國家賦役提供依據,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收入逐漸取決於來自土地的田賦,而不是人頭稅與徭役。一個地方有多少“丁”,反映的通常不是人口的多寡,而是納稅單位的多少。正因如此,沒有納稅能力的婦女、兒童,特別是女童,不會被記入統計資料,所以出現了男女比例極其懸殊的情況。同理,地方誌中屢見不鮮的“半丁”,並非“半人”,而是半個納稅單位。
  諸如蘇州府的吳江縣,為什麼會少了這麼多“人”呢?科舉士紳不承擔徭役,甚至連田賦都未必會交,所以江南越來越富,士紳越來越闊,而國家納稅冊上的人頭卻越來越少,作為賦稅統計的戶口數字自然也隨之減少。
2020-11-07 07:24:13
阿楨
環時拜登新聞失真遭批惡意誤導 多維網酸:欺負人們不懂英文? 2021/03/28 中時

《環球時報》3月26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首場記者會時,曾引用拜登說法「美國絕不允許中國超越美國」,被《多維新聞》指責存在明顯的誤導性翻譯,拜登先是表示「不尋求與中國對抗」(it’s not anti-Chinese),接著說,「中國有個整體目標,他們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我任內這不會發生,因為我們也將持續增長和擴大。」
  回應
 拜登,「中國有個整體目標,他們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我任內這不會發生,因為我們也將持續增長和擴大。」=但絕不允許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頭號強國 ==>結果是一樣
 台媒的新聞幾乎都是不如實報導,而有心扭曲。
 環球網根本沒有寫到"威脅"是《多維新聞》自己加上去的。環球網的"不允許",不見得是不准別人做什麼事,也有另一種解釋,是"米國的自我期許"之意。例如我不會允許別人超過我,這非旦不是不准別人,更不是"威脅"中國之意。
2021-03-29 07:53:20
阿楨
起底民進黨“網軍”謠言生產鏈:有一批幽靈操盤公司,蔡當局變著法兒給錢 2021-04-06環球時報

台鐵事件發生後,為降低此次事故對民進黨的傷害,其豢養的網軍已帶風向試圖脫責,發表諸如“你們只要敢指責我民進黨官員,就是只想政治鬥爭”“小英這次是被迫背了一個黑鍋”等言論。此前的萊豬/鳳梨風波/藻礁公投等一系列在島內掀起全社會討論的話題都被民進黨網軍這只無形的手精准操控著。而當這只手將目標轉向大陸或國際輿論場時,又往往伴隨著無底線的造謠和抹黑。它到底是如何攪渾臺灣網路輿論場的?
  歪曲事實,動作整齊劃一
“1450”是對民進黨“網軍”的戲稱。2019年3月,農委會的“2019年度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對策計畫”被指控編列1450萬元新臺幣預算,以每月4萬元以上薪資招募人員在網路論壇進行工作。
  熟悉臺灣網路生態的人對下述場景應該不會陌生:配色刺眼、寫有一行看上去像“字幕”的繁體字的圖片,能在“只是堵藍”等臉書“粉絲專頁”上獲得上千評論的互動。這樣“物美價廉”的內容是如何出爐的?
  操作的大致流程:民進黨上層進行政策研擬和輿情分析後,文字論述交給側翼網軍測試(輿情)或者帶風向,這個環節的受眾主要是年輕人;之後再通過網路意見領袖發文,配合名嘴政客的政論節目覆蓋中年受眾;圖文製作則交給中央廚房,由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民進黨媒創中心、網路社群中心等下屬製圖部隊同步供給側翼網軍和意見領袖,在社交平臺進行擴散。
  民進在4年時間裡為媒體提供破百億的標案,在45家媒體中,臺灣公視、三立、民視3家親綠媒體中標金額占一半,公視23億,三立17.6億,民視16.5億。
  2019年,蔡英文的政治獻金收入5.6億元,最大支出項目為“Line社群系統互動技術服務、社群分析與顧問費第一期” 750萬元,支出不乏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公司。
  民進黨起家於媒體(美麗島雜誌社),骨子裡就擅長操弄社情民意。綠營早期的新媒體攻勢主要服務於政黨選舉,蔡上臺後,開始打造專門服務于民進黨甚至自己團隊的網軍,目前已實現了對島內傳媒管道的全面控制,頻繁製造網路事件,已成為蔡的私家打手。
2021-04-06 09:13:51
阿楨
多數國家電費和輸電費是分開的,中國卻是統一計算 2021-06-29

