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光啟文化 2008)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私釀書摘】法蘭克,《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法蘭克,《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沈錦惠合譯,光啟文化
Viktor Emil Frankl, "Ein Psycholog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1947)
Viktor Emil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63, 1984
(所標註頁數,為中文譯本頁數)
●生存
⊙我們這些仗著許多機運或奇蹟——隨你怎麼稱呼——而活過來的人,都知道我們當中真正的菁英,都沒有回來。(p.23)
⊙我們一旦看到一個同伴在抽菸,就知道他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和信心。(p.25)
⊙「緩刑錯覺」:死刑犯在處決以前,幻想自己會在最後一分鐘獲得緩刑。(p.28)
⊙「指頭把戲」:所有被叫到左邊的人,當時立刻由火車站直接遣送到火葬場。...「你可以看到他在那裡。」...一股火焰,正由煙囪口噴向灰濛濛的波蘭天空。(p.30)
⊙如果是醫科出身的,那他一定最先發現教科書全是在扯謊!譬如,我就記得教科書上說過:人如果每天沒有睡滿一定的鐘點數,就活不下去。這真是大謬不然...杜思妥也夫斯基曾斷言: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p.36)
⊙「修了臉,看起來比較年輕,臉色也比較紅潤。如果你們想活命,唯一的辦法便是:擺出還能勝任工作的樣子。」(p.38)
●痛苦
⊙最難受的,不是肉體上的痛苦,而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待遇,所帶來的精神創傷。(p.42)
⊙任何夢就是再恐怖,也不可能比得上集中營的慘酷現實。而我,居然想把這可憐蟲喚回到慘酷的現實中。(p.48)
⊙最難挨的,莫過於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p.39)
⊙(重獲自由時)「告訴我,你今天快不快樂?」他說:「老實說,一點也不。」其實,我們早就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p.112)
●昇華
⊙愛,遠超乎我所愛的人的肉身之外...不論她是否近在眼前,不論她是否尚在人間,其實都已經無關緊要。(p.59)
⊙...你會以懷舊的心情,把這些前塵往事一一加以美化....這些瑣事、這些記憶,每每令我低徊不已,乃至潸然淚下。(p.59)
⊙儘管(也或許因為)放棄了一切希望,我們仍(才)神往於睽隔已久的大自然美景,並為之心醉情癡。(p.60)
⊙尼采:「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p.105)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aerker.)
⊙重歸故里的人最重要的一個體驗,便是歷盡滄桑之後所享有的一個美妙感覺:從今以後,除了上蒼,什麼都用不著恐懼了。(p.118)
⊙(Der Mensch ist nicht geboren nur materielles Glück zu genießen, sondern ihm ist bestimmt innerlich zu wachsen.)
●命運
⊙「德黑蘭死神」的故事(p.78)
●存在
⊙杜思妥也夫斯基曾說過:「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他們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p.89)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沈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p.100)
(It did not really matter what we expected from life, but rather what life expected from us. We needed to stop as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nstead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those who were being questioned by life - daily and hourly. Our answer must consist, not in talk and meditation, but in right action and in right conduct. Life ultimately mean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find the right answer to its problems and to fulfill the tasks which it constantly sets for each individual.)
⊙他們對生命再也沒什麼指望了。碰到這種情形,最重要的便是讓當事人瞭解「生命對他仍有指望,未來仍有某件事等他去完成。」(p.102)
⊙人就這麼奇特,他必須瞻望永恆,才能夠活下去。...我看到自己置身於一間明亮、溫暖、高雅的講堂,並且站在講壇上,面對全場凝神靜聲的來賓發表演說。演說的題目,則是關於集中營的心理學!...史賓諾沙在《倫理學》上就曾說過:「我們只要把痛苦的情緒,速成一幅明確清晰的圖像,就不會再痛苦了。」(p.96)
(It is a peculiarity of man that he can only live by looking to the future... And this is his salvation in the most difficult moments of his existence, although he sometimes has to force his mind to the task...)
⊙一位詩人的詩句:「爾之經歷,無人能奪。」(p.106)
("Was Du erlebst, kann keine Macht der Welt Dir rauben.")
●自由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p.88)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一個俘虜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實在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係環境因素使然。(p.88)
(The sort of person the prisoner became was the result of an inner decision, and not the result of camp influences alone.)
⊙唯有容許自己喪失精神防線的人,才會淪為集中營惡勢力下的犧牲品。(p.92)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 just think of an incurable disease such as inoperable cancer -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幽默
⊙大多數人心頭漸漸滋生出一股頑強的幽默感。我們知道,除了這可笑的赤裸之身,我們以別無他物可供喪失。(p.34)
⊙除了那股奇特的幽默感,我們的心頭另外還盤據著一種感覺:好奇心。...使得理智能超越周遭的環境,進而以客觀的眼光看待周遭。...這種好奇漸漸轉變成驚訝:驚訝於自己居然沒有感冒。(p.35)
⊙為求自保,幽默感是另一項精神武器...每天至少要想出一則笑談趣事——一則與獲釋之後可能遭遇到的情況有關的趣聞。(p.64)
(Humor was another of the soul's weapons in the fight for self-preservation.)
●意義
⊙我知道我在工作隊裡,必然不久於人世;然而,我如果非死不可,總得讓自己死的有點意義...不如以醫生的身份幫助難友而死去。(p.70)
⊙(What matters, therefore, is not the meaning of life in general, but rather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a person's life at a given moment.)
