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6 08:46:20| 人氣2,446|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猿形畢露》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瓦爾著、陳信宏譯《猿形畢露》比起下二書,著譯皆佳(陳譯功力前評《滾滾豬公》已介紹過),猩猩 另參【圖博館】: 黑猩猩vs人類

 

D.莫利斯(Desmond Morris)著《裸猿 The Naked Ape》(免費網文貼於後)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ly/default

伊蓮摩根(Elaine Morgan)《水猿:人類演化過程的一段謎》(麥田 ,2005)

 

德瓦爾著、陳信宏譯《猿形畢露》(麥田,2007)

 

《紐約時報》2005年年度選書

《種子雜誌》2005年十大科學好書

《羅利新聞觀察報》2005年最佳科學書籍

已售出18國語文版權。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都不是,其實是人性本「猿」!

  自人類出現以來,最透澈、最精闢的人類行為分析,

  保證讓地球上所有人……「猿」形畢露!

猩猩知我心?

  人性中存在著敵端的兩面性:有時候,我們慈愛如天使;有時候,我們殘暴如惡魔。

  人性中存在著複雜的弔詭性:有時,我們透過權力處理性的問題;有時,我們透過性處理權力的問題。

  人類為何如此矛盾、如此複雜?人類的慈善與權謀,真的是萬物之靈獨有的「人性」嗎?人類的暴力與性慾,真的是演化過程遺留下來的「獸性」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先認識人類的最近親:黑猩猩與巴諾布猿。

猿來如此!

  人類與猿類具有許多共通的特質,例如,我們都會組成部落社群,也都有超強的好奇心。

  不過,我們的相似處不一定都是優點,像黑猩猩的凶暴殘忍與操控傾向,就絕對不亞於人類。

  然而,我們共同傳承的靈長類特徵不只限於凶暴的性情。在《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Our Inner Ape: A Leading Primatologist Explains Why We Are Who We Are》中,著名的靈長類學家德瓦爾提出一種深具震撼性的觀點:人類的本性不但包括卑劣的本能,也包括慷慨、仁慈、博愛這類崇高的特質。而且,這些特質並非人類獨有,而是在另一種靈長類身上也看得到,那就是巴諾布猿。

  在基因上,巴諾布猿與黑猩猩同樣近似人類;但是,巴諾布猿的性情與生活型態,卻與黑猩猩差異極大。黑猩猩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和領域性,也有鮮明的階級體系;巴諾布猿卻是溫和又慈愛,而且崇尚情慾。透過長期觀察這兩種猿類的行為,德瓦爾確切指出,不論是最優秀還是最卑劣的人性特質,其實都深植於我們的DNA當中。

  讀過本書之後,你一定會哈哈大笑,因為你從猿類身上看到人類的各種醜態與窘態;同時,你一定也會全身發毛,因為這些猩猩將會徹底讓你……嘿嘿,「猿」形畢露!

  德瓦爾這位著名的靈長類學家認為,自私基因與達爾文式競爭等觀念,不足以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他援引自己對黑猩猩與巴諾布猿這兩種人類最近親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們可以從牠們身上獲得對人類的深入理解:包括我們「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以及執迷於權力且凶暴的一面……

  德瓦爾講述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主題涵蓋政治、性行為、暴力與仁慈,而且都是他研究過的猿類社群中所發生的實例……讀過本書敘述的猿類故事之後,讀者也許會意外發現許多和自己生活的共通之處,也可能會迫不及待想去動物園好好觀察這些靈長類動物。──《出版人週刊》

  一部適合大眾的傑出著作……這樣的成果極為罕見,一位卓越的科學家為非專業人士撰寫一部傑出的著作……德瓦爾以高度的智慧和細膩的描寫,呈現他的主題……只要是在奧德列與勞倫茲的影響下、對人類本性存有偏見的人,都應該將這本書列入自己的指定閱讀書單中。──《自然》

  德瓦爾深入研究黑猩猩與巴諾布猿,提出引人深思的假說:「道德規範的基石,顯然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已存在。」因此,他認為道德規範這項「人類最崇高的成就」並非源自理性,也不是來自哲學家的論著,更不是文化或宗教的產物,而是人類的靈長類祖先傳承的贈禮。──《羅利新聞觀察報》

    作者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介紹

  學術生涯始於故鄉荷蘭。他在荷蘭修習生物學,後於1981年遷居美國。在第一本著作《黑猩猩政治》(Chimpanzee Politics, 1982)中,德瓦爾將黑猩猩在權力鬥爭裡的遊說拉攏與陰謀詭計,拿來和政治人物的伎倆互相比較。自此之後,德瓦爾就一再指出猿類行為與人類行為的共通處,不論是攻擊性還是道德規範。而這部作品也成為經典之作,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還曾經推薦新進議員閱讀這本書,可見其剖析政客伎倆之透澈。

  德瓦爾的著作都深受歡迎,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而他也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在這些著作中,《靈長類的和解行為》(Peacemaking Among Primates, 1989)曾獲《洛杉磯時報》圖書獎;而《巴諾布猿:被遺忘的猿類》(Bonobo: Forgotten Ape, 1997)則是世上第一部介紹巴諾布猿行為的著作,也是唯一的一部。

  發現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和解行為,促使德瓦爾創立了動物衝突解決研究學門。他的科學研究已經發表在數以百計的專業論文中,刊登的期刊包括《科學》、《自然》、《科學美國人》,以及其他專門探討動物行為的刊物。此外,他也編纂了九本科學書籍。

  德瓦爾目前是艾莫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心理學系坎德勒靈長類行為講座教授、亞特蘭大約克斯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活水中心(Living Links Center)主任,也獲選為國家科學院及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2007年,德瓦爾獲得更高成就,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1844

 

《猿形畢露》實在是一本很有趣的科普。

 

很多人儘管知道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有將近98%的近似,但還是頑固地相信,人類和這些靈長類的近親有某些巨大的差異,並且那個差異是大到可以區別人類和動物的不同的。

另一方面,則有一些演化生物學家從對黑猩猩的觀察 --- 特別是暴力行為,而悲觀地結論道:人類的基因也是如此含有自私的基因,道德或利他行為都是為了博取他人好感或獲得其他利益。並從而結論人性本惡。

但是,在Franz de Waal眼裡,人類和黑猩猩的相似處極多,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黑猩猩不如我們平常人所想像的暴力,而且也和某些人設想的、只有人類發展出道德情感不同,de Waal認為,黑猩猩或其他猿類也具備有「同理心」,同時也懂得「衝突和解」。

簡單地說,de Waal在《猿形畢露》所想陳述的是,就像黑猩猩一樣,人類也具有善惡的雙重性格,既有殘暴的一面,但同時也是高度社會性的動物。

    Franz de Waal切入問題的進路也很有意思。

他從「性」和「權力」開始談起,然後談「暴力」,接著從暴力後的和解去談「仁慈」,也就是同理心、道德發展的基礎。

換言之,和傳統的觀點 ---主張自然社會是血腥的,如霍布斯 ------不同,de Waal認為:「傳統觀點中的自然界,是一幅「腥牙血爪」的圖像,個體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行有餘力才思及社會;然而,如果個體不先對群體貢獻心力,就不可能享有群體生活的好處。所有社會動物都會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有些社會比較野蠻,有些社會則比較和諧。......一般人經常認為,在自然界裡,弱者必然遭到消滅 ---亦即所謂的「叢林法則」。但實際上,社會動物對彼此其實具有相當的寬容與支持。」(p.268)

對社會生物學有興趣的朋友,應該也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我很少看到能把科普寫得這麼易讀、好讀、有趣又精彩的作品!

http://blog.roodo.com/franwu/archives/5845163.html

 

世新大學動物行為學讀書會第4次讀書活動

 

  題 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

  名 猿行畢露

日期 3/10   地點 財金系主任辦公室

出席人 郭迺鋒、溫靜瑜、劉佳瑜、戴玄昌、陳怡靜

讀 書 心 得 / 討 論 內 容

  「猿形畢露」一書中主要是討論黑猩猩和巴諾布猿兩者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前兩者和人類之間的關連性。作者為猿類行為方面之專家,因為猿類與人類是世界上最相似且基因血緣最親近的物種,故作者就其多年來不斷觀察並歸納各種的猿類行為,來引申推論至人類的行為。因此作者由猿類的行為來推論人類在遠古時代就存在的本性,而那些人類本性包括一般人對人性的既定概念-暴力兇殘,冷酷無情;也有一般大眾不知道的另一面,例如同情心,同理心,關懷他人與互相合作。根據神經專家研究發現人類的腦部在處理有關道德問題時會觸發腦內深處的情感中心,間接說明人類本性不適用盛行於世的「薄膜理論」,人性並非只有兇殘而已。

  在我們的既定觀念中,黑猩猩是兇猛殘暴的動物,像是電影「金剛」的黑猩猩一樣,力大無窮且攻擊性強。作者實際觀察黑猩猩行為,發現他們不像電影裡面獨來獨往獨行俠的形象,他們有著高度的社會性,過著群居生活的。黑猩猩是以雄性社會為主,團體內成年的公黑猩猩會互相競爭領導者的位子。對於雄性動物而言,權力是終極的春藥,而且會成癮,對於黑猩猩跟人類都不例外。黑猩猩會用許多手段去得到領導者的位子,以二抵一奪取政權。就像是人類行為的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共同獲得利益權力。黑猩猩和人類一樣,充滿忌妒心且有強烈占有慾,只是通常黑猩猩都不加掩飾而已。當然黑猩猩也一樣暴力,同樣的有仇外心態。黑猩猩對於不同群體外來的大猩猩,會有「謀殺」行為產生,故意的陷害外來的大猩猩。就像是人類在二次大戰期間,納粹人殺害猶太人一樣,仇視別的民族的人民。

   而書中討論的另一種猩猩,巴諾布猿,則是完全和大猩猩相差很多的性格。巴諾布猿天生是一個天生浪漫又眾生平等愛好和平且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巴諾布猿是以雌性為主的社會,運用團結的力量維持和平的相處模式,很少發生打鬥的場面,也不會常常有權力的競爭,是跟黑猩猩完完全全不同的兩種性格。他們較像是人類好的另一面,圍繞著同情心,關懷,合作,仁慈,和性生活。巴諾布猿常常被稱為「性開放的猿類」,因為他們在生活環境上沒有太大的壓力,食物充足且雌雄兩性的數量很平均,不用為了繁衍後代而競爭,所以在巴諾布猿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性生活。巴諾布猿也有道德情感和仁慈的心。許多人以為動物只會做出自利的行為,而不會懂得幫助彼此,但是巴諾布猿卻懂得幫助彼此。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科學上在演化的過程中,幫助親屬和後代有助於自己基因毒散播,且這是一種「禮尚往來」的邏輯,動物如果幫助懂得回報的對象,雙方都可以獲利,就像人類的政治結盟的行為。巴諾布猿也有同理心,同理心在動物中相當罕見,這包括看到別人打呵欠就跟著打哈欠的身體模仿行為,至因為察覺別人的情緒(例如恐懼或喜悅)而產生感同身受的情緒感染現象。這些道的決策背後驅動的動力是情感,是源自於我們腦內的原始情感,我們可以由巴諾布猿身上看到我們祖先的天生的道德情感,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道德是我們後天社會約束產生的。

  要爭論我們人類祖先像黑猩猩的暴力,或者巴諾布猿的浪漫和平,都很難去下評斷,我比較支持我們的個性是綜合了上述兩種不同的性格,正因為人類的個性處處都充滿矛盾與驚喜。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去尋找我們祖先的性格的影子,我們人類社會組織的獨特之處,在於同時結合了三項要素﹕男性情誼,女性情誼,與核心家庭。第一個因素和黑猩猩相同,第二個因素與巴諾布猿相同,而第三個因素則是人類特有的特色。人類是的一無二的個性,也擁有獨一無二的社會體制,所以我們不論像誰,或原始的本性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很自信的說,我們是充滿高度智慧的物種﹗ 


沐猴而冠

 

的確是衣冠禽獸,你瞧台下這些西裝比挺的傢伙,一臉看猴耍戲的賤相,簡直不把咱人看。

 

找看戲的出氣幹嘛,有種去咬主人呀,他才是禍首,你們猴就不反抗?要猿的話

 

猿又如何,還不是「心猿意馬」。

 

差多了,「猿君子,猴小人」,不信?這可是大文人柳宗元在《憎王孫(猴)文》所云:

 

猿猴居異山,德異性,不能相容。猿之德靜以恆,仁讓孝慈。居相愛,食相先。行有列,飲有序。不幸乖離,則其鳴哀。有難,則內共柔弱者。不踐稼蔬。

猴之德躁以囂,勃諍號呶。雖群不相愛,食相噬齧。行無列,飲無序。乖離而不思,有難,推其柔弱者以免。好踐稼,所過狼籍披攘。木實未熟,輒齕齩投注,窃取人食。

 

看來姓柳的也徒具虛名,什麼中國首席自然詩人,觀察在表,和咱「猴子讀詩書──假斯文」差不多。

 

依人的演化論,人猿猴在五六千萬年是一家人,都是來自類似「狐猴」的祖先,之後才分家的。這一分對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之「视聽文明及雙手萬能」尤其重要‧從食蟲到食果,增強了對形色的辨視能力(所以對紅屁股大奶頭~)。從靠爪子爬樹到用五指握樹、尾巴「退」化、前肢「進」化、双手關節靈巧及皮膚靈敏,愈形「進步」(所以好理毛、毛手毛腳~)。在密林中靈鼻不中用、大鼻又有猴視線(「長鼻猴」呢?),故嗅覺「退」化(故人對體味不悅、搞出<香の世界>~)。聲音則變重要(人話則要到一二十萬年前,人直立幾百萬年之後,随著直立人腦部遠離地面而有更多空氣來冷却大量的腦皮質細胞的運作﹝那長頸鹿呢?﹞,尤其喉頭與聲帶的配合下才有人語﹝同時也付出邊吃邊說容易塞住氣管的代價?﹞)。

 

請尊重咱猴發言權,別老插話!

 

我在帮你哩,是你自己東扯西拉的,你不是要談猿猴之別嗎?

 

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說什麼猿無尾、前肢長、用手指助行,而猴則有尾、前肢短、四掌行進、外加有頰囊,其實都是生活形態的不同所導致。只因如此而「尊猿貶猴」,顯然只是反映你們人類自己的掌控欲,難怪人會對紅毛猩猩「始亂」(小時乖巧)「終棄」(大時暴烈)了。可憐的猿兄們快瀕危了,那像咱「猴小人」會生又會鬧,該學孫悟空精神了,人類就是這樣「會閙的孩子有糖吃」,咱猴大鬧果園,人還不是要保育咱。

 

那好色的不是豬八戒而是孫猴子了?你認為他是何方神聖,中國的「无支祁」、印度的「哈奴曼」或二者的雜交?

 

皆非,咱猴自創,咱猴實在大會生了,孫才能吹毛成猴。

 

確實,這點吳承思那個書呆子就不如村婦了解你們,你瞧她們的「泥泥狗」將猴臉腹塑畫的像女陰,「猴吃桃」的布猴更霞骨地凸出猴鳥。

 

中國婦女像咱猴不易受禮教束縛了?

 

非也,古人是「生殖崇拜」而非「性力享樂」。

 

少騙猴了,不樂會色?不色會生?人最「假仙」!不信?那瞧瞧流傳於四川的《孫悟空的媽和老漢是那個》如何說的:

 

盤古王開天闢地時太忙了,天沒弄好。玉帝便派女媧去補天,女媧補累了坐在大石頭上休息,剛好月經來潮,落紅在石上。玉帝不放心,又派老君去查看。老石也查累了坐在石上,意淫著女媧的美色,想著想著,那家伙就洩了陽。陰陽和合,石頭就有身了。

 

孫猴子後來還被他老子關在八卦爐,當然關不住反遭打,看來編故事的人不但「好色」且有「戀母弒父情結」。

 

那藏人的「猿猴創世論」就是「兄妹亂倫禁忌」和「搶婚」的遺習了?