【本文來自《發改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下一步將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評論區】
電價高低是相對于居民收入而言的。世界發達國家1000度的電能的費用占月工資的6.9%:韓國3.19%,美國2.67%,挪威2.29%,法國4.1%,瑞士4.36%,波蘭12.35%,芬蘭4.24%,英國5.77%,葡萄牙13.44%,日本8.19%,盧森堡5.46%,愛爾蘭6.63%,荷蘭6.94%,奧地利7.14%,義大利11.13%,丹麥10.68%。中國是20.68%,是發達國家的2.52倍。
首先,你不考慮峰穀以電價較貴的廣州市為例,用電260度內為0.58/度,261-400度為0.63/度,每月401度以上的電價0.88元/度,1000度電的價格為777元,而全國月工資約為7500元,折合10%。
其次,多數國家電費和輸電費是分開的,而中國的電價是包含輸電費用的。
最後,發電的主要成本(燃料、設備折舊)各國其實都差不多,收入低的國家電費比例自然也就高了。
  回應
嗯,你收入只有1000塊,所以糧食只能賣一毛一斤,五星酒店只能100元一晚,LV的包包只能200塊一個,不然就是這個世界的錯!
同樣道理,為什麼有人要拿中國通信資費占收入的比例去和發達國家對比來說事呢?
  相關新聞
白鶴灘水電站2021/06/28投產發電,共安裝16台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水輪最大的發電機組,僅次於三峽工程,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9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萬噸、二氧化硫17萬噸。將與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以及金沙江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一起,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回應
不要臉的中國在雲南把上游的水攔截造成下游東南亞四國的河水乾涸生物滅絕,人民也難以維生。骯髒 齷齪的中國人
愚蠢无脑蛙,这条河跟东南亚四国没一点关系,完全流经大陆境内。
不要臉的1450,整天在網上造謠。造謠的1450死全家!
台灣的燃煤發電的總裝置容量不到1500萬千瓦。
台灣可以用愛發電,2300萬人能產生可觀生物電,豈是燃煤或水電可比呀!
綠畜政府趁著疫情火速簽約,中火又榮升世界第一大火力發電廠
2021-06-30 09:30:55
阿楨
中方:去年531萬台主機遭境外網路攻擊 前三來自北約

  2021年7月20日,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就歐盟及北約就所謂中國惡意網路活動發表聲明答記者問。
  問:7月19日,歐盟稱,來自中國境內的惡意網路活動破壞了世界上數以千計的電腦和網路,針對歐盟及成員國政府、組織和關鍵產業的惡意網路活動,意在竊取智慧財產權和從事間諜活動。
  答:歐盟和北約上述聲明缺乏任何事實和證據,充滿了臆測和無端指責,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長期以來,個別西方國家一邊憑藉自身技術優勢肆無忌憚地對世界進行大規模、無差別竊聽竊密,甚至連盟友也不放過;一邊又自詡為網路安全衛士,在網路安全領域操縱指揮盟友、製造小團體屢屢對其他國家抹黑攻擊,充分暴露了其雙重標準和虛偽面目。
  事實上, 2020年,共有位於境外的約5.2萬個電腦惡意程序控制伺服器控制了中國境內約531萬台主機。
  網路安全是全球性問題,政治化、汙名化,反而會影響各國在該領域的正常合作。中方已於去年9月提出《全球資料安全倡議》,期待各國共同參與該倡議,共同營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
  相關新聞
中方:CIA對中國航空航太、政府機構等的網路滲透攻擊長達11年
  回應
無恥的西方,惡人先告狀了!
網路戰爭都在發生,美國是主賊,歐盟是協賊,五眼聯盟主攻是中俄。
歐盟真無恥,美國監聽已經搞到歐盟各國主要領導人的頭了,屁也不敢放一個,對中國倒來勁了。