⊙尼采說過:「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p.99)
(Wer ein Warum zu leben hat, erträgt fast jedes Wie.)
●意義治療學
⊙意義治療法,其重點放在「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上。...一個人最根本的動機:「求意義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p.121)
⊙按照沙特的說法,人要創造他自己,他要設計其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說他設計自己,包括「我應該是什麼」,或「我應該成為什麼」。然而,我認為的存在意義,並非由我們自己來創造的,而是要由我們去探尋發覺的。(p.124)
(The meaning of our existence is not invented by ourselves, but rather detected.)
⊙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我用碎紙片記下許多摘要,以備重獲自由時能重新著書。我確信這份動機協助我度過巴伐利亞集中營黑暗的牢房,而克服了令人崩潰的危機。(p.129)
⊙「存在的空虛」所表現最主要的現象是無聊厭煩,現在我們可以領悟叔本華所說的:「人類注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游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有時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於是用其他代替者作為補償,例如求權力的意志,以及求金錢的意志...有時候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此成為性的「代償作用」。(p.133)
⊙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一部棋...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p.134)
(There simply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best or even a good move apart from a particular situation in a game and the particular personality of one's opponent...Everyone has his own specific vocation or mission in life to carry out a concrete assignment which demands fulfillment. Therein he cannot be replaced, nor can his life be repeated.)
⊙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Responsibleness),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p.135)
(Ultimately, man should not ask what the meaning of his life is, but rather must recognize that it is he who is asked. In a word, each man is questioned by life; and he can only answer to life by answering for his own life; to life he can only respond by being responsible.)
⊙人的本質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因為一個人愈是拼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p.136)
⊙我們能用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意義:
1.藉著創造、工作
2.藉著體認價值
3.藉著受苦(p.137)
(We can discover this meaning in life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1) by doing a deed; (2) by experiencing a value; and (3) by suffering.)
⊙(對喪妻而憂鬱的老醫生說)「請問醫師,如果您先離世,而尊夫人繼續活著,那會是怎樣的情境呢?」
他說:「喔!對她來說,這是可怕的!她會遭受多大的痛苦啊!」
於是,我回答他說:「您看,現在她免除了這痛苦,而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p.139)
⊙悲觀主義者就好像一個人,既悲且懼地發現他每天撕去一頁的日曆愈來愈薄。積極解決人生問題的人,則像似一個人撕下日曆的一頁後,在背面摘記一些日誌,然後按序歸檔。(p.147)
⊙「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我只冒了夸爾的汗,但是現在我打算至少要冒十夸爾汗才行。」(p.150)
http://blog.sina.com.tw/kaspar/article.php?pbgid=6123&entryid=607329
《活出意義來》的筆記-第33頁
翻譯錯誤,過度意譯,譯者所引用詩句“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並不符合原文 "Set me like a seal upon thy heart, love is as strong as death." 的原意,作者說的這句話出自聖經《歌中之歌》(雅歌)8:6 “請將我有如印璽,放在你的心上,因爲愛情猛如死亡。”作者並沒有全部引用這節經文,只是用了其中最能表達他內心強烈情感的一部分。而這樣的翻譯錯誤,可見譯者學識非常有限,聖經作爲人類經典讀物,而其中又是被世人引用泛濫的愛情名篇雅歌一卷,愛如死之堅強這句話又在華文圈兒廣爲流傳,從常識來看譯者知道這個,也許譯者是爲了使譯文更美才以詩來表達,但卻偏離了原文,更偏離了原意。