 

這點我我沒猿聰明,你去問他好了。

 

說得也是,經實驗,猿在照鏡自我意識及學人語上的確勝過你們猴子。

 

那叫暗示,耍猿而已,再怎麼厲害也只會牙牙學語而已,比鸚鵡好不到那裡。可憐啊!不論有几位珍古德都救不了猿兄的瀕危,更何況珍女士還得平衡官商、土著和猩猩等各方的利益。

 

那怎辦?就加辦個<猿>展吧!以追悼之。

 

猴酒

瞧 這些潑猴比往常更加亢奮

臉 紅咚咚眼色瞇瞇張牙裂齒

臀 紅脹脹陽具丁丁尾躁門開

尾随 原來他們是喝了水果酒

佳釀 酸中帶甜辛棘點但順口

複製 試過水果和五糓加百草

仿猴酒 是好喝但就無法助性

好色猴 顯然吸盡天地間酒精

真猴酒 猴頭泡酒還原色猴精 

猿腦

見 那隻猿王對著銅鏡比鬼臉

眼 亮晶晶的靈魂之窗裡有顆

腦 內精靈偷偷藏著萬物之靈

以 科學研究之名剖開猿王腦

白 膩膩的腦到底藏有何奧秘

吃 腦補腦才是最具科學精神 

猴拳

瞅 那群喝醉酒的猴子在幹嘛

手 舞足蹈時而搔癢時而抓物

腰 彎臀蹺時而跳躍時而翻滚

原來 便是猴拳那就以猴為師

喝口 猴酒打通精氣神任督脈

吃碗 猴腦明日醒腦靈活筋骨

真猴拳 是刁鑽但就沒有章法

假醉拳 借酒裝瘋招搖又撞騙

真中假 猴爺倆跑江湖耍猴戲

猴戲

 

見 市集人山人海真是好商機

來 出外靠朋友請鄉親賞個臉

去 蹤猴爬竿來段順手摘仙桃

跳 橫猴走繩真像盲人拉瞎馬

躍 翻猴繞索差點勒斃了猴頸

走 收拾賞錢到飯館吃喝一頓

 

柴山猴

衣冠禽獸

心猿意馬

猿君子猴小人

狐猴

孫悟空

印度哈奴曼

泥泥狗

 珍古德 猩猩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猴  《西遊記》黑猩猩vs人類《猿形畢露》


【歷代猴圖像/文物/工藝品】



【生肖猴】



眼镜猴



猴>百度百科

【猴的介紹】

  猴是一個俗稱。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爲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顔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顔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于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卷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爲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于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于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爲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爲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稱。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豔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爲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豔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幹熱季節夏 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爲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于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只有低等猴類,如狐猴、懶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節。 
  樹科的頭骨特征與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類頗相似,許多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把它包括在靈長類內,但其外部形態和生態習性卻與靈長類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分類學家已把它獨立成樹□目。 
  靈長類化石發現于北美和歐洲、亞洲的古新世至漸新世地層中,在非洲和歐洲發現于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則發現于更新世。靈長類的進化已有6000萬年曆史,從世界各地發現的早期靈長類化石屬原猴類,其中60多屬現已絕滅。現在美洲已沒有原猴類,只是在亞非大陸、馬達加斯加島和印度洋一些島嶼上,還生存著少數與5000萬年前的原猴類極爲相似的種類。猿猴類的曆史可追溯到3000~5000萬年以前,大約在1500~2000萬年以前,猿類的祖先就已遍布歐、亞、非三大洲,但現今卻僅殘存于亞洲和非洲的熱帶。
  《搜神記》載:“楚王遊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數發,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撫弓,猿即抱木而號。”這只白猿能夠將射來的箭一一打掉,而且還在笑。當神箭手由基基拿起弓時,白猿自知不妙,抱樹而號。在這裏猿被人格化,正如進化論告訴人們,人類是由類人猿轉變而來的。
  我國古人對猴子的觀察是相當仔細的。三國時東吳有個叫萬震的人寫過一部《南州異物志》,其中有一段說:“交州以南,有果然獸,其鳴自呼,身如猿,犬面,通身白色,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四尺余,反尾度身過其頭。視其鼻,仍見兩孔,作爺向天。其毛長,柔細滑澤,色以白爲質黑爲文,視如蒼頭鴨。肩邊班文集十余皮,可得一蓐,繁文麗好,細厚溫暖。”透過這段文字,猴的一概而論躍然紙上。
  漢族普遍認爲猴爲吉祥物。由于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楓樹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只猴子騎在另一只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民間忌猴年,認爲猴年收成不好,是災年。俗語說了“饑猴年,餓狗年,要吃飽飯是豬年。”

2009牛牛年屬猴運氣運程

  2009牛,屬猴的總體運程:年逢歲破,勸君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防小人嫁禍騙財,出外車輛宜小心。凡事不可沖動自作聰明,從正道經營,騙財勿取,酒色勿食,公親勿做。宜正月擇吉日用清茶三杯,五果一盤當天祭拜太歲星君並帶太歲符,可保平安大吉

【屬相猴解析】
  
  申年生人,其性多活潑、好動,伶俐,多才且靈巧,有競爭而敏捷的手腕,又有俠義的心腸,多爲他人的事,放棄自己的事務,平常好說大話,不合自己的意見都即時反對且急癖,又帶有虛言,詐僞的行爲終爲刑罰之苦的人有之,對此缺點矯正方可以成功發達。 除了本命年申年之個,屬猴的人特別要注意醜年、卯年、巳年、未年、酉年、亥年。這六種年歲中可能會出現不利于申猴者的事件,但如果您 敏于事,慎于言,自會安然無恙,這六種所歲中也可能出現有利的征兆,如果你冷靜地分析,處理好周邊關系,則是成功的前奏。當然,年年歲歲人不同,你還應該留心每年的具體情況。 
  流年運勢 
  屬猴人逢鼠年,其年經營興隆,財豐利足,興力事業,多有所成,本年有訴訟之事,帶來是非口舌。職位高尚,有貴人相助,遇事必思,諸事逢吉,放手爲之。多結交良朋益友,多投創業,但要注意突發事情,解決問題應以冷靜爲好。 
  屬猴人逢牛年,其年天喜星臨,出外營謀,用法照臨,多是一帆風順。歲初有小梗,必塾人內擾;歲末有病,小耗財;但一張一弛,運作之道也。小心衣食,平安無恙也。 
  屬猴人逢虎年,其年運帶驛馬,吉凶參半;浮沈不定,婚姻困多喜少,紛爭起于蕭牆之內,不見寧靜時。耗神損氣,恐傷元氣,四時之中,秋氣肅殺,外出遠足多在意。 
  屬猴人逢兔年,其年紫徽星高照,營謀多利,凡事多利。雖有到難之事,累失難免,災害小有,不足爲患,本年多宜外出尋緣,春氣大盛之時,前景尤好,以逸待勞,可免病災。
  屬猴人逢龍年,在龍年裏,屬猴的人會一直順利,財運也會很好,諸年的努力,都會見到成效,學業上也會頗有小成,但在交友的問題上應該在意,小心被小人陷害。 
  屬猴人逢蛇年,在蛇年裏,屬猴的人容易遭大病,甚至會重病不起,幸好及時得到治療,終會化險爲夷。
  屬猴人逢馬年,在馬年裏,屬猴人有福星高照,運勢暢順,家中喜事重重,投資獲利,財運極佳,會有多方面收入,但不可貪得無厭。 
  屬猴人逢羊年,在羊年裏,屬猴人的事業上會有所成就,幾次的投資都會收到很好的效益,但要小心上當,因爲有人要想騙你。 
  屬猴人逢猴年,其年戲鸞發動,滿門喜色,桃共生命,錢財謹防,傷神暈沈頭疼,時有小疾。 
  屬猴人逢雞年,其年太陽星高照,勤勉得財喜,辛苦見功名,只是色氣太重,雖有克制,勞心過重,秋後小有收獲。 
  屬猴人逢狗年,其年不大吉祥,難于安身立命。萬事從頭起,十年根基動。時有晦氣陰至,凡事小心在意,自會時來運轉。 
  屬猴人逢豬年,其年太陰星高照,多有官符訴訟,破敗當有,麻煩頭疼之疾難免。幸有先法,陽有相助,吉凶平沖,亦無大害。
  性格
  "申猴"屬相的人具有強烈的進取心。 他們從小就愛好讀書。他們將聰明智慧首先傾注在學業上。他們不甘落後,總希望學習成績優秀。因而勤學好問,博聞強識。但有時不求甚解,不夠細致專心。經過刻苦努力,能夠成材。 
  屬"猴"的人對工作講究興趣。如果不願意幹的事,他們可能馬馬虎虎,掉以輕心。但是對于有興趣的工作,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不怕艱難,不顧幹擾,非取得成功不可。 
  "申猴"屬相之人家庭和睦,待人平和友愛。 他們特別注重血緣親情。孝敬父母是他們的本能。他們盡心盡力撫養子女而不要求回報。嬌慣子女,也許是他們的弱點。 
  他們珍惜夫妻原配的感情,相親相愛,白頭偕老。但往往希望配偶聽從自己的主意。他們十分好客,對待朋友坦率誠懇,平等交往;也愛找抱不平,樂于助人。但不太善于處理上下級關系。 
  "申猴"屬相的男子精明能幹,風度翩翩。 他由于專注事業,可能不修邊幅,卻往往贏得人們欽慕的目光。他只想靠自己的奮鬥取得成功,不願意低三下四地求人,因而一度陷入困境。他抓住機遇便能創造財富,于是大手大腳,從不小氣,故難以節約開支,需要有一個賢淑的內當家在生活上管住他。 
  "申猴"屬相的女子秀外慧中,高雅大方。 她天生麗質,身材苗條,不需要"減肥",也不濃妝豔抹,就自然時髦,讓人羨慕不已。她愛好藝術,具有表演的天才,口齒伶俐,從不讓人。她的自尊心特別強,不能忍受欺侮。如果誰得罪她,她決不饒人,叫你出盡洋相。但只要尊重她,她就是最好的女主人。 
  "申猴"屬相的人一生灑脫,長壽長樂。 他們熱愛生活,精力充沛,對新的世界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險,喜歡刺激,在他們面前總是有新發現。 他們開朗樂觀,充滿風趣,活潑有余,嚴肅不足。他們不受管束,無憂無慮,最喜歡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屬"猴"的人寬厚善良,心胸坦蕩;雖不免小疾,而無大病大災;雖有曲折,但終會美滿幸福,健康長壽。 
  命理 
  生年地支:申年生。 
  五行:土屬信。 
  五常:金屬義。 
  吉祥方位:北、西北、及西方。 
  吉祥顔色:白、金、藍色;忌紅、黑、灰、深啡色。 
  幸運數字:一、八、七;凶數爲九、二、五。 
  幸運花:菊花、蔥花。

  優點 
  
  才智高且具優秀的頭腦,行動活潑好動且伶俐。好競爭,手腕敏捷有俠義心情,反應快,能見機行事。社交手腕高明善解人意,很快與人打成一片,但不喜歡被人控制,喜愛追求新鮮事務。聰明、機智、創新有才華,能言善道,有極強的自我表現欲。非常適合演藝和推銷工作。猴年生的男性精力充沛身體健壯,常表現達觀機智勇敢,對環境變化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生性頑強不服輸,擁有多項才能而能居主導地位。求知欲很強,博覽群書,記憶力驚人,頭腦靈活很有創造力。善於把握機會擴大發展,造成時勢,成爲大企業家。 
  缺點 
  平常愛說大話,有時有反對人之意見虛語或僞詐行爲。忽略必需遵守社會全體規範,有點不腳踏實地。生性愛玩缺乏耐心毅力,眼光看得不遠,犯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毛病。依賴心很重,好誇張和愛慕虛榮且喜新厭舊,不管做任何事都不會持續太久。狡猾僞善,無耐心不忠實狂妄自大,過分樂觀,自負心強喜投機。爲了達成目的喜愛說謊騙人,盡管才智出衆 、八面玲瓏,卻不能以德服人,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猴年生人無論說話做事一定要誠實踏實,否則會一塌糊塗。有自以爲是急就章的毛病,所以常導致錯誤失敗。
  【以上各項缺點經修持是可以克服的。】

 事業   
  事業上非常穩定和順利,同時也是創業或開發新業務的好機遇。規劃要仔細,要合乎現實,加上耐力、幹勁和親力親爲必定大有成效。打工族也有加薪的機會。 
  愛情 
  對長輩的感情特別濃烈,但是夫妻間的容易關系緊張或是産生風波。已婚的容易出現婚外戀情,未婚者則步入情緒化,時好時差,時晴時陰,若談婚論嫁會成功。 大吉婚配: 鼠(子) 、龍(辰) 忌婚配: 虎(寅) 、豬(亥)、 蛇(己) 
  財運 
  財運旺盛,實實在在而看得見摸得到,個人的收入也因此大幅度的增加。需要當心的是因爲財運帶來的煩惱,同時要及時識別經濟來往中的圈套。 
  健康 
  小心注意囗腔衛生、 牙齒及呼吸系統之毛病。肖猴者容易情緒激動而感染小毛病,需放松精神減輕壓力。

  造字因緣 
  
  猴是無臀的,所以坐不住,善於變動,在社會上經常換工作的以屬猴的最多,因爲猴子有善變多計謀狡猾僞善的做性,與古時代諸侯性質很相近,古時候諸們各據一方,個個多計謀善變,狡猾欺詐的事各盡己能,所以當初形容各據一方的霸主如一群猴子的王一樣,善指揮應變,因而諸侯 的『候』字是將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候』,其道理在此。 
  猴是一個俗稱。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爲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顔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顔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于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卷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爲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于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于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爲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爲□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稱。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豔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爲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豔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幹熱季節夏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爲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于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只有低等猴類,如狐猴、懶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節。 
  樹科的頭骨特征與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類頗相似,許多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把它包括在靈長類內,但其外部形態和生態習性卻與靈長類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分類學家已把它獨立成樹目。 
  靈長類化石發現于北美和歐洲、亞洲的古新世至漸新世地層中,在非洲和歐洲發現于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則發現于更新世。靈長類的進化已有6000萬年曆史,從世界各地發現的早期靈長類化石屬原猴類,其中60多屬現已絕滅。現在美洲已沒有原猴類,只是在亞非大陸、馬達加斯加島和印度洋一些島嶼上,還生存著少數與5000萬年前的原猴類極爲相似的種類。猿猴類的曆史可追溯到3000~5000萬年以前,大約在1500~2000萬年以前,猿類的祖先就已遍布歐、亞、非三大洲,但現今卻僅殘存于亞洲和非洲的熱帶。
  在我國古籍中,猴子的別稱有禺,果然,獨,狨等。據《白虎通》記述:“猴,侯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觀望的意思。
  印度尼西亞加裏曼丹島的北部山區,每年5月7日是“敬猴節”。而泰國的北部山區,每年的11月1日是“猴子運動節”。 
  猴體形中等,四肢等長或後肢稍長,尾巴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營樹棲或陸棲生活,這是猴類的共同特征。
  猴類也稱是靈長類,它是動物界裏最進化的一類。猴大腦發達,四肢可以使用簡單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可以分開,有助于攀爬樹枝和拿東西。
  從森林到草原的生活過程中,猴一直以驚人速度在進化。並且猴是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一類動物。

  猴的文學  義猴

  【原文】: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遠適他鄉。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這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爲養,猴遍哭于鄉,鄉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墳間。鄉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譯文】 
  某山隅有一個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個女兒在遠方。打獵的人可憐他孤獨,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給他。老人十分喜歡,對待它就好像對親生兒子一樣。每次出門猴子都跟著他,(猴子)不用鏈子鎖著不用繩牽著,但又不會離開他。如此就過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關上門,奔到老人女兒家裏,淚如下雨。(老人的女兒)問:“父親死了?”猴子點了點頭。(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麽值錢的東西也沒有,無有錢給他辦後事,猴子于是中鄉中大哭,鄉裏的人于是給錢它爲老人辦了後事。老人的女兒要帶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絕了,仍然守著老人原來的故居,每天摘果爲生。每隔五天就爲老人大哭一場,好像是紀念老人養了它五年的恩情,樣子十分哀傷。這樣不夠三個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墳前。鄉裏的人可憐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墳的旁邊,爲它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寫著:義猴之墓。 
  【感想】: 
  ①我覺得文中的猴子對養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義,那麽我們做人更應該有情義。 
  ②我覺得文中的獵人富有同情心,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主動關心與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③文中的鄉人不但出錢掩埋了老人,而且給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塊碑,由此可見他們的善良與淳樸,這是值得現代人學習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17.html?tp=0_11

 

 

 

伊蓮摩根(Elaine Morgan)《水猿:人類演化過程的一段謎》(麥田 ,2005)

 

人類為何如此獨特、為何跟其他靈長類動物如此不同?

三十多年來火燒歐美演化學界的水猿理論,即將在臺灣引燃!

原來,我們的祖先曾受困水邊,過著半水棲的生活?

本書已在英國暢銷一百萬本,翻譯成19種語言發行全球!

作者親筆為臺灣讀者作序,為我們說明水猿理論在歐美學界引發的風風雨雨!