面目猥瑣的"自由時報":充當"台獨"傳聲筒造謠大陸 2021-07-19 環球時報

“黃河水殺到錢塘江口”“遼寧艦失去動力被拖回港”“中印邊境解放軍撐不住了”……絕大部分讀者看到這些新聞標題,都會產生強烈的不真實感,仿佛來到一個“異度空間”。這裡充斥著虛幻、荒唐的論調,比如“中國即將崩潰”“‘台獨’成功在即”“蔡英文是最受人愛戴的”。這個“空間”的構建者就是擅長無中生有、無事生非的臺灣《自由時報》。
2021-07-21 08:19:36
阿楨
2021-12-18四項公投投票率41% 國民黨全盤皆墨,朱立倫黨中央與侯友宜黨內諸侯威信遭挑戰。四大公投為何全被翻盤?因為藍營「中間選民族群」說「投了又沒用,民進黨政府又不會執行」不願投票是關鍵。民進黨與地下電台動員國族認同「親美抗中保台」神主牌。另參【圖博館】〈島中對〉「 台灣的政治,自從蔣經國因缺乏其父蔣介石與滿清和中共的國族鬥爭經驗,而誤用了李登輝之後,台獨大勢已定。所以不論蔣介石以三七五減租幫佃農耕者有其田,當祖先多為地主的民進黨以台獨奪權時,台灣農民便捨土地之小利而取台獨國族存亡之大「義」。即便到2018年韓國瑜高舉中華民國國旗和九二共識,贏得高雄市長後,仍大力幫助農產品外銷大陸,2020的大選也不敵蔡英文的恐共反中之「芒果乾」(亡國感)。別以為只有讀書不多的農民有亡國感本能,即使知識藍、經濟藍也因無亡國感失業感而不投票,更遑論台獨教育下年輕人的高投票率了。」
  相關新聞
香港立法會選舉2021-12-19投票率30.2% 親中國派89:1大獲全勝
2021-12-22 08:11:20
阿楨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2022-01-20 08:42:25
阿楨
中國駐法使館:當西方一些人談論“普世主義”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023-01-10消息,日前,法國《世界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自由,戰鬥繼續》,大談西式民主(亦稱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為有關國家“人民反抗威權統治”搖旗呐喊,呼籲歐洲作為“自由和法制堡壘”肩負起自身責任。文章竭力渲染“民主對抗威權”敘事,打著“普世主義”的幌子鼓吹“西方優越論”,企圖霸佔民主自由定義權。
  西式民主並不“普世”,將其同“普世價值”劃等號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從時間上看,西式民主脫胎於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距今不過30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倏忽一瞬。即使我們根據流行觀點,將民主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臘,那麼自古羅馬帝國建立到中世紀結束的漫長歲月裡,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在西歐早已湮滅。從空間上看,根據《世界報》文章引述的瑞典研究機構V-Dem統計,當今世界只有34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僅占全球國家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世界總人口的不到13%。
  西式民主也不“民主”。近現代的西方民主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資產階級取代封建階級統治而逐步確立起來,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即為實現和保障資產階級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創制的政治制度。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指出,民主共和更有利於資本的統治。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本國勞動者的剝削和對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掠奪實現了資本積累和工業化,又試圖用“民主自由”來洗白其罪惡。1840年,英國議會正是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決定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實踐中,無論在英國、美國或其他任何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史上,民主制度下的選舉權都長期被刻意地限定在“某一群有資格的人”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才實現了18歲以上男女公民平等擁有選舉權的普選制度,而這也不過是“金錢代替刀劍成了社會權力的第一杠杆”。
  縱觀當今西方世界,社會撕裂、貧富分化、中產墜落、金錢政治、極端思潮等亂象疊出。就在這幾天,西方民主世界發生了兩件令人震驚的事件。一件是美國國會經過15輪投票才選出眾議院議長,另一件是在美國國會山暴動兩周年之際,在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巴西也發生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國會山暴動。
2023-01-12 07:33:19
阿楨
有識之士紛紛反思西方民主失靈的根源,這時候一些人居然還在聲嘶力竭地鼓吹西方“民主自由”的“普世性”。明明自己得了病,為什麼不趕緊去看病,反而以醫生自居,給全世界開藥方?
  自然是因為別有用心。長期以來,他們打著“普世主義”旗號,大肆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社會政治制度,大搞文化同化運動和意識形態洗腦,甚至公然策劃政權更迭、“顏色革命”。他們以專制的手段推銷自由民主,千方百計“普世化”那套由自己牢牢把控、服務一己私利的制度和規則,試圖建立起一個“等級世界”和“中心—週邊”體系:三十幾個“自由民主制國家”永遠居於這個世界的頂端和這個體系的中心,而其他國家則永遠被壓制在發展的中低端和國際體系邊緣,淪為西方予取予求的物件。這不就是披著“皇帝的新裝”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麼?
  事實反復證明,經歷過西方“民主改造”的發展中國家並未得到被許諾的自由、民主和繁榮。“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並未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擺脫貧困和戰亂,反令其陷入逢選必亂的怪圈。“阿拉伯之春”沒給西亞北非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嚴冬和噩夢。
  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聽到這些譫語,說明西方一些人人陷在所謂“西方中心論”“普世主義”敘事中難以自拔,拒絕甚至是無力客觀看待、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世界。各國人民摒棄傲慢和偏見,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攜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普世主義。
  回應
世界最搞笑的是一個霸權國家天天喊民主!
應該把democracy改譯得魔可拉稀,freedom佛戾得魔,美國黴國,大眾容易被這些美文帶偏。
郭正亮曾說:不要以為民調民意在決定歷史的大勢,歷史的進程不是群眾決定的,而是5%的政治精英在塑造思維跟認知。按郭說法,西方所謂“民主”,只不過是被政治精英塑造的群眾,有投票權便以為自己可以作主的一種幻覺。
2023-01-12 07:37:37
阿楨
全球自由經濟體最新排名 第1名是新加坡 香港落居第2 2023/09/20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最新發佈《世界經濟自由度2023年度報吿》,香港今年被新加坡以0.01分的些微差距超越,出現從1975年以來首度被擠下排名第一寶座,台灣則位居第11名。原因涉及北京干預,包含中國政府推出重大准入壁壘、外勞就業限制及增加營商成本等,導致香港的「監管」評分下跌0.25分。加上軍事干預法治程度上升,香港司法獨立和法院公正性的信心正被侵蝕,導致「法律制度和產權」下跌0.2分。
但這也引來港府反駁,稱香港是全球最開放和便利營商的地方之一,匯聚來自大陸和海外近9000家公司,足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優勢,讓香港成為全球唯一融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經濟體,並對菲沙研究所指大陸在港施加新的重大進入壁壘、限制聘用外地勞動力以及增加營商成本等說法不符事實。
依據排名,新加坡以總評分8.56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瑞士、紐西蘭、美國、愛爾蘭、丹麥、澳洲、英國和加拿大,台灣第11名,日本第20名,德國第23名,法國第47名,俄羅斯第104名,中國大陸則在111名。
  回應
新加坡政治自由?台灣經濟自由?
西方的評審不可信。
2023-09-22 07:07:26
阿楨
政大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民調 郭正亮控錯誤扭曲:跟生活脫節 2024/04/22 中時