沒發現這個細節,此處翻譯確實不當,聖經原文“Set me as a seal on your heart, As a seal on your arm; For love is as strong as death, Jealousy is as cruel as Sheol; Its flashes are the flashes of fire, A flame of Jehovah翻譯是.”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爲愛如死之堅強,嫉妒如陰間之殘忍;所閃的光是火的閃光,是耶和華的烈焰。關于‘天上人間會相會“的翻譯,不僅偏離原意,更談不上美~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3613688/
生命應該向外尋求意義嗎? 2010-07-16
首先做一點說明,《追尋生命的意義》——本書的書名,就字面意思理解的話,應該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活得更有意義,如何活得更加精彩的書(至少我是這麽理解的)。但就本書的內容而言,作者理解的“生命的意義”應該是“你爲什麽而活”,或者說“你爲什麽不去死”,而不是“你如何活得更有意義”。如果你想知道的是“如何活得更有意義”,那麽這本書都你沒啥作用。
書中多次引用尼采的話:“知道爲什麽而活著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而全書的內容也是圍繞這句話展開的。這句略顯繞口的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如果你知道你爲啥而活,那麽無論你被折騰的多慘,你都能挺得住。這對在集中營中艱難求存的囚徒或者有嚴重心理疾患,已經産生厭世心理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當他們打算放棄生命的時候,想想生命中還有那麽多值得他們留戀的東西,就會重新燃起活下去的欲望。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心理基本健康,並不需要努力說服自己活下去的人來說,我看不出有多大意義。
我們活著,是因爲我們能夠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美好和歡樂,是因爲我們能夠享受生命的過程,我們並不需要到生命本身以外去尋找某個人 ,某件事業或者某段回憶來作爲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來作爲我們生命的依托。生命本身就是美好而值得珍惜的,它應該是一種不需要依賴外物的獨立存在(就如人應該獨立一樣)。只有當生命中的痛苦遠遠大于它帶給我們的歡樂時,只有當生命本身已經成爲一種負擔時,只有當我們對生命本身已經絕望時,我們才迫不得已只能向外尋求幫助。而且,我認爲即使是向外尋求,那麽也應該只是暫時的,最終我們仍然要能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美好,否則這樣活著不僅是痛苦的而且也是高風險的,試想如果你賴以活下去的外物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比如你依賴的那個人不需要你了,或者你的事業已經完成了),這時候你怎麽辦?是應該放棄生命嗎?還是再去尋找一個新的寄托?就如集中營中的幸存者,有些本來是以深愛著的妻子,孩子在家等他團聚作爲活下去的信念的,但是當他回到家發現妻子孩子已經不在了時,如果他不能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而沈溺在信念的破滅中,那麽他也將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對生命本身美好和歡樂的感受,不僅是我們活下去的希望,也是我們的終極追求。如果你不能感受到它們的話,那麽生命對你來說只是一場無期徒刑,只是一種煎熬。這樣活著,有多大意義,我表示懷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段話(大意如此,原文記不清了):很多人活著,只是因爲他們被教育應該活著,或者因爲他們本來就活著,就以爲活著是正常的,如果他們仔細想一想的話,也許早就該去死了。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獨立的生命,一如作爲一個人,我們應該保持獨立性一樣。我們活著應該首先是爲了自己,是爲了生命本身,然後才能談及其他。而且,如果我們是以某個人作爲生活的信念的話,那麽在他/她成爲你的依托的同時,你也成爲了他/她的負擔,這至少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生活的道理說起來其實並不複雜,難的是在洶湧而來的誘惑和壓力面前,始終堅持自我!
又及:本書的譯者不僅外文水平有限,而且中文也亟需接受再教育。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446824/
存在主義治療法
壹、緒論
一、 存在主義治療法簡介
1940~1950年代,歐洲各地區分別湧起一股存在觀點的心理治療法, 它並非由某人或某團體所創立, 而是因為哲學上存在主義的思潮被應用於心理分析之上。
它形式上和其他心理治療法並無不同, 是一種臨床應用,但內在裡,他卻是由存在主義哲學所產生的獨特治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者企圖協助人們處理生活上的困境, 如:孤獨、焦慮、空虛。 他們並不將當事人士為病人,而認為是暫時受限制的存在個體,因此存在主義治療者主要的焦點並不是發展一套既定的治療技術, 而將重點放在了解當事人的深層經驗結構,並相信其自由抉擇及成長的能力。
意義治療:-原文為 Logotherapy .“logo”是希臘字,它相當於英文中的意義(meaning),是由存在主義的精神醫學家V.E.Frankl所創始。其焦點放在「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意義的追尋」上。也是存在心理學應用在治療心理疾病上所發展出一支最重要的諮商理論,被稱為第三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派。
Frankl 早先師事 Freud,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並使用 Adler 個體心理學分析為開業精神科醫師;在與病人接觸下逐漸發現專業生涯中精神分析理論的不足,且他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形成了意義治療法的基礎。