    「學界普遍同意,在八百萬到九百萬年前,非洲森林中曾經棲息著一種動物,人類學家稱之為「最後共同祖先」。最後共同祖先的後代後來分為許多不同譜系,現存的成員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巴諾布猿,以及人類。在這些成員中,人類與非洲猿的差別遠比各種猿類彼此間的差別還要明顯。人與猿之間有許多鮮明的生理差異,而且其中至少有些差異,早在人類譜系和其他猿類分枝之際就已出現,不然也是出現在分枝之後不久。由此看來,我們應可合理推斷,當時我們的祖先一定發生了什麼沒有發生在其他猿類身上的事情。這裡只有一個單純的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伊蓮摩根

    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為何如此不同?這些差異能讓我們對人類演化獲得什麼樣的認識?在這部流暢易讀、立論嚴謹的著作中,作者要求我們思考一項演化假說;唯有這項假說,才能解釋人類身體結構上的異常之處:

1.人類為何用兩腿行走?為何要採取這種移動速度緩慢、而且容易產生背痛的姿勢?

2.人類為何和其他靈長類不同,獨自發展成體表無毛的模樣,而且皮膚底下還鋪了一層厚厚的脂肪?其他具備這種特徵的哺乳類只有鯨魚、海豹、厚皮動物等等。

3.人類的喉頭為何下降?為何能調整呼吸的頻率?黑猩猩無法調整呼吸的頻率,但是海象可以。

4.人類的鼻孔為何開口向下,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不同?

5.人體適應發展的結果為何如此不完美?除非,這是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作者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指向一個無法迴避的結論:好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經受困於半水棲環境中。在立論過程中,作者迫使科學家對於存在已久的人類演化理論提出質疑,而這些理論現在看來皆已存在著重大缺陷。

 

王道還 評《水猿》  

 

在西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是十八世紀成形的科學問題,學者歷經三個世紀才弄清楚答案的輪廓。簡言之,人是一種猿,與黑猩猩同源,八百萬年到六百萬年前才分家。傳統分類學家將人歸入「人科」、黑猩猩歸入「猿科」,是數典忘祖。

可是,即使人是一種猿,也是非常獨特的猿;我們是無毛猿。此外,我們頂天立地、昂首闊步,是哺乳類中唯一完全依賴下肢在地面上行走的物種。為什麼?這是所有「人類演化演義」的主題。例如第一位提出生物演化論的拉馬克就推測:人類始祖在地面上站得直、望得遠,既增加警戒範圍,又拉長偵查距離。有了遠見,攻守兩便,就能鬥智而不鬥力,因此人類雖然身無利爪、膚脆骨柔,腦子卻特別發達。拉馬克說得絲絲入扣,煞有介事,不愧為生物學史上的大家。  

《水猿》是一部人類演化演義。作者摩根自一九七二年起宣傳水猿假說(AAH),認為人類始祖必然在獨立演化的早期階段在水裡度過了幾百萬年,才脫去全身毛髮、養成直立習慣、發現製造工具的利益。舉凡我們想得到的人類特徵,全是在「水猿」階段演化出來的,甚至說話的能力也依賴水棲奠定的生理基礎。

摩根不是生物學者,在大學裡不主修科學,水猿假說也不是她發明的,卻獨具隻眼,大肆宣傳。人類學者漠視她,幾位學術名家卻不得不評論這個點子,值得對科學的社會建構過程有興趣的讀者注意。 

可是讀者必須像摩根一樣鍥而不舍,耐心地將摩根過去出版的三本書仔細讀過,並與本書比較。哪些論點是摩根因應批評與證據而不斷修正的,不變的又是哪些?例如,要是人類始祖曾在水中生活過幾百萬年,那是在河裡、湖裡,還是海裡?一開始,摩根認為流淚與流汗都是人類祖先在海水棲境中演化出的生物適應。只因為淚水與汗水都是鹹的。現在摩根承認流汗與流淚不可能源自身體排除過多鹽分的機制,同時將人類祖先的演化棲境改為「洪水氾濫的森林、紅樹林,或者樹木植被逐漸減少的島嶼」(頁145)。最可能的地點是東非依索匹亞東北部的阿法三角。因為一九九四年古人類學者宣佈,在那裡找到了一些四百四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化石,而且有專家推測,紅海海水從曼德海峽侵入過那裡。本書在一九九七年出版,作者還來不及聽說七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化石,那是法國學者在中非查德發現的,當時的棲境大概是水道交錯的內陸。 

在西方,多虧摩根水猿假說才有今日的聲勢。可是這本《水猿》卻可能是這個假說已日暮途遠的註腳。因為在本書中,摩根採取的是守勢,到了最後一章,她承認這個假說只是臆測,她老調重談,只因為她認為流行的假說更糟。這是比爛。摩根在許多生理細節上著墨,反而讓讀者莫測高深。遙想摩根當年,《女性演化史》(The descent of woman, 1972)才情煥發,富想像力,捕風捉影也引人入勝。一個沒有受過學術訓練的人,掙紮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學習學術規範,結果成了半吊子,生氣盡失,教人不能無憾。  

回顧過去一百五十年的古人類學,出人意料的化石一向是主導研究方向的動力,人類演化演義很少扮演關鍵角色。而在科學中,「研究問題」是以解決方案定義的;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再有趣也只是說故事的張本。 

這可不是貶語。好的故事鼓舞好奇心,激發想像力,是科學的起點。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聽故事?來段故事吧!  

http://sci.nctu.edu.tw/index.php?now=room&page=room_show.php&now_page=1&article_id=639

 

水猿理論>百度百科

 

  衆所周知,猴是我們人類的近親。據現代科學家的研究,二者的遺傳基因有98.4%是重合的。所以人們認爲這個物種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這種觀點早已深入人心。但最近幾年,“人猿同祖”論遭遇了各種挑戰。

  人類是由猿猴演化來的?

  1863年,赫胥黎出版了《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他把人和靈長類動物的身體結構作了詳細的比較,由此證明人是猿類的近親,他認爲人是由古代的類人猿逐漸變化來的,或者是和猿從同一個祖先分支而來的。他是第一個提出“人猿同祖論”的科學家。

  真正用科學的方法搜集證據,提出人類起源于古猿的是英國學者達爾文。19世紀中葉,他和他的同事根據大量科學的觀察提出:人是古代的猿猴進化而來的。1871年,達爾文發表了新書《人類起源和性的選擇》,詳細列舉了人和動物在胚胎和身體構造上的一些相似之處,來論證人與動物的關系。他在書中還舉出一些在有的動物身上很發達,而在人的身上由于不再有用或用得很少而退化的肢體,如尾巴,來論證人類與動物的“血緣關系”。

  現代科學的發展幫助了科學家,他們可以使用各種新方法和新技術來界定人類、猿類和猴子三者之間的關系。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黑猩猩與人類的關系最近,它們和人類是共同的祖先,但從700萬年前開始分化開來;再往前200萬年,大猩猩又從那時的共同祖先分化出去;其他的猿類在時間上和親緣關系上,就更早與人類分化了。

  人類是從水中演化來的?

  2002年有一位叫米高爾?奧登的法國醫學家提出了一個駭世驚俗的觀點:“人類和海豚的親緣關系超過猿猴,人類的祖先是海豚!”雖然聽起來有些旁門左道,奧登卻自有他相當周密的推論。他的第一個論據是:人類本性親水、猿猴厭惡水,這是最明顯的分水嶺。人的嬰兒一出生就有遊泳的本能,而且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宜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後伸的。第二,人的軀體和海洋哺乳動物一樣光滑,頭部卻長滿濃密的頭發。第三,人類能以含有鹽分的淚液表達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會流淚。第四,人類喜歡吃魚、蝦與海藻,猿猴卻不喜歡。從這些論據看來,奧登的理論也不無道理。

  人類是從海猿演化來的?

  人類學家還有一種“人類祖先海猿說”,處于“人—猿同祖”與“人—海豚同祖”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之間。英國人類學家艾利斯特?哈代認爲,在400萬年到800萬年前,非洲東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漲淹沒了大片土地,居住在那裏的古猿爲了生存,逐步適應了海中生活,變爲海生動物—海猿。約400萬年後,海水下降,淹沒的土地重新顯露出來,海猿回到陸上生活,逐漸演化爲人類。這種觀點其實是“人—猿同祖”和“人—海豚同祖”的折中,但從人類進化的時間上來說,更有利于“人—海猿同祖說”。

  據英國曆史學家邁克?別伊真特所言,地質學家發現約700萬年前,現在埃塞俄比亞北部的阿法爾平原曾是茂密的森林,後來由于大地構造過程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內陸湖—阿法爾海。若幹百萬年之後,它逐漸幹涸,變成一片厚達幾百米的黏鹽土荒漠。從前也同樣覆蓋森林的達納基爾高地也在那裏,據說正是這個“浴場”成了猿的棲身之地。由于樹遭水淹沒,于是猿便下了樹。

  1974年11月30日,美國古人類學家多納德?喬漢遜曾在這裏發現的死于350萬年前的著名類人生物露茜的遺骸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根據所有情況來看,她是淹死的。露茜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間,同鱷魚和龜的蛋混雜在一起,並沒被猛獸傷害和撕扯。

  後來,在偏南一些的地方,喬漢遜還在湖底發現了13具露茜同族的遺骸。這就是憑什麽推測他們曾在靠岸的淺水區待過的理由。

  “人—海猿同祖說”也有豐富的論據。第一,人的身體表面裸露無毛,卻有皮下脂肪,這與靈長類動物大大不同,光潔無毛的身體與豐富的皮下脂肪更適宜在較冷的海水中生活並保持體溫。第二,人體無法調節對鹽的需求,而且要“出汗”來調節體溫,這是“浪費”鹽分的,而靈長類動物卻不需要靠出汗調節體溫,反而具有對鹽攝入量的控制與渴求的機制,這說明人類是從鹽分豐富的海洋中來。第三,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都不是遊泳能手。由此看來,這種理論與“人—海豚同祖說”的理由很相近。

  對于不會遊泳的人來說,遇到江河湖海就會有幾分恐懼,而且每年因溺水而亡的人也爲數不少,人生活離不開水,但太多水又會導致人死亡。其實地球上的動物大都是會水的,現在陸地上的動物大都是從水中走上陸地的。在地球的演化史上,地球曾經就是一個水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就是從水中誕生的。

  假若有人稱你爲河馬,你會對此表示不滿,或認爲是一種污辱。其實這種叫法並非錯誤,因爲人類與其它水生哺乳動物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些相似之處也許就是一大科學之謎的關鍵所在,它關系到我們人類起源的問題。一些科學家認爲,人類與河馬和鯨類動物很相像,因爲人類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也曾經和上述動物那樣,擁有同樣的水中家園。早期的人類就曾生活在水中。

  根據岡瓦納大陸理論,大約800萬年前,有那麽一種類猿的樹棲動物被稱爲現代人和猿最近的共同祖先,它們居住于非洲的茂密森林之中。後來這種動物的後代分成了兩支,分道揚鑣,一支是進化成了人的靈長類,人類進化成人時學會了用雙腳走路,大部分體毛脫掉,體態豐滿,大腦更發達並且又有了語言。而另一支繼續留在森林中成了現代猿。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人和猿分別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進化之路呢?大多數科學家曾經相信,這種原因就是它們居住地的變化。也就是說,猿繼續留在樹上生活,而早期人類則離開了樹木,來到了非洲的岡瓦納大陸熱帶草原,在那裏人類進化出新的身體特點,並且生存了下來。其中一個特點,就是雙足行走,因爲這可使早期人類一直站立並觀察獵物及危險情況,另外,站立還解放了雙手,以便于捕殺獵物,獲取食物,而且身體受陽光中有害射線照射的部位也減少了。爲了避熱,早期人類也脫掉了身體毛發,進化出了汗腺。

  但是,在近十年間岡瓦納大陸理論的支持者越來越少,這是什麽原因呢?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有新的科學發現:非洲草原的出現在人類學會用雙腳行走之後。

  目前,岡瓦納大陸的理論已成爲普及定理,但有什麽理論可以解釋人與猿之間分道揚鑣的原因呢?有少量科學家相信,那些樹猿從樹上下來,來到了平坦的棲息地,不是土壤和青草覆蓋的平地,而是水中,在水中,早期人類生活了近幾百萬年,在走上陸地前,進化出自身獨特的特性,這種觀點叫做“水猿理論”。這種理論,是一位因寫“水猿的假說”一書而獲獎的女學者埃萊娜?摩根提出的。

  摩根指出,大多數早期人類化石在被水覆蓋的地方或史前時代的水邊發現,其中,在最著名的人類化石———被稱爲夏娃的露茜的發掘地點旁還發現許多鱷魚蛋和蟹類貝類的化石。

  摩根還指出,人類與水生哺乳動物之間如海豚、河馬、海象之間有許多生物學上的相似性,一種相似性是皮下脂肪,這種物質可像保溫毯一樣,避免身體的熱量在水下很快散失掉,因爲水比空氣還要吸熱快。

  大多數陸生哺乳動物,包括我們的最近的親戚,猿,都沒有這種皮下脂肪層,相反,它們卻擁有一層厚厚的毛發。人類和水生哺乳動物只有很少或者說根本沒有毛發。

  摩根認爲,人類目前也留有許多水中生活的特點:

  1.鼻孔朝下而不朝上,這樣在潛水時水不會進入鼻腔。

  2.人體需要碘和2-3脂肪酸,這是大腦發育的重要養分,這些養分在陸地上的食物中是十分罕見的,但是魚和貝類體內卻有很多。

  3.人類的皮膚由許多皮脂腺所覆蓋,它可以分泌一種油脂液體,叫做皮脂,以使頭發和皮膚油滑,猿則幾乎沒有這種皮脂腺。

  摩根相信,當早期人類學著在泅水過河把頭擡過水面時,雙腳行走的特點就開始進化出來了,倭黑猩猩和天狗猴(又稱長鼻猴)之間也有相似的進化特點,矮黑猩猩和天狗猴可部分時間用雙足行走。它們都居住于很易遭洪水沖擊的森林地區,人們也都觀察過它們曾頭朝上涉水過河。

  大多數研究人類起源的科學家對水猿理論持懷疑態度甚至不屑一顧,但托比亞斯等古人類學家卻不這樣認爲,他說:我相信,古人類學家有責任重新檢驗水猿理論。

  隱性發情 從"水生猿理論"看水猿奇特的"性行爲"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黑猩猩的群體中,也存在合作狩獵的現象,但是肉食在黑猩猩的食譜中,只占有非常少的部分,在整個水生猿理論的劇本中,很可能存在著一段孤立的島嶼生活時期,在這期間,狹小的海島中,植物性的食物短缺,不得不開拓其他的食物來源,結果高蛋白、高脂肪的海洋性食品成爲了人類最主要的食物。

  即使在回到陸地之後,由于無法獲得更多的動物性食物,人類祖先不得不進行狩獵。而在黑猩猩的世界中,植物性食物豐富,並沒有打獵的迫切需要,他們也沒有最終成爲獵人。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從草食和雜食分化出肉食動物的例子並不罕見,但是從肉食動物,演變成草食動物的,卻只有大熊貓一種。

  水生生活給人類性行爲方面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發情特征的消失這麽簡單,它還給人類帶來了很多體質上的變化,這些變化,除了水生生活之外,用其他的理論都無法解釋。

  和大猩猩相比,人類男性有個值得驕傲的資本,人類的體形只有大猩猩的一半,但是卻擁有比大猩猩長的多的陰莖,人類的陰莖平均有13-15厘米長,而大猩猩,只有可憐的3厘米。爲什麽人的陰莖在相對和絕對值上都大大的超過大猩猩呢?這是因爲人類的雌性擁有更長,更加不容易到達子宮的陰道,而這是對水生生活的一種適應。

  水生的生活環境,對一些物種的交配活動有著不利的影響,這會導致雄性的陰莖伸長,例如在陸生的鳥類和爬行類中,根本無須陰莖這個東西,只須要把彼此的瀉殖腔口對口緊密接觸,就可以完成交配了,可是水生環境中就不是這回事了,必須保護精液不被海水污染,因此水生的烏龜、鱷魚,還有天鵝、鴨子這些水鳥都進化出了陰莖。

  另外,女性方面除了陰道變得更長之外,大陰唇和處女膜的出現也是對水生生活的一種適應。

  處女膜,在水生哺乳動物類的海豹和齒鯨身上也有發現,雖然在馬達加斯加的狐猴身上也有發現,但在所有猿和舊大陸猴身上都沒有類似的結構,它在人類身上的出現,並不象是直接從原始的靈長類祖先身上繼承下來的,而更象是由于水生生活而重新具備的。在水生的哺乳類中,這也是趨同進化的一種表現,沒有太多親緣關系的物種都同時産生了類似功能和結構的器官。

  在所有的四足動物中,陰道都是水平向後可以直接從後面進入,最多只有尾巴擋住,而在猿類中,連尾巴也消失了。但是人類由于兩足行走而采用了直立的姿態,陰道與地面的垂直的,而且在陰道的入口有厚厚的皮褶(大陰唇)的保護,這在所有的猿類中都沒有被發現,單一的兩足行走習慣不足以造成所有這些改變,這種結構在陸生哺乳動物類中十分少見,而在水生哺乳類中十分常見,爲了防止水的危害,陰道口也有類似陰唇的結構保護。