郭正亮18日在網路節目《亮劍台灣》認為,這項民調嚴重簡化、誤導台灣民眾的理解。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2023年的研究顯示,認為「我是台灣人」的佔61.7%;認為「我是中國人」的佔2.4%;認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32%。
郭正亮分析,「台灣人認同」未必等於「台灣國族認同」。譬如他是來台第4代,出生在台灣,所以是台灣人;有些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希望保有現在的生活方式,所以認同是台灣人;第三就是認同台灣的政治制度,例如民主自由,所以認同是台灣人。但這和統獨沒有關係,也不等於要否定中華民族,也不等於是台灣國族認同。
郭正亮認為,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卻不細究內涵,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尤其民進黨利用政大的民調,政治解讀為大部分台灣人都想要獨立,只是因為怕有戰爭,所以不敢主張。
而政大選研的民調「中國人認同」偏低,郭正亮指出,可能因為等同於「認同外來政權」、「認同兩岸統一」,並未細分原因,混淆太多層面,應該用更中性的概念,例如中華民族來測試看看。「我誠心建議政大選研中心重新做民調」, 不能只用台灣人跟中國人,一定還要加上其他概念。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3年4月國政民調,可以複選,「自我認同為台灣人」均占9成多,自認是「中華民國一分子」者為78.2%,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有57.7%,過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仍有28.9%。
根據「台獨聯盟」2023年11月的民調,認同自己只有台灣人身分,只有30.7%,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
郭正亮披露,台獨聯盟為何會這樣問?因為他們反對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不是認同台灣建國。「我反而欣賞這種論述,邏輯清清楚楚,不會誤會」,郭認為,台獨聯盟很誠實,這才是真正台灣國族認同,獨盟問的才是對的。台獨聯盟做的台灣人認同是30.7%,政治大學做的台灣人認同是61.7%,相差31個百分點。
郭正亮稱,「台獨聯盟」民調,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加起來61.3%,和《美麗島電子報》中華民族認同57.7%,比較接近。也就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人,接近認同中華民族。
2024-04-22 03:46:54
阿楨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PPP GDP仍然低估 2023-06-23