之後,1942~1945A.D,二次大戰間 Frankl 因猶太人的身份被關在集中營的親身體驗與觀察下,發現:「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的最終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更由惡劣環境下,體會人類精神力量的可貴,以及生命意義對人的影響,因此致力發展「意義治療法」。
大多數人擁有生活的工具,卻缺少生活的意義。當停下例行的事務或工作時,便會經歷這時代的病徵---「無意義」,或稱為「存在的虛無」(exist-ential vacuum)。存在主義取向的治療中,是以心靈層次為核心,擺脫傳統宿命氾決定論;為心理治療提供了一項哲學基礎,強調人的自覺和獨一性,自由與責任。Frankl肯定人超越生理,心理的精神層面的自由,並藉由工作,愛,成敗,苦痛,死亡來發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賓士汪格(Binswanger)及布斯(Bass)皆為早期歐洲存在主義治療學派的心理治療師。在美國,則是羅洛梅(Roll May)及亞隆(Iruin Yalom),將存在主義治療觀點發揚與實踐。
二、 哲學歷史背景
( 一 ) 存在主義盛行
存在主義始於十七世紀的巴斯葛, 在十八紀逐漸建立,並在十九世紀形成一革命性的思潮。 顧名思義,存在主義,主要討論的是「存在」的問題。他們特別區分了 Being和 Existence 的不同。 Being 和 Existence 在中文都翻譯為存在,但就存在主義而言,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Being 指的是一般性物的存有,如桌子、椅子的存在;
而 Existence 則是特定性的存有,是指一種有主體性,有思考的人的存在。那些不去思考, 有如行屍走肉,或是雖去思考,但只是客觀理性思考,不思考自身生命主體性的人,都不算是 existence。
因此存在主義所談論的是人存在的所有問題,要人們真誠地體會自身的存在有各種可能性,並去創造自己。 由此可見存在主義其實有極為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根據沙特在一九四六年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一文中狹義的定義,那麼只有特定幾個哲學家才算存在主義者。 但就廣義的定義而言任何一個人只要他面對自己的生命真誠抉擇、認真思考, 那麼他就可以稱的上是個存在主義者。
1.時代背景
(1) 西方哲學傳統
在西方哲學的發展史中,從柏拉圖開始,就特別注重知識論中共相、普遍、抽象的概念,把具體的世界放進抽象的理念之中,以思想化解了存在, 企圖用知識解決人生的問題。
就像法國哲學家馬里旦所說的: 兩千多年來,西方的哲學都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解。 西方哲學發展到德國的觀念論時,更變本加厲,幾乎忘掉了一切現實與人生。 至黑格爾的辨證法,把一切都用正、反、合的辨證法去衡量,把具體的人生做平面來討論,把多變的人生看成單純的抽象法則。
而存在主義者就對此種潮流提出批判。(民 74,鄔昆如)他們認為西方哲學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討論抽象的概念,整理出一些有系統的知識,卻把自己切身的存在忘掉了。 因此存在主義可算是對西方哲學傳統的反動。
(2) 經濟環境
十八工業革命歐洲的經濟結構產生嚴重的轉變,資本主義開始逐漸興起,社會結構也轉變為現代工商業社會。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型態由從前自給自足的傳統家庭手工業,走向講求效率和分工精細的大型工廠。 經濟固然因此而蓬勃發展, 人人卻覺得自己只是像一個不斷運轉的小螺絲,終日庸庸碌碌,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愈益疏離和冷漠。
到了二十世紀,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歐洲各資本主義列強相互爭奪經濟霸權;人與人之間的傾軋,互視為仇敵,爾虞我詐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
(3) 社會環境
資本主義帶動帝國主義的發展, 因此歐洲成為兩次大戰的起源地和主要戰場。 經歷兩次大戰的歐洲人民,眼見戰爭的慘酷,數以萬計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人們在遭受戰爭帶來的肉體、物質和精神損耗之際,社會無法找出一套解決的辦法, 因此更激化了工業革命以來社會所存在的矛盾。於是許多人對生活失去信心,覺得人生荒謬; 人與人之間也更加不信任、互不支持、猜疑和疏離。
2.重要人物及主要概念
存在主義的流派非常多,思想也各有差異,以下僅就對存在主義治療法有較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來做介紹。
(1) 祈克果 (Kierkegaard,1831-185) --存在先於本質
祈克果,丹麥的哲學家,是存在主義的先聲。 他在西方哲學充斥一片抽象唯心思考之際, 提出呼籲,要人們以具體的生命代替抽象的思考,以自身經驗來代替抽象的法則。
他提出個人選擇自己的看法,認為每個人來倒世上都是以單獨的個人出現, 雖然在集體中出生、生活、死亡,但是決定自己一生要成為怎樣一個人的還是由於自己決定。 這就是存在主義中存在先於本質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生來就像一個空白的容器,是命定的; 但是我們要在這個容器中裝入什麼生命的內容,創造出何種意義,卻操在我們手中。我們的存在是命定的,但本質卻是自由。
祈克果之後的存在主義者, 大都繼承了他的思想,他們深切體驗到完美的理論不能代替真實的人生, 於是他們寧願接受人間的現實,正視痛苦和荒謬,然後才在現實中去建構理想。
(2) 亞斯培( Karl Jaspers,1883-1969 )--交往與超越
德國醫生、心理學家和哲學家。 他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因而很早就有了孤獨的體驗。由於幼年孤獨的經驗,他覺得透過交往( communication ),人才能實現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
他將交往分為三方面: 人與世界的交往,人與人的交往,人與神之間的交往。
人與世界的交往靠的是認識和征服,透過自然科學,我們打破自然的密碼,可以役用世界。