  但這些都不是爭論的焦點,在水生生活的影響方面,對于性交姿勢的影響曾經引起過廣泛的爭論。

  面對面的性交姿勢,在水生哺乳類中最常見的姿勢,無論是水中交配的鯨魚,海豚,海牛還是岸上交配的海狸,海獺等等都是如此。遊泳同兩足直立一樣會促進這種性交姿勢的形成,兩者都會使脊椎和後腿重新排列。在脊椎和後腿重新排列後,面對面的性交姿勢不僅成爲了可能,更成爲了一種便利。後面的文章中我們將詳細介紹直立行走與水生生活的因果關系,人類進化出直立行走的姿勢,也和水生生活密切相關。

  但是很多學者對此並不認同,他們認爲這種面對面的性交姿勢不需要通過水生生活也可以具備。在對亞洲紅毛猩猩的研究中有重大的發現,在類人猿中也找到采用面對面姿勢的例子。

  奈德(R D Nadler)在1977年的研究中,對四對猩猩進行了持續的觀察,雄猩猩每天都能接近雌猩猩,四對中的三對,無論在雌性的任何生理周期都每天進行交配,其中有一些時候是采用面對面的姿勢。

  “幾乎所有的性交,對于雌性來說都類似于強奸。……在實驗的開頭,雄性追逐雌性,並經常將其抓住,防止逃跑,並將雌性摔倒,不斷的掙紮和尖叫,按在地面開始強制的交配,直到雄性插入並開始抽關,雌性才開始穩定下來。”

  當然,在動物園和實驗室中,靈長類動物的行爲是非典型性的,不能因此斷定,它們在野外也有同樣的生活習性,在加勒迪卡斯(B。M。F。Galdikas)于1971-1975對猩猩的交配行爲四年的研究中表明,猩猩在野外環境中交配的頻率明顯的少于動物園中,在被囚禁的環境中,又無需費力去尋找食物,雄性自然有更多的欲望須要宣泄,而在雌性不願意的情況下只好更多采用這種類似強奸的姿態。在自然環境中,猩猩很少采用這種姿勢,因爲亞洲的猿類——長臂猿和猩猩都比非洲的親戚更適應樹棲的生活,長臂猿體積和體重都最小,可以輕易的在樹上保持平衡而不掉下來,而體重大的親戚中,樹上的生活就困難多了,大猩猩不得不僅僅在樹上睡覺,而在地面覓食活動,但由于猩猩的主要的食物是樹上的水果,不得不更多的在樹上活動。在樹上進行交配的時候,如果采用仰臥的姿態,雌性的四肢無法抓握樹枝以保持固定,有讓雙方都從樹上跌落而摔死的危險。雄猩猩的體重幾乎是雌猩猩的兩倍,就如同NBA球員同嬌小的體操運動員的對比一樣,試想一下,如果這兩者在一根平衡木上性交,在激烈的動作中,還能夠保持平衡,不掉下來是多麽不可思議的呀!

  當然,並不是水生哺乳類都沒有發情的表現,爲了減少後代的死亡率,每年的繁殖季節,海獅就會聚集成大群,一起繁殖,對于海獅來說,有著一年一次很固定的發情期。因而很多反對者認爲人類發情特征的消失,和水生生活並沒有必然的聯系,而且進一步斷定,人類根本沒有過水生生活的階段,因爲並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可以證明這種生活。

  但是我們只要回頭對已經發現的化石證據進行重新整理和研究,就會發現,這些化石裏面其實還隱藏著反對水生猿理論的人所不願意看到的東西。

  人類由于水生生活,而帶來的性生活上的種種特性,以及這些變化對人類的社會結構所起的巨大影響。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到動物園看猴子的經曆,對猴子那紅紅的屁股一定印象深刻,猴子的屁股爲什麽是紅的呢?這是十分明顯的視覺信號,陰道附近的皮膚會發生周期性的膨脹,變成很顯眼的紅色,意味著這個雌性正處在發情周期的頂峰,正是排卵期,此時進行交配,就很可能讓雌性懷孕。

  不僅僅是獼猴身上有這種特征,在黑猩猩和狒狒身上我們也同樣可以發現。

  發情周期對于所有的哺乳動物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通過有效的生理調節,使雌性僅僅在間隔一定周期之後才可以交配,它同時使得性行爲都發生在雌性可以懷孕的周期裏,這樣可以節省動物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精子。

  當然,在懷孕和哺乳期,雌性是不會發情的,這才能保證雌性在完成自己母親角色時,不會對別的雄性發生興趣或者被其它雄性打擾,強行要求發生關系。在大型哺乳動物中,大多一年只有一次發情期,這樣才能保證後代出生在一年中最容易成活,食物供應最充足的季節中,如果生活的區域,食物供應並沒有季節性差別,在群體中不同,雌性分開懷孕生仔更容易讓幼崽得到充分照顧的情況下,這個周期可以變短,如在非洲猿類中,大猩猩間隔是31-32天,而黑猩猩是35-36天,而人類則是29天。

  對于一個獼猴群的猴王來說,如果要保證所有的小猴都是自己的後代,只要看住那些屁股是紅的雌性就可以了,只要這個時候沒有別的雄性與之交配,就可以保證群體中下一代都是自己的孩子。這樣它可以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監督所有的雌性,更沒有每天和群體內所有的雌性都交配一次的必要,社會群落也可以保持相對的平靜和安寧。

  但是我們卻偏偏失去這個具有許多優點的特性,發情在我們的性周期中變得完全不同,只有在性周期的結尾才由月經標明,而最重要的排卵卻是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且此時雌性既不對雄性有特別的吸引力,同時自身也對雄性沒有特別的渴望。這種現象被稱爲隱性發情。

  當然,屁股是否變紅,並不是雄性了解雌性發情狀態的主要根據,發情更主要的特征來自嗅覺信號,嗅覺很差的人類對于氣味信號並沒有切身的感覺,而紅紅的屁股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視覺特征,自然會將其作爲發情的最明顯信號,所有地面棲息的靈長類在發情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外陰膨脹,這可能與它們的生活中,須要花很大一部分時間坐在地面上有關。這在那些生活在大草原上的狒狒身上最明顯,而它的近親生活在森林中的山魈卻一點也不明顯。在發情的時候,陰道口打開,如果這時直接坐在地面上,則地面上的塵土可能會因爲陰道口分泌物而沾在陰道口,並隨雄性的交配活動而進入陰道內,對雌性造成傷害。

  實驗告訴我們,雄性黑猩猩的性欲是由氣味信號激發起來的,在氣味存在時,無論雌性是否有那個紅屁股都會自然的發生,而氣味消失了,即使面對一個紅屁股也打不起精神。

  人類隱性發情這樣的特殊表現,最有可能是因爲在進化過程中遇到了特殊的困境造成的。這個困境就是水生的生活習性,發情通常與氣味信號緊密相連,這時雌性發出的一種生化刺激素,在空氣中傳播可以散布到很大的範圍,但是對于遊泳或在沼澤中跋涉、滿身污泥的動物來說,這種生化刺激素,一分泌出來就被洗掉了。另外人類的嗅覺十分差勁,在人的大腦中,嗅葉的比例非常的小,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水生哺乳類身上,在海豹和鯨魚這些動物的腦中,嗅葉萎縮到了幾乎找不到的地步(在水裏鼻子並沒有多大用處),而氣味信號即使分泌出來也會被很快洗掉或者即使存在這種信號,雄性也無法察覺到結果,人類的發情信號也自然的消失了。

  在論述隱性發情給人類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前,我們還要進行一下關于隱形發情的討論。

  現代的婦女,可以通過檢測身體激素的試紙條輕松的了解到自己是否處于排卵期,還有更簡單的辦法,只要每天起床之前使用溫度計測一下體溫,就可以根據基礎體溫紀錄推算出自己在發情周期中所處的位置。

  很多人因此認爲人類也存在著發情現象,但所得的證據大多不過是靠不住的。比如一個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似乎證明在女性吸引力和性周期有關,但實際情況卻是由于放心不會懷孕,很多女性都有在月經剛剛結束時而不是在排卵期更多的性交。人類的發情特征已經徹底退化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自身,如果沒有得到工業革命之後先進工具的幫助,根本無法的對方或者自身是否處于排卵期。

  與許多人類的其他反常的特征一樣,許多人認爲這是一種進化而不是特化,我們是進化頂峰中,唯一達到這個高度的物種,他們認爲人類的雌性,不是失去了發情,而是時刻都處于發情的狀態下,英文就是always on heat。人類的女性擁有長期膨大的乳房,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隨時可以和男性發生關系,而不象狼和馬等等動物一樣,由于尾巴向下擋住了陰道的入口,只有在特定發情時才打開,一年中僅僅在發情的幾天內可以交配。

  但是發情並不僅僅意味著可以交配,它還意味著對異性的吸引,以及自身對異性的需求,有人在研究亞洲猩猩的時候,作過這樣一個很有趣的試驗,首先,他把一對猩猩分別關在相鄰的兩個籠子裏,中間留下一個通道,大小能夠讓雌性猩猩,它的體形只有雄性的1/2左右,通過這個通道到雄猩猩的籠子裏,而雄猩猩卻無法爬到雌猩猩那邊。結果在整個發情周期中,雌猩猩只有在排卵的那兩三天中爬到雄猩猩那邊與之交配,而在通道擴大到足以讓雄猩猩通過之後,幾乎每天雄猩猩爬到雌猩猩這邊進行交配。雌猩猩也處在隨時都可以交配的狀態下,但它很明顯受到了自己身體變化的驅動,她也明顯能夠感覺到這種變化,而人類,卻對此無法察覺。

  就算人類時刻都處于發情狀態,它對人類社會結構的影響,和發情完全消失,也是一摸一樣的,對于雄性來說,無論處于什麽生理狀態,雌性永遠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大猩猩的群體中,對于沒有發情的雌性,經常會有群體中的其他雄性偷偷與之交配,而首領對此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不過對于發情中的雌性,這樣的交配就意味著一場王位爭奪戰的打響

  但發情的特征消失了,群體中的雄性也就不再是一這種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而可以好好的合作了。

  我們先看看非洲草原獅子的獅子結構,獅子這種動物在人們看來很威嚴,頗受推崇,長期以來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獸中之王、太陽的象征、甚至是動物上帝。

  獅群的核心是由親緣關系密切的幾只成年雌獅組成的,它們相互之間的密切程度至少是堂、表姐妹,它們生活中大部以合作的形式,占據固定的領土,代代相傳。每個獅群的數量平均爲15頭,最少的4頭,最多的37頭。雌獅成員間表現的合作程度,在除人類之外的哺乳動物中是最爲創記錄的。

  雄獅一般不出獵,往往坐享其成。進食的時候雄獅以自己身大力強的有力條件,把母獅和幼獅趕到一旁,自己先饕餮一頓,吃飽之後才許可母獅和幼獅進食。當然雄獅決非全無用處,除了遺傳上顯而易見的不可缺少性之外,雄獅以自己雄壯威嚴的巨大威攝力量爲獅群提供了安全保障。

  年輕的雄獅一旦到了青春期,毫無例外都會被其父親逐出家園。它們要麽只身孤影,要麽三兩成群地在各處流浪,沒有固定的住處。待它們長足身體和力氣之後,就伺機進攻。一旦看到哪個獅群的雄獅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表現出衰敗之態,就會發起攻擊,要麽把老獅趕走,要麽把老獅子殺死。

  母獅通常擔任捕獵任務,它們總是擺成一個扇形的陣勢慢慢潛近捕獲物件,然後突然發起進攻,從不同的方向猛沖過去。這種合作狩獵一般成功率很高。單獨出擊就沒那麽順利了。單獨捕獵成就,據生物學家估計只及前者的一半。

  爲什麽協作捕獵一定只能由雌性共同協作完成呢?因爲獅子也是一種擁有明顯發情特征的動物,雌性的性吸引力會破壞雄性之間的合作,如果群體中的一個雌性發情了,就會吸引所有的雄性而引起雄性們的不安和沖動,從而破壞雄性們的合作。如果要指望體力較弱的男子在狩獵中合作,也要給他們更多的性生活權利。女性要讓更多的男性分享,性組織模式要更民主,更少暴政色彩。最強大的雄性如果沖鋒在前,往往自己捕獲了食物,而其他的雄性卻偷偷利用這個時機去和發情的雌性交配,或者在協作中故意怠工,讓最強者面對最大的危險,使其最容易喪生,這樣其他的雄性才能獲得更多交配的機會,以便把自己的基因流傳下來,久而久之,最強壯的雄性基因就此流失了,整個種族也就會變得越來越衰弱,最後滅絕。所以,在雌性擁有發情特征的時候,群體合作只能在雌性間進行,雄性間的關系更多是敵對和競爭。

  人類的發情特征消失之後,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雄性都希望能夠和盡可能多雌性交配,以便將自己的基因更廣的傳播,可是雌性並沒有發情的特征,不知道什麽時候交配能夠産生後代,在整個群體中,和一個雌性交配,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和其他雌性交配的機會,這樣群體內所有的雄性都有和雌性交配,産生後代的可能,但是誰也不能確定,具體那個小孩是自己的,在這樣一種群婚的環境中,每個雄性自然會公平的對待群體中所有的幼年個體,對他們盡心撫養,而雌性可以留在家中,好好照顧和保護這些幼年個體,外出打獵這種危險的工作交由了更加強壯的雄性來完成。

  這樣一來,原始人打獵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對付各種大型的獵物的本領也大大加強了,同時幼年個體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顧,這意味著人類在各種複雜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然,這種條件下也並不是所有的雄性機會都是均等的,雌性在和雄性交配的時候,往往需要食物作爲報酬,最強壯、捕食最多的雄性往往能夠帶回最多的食物,他便可以用這些食物換來更多的交配機會,或者選擇年齡適當,身體最好的雌性,作爲交配的對象,(這樣的母親往往意味著懷孕的成功率和嬰兒存活率最高)這樣一來,最強壯的雄性便能夠最多的將自己的基因傳播開來,使得自然選擇的力量得到合理的發揮,促進人類的進化。

  女權主義者和道德的衛道士都對這個理論十分的反感,對于人類與動物在發情表現和社會結構上的不同也有各自的理論。

  衛道士門的傳統假說是這樣的,他們認爲在大草原上食物稀少,與森林環境比較生存更加困難。

  爲了生存雌性和雄性結成了一種穩定的配對關系,這樣一來,雄性就會將食物分給配偶,作爲對一種長期關系的報償,而因爲天天一同相處,就不須要特別的發情表現了。

  這種假說被廣泛的傳播,被認爲是一種傳統的智慧,並得到教科書的轉述。但它能夠得到認同並不是因爲其內容的合理性,而是因爲它把發情現象的消失看成是一種優越性而不是一種缺點,這個理論根據的一系列猜想,沒有一種能夠得到證實,而其中還有的十分荒謬。

  這個理論首先暗示,只有人才是總處在可以接受雄性的狀態,而其它的大猿不是,但如果這種狀態僅僅是可以接受性交而不是一種對雄性的渴望與懇求,也就是錯誤的。黑猩猩即使不是在發情的時間內也是可以被迫和雄性交配的。雖然這時它並沒有采取特別的措施來吸引雄性,但是僅僅就接受來說,還是可以的。

  其次,這種假說認爲,在撫養幼崽時的合作關系,只有通過緊密的,無約束的性行爲才能得到維系,這是錯誤的,雄性的南極帝王企鵝並不須要雌性經常的性賄賂就會甘心情願意的擠在南極寒冷的冰面上,在黑暗的嚴冬中,忍受狂風暴雪,不吃不喝的孵卵,這只是一種父性的本能在起作用,在所有的物種中,沒有哪種只有靠和雌性性交才有這個本能的。

  第三,它暗示在擁有固定配偶的靈長目動物中,會擁有更頻繁,更激情的性生活,但事實正好相反,長臂猿是完全一夫一妻的,由于雄性能夠100%確認自己的血緣關系,因而沒有必要太多的消耗自己的精力,在性生活上,處在一種比其它猿類更低的程度上。

  第四,它假設這種總是可以接受性交的狀態,促進了一夫一妻的形式,但是只要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生活在一個雌性隨時都在吸引異性的環境中,雄性如何能不對別人動心,而自覺的從一而終呢?