世銀2021年各國實質購買力PPP GDP,中美印前三,28.82萬億,23.59萬億、10.96萬億美元(中美印2021名目GDP,17.82萬億,23.32萬億、2萬億美元),《經濟學人》認為,這還是低估了,因為很多指標中國是美國數倍。
例如圖二的25種關鍵金屬礦和提煉產品占比,中國占全球60%以上的9種,50%以上的11種,40%以上的16種。再如發電量是美國兩倍,鋼鐵12.6倍,水泥是22倍,汽車三倍,造船占全球50%。
消費品數量也遠高於美國,一般占全球的20%-40%。美國只是服務業遠高於中國,中國很多服務消費沒放進GDP,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有意壓低GDP!
  回應
欠債的裝富,要債的裝窮。
GDP有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中國採用生產法,美國採用支出法。三種方法雖然從理論上最終值應該是一致的,但生產法相比於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複計算,缺點則是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中國稅收大頭在間接稅,特別是通過企業的增值稅等,所以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更有利於掌握稅收情況。而美國稅收大頭在直接稅。用哪種方法,是各國的國情決定的。
  回應

微軟、英偉達、蘋果市值合計超過中國股市總值2023-06-07彭博社
微軟、英偉達、蘋果三大美國科技公司的總市值約為9.2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交易所(不包括香港)9萬億美元。2023年滬深300指數下跌了12%,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24%。這是美國股市泡沫,還是中國股市低估?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市值代表實際價值和經濟實力的話,那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於美國不值一提,不值得美國那麼焦慮。但在現實中,按照匯率GDP,中國GDP占美國65.4%(2021年曾經達到73%);按照購買力等價GDP,中國達到美國的122%。在現實中,美國很焦慮,這或許是美國股市泡沫的反證。
美中經濟實力差別與美中股市是兩回事。
  回應
一個國家的股市,當上市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賣公司,怎麼可能健康發展?你想發展製造業,金融業收益就不能比製造業高或者高太多,否則誰還費勁巴拉的搞製造?中美的發展側重,註定了股市的情況。
2024-06-25 03:36:22
阿楨
巴黎奧運會2024/08/12落幕
中國(含香港)以42金、27銀、26銅排名第1;美國以40金、44銀、21銅排名第2;日本以20金、12銀、13銅排名第3