而人與人的交往卻不是靠征服,而是用仁愛,他不同意祁克果仁與人間無法交往的說法, 認為個人的完成,意味著走向人際關係的圓滿,為了完成人性,人際間的關係是必須的。
亞斯培把一切超乎世界上的東西都稱為神, 人與神的關係就是人在現實狀況中遭遇極限之時,產生的一種心靈超越,是每個人理想的高峰。
他也提出人在進行這三方面的交往之際,必會受到許多限制,例如死亡、環境、病痛等,就在這種限制的絕望感來臨之際, 個人必須超越自己,必須自由抉擇,也就在這種決定性的抉擇中,個人選擇了自己的本質。
(3) 尼采 (Nietzsche,1844-1900 ) -- 自由意志
德國人,他宣告說: 上帝已死,人們就完全自由了。 強調人的自由意志,認為假使我們釋出的自由意志能夠凌駕外界的力量, 則我們將更有創造力與原創性,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超人。
此外他對意義治療學派的Frankl也有及重大的影響。他曾說:「只要擁有一項生存的理由 (why),我就能忍受任何如何 (how)。」 又說:「那些沒有將我至於死地的事物,將使我更堅強。」這些看法後來都成為意義治療法的的基本精神。
(4) 海德格 ( Heidegger,1889-1976) --自由與責任
德國哲學家。 他指出個人在單獨相處時,常會發覺自身的自由,了解自身的命運全都操作在自己的手裡,因而感覺到自身責任的重大,並產生焦慮。
在肯定自身存在的過程中, 當個人與自身的極限相遇時,就會產生空無感,而人們就在這種極端的空無和存在中抉擇自己的本質。
但在抉擇的過程中,許多人會喪失信心,逃避責任,放棄自己選擇的自由,以他人的準則為準則。 這些人放棄了自身的獨特性,以他人的本質加於自身的存在,那麼他們也不算是真正的存在了。
(二)傳統治療模式的反動
60年代心理學界產生了號稱為心理學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在理論取向上既反對行為主義,也反對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應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了解人性,發揚人性潛能;他們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尊嚴和價值的。
而存在主義治療法可說是開了人本主義治療法的先河,直至後來的個人中心治療法、完形學派,都或多或少受到存在主義治療法的影響。
( 三 ) 當事人型態的改變
到了40~50年代許多心理治療者發現: 他們很少遇見因為歇斯底里症、麻痺的手臂、或無法說話等佛洛依德時代常見的病人來求診,他們的當事人多半不是病人,他們四肢完好,性生活也很完滿,然而人生卻一點也不快樂。他們毫無顧忌的交談,但又感到厭煩無聊,找不到生活的重心和生存的意義,並生存的劇烈競爭感到極端困擾。
因而隨著病人型態的改變,精神分析學派已產生某種程度的不用。對於這些關於存在的問題,存在主義治療者提出另一種看法。他們認為真正的存在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向度息息相關。
存在心理治療家把:
「過去」當作屬於生物場( unwelt) 的領域,
「現在」則大部分屬於社會場 (mitwelt) 所統轄,
而自我場 (eigenwelt)-- 個人對自我關係的世界則屬於「未來」的領域,因此未來成為最重要的向度。
他們批評精神分析學派只局限於過去與現在,生物場和自我場,因此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貳、重要人物
(一)弗氏生平
Frankl 是奧國猶太人。1905A.D 出生於維也納並在當地接受教育。
1924A.D,受業於佛洛依德,接受心理分析訓練。
1928~1938A.D,創立青年諮商中心(the Youth Advisement)。
1930A.D取得維也納大學M.D。
1930~1938A.D,擔任維也納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1936~1942A.D,擔任神經科和精神科大夫。
1942~1945A.D,二次大戰期間,因猶太裔身份被納粹囚禁於奧舒維茲和達庫的集中營內。他根據集中營對痛苦和折磨的親身體驗與沉思,發現人乃是無時不在尋求意義的存在。他的父母,兄弟,妻子都喪生了,而自己僅是「寒愴可笑的一身之外,別無餘物可供喪失」。饑寒交迫,暴行毀滅下,他如何保存生命的價值?
他說:「有生存『理由』的人,就能忍受任何生存的方式。」《Nietzche :『He who has a“why” to live for can beer any “how”.』》
Frankl 幫助囚伴去領悟這種顯然是無意義的痛苦是有意義的。藉著心中思念親人愛侶的身影,或為宗教信仰,或是某種冷酷的幽默意識,甚或對大自然的感動~一棵樹、火車上的夕照~從自己痛苦中尋找意義;如果他找到了,即使飢餓、屈辱、恐懼都可以忍受。
Frankl 在臨床上已發展出存在分析治療的基礎;集中營的深刻體驗後,他寫出成名作「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後書名改成「人對意義的追尋」(Man‘s Search for Meanihg)~意義治療法法的基本概念,奠定了意義治療在心理治療界的基礎。
1946A.D,擔任神經科外來醫院(維也納)院長。之後,他到世界各地做個人和專業性的旅行,包括歐洲、美國、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的演講。曾是奧地利心理治療醫學會會長、世界120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及哈佛,史丹佛及南衛理公大學的訪問教授。
Frankl 是以他一生的經歷來證實自己的理論,並將意義治療付諸於系統化的程序。
《註》Frankl 60 年代曾來臺灣講學。
(二)羅洛梅(Rollo May)
1909A.D出生於美國佛亥俄州(Ado)。他於1930A.D獲OBERLIN大學文學學位,隨後以巡迴藝術家和教師的身份研究古希臘文明。
記憶中他的家庭生活並不快樂,在生活中曾多次生存爭扎和兩次失敗的婚姻。因此他對心理學和諮商感興趣。1938A.D在紐約神學院得到神學位,之後研究精神分析,受Fromm和Sullivan影響深刻。他被認為是擁護人本取向的主要心理治療者之一,也是將歐洲存在取向主要治療法介紹到美國的主要代言人。
他的著作頗多,其作品主要強調人的創造力,自由和責任。在1969A.D出版的《愛的意志》(Love and Will)中提到:能孤獨存在且面對死亡世界才是人們最真實的挑戰,且人應關注其社會和文化。治療者必需追尋人生更高價值和理想,以協助當事人更有意義的追尋。
參、人性觀
(一)人的層次論