  最後,這個假說是基于古人是一夫一妻配對的,有一個外出找吃的雄性和一個在家照顧幼崽的雌性,而這並無法得到證明。出土的化石並不能告訴我們祖先們性行爲的模式,而解剖學在研究生理結構之前,得到的是社會組織的經驗,而不是野外研究得到的動物行爲學知識。

  有一種社會結構稱爲“一夫多妻”,在一個小群體中,包括了一個占統治地位的雄性和多個雌性,這個雄性壟斷了與群體所有雌性交配的權利,但他的地位也是十分不穩定的,隨時會受到其他的競爭對手的挑戰,因此它必須發展出一些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地位,在這種體制下雄性都比雌性大很多,並裝備著長角和長牙。

  大猩猩就屬于這種類型,雄性的體積是雌性的2倍,而且擁有比雌性更長更利的犬齒。人類明顯的不屬于這個類群。

  黑猩猩則生活在另一咱秩序混亂的社會中,群體的權力核心不是雄性而是雌性。

  一只雄性會在短時間內和一個特點的雌性維持一段穩定的關系,但總的來說,它們的性行爲是隨意發生的。不僅僅沒有雌性數量多于雄性的趨勢,而且每個雌性在發情的時候可以和群體內所有雄性交配。(在一個性周期中,黑猩猩發情的日子有10天,相比之下大猩猩只有兩天)。

  在這種混雜的群體中,性交大多是草率的,這須要更多的精子,在這種體系中,須要與別人不同的武器來同其它同性競爭,黑猩猩擁有非常大的睾丸,雖然黑猩猩的體型小于大猩猩的1/3,但它的睾丸是大猩猩的四倍那麽大。象長臂猿這樣的一夫一妻的生物,特點是雌雄的兩性無論是體型大小還是犬齒大小基本看不出區別。

  人類的生理結構可以說和每一種都不同,雌雄之間體型有20%的差別,(在大猩猩的身上是100%,並不足以說明人類屬于“一夫多妻”的差別,但是卻又明顯的大于“一夫一妻”的差別,解剖學證據提示人類在性行爲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點也不奇怪,大猩猩與黑猩猩的進化分野和人與黑猩猩的分野相隔不久,它們彼此的差異也十分明顯。

  對古代人類祖先,如阿法南猿的研究現實,當時的雌雄差異,遠遠大于現在的人類,可以說人類的這個轉變是更趨向于一夫一妻制的。相比黑猩猩,人類的配偶一旦成立,就會延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種趨向是由于嬰兒時期的延長和撫養任務的加重,會促進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很多生物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卻沒有一種生物采用了同樣的解決方法,母狼也須要雄性的合作撫養幼崽,也有著一個在窩裏哺育幼崽的母親和同樣外出打獵帶食物回家的雄性,這是一種生的配對,但雌性依然保持著發情,在一夫一妻的合作中,它的作用更加顯著,使得性方面更加協調,而沒有産生摩擦的危險,因爲所有的雄性只對自己的伴侶感興趣。

  高的離婚率和偷情的廣泛存在也說明了人類並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當然大部分離婚的人之後還會重新結婚,這種連續的一夫一妻也屬于一夫一妻,即使在長臂猿中,也會有闖入者搶走雌性,而留下傷心的伴侶。但是我們並不是按照西方文化暗示的那樣,完全遵守一夫一妻制的,即使現在西方國家也只有26%的人只有一個性伴侶,而在更加原始的非洲部落中,大多數人更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女權主義者則認爲雄性所捕獲的食物對于整個人類的生存來說,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絕大多數食物是婦女采集獲得的,因而所謂雄性以食物作爲交換以獲得和雌性交配的機會等等,根本上來說是對婦女的歧視。似乎事實應該是雌性掌控一切,可以自由選擇雄性,這樣,發情也就沒有必要了。

  不可否認,進行采集生活的婦女會提供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很多卡路裏,甚至可能是大部分,但是我們去無法否認雄性所提供的高熱量,高蛋白的優質動物性食物的重要性,就拿現在的普通家庭而言,可能購買的米面在重量和所提供的熱量方面超過肉蛋魚這些動物性食品,但是在購買所花費的金錢上面,兩者卻差不多。牛肉的價格往往是大米的10倍,高質量的食物有著更高的價值。而且,在采集、養殖和種植的活動中,男性也是一樣可以合作,甚至成爲勞動的主力的。

  草食的動物由于所食用的食物營養很少,必須大量的食用,而大量的食物又需要更多的能量消化,結果只得更多的攝入,通常它們要食用超過體重10%的食物才能滿足消耗,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如果用人體重和漢堡包來比較的話,意味著一個80公斤的人,一天要吃掉100多個漢堡包,爲什麽我們只要吃這個數量的1/10就夠了?因爲人類攝入的食物營養價值高,更容易消化,不需要很長的消化道,而這些食物主要是靠男性的狩獵和捕魚等等活動獲得的。

  總之,女權主義者那種輕視男性在進化過程中作用的理論,有著根本的錯誤。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148.html?tp=0_01

 

裸猿>維基百科

 

《裸猿》(The Naked Ape: 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ISBN 0-385-33430-3)是英國科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在1967年所寫的一本探討人類行為的科學著作。在書裡,他把人類當作一種物種,亦即「裸猿」來看待。透過把「裸猿」與其他品種的動物比較,來討論人類的種種行為。本書認為:人類的大多數獨特行為都是因為生活所需而演化出來的,為要應付狩獵收集者 (參看先天與後天)生活的挑戰。

本書引起很大的迴響討論,在全世界銷售超過一千萬本。

1973年,Donald Driver根據本書的內容而導演了一套電影,由Johnny Crawford及Victoria Principal主演。

2006年,Daniel Mellitz亦根據本書的內容改編成另一套獨立電影,並由Josh Wise、Chelse Swain、Sean Shanks、Amanda MacDonald、Tony LaThanh及Corbin Bernsen等人主演。

  參看

德斯蒙德莫利斯 (Desmond Morris)

人類動物園 (The Human Zoo)

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 1966 book by Robert Ardrey

社會生物學 (Sociobiology)

《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The Moral Anima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3%B8%E7%8C%BF

 

D.莫利斯(Desmond Morris)著《裸猿 The Naked Ape》(免費網文)

 

序論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性

第三章 育兒

第四章 探索

第五章 爭鬥

第六章 覓食與進食

第七章 整飾和舒適

第八章 人與動物

第八章 人與動物 

  迄今爲止,我們一直在討論裸猿自身的行爲及其對待同類的行爲——裸猿的種內行爲(intra-specific behaviour)。現在要討論的是裸猿對待其他動物的行爲——裸猿的種際行爲(inter-specific behaviour)。

  所有的高級動物都意識到,在自己的生存環境中,至少還存在著一些其他種類的動物。它們以下列五種方式之一來看待其他動物:獵物、共生者、競爭者、寄生者或天敵。就我們人類而言,看待動物的這五種方式大概可以統稱爲“經濟的”觀點。除此以外,還可以從科學的、審美的和象征的角度來看待動物。我們對其他動物的興趣非常廣泛,這就使人類與動物界的種際關系十分獨特。爲了便于客觀地進行闡釋和理解,我們必須從各個角度逐一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

  由于裸猿天性喜歡探索,對食物又采取有什麽就吃什麽的機會主義態度,我們獵物的種類就十分廣泛。在有些地方的某個時期,裸猿甚至捕殺和食用所有的動物。在一處史前遺骸中我們發現,5O萬年以前,裸猿僅在某一地捕殺食用的動物就有野牛、馬、犀牛、鹿、熊、羊、猛獁、駱駝、鴕鳥、羚羊、水牛、野豬和鬣狗。編寫一本近代裸猿的食物“種類的食譜”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食肉行爲有一個特征:我們傾向于有選擇地馴化某些獵物。有時盡管我們要吃幾乎所有的東西,但是我們的主要食物卻局限在幾種動物身上。

  馴化動物要靠有組織地控制和選育豬物。據知,人類馴養動物至少有1萬年的曆史,甚至還不止1萬年。最早馴化的動物似乎是山羊、綿羊和馴鹿。隨著固定的農業社區的興起,豬、牛(包括亞洲水牛和犛牛)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有證據表明,遠在4千年以前牛就有好幾個不同的品種了。山羊、綿羊和馴鹿的馴化是直接把捕獲的獵物飼養起來就算完事。有人認爲,豬和牛是因爲搶食莊稼而開始與人打交道,進而與人建立起密切聯系的。人類一開始種植莊稼,豬和牛就闖入人的領地,趁機享用豐饒而又新鮮的食物資源,結果自己反倒被早期的農夫捕獲,豢養起來。

  在捕獲的小型哺乳類動物中,只有兔子馴化的曆史比較悠久,但其馴化曆史似乎也比上述動物要晚得多。捕獲的鳥類中間,數千年以前就被馴化了的種類主要有雞、鴨、鵝;其次才是雉、珍珠雞、鵪鶉和火雞。馴化曆史較長的魚只有羅馬鱔、鯉魚和金魚。然而金魚很快就成爲觀賞性動物而不再用作食物。人類對魚的馴化只是最近兩千年的事,而且在我們有組織地捕食動物的活動中,其作用微乎其微。

  種際關系的第二類是共生關系。共生關系的意義可以界定爲不同種類的兩種動物聯合起來、互助互利的關系。動物界中有許多這一類的例子,最著名的是食蚤鳥與犀牛、長頸鹿和水牛等大型有蹄類動物之間的夥伴關系。食蚤鳥捕食有蹄類動物皮膚上的寄生蟲,有助于它們的身體健康和皮膚清潔;而後者則爲前者提供寶貴的食物資源。

  人類與動物的共生關系中,所謂的互利實則是對人類更加有利。但是,因爲我們並不殺死這些動物,它們與我們的關系自然不同于更爲殘酷的獵物與捕殺者的關系。所以這種關系仍然自成一類。我們是以飼養和照料爲代價來利用這些動物的。這是不平等的共生現象,因爲我們控制著局勢,我們的動物夥伴極少有、甚至完全沒有選擇余地。

  我們曆史上最古老的共生夥伴無疑要算狗。我們還不能確定我們的祖先是何時開始馴化這種寶貴的動物的。至少可能是在1萬年以前。這一馴化過程十分有趣。狗的祖先是形狀如狼的野生動物,它肯定是我們以狩獵爲生的祖先的激烈競爭對手。人的祖先和狗的祖先都是合作圍獵大型動物的獵手。最初他們之間毫無好感可言。但是野狗具有我們人類沒有的特殊本領。在狩獵活動中它們有圍獵和驅趕獵物的特長,而且動作敏捷迅速,嗅覺和聽覺十分敏銳。如果能用一部分食物作代價去利用狗的特長,倒是一樁很好的交易。後來這樁交易搞成了,但是我們無從確知狗與人的種際關系的形成經過。可能最初人把小狗帶回部落居住地、准備養肥了食用。不料這些狗夜間警覺,可以作爲看門狗。因此在早期狗一定贏得了人的喜歡。人們讓狗生活在馴化條件下,而且還讓它們隨男子一起外出打獵。在協助追獵中,狗很快表現出善于奔跑的特長。由于這些狗是人們一手養大的,它們就把自己看成是裸猿群體中的一員,自動與豢養它們的主人合作。經過若幹代的選育,人們清除了其中的搗亂分子,培育出經過改良的家養獵狗。新型的獵狗就聽使喚、容易駕駛了。

  據認爲,正是由于人與狗這種關系的發展,早期馴化有蹄類動物才有可能。在真正的農業生産時期到來以前,山羊、綿羊和馴鹿已多少處于人的控制之下。由于良種狗能大規模、長時間地協助圍獵這些動物,因此被認爲是馴化這些動物的主要因素。對今天的牧羊狗和野狼的追逐行爲進行研究後發現,它們二者的捕獵技巧非常相似,這些研究爲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在這以後,經過精心的選育,人類培養出多種具有特殊用途的共生狗。原始的獵犬沒有分工,被用在打獵的各個階段。原始獵犬的後代則精于打獵活動的某一個方面。某方面能力特別發達的狗通過同系繁殖來加強其特殊的優勢。我們已經看到,精于謀略的狗被培養成照看羊群的狗,它的主要作用是圍趕家畜(牧羊狗)。嗅覺敏銳的狗經過培養用來跟蹤獵物的氣味(嗅味狗)。善長奔跑、行動敏捷的狗被培養成追獵犬;用以追捕看得見的獵物(狑豴)。另一些狗被培養成獵物搜索狗,人們利用和強化這種狗發現獵物後“木立不動”的特點(獵物指示狗和定位狗)。還有一種狗經過改良專門用來發現和銜回獵物(銜回獵物的狗)。體形較小的狗則被培養成消滅害獸的狗。原始的看門狗經過遺傳改良發展成警犬(滑皮短腰、耳唇皆垂的大猛犬)。

  除了這些較普遍的用途之外,另有一些狗經過選育用來完成更加特殊的工作。最奇特的例子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豢養的一種無毛狗。經過遺傳選育,這種狗全身光滑無毛,體表溫度很高,被用作寢室裏原始形式的熱水袋。

  到了晚近一些時候,人們把狗飼養起來當作役畜,去拖雪橇拉車;在戰爭時期當作信使或探雷狗;當作營救員去尋找理在雪中的登山運動員;當作警犬去跟蹤和攻擊罪犯;當作向導爲盲人引路;甚至還可以代替宇航員到太空旅行。與我們人類處于共生關系的其他動物都不能以如此繁複多樣的形式爲人服務。即使是在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狗仍然在許多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盡管目前的數百種狗中許多只有裝飾作用,但是,狗爲人類承擔重任的日子還遠遠沒有結束。

  狗是人非常出色的狩獵夥伴,我們很少嘗試馴養其他動物來承擔這一特殊任務。只有獵豹和某些獵鳥,特別是獵鷹例外。但是,人類對這些動物還不能進行有控制的繁殖,更談不上選育了。人們經常需要對它們進行個別訓練。亞洲有一種能潛水的鳥鵜鶘被用作漁民捕魚的得力助手。人們把鵜鶘下的蛋帶回家讓母雞孵化。小鵜鶘再由人一手養大。人們把鵜鶘拴在繩子的一端,訓練它捕魚。鵜鶘的脖子上戴有頸圈,以防把捕獲的魚吞下肚裏。這樣鵜鶘就把捉到的魚帶到船上再吐出來。然而,人們仍然沒有進行選育來改良鵜鶘的品種。

  另一種利用動物的古老形式是用小型食肉動物來消滅害獸。這是農業生産出現以後才發展起來的。由于囤積糧食,齧齒類動物開始肆行于倉廩之間,用動物來捕殺齧齒動物便應運而生。貓、雪貂、貓鼬等就開始爲我們幫忙。通過選育,前兩種動物已被完全馴化了。

  也許最重要的一種共生關系是利用大動物作役畜。馬、亞洲野驢、非洲野驢、牛(包括水牛和犛牛)、馴鹿、駱駝、美洲駝(無峰駝)和大象都廣泛地得到利用。經過選育,這些野生動物都得到“改良”,只有亞洲野驢和大象例外。四千多年前,蘇美爾人就把驢子作爲役畜,但是後來又引進了更容易駕馭的馬,驢便廢棄不用了。雖然大象仍被當作役畜使用,但大象的良種繁殖難度很大,因而選育也就一直無法進行。

  人與動物的另一種關系是把動物當作産品的源泉。這些動物不被宰殺,所以從這一點看不能把它們看成是獵物。我們只是從它們身上獲取某些東西:從牛馬和山羊身上擠奶;從綿羊和羊駝身上剪毛;讓雞鴨下蛋;叫蜜蜂釀蜜;要蠶吐絲。

  除了作爲狩獵的夥伴、害獸的捕殺者、役畜、産品的源泉等主要類型外,有些動物還以更奇特的方式與人建立起共生關系。鴿子被馴化成信使,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利用它那驚人的返家本領。人與鴿子的關系在戰爭期間變得更加密切。近代出現了一種反共生關系的現象,其形式是馴練獵鷹來截擊信鴿。另外,經過長期選育,人們培養出暹羅鬥魚和鬥雞作爲賭博手段。豚鼠和小白鼠被廣泛用在醫學上,作爲實驗室裏的“活的試驗臺”。

  這些主要的共生動物被迫與足智多謀的人類結成夥伴關系。它們得到的好處是不再被人類當做敵人,因而它們的數量猛增。就世界範圍的數量來看,這些動物是十分興旺發達的。然而這種發達也有限制。它們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了進化的自由,它們喪失了遺傳的獨立性。它們雖然受到精心的飼養,但它們的繁殖卻受到人類種種奇異念頭的控制。

  除了獵物和獵手的關系、共生夥伴關系之外,動物與人的第三種關系是競爭關系。凡是與人爭奪食物、爭奪生存空間或幹擾我們有效生活的動物都會被無情的消滅掉。我們無需列舉這些動物的名字。實際上,既不能食用,又不具備共生意義的動物都要受到攻擊和消滅。這種作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繼續。與人類競爭的較小的動物只是偶爾受到傷害,但危險的競爭者卻很難逃脫人的捕殺。過去,與我們親源關系最爲密切的靈長目動物正好是對我們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今天,在靈長目大家族中,我們是唯一的幸存者,這決不是偶然的。大型食肉動物是另一類危險的競爭對手。凡是人口達到一定密度的地方,這些動物就被消滅殆盡。例如在歐洲,只有裸猿有人滿之患。除此之外,幾乎沒剩下任何大型食肉動物了。