閒聊巴黎奧運會開幕式2024/07/27幕前雨添浪漫 幕後一場災難

我看了下評論區500多條評論,基本都在吐槽巴黎奧運會LGBT(跨性別)大雜燴,LGBT成西方搞活動的標配了。三人直接在圖書館裡卿卿我我,然後追逐打鬧進了一個房間裡摟在一塊,然後把房門關了。西方搞LGBT,說要包容性取向,但給全世界精神污染,恕我無法接受。法國所謂浪漫,其實就是濫情。也難怪直播到3P時,把央視主持人弄沉默了。3年前日本東京開幕式是群鬼亂舞,法國這次是搞群魔亂舞。有讀者評論:日本接地府,巴黎接魔界。有老外還做了個對比圖,說這是撒旦文化。
  回應
通過評價就能分辨出哪些人的價值觀有問題了。尤其是 “美吹、印吹、日吹”。
不管吹得多好,俺是欣賞不來,村頭放牛的二楞叔說簡直是妖魔亂舞,不成體統!
人類對美和醜有公約數,正常人都不會把翔當成美味的,自己要吃,別出來噁心大家。
  相關新聞
無人機、LED大螢幕… 巴黎奧運滿滿「中國製造」
管清友:很多中國觀眾難接受,要提高認知維度(回應:廣大觀眾的觀感,跟企業家精神有啥關係?)
郭正亮批巴黎奧運荒腔走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Ofyu_YbEw&t=1664s
游泳池太白了!不讓中國進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7wdenPHeA
奧委會加索爾:很遺憾中國運動員要接受如此高頻的檢測,我很欽佩他們對檢測的配合
體壯如牛的美國選手,各個有哮喘心臟病,吃藥還贏不了
開幕把外國網友都看傻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nAWgVx2_w (回應:法國品味和藝術並不高尚,只是他們很懂得話術型態搞宣傳!)
開幕驚現《最後的晚餐》惹火基督徒 贊助商怒撤廣告 奧運官方致歉 刪除開幕式視頻 (回應:查理周刊用漫畫悔辱回教先知穆罕默德時,西方說了沒 ?)
帶你看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yHAb5ZvaU (回應:連法國人都吐槽不滿,還能被你說的如此好,真的是天才!女主是文青,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是無法接受!)
史上最具創意也最環保的巴黎奧運--文茜的世界周報(回應:文茜長時附和白左)
打著綠色環保的幌子窮辦事(回應:選手村無冷氣!成本史上第6高,恐成錢坑!)
2024-08-13 02:11:58
阿楨
世界大學排名「台大名次曝光」下滑20名 冠軍蟬聯9年 2024/10/09 中時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天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排名第172,退步了20名。此外,中國醫藥大學,排名位於第301至第350名區間。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等,落在第401至500名區間。
前10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第12名)、北京大學(第13名)、復旦大學(第36名)。
  回應
這個排名有客觀嗎?英美全包了!
所以亞洲應該有自己的排名,不能讓優秀亞洲學生外移到英美,損失自己人才。
從學生會到校長都綠油油,整天忙著去迎合綠蛆的指令,豈有閒暇工夫去治校?

日媒曝「亞洲十大美味泡麵」!台灣上榜3款 它勇奪亞軍2024/11/09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發起亞洲泡麵評選,評審包括文化推廣大使、泡麵專家、烹飪研究員,記者、飲食文化研究員、泡麵愛好者等7人。他們選出的第一名是新加坡叻沙泡麵Prima Taste,湯頭呈橘紅色,由椰子粉熬成的,再搭配蝦肉。第二名是台灣熱「滿漢大餐:蔥燒牛肉麵」。第四名是泰國的Yum Yum奶油冬蔭功麵。6到10名分別為韓國八道的炸醬麵、農心的浣熊麵、台灣的曾拌麵「香蔥椒麻口味」、泰國iMee綠咖哩雞肉麵以及台灣KiKi推出的蔥油拌麵。
  回應
要以銷售量排名
不能以銷售量排名,不然中國多第一
2024-11-14 01:57: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