Frankl從存在心理學的觀念對人性的看法有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為人是由生理(physical)、心理(mental or psychology)、靈性(精神spiritual)三層面需求交互作用統合組成的。生理需求滿足,使人快樂;心裡需求滿足,使人快樂;精神需求滿足,使人有價值感。
Frankl 使用意義治療幫助人恢復心理健康時,提出人有追求意義意(will to meaning);與佛洛依德所謂的求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和阿德勒所說的求權意志(will to power)是不同的。
(二)自由
第二特徵為:自由。雖然人受到1.本能2.遺傳特質3.環境的限制,但能仍具有“自由”,決定他為“何”存在。「人所有的東西都可被剝奪,但在面臨何境遇中選擇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每個日子,無時無刻不在提供你選擇的機會,而你的選擇則建構了你的存在。
(三)責任
第三個特徵:對存在主義而言,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我們必須為自己生命、行動、及不採取行動負全部的責任。當事人自己去決定“為甚麼”、“對何事”、“向何人”負起責任。我們需要的,是認清一個事實: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不該追問人生有何意義,應該接受生命的詢問。
肆、自我覺察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決定及反應,是因為我們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the capacity for self-awareness )~有覺察才有以上所提三個層次的需求和滿足,自由與責任。以及體驗生命的有限,孤獨和外界的關係,焦慮與不再存在。
(一)孤獨與存在
存在主義提到:人都是孤獨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代替且經驗你的生命。個人的命運都是獨一無二且各不相同;同樣的際遇不會重複出現,而面對的行動和態度塑造出獨特的人生。我們必需孤獨地賦與自己生的態度和意義。於是如何與身處的大自然和環境裡建立關係是當事人必需去面對和思考。
「存在的虛無」,即是一認為“存在”沒有意義的生活態度。Frankl說明:existential vacacom 的患者訴說人生乏味,缺乏行為的驅力,喪失選擇的標準而仍被迫去做選擇,於是感到生活的厭煩,甚至引起鬱狀。
另外使人生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事,即是「不再存在」---無常的最終:死亡。
但Frankl強調:生命唯一真正短暫無常的部份是它的潛在力--一旦成為事實,立刻變為過去。凡存在過的,會永遠的存在,它們從短暫性中被保存起來。
我們的短暫存在性不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構成我們的責任感;因為每樣事物都是短暫的,所以必需不斷抉擇,要甚麼樣的事物,成為自己“存在”的里程碑。曾存在過的,也是一種存在,而且可能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
(二)永遠的焦慮
人的尋求意義可會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的平衡。然而這種緊張為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它奠基於:人「已經達成」與「應該達成」兩者之間的緊張;或是人「是甚麼」與「應該成為甚麼」之間的緊張。Frankl 不認為人是需要平衡,而是需要心靈動力學中兩極:一極是所要實現的意義,另一極是必需實現此意義的“人”。
從焦慮狀態中面臨未知和追尋意義,是維持人成長的動機和肯定存在的意義。
伍、追尋意義
人生意義建立在價值感的獲得;Frankl幫助當事人尋求三種價值:
1.創造性價值:藉由創作、發明、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2.經驗性價值:可由美醜事物的接觸及愛與被愛的生活經驗中獲得。
3.態度性價值:可由成敗苦樂經驗及困境抉擇中學習獲得。
生命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此我們不是問生命的一般意義為何? 而是問一人存在某一時刻中,其特殊意義為何。
用總括性的辭句來回答這問題,正如我們去問一位下棋高手:「大師,請告訴我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其實沒有所謂最好一步棋,而是看弈局中某一局勢,以及對手人格型態而定。
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不是去尋求抽象的生命意義,而是各有其獨特的機遇,要去投入與具體實現的。
(一)工作的意義
工作是屬於創造性價值經驗。也是成就感的獲得。意義是源於採取行動去賦起該賦的責任。當創造性價值成為生命中一部份時,個體的充實生命領域通常是和職業活動一致的。職業的存在意義,尤其是失去工作機會--失業時最容易表現出來。此外,並非有一個特殊職業才能滿足任人的價值感。例如有一個案:她認為缺少意義是因為她沒有成為醫生或護士.......。
Frankl認為一個人從事何種職業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工作態度。要讓個案了解,人在失業中,亦有內在自由,實現態度性價值。也就是說可以選擇如何的面對態度:可以積極或是冷漠,充滿希望或是失望,你可以掌握你想擁有的意義。
(二)愛的意義
人的存在是以人格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做基礎。Frankl說:愛就是以個人的獨特性和唯一性生活在另一個人的經驗裏;他將愛分為三種型態:
1.身體層面:會產生性刺激、衝動。滿足後產生快感。
2.心理層面:是產生迷戀。如果能滿足,會產生喜悅。
3.精神層面:不再停留在身體或情緒的興奮,而是被對方人格所感動。
滿足之後會感到幸福。
真實的愛在時間是永恆,它能超越死亡,即使身體沒有,愛還在。
其實,人世間就是有了愛,才有了令人感動與珍惜的美。無論是親情,友情,感情,或是世間的事物。
(三)苦難的意義
Frankl有一天一位年老的全科醫師來找他,他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兩年前,他摯愛的妻子死了,此後,他就無法克服喪妻的沮喪。Frankl對他說:「如果您先離世,而尊夫人繼續活著,那會是怎樣的情境呢?」他回答:「喔!對她來說是怎樣的痛苦啊!」於是,Frankl回答:「您看,現在她免除了這痛苦,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現在您必需付出代價,以繼續活下去及哀悼來償付您心愛的人免除痛苦的代價。」他不發一言的緊緊握住Frankl的手,然後靜靜的離開。