  接下來一種關系是人與寄生性動物的關系。它們的未來就更爲淒涼。我們可能會爲失去一種迷人的食物競爭對手而傷心,但誰也不會爲跳蚤的減少而掉淚。由于醫學的進步,寄生蟲對人的困擾日益減輕。隨之而來的是,其他動物受到額外的威脅。一旦消滅了寄生蟲我們的健康就會增強,人口就會以更加驚人的速度增長,消滅所有弱小競爭對手的需要就更爲迫切。

  第五種關系是人與食肉動物的關系。它們也在日趨消亡。人類從來也未真正成爲任何動物的主要食物。就我們所知,在各個曆史階段,人類的數量從來也沒有因爲食肉動物的存在而急劇減少過。但是大型食肉動物,如獅、虎、豹和豺狼,巨大的鱷魚、鯊魚和食肉鳥不時要襲擊和騷擾人類,如今它們的壽命已屈指可數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殺人最多的動物(寄生蟲除外)並不食用人富有營養的屍體。人類的這一死敵就是毒蛇。我們下面就會看到,蛇是高級生命形態中最令人憎恨的一種動物。

  這五類種間關系——獵物、共生、競爭、寄生和捕殺等關系在其他動物之間也同樣存在。從根本上講,這並非人類獨一無二的特征。我們在這些關系上只是比其他動物走得更遠,這五種關系的類別卻是一樣的。我在前面已經談過,這些關系可以籠統地看成是從經濟角度劃分的關系。此外,我們對動物還有自己特有的態度:科學的、審美的和象征的態度。

  科學的和審美的態度表現出人類強烈的探索欲望。我們生性好奇,喜歡窮根究底,這促使我們去探究一切自然現象。動物界自然成爲我們注意的中心。對動物學家來說,所有的動物都是,或應該是同樣有趣的。他們認爲動物沒有好壞之分,他們是爲了動物本身而去研究動物的。審美的態度也是出自這種基本的探索欲望,只是使用的指稱術語不同罷了。在對動物進行審美研究時,動物繁複多樣的形態、色彩、模式和行爲被看成是美的對象,而不是分析系統。

  象征的態度則全然不同。它既不涉及經濟價值,也不涉及探索欲望,而是把動物當作人格化了的概念。如果某種動物相貌凶殘,它就會成爲戰爭的象征。如果看起來笨拙可愛,它就可能成爲兒童的象征。至于這種動物是否真是凶殘或可愛,那是無關緊要的。由于這不是科學研究,所以人們並不去考究它的真實本性如何。這種可愛的動物可能長有尖牙利齒,生性凶殘好鬥;但只要這些特征不明顯,而其可愛之處又十分突出,它就能被人完全接受,作爲兒童理想的象征。就作爲象征的動物而言,我們並不要求其象征意義恰如其分,只要求表面如此就行了。

  對動物持象征的態度曾被稱爲“賦予人物性格的”(anthropoidomorphic)態度。後來這一難看的術語被好心地縮寫爲“使人格化”(anthromporphic)。盡管這個詞仍有些佶屈聱牙,但它如今已被普遍使用。科學家在使用這個詞時不免帶有一點貶義,他們認爲他們完全有理由鄙視這個詞。要對動物界進行有意義的研究,就要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客觀態度。采取客觀的態度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

  除了有意將動物看作是偶像、意象和象征之外,隨時都有一些微妙的潛在壓力迫使我們把其他動物看作是我們自身的形象。即使是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在對狗打招呼時也難免會說:“喂,老夥計!”盡管他非常清楚狗聽不懂話,可他禁不住要這樣做。爲什麽我們情不自禁地要將動物人格化?這一傾向爲什麽如此難以克服?我們爲什麽看到某些動物就會說“啊!”而看見另一些動物就會說 “呸!”?這可不是可有可無的小問題。我們現行的文化在這個種際關系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們喜歡某些動物,對它們充滿了溫情,而對另一些動物又極端厭惡。僅僅從經濟價值和探索欲望來考慮人的愛憎是無法解釋清楚的。顯然,我們接受的物種信號在我們內心激發起某種無容置疑的基本反應。如果認爲我們把動物僅僅當做動物來看待,那是自欺欺人。我們聲稱某一動物迷人可愛,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或陰森可怕。但是我們喜愛或憎恨動物的原因何在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搜集材料。我們的文化究竟喜愛哪些動物、憎恨哪些動物?這種好惡又如何隨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變化?要作出可靠的論述必須廣泛地收集大量的證據。爲了獲得證據有人曾對8萬名4—14歲的英國兒童作過調查。在一次動物園電視節目中曾向他們提出了兩個簡單的問題:“你最喜歡哪種動物?”“你最不喜歡哪種動物?”從大量的回答中進行抽樣,我們對每個問題都隨意選出1.2萬份答案進行分析。

  首先著種際之“愛”,看各種動物受到人類寵愛的程度。如何。其統計數字如下:97. 15%的兒童最喜愛的是某種哺乳類動物。喜愛鳥類的兒童僅占1.6%;喜愛爬行類的僅占1,0%;喜愛魚類的占0.1%;喜愛無脊椎類動物的僅占0.1%;喜愛兩棲類動物的僅占0.05%。很顯然,哺乳類動物具有某種逗人喜愛的特征。

  (也許應該指出,回答是書面形式而不是口頭形式。要把兒童所寫的名字與所指的動物對上號有時比較困難,年幼的兒童所作的回答尤其如此。我們比較容易弄清兒童書寫的loins(獅子),hores(馬),bores(熊),penny kings(鵜鶘),panders(熊貓),tapers(虎),leapolds(豹)指的是什麽動物,但要弄清他們寫的beffle twigs,the skippingwoorm,the otamus或coco-cola beast指的是些什麽動物幾乎不可能。因此有關這些可愛動物的答卷只得割愛。)

  如果我們只看“最受寵愛的前10名動物”,其具體統計數字如下:1,黑猩猩(13.5%);2,猴子(13%);3.馬( 9%); 4,獍(bushbaby)(8%);5,熊貓(7.5%);6,熊(7%);7,象(6%);8,獅(5%);9,狗(4%);10,長頸鹿(2.5%)。

  顯而易見,對這些動物的偏愛並不受經濟和審美價值的左右。如果按經濟價值排列,前10名動物將與此完全不同。這些動物受兒童寵愛也不是因爲它們舉止最優美、色彩最漂亮。相反,它們倒相當笨拙、臃腫,色彩也很單調。然而這些動物卻有很鮮明的人格特征,而孩子們在作出選擇時正是對這些特征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不自覺的過程。上述動物一定都具有某些重要的刺激因素,這些因素使我們強烈地感到自身的某些特征,使我們對這些特征作出自發的反應,可我們完全意識不到逗人喜愛的東西到底是什麽。前10名動物最主要的人格特征如下:

  1.這些動物都長有毛發,而不是羽毛或鱗片;2,它們都有渾圓的外形輪廓(黑猩猩、猴、獍、熊貓、熊、大象);3.它們的臉部扁平(黑猩猩、猴、獍、熊、熊貓、獅);4.它們都有面部表情(黑猩猩、猴、馬、獅、狗);5.它們可以“操作”某些小物件(黑猩猩、猴、獍、熊貓、象);6.它們的姿勢,或身體在某些時間是直立的(黑猩猩、猴、獍、熊貓、熊、長頸鹿)。

  在上述各方面得分越多的動物在前10名中就越是排在前面。非哺乳動物之所以不討人喜愛正是由于它們在這些方面表現很差。兒童最喜歡的鳥類動物是企鵝(0.8%)和鸚鵡(0.2%)。企鵝在鳥類動物中名列榜首是因爲它身體的姿勢最接近直立。與其他鳥兒相比,鸚鵡在棲木上站立的姿勢最直。此外它還有幾點長處。它鈎形的喙使面部看起來特別扁平。它進食的方式也很奇特,它不是低頭取食,而是用爪子把食物送進口裏。此外它還能模仿人話。遺憾的是盡管它很受歡迎,可是一旦走起路來它的身體就下垂,呈水平狀。這樣,與保持身體直立、搖搖擺擺行走的企鵝相比,鸚鵡自然要丟分不少,不能與企鵝相比了。

  前10名動物中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例如,爲什麽大型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入選?答案可能是,只有雄獅的頭部附近才複蓋著厚厚的鬃毛,結果使其面部顯得扁平(從兒童作畫時如何描繪獅子就能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有助于獅子贏得幾分。

  在前幾章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面部表情是人類視覺交際的基本形式,而且非常重要。只有少數幾種哺乳類動物——高級靈長目動物、馬、狗和貓才形成了這種比較複雜的交際形式。入選的10名動物中前5名都是這些動物。這不是偶然的。面部表情的變化表現了情緒的變化,這使動物和人類之間有了極寶貴的聯系紐帶。盡管我們未必能准確把握動物的面部表情。

  就操作能力而言,熊貓和大象是出類拔萃的能手。熊貓有細長的腕骨,它可以握住賴以爲生的細竹枝。這樣的骨骼組織在動物王國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使腳掌扁平的熊貓在豎直坐立時可以把小東西揀起來送到嘴裏。這種人格特征使熊貓極討人喜歡。大象也能用長鼻子這一獨一無二的組織結構來“操縱”小東西,把它送進嘴裏。

  直立是人的特征。凡是能保持身體直立的動物立刻就具有人格化的優勢。前1O名中的靈長自動物、熊和熊貓都能經常保持坐立的姿勢,有時還可以站起來,甚至用這種姿勢踉踉蹌蹌地走上幾步。這一切都能使它們贏得寶貴的幾分。長頸鹿由于身體的比例關系非常奇特,從某種意義上看它始終都保持著直立的姿勢。狗的人格化社會行爲得分很高,但它身體的姿勢卻令人非常失望。它的身體完全是呈水平狀的。人們不願僅僅就爲了這一點就認輸,我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快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馴練狗坐立作乞求狀。爲了讓這可憐的東西人格化我們甚至走得更遠。由于我們自己沒有尾巴,我們開始把狗的尾巴剪短;由于自己的面部扁平,我們通過選育使狗鼻子的骨骼組織退化。結果,現在許多狗的面部都異常扁平。我們想狗人格化的願望非常苛刻,非得滿足決不罷休,即使削弱狗牙齒的功能也在所不惜。然而我們必須記住,我們對待狗的態度純粹是出自私利。我們並不把狗當作動物看待,僅僅是把它當作我們自身的反映,如果這面鏡子過于走樣,我們不是讓鏡子屈從我們自身的形象,就是將鏡子抛棄。

  我們一直是在討論4-14歲的兒童對動物的喜愛。如果按年齡分組,兒童對動物的喜愛就會呈現出某些明顯的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某些動物的偏愛會逐漸減弱,而對另一些動物的偏愛則會逐漸增強。

  有關這些傾向的一個意外發現是對動物的喜愛與動物的某一特征有關。這一特征是動物身體的大小。年幼的兒童喜歡個頭較大的動物,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則喜歡較小的動物。爲了說明這一關系,讓我們以前10名動物中最大的兩種動物和最小的兩種動物爲例。喜歡大象的兒童占總人數的6%,但在4歲兒童中喜歡大象的人高達15%,而在14歲的兒童中卻只占3%,其比例逐漸下降。喜歡長頸鹿的比例也同樣從10%下降到1%。另一方面,喜歡獍的4歲兒童只有4.5%。然後這一百分比逐漸上升,14歲的兒童中有11.9%的人喜歡獍。喜歡狗的兒童從4歲的0.5%上升到14歲時的6.5%。在得分最高的前10名動物中,兒童對中等大小動物的喜愛就沒有明顯的變化。

  我們可以擬定出兩條原則來概括我們現在的發現。動物討人喜歡的第一條原則是“動物的可愛程度與它具有的人格特征成正比。”第二條原則是“兒童的年齡與他最喜歡的動物的大小成反比。”

  怎樣才能解釋第二條原則呢?我們應當記住,愛好是建立在符號等值的基礎上的。所以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年幼的兒童把動物看成是父母親的替代物,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則把動物看成是自己孩子的替代物。動物不僅使我們想到人類自己,它還必須使我們想到特定類別的人。對于幼兒,父母親是無比重要的保護者,這種形象支配著兒童的意識。父母親高大而又友好,因此凡是高大而又友好的動物很容易和父母的形象等同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開始表現自我,開始與父母競爭。他們把自己看成是在控制局勢。但是要控制人象和長頸鹿這樣的龐然大物卻很困難。他們所喜愛的動物只得縮小到可能駕馭的程度。兒童以一種奇特的早熟形式變成了父母,動物則成了孩子的象征。實際上兒童的年齡太小,不能成爲真正的父母,只能是象征性的父母。擁有動物因此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飼養愛畜也就發展成爲“幼稚的家長行爲”。原名叫galago(獍)的這種奇異動物,現在成了兒童的寵物,它獲得了—個通俗的名字bushbaby(灌木叢中的寶寶),這決不是偶然的。(應該告誡父母,兒童飼養愛畜的沖動要在童年晚期才會出現。讓過于年幼的兒童飼養愛畜是一種失誤。他們會把動物當作破壞性探索的對象,或者當作有害的動物來對待。)

  動物討人喜歡的第二條規律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外,這就是兒童對馬的喜愛。兒童對馬的喜愛有兩個不同尋常的方面。按兒童的年齡分析,喜愛馬的人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多,接著又會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而減少。其高峰正好是青春發育期的開始。若是按性別分析,喜歡馬的女孩比男孩多三倍。兒童對其他動物的喜愛均沒有表現出這種性別差異。很清楚,兒童對馬的喜愛自有其特殊的地方,需要單獨考察。

  在目前情況下,馬有一個獨特之處:它是供人乘騎的動物。這是最受歡迎的前10名動物中誰也沒有的特點。兒童喜愛馬的人數的高峰正好與青春發育期吻合,兒童對馬的喜愛有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如果再把馬可供人乘騎的特點與上述兩點聯系起來考慮,就一定會得出結論:兒童對馬的喜愛一定帶有強烈的性因素。如果我們把騎馬與性交的象征意義等同起來,人們可能會感到吃驚,馬居然對女孩更有吸引力。然而馬是一種強壯有力、肌肉發達的高大動物,更適于充當男性的角色。客觀地看,騎馬時雙腿分開、緊貼馬背、再加上一連串有節奏的動作。女孩對馬的喜愛是因爲馬具有陽剛之美,騎馬的姿勢與動作具有性的象征意義。(這裏必須強調指出,我們是把兒童作爲一個整體來考慮的。每11個兒童中就有1個兒童愛馬勝過其他動物,而其中只有極少數人確實擁有過馬駒或馬。確實擁有馬的兒童很快就會發現騎馬還有更多的樂趣;因此如果他們喜歡馬自然應該另當別論。)

  有一點還需要解釋:爲什麽青春發育期後喜歡馬的少年會逐漸減少?隨著性的發展,本來可以指望喜愛馬的人逐漸增多,而不是減少。只要把兒童喜愛馬的人數曲線與兒童的性表現曲線比較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這兩條曲線非常吻合,其原因似乎是。隨著性意識的增強,隨著少年性情感獨特的隱私感的增強,對馬的喜愛也就隨著異性之間公開的“打鬧嬉戲”活動的減少而減弱。意味深長的是,在這個時期猴子也不那麽逗人喜歡了。許多猴子都有十分明顯而又刺眼的性器官,包括一些肥大、粉紅色的隆起。這些部位對較小的兒童毫無意義,因而其他明顯的“人格”特征照樣逗人喜歡,不會受到妨礙。但是對于年齡較大的兒童來說,刺眼的生殖器官就使人感到難堪,猴子討人喜歡的程度也就受到影響。

  這就是兒童“喜愛”動物的情況。成年人對動物的反應差異更大,而且更加微妙複雜,但基本的人格化因素對成年人同樣適用。嚴肅的生物學家和動物學家對這一事實大傷腦筋。但是,只要認識到這種象征性反應並不代表動物的真實本質,這就不僅毫無妨礙,而且還是一條寶貴的,疏導情感的輔助途徑。

  在考慮問題的另一面——對動物的“憎恨”以前,有一種批評意見必須得到解答。有人可能會爭論說上面談到的結果純粹是文化所致,因而對于整個人類並無普遍意義。就動物確切的本質而言,這是正確的。顯然,首先要知道熊貓的存在,然後才能對它作出反應。人對熊貓不存在先天的反應。但這不是問題的要害。對熊貓的選擇可能是由文化決定的,但選擇熊貓的原因卻反映出更深刻的生物機制在起作用。如果將這一調查運用在其他文化中,逗人喜愛的動物種類可能有所不同,但人們仍然會按我們根本的、象征的需求來選擇。動物討人喜愛的第一和第二條規律仍然會起作用。