度斯妥也夫斯基:「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身受的痛苦是不值得的。」從這個案中可知,當痛苦發現意義時,就不成痛苦了,像有意義的犧牲便是。
痛苦價值也擁有內在自由,而這也是生命中無法抹殺的一部份;沒有痛苦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陸、治療歷程
一、 諮商員的態度及治療關係
Frankl 曾說: 輔導上與諮商上的存在觀點,與其說是特殊的學派, 毋寧說是一種態度,及對人的一種看法。 他不只是一種新的技術,乃是對於人與人經驗結構的關心。
由上述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意義治療學派認為在諮商的過程中技術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諮商員的態度。Baldwin 曾說: 至當治療者以最深的自我與當事人最深的份接觸,並以我 \ 你的平等真誠方式相遇時,才能使治療效果達到顛峰。 ( 民 84, 李茂興)
他和當事人接觸時,所表現的對當事人人格的尊重、價值的肯定及對當事人自做決定的能力的相信,將能導致當事人自我探索和開放。 因此存在主義治療法在諮商的過程中,著重於對當事人主觀經驗結象構的了解。
因為他們相信:唯有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幫助他們。 存在義治療學派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並且極為關心人與人的經驗結構,因此在諮商上他們強調和當事人共鳴及同理的關係。
存在諮商的基本工作就是要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 並參予當事人的現實,從當事人的觀點來了解當事人,共享當事人的實體與信念。
諮商員必須接納、同理當事人的生存狀態,了解當事人的行為背景。 透過這種同理移情的作用,諮商員才可能走入當事人心靈的深處。
但必須注意的是:同理移情和共鳴並非是把自身的經驗投射到當事人身上, 例如有時諮商員會說: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因而諮商員開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回憶, 但在同理心的過程中是完全反自我中心的,治療者先前的經驗不該注入輔導的過程中。
存在主義治療法所追求的目標是以當事人本身獨特的方式來了解他, 因此假如治療者認為:我自己也有過相同的經驗, 是在什麼情況發生的他很可能以一種不良的方式,把自身的經驗投射到當事人身上,限制了當事人自我發展的可能。( Rallo may)
存在諮商的歷程是一場當事人和諮商員共同的旅程, 在這個旅程中,諮商員暫時忘記了自我的存在, 近乎成為一份空白的表格(tabula rasa)深入探索當事人所經驗和覺知到的世界。
二、 諮商目標
存在主義治療法是一種非指導式的諮商模式, 目標是要當事人去體驗他的存在的真實性,從而了解其存在和潛能,進一步了解如何去開啟和實現其潛能。 因此治療可說是喚起當事人潛在生命力的歷程。
存在主義的諮商目標大致可歸為下列四點:
1. 使當事人明白自己目前的處境
2 協助當事人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3. 使當事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4. 協助當事人面抉擇時的焦慮
存在主義治療法相信當事人自身成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代替他們選擇未來的方向和作決定。 治療者將治療是唯一種對當事人的邀請: 請他們認清一種他們不曾真誠 ( authenticity) 渡過的生活方式,請當事人做選擇使他們成為自己所能成為的存在的方式。 羅洛梅認為人們前來治療是因為他們懷有一個內心被奴役著,希望治療者能拯救他們的幻想。 因此心理治療的目的並非如傳統所言要去醫治某人,而是要協助當事人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使他們擺脫受害者的角色。
三、 諮商歷程
存在主義治療法並無一套明確界定的治療模式, 而比較傾向是一種治療者所遵循的哲學。但根據存在主義治療法的人性觀和諮商目標,大略能歸納出下列幾種階段。
1. 澄清
諮商員幫助治寮者協註當世人確認和澄清他們對這個生存世界的假設,邀請當事人去看看他們是如何覺察、解釋人們的存在經驗。 對多數的人而言,他們一開始多半會將他們的問題歸咎於外在的環境, 而將責任推諉於他人身上,諮商員的任務在於引導他們真誠反省自身的存在,並檢視他們的問題為何會發生。
2. 訂立改變的目標
在第二階段, 諮商師鼓勵當事人對他們現有的價值體系做更深的檢視,這樣的自我探索將導致當事人對他們現有的價值和態度產生新的想法和重建, 他們將找到一種更值得存在的方式。
3. 行動
到了第三階段, 諮商師鼓勵當事人將調整後的意義價值以具體的方向實踐,這也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最後當世人將會發現他們具有實現他們認為的有意義生活的能力。
四、 意義治療的治療技術
存在主義治療法大多並不像其他學派擁有一套定義完整的治療技術, 因此他們有時會引用其他學派的技術。而由法蘭克創立的意義治療學派發展出了兩種治療技術。
意義治療法的治療技術並非從精神官能正的治療導入的,而是由精神官能症的理論及由意義治療法的人性觀演繹而來。最主要有下列兩項:
( 一 ) 矛盾意向法 ( Paradox intention)
對於預期焦慮的病人,Frankl提出矛盾意向法,要病人故意去恐懼他所害怕的東西,使病人的態度顛倒。透過矛盾意向法,當事人可以客觀的觀察自己的焦慮,能夠避免因對於焦慮的期待不安導致焦慮愈上升,呈現惡性循環的狀況。茲舉一個案例如下:
一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每當他要進行手術時,就會開始極度擔心,他擔心若是主任走進來,他就會控制不住的發抖。於是每當主任走進來,他的恐懼果然就導致他的顫抖。所以他只好在每次手術前喝大量的酒,來克服這個困擾。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治療師要他每當主任走近手術室時,就對自己說::「主任來了,我要向他顯示我是多麼善於顫抖。我一定要表現給他看,我可以顫抖得多麼美妙。」經過這樣的治療後,個案的狀況果然有了改善。