  現在來看人對動物的“憎恨”。我們可以對統計數字進行類似的分析。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如下:1,蛇(27%);2,蜘蛛(9.5%);3,鱷魚(45%);4,獅(4.5%)。5,鼠(4%);6,臭鼬(3%);7,大猩猩(3%);8,犀牛(3%);9,河馬(2.5%);10,虎(25%)。

  這些動物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征:它們都十分危險。鱷魚,獅和虎都屬食肉類,是嗜殺成性的動物。大猩猩、犀牛和河馬一旦被激怒也很可能傷害人。臭鼬老是進行瘋狂的化學戰,老鼠傳播疾病,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毒蛇和毒蜘蛛也很危險。

  這些動物中的大多數都沒有討人喜愛的前10名動物所特有的人格特征。只有獅子和大猩猩例外。在討人喜愛的前10名動物和令人憎恨的前1O名動物中,唯有獅子在兩邊都榜上有名。兒童對獅子愛恨交織的反應是因爲獅子奇特地綜合了迷人的人格特征和凶猛殘暴的食肉本性。大猩猩有豐富的人格特征;可惜其面部表情使人感到它帶有攻擊性,令人望而生畏。這只不過是它骨骼結構造成的偶然印象而已,其實與它真實(相當溫和)的本性無關。再加上它身強力壯,這使它立刻成了凶惡殘暴的最好象征。

  兒童對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所作出的反應,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這就是普遍厭惡蛇和蜘蛛。僅僅是因爲它們都有毒,這是難以解釋清楚的,一定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它們令人厭惡的原因時發現,蛇令人憎恨是因爲它“滑膩而又肮髒”;而蜘蛛令人厭惡則是因爲它“多毛而又爬行”。這肯定意味著它們具有某種強烈的象征意義,或者是我們人類生來就具有躲避這類動物的強烈反應。

  長期以來蛇一直被視爲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既然是有毒的生殖器;它就表示令人厭惡的性欲。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蛇不受歡迎的原因。但僅此一點是不夠的。如果我們考察4—14歲兒童對蛇的憎恨就會發現,蛇不受歡迎的高峰很早,在青春發育期以前就達到高峰期。甚至在兒童4歲時憎恨蛇的比例就很高——大約是3O%。其後,人數比例逐漸上升,6歲時達到頂峰。從此開始,比例才逐漸下降。到了14歲,其比例遠遠低于20%。盡管在各個年齡階段女孩的反應較男孩略爲強烈,但男女反應之間的區別並不顯著。青春發育期似乎也不對少男少女的反應産生影響。

  這一證據表明,僅僅把蛇當作強烈的性的象征是難以令人接受的。看來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性,人類對蛇形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反感。這不僅能解釋爲什麽兒童在十分幼小時對蛇就非常厭惡,而且還能解釋,在對動物的反應中爲什麽唯獨對蛇特別憎恨。這與我們所了解的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反應相吻合。這些動物不僅同樣懼怕蛇,而且從小就表現出這種恐懼。在很小的猿身上固然看不到這種現象,然而一旦它們長到幾歲,開始離開母親安全的懷抱作短暫的出遊時,這種恐懼感便已形成。顯然,對蛇的反感對它們自身的生存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人類祖先的生存也從中受益匪淺。盡管如此,仍然有人認爲對蛇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個人後天學習的結果。據說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飼養的小黑猩猩第一次看到蛇時,它不會作出害怕的反應。但這些實驗說服力不強。其中一些實驗使用的黑猩猩年齡太小。如果幾年後再做試驗可能就會看到害怕的反應。另一方面,隔離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使幼小的動物智力發展受到阻礙。這類試驗的根據是從根本上誤解了先天反應的性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如果處于封閉的環境中,動物先天的反應也是無法成熟起來的。應該將這類反應看成是先天的易感性。要形成對蛇的反應,幼小的黑猩猩或兒童必須在早期與各種可怕的物體打交道,逐漸學會對這些事物作出否定的反應。相比之下,兒童對蛇的反應表現出更多的先天因素。兒童對蛇的恐懼大大超過對其他動物的恐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先天因素。正常的小黑猩猩看到蛇所産生的恐懼和人類對蛇的憎恨是很難從其他方面來作解釋的。

  兒童對蜘蛛的反應又有不同,有十分明顯的性別差異。從4歲到14歲期間,男孩憎恨蜘蛛的比例逐漸增加,但增長緩慢。到青春發育期爲止,女孩中憎恨蜘蛛的比例與男孩相當,此後才急劇增多。到了14歲,女孩憎恨蜘蛛的比例已兩倍于男孩。這裏面似乎有十分重要的象征因素。從人的進化來看,毒蜘蛛對兩種性別應同樣危險。男女兩方都可能對蜘蛛有先天的反應,也可能沒有先天的反應。但先天的反應卻不能解釋爲什麽在青春發育期憎恨蜘蛛的女孩要急劇增多。唯一的線索是女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蜘蛛是肮髒的、毛茸茸的家夥。在青春發育期,男女青年體毛開始萌生。對于青少年來說體毛是主要的一種雄性特征。固而與男孩相比,少女對身體長毛更容易感到煩躁不安(無意識的)。與蒼蠅一類的小動物相比,蜘蛛細長的腿更象毛發,更加刺眼。結果蜘蛛成了體毛最理想的象征。

  這些就是人類看到或想到動物時感受到的愛憎感情。這些愛憎情感與我們經濟的、科學的和審美的興趣交織在一起,使我們與動物之間特別複雜的種際關系更加複雜;而且,這種關系還要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變化。概括起來可以說有“七種年齡”的種際關系。第一階段是嬰兒階段(infantile phase)。此時我們完全依賴雙親,非常喜歡大動物,把它們視作父母的象征。第二階段是小小父母階段(infantile-parental phase)。此時我們開始與父母競爭,喜歡小動物並把它們作爲孩子的替代物。這是喂養愛畜的年齡。第三階段是客觀的前成年階段(objective pre-adult phase)。這時科學和審美的興趣開始支配象征的興趣,是捕捉昆蟲、使用顯微鏡、收集蝴蝶、喂養水生動物的時期。第四階段是青年成年階段(young adult phase)。此刻最主要的動物是我們人類的異性成員。除非純從商業經濟價值上著眼,其他一切動物都不會引起我們的重視。第五階段是成年父母階段(adult parental phase)。這時象征性的動物又進入我們的生活,但它們只是我們子女的愛畜。第六階段是後父母階段(post-parental phase)。這時如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就會再一次把動物當作孩子的替代物。(對于無子女的成年人,用動物代替子女的階段自然會來得早些。)最後是第七階段,即老年階段(Senile phase)。這一時期的特征是對保護和保存動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興趣主要集中在那些瀕于滅絕的動物身上。只要這些動物的數量很少而且是在日益減少就要予以關注,至于其他人認爲它們可愛與否,有用還是無用都毫無關系。譬如說吧,雖然兒童都很憎恨日益減少的犀牛和大猩猩,但它們卻是老年人關注的中心。它們必須得到“拯救”。符號等值原則顯然在起作用:作爲個體的人,老年人行將就木,因而他們就把稀有動物作爲自己行將就木的象征。老年人要拯救這些動物、使它們不致滅絕的情感反映出他們延年益壽的願望。

  近年來,保護動物的興趣在某程度上已波及到較年輕的年齡組。很顯然這是無比強大的核武器發展的結果。核武器有著巨大的破壞潛能,可以在頃刻之間滅絕人類。這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威脅。因此,我們現在每個人感情上都需要保護作爲珍奇象征的動物。

  我們不應把這種觀點視爲保護野生動物的唯一理由。我們希望幫助那些困難重重的動物,這在科學和審美上也是完全有道理的。如果我們想要繼續享有無比豐富、氣象萬千的動物界並把野生動物作爲科學研究和美學研究的對象,我們就必須幫助這些動物渡過難關。如果任其滅亡,我們的環境就會變得非常單調,這將是十分不幸的。人類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我們不能失去如此寶貴的動物資源。

  在談到保護野生動物的問題時,有時也提到了經濟因素。有人指出,理智地保護和有節制地捕殺一些野生動物有助于世界有些地方營養不良(蛋白質缺乏)的人民。從短期的觀點來看,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如果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事情就不那麽樂觀了。我們的人口如果繼續以目前這種驚人的速度增長,最終的選擇要麽是犧牲自己,要麽是捕殺動物。無論動物在象征、科學、美學意義上對我們如何寶貴,經濟形勢的變化將對它們十分不利。無情的事實是:一旦人口達到一定的密度,世界上便不再有其他動物的立足之地了。遺憾的是,有人認爲動物是我們食物的主要來源,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直接食用植物比將植物轉化爲動物再吃效率更高。隨著居住空間的需求的進一步增長,我們最終會采取更爲極端的步驟,被迫合成食品。除非我們能大規模地向其他星球移民,減輕人口對地球的負擔,或者采取某種方式更嚴厲地控制人口;否則,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不得不從地球上清除所有的其他生物。

  如果這種觀點你覺得有點危言聳聽,請看下列數字。17世紀來世界上裸猿的總數只有5億,現已增加到30億。每隔24小時人口就會增加15萬。(從事星際間遷徙的權威專家一定會對這個數字感到氣餒。)在260年的時間內,如果保持現在的增長速度——這是不大可能的,地球表面將會雲集著4000億裸猿。整個地球表面的人口密度就會達到每平方英裏1.1萬人。換言之,我們在大城市看到的人口密度就會遍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對各種野生動物將帶來什麽後果是不言而喻的。這對我們人類自身的影響也同樣是令人沮喪的。

  我們無需老是談論這樣的夢魘,這種可能性要變爲現實還爲時尚早。我在全書中一直強調,盡管技術在飛躍發展,人類仍然是相當簡單的生物現象。盡管人類有著崇高的思想、矜持驕傲,我們仍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動物,受著動物行爲一切規律的支配。遠在我們的人口達到上面預見的密度以前,我們早就會因爲違反許許多多支配我們生物本性的規則而瓦解、崩潰,不再是地球上主宰一切的動物了。我們容易沾沾自喜,認爲這一切決不可能發生,認爲我們與衆不同,可以不受生物規律的制約。其實不然。許許多多不可一世的動物種類現已滅絕,我們人類也不可能例外。我們遲早要日薄西山、讓位給其他動物。如果要讓這一天來得晚些而不是早些,我們必須長期而又嚴肅地把自己看作一種生物種類,以此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這就是我寫本書的原因;這就是我不用更常用的“人”字而故意稱咱們爲裸猿來嘲弄自己的原因。這樣做有助于我們把握分寸,保持頭腦清醒,以便去思考我們表面生活之下的實際活動。我的熱心可能使我說過了頭。我本來可以唱贊歌,可以描述人類許許多多的輝煌成就。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所以我所描繪的圖畫難免有些片面。我們人類是不同凡響的傑出動物,我無意去否認這一點或貶低我們自己。但這一切人們已經談得夠多了。我認爲現在應該把硬幣翻過來,是看看它的反面究竟如何的時候了。遺憾的是,由于和其他動物相比,我們所向披靡,躊躇滿志,所以一想到自己卑微的起源和出身就不免覺得有些惱怒。因此我不指望因爲我所寫的一切而受到感激。我們是象暴發戶一樣爬到今天的顯赫地位的,我們就象新貴們一樣對自己的背景出身非常敏感,我們隨時都可能暴露出自己的神經質。

  有一些人非常樂觀。他們認爲,我們既然已形成了高級的智能並有強烈的創造發明欲望,我們能任意擺布局勢,讓它爲我們服務。他們認爲,我們的可塑性強,爲了適應人類迅速上升的物種地位提出新的要求,我們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認爲,屆時我們能解決人滿之患,消除緊張,克服喪失了個人隱私和獨立行事帶來的矛盾;我們能重建我們的行爲模式,象大螞蟻一樣地生活;我們能克制自己的攻擊行爲和領地情感,克制我們的性沖動和父母性情;如果我們不得不變成象人工孵化的小雞那樣的個體,我們也一定能適應這種生活模式的。他們認爲,我們的能力足以壓倒一切生物沖動。我認爲這純屬無稽之談。人類原始的動物本性決不允許這樣做。誠然,我們具有可塑性。誠然,我們的行爲機遇性很強.但是我們機遇主義采取的形式卻有極嚴格的限制。我在本書中強調了人類的生物特征,以此試圖說明這些限制的性質。如果人類能清醒地認識並適應這些局限性,我們幸存的可能性就要大些。這不是要天真地“回歸自然”。這只是說,我們應使自己理智的機遇主義的發展與基本的行爲要求相吻合。我們必須提高素質,而不僅僅是增加數量。這樣我們才能在技術上突飛猛進而又不會否認自身在進化中的傳統。否則,受到壓抑的生物沖動會積蓄起來,最後導致大壩的坍塌,我們精心設計的整個生存狀態就會在一場洪水中付諸東流。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ly/default.htm

 

【圖博館】:《裸女》

 

  又來了,Morris自從1967年以《裸猿》一書爭議不斷之後,卅七年之後又還敢冒女性主義的大不諱,出版《裸女》(麥田,2005),真是老不羞。

  別這樣,莫老又不是生物社會學或女性主義的信徒,何必老是以她們的標準來看呢?

  是嗎?那就先看看他如何說明兩性社會的演化,他說原始社會是男性出外狩獵、女性則是在內處理一切事務,兩性是平等的。但他又說遠古神明先有女神,都市文明之後才變男神。這和他說的「長期發展下來,男人愈來愈專精他們那至關緊要的單一任務,女人則愈來愈擅長同時處理眾多問題(這種性格差異至今仍普遍可見)」(p.12)不是大有關係?

  別如此深究,老莫不是什麼嚴謹的性別主義之學者,他老能順應女權,說出:「實際上她們只是要回其古老的原始角色而已」(P.13)就已不錯了。

  咱女人不吃這套謊言,看看《裸女》整本書對「女體各部位」的描述吧,根本就在証明「女性特色」是天生的。

  妳不能如此細看,要從老莫的獨特演化論來看,他認為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優越,「乃是拜一種稱為『幼態持續』(幼年期的好玩好奇心)的演化現所賜」(p.15),只不過「男性的行為愈來愈像小孩,女性卻是在生理上……我必須在本書一開頭就確立以下這項事實:人類女性的身體在許多方面都比男性更為先進──也就是幼態持續程度較高」(p.18)。

  這是啥歪理?說穿了就是女人「胸大無腦」,女人只能提供處女般的身體給男性孩兒般先進的腦袋探索、好奇、創造出人類獨具的「體育或哲學、音樂或詩詞、旅遊或娛樂」(p.15)。

  有啥辦法?看看這世界吧,愈是女權高的國家,女體的時尚愈是朝《裸女》中幼稚化發展。

  還不是父權遺毒操控下的一群背叛女人的女人。

  乾脆說女人自娛女體算了,這樣說女人心理會舒坦些。

  老繞著性別意識形態能讀出《裸女》啥新意?

  那我就有始有終、從頭到腳,品評《裸女》一番。老莫可能有戀金毛癖、不然就是久纏西方金髮之室而忘了美容時尚的崇洋原則,竟然說世上女人有九成想染成金髮,其因又是他那老套的『幼態持續』,說啥「金髮髮絲超乎尋常地細」「金髮女子的腋窩與陰部毛髮尤其細緻」「金髮看起來比深色頭髮年輕(p.33)。

  鬼扯!會比中國長髮飄逸女子細緻年輕?不然老外怎喜歡這種東方情調!

  老莫本來就不夠嚴謹,不然怎會才說:「令人驚訝的是,這麼野蠻的習俗竟然直到廿世紀初才被法律禁止。」又接著說:「光是纏足女性柔弱無助的形象就足以讓男人大感興奮。」「吸吮女性的腳趾,可讓情慾高昂的男性覺得自己好像用嘴含著一顆巨型乳頭、一個超大陰蒂、或者甚至是女性的舌頭。」「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早期那種對女性小腳的異常迷戀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消失……現在的時尚女鞋不但鞋身愈來愈窄,鞋頭愈來愈尖。」(p.29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41/20060219074423

 

另參本館: 《京劇‧蹻和中國的性別關係》 《悠悠千載一金蓮》 《三寸金鎖》 《世界鞋史》 足下鷹爪功 《美之偽科學》 什麼《女性特質》

台長: 阿楨
人氣(2,446) | 回應(7)|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後現代瘦身主義》
此分類上一篇:《女性社會地位評價方法研究》

阿楨
如果我們赤身裸體的進行體育鍛煉,效果會更好嗎? 2019-09-25 新浪科技

  古希臘人發現裸體鍛煉身體能讓人感到愉悅,如果需要的話,他們可以隨時幾秒鐘內脫掉自己的衣物,當時的古希臘人發現赤身裸體進行體育鍛煉有諸多益處,同時,歷史證據表明,古希臘學生上課時也不穿衣物,可見不穿衣物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事實上,赤身裸體參加體育競技是奧運會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最早的奧運會競技形式可追溯至西元前1100年,據歷史記載,西元前7世紀,斯巴達人在比賽中丟棄衣服,當運動員脫下衣服,不受衣物的束縛,更容易贏得比賽,其他運動員也紛紛效仿,赤身裸體參加體育競技,從那時起,裸體成為奧林匹克傳統的一部分,直到西元393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因信奉多神教而禁止舉辦裸體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事隔1500年之後,1896年奧運會再次恢復的時候,運動員裸體參賽已不再盛行,現今運動服是經過特殊設計的,例如:高爾夫球服已從聚酯纖維過渡至輕質混紡材料,為健身愛好者設計的特殊鞋子,跑步愛好者穿著排汗短褲,同時,部分運動衫具有抗菌功能。科技推動了整個行業發展,並且能夠針對目標化群體設計優化產品,一些特殊的運動服適用於健身、跑步、騎車。
  裸體運動效果更好嗎?
  穿著衣服運動會讓我們感到熱嗎?限制我們的運動嗎?或者衣服只是隱藏了我們正在鍛煉得以改善的身體,如果我們在鍛煉時能更清楚地看著自己的肌肉,這樣健身的效果會更好嗎?
  這是毫無疑問的。….
  運動服的保護作用
  人們運動時赤身裸體會導致真菌和其他細菌感染,….如果你想“兩全其美”,可以在健身房或者瑜伽館穿著衣服,之後在家裡裸體鍛煉身體。
  回應
扯淡!內衣內褲在運動中是起到保護作用的,跑步項目中有個東西晃來晃去絕對大大影響你的競技水準,男女都一樣。
2019-09-27 08:15:20
阿楨
當年的人和猩猩後代實驗,有五個女孩子報名參與試驗,結果失敗了 2020-07-25 新浪科技

一、人與猿猴的關聯
在達爾文的《人物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當中說出了人類與現代猿猴的關係,這本書裡面表示人與猿猴的祖先相同。基於這一點各個國家的生物學專家進行了人與現代猿猴的研究,最讓人瘋狂的就是有人想要研究如果人與黑猩猩結合會是什麼樣,提出這樣匪夷所思的想法就是科學家伊萬諾夫,伊萬諾夫是蘇聯科學家。
二、伊萬諾夫的執著
因為蘇聯政府不允許伊萬諾夫進行這項實驗,於是伊萬諾夫來到了幾內亞,開始了他的人類與大猩猩的結合實驗。他之所以會選擇幾內亞,是因為幾內亞是殖民地,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組織機構來管理這個地方,因此當時的伊萬諾夫在幾內亞實現了他的實驗,並且當他的實驗進行開始的時候,他找來了5名女子,並且他給5個女子注射了精子,然而5個女子並沒有懷孕,也沒有不良反應,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伊萬諾夫並不打算停止。
三、沒有實際意義的實驗
這項計畫不僅僅只有蘇聯進行,其他的國家也在進行的這項計畫,但是這項計畫,最終被迫停止,隨後沒有國家再進行嘗試之所。以會停止,是因為它嚴重違背了人們的在倫認知,並且在科學上人類的基因與黑猩猩的基因在染色體上差別極大,因為染色體存在的差異,所以胚胎是不能發育的。就這樣很多人認為這項實驗花如此大價錢,只是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實驗,也不過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最後仍然是得不償失,因此各國政府並不支持這樣的實驗。
2020-07-27 09:13:08
阿楨
人猿雜交:一段蘇聯科研往事 2020-07-25 新浪科技

  1927年2月28日上午8點,蘇聯生物學家伊裡亞•伊萬諾夫教授走近兩隻關在籠子裡的成年雌性黑猩猩,在自己兒子的協助下,強行給它們注入了人類的精液。
  伊萬諾夫五年後去世,他的人猿雜交配種實驗自此被徹底遺忘,直到蘇聯解體才從故紙堆中重見天日。
  早在沙俄時期,伊萬諾夫便已成就斐然:他青年時代遠赴巴黎,求學於當時學界最前沿的巴斯德研究所,歸國後立刻投入生殖生物學研究,成為人工授精技術應用獸醫領域的領軍人物,其成果受到皇室的關注和支持,諸親王大公乃至沙皇尼古拉二世本人均向他提供過資助。
  截止一戰時期,伊萬諾夫總共為 6804 匹母馬和1000多隻綿羊做過人工授精,還在羚羊、牛、兔子、斑馬和驢等動物之間做了種種雜交實驗。
  1910年,伊萬諾夫在奧匈帝國格拉茨市出席國際動物學大會期間,第一次提出用人類精液為雌性猿類授精配種的設想。
  1924年,伊萬諾夫重訪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為他的人猿配種實驗設想拉贊助。院領導表示興趣,允許他使用法屬幾內亞的金迪亞黑猩猩研究站,但沒有提供資金支援。
……
  美國剛成立不久的科普組織‘科學服務部’,此時正因為宗教保守派圍剿進化論而憂心忡忡,為了捍衛科學觀念,主席愛德溫•斯洛森高度關注跨物種雜交的前沿研究,尤其希望能配出‘全新的高等物種’,成為進化論一錘定音的關鍵證據。
  這種背景下,伊萬諾夫在蘇聯政府不難找到後臺 —— 1925年,曾任列寧私人秘書和蘇聯政府辦公室主任的尼古拉•戈爾布諾夫開始主管蘇聯科研機構,他對人猿配種實驗表示了極大興趣,不久便推動蘇聯財政委員會撥款10000美元給伊萬諾夫使用。
…..
https://tech.sina.com.cn/d/c/2020-07-25/doc-iivhvpwx7370979.shtml
2020-07-27 09:14:51
阿楨
人類卵子對某些精子情有獨鍾,還會施以額外“恩惠” 2020-07-26 新浪科技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選擇配偶的過程通常受到最原始本能的潛意識輸入影響。例如,女性在排卵期產生的激素會驅使她選擇一個高傲自信、留著鬍鬚等更具雄性特徵的男性。對於味道而言,男性只要聞一下女性衣服上的味道,就能判斷該女性是否處於排卵期;而女性似乎更喜歡具有特定基因男性的氣味,這可以使她的後代在進化上更具優勢。但這種偏好擇偶的機制是什麼呢?
  近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動物學系助理教授John Fitzpatrick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的一項新研究給出了線索:即使在完成性行為之後,這些基於化學物質的偏好仍然存在。人類卵子似乎可以“選擇”哪個精子將成為能夠懷上baby的幸運贏家。
  “這是首次在人類或其他體內受精的物種中發現的現象。人類卵子釋放出一種叫做化學引誘劑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留下類似‘麵包屑’的路徑,以讓精子利用它來尋找未受精的卵子。”
  女性的卵子並不總是與她選擇的伴侶“合拍”。 “我們原本希望能看到某種伴侶效應,但在一半的情況下,卵子吸引來自隨機雄性的精子更多。對此最可能的解釋是,這些化學信號使雌性能夠選擇遺傳相容性更高的雄性。”
  我們的身體已經進化出各種方式來選擇最強最多樣最相容的配偶,甚至連雌性的生殖道也會阻擋較弱的、不太受歡迎的“追求者”。
  例如,生殖道的液體向下流動,從而迫使精子向上遊動,就像鮭魚產卵時一樣。與此同時,雌性的免疫系統將精子視為外來入侵者,會像對待有害菌一樣對它們發起攻擊。一旦越過了子宮頸肌肉收縮的屏障,精子就必須選擇兩個輸卵管中的一個並向上遊動,然而只有一個輸卵管中有卵子,剩下一個是“死胡同”。
   “這個旅程非常艱辛,以至於雄性需要儲存數千萬個精子,最好的情況下,只有約250個精子能到達卵子所在的受精位,只約25個能在特定時間使卵子受精。
  最後,卵子可以通過釋放圍繞卵子的卵泡液來影響哪個精子將贏得最終勝利。卵泡液是在發育和釋放過程中包圍卵細胞的營養豐富的液體,精子遊過卵泡液到達未受精的卵子。卵子就是利用卵泡液包含的化學“麵包屑”吸引並指引精子到達目標。
2020-07-27 09:15:27
阿楨
3分鐘帶你看內衣變遷史 2021-12-09 漢服同袍圈

內衣在古時候,這也是一個比較忌諱的話題。在當時內衣還不叫內衣,它還叫褻衣,而「褻」這個字本就存在著一些出入,有著輕浮的意思。
【秦漢】
秦漢時期的內衣名稱叫做--袍腹和心衣。二者也有著不同的穿法和樣式。比如袍腹是指肩膀上有細帶的內衣,而心衣是指鉤肩,比袍腹的細帶要粗點。
【魏晉】
魏晉內衣也叫--兩當。這個兩當比心衣多了後片,整個上衣圍住,後來被運用到了軍服裡面,製作成了兩當鎧,穿在了外面。
【唐代】
唐代的內衣名叫--訶子。
之前的內衣都是有肩帶,但是唐代訶子就是在胸下系一根帶子,起到聚攏的作用,所以在很多出土的文物上也可以看出,女人的胸部大多都很挺拔!
【宋代】
宋代理學的影響,審美由體態豐盈變成了以瘦弱纖細為美。而且在色彩上面也沒有唐代那麼艷麗,多了些含蓄的美感。
所以宋代認為內衣也是情感的代表,多了些含蓄朦朧的感覺,宋代內衣也叫抹胸,很現代的設計大多都挺相像的。
他們通過一些幾何圖案來修飾身形。類似於胸上式三角的衣片結構,就很像現在的弔帶設計。
此時的內衣,普通人家的用料大多都是棉,而貴族則會使用絲織物,按照此時宋代的禮制,女性大多都不會裸露胸部和脖子,認為這是不雅的。
(但是當時可以看到宋代下層的女性們都穿的很自由,或許這跟階級也是有關係的吧!)
【元代】
元代的內合歡襟,更像是歐洲的束腰,多了些異域風情。因為這個內衣的樣子就是從後往前系帶,而胸前則是排口或者繩帶,穿脫更加的方便,也多了瘦腰的效果。
【明代】
明代主腰有束腰的視覺效果,後來又把肩帶從背後繫緊,達到了胸部挺拔的效果。
【清代】
清代肚兜,形狀大多是菱形偏多,樣式和顏色也是很絢麗了。
https://twgreatdaily.com/506732452_120866359-sh.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6yfs_v3H8
2022-05-08 08:10:17
阿楨
情趣內衣也能暴富? 2022-05-13

在江蘇連雲港有這麼一個小縣城,名叫灌雲縣。十幾年前,它還是江蘇省的一個窮縣,02年的時候全縣GDP只有52.7億元。 但到2018年,灌雲縣GDP就已經翻了7倍,達到了375億元。
灌雲縣暴富的秘訣來自於一個神秘產業。 就此諮詢當地村民,樸素的大媽笑而不談,只說:走的時候,要給我捎兩件衣服,都是她設計的最新款式。
嗯,好吧,這個產業叫做情趣內衣。
2019年,灌雲縣生產的情趣內衣佔據了全國網路銷售量的60%,全縣上規模的情趣內衣生產廠家和銷售網站超過500多家,直接帶動當地就業人口2萬多人。 情趣內衣成為了當地的龍頭產業,灌雲縣也因此被稱作情趣內衣之鄉。
不僅如此,海外市場更是繁榮興旺,最多的一年,灌雲縣銷售額有70%是由海外市場創造。 客戶遍及歐美以及中東地區,甚至與日本成人影業開展有較為深度的合作。

現代內衣百年:有鋼圈和無尺碼推動的女性自由 2022-05-13

在1914年之前,上流社會的名媛們,是需要穿緊身塑胸內衣,塑造出“蜂腰豐臀”的美感,來滿足男性的審美需求。塑胸內衣又叫鯨骨/鋼骨緊身衣,一般是用鯨魚須/鋼材做的裙撐,擠壓出比現在的A4腰(60釐米左右)還誇張的16英寸“黃蜂腰”(40釐米左右)。
這種緊身內衣要求女性從少女時代就要穿,不僅會造成日常呼吸困難,甚至會有持續的肋骨斷裂痛感。所以,20世紀以前的很多女性,因為那件緊身衣,輕則五臟六腑擠壓移位,終身承受病痛之苦;重則芳華早逝,直接付出生命的代價。
悲劇的背後,在於那時候的女性,沒有財產繼承權、沒有婚姻自主權。當人生必須仰仗于父親、丈夫的時候,她們就不得不按照男權社會的要求,任憑塑胸內衣擠壓自己的身體,用身體的窒息換取生活的喘息。
但1913年,紐約上流社會的一場在球場舉辦的社交舞會,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
現代內衣的誕生,是以“解放女性”的姿態出現的,塑胸內衣以鯨骨/鋼骨的物理束縛,迫使女性滿足男性的審美;而現代內衣在發展歷程中,與“性感”進行了強關聯,仍然將女性置於男性凝視之下。
她們再次受夠了。1968 年,美國女性展開了把性感內衣扔進“自由垃圾桶”的女權主義運動。
遺憾的是,戰後經濟的重建與發展,很多工作崗位都偏好男性候選人,女性被迫回家囿於柴米油鹽。
經濟不獨立,談何話語權?曇花一現的女權運動,沒有讓女性摘下打在內衣上的性感標籤,還愈演愈烈,逐漸成為了一門事業。
2022-05-13 07:32:23
阿楨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時裝品牌內衣品牌在宣傳行銷中,已經以各種裸露的畫面,進一步在大眾消費者腦海中強化內衣的性魅力。
維多利亞的秘密,就在此時強勢崛起,並聯合一眾超模開始舉辦維密秀,以華美夢幻的內衣,配上天使們的姣好容顏與魔鬼身材,不僅滿足了女性對Perfect body與少女夢境的心理投射,更是給男性呈現了活色生香的視覺盛宴。
與維密一起的,還有歌瑞爾、黛安芬等現代內衣品牌,帶著鋼圈進入了中國市場,給中國女性餵養立體的曲線夢。同時,也讓嗅到商機的中國本土商人,看中了這片空白市場裡的無限商機。安莉芳、愛慕、歐迪芬、芬狄詩、曼妮芬、歌瑞爾、都市麗人......如雨後春筍紛紛冒頭,並茁壯成長。
在獨立、自由、悅己等關鍵字下,“她經濟”浪潮攪動著整個消費市場。表現在內衣市場的代表性事件,是席捲而來的的“Body Positive Movement”,讓已經有了女性覺醒的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發出“拒絕身體形態歧視,尊重讚美每一個身體”的聲音。
恰逢其時,內外、Ubras、蕉內等新興內衣品牌,高舉著“悅己”旗幟,推出無鋼圈、無尺碼的內衣,傳統內衣品牌的“性感生意”被新勢力奇襲。
當這些新興內衣品牌告訴年輕人,無需擠壓出“事業線”,舒適、健康才是內衣的第一要義時,以往靠“性感”大殺四方的內衣品牌們,丟掉的不僅是市場份額,還被統稱為“傳統內衣品牌”宣告他們已經是內衣市場的過去式。
醫學已有研究表明,不合體的鋼圈內衣擠壓出的“事業線”,可能會壓迫到乳房中的淋巴腺體,引起乳腺增生,誘發各種乳腺疾病。
所以,無尺碼內衣的風靡,讓女性在性感的鋼圈內衣之外,多了一個更舒適健康的選擇。同時,也驗證了在性感內衣這門生意後,反性感也有廣闊的市場。
可是,不管是性感,還是悅己,都是品牌商強硬給內衣套上去的概念。當一個時代的舒適內衣浪潮卷走上一個時代的性感內衣浪潮,人們以為獲得了身體解放,其實是毫無防備地跳入了品牌商設好的另一個行銷漩渦裡。
傳統內衣品牌的鋼圈內衣就一定是不舒服的、甚至性感“媚男”的嗎?
結論
綜合來看,真正讓傳統內衣品牌的式微、新興內衣品牌崛起的,是因為女性的胸型千千萬,她們很少能真正選到合適的內衣。所以,在消費浪潮交替多了不同的選擇時,很多人放棄了前者,選擇了後者。
而所謂性感、悅己等標籤,都是兩波內衣勢力,順應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的結果。跟性感強關聯,是為了生意;跟悅己深綁定,還是為了生意。
真正的悅己是:姐愛穿啥穿啥,幹你們屁事!
2022-05-13 07:38: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