由上例可看出,矛盾意向法應用了人類所特有,且附屬於幽默感的自我超越能力,使個案能與他自己的困擾保持一段距離。只要患者開始能笑自己的焦慮,他就逐漸在康復了。
Frankl 認為存在的本質是屬於精神層面,現實則包含心理與生理層面,而「衝動的潛意識」和「精神的潛意識」期間有互相不能滲透的絕對精神界限存在。 「矛盾意向法」即 Frankl 藉「精神的抗拒力」,使精神的存在與身心的有機體之疾病 -- 精神官能症對抗的方法。因此,矛盾意向法是一種真正的「精神治療」(劉焜輝,民 76 )
( 二 ) 減反省法 (de-reflection)
減反省法適用來解決當事人的過分注意和過分反省。反省通常是潛意識的自動的思考,反省過剩時往往會阻礙了行為的進展。 因此必須藉著減反省法重建自己身心是值得信賴的理念。 而減反省法的另一功用是希望當事人能將注意力轉到生活的積極面,朝未來的方向看,而避免將注意力集中在目前的困境。茲舉兩個案例如下:
有一位女士,他會強迫性的注意自己吞嚥的動作,並擔心自己會窒息而死。 這種強迫性自我觀察嚴重干擾他的飲食,以致於他的體重大為減輕,人也變得沒有精神。治療者要他在吞嚥時對自己說: 「我不需要去注意我的吞嚥動作,因為真正說來我並不需要去吞嚥,吞嚥是順其自然的自己完成。」他利用減反省法使當事人重新信任自己的身體,使吞嚥成為一種非意向性的活動。
一個十九歲的女精神病患來找 Frankl,當事人一直將焦點放在自身的病症上,急欲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問題, 但 Frankl 則要他將注意力轉移此問題, 他說:「不要看你內在的困擾,而將注意力放在等著你去創造的未來。 我知道你的內在現在正有些危機困擾著你,但就讓我們暫時將這些困擾忘掉,看看什麼等著你去完成 。」
由於造成當事人精神疾病的原因有許多是無法改變的 ( 當事人的家族病史,家族遺傳的焦慮體質... ), 因此 frankl 採用減反省法,希望當事人能思考未來生存的意義和方向。(Yalom Ivin D,1931)
柒、貢獻與限制
存在主義治療法是對傳統精神分析學派及行為主意的反動,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濫觴,他的主要貢獻大致可歸納如下:
1. 強調人的自主性、尊嚴和價值,不像精神分析學派將人都視為病人,受潛意識主宰;也不像行為主義認為人可以經由制約,塑造成任何樣子。
2. 為心理治療法提供一個完整的哲學根基。存在主義治療法帶給治療者許多關於內在信念的思考:
(1)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
(2) 人類行為有可能改變嗎?
(3) 誰來做決定? 治療者還是當事人?
(4) 自由的本質為何? 人能自由決定嗎?
(5) 治療者是價值中立或價值導向? 應該如何處理價值問題 ?
3. 注重當事人的個別狀況,彈性運用諮商技術,不流於機械化。
4. 意義治療法適用於下列領域:精神官能症患者。精神官能症獨 特的心理困擾時常會被轉至精神層面。意義治療所要處理的是這些病患當事人具有討論遠大目標的能力。當事人有屬於在命運上不可抗拒的遭遇,如殘障、絕症或長期臥病在床。
5. 現代工商業社會的結構, 許多人感到空虛、疏離、冷漠、無意義,存在主義治療法重視人存在的問題,正適用於現代人。
而不可否認的,存在主義治療法也有一些運用上的限制和缺點 :
1. 存在主義治療法並不像其他學派有發展出一套定義完善的治療技術,
也較不具實務性。因此有時必須借用其他學派的治療技術。
2. 抽象的治療法無法適用於任何對象, 受輔者必須有一定的抽象思考及
討論能力 。
3. 存在治療者時常會採用一些含糊籠統的術語,來敘述自己治療風格,
使後人對於存在治療法的研究和發展和應用產生困難。
捌:工作分配
資料收集:靖淳 家綾
報告撰寫:哲學背景、治療歷程及批評--家綾
意義治療法、人物生平及主要概念--靖淳
玖: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李茂興(譯)(民84) 諮商與心理治療 。台北:揚智文化。
葉 玄(譯)(民59) 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大江。
譚振球(譯)(民56) 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鄔昆如 (民74) 存在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
劉載福 (民60)存在主義文學與哲學。普天。
趙可式,沈錦惠(譯)(民78)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
羅洛梅著,吳文舜、鄭秋琪(譯)(民83)心理輔導的藝術。台北:遠流。
二、期刊
吳清山(民80)意義治療法在輔導學上的應用,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1卷,09期,8~11頁。
趙梅如(民75)存在主義--人性觀的探討:論諮商涵義,教育文粹,15期,16~25頁
劉焜輝(民76)法蘭克與意義治療法(上),諮商與輔導,14期,6~9頁。
劉焜輝(民76)法蘭克與意義治療法(中),諮商與輔導,15期,11~15頁。
劉焜輝(民76)法蘭克與意義治療法(下),諮商與輔導,16期,13~18頁。
羅白蓮(譯)(民67)存在--人文治療法,國教天地,29期,11~13頁。
崔光宙(?)存在主義面面觀,崑崙第三十五集。
三、英文書籍
Yalom ,Irvin D (1931). Existential Psychology.
Corey,G(1996).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California:Books/cole.
拾:問題討論
一、你有一個很親密的親人,你知道他再一個月即將面臨死亡,你是否會告訴他這
事實?為甚麼?
二、你曾企圖逃避自由與責任嗎?是否為了安全而選擇依賴?
三、你是否曾體驗存在虛無?思考面臨死亡的課題?而你此生的目標和追尋的意義
為何?
◎你為甚麼不自殺?
◎杜斯妥也夫斯基:「我只害怕一件事:身受的痛苦是不值得的。」
◎尼采:「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er any how.」
◎只要擁有一項生存的理由,就能忍受如何(why)生存的痛苦。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rapy/existence/existentia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